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发展历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发展历程范文1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改革;改制
0 引言
成功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一种“软实力”,通过无形的文化力量,对企业的成员以及相关的人群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企业内,优秀的、成功的企业文化还发挥着凝聚企业员工的归属感,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企业今后的发展,指导企业员工工作,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1 企业文化理论与企业文化建设
我们通过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和运用,从而得到出企业文化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的理论。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完善与否的重要表现就是企业员工的行为和观念能否做到一致。如果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进行制定了,但是企业却没有依照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进行配套措施的制定,这样使得企业理念和企业内部各项制定都不能做到完美的结合,企业文化也很难得到企业员工的认可,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不能做出有效的指导。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解决目前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 企业改制关键期企业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企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全体成员的参与,更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他们的文化发展思想甚至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发展前途。就目前而言,企业文化转型和建设的关键在于企业文化基础环节的薄弱,这直接导致了企业的多项文化措施无法实现,
(二)企业文化制度建设不够全面
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制度,企业制度的科学与否会直接影响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展和企业活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到科学和规范化,采用进行员工行为举止的规范,提升整个企业的团结力,为企业今后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形象。同时,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提升关键,只有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进行有效的结合,用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企业管理和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实现全方位的制度管理,进行企业员工行为、举止的规范。
(三)企业职工参与文化建设积极性不够
企业文化是将人作为其中心的,文化更是进行企业员工行为的引导,也是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当前,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大部分员工没有在理念上形成共鸣,也没有在行为上实现自觉,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员工中根本产生不了任何实际作用,企业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更是不高,对企业各方面工作的建设产生了影响。所以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员工意志的有效融合,提升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样企业文化建设才更有意义。
3 企业文化转型发展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企业文化基础建设
从企业目前的发展战略目标来看,强化企业文化建设,首要要做的就是企业领导要能够全面的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机构,进行部门人员的落实,同时完善企业各项工作的协调,推动企业文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加强企业文化制度建设
企业文化相关管理制度的实施,是企业加强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文化转型的重要条件。一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作为整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需要企业通过制定的方式对其进行肯定,进行企业员工行为规范和指导。二是,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企业文化建设考核制度,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济利益和职位相联系。同时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员工考核体系的一部分,实现企业文化的固化。鼓励企业各部门和个人进行企业文化的执行,将其执行情况作为一个考核标准。
(三)调动企业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主体,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企业文化在建设的具体过程中,需要做好企业员工参与鼓励工作,调动企业员工参与的积极性。这样做到企业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深化,
使得企业文化与企业员工的个人理念、价值取向相符合,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相关的企业文化活动,鼓励员工进行参与,让企业员工在文化活动参与过程中了解企业文化,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赢得支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进程。
4 结语
企业文化逐步成为企业管理的工作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完善企业文化建设,更好的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目前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还存在多方面的不完善,为了更好的实现企业文化转型,特别是在我国企业实行改革、改制的关键时期,企业有必要促进企业文化的转型和发展,发挥企业文化强大的凝聚功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英.关于企业共青团工作创新机制的研究[J].化工管理,2014,(6):11.
[2]徐丹.城市会展业国际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企业发展历程范文2
关键词:工程监理;企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0引言
1988年,我国在国外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创建了工程监理管理体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建设法规体系、监理制度已经逐渐成熟,形成工程项目有效管理措施。实施建设监理制度,可促进我国工程建设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改善工程建设中无序的现象,从而使工程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1工程监理企业发展现状
1.1行业门槛过低
监理行业的准入门槛非常低,主要体现为工程项目监理业务供求的关系失衡和监理服务不规范两方面。工程监理企业为了更大的利益,使用减少人员投入、控制人员素质等方式降低投入费用,使监理服务难以规范化。表1为江西省监理行业从业人数与增长情况。由表1可知,近些年,监理行业的从业人数和企业数量在急速上升中,导致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引起恶性竞争[1]。
1.2缺乏行业精神
工程监理行业属于服务性的行业,行业需要定位为“服务于谁”。在实际情况中,少数工程监理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迫于利益的影响,注重利润和绩效的考评等因素,为了降低监理成本恶意或被迫减少项目人员数量。少数工程监理企业的管理层怀着耗日子的思想,严重缺少对公共利益维护的责任心,许多从业人员严重缺少科学、公正、诚信、守法的行业精神。
1.3低附加值运营
当前监理行业中,工程监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低是有目共睹的,这与许多工程监理企业只着眼于开拓施工阶段监理服务,未能加入产业链上游市场提供的“稀缺”有密切的联系。附加值低主要体现为服务单一性。服务单一性可以被分为服务对象容单一性和服务内容单一性两个方面。服务对象的单一性表现为当下的只监理企业主要服务对象为建设单位,不能针对承建单位的要求,提供针对。服务内容的单一性主要体现为监理服务范围大多限制在施工阶段中,主要以房建工程监理作为主要安全管理和工作质量控制。在项目的运行、设计和决策中参与非常少,没有达到监理制度最初所推行的全面性、全过程的监理目标要求。
2工程监理企业发展对策
2.1完善行业政策
国家相关部门和行业需要有效地提高监理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可以从提高企业注册工程师数量、企业注册资金,严查企业资质制度,控制工程承办范围,延长企业升级时间等方面着手,刷掉一批不具备监理条件或能力较弱的企业,从而净化监理市场,控制恶性竞争。相对于工程开发商和施工单位,工程监理企业在工程建设中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常遇到无理的地拖延或拒付监理费用的现象。对于这类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有效解决,一是工程监理企业进行合作,组成大型工程监理企业或监理行会,使得开发商和工程单位平等看待监理企业,减少“客大欺店、店大欺客”的现象;二是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利用行政制度的方式,出台关于“工程进度款保函方式”的相关文件,要求另外两方依据制度定时定量地给工程监理企业支付费用,从而有效保护工程监理企业的利益[2]。
2.2加强企业自身管理
工程监理企业为了摆脱监理取费低的现象,首先需要提升监理服务的附加值,拟定企业战略发展方向。企业战略发展是多元化战略和一体化战略的组成。工程监理企业在确定战略发展方向之后,需要遗忘当前监理行业中常见的“成本领先”的战略思路,并将竞争策略着重于“差异化”与“集中重点”两个方向。企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必然条件为人员稳定。企业一方面建设人性化特点的管理制度,给员工量身定做职业规划,使员工在良好的企业环境中找到发展方向与职业目标,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另一方面通过绩效考核,适当提升福利待遇和工资薪酬,使员工具备一定的职业优越感。
2.3重视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
工程监理企业需要重视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可聘请行业专家对员工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训人员必须是具备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可有效地解决员工所提出的各类专业问题。岗前培训是几乎所有企业都具有的环节,但是岗前培训的内容和实际的工作内容仍然有所区别,对此,培训人员需要具备灵活的转变能力。对于专项培训而言,通常由现场项目监理部门组织开展,培训内容更加专业,和工程的实际情况相似。与此同时,在开展培训的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聘请和工程相关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进行指导。设计单位可以从设计的角度给员工讲解设计图纸的设计方式、重点内容、必须知道的常见知识、习惯。而施工单位则可以从施工的角度给员工讲解施工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事故的施工项目,并针对这些内容采取专业的监理方式[3]。
3结语
我国推行的工程监理制度,经过多年来的实施,构建成为从国家到地方四个层面的建筑监理制度、法规、规范等结构体系,使工程建设管理方法向着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健康发展,为我国建筑市场的规范化、健康发展作出贡献。为了使工程监理企业在新环境、新市场下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相关工作者必须对监理行业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万建国,陈鸿梅,等.论建设监理企业的发展方向及趋势[J].建设监理,2012,14(2):269-270.
[2]孟凯,罗成,吴金娜.关于监理企业发展方向的探讨[J].建设监理,2010,28(10):832.
[3]李霞婷,宋荣.我国监理企业面临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建设监理.2010,10(03):11-13.
企业发展历程范文3
关键词:知识创新 企业 战略管理 发展
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再到战略管理。知识创新是企业获得利润的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在经济方面显现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处于新阶段的情况下,积极更新,将新知识融入到企业战略管理,使其成为战略管理的重要支柱,可以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充分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向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总之,在企业推进战略管理发展之际,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积极进行知识创新,使其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从适应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当前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创造了机会,但同时时代所表现出来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预示着新的竞争、新的困难将要来临。企业要想在当前这个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良好的发展,就要明确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缺陷。综合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情况来看,其表现出来的缺陷有:
1.战略管理的实用性不强。
以往企业所开展的战略管理活动讲究的是“静态、理性、单向”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战略管理计划,严格按照此计划来落实管理工作,忽视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忽视市场环境的变化,促使战略管理不能及时调整,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导致企业发展现状不佳。其实,导致传统战略管理实用性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观点不科学、不全面,过分关注企业的内在性,不注意综合动态的市场环境、分析竞争激烈的行业现状,科学、合理的制定战略目标、管理结构、知识创新。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之际,企业应当正视战略管理实用性不强这一问题,明确引发问题的根本原因,从本质上解决问题,提高战略管理水平。
2.战略思维方式过于模式化、线性化。
说到传统战略管理思维模式化、线性化,主要是传统战略管理过于重视环境变化的研究,尤其是环境变化中风险的研究,为了防范风险而制定战略管理方案。其实,传统战略管理思维模式化、线性化并没有错误,只不过是考虑不够全面、分析不够到位。环境变化,使得环境的混沌性、不可预见性增强,这些因素都是企业在规划战略管理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跳出战略思维模式,对非线性的战略变化予以分析,进而提出全面的、科学的、合理的战略管理方案,如此才能使战略管理有效解决各方面问题。所以,企业应当重视战略思维方式过于模式化、线性化这一问题。3.知识研究不够深入。传统战略管理所关注的仅仅是清晰的显性知识,而不注意对隐性知识的了解。知识被作为同质化的假定,所有知识都被看作为易于转移、交流、共享的资源。大多数国内企业只是认为在规划战略管理的过程中,对显性知识进行分析和应用,使知识达到强化战略管理的目的即可。但在知识经济逐渐成为主流的情况下,知识的作用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企业应当在隐性知识的研究上加以重视,利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观点来分析和观察企业结构、企业行为,从而探究科学的、合理的战略管理,才能创新战略管理,与时俱进,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因此,知识的深入了解应用,是目前企业战略管理调整需要高度重视的一点。
二、从知识经济发展趋来探析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
1.知识视角的企业本质。
在传统观点中,企业被视为“黑箱”。随着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知识解释了企业,即知识这一特殊资源运用的特有模式。具体来说,企业就是一个知识生产、存储、运用的运动过程,也可以将企业称之为知识系统。在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重新审视企业,重新调整企业,将知识创新、交流、转移、共享作为企业组织成员接触与交流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企业良好发展有很大帮助。
2.知识创新支撑的企业战略管理。
知识创新对企业战略管理的支撑,就是将知识、技术、业务、组织、与人的创新能力相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使知识贯穿在整个战略管理中,使知识更好的服务于战略管理,实现战略目标。那么,知识创新如何支撑企业战略管理,促使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呢?
2.1知识创新革新战略管理思想。
知识本身被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创新将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促使企业根据新的理论基础,提出新的战略管理思想,促使企业管理层对战略管理进行全面的革新,使其符合知识经济的特点,积极且有效的落实战略管理,改变企业传统战略管理的局面,使战略管理充分发挥作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所以,知识创新革新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可以促进企业战略管理良好发展。
2.2知识创新为优化制定战略管理方案提供支撑。
在知识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企业积极的进行知识创新,将实时更新且丰富企业知识资源,促使企业根据知识资源了解市场环境变化情况,准确捕捉市场机会,制定适合的且合理的战略管理方案,积极推动企业经济活动,促进企业发展。另外,知识创新还可以促进企业系统的分析竞争哲学、企业使命、企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企业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明确企业的核心能力、战略目标、发展方向等相关方面,建立基于知识创新的战略制定框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方案做铺垫。
2.3知识创新对战略实施的支撑。
知识创新,意味着不同方面的知识都在创新,因此不同知识所涉管理领域将会受到新知识的影响,促使管理逐步向知识化、流程化发展。因此,知识创新同样可以支撑战略实施,可以对企业人员、企业资源、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全方面的调整和优化企业,使企业有效落实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在企业人员方面,知识创新将改变企业领导及工作人员的思想、思维,改变企业领导及员工固化的思想,强化知识意识,促使企业领导及员工更加注意知识创造。在企业资源方面,知识创新将丰富企业资源,促使企业制定一体化的企业资源计划,合理且有效的应用资源。在企业文化方面,知识创新将深层次的拓展企业和社会文化,提升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在企业内利用文化来发展员工的潜能与智慧,可以使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卓越贡献。所以,知识创新将支撑着企业战略管理的落实,促使企业战略管理能够在新知识的辅助下,对企业方方面面进行监督和控制,优化落实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实现战略目标,为推动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知识的重要性。在企业战略管理市场化、科学化、合理化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利用知识创新来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对战略思想、战略策略、战略内容、战略实施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提高企业战略管理的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与时俱进,更好的管理企业,促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把握机会,克服困难,推动企业良好发展。所以,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之际,注意知识创新,调整和优化战略管理是非常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张爽.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学术论坛,2010(1):39-42.
[2]马玉玉.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17):105-105.
[3]程辉.知识创新支撑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23):50-50.
企业发展历程范文4
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总结与分析,总结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内容以及有利经验。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加快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些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均为更好地发展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历史进程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029-02
一、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1600年年末伊始,国外建立了专业进行教师教育的一些教育机构,1681年法国天主教徒拉萨尔在里摩日首创师资培训学校,标志着师范教育的诞生。在1681年以前,教师这个职位的准入方式是很粗犷的,没有科学和法律去规定何种人可以成为教师,也就形成了人人可以为师的一种局面,在科学相对发达的地区会出现能者为师的做法。1960年后期,随着经济的萧条,教育领域的不景气大大降低了教师的需求量,政府也对教师的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减少了必要的支持。与此同时,在少量教师需求的情况下,提高教师“质”的要求取代“量”的需求,随后,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86年,美国的卡耐基教育促进会、霍姆斯协会相继发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明天的教师》两个非常重要的报告,正式提出了“教学专业化”这个概念,并且将这一个概念视作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以“加强变化世界中教师的作用”为主题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再次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具有前提的中长期策略”,同时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实施:①通过给予教师更多的自和责任,来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②在教师专业实践中运用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③通过个人素质和在职培养提高其专业性。④保证教师参与驾驭变革以及与社会各界保持合作的关系。从国外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史进程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一开始是被人们所忽视的,随着教育的进步和科学的拓展,教师的专业性开始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且意识到教师的专业性是特殊的,是无可替代的;同时随着教学科目的多样化、精细化,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要关注群体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更多的是重视个性的解放,教师的个性发展被人们所直视,个性的发展更能造就出人才。因此,教师专业发展在国外来看是一个慢慢转化的过程,是随着科学进步、教育教学发展而开始转化的过程。
二、内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从清朝末年开始,我国的师范教育才起步,建立在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应该是最早的师范类院校了。接着进入第三年,清朝政府开始建立更加高等的师范类院校,用于培养各个学段和各个年级的教师。我国《教师法》在1994年准确地描述了教师这个职位不再是普通的工作人员,而是具有教学职责的专业性人才,是专业的教职人员。这是首次从法律法规政策层面上肯定我国教师的专业性。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开始颁发一系列的条例,有《教师资格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教师这个职业开始实行准入资格的制度。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国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进行科学分类,规定为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一类。2001年4月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教育部师范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①一线教学的教师队伍无法满足教学实际的需求,数量上的不足直接导致教师素质的欠缺。②教师的专业性在我国的认可才刚起步,因此专业发展并不成熟,相对比较薄弱的专业性使得社会大众产生误导,教师是一种可以随时被替代的职业。③教师的劳动成果无法从收益产出的方面进行比较衡量,因此会导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逐渐地被忽视、被平庸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从国内的发展来看,首先通过一些法律法规政策的确认,使得教师专业化有法律的保护,这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有理、有据可循的;其次国内教师专业性的社会认同还是比不上国外的教师专业性认同,在对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认同方面存在着一些缺失,国内的教师专业发展依然需要很大的努力空间。教师专业发展在我国而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国家、社会、教师三管齐下,才能得到稳定的发展与提高。
三、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应该完善教师专业进步的良好局面,通过对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分析,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启示:第一,党委政府的重视,群众的支持,教师教学推进工作的良好环境已经形成。教师教育的发展已经成为各级党政抓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各组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和焦点话题。由于各级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各级教育部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社会各界对于教育教学的认同程度不断提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各地加快教师与高校的合作步伐,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广大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展现出比较高的求知欲和责任心;师范学校也应该在教师教育的学习环境中下些功夫,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的保障;同时各省级教育厅应该致力于研究和调查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和规定来解决现实中的发展问题。第二,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教师教育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各地区、各师范类高校实施教师专业的培训课程,开办各类型的教师培训课程,使得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机会得到增加。教师专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止步于省或者是市级城市,应该拓展到市级以下的县和镇。我国受教育人口数量庞大,教师的数量也是巨大的,因此应该横向地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人数;同时从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上来看,多借鉴国外有利的经验,采用一些新型的授课方式,实现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在授课内容上,排除一些太宽泛的理论知识,可以针对不同科目的教师进行不同的授课内容讲述,这样的方式在提高教师培训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第三,周密安排,规范管理,全国教师培训工作稳步推进。为了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顺利进行,从20世纪开始,国家和各教育机关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大教师师资培训的力度,启动一些重点的教师培训项目,以达到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目的。例如,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除了增加基本的教师素养以外,更应该增加一些教学和教法的培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改变教师教学的模式,使得新课标从根本上是可以实施的。教师培训的工作如果可以取得预期的成效,那么培训过得教师就会成为推动各学段、各地区教育的主要力量,也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稳步提高。第四,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素质教育的步伐稳步前进,教师专业水平持续提升。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从2001年起,全国各地的素质教育萌芽快速的成长,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教师的专业化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统筹性安排,不断地拓展教师教育的职前职后培训模式,努力改善教师专业发展的客观条件,探索属于各个学段和各个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办法和途径,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这些措施都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为了确保教师专业化更加顺利有序的发展,各教育部分制定了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案。
总体而言,教师的专业发展依托于教育工作的稳步前进,扎根于大量而且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我国幅员辽阔,人文情怀多种多样,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性,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加快素质教育的发展,这些国内外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均为更好地发展我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供了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苏德.特色与质量:民族幼儿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2]陈琴,庞丽娟,等.论教师专业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26-32.
企业发展历程范文5
1981年戴瓦纳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一文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1984年比尔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Wright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
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
同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相比,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有着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全新的指导思想。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它的主要观点就是认为员工最终只会是消耗的成本,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很多时候是冲突的。现代企业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这里的顾客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具体来讲,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管理人员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其产品因顾客的不同而不同――满足业务部门直线管理人员要求的“产品”是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战略规划部门期望的“产品”则是战略规划过程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和建议,以及执行战略规划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给予的支持,员工期望的“产品”则是理想的报酬、完善的福利计划、公平的晋升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等。
三、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特征
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核心特征,其战略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顾客服务为导向;二是在战略目标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目标管理;三是在战略范围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四是在战略措施上,现代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运用“系统化科学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
2、匹配性。战略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企业要通过战略整合来保持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成本战略的一致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与组织经营战略互动的管理系统。必须与“组织的战略”及“战略需求”相统一。
3、目标性。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改善经营业绩、促进变革与灵活性的目的,而将人力资源成本管理与战略目标联结在一起。如何利用战略性人力资源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通过上面的分析,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是基于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提升,是基于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战略性资源、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提出的。它的本质集中体现在战略性上。战略性与灵活性是其核心,战略性是其本质与基础。匹配性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战略性的保障。都共同服务于提高组织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目标,即体现其目标性。
四、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现代企业应推行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新理念,引进、吸收和创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方法,积极构建现代企业应具备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模式,以应对当下金融危机带来而生存困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生存力。
(一)更新观念
采取适当的方法与途径,全面导入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观念企业可通过咨询、学习、培训、宣传等各种途径使全体员工认识到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强化成本观念与成本意识,这是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还仅仅是处在人事管理阶段或仅限于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仅凭个别决策者的主观判断去制定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现代企业最重要的任务是更新观念,确立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思想。只有确立了指导思想,才有可能用思想指导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实践,才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绩效,取得企业竞争优势。
(二)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应采取消化、吸收、利用、改进创新、再总结、再利用的策略
任何一项管理实践或管理理论均是在一定的情景和环境背景下产生的。那么采用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理论时应消化吸收其理论,弄懂该理论的适用背景、含义及如何操作,结合企业实际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解决措施。当然重要的是要不断总结经验,以利于企业以后的管理实践。
(三)关键是尽快采取具体措施,落实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
1、引进信息技术,改进组织结构,获得必要的信息技术和组织保证
只有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对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所需的大量信息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另外,企业应顺应组织形式扁平化的趋势,注重沟通和合作,并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基础来进行学习型组织设计,组建动态的项目团队,以使涉及到各部门和人员的战略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得以协调、有效地进行。
2、建立人力资源成本预算管理制度
通过预算,企业可以增强对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预见性,避免或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化对人力资源成本支出的有效监督。要注意的是,当预算作为业绩评价和奖惩的标准时,有可能造成责任人的欺骗行为, 刻意造成节约差异,要不仅仅关注节约差异,同时关注节约差异产生的原因。对超支差异的分析着重于预期合理差异的原因审查和不合理差异的原因剖析及改进途径的提出。对节约差异的分析目的在于确定有无牺牲工作质量换取成本节约的情况。重点不是在预算指标, 是在人力资源配置及成本的花费是否合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是否在成本节约的情况下有所下降,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周期越短, 信息反馈的速度越快,对成本的控制效果的正面影响越大。
企业发展历程范文6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与开发战略;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043-01
随竞争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研发,并力图通过技术领先来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研究与开发是企业科技进步的原动力,强化研发工作,对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推动作用。研究与开发战略是公司战略在市场和产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公司对产品机遇的战略性认识。战略成本管理避免了传统成本管理的弊端,从竞争优势上把握价值创造。所以研究与开发战略也应立足在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基石之上进行研究。
1 战略成本管理改善企业竞争力
成本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变量。向成本管理要效益,向战略成本管理要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有效武器。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急剧变化的经营环境,传统的成本管理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商战的需要,战略成本管理逐渐被提高到日益重要的地位。战略成本管理以如何利用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为内涵,以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与创造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其考虑的首要问题是企业如何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要形成长久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是必要条件。企业用于实施战略行为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资源是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其中,技术资源主要指企业知识产权、专有技术、商标、研发能力等方面的经济资源。一般是不能从市场直接购买的无形资产,而往往在企业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潜在效益,具有极高战略价值和极大竞争力。研究开发战略是企业不可缺少的职能战略。在全球市场竞争、产品竞争、技术竞争和人才竞争环境中,企业必须配合市场营销等活动制定研究开发职能战略,以保持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实现长期发展的总体战略。
2 研究与开发战略的影响因素
研究与开发战略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培育,甚至企业的生存发展。研发战略选择要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公司战略。研发战略选择是由公司战略的方向决定的;同时,作为职能战略的子战略,研发战略又必须同生产战略、营销战略、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协同配合,支持公司战略的顺利实施和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培育。第二,企业实力。企业实力是直接决定着企业能否自助研发,能否进行发明创造或技术革新,能否将引进的技术尽快消化、吸收甚至深化。企业的资金实力又决定了企业可以投入多少资源用于研发战略。因此,研发战略必须立足于企业实力的现状。第三,市场发展方向。企业研发方向是由公司战略的方向决定的,更是由行业发展方向决定的,而归根结底是由市场需求变化方向决定的。企业研发战略应该顺应甚至引领市场需求的变化,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第四,竞争对手。企业研发战略还要受到竞争对手实力的影响。若竞争对手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面对强大对手,企业要在技术跟随战略、技术引进战略、合作研发战略等战略中做出决策。第五,国家政策。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鼓励自主创新,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对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政策倾斜等,都有利于更多的我国企业重视研发战略,将自主创新纳入研发战略体系。
3 研究与开发战略成本管理分析
3.1 产品研究与开发战略定位
在企业研究与开发战略形成的第一阶段,企业应该重点进行环境评价,并确定企业所处的竞争地位。其中,核心问题是评价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罗伯特A.伯格曼等人提出了一个创新能力审计框架。在创新能力审计中至少涉及三个问题:第一,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领域和生产、交付系统中,公司已经表现出的创新性如何。第二,公司当前业务、公司战略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匹配程度如何。第三,要支持其长期经营和公司竞争战略,公司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哪些要求。企业首先从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为战略的选择提供可靠的背景和依据。通过市场分析中定位企业应该立足的市场环境,从产品分析中定位企业应该研究与开发的新产品,确立企业是成本最低战略还是产品差异化战略,结合企业内部经营和财务状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开发成本目标。
3.2 产品研究与开发战略下成本预测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仅凭一种产品在市场中获取长久的竞争优势,因为产品有生命周期,会被多变的市场需求所淘汰。当企业的现有产品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时,企业就应及时作出开发新产品的战略决策。新产品开发速度较快的企业会不断比较慢的企业占据着竞争优势。
与规模相关的成本加上与品种相关的成本就是总成本。产量与品种的组合可以把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一般的,行业较繁荣时,企业会在追求更高产量的同事增加新品种,即使这可能会导致成本的上升。反之,企业则会缩减产品线,减少品种,以求降低成本。正确地预测新产品开发成本也就是要以最低的成本满足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对产品设计的各个方案利用价值工程模型进行选择,基本原理是价值=功能/成本,计算单位成本耗费所得功能分支,选出单位成本耗费所得功能分值最大的产品设计方案。单位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越低,产品功能得分越高,说明用较少的成本消耗,产出了优质的产品,满足了用户的需求。要正确地预测出单位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以便有效地进行功能/成本分析。
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预测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扣除法。先确定新产品的市场售价,然后扣除企业期望获取的利润,而倒算出成本水平,将其作为新产品的成本目标。第二,加算法。以实现产品制造所需的最低成本为基准,加上为产品增添新功能所必须追加的成本,减去因产品过剩功能削减所降低的成本,得出新产品应该实现的成本目标。第三,折中法。结合前两种方法得出的值进行综合考虑,是目标成本的测算结果最大可能接近企业管理水平,同时具有竞争力。加算法较为消极且与市场脱节,而扣除法则又是脱离企业的现实经营能力,难以达成,所以较多见用折中法对企业新产品研究与开发战略下的成本进行预测。
3.3 产品研究与开发战略下的成本决策
企业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决定进行产品的开发,但究竟开发哪一种产品能使企业获取更强的竞争优势,需要利用竞争态势矩阵分析方法来对不同的产品开发战略进行权衡,确定一个对企业较为有利的产品开发方案。然后运用竞争性成本结构决策方法来选择一个最佳的成本与技术有机组合的产品研究与开发战略。通常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法来完成,产品开发方案可行性的重要标准是其成本能否接受。企业依据目标成本水平,作为方案改进和取舍的衡量标准,如果经技术改进,能够满足成本要求,该方案就是可行的,反之,则需要工程技术人员继续寻找新的改进方案,知道符合成本目标水平的要求。
3.4 研究与开发战略的实施阶段
研究与开发战略选择完成,意味着进入实施阶段,与技术选择相关的详细的开发计划和人力资源配置是确保研究与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在技术实施阶段,执行者和关键业务功能执行者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合作与协调机制。随着外部环境、技术发展、业务战略变化,企业研究与开发战略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企业要重视技术创新带来的新产品顺利的在市场上实现价值。
4 总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必然会加大研究与开发支出力度,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对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凸显,企业只有制定能维持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与开发战略,才能生产出保证其生存发展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研究开发行为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与开发成本战略管理对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光伟,唐晓华.现代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陈珂.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金润圭,杨蓉,夏辉.企业战略与管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