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与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与思范文1

学与思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 音乐教育史学 实践 道德

近期,由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曲阜师范大学主办,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术委员会、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协办的“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音乐教育史学研讨会”在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山东省日照校区)举办。此次会议包括大会主题发言、专题报告、小组发言三个板块,共有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师生200多人参加本次会议。会场围绕“音乐教育哲学和音乐教育史学”两个主题进行学术交流,共有30余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报告,与会人员就大会主题展开热烈交流讨论。

大会邀请了国际著名音乐教 育家韦恩・鲍曼(Wayne D.Bowan)作了题为《音乐实践的道德意义》的发言。鲍曼的发言围绕两个关键词――“实践”、“道德”展开,他认为音乐教育是音乐和教育这两种实践的交集,作为道德实践的音乐时间的观点。他解释:实践是基于社会的、复杂的、连贯的、合作的行为,随着时间的增长形成自己的道德体系。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这是我们通过哲学所看到的对实践的定义。鲍曼教授更好地诠释了实践的定义,音乐是多元化实践的群集,不是单一的,它具有很多种价值和内在事物。他还和我们一起探讨了“作为道德实践的音乐实践的观点――作为塑造个性的极有力的道德资源”、“如何评价音乐教育者的成果”、“音乐教育不等同于音乐教学行为,音乐教育不仅是教授音乐的行为,或成功获得了音乐技巧和概念”、“如何区分教育性的教学和单纯的音乐教学”等观点。

大会还就音乐教育哲学和史学主题邀请国内专家分别作了专题报告。中国音乐学院谢嘉幸教授做了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全球多样化音乐社区》的发言,他在发言中指出:为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意蕴?并从民族音乐传承三个标志性阶段说起,深入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哲学意义。并提到:“朝向全球多样化的音乐社区,在哲学意义上多样性的概念突破唯一性或两极论的宏观表述。社区则澄清这一概念在具体时间层面上的存在。哲学观念并不完全是形而上的,它是和具体时间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动态的、多样化的、在具体时间中体现的哲学观念在这个时代是有生命力的。”马达教授从近10年三次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看我国音乐教育哲学研究10年,通过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其他多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围绕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音乐教育哲学观讨论”、“有关如何建立中国特色音乐教育哲学体系的讨论”五大部分代表性文献的分析与述评,梳理出这期间音乐教育哲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特点。此外,管建华教授《新轴心文明时代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文明复归》也极为精彩。

在大会史学板块部分,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马东风分析了中国音乐教育史学的发展态势与趋向。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褚灏从社会转型与文化思想转型,教育转型与音乐教育重新,近代音乐教育思想主体及特征与意义等角度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进行述评。中国音乐学院余峰教授作了题为《中国音乐教师教育的苦命与使命》的发言也极为精彩,现场掌声不断。

在专题报告会议上,哲学组张业茂、黄剑敏、吴跃跃、周世斌四人了报告。张业茂《音乐教育哲学的“身体”转向:身体哲学的思考》从当今音乐教育哲学“身体”的转向,探寻音乐教育中自在之身体与自为之身体的哲学意蕴,对身体哲学进行思考。黄剑敏《孔子与老子音乐教育思想比较研究》从乐教的对象、方法、准则、核心、目的和社会功能轮六个方面对孔子和老子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吴跃跃《音乐材料、存在方式、音乐释义、主客关系――对音乐欣赏教学的哲学思辨》站在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的高度,从音乐材料的特殊性、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特殊性、音乐释义的特殊性以及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四个方面对音乐欣赏中的诸多要素进行分析、论证,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帮助人们处理好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审美主体重要性的理论根源。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周世斌作了题为《21世纪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回顾、反思、创新探索与实践》的发言,回顾了中小学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研制与实施,反思了中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版和修订版存在的问题,对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理念与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改革理念与实践进行探索,并应用于北川中学支教和北京农民工子弟校援助。

史学组崔学荣、马骁、杨健、陈永四人做了发言。鲁东大学艺术学院崔学荣作了题为《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发言,以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类型与目标、招生考试与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与教育资源、教学方式与管理制度等方面对其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培养模式各自特点,为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进与提高提供借鉴。马骁《中国近代女子音乐教育发展述评》通过对近代女子音乐教育进行梳理,探寻历史根源,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代女子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陈永《中国音乐教育制度史研究构想》对“中国音乐教育制度史”这一学术对象的理论基础、学术现状和研究设计等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的梳理,构建有关音乐教育制度史的学科体系,探究音乐制度在各种外生性志愿影响下的动态形成机制与功能机制。此外杨健对当前高师音乐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音乐教育哲学分会场由吴跃跃、柳良、李嘉栋、吕屹主持,全国音乐教育史学分会场由刘咏莲、徐旭标、黄剑敏、冯巍巍主持。期间每个会场的讨论都十分热烈,众多同学老师云集对话,碰撞出多重智慧火花。

学与思范文3

队伍;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8―0036―01

学校内涵发展的实质就是使办学的各要素协调有序,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科学管理的系统工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源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证,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深入的教研教改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源头活水。

一、努力实施系统化管理,让科学管理保证学校的内涵发展

管理是学校办学思想得以实现和一切办学举措得以落实的保证,学校质量、办学层次、教育品位的高低,都可以在管理上找到答案。要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就必须不断强化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在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以系统论作为学校管理的方法论,追求工作过程的最优化。不断优化系统要素的配置,完善系统结构,加强系统调控,实行民主治校。在管理思想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等诸多方面,形成系统科学的管理特色。

具体体现为:一是以系统论为指导,将管理思想转化为操作流程,实现管理理念的科学化。二是创新管理体制,降低管理重心,实现学校行政管理的扁平化。三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考评机制,坚持校务公开,规范办学行为,实现制度管理的规范化。四是加强民主监督,推进民主治校,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实现民主管理的人本化、人性化。五是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做到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实现过程管理的精细化。

二、加快教师队伍专业化成长步伐,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的着眼点首先应定位在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办学中的第一要素,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对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能够引起社会积极的评价,给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名师”的 “晕轮效应”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也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只有教师发展了,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且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引领学生更好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学校要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成就学校的内涵发展,支持鼓励教师不断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丰富教师涵养。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学习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实施“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尽快成熟,促使中年教师逐步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让教师与名师接触,感受大师风采,寻找成长的灵感与良机。

三、着力打造校园文化,让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润泽学校的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不仅是育人的隐性课程,而且是校园内全方位的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抑制人的不良行为,也能够熏陶、培育人的优秀品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明典雅的物质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严谨求实的校风学风,应当成为一所学校校园文化的科学内涵。

一要整体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坚持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三位一体,建设好校园物质文化,搞活学校观念文化,丰富校园活动文化,规范学校制度文化。二要打造校园精神,弘扬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血脉,自强不息、拼搏进取、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不仅是某一所学校的传统,也应该是很多学校共同的文化积淀。三要构建和谐融洽、便于沟通合作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形成宽松、友善、互助的人际氛围,使广大师生产生在学校工作、学习、生活的自豪感和团队归属感,从而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让校园文化润泽学校的内涵发展。

四、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让教研助推学校的内涵发展

学与思范文4

关键词:复述教学;创设情境;因文而异;巧妙点拨

一、创设情境,激发复述的激情

“孩子是天生的演说家。”他们和同伴玩耍时、与家人交谈时,往往能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而课堂上却支吾结巴、言不及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模拟创设生活化的互动交际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复述训练由“单纯练习”变为“真实交流”。

【教学片段:蒲公英】

师:同学们,落在泥土中的蒲公英种子茁壮成长,它们在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秋天,它们当上了蒲公英妈妈,也有了自己的种子。当她们的孩子即将出发时,她们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

师:谁愿意当一回蒲公英妈妈,讲一讲文中的故事?想一想,该怎么说,才能让它们落到泥土中去,不去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沙漠?

话音刚落,教室里已小手如林。

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复述的积极性、主动性,复述效果自然渐入佳境!

二、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形式

我们应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使复述训练落到实处。

1.缀词成文,引导学生复述

每篇课文中总有这样一些词语,它们与课文的描写线索、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要素密切关联。如:教完《狐狸和乌鸦》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堂板书中的几个词语(直流口水、眼珠一转、赔着笑脸、摇摇尾巴、一溜烟),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的简要复述训练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词语,积累了词汇。然后再让学生对精彩情节配上形体语言,运用“(怎样地)说”的句式来讲故事,鼓励尽量用上书上的好句,如:能加上自己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更好。这样以词语为拐杖,以句式训练为依托,文章的复述便在“抄袭”中轻松习得。

2.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复述

一位老师在教学《天火之谜》时,为了配合学生复述,引导学生参照“风雨雷电”“父子实验”“喜获雷电”的行文顺序,以插图为蓝本,将课文设计成“连环画”,将“文”转“画”,同时在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然后对照自己画的连环画,变“画”为“言”,将故事和同学一起分享。

这些连环画直观形象,一幅一幅地依次呈现,使学生对“风筝实验”的前后经过了然于心,为学生的复述提供了框架,便于学生展开情景想象,从而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听着学生生动的复述,我想,画连环画并配上文字来复述课文是再恰当不过的方法啦!

3.看动画读课文讲故事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学生在学课文以前已看过含有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如:“哪吒闹海”“沉香救母”等课文。在指导复述这类课文时,可以采取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的形式。课前,我在网上下载了“龙王兴风作浪”“哪吒闹海”“天下太平”三个片段。教学时,我依次播放三个片段,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多读几遍,然后丢开书本加上动作把这段故事讲给同桌听。当学生准备充足后,以比赛的形式讲一讲每段故事内容,当场评选“讲片段故事能手”。当学生能生动地讲述三个片段后,我再一次播放三段录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说这个故事,如能加上动作更好。最后,全班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这样逐步地提高复述要求,让学生感觉复述课文是件多么愉快的事。

三、巧妙点拨,完善学生的表达

【教学片段:螳螂捕蝉】

师:少年向吴王讲的“螳螂捕蝉”是怎样的故事,谁来大概地讲讲这个故事?

生:(简单复述了故事)

师:这个故事的意思你基本讲出来了,看来读书很有收获。把故事中的细节讲清楚会让人更爱听,谁还想试试?

生:(加上了一些词,复述了故事)

师:这位同学复述时,用上了课文中“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弓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啄食”等词语,不仅使故事更动听了,还让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老师相信,再补充进自己的语言,就能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有谁能超过他?(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那螳螂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蝉呢,然而,蝉万万没想到死亡正向它一步步地逼近。……

师:气氛越来越紧张啦!适当的夸张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非常感谢你!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生鼓掌)谁还愿意让大家享受一番?

生:(讲得也很生动,略)

师:这个故事就叫――

生:(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从简单复述,讲述故事梗概;到详细复述,内化、运用书本语言;再到创造性复述,让学生把口头表达与联想结合在了一起,加入自己独特的体验,教师的评价语言为学生的复述铺设了一级级适合学生走上去的台阶。学生从不敢讲到敢讲,词汇逐渐丰富,语言渐入佳境,老师在一旁的巧妙点拨、适时指点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故事的复述。

学与思范文5

1. 找出空白,预学质疑

培养学生自主预学能力,引导他们在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探知,利于他们发现有效信息内容。多给学生预设相应的空白话题,引导他们有针对性思考交流,帮助他们在不断总结归纳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探索,更利于其深化理解,形成敏锐语感和丰富方法。

预留空白,能指导正确预学。如,在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 1 Know yourself的“Reading: People who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的教学引导中,围绕词汇短语、表达主题等内容,可建议学生就“talk much”、“search for”、“give up”、“start to do sth. ”等短语从语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意义,帮助他们深化感知。在此基础上,可设置一定的思考题目,像Do you think the people are happy with their jobs? What is your dream job? What should you do for your favorite job? 等,引导学生有针对性进行思考,给他们更多的自主预学机会。结合学生的整体理解感知,可给他们更多的思考题目,帮助他们就各自的疑难问题主动提出相应的方法对策。

运用预留空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在认真筛选相关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多查找和交流,帮助他们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强化感悟。建议学生多自我查找自己的疑难问题,运用笔记归纳整理的形式予以搜集。教师则在学生预学前多设置相关的思考题目,引导他们能够有针对性思考,帮助他们在发现疑难中深化理解。

2. 多留机会,深化体验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帮助他们在主动探知的过程中积累语感,利于培养他们主动探学的能力习惯。留机会,就是教师走下讲台退居学生身后,多驻足指导或参与他们讨论,给他们更多的启发和点拨,帮助他们在主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有针对性探讨,形成更为有效的对策方法。

留机会,让学生享有更多表达权。如,在九年级英语上册Unit 3 Teenage problems中Grammar的“Giving suggestions”教学中,结合Why not...? What/How about ...? Let’s... Shall we...?等语法,可引导学生运用同桌交流的形式,针对“How to make a plan to relax?”问题进行对白,帮助他们在掌握相关语法知识运用中深化感知。针对各自的建议不同,可引导学生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就“What are your suggestions?”和“How to settle your teenage problems?”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能够就其中的问题进行对白,给他们更多的自我表达运用机会。

留机会,就是在学生“欲说又停,想写欲罢”的时候,给他们更多的自我深思和交流机会,让他们能够带着相关的问题主动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意见。多观察学生的表达交流过程,根据他们的表达交流多提出相应的观点,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进行探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他们带着自己的构思和设想主动参与交流,帮助他们在不断查找问题中获得深厚感知,明确学习重点。

3. 搭建平台,展现精彩

让学与引思,是给学生自我探学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找出自己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探知与尝试,不妨多给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帮助他们在有针对性展现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丰富思维的方法。

搭建平台展示,彰显了生本主义教学理念。如,在九年级上册的Unit 2 Colors的“Reading: The power of colours”读教学中,根据“The interesting knowledge of colors and moods”表达主题,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话题:Can you tell us the knowledge about colors and moods? 引导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主动进行表达。有的学生运用手抄画报的形式展现当前最新鲜的研究成果,帮助其他学生深化理解感知;有的学生则运用主题演讲的形式,展现自己的独特发现,以此来帮助他们深化感知。

运用展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更多自觉参与的机会,定能使得学生在不断修正自身认知问题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深刻感知。多给学生相关的提示,引导他们发挥群体智慧,主动摘录和收集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在不断强化整体理解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更多深刻体验,形成更为丰富的感知。

学与思范文6

一、哲学课重在“思”

哲学本来就是一门训练人的理论思维和直觉能力的学问,我们学习和钻研哲学的初衷就是要找到一种活的方法论。第一章哲学总论部分用了将近40页的文字,分了四小节在讲哲学,但最终没有明确给出哲学的内涵。“哲学是什么”这一提问,足以显示出哲学之作为一个概念、一门学问、一种学科的复杂性和饶有趣味性。曾志老师说,对于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而无论哪一种回答,又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因此,哲学作为一门学问具有永恒的魅力。对于哲学,可以说,不同的人,不同年龄、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甚至有很多共同点的人,都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哲学的认识和理解都会有些不同,所以,不能把哲学知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地照搬给学生。成功的哲学教学应该是启迪学生思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话用在学习哲学上比较合适。哲学教学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入门,至于学生能学多少,能想多深,能钻研多远,不是教师力所能及的。如果教哲学生搬硬套,让学生死记硬背,那就完全违背了学习哲学的初衷,哲学课的教学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哲学方法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人而异的,学习哲学不是要束缚人的手脚,而是让人们学会思考。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性探索活动,只有思考,才使哲学具有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活力。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一种嗜好,即喜欢建造,它一次次地把一座塔建成,又一次次地把这座塔拆掉,而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看看地基的情况。哲学性问题以思想性问题的形式出现,思想性问题表达的是人类面对自身存在问题时的思想性境遇。思想性问题无所谓答案或技术上的求解,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矛盾性运行方式。成功的哲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寻找思想或观念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使学生的思想逐渐变得更理性、更知性。因此说,哲学课重在“思”。

二、自主学习更有利于“思”

近年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在办学规模、教学管理和教学手段、网络资源建设和信息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在逐步更新,但从试点学校的办学实践来看,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对开放教育认识不清,对网上教学茫然不知所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还严重依赖任课教师,不能充分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对互动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向教师提问,不主动与教师沟通,缺乏网上学习参与意识;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弃学、作弊现象时有发生。哲学课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对其重视程度尤为不足。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外在的条件再优越,也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起作用。学生自己不主动、不配合,再全能的老师、再丰富的资源,也难以发挥其有效作用。哲学课程的特点更适于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更有利于“思”。安静的学习环境,独立的思考空间,使人的思想能够净化,能够升华。除了学习、领会和思考,学习哲学几乎没有其他捷径。开放教育模式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调正顺应了哲学学习的这一特点。教师不再以讲授为主,主要是起“导学”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和中心。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没有任何东西,从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到一个人的强烈信念,甚至一个人内心珍视的感情或意见,能有免予提问的特权,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哲学给学习者提供了无限的思考空间。思考问题是不赞成被打扰的,哲学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涉及到人类思想矛盾本性的、以否定性为特征但又以肯定性为目的的非经验性的思想陈述的问题,需要学习者潜心体会、深层挖掘,只有自主学习才能使这样的思考成为可能。学习哲学有时不需要别人指手画脚,学习哲学的意义也不能一概而论。以学生为主导的自主学习模式就是要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哲学可能比其他课程更需要自我空间。(一)教师应从培养兴趣着手,引发学生思考从逻辑上说,哲学是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与沉思,因此,哲学的学习也应从兴趣着手。乍一接触哲学,其理论的抽象性深不可测,会使人退避三舍,但对宇宙和人生的好奇和感慨以及哲学应有的实践效用又对人充满了诱惑。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开始,我并没有提及多数人耳熟能详的哲学,而是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以哲人小传的形式串讲了哲学的发展史,使学生大开眼界,了解到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还有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其次用哲理幽默等网上资源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使学生意识到哲学并不仅仅是枯燥单调的理论抽象,哲学语言和哲学思维更是人类文明的精华。具体到一些问题,何为善?何为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怎样的社会才是公正的和正义的?等等,对类似哲学问题的探讨,即将哲学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和不同的理论流派。哲学是关于思想概念的意义分析,是对支配我们思想和活动的那些至关重要的基本概念或观念的逻辑澄清或阐明。哲学的价值主要不是表现为直接的、经验的和功利的价值,而是表现为抽象的、分析的、超功利的和理想化的价值。哲学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有时会引发思想领域中一场深刻的革命,从而导致一个世代的变革,没人能否认哲学对思想文化的巨大作用。然而,一个人哲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动力,才会在学习中寻找体会和感觉,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哲学所特有的严格的思维训练,才能学会独立思考。从培养兴趣着手,引发学生思考,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二)教师应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具备了自学的观念,还要具备自学的能力。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对今后不断地获取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将是非常有益的。针对开放教育办学的特点,在职学员占绝大多数,工学矛盾突出,个别学生的面授课时也难以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方面下工夫,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任何年龄、任何职业,知识的获取都是无止境的,知识的提高也都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的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学习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多媒体资源,通过多种途径,自主获取信息、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首先,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模式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教育,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开放教育的性质和学习哲学的特点,在学习观念上实行根本转变。其次,自主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教师的作用是“导学”,而不是替代学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和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条件,合理安排时间,预习、自学文字材料,要充分利用网上各种学习资源,及时完成作业,参加自我测试,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出难点,以便集中提问。教师要逐步培养和充分肯定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登陆在线平台,对在平台上留言和提问的学生要给予及时答复,要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使学生能尽快适应电大在线直至国家开放大学这种网上学习和网上交流的方式,逐步养成定期上网浏览教学资源和教师互动的好习惯,改变学生盲目学习的状态。学生只有乐于参与、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有的放矢。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完全由学生自学,师生双向互动,缺一不可。当今网络时代,能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当我们遇到困惑而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时,从网上看看各类知名人士或网友的提示,汲取有益的东西,或者也可以和同专业学员互相切磋,促进教与学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反馈。在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学服务功能得到了扩展,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等电教设施更加齐备,学生不进入课堂,也能观看电视直播、CAI课件,在家里使用音像教材,登陆互联网浏览,查阅有关教学资料和信息,参与网上答疑和讨论。当然,在所有这些可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离不开思考,没有思考和自我消化的学习,完全照搬照抄别人和书本的知识和记录,那也就违背了学习哲学的初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多给学生补充阅读材料和视听材料,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三、在“思”中学、在学中“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哲学课的教学和学习也是处在在“思”中学、在学中“思”的循环往复中。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知识的升华和思想的提升也正是这样不断提高的。首先,学生在进入哲学课的正常学习之前,教师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课程的特点、了解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进程,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灵活地选择每一阶段的学习重点,先要从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入手,边学习边思考。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及时获得学习支持服务。学生要想轻松进入网上学习,就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掌握计算机文字处理和网络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电脑网络等多种媒体和教学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使用E-mail和qq与老师交流,通过电话答疑、收听广播电视、参与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形式来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经过一两个哲学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之后,多数成人学生就会有所入门,会逐步感受到学习哲学的思维逻辑的与众不同。一旦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了兴趣,他就会不自觉地有所思想,这就增加了自主学习的兴趣。远程开放教育,普遍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学生选择专业、教师、课程和自学方式提供了多种可能和条件,也比传统的课堂教学增加了许多趣味。针对这一状况,在教学实践中,要以资源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引导学生,以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诸多古今中外的事例启发学生,鼓励他们上网、看书、思考,并通过难易适中、搭配得当的练习促使学生思考。哲学作为知识和思想分析的专门学问,其间充满了辩驳与论证,是需要通过语词来表达的。哲学期末试题更注重简答和论述,注重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发挥能力,在习题训练中也多以简答、判断分析和论述为主,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答案不拘一格。通过几年的实践教学,我能逐步感受到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希望通过哲学的学习,学生能扩大自己思考的范围,有意识地运用已经学会的哲学思维方式来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详细记载学生个人上网信息,督促学生参加面授,统计学生电话、邮件交流次数,通过多种形式记录学生学习信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应多利用学校提供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CAI课件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鼓励学员积极参与面授辅导、网络教学辅导、网上讨论,通过电子信箱、电话、双向视频系统和收看电视直播课堂等手段开展个体化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作业。从思想的渊源来说,哲学是无价之宝。哲学的学习不会在短期内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为了进行这种锻炼,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我们可以夸张地说,学习哲学亦或许是锻炼思维和提升智商的良好手段,当然这种学习不是机械地学,而是要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学,是要在“思”中学、在学中“思”。

作者:马志伟 单位: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丁振国,刘海霞.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远程教育的质量[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2]何新.哲学思考[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

[3]曾志.西方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