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1

一、利用古诗词进行爱国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凝聚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精神,促进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经久不衰的繁荣。中华古诗词中的爱国情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主要也最为浓郁强烈的情感。利用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说过“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国家之兴衰败亡,牵动着每一个有爱国心的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历代文人墨客虽身处江湖,仍不忘爱国忧国,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也正是这些爱国诗篇,敲打和震撼着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爱国情结,激励他们去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白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诗人吞声失路、壮志难酬的无限憾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陆游殷殷爱国之情从字里行间的进涌而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抗金名将岳飞“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词句,激励着无数华夏儿女的爱国情结,感召着无数胸怀家国的爱国赤子前赴后继。教学时,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从小积淀强烈的爱国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贡献毕生心血。

二、利用古诗词加强情谊教育

情谊教育是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包括亲情教育和友情教育两方面。亲情是人之伦理道德的组成部分,亲情教育自然也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手足亲情的无限牵挂与思念,溢于言表,透于纸背,让人感动至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对无私伟大母爱的讴歌与赞美;“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更生,相煎何太急。”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手足相怜,不应互相迫害、泯灭人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因诗施教,引导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知亲人对自己的款款深情和殷殷关爱,身体力行的去回报亲情,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帮助学生维系良好稳定的亲情关系。

友情是人际伦理道德的又一组成部分。自然,情谊教育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进行友情教育。古人向来重视友情,珍惜友情,讴歌深厚真挚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赞颂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表明自己冰清玉洁心志的同时,更多的表达了与友人难分难舍之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句,则是诗人对友人远离的依依惜别之情的传唱。想到友人此去,西出阳关,路途遥远,边关荒凉,人地生疏,相见何期?离愁徒增,别恨陡涨。诗人没有更多言语表白,惜别之情于频频劝酒的细微举动中自然流泻而出。教学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感知诗句大意,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情感,教育他们要与人真情相见、坦诚相待,结为志同道合的学友,珍惜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三、利用古诗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传统文化 唐诗 经典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60

唐诗上空的月亮是多情的,她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的月亮,更是一种背景,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媒介,也是一种审美意趣。如何引领孩子解读月亮意象,品味月光里诗人的心灵律动,解读诗人高尚而透明的情感呢?

一、走进唐诗,背诵经典

大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的诗,伴随着孩子们成长,带给了他们许多启发。因此,我在班上开了个小小诗坛会,让学生展示他们积累的唐诗。展示分四组:第一组要背得既快又对;第二组要背得既有节奏感,又有感情;第三组整体演读一首古诗;最后,全班展示根据古诗排练的课本剧。

在展示中,孩子们表演得声情并茂,精彩纷呈。

二、诗中瑰宝,咏月撷趣

在古人眼中,月亮是怎样的?我引领孩子们一起品读古人眼里不同的月亮。

(一)感悟不同地点的月

李白的《静夜思》写的是床前的月,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写的是海上的月,王维的《山居秋暝》写的是松林间的月。唐朝的月亮,出入山川溪谷,游走湖畔江岸,皎洁白皙。

2.感悟不同季节的月

找出一组诗,分别让学生感悟春夏秋冬的月。这些月亮,有的像打仗的铁钩,有的空明、澄澈、高洁。

三、不同形式,演读悟情

唐诗不仅魅力无穷,而且它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满悬疑、诱惑与神秘!于是,我让学生演读,了解唐诗背后的逸闻趣事。

(一)演读《古朗月行》

演读李白的《古朗月行》,首先让孩子们读出月亮的可爱,读出诗的韵味;再读品悟,想象怎样通过表演读的形式来表现月亮的可爱。我让孩子们穿越时空,来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演一演李白的童年生活。

生1:李白李白,快看天上那个圆圆的是什么呀?

生2:恩,又圆又大又发亮,好像是用白玉做的盘子吧!

生3:我看像是王母娘娘瑶台上的镜子,飞到青云端上去了。要不,怎么会照出人的影子呢?

这是孩子眼里的月,它是可爱的!表演中有一些即兴生成的内容,灵动而有活力。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感受到诗的美好意境。

(二)演读《月下独酌》

小时候,李白眼里的月亮是可爱的。那长大后,李白眼里的月亮又如何呢?

课件出示《月下独酌》。两个学生一起读,要求做到了一字不差,有节奏感。

师:“酌”什么意思啊?(喝)

师:“酌”就是斟酒,倒酒喝。你们看,李白是跟谁喝酒?(自己,月亮)

师:对啊,跟月亮喝酒。还有谁陪他啊?对影成三人?(影子)

师:诗人、明月、影子――说是三个人,其实是――(一个人)

师:怎么样?(孤独,寂寞)

教师补充拓展:李白原想在四十岁以前成名立业,但他得罪了朝廷权贵,空有才华,却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这便是李白的悲哀:悲而雄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

四、时空永恒,寄情于月

同是月亮,诗人笔下的月亮为何如此不同呢?在李白小的时候月亮是可爱的,而长大的李白在月下品味的则是孤独寂寞;诗人李贺借月亮表达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而王昌龄则借月亮表达对边关战事不断的无奈,对国无良将的感慨。

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诗人笔下的月亮如此不同?难道真的是月亮在变吗?

月亮并没有变化,不同的是诗人的心情:在作者高兴、难过、悲伤、痛苦、孤独时,笔下的月就带上了不同的感彩。“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是借月亮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 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读古诗词应注重有意识地在诵读、积累、赏析、感悟、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解读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历代文学家灿若群星,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把他们引进古诗词的海洋,让学生打下扎实、厚实的文学功底。同志曾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曲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丰富思想。用朗诵加上音乐诠释的形式表现古典诗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古典诗文的了解,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课外古诗词鉴赏或与相关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型。尽管学生能将老师讲过的诗词理解透彻,熟记于心,但由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及课外古诗词的拓展训练,导致学生在做这一类题时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每个教师提到的诵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汉语具备其他语言都不具备的音韵美,所以初读古诗文时,在读准字音的同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律、节奏。而且诵读要贯穿教学始终,在讲授的不同进度中对诵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训练。

例如:教学之前的读则主要是掌握诗词的断句、节奏,这是为了后面理解诗文作铺垫;而在学的过程中读的重点是针对字词理解,深刻地感受诗词中每一个字的妙处,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那么,在学完之后的诵读,则应该是最意味深长且最投入的,因为此时已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将自己置身于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当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其次,不同的作品背后反映的都是不同的时代特征。相应的,每一位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恰恰影响了他们的作品主题。诗人在自己人生经历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情感,因此也会写下具有代表性的诗句。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自然对他们所作的诗词有了初步理解。我们无法穿越到每一个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无法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自然对于他们作品中反映的时代特征及特殊的情感也就无法更好地去理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穿插讲解诗人的相关经历,带着这些对诗人的了解,相信学生通过之前的诵读和自己的思考,便能更好地把握住每首诗的内涵,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也更清晰地记录下每一位诗人的足迹。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诗词本身字句的理解,不会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取了杜甫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分别是杜甫青年时期生活在盛唐时所作的《望岳》,以及唐朝后期出现安史之乱时所作的《春望》和《三壕吏》。三十岁以前的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此时的豪情壮志;然而三十岁以后的他经历了仕途失意、感受了世态炎凉、目睹了奸佞进谗后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叹,展现了一位忧国伤时、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的才情。同时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还选取了诗圣晚年生活和感情的真实写照的代表作品《登高》。他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朝由盛至衰的过程,故被人称为“诗史”。

再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为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词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身士大夫阶层的李清照有着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所以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有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诗句。而晚年的李清照目睹了北宋的破灭,经历了家族的衰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成了她作品的主格调。但她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了对宋王朝的愤恨。

当然,对于古诗文的教学不能只是诵读诗词、了解内容、理解情感,更要发挥想象,体会意境。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4

一、透过标题了解作者思想感情,注意抓“诗眼”或者关键词句

在现行人教版教材中,有不少诗歌的题目直接揭示了诗歌的主旨。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歌标题中一个“别”字就点出了离别之情,一字囊括了全诗的主旨;唐朝王绩的《秋夜喜遇王处士》,诗歌标题中一个“喜”字道出了隐居生活之乐;陆游的《书愤》,阅读全诗抓住标题的“愤”字,不难把握诗歌的主旨;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歌标题中的“怀”字也露出了吊古伤今之情。

此外,准确把握住“诗眼”,就等于抓住了诗歌的灵魂,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中的“愁”就是诗歌的“诗眼”,一个“愁”字深刻表现了一位亡国之君的伤感及悲痛;“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的《夜宿山寺》)中的“高”是全诗的“诗眼”,通过一个“高”字给读者创造了联想和想象,脑海中形成了山寺危楼高耸的形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透过诗歌标题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抓“诗眼”或关键句的方式来把握诗歌主旨。

二、了解写作时代背景,结合注序、注释,体会主旨

诗歌的阅读,不能脱离作者所处的时代及特定的社会背景或者环境,否则就难以把握甚至曲解原诗的含义。这就要求学生要适当了解我国历史的一些概况。如晚唐时期,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开始转入衰落,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不少诗人感时伤怀、甚至悲观厌世,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有不少是写离别之情和怀古伤今的。这些诗歌中,往往流露出浓厚的感伤哀怨的情调,也有不少诗歌表现出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批判社会的丑恶一面。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杜甫,由于他所处在的是唐朝有盛转入衰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他的诗歌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例如,他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中最有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体现了当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再如南宋时期,由于中原沦陷,宋王朝的软弱与广大百姓对收复失地的渴望造就了诗歌中激奋与悲愤互寸的基调。这一时期的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回乡隐居,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所以,在其一生创作的诗歌中,大多抒发的是一种气吞残虏的渴望和能够收复中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愤》、《示儿》等诗歌。

不少诗歌都有序和注,序和注往往交作动机、时代背景,或者交代创作的经过、诗人的遭遇,还有少数诗歌的序和注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等等。此外,还要注意诗歌的注释,通过诗歌注释也往往能起到加深认识的作用,甚至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如诗句“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诗句下面有注释“淳熙十六年(1189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诗以抒怀”(选自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如果学生不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加上对诗人和时代背景不了解,很有可能只是把它当做一首很普通的写景诗。这样,就背离了诗人的初衷,曲解了诗歌的主旨。

三、从诗歌意象入手,通过理解把握诗歌意象来把握主旨

“意象”简单来说,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一些客观的物象。古人以诗言志,常常借助一些意象来表达情感。古诗中常见到的意象所融入的情感多数是有规律的。大多诗歌的意象在诗歌中往往起到营造氛围、借景抒情、体现诗歌情感基调、营造或者烘托意境等作用。例如,“月亮”这个意象在古诗中往往融入了作者思乡的的情感。广为传颂的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月亮”不是纯客观的景物,而是融入了诗人思乡之情的意象。我们再来看看杜甫《旅夜书怀》诗中的“船”这个意象,“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我们可以透过“舟”也就是“船”这个意象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在外漂泊之伤感。类似的还有很多,如“菊”往往象征隐逸、高洁、脱俗;梧桐是凄苦的意象;柳代表送别、留恋、伤感等等。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准确的把握意象进而了解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有助于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把握。

四、按诗歌题材给诗歌分类,有助于理解和把握诗歌主旨

同类题材的古诗,其主旨往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按题材来划分常见的诗歌类型有:

1.写景诗

这类诗歌往往以写景为主,诗句中的写景往往是诗人接下来的直抒胸臆铺垫,打下基础,而直抒胸臆的诗句往往能概况诗歌主旨。

2.咏物诗

这类诗常用托物言志、象征手法,在把握诗歌主旨这一环节,我们要指导学生揣摩诗人在所咏的“物”中寄托什么情,什么意,言何志,或者有什么象征意义,从而达到理解诗歌主旨的目的。

3.边塞诗

这类诗歌主旨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歌颂边塞风光;二是报效祖国豪情壮志以及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三是表现出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例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等;四是表达边关将士的怀乡、思亲之情;此外,还有不少是反映战争的残酷悲壮以及对和平的向往之情。这类诗歌主旨相对比较容易把握。

4.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就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事迹为题材,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杜牧《题乌江亭》中的“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为一代枭雄项羽的自刎而惋惜。要把握这类诗歌的主旨,往往需要我们的学生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

5.即事咏怀诗

该题材的诗歌往往是诗人因一事而有感而发,抒发诗人的感慨。这类诗歌内容包括怀乡思亲、离别送友、表达人生感悟等。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5

一、整体阅读,抓住意象格调理解内容

古代诗歌大致可以分为边塞诗、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哲理诗、咏物诗、闺怨诗、思乡诗、送别诗等类型。类型的划分主要依据诗歌的内容、格调、情感和主题。因而,同一类诗歌在不同程度上会有共性的体现。

如边塞诗的格调往往是或雄浑豪放,或慷慨悲凉,或境界阔大,或雄奇壮美。而边塞诗也有典型意象,如“楼兰”“沙场”“孤城”“大漠”“长河”等,我们抓住诗歌意象,体悟诗风格调,就能感受到这一类诗歌的整体风貌,获得鉴赏的方向和角度。就边塞诗的主题内容而言,要么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与体验;要么表达征人思妇相思的苦情;要么抒发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要么描写边塞风光和异域风情;要么揭示统治者穷兵黩武,流露渴望和平的反战情绪。当然,这样的主题在一首诗歌中可能也不唯一。

如高适的代表作《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写出了战士们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表现士兵和将帅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大漠穷秋塞草腓”写出边地荒芜、冷落和阴惨景色;“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写出了两地相思的苦楚与无奈。

将唐诗部分杨炯的《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和杜甫的《兵车行》作为一个教学单元,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扣住诗歌意象,体悟诗风格调去感受理解诗歌内容,提升学生对这类诗歌的整体阅读和鉴赏能力,获得诗歌阅读方面的素养。

二、对比阅读,于细微处获得诗歌情感

近年不少自主命题省份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就以两首诗歌的比较来考查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2014年江苏卷将韦应物的《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与李商隐的《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放在一起比较阅读,让学生“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2015年湖南卷将张说《都引》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放在一起,让学生“赏析两诗中划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2016年浙江卷将刘克庄的同题诗《北来人》放到一起,让学生“对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简要分析”。所举几例,基本在主题、情感上具有一致性,而又有可以比较、分析和鉴赏的差异之处。

我们在《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如果多开展这样的比较阅读,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细微处分析鉴赏的能力,亩获得赏析诗歌情感和主旨的能力。如教材上的四首边塞诗都写了“出征”这一景象,经过比较就会得出不同的阅读获得。如杨炯的《从军行》中“牙璋辞凤阙”,写出面对外辱的出征将士怀有崇高使命,隆重和庄严的出师场面激起诗人内心杀敌立功、建功立业的渴望。《燕歌行》“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出征队伍大肆渲染气势,显出不可一世的骄态。诗人如此描写就暗含着批评否定,这与后文的失败被围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出征”景象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行军队伍的迅速和纪律严明,将士同甘共苦暗示他们有着强盛的战斗力。而杜甫《兵车行》的“出征”场面运用的夸张和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描写,渲染了生离死别的悲惨氛围,这不仅为后文“行人”倾诉作了铺垫,还与后文“古来白骨无人收”形成了呼应,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发动“开边”战争的无情鞭挞,也有对苦难深重百姓寄予的深切同情。就“出征”这一相同内容的对比赏析,我们就体悟到边塞诗的不同情感。

教师在边塞诗教学中还可以采用多样的比较阅读方法,如杜甫《兵车行》学习中,以《春望》导入,用《石壕吏》作延伸,在《石壕吏》与《兵车行》对比中体会杜甫同情人民苦难的情怀。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重组教材还可以补充一些边塞诗。如《送魏万之京》的李颀也是大名鼎鼎的边塞诗人,如果我们在边塞诗学习中选取他的《古从军行》《塞下曲》一起学习,那么,学生会获得对边塞诗更深的认识。

当然,重组教材实施教学也存在不利之处。如诗歌的鉴赏需要知人论世,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生活时代、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才能分析得更准确。如在《兵车行》的学习中,我们还要从杜甫忧国忧民的角度进行分析,也就是揭示和批判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还是建立在爱国基调之上的。否则就可能误读。

表达豪情壮志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诗教”传统 古典诗歌 德育功效

“诗教”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它古已有之。最早提出“诗教”的是孔子。很多大学者也十分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如理学家朱熹认为诗歌可以陶冶“性灵”,使人“师善”(向善)和“改恶”。今天重提中国古代的“诗教”传统,当然并非全盘照搬,因为古人和我们的目的有着一定的区别。我们完全可以发扬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利用中国古典诗词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德育呢?

第一,了解历史,培养民族情感与爱国情操。中国古典诗歌中,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很多,形成了“咏史诗”这一类型,优秀的诗人们把思古之幽情与现实紧密结合,名篇不胜枚举。我常常借着鉴赏这一类诗歌的时机,引导学生了解历史,同时懂得兴亡的道理。如鉴赏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心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便了解三国时期晋吴之战的旧事,懂得国家兴废全凭人事,山川的显要虽可借助却不可作为御敌的唯一依凭。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爱国主义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从《诗经》《楚辞》,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革命民主派的爱国诗篇,体现着诗人们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担当意识。如《诗经・秦风・无衣》,已收入高中语文第三册。屈原的诗篇之所以与日月同辉,重要因素就是其洋溢的爱国激情。诗人一生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连。如他的《哀郢》中的名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常常被人们引用,学生在吟诵时,能够感受其中对祖国、故乡深深的依恋和哀伤,从而深受感染。运用历史和爱国诗篇培养学生的爱国和民族情感,是一个渐渐熏染的过程,经常教读,使得学生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因为芬芳已经浸入他们的心脾。

第二,培养中学生的独立人格。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教育,扼杀了人们的自尊、人格,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深深烙下了“奴性”这个印痕。我们要培养的当然不是奴性十足的学生。这样的学生连自己的独立人格都不具备,将来如何为社会、为国家民族做贡献?梁启超曰“少年强则国强”,如能培养中学生的独立人格,则对祖国和民族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国古代诗人中,有一些一生坎坷,但始终傲骨铮铮,如李白、刘禹锡、苏轼。虽然他们并未能完全摆脱奴性人格的桎梏,但在封建社会中,能有如此傲骨,也足以令人敬仰。于是,我经常教学生诵读他们的诗歌,并作详细的、深入的欣赏和讲解。李白应该说是古代诗人中最具个性和傲骨的一位。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此时他正处于唐玄宗的优宠之中,但他却“粪土王侯,浮云富贵”,不与朝中权贵合作,不利用这个机会青云直上;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名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的诗歌,飘逸雄奇,意境壮丽,将人格的美和诗歌的美融合为一体,学生非常喜爱他的诗篇。读他的诗可以得到双重享受:品味诗歌语言之美,感悟独立不羁的人格之美。

第三,培养中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翻开古典诗词,表达积极进取的凌云之志的诗篇比比皆是。积极进取,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诗言志”,在这些诗篇中,有的表达治国安邦的志向,如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有的欲建功立业、扬名天下,如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有的为民请命,不惜为正义而献身,如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由于社会的影响,有的诗篇不可避免地带有糟粕,我们可教学生明辨清浊。总体而言,这些诗篇的积极进取精神是可取的,可以用来对学生施加影响。比如曹操的名篇《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建安动乱时期,他的理想就是一统天下。在这首诗中,他充分地表达了在短暂生命中完成大业的雄心。此外,唐诗中有大量的边塞诗,同样洋溢着积极进取的豪情壮志。如李颀、岑参、王昌龄、高适等边塞诗人,就给后人留下了不少名篇。我们也可多教学生诵读。这样的诗歌学得多了,不但可培养中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还可培养他们的阳刚之气。

第四,培养中学生的悯世仁爱之心。我们的中学生物质条件日趋优越了,尤其是生活在大中城市的学生。他们衣食无忧,但视线却仅限于周围的狭小空间。他们与同学比吃穿用住,但却看不到因无钱交学费而被迫加入打工大军的同龄人。他们往往表现得很冷漠,缺乏爱心。而一个缺乏爱心的人,无疑是可怕的。仁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孔子“伤人乎?不问马”,“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精神是民族得以团结、繁荣昌盛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这种仁爱和悯世之心有着充分的体现。如杜甫的《悲陈陶》、“三吏三别”,白居易的《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李绅的《悯农二首》,杜荀鹤《山中寡妇》,皮日休的《橡媪叹》……多不胜举,这些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写了大量悯世爱人、同情劳动人民的诗篇。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些诗篇,在教学生诵读鉴赏的同时,学习诗人们的仁爱精神,引导他们发掘现实意义,将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同情转化为对今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的同情,对弱小者、贫困者的同情。

第五,培养中学生健康的爱情观。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中国古典诗词中,爱情题材占了相当大的篇幅。这些诗词歌颂健康、坚贞的爱情,与现在的“杯水主义”爱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可以利用这类诗歌,引导学生分辨是非清浊,为大多数人必由的将来培养一定的免疫力。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爱情诗,最早的出现在《诗经》中,如《诗经・周南・关雎》,其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多学生都能背诵,而且背得很有滋味。《诗经》中还有很多爱情诗,都是歌颂青年男女热烈纯真的爱情。高中课本中还选了汉乐府名篇《孔雀东南飞》、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高中生们十分喜爱。他们喜爱美妙的诗句,对诗中美好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更是心向往之。在讲析鉴赏《一剪梅》时,我们详细讲解“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女词人思念丈夫,设想丈夫在思念自己。我问学生,女词人为什么相信丈夫在思念自己?学生回答,因为她相信丈夫。于是,我们得出结论:这体现了夫妻之间的信任和忠诚。而这正是爱情的内涵。学生们学习《孔雀东南飞》,被男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爱情深深打动,对女主人公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对爱情至死忠贞深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