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稻秧脱险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稻秧脱险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稻秧脱险记范文1

一、概括能力的培养

概括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对小学生而言,概括就是能抓住文章的重点、中心,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出来。对中年级学生来说,大多数学生都难以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文章内容,不是抓不住重点,就是语句不通顺。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概括段意或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由易到难,逐层训练。如在教学《李时珍》《海底世界》等课文时,可以教学生抓文章的中心句或中心段来概括;而在教学没有中心句、段,但层次清楚的文章时,就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使学生自己概括出文章主旨。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我就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概括出了文章主旨。

师: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后来又是怎样脱险的?(板书:遇险、脱险)

师: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第1、2节,想一想: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

师: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杂草跟小稻秧抢营养。

师:杂草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怎么样了?

生:小稻秧病倒了。

师:你能把这两层的意思连起来说吗?

生:杂草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病倒了。

师:概括得真好。事情交代得很清楚,如果能够加上地点就好了。谁愿意再试试?

生:水稻田里的杂草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病倒了。

师:如果再加上时间,概括得就更完整了。谁来试试?

生:一天,水稻田里的杂草跟小稻秧抢营养,小稻秧病倒了。

师:我们在交代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说清楚了。

有了第一部分作铺垫,第二部分我再引导学生概括小稻秧是怎样脱险的,学生不仅说出了“喷雾器大夫帮助小稻秧脱离了危险”,而且还说出了是“喷雾器喷洒除草剂,除掉杂草,帮助小稻秧脱离危险的”这样完整的句子。

二、想象能力的培养

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来进行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如教学《荷花》一课,文中有三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是想象白荷花冒出来干什么;二是看图想象白荷花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三是想象第4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体会荷花旺盛的生命力,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利用文章空白引导学生想象

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想干什么呢?学生有的说是张望这精彩的世界;有的说是在欣赏荷塘的美景;有的说想快点出来呼吸清新的空气;有的说是在炫耀自己的美姿……学生们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表达了他们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2.利用简笔画诱发学生想象

在欣赏一池荷花的时候,我问学生:荷花还会有哪些姿势呢?我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想象。 学生说,它们有的躺在水面上,有的低着头,有的刚冒出一点头。在学生描述之后,我利用简笔画现场作画,给学生提供了不同姿态的荷花图片,并用优美的语句进行描述。听了描述后,我再让学生看图想象荷花的姿态,并学着用优美的语句进行描述。他们兴致勃勃,纷纷抢着说:有的荷花依偎在一起,就像在窃窃私语的母女;有的荷花躲在荷叶后面,就像躲在母亲身后娇羞的小女孩,不敢露面;有的风姿婆娑地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就像是在向人们炫耀自己美丽的舞姿......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就这样得到了诱发,情不自禁地用优美的语言去描绘荷花美丽动人的姿态,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神奇。

3.巧借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

当讲到“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时,我提醒学生注意:省略号省去的是什么?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还有很多小动物来告诉荷花一些事情。那么,有哪些小动物来了呢?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大胆地想象:小鸟飞过来告诉我它看到的奇妙世界;蜜蜂飞过来轻轻告诉我花蜜的香甜;露珠滚过来,告诉我在荷叶上滚动很快乐;小虾游过来,告诉我在荷塘生活很幸福……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着“我”的快乐。

小稻秧脱险记范文2

微写作,主要是与大作文相比,它在字数上并无严格的规定,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段,或者是一个段落等都可以称得上微写作。相比以往的作文而言,微写作无论是在时间、地点、形式、风格等方面都更加灵活、自由。写作确实需要如此,无须过多的束缚,学生的写作思维才能激发出来。为此,教师要努力训练学生的微写作能力,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微写作、了解微写作、学会微写作,从而为大作文奠定基础,不再畏惧作文。

一、巧妙捕捉,激发学生微写作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中,会生成很多资源,这些资源可以为教师所利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捕捉这些资源,从而激发学生微写作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微写作“微”的特点,凸显出其形式、方式、风格等特点,让学生对微写作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时,教师巧妙捕捉学生话语,燃起学生的微写作兴趣。本篇课文讲述的是小稻秧脱险记,正当教师提问学生小稻秧是如何脱险的,此时有学生说我看过很多历险记呢,还没有读过脱险记。教师抓住了学生提到的“历险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过的历险记。有学生说“我看过雪儿公主历险记”;有学生说“我看过辛巴达历险记”;有学生说“我看过邋遢大王历险记”……学生都兴奋地分享着自己看过的历险记,语文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此时,教师将学生引到微写作中:你能简短地说一下历险记中哪些地方吸引你吗?瞬间,学生非常积极踊跃地分享着自己的观点。有学生说“历险记的情节扣人心弦”;有学生说“我很佩服历险记中的主角每次都能成功脱险,因此,如何脱险最吸引我”……

案例中,教师捕捉了“历险记”这一词,将学生的微写作兴趣激发出来。虽然是短短的一句话,或者是两句话,但足以展现出学生灵动的写作思维。

二、互动交流,发挥学生微写作潜能

微写作,以其“微”而突出。小学生最怕过于束缚的作文,因为感觉总是按照条框进行,背范文、背模式等,这些都令学生感到厌倦,甚至麻木。而微写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则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节选文章内容带动学生互动交流,发挥学生微写作潜能。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鞋匠的儿子》这一课时,教师细心引导学生,有效激发学生微写作潜能。《鞋匠的儿子》这一课中,有一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说:“林肯先生,在你演讲之前,请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如果当时你是那名参议员,你想通过这句话告诉林肯什么?“你出身太卑微了,做了总统也改不了,我还是会瞧不起你”,有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脱口而出。还有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他话里有话,就是告诉林肯早点退出,因为他出身太卑微了。”师:看来大家的理解能力都很强,我们平常畏惧写作就是觉得没话可写,但在微写作中,你们能够脱口而出,其实这就是素材,这就是作文表达基础。大家可以继续围绕“如果我当时在现场,我会怎么回应这位参议员”进行交流。

教师的话语点醒了学生,其实,写作并不难,其实就是将自己理解的、想要说的表达出来。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利用不同的方法,将学生的微写作激发潜能激发出来。

三、结合阅读,训练学生微写作能力

阅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阅读与写作可以是一体的,不宜分开教授。在引导学生进行微写作中也是如此,教师可以结合文本阅读,有效训练学生微写作能力。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微写作的定义、特点等,避免布置传统的大作文,以免让学生感到头疼。微写作应该是短小的,还必须迎合学生的兴趣需求,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力求开放,尽量让学生自由发挥。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陶校长的演讲》这一课时,教师布置微写作任务,训练学生微写作能力。《陶校长的演讲》这一课中主要讲述了陶校长的“四问”,围绕问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问、应该怎样做进行。因此,在学习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微写作,要求如下:请仿照课文中的某一问,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并简单说说自己如何取得进步,或者是打算怎么做。在这个微写作中,教师实质上主要引导学生“仿”,但由于每一位学生都有差异,其问的内容也会有差异,取得进步或者是打算如何做也自然有差异。也就是说,在这个微写作训练中,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而撰写。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创如何问,即跳出课本中问的模式,但中心不变,字数、风格等都不限定,让学生创造、发挥。

从“仿”“创”中,学生的微写作能力得到了训练,这其实也就是学生向大作文迈进的一大步。教师还可以设计这样的训练:如果你是陶校长,你会提出哪“四问”?如何演讲才能更吸引人?等。

总之,微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还比较新颖,需要教师花更多的心思去引导学生进行微写作。在引导和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求,从而让学生爱上微写作。

参考文献:

[1]郭素青.“微写作”教学实践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3(02)

小稻秧脱险记范文3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互联网;素养

现在处在互联网的发达时代,网络上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在阅读课堂中,利用互联网因素,为体验式阅读教学助力,是有着非凡意义的。互联网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感受,网络上那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新鲜的视听感受,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运用到体验式阅读中,会增色不少。

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当语文老师把互联网的因素引入到阅读教学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文本中所涉及的图像、声音、画面都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互联网上的资源积极为课堂所用,给学生上课初始就打造出一种积极、有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意参与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为了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我在上课开始就借助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素材:一群杂草气势汹汹地围着小稻秧,小稻秧可怜兮兮,病怏怏地站着,委屈无助。因为这几个形象做成了动画的形式,看起来生动逼真,活泼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分别提出了:这群杂草对小稻秧做什么?小稻秧最后的困难解除了吗?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代入到短小的视频展示中,想小稻秧之所想,急小稻秧之所急,就想着迫不及待地进入到文本中一读为快,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

所谓体验式阅读,就是指小学生在课堂中,把自己代入文本,调动起各项感官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以此加深对文本的认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老师充分调动互联网的优势,把互联网上的有效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不再受原有课堂的局限,而是天马行空,意境非凡。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课文《开天辟地》时,我就通过互联网的有利素材,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对于神话故事都很感兴趣,可是神话故事所叙述的情节和形象毕竟离现实生活太远,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少,社会阅历也非常有限,凭借自己的感受去理解童话故事有距离,也有障碍,这时不妨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资源,把文本中所呈现出的意境真实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本文通过叙述远古大神先是看到宇宙中昏天黑地,混沌不分,进而感到压抑和郁闷,然后拿过斧头和凿子进行开天辟地,为了怕天地合拢,于是站立在天地之间,顶天立地,当天与地不再合拢,又牺牲了自己,用自身的各个部位化生出世间万物,这种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精神,确实令人动容。上课时我通过从网络上搜索到的动画视频材料,以及鲜明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了的不惧牺牲的精神,学生读得动容,听得专心,理解人物精神品质就更加到位了。

三、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二者在语文教学中缺一不可,即既要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重视字、词、句、段、篇章等基础知识的分析掌握,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对美的感悟和追求,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体验,对人格的陶冶和锻造等,就如鸟之双翅,折了哪一只都不行,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人生情感体验。

教材所x编的美文,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绝佳素材,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项材料,使学生通过阅读,提升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课文《一路花香》时,我就带领学生通过体验式阅读,让学生看到文本中所叙述的两只水罐不同的个性特点,完好的水罐骄傲自满,而有裂缝的水罐一直自卑难过。然后又通过视频展演,把挑水工挑着水罐重走路程,让破水罐感知花草的香气,然后告诉它这一路花香都是破水罐的功劳,学生通过阅读体验,以及观看多媒体展演,进而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生哲理,那就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每一样东西,都有其重要的作用,不能骄傲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应该合理地、适当地评价自己。

以计算机为核心因素的信息技术,如果能够与语文阅读的体验式教学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大大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以及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应该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以使自己的语文课堂如虎添翼。

小稻秧脱险记范文4

旅游时,面对一块石头、一棵树,我们一般不以为奇,但在那些能说会道的导游面前,它们却能吸引许多游客。这是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那些导游能把握景物的特征,用美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中年级学生在进行习作训练时,常常有看图作文。看图作文在很大程度上是训练学生不仅能把画面上的内容看出来,还要能把画面上的内容说出来,并说得生动、有趣、能吸引人。如在一次看图训练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青蛙、一条螟虫、一块稻田。让学生想它们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事?编成故事说出来。一些同学经过思考,说道:“一块稻田里有一只青蛙,捕到了一条螟虫……”显然很干瘪。如何让学生产生想象,把这三个画面编成故事,让学生尝到编故事的乐趣呢?教师随机加以引发: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把自己想的说给大家听,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学生在“景”与“趣”的诱发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力争使自己编写的小故事比别人强。经过这样一段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写作能力,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些课文本身在教材中就充当了“范文”的角色,如何结合课文进行习作训练呢?如在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后,教师要求学生在书中描写天空、小河、原野的内容中,自己选一部分背诵。然后,想象北大荒的秋天还有什么比较美,模仿书中的写法,加上合理的想象,以导游的角色,把北大荒的美景介绍给同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也训练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 做一名多才多艺的小演员

中国的四大名著,那厚厚的几本书,几十万字,很多人一拿起来就头疼,而为什么把它们拍成电视剧就令很多人感兴趣,并且印象颇深?更有甚者,还能把其中演员的动作、神态等都描绘出来。教师可安排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演一演,这样不仅自己印象深,对其他同学理解内容也有帮助。

如《小稻秧脱险记》一文,围绕杂草、小稻秧、喷雾器大夫展开童话故事。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组合成一组“人物”。抓住杂草、小稻秧、喷雾器大夫说话时的语气语调、动作神态,并想象小稻秧还会请谁来帮忙,它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说什么,做什么,让学生在组内将故事情节演一演,这样就将课文内容加以“活化”,表演之后,再让学生将补充的内容写完整。这样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表演活动中,主动地获取了写作素材,积累了写作灵感,更激发了写作兴趣。

三、 做一名能善写的小记者

有的同学在习作过程中,因为苦于没有“货”可取,写出来的不是文不切题,就是材料陈旧,这就要求学生平时重视材料的积累,要时时处处做一个有心人,多用眼、耳、手,去看看、听听、写写,题材不限。教师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当“小记者”前去进行“采访”,如:

(1) 今天在电视上看到什么新闻?在报纸上读到了什么有趣的文章?有什么想法与建议?

(2) 今天班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看见了哪个同学,引起你对他一些事的回忆?

(3) 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见到过什么事?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4) 今天天气怎样,给你带来了什么欢乐,或困难,或烦恼等。

……

每个“小记者”的“采访簿”上都或多或少地记下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一旦用得着,就成了这些小作者真实、有效的写作素材。

四、 做一名奇思妙想的故事大王

每个学生都爱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抓住这个特点,我每天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同学们读一读《安徒生故事》《中华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一开始我们停留在复述故事,将故事讲具体、讲生动;然后慢慢提高要求,在这些学生喜爱的故事中,有的结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的结尾正是下一个故事的开始,利用这些资源发挥学生的想象,续写故事,能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奇思妙想的故事大王。

小稻秧脱险记范文5

现在的农村学生多数是留守儿童,为了有效地树立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必须时刻从好的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因而,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全体性表扬式评价、教师评价、学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将其作为学生走进语文,获得语文知识的基本途径。

一、采用全体性表扬式评价

新课程的评价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全体性表扬式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1.根据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农村一、二年级学生不是为了学习某个内容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得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而学习。以“实物”来评价他们正好迎合了他们的这一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实物”的手段。在我班进行的学生评价方案《看谁星星多》中,对于有进步、表现好的学生,我会在他的姓名后画上一个星星。

三、四年级学生的间接动机已逐步向直接动机转化,他们倾向于主动学习,他们更需要精神评价,特别是语言的评价以及教师神态的评价。例如,我在上三年级语文时,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就利用眼神来评价他,还竖起大拇指给他看,有时还会加上“不错”“你真棒”“这么好的表现我会让你家长知道的”等语言评价。

2.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评价

不同的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同一个问题上学生的回答存在差异也是必然的,我们应给出不同的评价,对有合理成分的答案教师要适时鼓励,以培养学生的自信,以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一个简单的问题,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答对了,教师应立即给予鼓励和表扬,而对于接受领悟力强的学生,则稍加肯定即可;对于胆小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回答的,教师就应及时地给予表扬。除了课堂上,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教师也可以进行书面评价,如“你字写得工整多了”“你进步了”“继续加油,努力”“如果你坚持写日记,作文会写得更好”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坚持把教师的评价作为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

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评价最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学生在学习上有一点小进步,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他们的积极性往往就会成倍递增。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足迹,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了进步的动力。如教学《九寨沟》时,在学完了九寨沟的珍稀动物的时候,我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朗读要求:“同学们,课文介绍的这四种动物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请你把它读好了,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要求一提出,学生们就兴致勃勃地练说起来。准备好了之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虽然学生们都没有见过这几种动物,但结果喜欢大熊猫和小熊猫的居多,而且他们也朗读得津津有味。根据学生的表现我及时给予了肯定或意见。

三、学生互相评价是延伸学习的一种方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他们活跃与否,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知识接受、能力培养的程度。通过互相评价这一方式可让学生知道:这就是我要学习的语文。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既要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客气地指出不足,从而营造了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如教学苏教版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我先让学生8人一组开展“杂草们被喷雾气大夫治死”的游戏。表演后,我要求学生对本组或其他组的表演进行评价,说说他们认为哪一组表演得最好,为什么?学生有的说:“我认为1组表演得最好,他们把杂草们被喷雾气大夫喷药时的痛苦表情表现得比较好。”有的说:“我认为3组表演得最好,因为杂草们被喷药的前后动作都被这一组表现出来了,从杂草们得意忘形到杂草们被毒死的整个过程,他们演得活灵活现。”在学生互评后,我又进行了总结性评价,肯定了学生的互评。这样,学生在互评中学会了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了从知识、语言表达、创新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把自我评价作为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的途径

学习者对学习的自我感受往往比他人的感受更贴切。学生自评的内容包括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发展情况、学习态度等。每节课我总会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如在总结苏教版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学生有的说:“这节课我学会了人要像杂草那样团结。”有的说:“我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表演喷雾器大夫的机会。”有的说:“我觉得小稻秧就像我,经常得到父母亲的呵护,所以能健康地成长。”有的说:“我觉得稻田里的小鱼被农药污染了,小小的生命受到威胁,真可怜。”这样,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达到了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目的。

小稻秧脱险记范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89-01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材或学生特点,结合教学环境、设备,利用语言、活动、音乐等各种手段渲染气氛,制造出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进入学习新课角色的一种方式。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如下策略可供同仁参考。

一、在想象中创设情境

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设教学情境。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云房子》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了小鸟造的云房子之后再展开想象:“现在你就是一只小鸟,你还可以造出什么样的云房子?”小学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想象力极其丰富,有的用手比划着说:“我造出的云房子圆圆的,就像一个大西瓜。”有的说:“我造的云房子就像一个大大的蘑菇,住在里面可舒服了。”有的还在黑板上一边画一边介绍自己造的云房子。这时,笔者进一步创设情境:“小鸟们,你们太能干了,造出了这么多美丽的云房子。现在请大家飞到你喜欢的云房子去串门,让房子的主人介绍他的云房子。”学生在教室中快乐的穿梭,大家相互介绍着自己造的云房子。利用学生的想象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激活了课堂氛围,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结合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文学创作也是作者对生活深刻而独特的体验,作家正是借用文字符号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善于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创设情境,将文本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笔者通过提问导入课文:“同学们,当你的母亲在非常劳累或生病时,你有没有帮助、照顾过她?你是怎么做的?事后有什么体会?”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再现了生活的场景,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在教学课文第二个自然段时,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辛劳,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力大无穷”这几个词语让学生体会“母亲”在照顾“我们兄妹”时的艰辛。学生从中体会到文中母亲生活担子之重时,不禁联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笔者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易于走进了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也学会了感恩。

三、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小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灰椋鸟》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播放了晚霞中成千上万的灰椋鸟归林的情景,以及它们“叽叽喳喳”呼朋引伴的动画场景,学生被生动、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之辞,学习兴致也有了极大的提高。在学习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感受灰椋鸟“排空而至”的情景,笔者又利用多媒体播放成千上万的灰椋鸟蜂拥而至,像乌云布满整个天空的壮观场面,使学生能够形象、生动地理解词语“排空而至”的意思。

四、巧设游戏创设情境

对于学生来说,游戏是他们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而有效。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原人物的性格特点,笔者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笔者亲自动手做了小稻秧、杂草、喷雾气的头饰,让学生戴着头饰上台表演,学生高兴而又激动地投入游戏表演中,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也生动地再现了小稻秧被杂草抢营养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利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富有优美的旋律,能给儿童强烈、直接的感染作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三册《一株紫丁香》一课时,当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领悟了诗歌内容和其中表达的情感后,为了让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教师工作的艰辛,笔者播放了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学生进入音乐情境中。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走入文本,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不由自主地联想教师平时工作的情景,体会到教师默默奉献的精神,并纷纷在轻柔的背景音乐中表达自己对教师的感恩之情。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