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贸易平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贸易平衡范文1
关键词:
虚拟土地;虚拟土地贸易;博弈模型;均衡点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7-0014-03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之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同时土地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资源的富集或贫乏直接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安全。虚拟土地贸易战略的提出为平衡区域土地资源赤字、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对策集。随着虚拟土地贸易的研究扩展,各国家和区域也越来越重视这一虚拟资源的争夺,虚拟能源贸易为当今国际对外贸易打开了新的视野。虚拟能源战略的实施为缓减能源竞争矛盾、促进全球(或地区)能源均衡提供了新方法。然而一个区域该如何通过进出口贸易来保证获得最大的虚拟土地资源收益,如果只是盲目的争夺资源,只能导致各国或各地区陷入“囚徒困境”和零和博弈的结果。贸易摩擦此起彼伏,贸易博弈主体的利益严重受损,对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1 虚拟土地与虚拟土地贸易
1.1 虚拟土、虚拟土地及虚拟土地贸易概念
虚拟土的概念源于“虚拟水”概念,虚拟水(virtual water)的概念是由英国学者Tony Allan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的。经过不断完善,目前较精确的定义为:在生产产品和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被称为凝结在产品和服务中的虚拟水量,它是以虚拟的形式存在的,同时也被称为“嵌入水”或外生水。
2004年国内学者罗贞礼借鉴虚拟水的概念,首次提出了虚拟土及虚拟土战略的概念。所谓虚拟土,就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虚拟土同样也是土地资源以虚拟的形式存在于商品中。虚拟土战略,就是指土地贫乏的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土地富足的国家或地区购买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来获得土地和粮食的安全。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给其它国家或地区,实际上就是以虚拟的形式出口了土地资源;反之,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口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入本地区或本国,实际就是以虚拟的形式进口了土地资源,这就是虚拟土地贸易。
1.2 虚拟土贸易的战略意义
虚拟土贸易可以有效地解决区域内土地利用不平衡的问题,它重新的角度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找寻与问题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从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寻求解决区域内部问题的应对策略,在充分发挥区域内的生产潜力的前提下,提倡通过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土地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题。人口、土地、粮食和贸易之间的特殊连接关系,为土地资源短缺地区的决策者提供了在更大的范围尺度上寻求缓解区域土地资源短缺和谋求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
2 虚拟土地、虚拟土地贸易及虚拟土贸易平衡计算方法
目前关于虚拟土及虚拟土贸易的计算方法研究较少,学者均以虚拟水计算延伸至虚拟土贸易计算。严志强、颜章雄等学者根据柳文华、赵景柱和曹建廷、李原园等学者关于虚拟水的计算,较为系统和完整的阐述了虚拟土及虚拟土贸易的计算方法。严志强等以产品需求地生产该产品所需要的土地数量来计算虚拟土含量,该方法是回答了需求地通过虚拟土地贸易节约了多少土地资源。
2.1 虚拟土地计算方法与实践意义
计算某种商品的虚拟土含量,公式如下:
VLCn,c=CLR/CY
VLCn,c表示n区域c种单位商品的虚拟土地含量,单位km2/t;
CLR表示生产商品的土地需求量,单位km2;
CY表示该商品的产量,单位t;
即生产单位产量的某种商品需要消耗多少的虚拟土地,商品的虚拟土地含量越高,则表示商品消耗的土地资源越高。对于土地贫乏的区域则应该尽量减少该类商品的产业布局,以采取进口贸易方式来节约区域内土地资源;对于土地富集区域则可以集中布局该类商品的相应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出口贸易向区域外流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2.2 虚拟土地贸易量计算方法与实践意义
计算商品的虚拟土地贸易量
口国n向进口国i每年出口的c商品所含虚拟土地总量,单位km2;
商品在贸易中随着双方交易流动,其消耗的虚拟土地资源也隐含其中随商品的贸易在区域间转移。已知单位商品所消耗的虚拟土地资源,区域间(或国家间)的虚拟土贸易量可由该种商品的贸易量计算,即得出商品的整体虚拟土地贸易量。同时由于虚拟土地特征,同种商品在不同区域中消耗的虚拟土地是不同的,因此在计算虚拟土地贸易量时尤要区分是进口区域或是出口区域的商品虚拟土地贸易量。
2.3 虚拟土贸易平衡
2.3.1 计算商品的虚拟土地进出口总量
(1)进口总量。所有进口商品的虚拟土地进口量的总和
针对国家或区域间对外贸易中的进出口商品总量,可以计算进出口商品的虚拟土地进出口总量。商品种类数量相同的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消耗的虚拟土地总量存在差别,这一差别使得进出口商品的虚拟土地贸易均存在一个平衡方程。
2.3.2 计算虚拟土地贸易平衡
该平衡方程表示区域内虚拟土地进口总量与虚拟土地出口总量之间的差值。若VLTBn,t为“+”表示,该区域是虚拟土地净进口地区;若VLTBn,t为“-”表示,该区域是虚拟土地净出口地区。虚拟土地净进口区域的土地资源相对贫乏,需要调整区域内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尽量减少虚拟土地消耗量大的产品生产或产业规模扩大,合理调整土地资源优化配置,适当增加虚拟土地消耗量大的商品的进口,以节约本区域的土地资源。虚拟土地净出口地区的土地资源相对密集,可以加大虚拟土地消耗量大的产品生产,并采用集中式产业布局来扩大产业规模,要改变零星种植和生产的模式,更多改为集约式生产和布局,适当增加虚拟土地消耗量大的商品的出口,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3 虚拟土地贸易平衡的博弈分析
3.1 虚拟土地贸易的前提分析
虚拟土地贸易平衡是区域内虚拟土地进口总量与虚拟土地出口总量之间的差值。若虚拟土地进口量大于虚拟土地出口量,则该区域为虚拟土地净进口地区;若虚拟土地进口量小于虚拟土地出口量,则该区域为虚拟土地净出口地区。这一结论在基于虚拟土地的进出口贸易量之差得来,但是这一结论仅仅只能表明该区域的土地资源含量是密集或是贫乏,并不能真正反映出区域内虚拟土地的流动变化。
一个区域的虚拟土地以隐含的方式包含在商品的进出口贸易中,理论上虚拟土地净进口地区的土地资源贫乏,为了节省区域内的土地资源,虚拟土地净进口地区必然要向土地资源密集地区大量进口虚拟土地含量高的商品,这就有可能会使该地区的进口总量增加,造成对进口量的依赖,这必将对该地区的经济结构造成重大影响,一旦国际市场上该类商品结构发生变动,势必会对区域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冲击。而虚拟土地净出口地区的虚拟土地出口贸易可以为本区域内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在乘数效应的带动下虚拟土地出口贸易量将会不断增大,而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出口商品的产量将会不断增加,一方面这会使得该区域内的土地资源不断被消耗,同时区域内对于这些商品的供给量会因出口的增加而减少,进一步导致商品价格变动,从而将会国际市场造成影响,也会损害区域内土地资源存量。通过不断的循环积累,虚拟土地净进口地区过度依赖进口,虚拟土净出口地区出口量过大,这就会对国际市场的稳定性造成破坏。
然而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总是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并存的,并没有一个区域会单纯的只进口或只出口,而一个区域的虚拟土地进出口贸易究竟应该在何种程度上进行才能保证贸易的平衡,既能节省区域的土地资源,又能将土地资源充分的利用。
3.2 博弈模型的引入
博弈论是研究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事物的发展、个体的行为都是相互依存的,整个群体都将会受到群体中个体行为选择的影响,个体不断的相互作用,使得群体产生不同的运动结果,发生不同的变化。考虑到虚拟土地进出口贸易的动态变化与相互影响,引入博弈思维来分析区域虚拟土地进出口贸易平衡态势,将能有效的分析一个区域应采取何种策略来调整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既能节约本区域的土地资源,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资源。
首先假设在封闭环境中有两个局中人(即只有两个区域参与对外贸易,且对外贸易也只在两个区域中进行)的状态下,局中人1和2参与对外贸易的所有条件都相同,局中人1和局中人2都只进行一种商品A的贸易,同时局中人1和2除了进行相互的贸易外,还可以进行区域内的商品A的自产自销,此时局中人所得效用单位发生改变,进口虚拟土地含量X要失去经济效益以获得土地资源,因此可得到1个效用单位;出口虚拟土地含量X得到经济效益但失去土地资源,因此得到及虚拟土地得到1个效用单位。自产自销商品A既要消耗土地资源,同时又要消耗原料及失去获得经济效益的机会,因此获得2个效用单位双方博弈模型为表1:
由于是在封闭环境中,因此剔除双方同时进口、同时出口、一方自产自销同时另一方进口、一方自产自销同时另一方出口的情形,剩下的是第一种零和博弈和双方均自产自销的情况。相比双方同时自产自销而言,理性的局中人仍会选择双方进出口贸易来获得利益,但是由于双方都希望能够通过与对方的贸易获得对方的土地资源,因此双方仍可能继续争夺,势必要吃掉对方,而双方的实力相等时,获得利益的可能均相同,在这样的情形下,理智的局中人会与对方协商,不会与对方进行交易,而是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不被对方吞没,那么此时土地资源将不会在贸易空间上流动,而是由区域内部消化掉。
现在再将这个博弈的初始条件变化,两个局中人不再处于封闭的环境中,而是同可以向外界进口或出口虚拟土地产品,此时在仍保持两个局中人的情况下,同种无差别化产品的虚拟土地进口贸易将成为两个局中人争夺的目标。根据虚拟土地贸易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同种无差别化产品所包含的虚拟土地量是相同的,不同的是进口商品的贸易总量,
VLTn,i,c,t=Tn,i,c,t*VLCn,c,可以用公式简化为M=V*D,M是甲种商品虚拟土地进口贸易量,V是甲商品的虚拟土地含量,D是甲商品的进口量,因此两个局中人相对于甲商品的虚拟土进口贸易量主要取决于甲商品的进口数量。此时两个局中人争夺的虚拟土地量可以简化为进口函数:D=a-bP1,D是进口量,P1是国际市场进口价格,a>0,b>0,此时假设参考a=10,b=1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得到进口函数曲线为:
图1 进口函数曲线
现在局中人1和局中人2为了争夺区域外的虚拟土地资源必定要向外界大量争夺进口商品,而商品的进口量必定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牵制,商品的进口量将会随着国际市场价格的上升而减少。此时两个局中人要做出何种决策,必须采取两步预测,现在从局中人1的角度分析:
(1)对对手的进口量进行预测,这一步将使局中人对可能的市场价格产生想法。即当对手进口大量商品时,必定会引起国际市场关于商品的猜疑,价格必定会上升,而商品的价格不会无限升高,如图1,当价格P1上升至10时候,进口量会因为商品的价格过高,超出可能承受的成本额,而停止进口。
(2)决定进口的数量。为了避免无休止的进口攀升,局中人都必须对自己实际需要的进口数量进行控制,因此必须要权衡从商品的进口量可能获得多少好处。进口商品是不仅是为了获得虚拟土地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一旦进口量过多,不仅要造成自身资本的外流,更会造成自身市场的供过于求,从而影响自身的经济发展。
同理引入出口函数:S=λP2,S为出口量,P2为国际市场出口价格,λ>0。自产函数:Q=θ。出口量随着国际市场价格变化而呈现正变化,国际市场价格升高,出口商品所获得的收益越高,理论上虚拟土地出口量也随之增加。自产量不随着价格变化,这是因为区域内土地上所生产的产品所包含的虚拟土地含量不会外流或增加,它只被自身消耗。
现在将进口函数,自产函数,出口函数联立在图2中表示为:
图2 进口函数、自产函数、出口函数联立曲线
E是进口量、出口量与自产量之间的均衡点,当三者之间的数量达到E点时,此时的价格P即为国际市场进出口和国内市场的均衡价格。局中人的虚拟土地贸易平衡为图3中的阴影部分面积,即:R≤R≤12(E+P1)Q。
图3 虚拟土地贸易均衡模型
当局中人1/2的虚拟土地贸易量保持在区间[0,R]中,双方获得的土地资源收益及达到均衡,既不会出现商品供过于求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也不会出现商品供不应求导致的资源紧张。此时,双方可以相同的机会促使虚拟土地资源流动并获得最大的利润,从而实现双赢结果。一旦一方突破临界点,价格低于E,就会挤占对方的市场份额,对另一的利益造成损害,甚至威胁到整个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触发贸易纠纷,形成共输或零和博奔的结果。
4 结论
土地资源对于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进步至关重要,在寸土寸金的当今社会土地资源的竞争更是空前激烈。虚拟土地贸易战略拓展了解决土地资源短缺和土地资源争夺的策略集。通过虚拟土地战略土地资源不再是静止不动的资源,而是变成流动的,并且能够参与国际对外贸易的能源。土地资源稀缺的国家和区域可以通过贸易方式向土地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区域购买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以保证自身的土地资源安全。通过虚拟土地贸易战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但是同时虚拟土地贸易战略也是双刃剑,一旦一个国家和区域过分依赖于虚拟土地资源进口,就会引发贸易逆差问题,从而很可能会导致对外经济受制于人,对内经济产生重大风险,反过来又再次引发土地资源争夺问题,甚至于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性。
因此虚拟土地贸易平衡的稳定性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不仅需要保持本身土地资源的节约使用,还要保持虚拟土地进出口贸易的均衡性,适度选择前进与后退战略,通过维持相对的均衡数量,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才能有效的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严志强,颜章雄,胡宝清.虚拟土地、虚拟土地战略与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的理论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7,(10):70-74.
[2]高秋杰,田明华,吴红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述评[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
与研究,2011,18(1):57-62.
[3]王砚.高新技术产业进出口贸易博弈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
[4]罗贞礼,龙爱华.虚拟土战略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社会化管理[J].冰川冻土,
2004,26(5),624-631.
[5]姜爱林.论土地的概念与特征[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17(3):10-15.
贸易平衡范文2
加工贸易企业出口市场急剧萎缩,很多企业不敢接单或无单可接,为了缓解出口压力,一些加工贸易企业将目光转向国内市场。如何处理内销与外销的关系,本文提出笔者的思考。
一、加工贸易失衡的数据分析
一国长期的贸易顺差,必然会遭受他国的贸易报复。从一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来看,贸易平衡应该是长期发展的趋势,也是最好的选择。那么,我国目前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只有认清这个问题,才能尽量减少顺差,规避他国的报复行为,减少贸易摩擦,使我国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健康发展。
引起我国贸易顺差的原因很多,我们主要从贸易方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2005--2009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找出其中的原因,数据可知,2005—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延续长期贸易顺差的态势,且贸易顺差的额度都较大。其中,一般贸易成为进出口贸易顺差的来源之一(2009年除外),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加工贸易的贸易顺差呈递增态势。
按照通常的理解,既然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而非一般贸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应该大于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从表-2数据可知,2005--2007年,加工贸易确实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但2008--2009年一般贸易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2009年,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一般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到2009年,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在进出口贸易总值中占比为48.2%,加工贸易占比为41.2%。
从直接数据来看,这种进出口主要贸易方式的转变和贸易顺差的来源是相悖的。因为,一方面,贸易顺差一直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且呈递增态势;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确呈递减态势。这种相反的变动趋势告诉我们,虽然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为了减少贸易摩擦,促使贸易趋于平衡,我们需要重点调整的是加工贸易而不是一般贸易。因此,处理好加工贸易的进口与出口,适当地将加工贸易外销的部分份额转向国内市场,减少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减少贸易顺差,实现长期贸易平衡的关键。否则,虽然人民币存在升值的预期,但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依旧,会招致更多的贸易摩擦。
二、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分析
既然加工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来源,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加工贸易的大量顺差,为什么一般贸易不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的最主要原因?只有认清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贸易顺差,促进贸易平衡。
(一)从加工贸易内涵的角度
对加工贸易内涵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是把加工贸易理解为国际生产分工的一种实现形式,主要反映的是全球生产分工协作关系;另一种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贸易方式,即国家对进口料件加工采取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方式,是政府部门操作层面上的保税监管加工贸易。本文所称加工贸易为第二种解释,加工贸易俗称“两头在外”贸易,即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材料、辅助材料等全部或部分从境外进口,在境内加工装配后,成品销往境外的贸易。
从海关监管层面上看,加工贸易主要表现为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加工贸易又称为保税加工,加工贸易货物通常称为加工贸易保税货物。但加工贸易保税货物又不完全等同于加工贸易货物,加工贸易货物只有经过海关批准备案才能保税进口,经海关批准准予保税进口的加工贸易货物才是保税加工货物。也就是说,加工贸易合同项下所进口的货物不全是保税的,只有海关批准才给予保税待遇。由于海关给予暂时免纳关税的待遇,减轻了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导致大量外资涌入,加工贸易企业数量增多,加工贸易规模逐年增大,加工贸易呈现顺差。
(二)从加工贸易实质的角度
加工贸易顺差的直接表现: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从表-3数据可知,2005--2009年间,每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都大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且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增速明显快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增速。
我们可以从加工贸易的实质角度加以解释。传统加工贸易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贸易,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进口料件,在境内保税加工后返销境外。由于在境内加工生产,加工生产过程必然凝聚了物化劳动,导致加工成品出口价格必然高于加工料件进口价格。另外,加工贸易进口料件递增,导致加工贸易进口总值增加,进口总值增加又必然造成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增加。于是,规模的扩大和成品价格高于料件价格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三)从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角度
近几年,我国政府出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思考,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目的在于“限制”和“发展”。“限制”主要体现在提高加工贸易的门槛,通过加工贸易商品和企业分类管理来实现,限制“两高一资”产品、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生产:“发展”主要通过鼓励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引导加工贸易健康有序发展。
1产业结构升级因素。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壮大之根源在于劳动力成本优势。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相对于周边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渐丧失,以工资来衡量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那些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的生产成本不断升高,出口成本优势降低,在整个加工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比如鞋业、玩具业等。从近几年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来看,政策倾向从以往的劳动密集型“两高一资”产业转向高附加、高科技含量的产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科技研发与创新,政府也出台了对于高新技术加工贸易的鼓励措施。在政策
调整的影响下,加工贸易进口的料件主要为资源性商品和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出口的则主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附加值高于加工贸易进口产品附加值,于是造成加工贸易顺差。
2产业链条延伸因素。对于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比喻现在已不那么合适,传统的“两头在外”要么出口创汇少、生产工艺简单,要么对外贸易依存度高、缺乏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来料加工,在只赚取加工劳务费的同时,反而招致大量的贸易摩擦。虽然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本土企业参与较少,但加工贸易本土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本土加工贸易企业正逐步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配套能力,加工贸易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大进”的方式,在国内采购料件的比重逐渐增大,延长了加工贸易产业链条,带动了上游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另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那种“大出”的方式,向深加工、精加工延伸,允许企业开展外发加工、深加工结转,在外发加工税收优惠上给予支持。通过这种“大进大出”的转变,带动了整个加工贸易产业链条,使整个产业逐步形成积聚效应。这些举措,增加了国产料件的加工投人,减少了进口料件的数量,降低了加工贸易进口总值,提高了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增加了加工贸易出口总值。
(四)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角度
从2005年7月1日人民币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呈升值态势,这种趋势将持续。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以美元计价的进口初级产品成本降低,导致进口数量增加。而这些初级产品以料件的形式用于加工生产,转化为成品出口,人民币汇率升值不会过多影响成品出口,因为进口的料件作为贸易性投人品投入加工生产,人民币升值已经自动反映在成品的生产成本上。但是,投入生产的国产原料由于人民币升值,以美元表示的成品出口成本增加,价格上升。因此,人民币升值使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人民币升值还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扩大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贸易性产品的出口,也导致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
三、利用加工贸易政策调整促进贸易平衡
通过对加工贸易顺差原因的分析,我们进一步明确,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加工贸易政策调整,适当增加加工贸易进口,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才能有助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实现贸易平衡发展。由于加工贸易进口总值长期大规模小于加工贸易出口总值,因此,我们把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的研究重点放在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上。
(一)适时调整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
通过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的调整,一方面,将以往部分允许类商品纳入限制类商品目录管理,将以往部分限制类商品纳入禁止类商品目录管理。通过该目录的调整,将那些大量出口,在加工贸易顺差中占有重要比重,但又属于国家禁止、限制发展的产业纳入该目录之中,从而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优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目录调整,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开展高科技含量的加工贸易产业发展,将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对象。这样,通过增加加工贸易进口总值的方式,减少加工贸易顺差。
(二)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
出口退税制度是为鼓励出口创汇、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而产生的,在加工贸易顺差的情况下,对加工出口产品从国内采购的料件给予退税,会影响出口产品的价格。因此,应适时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退税的商品范围和退税比例。
(三)调整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管理
通过台账的“实转”、“半实转”、“空转”、“不转”,结合区域差别待遇、企业类别差别待遇,对加工贸易银行保证金台账制度的调整,可以灵活地控制加工贸易企业交纳的税款保证金,增加或减轻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压力,从而调整加工贸易的进口和出口。
(四)调整部分加工贸易优惠政策
现行加工贸易政策是建立在“超国民”待遇原则的基础之上的,是改革开放增加外汇储备的产物,优惠政策导致加工贸易的迅速扩张,导致加工贸易顺差的规模逐渐增大。在加工贸易长期顺差的情况下,应适时调整部分加工贸易优惠措施,真正体现“国民”待遇,减少加工贸易顺差。
(五)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阶段保护论告诉我们,当一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且具有发展潜力时,政府应当予以保护,当该产业发展壮大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产业竞争力或达到一定保护期限时,政府就应当减少或放弃对该产业的保护。借用阶段保护论的观点,我国应该将加工贸易作为一种阶段性的贸易形式,在当前加工贸易长期顺差的情况下,出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的目的,对那些已经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应该结束或减少对其让利幅度;对那些依然需要政策呵护发展的加工贸易产业继续实施保护,以提高加工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加工贸易向贸易平衡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就是应当逐步建立健全加工贸易的产业退出机制,将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从而在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加工贸易趋于平衡。
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的实质是基于一定时期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加工贸易产业的不同特点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区别地采取不同优惠政策,直至取消优惠,引导加丁贸易的转型升级,适时将加工贸易转为一般贸易的行为机制。
1建立加工贸易政策调整实施机制。现行国家的政策虽然作了相应的规定,将加工贸易产业(商品)进行分类管理,结合商品的税目进行细分,适时动态调整相关目录,明确哪些是鼓励发展的产业,哪些是限制发展的产业,哪些是禁止发展的产业。但相关政策调整后,企业往往不能第一时间知道该政策,有时对相关政策理解也存在着偏差,这就要求政策调整应配套相应的调整实施机制,明确谁通知、谁解释、谁服务,让企业能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发展方向,调整企业生产。
2建立加工贸易产业评价体系。除了对加工贸易产业进行细分评价外,还要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加工贸易能力与水平进行评价,对我国外贸政策和外贸环境进行评价。运用该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后,找出该加工贸易产业退出的“临界点”,当达到并超过该“临界点”时,表示该产业已经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转为一般贸易。
3参照国际惯例,可以给予加工贸易产业一定的“过渡期”。当该产业达到“临界点”后,给相应企业预留一定的时间,让企业考虑如何将该产业与企业自身发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相结合,给企业技术创新或产业转型提供足够的时间,顺利实现产业退出。在建立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基础上,我们还要考虑,加工贸易产业退出机制的建立与减少加工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建立相关模型,以期对相关加工贸易产业的退出提供实践经验。
(六)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政策的调整
为了缓解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压力,将部分出口转向国内市场。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将造成加工贸易顺差的原部分出口商品转为内销,并给予税收优惠,调低加工贸易货物内销缓税利息率,鼓励企业逐步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创立自己的品牌,从而达到减少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目的,在加工贸易进口总值不变或正常波动的情况下,减少贸易顺差。
具体而言,政府要将加工贸易出口转内销作为政策大力宣传,改变企业长期固有的“外销”思维;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简化内销手续,商务主管部门、海关、税务、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积极探索,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建立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内销奖励机制,对创立内销品牌按规定给予奖励;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加工贸易企业内销收款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加工贸易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帮助加工贸易企业利用现有资源,研究国内消费市场的特点,打造企业内销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工贸易平衡的调节器:内外销弹性调节机制
贸易平衡范文3
随着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绿色环保运动逐渐席卷全球。为了实现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和合理利用、节约自然资源等目标,世界各国均采取必要的环境贸易措施,强调保护环境要从治理源头开始,实行“污染者自付”的原则。
全球贸易事业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这也使得降低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危害的任务变得更加迫切。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究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WTO与环境有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上。环境贸易措施主要是为了减少消费品在生产、运输、消费等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及在消费品的消费过程中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环境贸易政策对一个国家的环境质量与污染控制、外贸事业的发展及大型跨国企业的选址与竞争优势、国际分工等均有相当程度的影响。目前国际上的环境贸易措施对我国外贸事业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也给生产商带来很大的经济和管理负担。
近期美国采取的环境贸易措施
消费品的环保性能
为了达到提高公众对各种消费品和其生产设施的环保性能的认识、帮助消费者了解消费品生产商在改善其产品和生产设施的环保性能方面所做的工作、引导消费者正确选择消费品、改善消费品的环保性能等目的,美国环境保护局最近成立了“消费品环保伙伴工作小组(Consumer Products Environmental Partnerships Working Group)”,负责规划及制定政府与商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方式,包括产品标签、消费者教育计划、环境资讯网站、产品监督计划及生产商认可计划等,该小组将针对个人护理产品、家居清洁剂、汽车修理用化学品、非农业用杀虫剂、非工业用胶黏剂和密封剂、气雾型喷漆、建筑用涂层等各种各样消费品进行工作。
新进口税
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都正在草拟有关气候转变的法案,法案可能提出征收新进口税来促使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参议院提出的法案是S.2191,该法案规定进口商需支付国际储备补贴(International Reserve Allowances),用来处理产品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假若进口商不支付该项补贴,有关产品将禁止进入美国境内。
货物运输
美国环保局于今年3月宣布了一项名为“可持续发展港口的远景、使命及策略”的新计划,目的是为了减少货物进出美国港口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该计划围绕洁净空气及廉价能源、清洁和安全的水、健全的社区和生态系统、全球环境、港口运输及具体实施,要点概述如下。
建立供应链模式以帮助付货人和运输公司于2008年12月或以前评估货运对环境的影响,制定企业的排放目标;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合作,找出及处理违规货物造成的环境和健康问题;为美国的主要港口制定一系列减排目标,着眼于港口营运和扩展及多式联运船队革新等方面;进一步准确计算全球各地航运产生的空气污染排放量,协助主要外国港口制定排放清单;在2008至2012年间,每年推行至少3项新技术示范计划,示范港口设备或港口运输设备的崭新减排科技,包括航运及多式联运运输模式;与美国贸易代表和其他部门合作,磋商及制定贸易政策和协议,以尽量降低国际贸易增长带来的不良影响。
美国环境贸易措施是一把双刃剑,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才是我们的出路
尽管美国制定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全部是强制执行的,也有是自愿执行的,但是这些措施已经对在美国从事产品贸易的业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既要认识到环境贸易措施的合理性,也要防止环境贸易措施被滥用
合理的环境贸易措施对我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环境、节约资源、发展外贸事业等均有积极意义。如果产品的市场价格不能全部反映产品在生产、运输、储藏、消费等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这将给产品的出口国带来潜在的损失,影响国民经济和贸易事业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关注以保护环境为理由的贸易保护行为,对于违反世贸组织原则进而对我国产品出口形成壁垒的环境贸易措施,我们应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内寻求解决方法。
我国应继续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环保产品
从长远看,产品成本中考虑环境成本是历史的必然。所以,积极塑造我国企业的环境竞争力、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摆在同样重要的地位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政府要对环保企业在税收、信贷、出口、技术支撑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环保技术设备、环保产品、环保服务、生态保护的投资;努力推进环境技术标准的研发,不断提高环境检测技术;逐步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开发和发展绿色技术和产业;加大对环保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积极加强国际合作
从全球来看,发展国际贸易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各国的环境贸易措施不断升级,由此引起的贸易纠纷和摩擦也日益增多。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的分歧,加强与联合国环境署及其他国际环境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各种关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和多边谈判,在发展国际贸易的同时也要保护好环境。
一方面,国际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各国的自然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促进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良好的环境反过来又促进了贸易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环境贸易措施使得在国际贸易中环保技术、环保产品的扩散速度加快,各种先进的环保技术被世界各国所分享,这不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节约大量的研发费用、降低其国内的污染排放指数、改善其环境状况,也有利于全球共同保护环境、革新环保技术,推动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加强保护国内环境
在积极遵守国际上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保护我国的自然环境、资源及人民、动植物的安全与健康,保护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为此,需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贸易措施体系。要研究支撑国外绿色技术壁垒的基础研究的情况及最新动态,合理规划我国的环境发展。要关注其他国家在我国以投资的方式转移的污染企业、废物作为资源进口等问题,并要提高我国进口产品的检测标准,认真对我国的贸易政策进行环境评估,进一步完善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处理好保护环境和促进贸易发展的关系。
贸易平衡范文4
一、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的主要表现
(一)中美货物贸易差额的绝对值呈扩大趋势
无论是中国的统计数据还是美国的统计数据,都显示中美货物贸易差额不断扩大。据中国海关统计,1993年中国对美国的货物贸易开始出现顺差62亿美元,2009年上升到1434亿美元,16年间增长了23倍。据美国普查局统计,1993年美中货物贸易逆差228亿美元,2009年逆差增加到2268亿美元,16年间增长了10倍。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由来已久,近年来因为数额巨大、连年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影响了双方对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认识。2009年10月在第20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上,中国商务部与美国商务部、美国贸易谈判办公室联合签署的《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研究报告》指出,双边贸易统计的最大差异来自东向贸易(中国对美出口、美国自华进口),约占整体统计差异的80―90%,根据研究结果,可大致估算出美方统计的对华贸易逆差从2006年的2341亿美元减为1740亿美元,减小25.67%。但是,即使剔除中美统计差异后,中美双方货物贸易差额的绝对值依然较大。
(二)中美货物贸易差额的相对值呈扩大趋势
2000年以来,随着中美货物贸易差额绝对值的不断扩大,中美货物贸易顺差与中美贸易总额的比率也呈扩大趋势。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中美货物贸易顺差297亿美元与中美货物贸易总额745亿美元的比率为39.9%,之后该比率逐年提高,2006年达到最高点54.9%,比200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2009年该比率为48.1%,虽然比2006年降低了6.8个百分点,但还是比2000年高了8.2个百分点。据美国普查局统计,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与美国货物贸易总逆差的比率呈扩大趋势,2000年,美中货物贸易逆差与美国货物贸易总逆差的比率为18.54%,之后这一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上升到43.88%。
(三)中美货物贸易差额远高于美国的其他主要贸易伙伴
据美国普查局统计,2009年,美国前五大货物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加拿大、中国、墨西哥和日本,贸易额分别为5021亿美元、4296亿美元、3660亿美元、3055亿美元和1471亿美元,占美国货物贸易进出总额26081亿美元的比重分别为19.24%、16.47%、14.03%、11.71%和5.64%,合计为67.1%,超过三分之二。美国与五大货物贸易伙伴的贸易差额都是逆差,而且他们还是美国前五大逆差来源地。美国与欧盟、加拿大、中国、墨西哥和日本的货物逆差额分别为605亿美元、202亿美元、2268亿美元、475亿美元和448亿美元,与美国货物逆差总额5170亿美元的比率分别为:11.71%、3.91%、43.88%、9.20%和8.66%。美国来自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绝对值远高于欧盟、加拿大、日本和墨西哥,而且美国来自中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与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比率也远远高于欧盟、加拿大、日本和墨西哥。
(四)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程度高于美国的其他主要贸易伙伴
如果用美国与货物贸易伙伴的逆差占其与美国双边货物贸易额的比率来衡量双边贸易的不平衡程度,那么,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程度远高于美国的其他主要贸易伙伴。2009年,美国与欧盟、加拿大、中国、墨西哥和日本的货物贸易逆差与其和美国双边货物贸易额的比率分别为:12.06%、4.70%、61.98%、15.56%和30.43%。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货物贸易不平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程度最大,美日货物贸易不平衡程度次之,再次是美墨货物贸易的不平衡程度。
(五)美中货物贸易差额下降幅度低于美国的其他主要贸易伙伴
据美国普查局统计,2009年,美国与前五大货物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明显下降,与欧盟、加拿大、中国、墨西哥和日本的货物贸易逆差分别下降353亿美元、581亿美元、412亿美元、172亿美元和294亿美元,分别比2008年下降36.81%、74.20%、15.38%、26.55%和39.60%。美中货物贸易逆差的降幅明显低于美国的其他主要贸易伙伴。
二、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影响
(一)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措施不断增加
近几年,为解决美中货物贸易不平衡问题,美国逐渐加大针对中国采取贸易救济措施的力度。2009年9月17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乘用车、轻型货车用中国制轮胎征收3年特别关税,这是针对中国的最大特保案。2009年11月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征收“双反”关税。2009年12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批准对中国产石油钢管征收约10―16%的关税。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美国对中国发起各类贸易救济调查29起,涉及产品出口额高达76亿美元,案件数量增加53%,金额增长了8倍,分别占当年全球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总数量和总金额的25%和65%。2010年,备受瞩目的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美国相继裁定对中国产金属丝网托盘产品和电热毯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并对中国产钻管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二)美国施压人民币升值
2010年3月5日,130名美国国会议员联名写信呼吁奥巴马政府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2010年3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进出口银行年会发表主旨讲话时再度向中国政府施压:中国进一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机制过度将对全球经济恢复均衡做出重大贡献,各国的贸易需要重新平衡,贸易顺差国应增加进口,而逆差国应扩大出口。在130名议员的压力下,美国也会采取某些措施,施压人民币升值,或采取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干扰中国对美出口。来自美国方面的这些举动显示,中美经贸关系面临诸多挑战,将给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挑战。
(三)引发其它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一再试探中国在贸易争端解决方面的底线,也会成为别国参照的风向标,中国还会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反补贴和反倾销的目标。例如,2009年12月23日,阿根廷就步美国轮胎特保案后尘,宣布对原产于中国的轮胎启动反倾销调查。来自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字显示,仅在2009年的前10个月中,中国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99起,共涉及116亿美元。而以往每年中国受到的贸易救济调查最多也只有40起左右。
三、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一)美元作为主要国际货币是美国长期逆差的根本原因
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货币,要满足世界各国在贸易清算、债务清偿和国际储备等方面的需要,就必须通过国际收支逆差使美元流出。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扩大,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增多,美国的逆差就会加大。据美国普查局统计,1971年,美国对外货物贸易开始出现逆差22.6亿美元,之后货物贸易逆差不断扩大,2008年货物贸易逆差高达8402.5亿美元,占货物进出口总额的24.76%。因此,只要美元继续充当主要的国际货币,就必然要通过经常项目逆差为世界提供流动性。
(二)超低储蓄过度消费的模式导致美国进口过多
美国的货物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自身的超低储蓄、过度消费造成的。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统计,自1982年以来,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呈下降趋势,2005年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已经降到1.4%,而同期美国的个人消费率呈上升趋势,由1982年的86%上升到2005年95.1%。美国个人储蓄率的不断下降和消费率的不断上升导致进口不断增加,从而使美国货物贸易呈现巨大逆差。2009年,随着美国个人储蓄率的提高和消费率的下降,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明显下降,由2008年的8402.5亿美元降为5169.7亿美元,降幅达38.5%。因此,只要美国消费的增长和储蓄的下降趋势不改变,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是自然的、难以逆转的。
(三)产业结构升级导致美国的贸易优势由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美国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陆续把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国外。这些产业的主要承接地先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美国由此对上述经济体产生了大量货物贸易逆差,但美国的服务贸易开始出现顺差。据美国普查局统计,1971年美国在货物贸易出现逆差的同时,服务贸易开始出现顺差9.58亿美元,200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384.16亿美元,近40年间增长了144倍;其间服务贸易顺差与服务贸易总额的比率也呈上升趋势,2009年达到了15.73%。如果把服务贸易考虑在内,美国的贸易不平衡程度就会明显降低。2009年美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总额34880.6亿美元,其中,出口15547.2亿美元,进口19333.4亿美元,逆差3786.2亿美元,逆差与进出口总额的比率为10.85%,明显低于货物贸易逆差与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率(19.8%)。与美国不同,中国的贸易优势表现在货物贸易上,而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自1995年以来,中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且逆差规模不断扩大。
(四)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加剧了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
中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美国的比较优势是高技术产业,在中国的比较优势已经释放,而美国始终没有对华开放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这种互补贸易模式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是两国间出现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长期实行对华出口管制,2007年还将中国单列,专门增加了包括纤维材料、数字机床、部分集成电路设备在内的47个出口管制项目。严格的出口管制迫使很多中国企业放弃进口美国产品,转从他国进口。据中国海关统计,近年来,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快速增长,但自美进口比重从 2001年的18.3%下降到2009年的7.5%。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贸易管制直接阻碍了美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加剧了中美货物贸易的不平衡。
(五)美国在华直接投资扩大了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
中国对美的大多数出口产品都是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加工生产的。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外国在华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迅速增加,2001年就已经超过一半,2008年更增至55.3%。快速增长的美中贸易逆差是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运营的增长直接相关的,美国在华某一行业直接投资增长10%,则该行业美国从华进口量将增长7.3%,美国对华出口量将下降2.1%,由此,美国在华直接投资将会产生贸易替代效应。据中国商务部统计,目前在华经营的美资企业约3万家,2008年美资企业在华实现销售收入1530多亿美元,出口750多亿美元,利润总额近80亿美元。
五、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的展望
(一)施压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中美货物贸易不平衡问题
汇率不是贸易平衡调整的关键。一些极端观点将贸易不平衡问题与汇率问题片面挂钩,认为人民币大幅升值就能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是各国可自主选择自己的汇率制度,可以是自由浮动、有管理浮动或固定汇率。中国多年的贸易和汇率数据表明:单一并过度倚重汇率调整来实现经常项目平衡的观点并不可靠。2005―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21%,但中国贸易顺差不降反升,对美贸易顺差年均增长20.8%;2009年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中国贸易顺差下降了34.2%,对美贸易顺差下降了16.1%。
最为关键的是,加工贸易的汇率弹性相当小。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人民币升值会使以本币标示的进口零部件、半成品或组装产品等中间投入品的成本和价格下降,从而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被进口的影响所抵消。此外,加工贸易主要由外商投资企业来完成,外商投资企业在面临汇率变动时会灵活使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加上不少外商投资企业处于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中,可采用内部交易等多种调控手段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一定程度上使汇率变动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变小。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对美国出口中加工贸易占60%左右,2009年加工贸易形成对美顺差1176亿美元,占中美货物贸易顺差的82%。从这个意义上看,对于加工贸易占据较大比重的中美贸易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不会有太大影响。
(二)开放性贸易政策有助于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美国不应把双边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简单地推给对方,而不重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努力扩大本国市场的对外开放。国际金融危机使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正在经历战略转型,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从依赖消费转向增加出口。2010年1月2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提出5年内使出口翻番的目标;2月4日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提出“国家出口计划”;3月11日,奥巴马在进出口银行年会上宣布成立出口内阁扩大美国对外出口。但是,为了扩大出口,美国除了制定出口促进计划外,更需要调整与全球化和WTO规则不够和谐的贸易政策,修改已经不合时宜的国内贸易法案,扩大产业和技术市场的对外开放。在中低端制造业和一般加工业不断向外转移的背景下,美国的优势产业越来越集中在“产业链”的顶端位置上,比如高端信息技术工业、现代军事工业、航天航空和铁路交通业、新能源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环境保护以及金融和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如果美国全面开放这些产业和市场,并实现出口贸易的自由化,将为解决美国贸易不平衡问题做出直接贡献。
贸易平衡范文5
[论文摘要]近年来,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中美贸易巨额顺差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中美贸易平衡问题显然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的焦点。对此,该文分析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主要成因和相关应对策略。
1中美贸易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中美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扩大。据中国官方统计自中美建交以来,双边贸易额增长86倍,年均增长17%。至2005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由1978年的10亿美元增至211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市场,美国也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2007年两国贸易额更是突破3020.8亿美元。
然而随着双边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也日渐凸显。近年来,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从1979年到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为逆差。此后美国对华贸易开始呈现逆差,并持续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1993年中方顺差为63亿美元,2000年中方顺差297.4亿美元,2001年则为281亿美元,2004年为873亿美元。2005年为1141.75亿美元,2006年和2007年分别达到1442.6亿美元和1633.2亿美元。而据美方统计,1979年至1982年美国为顺差,1983年开始出现逆差。1993年美方逆差为3亿美元,2000年为838亿美元,2001年美方有831亿美元的逆差,2004年美中贸易逆差高达1620亿美元。2005年则突破2000亿美元,2006年达到2325亿美元。2007年1至11月,对华贸易逆差也已达2375亿美元
随着中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拉大,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也日趋增多。自1980年美国对中国的薄荷醇进行首次反倾销调查开始,迄今美国已对中国产品实施了100多项反倾销措施,其涉及的中国产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纺织品、自行车等多种产品。并且中美贸易摩擦正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高技术产品转移,从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贸易摩擦的对象由原来的初级产品转向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帽等又转向资本密集型产品,如化工、轻工、钢铁、汽车等,更进一步向高技术产品转移。美国已成为世界上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
2中美贸易失衡主要成因
2.1双方统计方法和口径不同导致双方统计数据差异
(1)统计方法不同。中美双方统计采用不同的贸易统计标准进行衡量。美方采用总贸易制,以国境作为统计界限,对进入美国境内存入自由贸易区和保税仓库的货物均列入统计;而中方采取专门贸易制,以关境作为统计界限,存入保税仓库的货物不作为统计,因此造成美方统计范围略大于我方,使美方“逆差”加剧。美方因忽视转口和转口增加值而高估了从中国的进口。中美两国贸易的很大一部分是经我国香港转口的。据中方统计,中国对美出口的60%以上是经过以香港地区为主的第三方转口的,而转口到美国的商品额中的29%是在我国香港增值的。货物离开中国后在第三方增加的价值,显然不应计算为中国的出口。而美方的出口统计因忽视转口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此外,美国还因出口统计不完全而低估了对中国的出口值。
(2)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导致双方统计上的差异。美国确定货物原产地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一般的进口货物,通常是根据进口商的申报来判定原产地,被判定原产地为中国的货物被记录为来自中国的进口而不考虑是否实际上由中间方出口或者货物在中间方是否有增加值,因而某些被美国记录成自中国的进口很有可能是应该记录为自其他中间方进口的。
2.2中美两国产业结构不同
2004年我国GDP普查数据显示三大产业的GDP比重分别为l3.1%、46.2%、40.7%。显然我国经济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而2005年美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率分别为2.8%、23.4%和73.8%,到2005年则分别为23%,22%和75.7%。显然美国经济结构已经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具有本地化生产的特征,内需倾向突出,制成品的进口对本国生产、消费结构形成补充,因而进口需求旺盛,加之美国由于是过度消费国家,储蓄率极低,从而导致国内投资和产出或者说供给不足,需要大量进口,而中国又因为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承接了大量由美国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淘汰转移的制造业,并且质量又明显优于墨西哥以及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因此美国必然大量进口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家庭最终消费结构难以与之匹配,且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口需求也相对不旺盛。所以由此两方面原因,所导致的两国对贸易产品需求的不对称是造成美对华贸易逆差的长期因素。
2.3世界产业结构调整
2.3.1东南亚国家对华的产业转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这些国家在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把他们在美国的一部分市场和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形成中国与欧美发生贸易顺差,而与亚洲周边国家发生逆差的贸易格局。
2.3.2美国对华直接投资
美国及西欧一些发达国家在其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过程中也逐渐将国内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中国,其中美国跨国公司在华直接销售和向母国返销占据很大份额。有数据显示,中国大量商品的出口是美国跨国公司向母国进行返销,中国对美出口70%以上是加工贸易,产品加工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装物件基本上是美国或其他国家提供的,加上其他运输和管理成本,约占到该产品的85%左右,而中国获得的加工费为数甚微,仅占15%左右。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中国出口商品80%以上来自外资企业以及跨国公司。
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导致各国经济国界日渐模糊,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使得国际贸易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的以国界划分的模式,以往的原产地统计标准已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国家问的贸易关系的背景下,美方仍采用以原产地规则为核心的国家贸易统计制度,中美两国在双边贸易统计数据上的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2.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造成中美贸易结构扭曲,加剧中美贸易失衡
1949年,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制定了“出口管制条例”,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商务部将中国列入全面禁运的国家名单。随着1979年中美建交,美国虽然逐步放松了对华出口管制,但在政策规定和执行过程中,仍保留有许多歧视性规定。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国会在美对华出口管制问题上的压力加大,2001年布什政府上台后,进一步恶意地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诸如通过制定相应的出口管制法律法规、颁布出口管制目录(如商业管制目录CCL、美国军用品管制目录USML和核管理委员会管制目录NRCC)、执行许可证审议程序、强化执行机制与惩处力度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军民两用物品和技术的出口.
高技术本是美国最重要的比较优势之一,但这一优势并未在中美贸易中体现出来。在高技术领域,美国一直保持生命科学、电子电机、柔性制造以及航空技术贸易上对华贸易顺差,且在电子电机和航空技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顺差相对较大。然而在生物技术、光电技术、信息与通讯、高新材料、武器以及核技术贸易上,美国却一直存在着对华贸易逆差。特别是在信息与通讯贸易上,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巨大且呈上升趋势,2005年达了521亿美元,这些举措不仅未消除美中两国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反而更进一步加剧了中美贸易顺差。
3应对策略建议
3.1加快开放我国服务业,扩大美国对华服务贸易
由于美国在服务产业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且对中国的服务业市场一直比较感兴趣,而中国服务业根据WTO要求也应逐步开放,因此中国逐步开放服务业,不但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国内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还可以减小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3.2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亚洲、北美地区一直是中国的主要出口市场,而欧洲,以及拉丁美洲、中东地区、非洲在我国出口地区结构中所占比例甚小,这使得我国外贸与北美、亚洲市场的依赖度过高。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21%左右,对美国市场的过分依赖也导致了贸易风险的加大,美国国内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而且由于贸易不平衡和贸易摩擦问题,中国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为改变这一局面,政府必须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发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
3.3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积极的调整
如上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很大部分是由于加工、转口贸易以及在中国境内的外资公司或跨国公司。外资的进入虽然有利于国内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的有效利用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那些集中在附加值低、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重复投资,不仅不利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和破坏。对外商投资产业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调整,不仅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局面,也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4推动经济结构升级
加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我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以及以转口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附加值产品,从而导致实际获利小而两国顺差大的不平衡局面。我国应当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和应用,以政府政策为依托,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耗能、低污染企业;加快对相对滞后的医疗、教育、交通、环保、住房和金融服务等行业发展,并且适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资本市场和社会保障体制,以扩大内需,促进内向型经济发展。
3.5完善人民币汇率体制
在以一篮子货币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基础上,增加反映市场供求变化的灵活性进;实施“微幅、双向、稳中爬升”的调控;适当放大浮动区间;同时配合其他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汇率水平向均衡水平的调整。这样不仅淡化给予美方在其国内定价过低的不良印象,也有利于我国对外购买力的提升,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不平衡局面。
参考文献
[1]张燕.中美贸易逆差问题分析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7,(5).
[2]张璐,刘增涛.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7,(7).
贸易平衡范文6
中美两国于5月22日~24日举行了第二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其主要议题之一是平衡美中贸易逆差问题。为此,我国政府在双边经贸关系紧张时,派出的大宗商品采购团,签订了326亿美元的进口合同,展示了我国对于平衡贸易的决心和诚意。但这只是一个暂时的、短期的缓解经贸矛盾的措施。要从长期上解决问题,必须通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以及分析双方的贸易结构、逆差的原因,据此制定长效机制来改善双边的贸易不平衡问题。
一、认识美中贸易逆差现状、原因
充分认清美中贸易产生的原因,是采取正确对策所要考虑的基点。对美中贸易逆差,双方对数据理解的偏差,已成为中美经贸关系中一个亟待取得共识的问题。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始于1993年为63亿美元;到2004年为802亿,2005年1141亿美元,2006年达到1442亿美元。约占美国全球贸易逆差总额7665亿美元的15%左右。而据美方统计,其对中国逆差始于1983年,为3亿美元;2004年到达1620亿,2005年为2016亿美元,占其贸易总逆差比例达26.3%。在2000年时,我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逆差国,伴随而来的是,自2002年下半年开始,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被美国有关方面高度关注,并成为要求人民币升值的主要依据。
美中双方贸易逆差数据统计何以出现很大差异?是统计进出口使用的价格术语不同,美方统计标准夸大了贸易逆差的实际规模。在统计中,美国对出口使用离岸价,进口使用到岸价,中国对于出口的统计使用离岸价格,中间必然有差价,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美国的出口金额而扩大了进口金额。同时对于香港的转口贸易,美方也将其算作中国出口,从而明显夸大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程度。中美双方对服务贸易统计的缺乏,也造成美国对华出口总体规模的低估。
其实,美国贸易逆差问题不是中美贸易所特有的。自1976年以来,美国对全球贸易一直存在逆差,且呈现年年升高的态势,在其231个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中,对123个有逆差。所以,美中逆差是随着美国全球贸易逆差剧增而出现的。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凸显,已逐渐成为影响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正确看待美中贸易逆差,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需要客观评价和分析形成中美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1、首要原因是美国国内宏观经济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不平衡的结果。近20年来美国是高消费、低储蓄,总消费约占GDP的82%,总储蓄约占GDP的18%。造成美国国内储蓄不足,需要吸纳国外储蓄来补缺,必然带来贸易逆差,其根源则在于政府日渐庞大的财政赤字和民众过度消费的消费模式。
2、美国巨额贸易逆差的产生也缘于一系列政策因素。最突出的是美国出于各种原因对别国实行的单边贸易政策。美对中国出口管制中保留许多歧视性规定,尤其在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进行出口管制,使美对中国的出口能力无法充分发挥和释放,从根本上加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
3、美国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空前发达。我国近几年出口增长加快,其中增长较快的是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在中国的跨国企业,形成的出口加工贸易,占2006年出口总额的58%以上,而加工贸易在中美贸易中的比例更是接近70%。由于美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实施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将部分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环节对外转移,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从事加工、装配,再把产品返销美国。同时,一些美国跨国公司以在华投资设厂和当地销售取代传统的出口方式,也相对减少了对中国直接出口。事实上美国跨国公司已成功地实现了规模经济和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的制度安排。但却掩盖了美国对外贸易的真实情况,美中贸易逆差的背后隐藏了美国企业的巨额收益。
美国进口了大量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玩具、矿产、轻工产品、纺织服装和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机电产品。这类进口弥补了美国大众对基本消费品和国民经济对部分生产资料的需求。这类商品源源不断进入美国市场,已构成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再生产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减轻了美国的通胀压力。同时,从国外的低成本进口也大大节约了美国国内资源、保护了本国环境。实质上,尽管美中贸易存在逆差,却给美国带来了好处。
4、我国的贸易政策和结构调整滞后。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稳步增长。但是过去重出口、轻进口的外贸思路没有从根本上转变。特别是近几年来,出口贸易大幅增长,但出口商品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外贸增长模式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即使近几年来机电产品出口的大幅增加也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占主导,我们所谓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只是位于全球产业加工链的末端,而设计、研发、品牌等产业链高端的部分都由外资控制。因此,尽管出口增加形成了大量顺差,但并未取得相应的贸易收益。而我国近几年长期持续、较大的顺差,本应及时调整,而积累越来越大的结果,必然带来内外的尖锐经贸矛盾和冲突。
二、我方单方面作用十分有限,必需通过双方合作形成的长效措施
通过上述对美中贸易逆差形成原因的分析,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随着中美双方经贸关系往来的扩大,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状况将是长期的、持续的,光靠单方面的努力作用十分有限,解决的出路只能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的调整贸易不平衡。因此,双方应该客观、坦然地认识形成不平衡的原因,有的可以通过努力,能够得到改善。首先,建立双边交流与沟通机制,有针对性地、经常地、逐步地磋商,达成共识的解决方案。通过定期交流把中国大量进口需求的信息使美国商界充分了解,以扩大对中国的出口。其次,各自政府应该做出长期的调整战略。例如:从宏观经济上调整经济结构。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反映了美国高消费、低储蓄问题;同样,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却反映了国内低消费、高储蓄的问题。我国出现低消费、高储蓄的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如改革不确定性引起的预防性储蓄增加、国内产品供应结构失衡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等。尽管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出口和投资这两方面,但这会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带来麻烦,因为出口方面的任何增长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国内投资的持续膨胀也将导致产能过剩和通货收缩。我国确实需要进一步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
最好的路径是寻求经济的稳定增长。世界经济史和大国兴衰史告诉我们,内需主导型战略是大国经济的基本制度安排。只有实现经济转型,才能在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下,真正掌握经济增长的自。其三,双方的对外贸易政策必须调整。美国应尽快放松对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取消对中国的出口限制,了解和认识中美两国贸易的互补性,从各个方面促进对中国的出口。而我国的外贸政策改革,需取消目前鼓励出口、抑制进口政策,不但要制定长远的出口战略,同时也要制定长期的进口计划。利用我国大规模的外汇储备,进口战略资源和高科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