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量的英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量的英文范文1
关键词:网络问答系统;问卷调查;用户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I标识码:A
Abstract: The Q & A system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shar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our daily life knowledge. Improving user satisfac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creating a quality Q & A system. Therefor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question and answer system of network question-answering system,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result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research,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 degree of user satisfaction is the benchmark of evaluating QA system quality, The final factor of constructing high quality network 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Key words: Q & A system; questionnaire; customer satisfaction
1 问答系统
1.1 定义
问答系统(Question Answering System, QA)是信息检索系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能用准确、简洁的自然语言回答用户用自然语言提出的问题。其研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的需求。问答系统是目前人工智能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一个倍受关注并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
1.2 问答系统的一般处理流程
给定一个问题,问答系统的处理流程一般如下:首先分析问题,得到问题的句子成分信息、所属类别和潜在答案类型等信息;然后根据问题分析得到的信息,进行数据集中得到可能含有答案的数据,这缩小了进一步精确分析的范围;在得到的小范围数据中采用各种技术提取答案或者答案集合;最后将答案返回给用户[1]。问答系统的一般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1.3 问答平台特点综述
问答平台的服务界面是用户获取积极体验的首要因素,为了确保用户能够方便、快速和有效地提出和解答问题,大多网络问答平台的界面都追求简洁、清晰。在问答模式上,除Google Answers因为采取收费模式需要将问题定价并邀请专家解答外,其他平台均采取提问―回答式。Google Answers的答题专家必须通过严格选择程序,而其他平台会聘请特邀专家或者由具备某些领域专业知识、见解和经验的网络用户回答问题。奖励机制各有特点,但均以提升用户满意度为宗旨。问答平台允许用户自由提问和回答问题,因此,对提问以及答案的质量控制成为确保问答平台稳健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各类问答平台还处于发展初期,虽有审核人员,但更多还是依赖于用户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表1为国内外一些具有代表性问答平台的特点[2]。
2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网络问答平台的概念与类型、功能特点、互动机制、用户分享行为及采纳因素等展开研究。关于问答系统的定义,很多的研究者都给出了各自的说法,但大都可将其理解为一个高级的信息探索平台。刘梦黎(2014)提出从便利研究的角度出发,网络问答平台被分成四类:搜索引擎型、文献整合型、社交网络型和实名社区型[3]。而毛先领(2011)则提出根据处理数据的不同,将问答系统分为三类:基于结构化数据的问答系统、基于自由文本的问答系统和基于问题答案对的问答系统,同时他在《问答系统研究综述》文章中给出了问答系统的一般处理流程。吴丹、刘媛、王少成对一些典型的中英文网络问答社区的基本信息、交互性、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与评价实验[4]。陈晓宇、邓胜利、孙雅梦(2014)以知乎为例,对网络问答社区用户信息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网络问答社区用户信息行为可以具体理解为三种知识行为模式,分别是:知识搜寻行为、知识贡献行为和知识采纳行为[5]。Nikhil Vithlani等人(2015)设计了一个小规模的Social Q & A系统,并且对其进行全面的大规模仿真评估,由此严密而完整地分析了在线社交网络答疑系统[6]。一般认为,Joseph Weizenbaum在1966年左右实现的“Eliza”是第一个问答系统,而国内第一个中文互动型问答产品是新浪爱问知识人。
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问卷设计
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设计了一套问卷。针对现有及潜在用户进行调研,了解当前网民对网络问答系统的认知及期望。本调查问卷涉及17个问题,题目包括客观题与主观题,由此尽最大可能吸收全面、合理且新鲜的观点。
问卷分为两种形式: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问题答案的类型包括三种:结构式、开放式和半结构式。问卷结构包括三类变量,即客观因素、认知因素以及行为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含问题如下:受访者的年龄、性别、身份等;认知因素包含的问题主要有:目前对网络问答系统的使用程度、常用的问答平台有哪些、描述对网络问答平台的观点和看法等;行为因素包含的问题主要有:在网络问答系统中的行为是什么、选择网络问答平台的考虑因素、对网络问答平台的建议及意见等。
问卷回收之后进行筛选,删除不合格的问卷,利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来得出结论。
3.2 受访对象
本问卷的受访对象为全国范围内不同年龄层次的网民,主要受访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高校老师及社会各界人士。不同用户群体对网络问答系统的认识和期望可能会受到其群体特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拥有较多空闲时间和一定知识素养的特殊群体,其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学校或老师的影响,但他们中不乏在某一方面具有独到见解的。除此之外,社广大网民对网络问答平台的看法更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并且已工作的社会人士较多具有不同于在校学生的成熟而全面的观点。因此,本问卷调查对象覆盖面较广,代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3 正式调查
在完成原始问卷之后,又征求相关人员和专家意见对原始问卷中个别题目进行了修改,同时抽取30人为试测样本,以检查问卷表述的方式、项目、内容能否被受试者所理解,然后将问卷发放给了高校不同年级学生和社会群众进行填写。
问卷形式包括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两种,问卷总数为380份,回收数目366份,有效问卷359份,占94.5%。
3.4 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Excel 2010和问卷网自带功能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本调查问卷将问题归类并分为若干维度,同时运用样本对比分析法,将不同类别的受访群众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最终结论。
3.5 调查结果分析
3.5.1 受访者的客观基本情况
本问卷受访者大学生居多数,性别基本各半,年龄层次不一,但以18~25岁为主。具体如表2:
3.5.2 熟悉程度及使用频率
在参加调查的网民中,65.67%的人对网络问答社区的熟悉程度尚可,同时有18.45%的人表示非常熟悉,这证明网络问答社区的确很大程度上进入了广大网民的视野。对事物的认可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其使用的频率大小,在众被访者中通过网络问答平台获取过知识或信息的占绝大多数。
3.5.3 互动频率
使用并不代表参与,对问答平台的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的最终还是网民的参与互动程度。从搜索引擎到问答社区的转变就是用户的参与互动性,知识库的构建更多地依赖于普通用户的贡献而非占极少部分的专家。大多数被访者不参与问答互动的原因是由于互动方式不够便利或者互动界面过于复杂。由图2、图3用户提问和回答的情况得知用户在社区中的参与程度不是很积极,这就表现出现存网络问答平台对用户的激励制度有待提升。
3.5.4 关注内容
问答社区应当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宗旨,是否存在用户需要的内容决定着用户使用量。服务用户第一步就是得知用户的关注点从而进行改正或添加。超过一半的人通过问答社区寻找技能技巧知识类信息,可见常识知识库的建设对于问答系统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7]。而近四分之一的人为了阅览社会热点或话题评论,只有少数人通过问答社区搜寻生活情感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人们更关心社会问题而非自身问题。了解用户的关注内容可有效提升网民们对于问答社区的绩效期望。根据问卷中“最渴望在网络问答社区中获得什么”一题的答案可知,知识是网民们最想得到的,但是他们想得到的不仅仅只是知识,具体如图4所示:
3.5.5 信任度
对问答平台的信任度是支持度的重要保证,提升用户信任度的方法主要有:(1)保护用户隐私。(2)保证答案质量。(3)透明的参与规则。(4)人性化的客服。就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网民对于网络问答社区有不同程度上的信任,然而,仍有少数人明确表示不信任,并且近70%的调查者在网络问答平台获取信息后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考证。网民们认为有些答案过于表面,不够深刻,大多是经验之谈,没有经过考证,实用性一般。这就需要问答社区对知识源进行过滤与筛选,从而保证答案质量以提高用户的信任度。问卷中的开放性问题涉及关于网络问答社区的建议时有被访者答道:“安排专业人员识别不可靠信息,杜绝虚假荒诞”。由此可见提高网民的信任度对于满意度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3.5.6 关于时间
提问者将问题后很有可能无法立即得出答案或者说满意的答案,此时就需要等待一段时间来得到理想的回复[6]。问卷显示,67.38%的被访者不愿意等待较长时间以得到相关的回答,他们更期待问答社区存在完全贴合自身需要的答案来等待自己提出问题,这就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内容的常识知识库。从另一方面来说,涉及某些时效性很强的问题,等待时间越长意味着答案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3.5.7 社区知名度
问答社区的知名度自然会成为潜在用户选择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具有代表性的网络问答社区中,百度知道的吸引力高居榜首,其次分别为知乎,Google answers,新浪爱问。然而网站知名度高也暴露出更多的缺点,比如有被访者提出百度知道广告过多,而知乎“大V效应严重,往往抖个机灵能获得高赞,踏实答题的反而无人问津”。除此之外,交互平台的建设对于用户满意度有很大的影响,历经长时间的考验后网民们所感受到问答社区在相关技术、设备方面对系统使用的支持程度应当只增不减。同时问答社区必须有自己的特色,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忠实用户。
3.5.8 理想社区状态
根据被访者的回答,问答社区最应具备的特点依次是内容可靠、回答易于理解、用户知识素养好、原创性好、互动方式吸引人、页面设计美观、娱乐性强。这充分证明了问题和答案质量的重要性。同时有被访者提出问答社区的问题“应该偏向于归类化,能让人操作更简单,更容易找到适合不同人群的答案”。而内容可靠是受访者公认的网络问答社区必备条件,这包括答案的可靠性以及答案后评论区的言语真实性。相比之下娱乐性却显得没那么重要,可见广大用户更注重问答社区的知识性而非娱乐性,专业性是网民们追求的首要条件。除此之外内容的真实性、实用性以及原创性也显得尤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安全性始终是用户不会忽略的内容,马斯洛需求金字塔中安全需要是排在第二位的,仅次于生理需要。可见一个高质量的网络问答社区必须足够重视用户在问答社区中的安全。
3.5.9 参与方式
通过调查用户对网络问答社区的参与方式可以更好地建设问答系统。调查显示,大多数网民喜欢充当提问者和信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可见广大网民分享自己所见的意愿并不强烈。由此可以得知现存网络问答社区的激励机制并不十分吸引用户,同时有被访者表示用户界面内容不够完美和独特,使得用户的切实体验并不十分美好。
4 结果讨论
4.1 结论及建议
分析以上数据可得影响用户满意度即高质量网络问答系统构建的因素,由此针对各类问答系统的建设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提高用户熟悉程度,使用及互动频率。对于问答社区的熟悉程度越高,表明用户对其了解越深刻,从而满意度较强,因而会增加对平台的使用及互动频率。(2)随时调查用户关注内容。作为信息交流平台,用户关注的才是焦点,才是值得挖掘与提供的。(3)提高用户对问答社区的信任度。对于某种事物,信任才会接受乃至对其满意这是毋庸置疑的。从答案的真实性到用户的安全性,问答系统要做到坚决维护用户的自身利益。(4)重视问题与答案的时效性。根据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问题与答案相隔时间越长用户的满意度越差,问题自身具有的时效性使得用户不愿意花较长时间去等待。(5)提高社区知名度。长时间的经历与蜕变会打造一个群众基础很强的网络问答社区,而对于新进入市场的社区则需要更大的努力与之抗衡,如何探寻自身独有的特色是问答系统应当考虑的重要问题。(6)遵循用户意愿建设问答系统。社区建设是否真正符合用户的心意,这其中包括用户界面、个人中心、互动机制等各方面的建设。(7)健全激励制度。问答系统要及时测试现存激励制度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要,并非激励机制越完备问答系统质量越高,真正符合用户需要的才是最应当提倡的方式。
4.2 研究局限性
首先,由于问}数量及样本量有限,本文基于某些网络问答社区的研究结果是否可以应用于整个网络问答系统仍然是值得怀疑的。其次,本文的问卷调查主要调查了用户对问答社区的整体认知,但没有从实践方面验证所得结论。
由于本次的受访者绝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以及研究生,而社会不同层面的网民相对较少,学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不是非常成熟或深刻,所以认知上或许同网民们有较大偏差。此外,分析问卷的方法较为单一,问卷设计具有某些缺陷等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毛先领,李晓明. 问答系统研究综述[J].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2(3):193-207.
[2] 邓胜利. 国内外交互问答平台的比较及其对策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50-55.
[3] 刘梦黎. 网络问答平台的四种科学传播模式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10-24.
[4] 吴丹,刘媛,王少成. 中英文网络问答社区比较研究与评价实验[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1):74-82.
[5] Xiaoyu CHEN, Shengli DE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swer adoption in social Q & A communities from users' perspective: Taking Zhihu as an example[J]. Chinese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14(3):81-95.
大量的英文范文2
关键词: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44+.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近30年来,我国的桥梁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修建了许多大跨度的桥梁。随着跨度的不断增加,桥梁中的基础、锚旋、桥墩、承台、主塔、主梁0#梁段等构件的体积相应亦增大。这些桥梁构件亦属于大体积混凝土的范畴,相应地这些桥梁的构件就具有大体积混凝土的各种特点。但是桥梁大体积混凝土内外温差和温度梯度较大,升温和降温的速度较快;体积相对较小,部分结构为薄壁型结构,中心最高温度位置距表面距离较小,受外界气温的影响更明显,一旦温度拉应力超过混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强度时,即出现裂缝。
可见,防止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出现危害性裂缝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在结构形式已定的情况下,应注重优选混凝土原材料和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以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提高其抗拉强度、增强其极限拉伸变形能力,使桥梁混凝土具有较大的抗裂能力。同时,应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措施。
2相关概念
2.1桥梁大体积混凝土
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的几何形体、内部受力和约束不同于普通混凝土,其结构所处环境一般较水坝结构优越,但设计强度普遍较大坝混凝土高,其单位水泥用量更大,混凝土水化升温更为明显,温度应力对混凝土本身的影响更大。而且桥梁大体积混凝土一般是配筋的,但其配筋率较低,混凝土内部拉应力仍然主要由混凝土本身来承受,配筋可作为应对温度裂缝的安全储备。
2.2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之所以会出现,理论上认为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结构变形,当结构中的应力超过一定限值,裂缝便会出现。从裂缝出现的原因看,要研究温度裂缝,首先要研究温度应力、应变以及相应的约束。这里的约束指的是多余约束,既包括内部多余约束(比如结构变形后要保持平截面的趋势),可包括外部多余约束。由于温度荷载属于间接的荷载,如果结构可以自由变形,则不会产生温度应力,因此多余约束是产生温度应力的必然条件,而温度应力和多余约束又构成了温度裂缝出现的必然条件。
3桥梁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解决对策
3.1材料方面
(1) 使用低热水泥。使用低热水泥如矿渣水泥和大坝水泥等,能明显降低混凝土的绝热温升,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最高温度。伴随减小混凝土内表温差,起到减小温度应力的作用。从而减少产生裂缝的充分条件。
(2)降低水泥用量。在桥梁大体积混凝上的施工中,降低水泥用量和使用低热水泥一样,都能减小温度应力,达到温控的目的。大体积混凝土必须在满足强度的要求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通常有多种方法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如选用级配良好的骨料、采用后期强度作为设计强度、掺入混合料和减水剂等。
(3)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混凝上的配合比,尽量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满足泵送要求的前提下,要选用级配良好的骨料,并严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含泥量要小于等于1.5%。尽可能采用粒径较大的骨料,最大粒径越大,骨料的空隙率和表面积越小,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就越小,相当于降低混凝土绝热温升。在混凝上中,骨料所占的比例达到85%左右,因此,采用导热系数高的骨料,可以提高混凝上的导热系数,增加散热速度,从而达到温控的目的。
3.2施工方面
(1)合理分缝分块。
在桥梁大体积混凝上施工过程中,为了有效降低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常采用分块浇筑。分块浇筑又可分为分层浇筑法和分段跳仓浇筑法两种。分层浇筑法目前有全面分层法、分段分层法、斜面分层法3种浇注方案。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将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采用分层多次浇注,施工层之间按施工缝处理,即薄层浇筑技术,它可以使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得以充分地散发,应该注意的是分层浇筑的间歇时间。目前在桥梁大体积混凝上施工中,由于体积相对较小,多采用一次性整体浇筑和全面分层多次浇筑。
(2)降低浇筑温度
要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和温差,比较直接的措施是降低浇筑温度,但其实施必须拥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在特大型工程中可能才用得到。降低浇筑温度的具体措施包括:
1、降低原材料温度,如做好水泥散热、骨料浇水冷却和预冷等;
2、采用冷却拌和水与加冰拌和;
3、浇筑前预冷混凝土;
4、减少运输途中的热量倒灌,包括减小运输距离,采用特制的保温罐车,用保温材料包裹混凝土泵送管道等。在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比较实用的措施是做好水泥散热工作、对骨料浇水冷却、采用冷却拌和水和减小运输距离等。
(3)养护措施
目前,桥梁大体积混凝土常用的养护方法是保温隔热法。其中在严寒地区可采用托克托古尔法。采用的表面保温材料包括:保温被、不吸水的泡沫塑料板、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草袋、砂层保温及喷涂保温层等。在尽量减少混凝上内部温升的前提下,桥梁大体积混凝上的养护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必须切实做好。养护的主要目的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混凝土的保温措施常常也起到保湿的效果,因此兼收两方面的效果。
4总结
综上,在桥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温度控制与裂缝控制,能提高施工效率、提高混凝上的施工质量,减小劳动力的消耗、降低劳动强度、节省工效、加快施工进度、降低工程造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大量的英文范文3
【关键词】:GPS;大断面;水文测量
中图分类号:P22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简单来说,GPS就是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它是指通过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实时定位和导航的系统。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通过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以此来确定待测点的位置。由于GPS技术在水文大断面测量中的使用时只要求测站上空开阔,对测站之间互相通视要求不高,因此,在使用GPS进行水文大断面测量时就不再需要建造觇标。GPS技术的这一优点既可以大大减少水文测量工作的经费和时间,同时也可以使选点工作变得非常灵活多变,省去了传统水文测量中对传算点以及过渡点的测量工作。
由于GPS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准确度极高的时间信息、三维坐标以及三维速度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因此GPS在水文大断面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GPS全球定位系统分为空间卫星群、地面监控系统以及卫星接收设备三个部分。首先GPS的空间卫星群是由24颗GPS卫星组成,它们平均分布在六个轨道面上,能够保证GPS接收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地平线以上接收到卫星发出的信号;其次GPS的地面监控系统,它包括主控站、监测站以及注入站,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配合,来进行与卫星之间的数据处理,接收和发送。最后是GPS用户的接收设备,它主要是指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以及计算机等用户设备,可以接受GPS卫星发出的信号,然后利用这些信息数据进行定位导航。因此,GPS在水文大断面测量中的应用可以极大的降低工作的难度,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准度,对水文大断面测量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水文大断面测量中GPS技术的发展现状
GPS技术率先由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研发,至今已经在全球范围能得到了广泛而快速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对GPS技术的应用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比较晚,尤其是GPS技术在水文大断面测量中的应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GPS技术在水文大断面测量的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水文上的河道断面一般指设置测站的河段剖面,而水文测站一般设在上下游比较平顺的河段。近年来,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软件的不断更新,我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在水文大断面测量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我国通过GPS技术对水文大断面进行测量时,对于20km以内相对静态的定位,仅需15-20分钟;而对于快速静态相对定位进行测量时,当每个流动站与基准站相距在15KM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2分钟;采取实时动态定位模式时,每站观测的时间只需要几秒钟。因此,GPS技术在水文大断面中的应用能够提高水文测量工作的效率以及降低测量者的工作强度,使测量工作更加简便。
GPS技术在水文大断面测量中应用的特点
GPS技术与传统的水文大断面测量方法相比较,具有很大的不同。其特点对水文测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这些特点的研究可以使GPS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水文大断面的测量工作中。
一方面,使用GPS技术进行水文测量时,测站之间对通视性的要求不高。在水文测量中,测站之间的相互通视性一直是测量工作的难题。但是,由于GPS技术对这一要求不高,只要保证测站上空开阔不受干扰,便能对GPS卫星信号进行接收的特点使得这一问题得以充分解决,从而提高了水文测量中的选点灵活方便性。另一方面,GPS技术具有定位精度高的特点。通过对比常用的设备可以发现,双频GPS接收机基线解精度为5mm+1ppm,而红外仪标称精度为5mm+5ppm,二者的测量精确度差不多。但是,在实际水文大断面测量工作中可以分析得出,随着测量距离的增长,使用GPS进行水文测量的优越性就会更加突出。此外,GPS技术在水文测量中还具有,观测时间短,操作简便以及能够提供三维坐标等特点,通过快速静态定位方法的方法使得测量时间缩短,并且能够对观测站平面位置进行精确测定的同时,可以观测站的大地高程进行精确测定这些特点使得水文测量技术的操作极为简便,极大的方便了测量工作。另外,GPS水文测量的自动化程度很高,能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连续地进行全天候的水文测量,一般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2]。
GPS在水文大断面测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根据GPS技术在实际水文大断面中应用经验的总结,可以发现GPS在水文测量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分析,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寻找解决的措施,以此来保证GPS技术在水文大断面测量中的正常工作,进而实现水文测量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1、GPS技术的经济适应性
目前,我国的GPS技术起步比较晚,技术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所以GPS技术在水文大断面测量的应用中的成本价格还存在着比较高的弊端。但是,由于不同的水文大断面的测量内容对其测量的精度要求也存在不同,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满足测量精度要求的前提下, 通过价值工程的原理从各方面对GPS技术在水文测量中的应用进行综合考虑与分析,以此来尽可能地提高GPS技术在水文大断面测量应用中的经济适用性。
2、GPS卫星信号的接受
由于GPS技术是通过接收GPS卫星信号来实现对水文大断面测量点的定位,因此,卫星状况的好坏对GPS技术定位的实现和水文测量的精度产生十分关键的影响。在利用GPS技术进行定位时,会存在卫星状况不良的情况,导致设备对GPS信号的接收出现一定的问题,这时就会造成GPS技术定位误差增大的现象出现,甚至GPS信号失锁无法进行定位,从而影响水文工作的进行。所以,作为水文测量的工作者,就要在数据采集时对卫星的状况进行密切的关注,发现所接收使用的卫星数目过少或出现浮点解时应作特别记录或延长测量时间,以此来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度。
3、测前准备工作
GPS基准站设置与常规光电仪器设站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在应用GPS对水文大断面每次进行设站测量时,要先到其他已知点上进行测试比对,确认无误后才可以进行后续工作,以此来防止设站出现的错误,造成测量失误。此外,要对测区的控制点资料进行收集,进行参考站和流动站的设置。同时,还要根据差分GPS的工作原理严格控制基准站与移动站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地保证测量数据的精度以及差分数据链的正常传播需要。
4、对测量数据的处理
通过GPS技术对水文大断面进行测量后,要及时对数据进行保存和处理。由于水文的所有测量数据,尤其是水下地形测量数据,它们都是通过自动采集并以电子文件形式记录在计算机或仪器内存里的,因此要及时对水文大断面测量的结果进行数据备份和汇总工作,或者进行拷贝提供内业后处理和编辑成图使用,以此来防止水文测量信息数据的丢失[3]。
总而言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GPS技术在水文大断面测量中的应用,是水文测量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在实际水文大断面的测量工作中,通过对GPS技术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不断总结测量工作中的经验,使GPS能够更好的应用于水文大断面的测量工作中,以此来降低测量工作的难度,提高测量工作的效率,保证水文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韩艳丽GPS在水文大断面测量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西部科技-2009
大量的英文范文4
关键词:大跨径桥梁;竖向预应力筋;设计;施工关键技术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tressed concrete continuous box girder bridge variable cross-section of the vertical prestressed construction design, key technology and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several problems, to improve the durability of the bridge with strong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long-span bridge; Vertical prestressed; Design; Construction key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随着路网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出现跨中下挠、腹板裂缝等病害,相关研究表明,有些原因是由于竖向预应力筋的设计不合理和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在大跨径桥梁建设中,应高度重视竖向预应力筋设计的完善与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进一步完善竖向预应力筋的设计与施工,对于预防箱梁腹板开裂,延长桥梁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工程运用价值。
2引起竖向预应力损失的原因分析
作为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箱梁中的竖向预应力筋,其主要作用是和纵向预应力筋共同控制腹板的主拉应力,从而达到控制箱梁腹板的斜向裂缝,但在实际工程中,箱梁腹板在施加竖向预应力筋后,在施工及其运营过程中,其斜向裂缝仍然不同程度地普遍出现。研究表明:竖向预应力损失是由孔道摩擦、锚具变形、锚垫板回缩、混凝土的弹性压缩、温度变形、收缩徐变引起等引起的损失,但上述因素引起的竖向预应力损失所占的比例相差较大。因此,对于造成预应力损失的环节,应高度重视这方面的设计完善和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
2.1孔道摩擦引起的竖向预应力损失
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中的竖向预应力筋与纵向预应力筋是有所区别的,竖向预应力筋长度较短,且为直线布置。因此,它与管道壁之间的摩擦引起的损失较小,以某桥为例,摩擦引起的损失为:
如果孔道没有砂浆堵塞,该损失值较小,仅占设计张拉值的1%左右,这说明在竖向预应力筋孔道没有被砂浆堵塞情况下,摩擦引起的损失非常小,但如果孔道被堵塞,情况就不一样了,预应力损失大小视孔道堵塞情况不同而不同。
2.2锚固时回缩变形引起的竖向预应力损失
竖向预应力筋的拉力通过锚具传递到混凝土上,在传力过程中,将引起其回缩变形,以某桥为例,其竖向预应力筋长度在3.61m~9.66m之间变化现场对3.75m长的竖向预应力筋的预应力损失进行实测,损失为155.4MPa,如果回缩变形值按3mm考虑,其预应力损失为:
这说明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预应力损失占设计张拉值约为27.0%,这说明这种回缩变形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很严重。造成竖向预应力筋回缩变形主要原因为锚固前螺母没有拧紧、锚垫板下的混凝土不是很密实造成被压碎回缩、锚底板与竖向预应力筋不垂直、端部多余预应力钢筋采用氧气焊切割、温度变化等现象,从上述分析看,这部分预应力损失非常大。
2.3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竖向预应力损失
箱梁腹板上的竖向预应力筋较多,一般均采用分批张拉,将造成预应力筋产生弹性压缩。文献[3]研究表明:能够引起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的预应力筋,其范围仅限于相邻1排、前后共1.4m以内的预应力筋张拉,该损失很小,仅占设计张拉应力的1%左右。如果采用ANSYS建立模型进行分析,其计算过于复杂,为简化计算,给出了弹性压缩损失简化计算公式:,这说明竖向预应力筋因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损失很小。
2.4应力松弛引起的竖向预应力损失
按照文献[1]中的相关规定:对预应力钢筋,仅在传力锚固时钢筋应力σp≥0.5fpk的情况下,才考虑由于钢施松弛而引起的应力损失。以某桥为例,按照文献[1]的要求考虑由钢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为:,这说明竖向预应力松弛引起的损失虽然不大,但不容忽视。
根据上述分析,竖向预应力损失主要是由锚固时回缩变形、孔道堵塞、应力松弛、采用氧气高温切割引起变形等因素产生,因此,在工程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张拉锚固时应将螺母拧紧,锚垫板预埋位置应准确,不得倾斜,锚垫板下的混凝土一定要密实。而对竖向预应力筋进行二次张拉即在预应力筋灌浆前进行补偿张拉是减小这一损失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同时应及时进行孔道压浆。
3竖向预应力筋设计关键技术
3.1目前箱梁竖向预应力筋的设计
目前绝大部分预应力筋设计是在墩顶附近的箱梁腹板布置双排,远离此区域布置成单排,间距一般为50cm~100cm,采用金属波纹管成孔。如图1所示。
图1竖向预应力筋常规设计图
这种设计明显存在缺陷,例如:竖向预应力筋间距偏大、金属波纹管与锚垫板之间必然存在漏浆等,同时对竖向预应力筋复拉要求、端部多余钢筋割除的要求也不明确。因此,按照这样的设计进行施工,必然造成竖向预应力损失过大的现象发生。
3.2竖向预应力筋设计的关键环节
根据大量的工程设计与实践,目前竖向预应力筋设计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3.2.1箱梁竖向预应力筋间距过大,致使竖向预应力筋之间存在间隔性的应力“空白区”竖向预应力是通过锚垫板把应力传给混凝土,其有效作用范围是有限的,也就说每根竖向预应力筋的应力不可能传递到无限远处的混凝土上,研究表明:竖向预应力筋间距不宜超过50cm,否则,将出现竖向预应力筋之间存在应力“空白区”,规范规定竖向预应力筋间距为50cm~100cm,间距偏大,
在设计时建议采用规范规定的低限值。
3.2.2竖向预应力筋张拉顺序没有明确规定,致使腹板压应力分布可能出现不均匀现象
规范[2]对于竖向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大部分箱梁设计文件也没有涉及到竖向预应力筋的张拉顺序,造成施工单位对竖向预应力张拉带有明显的随意性。但文献[3]以太原至澳门高速公路顺德―中山段的某特大桥为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竖向预应力筋滞后张拉能较好地克服分段张拉造成腹板竖向压应力分布不均的缺点。因此,图纸中应明确竖向预应力筋滞后张拉的合理时间,对指导竖向预应力施工,减少箱梁腹板开裂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用价值。
3.2.3竖向预应力筋孔道采用金属波纹管,孔道漏浆在所难免
由于竖向预应力筋成孔是采用金属波纹管,其两端与锚垫板直接接触,两者之间也不可能焊接,因此,在混凝土下料与振捣过程中,混凝土中的浆体将从金属波纹管两端漏入孔道中。完善图纸设计的措施是在锚垫板上焊接5cm~10cm长的钢管,波纹管套在焊接的钢管上,再用胶带纸进行密封,这样可从根本上解决孔道漏浆问题。
3.2.4竖向预应力筋孔道压浆管或出浆管设计不合理
部分设计单位对竖向预应力筋孔道压浆管或出浆管认识不到位,有的认为不需要预留出浆管,仅靠张拉端的螺母与竖向预应力筋之间空隙作为出浆孔或排气孔,这种设计不可能保证压浆的压力,致使孔道压浆不密实;竖向预应力筋孔道压浆管采用普通塑料管常常因堵塞而影响压浆,甚至不压浆,这必然影响竖向预应力筋发挥其有效作用,以至于严重影响桥梁寿命。因此,竖向预应力筋上端应设置出浆管、下端应设置防止被堵塞的压浆管,并保证压浆质量。
3.2.5竖向预应力筋孔缺少复拉及两次张拉的时间间隔要求
要确定竖向预应力筋第一次与第二次复拉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必须研究的竖向预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主跨165m某桥为例,其研究成果表明:预应力损失随时间总的变化趋势是前期预应力损失较多,两周后曲线趋于平缓,后期的预应力损失较小,曲线更加平缓,同时研究成果还表明:竖向预应力筋第一次张拉后,应力损失非常大。因此,设计图纸应要求竖向预应力筋必须复拉,并明确两次张拉的时间间隔。
4竖向预应力筋在施工中的关键技术
4.1竖向预应力筋位置应准确且与锚垫板垂直当锚垫板不平整时,竖向预应力筋上端的螺帽无法紧固到位,锚固后将会产生较大的预应力损失,如果锚垫板在平面上预埋位置不准确还将可能增加孔道摩擦损失,因此,在工程实施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使锚垫板预埋位置准确。
4.2应采取措施将竖向预应力筋上端的螺帽拧紧锚固到位
由于竖向预应力筋的长度一般较短,张拉时的伸长量也很小,因此,如果竖向预应力筋上端的螺帽拧紧锚固不到位,锚固每回缩1mm,预应力损失约5%,因此,应采用专用扳手将其上端的螺帽拧紧锚固到位。
4.3应避免竖向预应力筋孔道被堵塞或积水
竖向预应力筋孔道在施工中极容易被砂浆堵塞,一方面是由于其金属波纹管与锚垫板之间不密封而致使砂浆进入孔道,另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其上部张拉端没有采取封堵措施而致使砂浆从上部进入孔道。在墩顶附近,由于箱梁高度较大,腹板较厚等原因,使得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水化热较大,致使竖向预应力筋孔道下端的压浆管因水化热温度较高,使压浆管软化,导致压浆管被堵塞。
竖向预应力筋孔道的压浆管如果被堵塞后,雨水以及混凝土养生洒的水将通过孔道上端凹槽渗入孔道,造成孔道内基本上是长期积水,这种情况一方面影响压浆,另一方面还可能造成孔道波纹管及竖向预应力筋的锈蚀,对保证竖向预应力筋施工质量极为不利,针对这种情况,应采用材质较好的压浆管,必要时采用金属材质压浆管,且在压浆前确保孔道内不积水。
4.4竖向预应力筋应进行复拉并及时压浆
个别施工单位由于对竖向预应力筋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对复拉工作极不重视,或少拉或不拉,致使竖向预应力筋没有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复拉,这是造成竖向预应力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定要按照图纸要求进行复拉,两次张拉的时间间隔一般15d左右。
5结语
为尽可能避免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在施工及运营期间因为竖向预应力损失过大而造成腹板出现斜裂缝,应不断完善竖向预应力筋设计,并加强其施工质量控制:
a)竖向预应力筋设置间距不宜过大,应避免出现应力“空白区”;
b)应处理好竖向预应力筋孔道波纹管与两端锚垫板密封的细节设计,避免孔道漏浆;
c)应要求竖向预应力筋必须进行复拉,明确复拉时间间隔,并及时压浆;
d)竖向预应力筋孔道必须设置有效的压浆管和出浆管;
e)高度重视锚垫板预埋的位置准确性,应与竖向预应力筋垂直,并保证锚垫板下的混凝土密实;
f)竖向预应力筋上端多余长度必须采用砂轮切割,避免由于温度造成预应力损失过大。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将有效地发挥竖向预应力筋的作用,提高大跨径桥梁设计及施工质量和耐久性,为今后同类型桥梁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TB 1002.3-99,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顶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S].
[3]沈明燕,等.混凝土箱梁悬臂施工竖向预应力筋滞后张拉的研究[J].公路,2007,(1):68-71.
[4]汪剑,等.第17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大量的英文范文5
关键词:发电机;碳刷;轴振动检测;接地不良
莱钢银前区5号TRT发电机组近期发生一次因发电机大轴接地不良引起轴振动检测失准的故障。该机组为8兆瓦机组,大轴接地保护方式为一点接地,轴系检测采用本特利3500在线监测系统,轴振动及轴位移各测点均采用本特利配套监测探头和前置器。
1 故障现象
发生故障当日16时27分,四个轴振动测量值突然增大,比此前机组运行的正常值增大30-50μm左右,持续观察40分钟,振动值有缓慢增加趋势,至20时10分,透平机侧轴振动X向和发电机侧轴振动X向振动值超过报警值,至21时,振动值趋于稳定不再增加,在90-130μm之间波动,机组轴系保护频繁报警,尚未超过跳机值,机组维持运行。
表1 轴振动测点参数正常值与故障值对照表 表中单位:μm
2 故障排查处理
针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四个测点同时出现异常,测量元件损坏的可能性不大,问题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机组轴振动确实增大;二、检测系统故障。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排查。
2.1 运行状态检查
用手持式振动测试仪测量各轴振测点附近机壳,测值均在40-65μm左右,与日常点检的测试结果没有异常差异,排除机组本身振动增大的原因。屏蔽一瓦X向振动连锁停机信号,测量前置器电气参数,供电电压为-24.2V,信号电压-14.7V,排除测量元件供电问题,同时证明测量信号的实际值偏大。连接本特利主机,观察测量值也偏大。检查信号系统屏蔽及接地也没有发现异常,同时观察处于同一PLC的其他模拟量信号没有发现异常,因此排除本特利3500在线监测系统和PLC部分的故障。在本特利3500的备用通道上连接一组前置器和检测探头并按照在用振动探头的参数进行组态,把前置器和探头置于本特利3500的安装柜内,用磁性螺丝刀快速靠近和远离探头,本特利3500处理后的数据反应正常,至此,检测系统及元件原因排除。机组处于运行状态已无法进一步测试排查故障原因。
2.2 停机检查
为彻底排查故障,避免机组意外跳机,造成高炉顶压波动,影响高炉生产,机组进行停机检修。停机后,四个振动点的检测值均大于30μm,二瓦X向振动示值最大为47μm,远大于本底噪声的干扰值。基于这一现象,初步判断故障原因为引入了电磁干扰,提高了本底噪声所致。经排查,故障时间段内附近没有运行大型变频装置或者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装置,空间电磁干扰的可能性排除。随后对机组轴系检测元件及线路进行拆卸检查并重新安装调校,故障现象未消除。检查至大轴接地碳刷时,发现两只并联使用的碳刷的公共引出线接线松脱,用万用表测量透平端轴体表面与机组基础间直流电压为7.7-12.2伏跳变,紧固碳刷接线后电压基本消失,最后稳定在0.2伏左右,四个振动点的检测值恢复到正常的本底噪声干扰水平,故障现象消失。至此,确认本次故障主要原因是碳刷接线不良,无法构成对地释放通路,静电荷积累造成轴电压升高,进而通过大轴表面和振动检测探头间的电容耦合到振动探头的感应线圈,抬高了轴振动测量系统的本底噪声,引起测量值偏大。
3 故障原因分析
为分析大轴接地碳刷接触不良影响轴振动检测的原因,需要考察大轴接地的方式和作用。大轴碳刷和震动探头安装位置示意图如图1。
图1 大轴碳刷和震动探头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中1,2,3,4为透平侧和发电机侧的4个测振传感器;5为接地碳刷;6为转子接地保护电路;7为接地装置。大轴碳刷接地回路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发电机轴电压的释放通路和发电机励磁的保护监测回路信号。轴电压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磁不对称引起的轴电压,在发电机制造、安装中由于气隙总是不那么均匀,另外线圈安装中阻抗也不近相同,发电机运行中会在发电机转子上感应出轴电压。这种交流轴电压一般为1~10V,接地回路良好的情况下,这类因素产生的轴电压一般较小,对机组的轴系测量不产生明显影响。
(2)静电电荷积聚引起的轴电压,这种出现在轴和接地台板之间的直流型电压是在一定条件下高速流动的高炉煤气与透平机叶片摩擦出的静电电荷产生的。接地碳刷回路良好的情况下,摩擦产生的静电电荷会通过电刷接地通路释放入地,不会造成集聚,形成明显的轴电压。如果电刷接地不良,摩擦产生的静电电荷会逐渐积聚,轴电压逐渐升高,直到机组大轴对机座在某一绝缘薄弱点放电,释放静电电荷为止。这种静电电压幅值可能会较高,甚至可以达到百伏以上。不但对轴系检测仪表造成明显干扰,还可能形成较大的轴电流,烧损机组轴瓦,造成严重事故。
(3)励磁系统引起的轴电压,目前发电机组普遍采用可控变流元件整流励磁系统。励磁系统因可控硅换向的影响,引入了一个新的轴电压源。励磁系统将交流电压通过静态可控硅整流输出直流电压供给发电机励磁绕组,此直流电压为脉动型电压。这个快速变化的脉动电压通过发电机的励磁绕组和转子本体之间的电容耦合,在轴对地之间产生交流电压。
(4)剩磁引起的轴电压,当发电机严重短路或其他异常工况下,经常会使大轴、轴瓦、机壳等部件磁化并保留一定的剩磁。当机组大轴转动时,就会产生电势。
结合故障现象分析,上述产生轴电压的四种原因中,第一种和第四种原因只有在轴转动时才能产生,本例在发电机停机后轴电压仍然存在,可以排除这两种原因。第三种原因需要在励磁绕组中通有励磁电流时才能产生,机组停机后励磁已切除,轴电压仍然存在,说明也不是此种原因。对于第二种原因,由于转子叶片上积聚的静电电荷始终没有对地释放通路,不论停机与否电荷都没有有效释放,轴电压依然存在,直到接地碳刷被恢复良好接触后,静电电荷才被释放,轴电压消失。这一情况符合本例的故障现象,因此,本文认为发电机透平侧气体冲刷形成的静电荷积聚,造成轴电压升高,对利用电涡流测量原理的轴振动探头的影响是本次故障的主要原因。
4 结束语
本次故障的主要原因是大轴接地不良造成轴电压异常引起的,大轴接地是否良好直接影响轴系检测仪表的正常工作,对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有效避免此类故障的措施是定期检查大轴接地碳刷及线路状况,必要时可考虑引入轴电压实时监控装置。
参考文献
[1]虞永斌.125MW发电机组的轴电压与转子接地保护. 华东电力,2002,2:50-51.
[2]叶金明,于成.大型发电机组的轴电压与转子接地保护误动的探讨. 电力建设, 2008,1: 69-70.
大量的英文范文6
(1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植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25;2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黑龙江嫩江161400)
摘要:为了探讨问荆对大豆生殖后期生长的化感效应,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问荆夏枝水浸液对‘北豆42’(BD)、‘北交8032’(BJ)、‘登科1 号’(DK1)、‘登科3 号’(DK3)和‘黑河43’(HH)5 个品种大豆生殖后期形态、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各品种大豆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单株粒数、单株结荚数、有效结荚数、结荚高度都降低;MDA含量、WSS含量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北交8032’在0.04 kg/L、0.07 kg/L 问荆水浸液处理后产量性状的株高显著降低(P<0.05),‘北豆42’在0.07 kg/L 问荆水浸液处理后节数显著降低(P<0.05),其他品种大豆最终株高、节数变化较小。[结论]说明在低浓度问荆水浸液下大豆有一定的抗性,但是问荆的化感效应对大豆生长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 :化感作用;问荆;大豆
中图分类号:Q945.7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2000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农田问荆(Equisetum arvense)的化感作用机制研究”(ZK201203);黑龙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研究计划“哈尔滨师范大学科技创新团队研究计划”(KJTD-2011-2);哈尔滨师范大学国家级预研项目“土壤酶活指标对农田黑土质量的指示作用”(12XYG-10)。
第一作者简介:隋海霞,女,1989 年出生,黑龙江绥棱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理生态学。通信地址:150025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Tel:0451-88060576,E-mail:suihaixia2013@163.com。
通讯作者:岳中辉,女,1971 年出生,黑龙江讷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植物生理生态及土壤生态学。通信地址:150025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Tel:0451-88060576,E-mail:yuezhonghui@163.com。
收稿日期:2015-02-01,修回日期:2015-04-02。
0 引言
问荆(Equisetum arvense L.)为木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1],以根茎繁殖为主,蔓延迅速,由于不断从田边地头侵入农田,现已成为黑龙江省农田主要杂草[2],主要为害大豆、小麦、玉米、马铃薯、油菜等农作物[3-4]。在问荆的生长过程中,问荆与作物竞争生存空间,同时又会向环境中释放某些化感物质影响对方的生长[5]。植物或微生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而对其他植物或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的作用被称为化感作用[6],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7]。
有研究发现,问荆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俄罗斯的科学家发现问荆的水提取物可以抑制30 多种杂草种子的萌发[8];刘亮等[9]研究发现问荆地上部的丙酮、氯仿溶剂提取物可以抑制萝卜、莴苣、马唐、稗草幼苗的株高和根长的生长;郑景瑶等[10]研究发现问荆根茎水浸液可以抑制小麦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焦浩等[11]研究发现问荆根茎水浸液可以抑制小麦的叶面积、叶长、干物质积累等。可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问荆对小麦、萝卜、莴苣等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而问荆对大豆生殖后期的化感作用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以盆栽大豆为受体,研究了问荆水浸提液对大豆生殖后期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产量的化感作用,旨在明确问荆对大豆生殖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减少因问荆化感作用影响大豆生殖生长所造成的减产的危险,以期为大豆抗草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3 年在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科技园区实验室内进行,以‘北豆42’(BD)、‘北交8032’(BJ)、‘登科1 号’(DK1)、‘登科3 号’(DK3)和‘黑河43’(HH)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于5 月4 日播种,9 月20 日全部收获,土壤类型为黑土,采自园区农田内,过5 mm筛后拌入二铵、尿素、磷酸钾混合肥,装入直径25 cm,深30 cm的聚乙烯盆内,在每盆中播种6 粒大豆种子,每个品种播100 盆,用于对照和4 个浓度问荆水浸液处理,各20 次重复,共5 个品种500 盆。播种后用井水润湿土壤,每隔5 天浇一次水,待大豆苗高5 cm时,间苗后保证每盆1 株大豆幼苗,每隔10 天浇灌1 次不同浓度的问荆水浸液代替水,其余处理同对照组。问荆水浸液的制备:称取新鲜的问荆夏枝1.0 kg,用剪刀剪成5 mm的小段,加水10 L,充分搅动,室温下浸泡12 h,浸泡期间多次搅动,过滤。将滤液分别配制成0.01、0.02、0.04、0.07 kg/L 的水浸液。
1.2 大豆各指标的测定
在大豆生长的生殖后期用游标卡尺测定大豆的株高,用叶面积仪测定大豆的叶面积。
叶绿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WSS)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参照张志良等的方法[12]。大豆生长发育期间,记载生育进程。大豆成熟后每品种每浓度随机连续取样10 株,自然风干后进行室内考种,调查单株性状(单株粒数、单株结荚数、有效结荚数、株高、结荚高度、节数)。
1.3 数据分析
用Duncan 氏多重差异显著性检验进行同一指标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生殖后期形态的影响
问荆水浸液处理后(表1),大豆株高都呈下降趋势。品种BD、BJ、DK1和DK3的株高在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品种HH的株高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都不显著。
问荆水浸液处理后(表1),大豆叶面积都有减小的趋势。品种BD、DK3 和HH 的株高在0.02、0.04、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品种BJ 在0.04、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品种DK1 的株高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都不显著。
2.2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生殖后期生理的影响
2.2.1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生殖后期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图1),生殖后期各品种大豆的叶绿素含量都呈逐渐降低趋势。品种BD、BJ、DK1的叶绿素含量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减少(P<0.05)。品种DK3 的叶绿素含量在0.02、0.04、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减少(P<0.05),品种HH的叶绿素含量在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减少(P<0.05),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2.2.2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生殖后期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图2),生殖后期各品种大豆的丙二醛含量都呈增加趋势。品种DK1和HH的丙二醛含量在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而品种BD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2.2.3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生殖后期期可溶性糖(WSS)含量的影响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图3),生殖后期各品种大豆的可溶性糖含量都呈增加趋势。品种BJ 的可溶性糖含量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P<0.05)。品种DK1 的可溶性糖含量在高浓度(0.04、0.07 kg/L)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P<0.05),品种DK3的可溶性糖含量在0.02、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P<0.05),品种HH的可溶性糖含量在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而品种BD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没有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2.2.4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生殖后期期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图4),生殖后期各品种大豆的过氧化物酶活性都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品种BD、BJ 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0.02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P<0.05),DK1 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0.01、0.02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品种DK3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品种HH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在0.01、0.02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P<0.05),在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2.2.5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生殖期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图5),生殖后期各品种大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都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品种BD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02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升高(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品种DK3 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品种BJ、DK1和HH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均差异不显著。
2.3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
2.3.1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单株粒数的影响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大豆单株粒数都呈减少趋势(表2)。但品种BD和BJ 的单株粒数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都不显著。品种DK1和HH的单株粒数在0.02、0.04、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品种DK3的株高随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
2.3.2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单株结荚数的影响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大豆单株结荚数都呈减少趋势(表2)。但品种BD、BJ和HH的单株结荚数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都不显著。品种DK1 的单株结荚数在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DK3的单株结荚数在0.04、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2.3.3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有效结荚数的影响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大豆有效结荚数都呈减少趋势(表2)。但品种BD、BJ和HH的有效结荚数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都不显著。品种DK1和DK3的有效结荚数在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2.3.4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株高的影响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大豆株高都呈降低趋势(表2)。但品种BD、DK1、DK3和HH的株高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都不显著。品种BJ 的株高在0.04、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2.3.5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结荚高度的影响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大豆结荚高度都呈降低趋势(表2)。但品种DK3和HH的结荚高度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都不显著。品种BD的结荚高度在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BJ 的结荚高度在0.04、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品种DK1的结荚高度随浓度升高而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
2.3.6 问荆水浸液对大豆节数的影响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大豆节数都呈减少趋势(表2)。但品种BJ、DK1、DK3和HH的节数在各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都不显著。品种BD的节数在0.07 kg/L 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都显著降低(P<0.05),在其余浓度处理后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
3 结论与讨论
生殖生长时期是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本试验通过对盆栽大豆进行问荆水浸液处理,初步研究了问荆水浸液对大豆生殖后期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和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发现,问荆夏枝水浸液对各品种大豆的生殖后期株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与紫穗槐茎叶水浸液对大豆株高具有抑制作用的研究结果一致[13],说明问荆夏枝能够释放一定的化感物质进入土壤,影响大豆植株的生长,但是最终产量性状中株高的影响较小,这是本研究中的一个矛盾结果,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邵庆勤等[14]研究发现酚酸类物质处理后野燕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降低,本研究也得到相似结果,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大豆叶绿素含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叶面积减小。
CAT和POD是植物抗氧化酶系中的关键酶,它能保护细胞免受H2O2的毒害[15-16]。问荆水浸液处理后,低浓度时大豆体内的CAT 和POD可通过增加活性来抵抗问荆水浸提液的伤害,高浓度时CAT和POD活性下降,这可能是问荆水浸提液的胁迫程度超出大豆保护酶的可调节范围。尽管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却还是导致大豆对问荆水浸提液的抗性降低,大豆清除体内活性氧的能力降低,最终导致MDA含量升高。
产量性状分析发现,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单株粒数减少、全株结荚数减少、有效结荚数减少、结荚高度降低,株高和节数变化较小;产量分析发现单株粒重随水浸液浓度升高逐渐降低(另有文章阐述)。这可能是问荆水浸液抑制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MDA含量,影响生殖后期株高和叶面积生长,最终表现在了大豆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变化上。在问荆蔓延的豆田中,建议种植‘北豆42’以避免对产量的影响。由问荆对大豆生殖后期生长、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可以看出,问荆化感作用机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从基因表达等多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Sakamaki Yoshiaki, Ino Yoshio. Response of non- structural carbohydrate content of belowground parts in Equisetum arvense according to the irradiance change during a growing season[J].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2004,117(5):385-391.
[2] 张子丰.阔草清防除大豆田问荆示范试验[J].现代化农业,2009(3):7.
[3] 郑庆伟.问荆的识别与化学防控[J].农药市场信息,2014(25):43.
[4] 吕庆革,王道革,吴桂华,等.大豆田问荆的综合防治[J].现代化农业,2001,(11):18.
[5] 孔垂华,胡飞.植物化感(相生相克)作用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61-70.
[6] 刘迎,王金信,胡燕,等.白三叶草对苘麻和稗草的化感作用[J].植物保护学报,2006,33(4):433-436.
[7] 孔垂华.21 世纪植物化学生态学前沿领域[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349-353.
[8] 朱鹏锦,杨燕清,赵晰,等.问荆的综合开发利用[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6,16(6):15-18.
[9] 刘亮,侯立刚,齐春艳,等.问荆提取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10(12):36-38.
[10] 郑景瑶,岳中辉,田宇,等.问荆水浸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效应初探[J].草业学报,2014,23(3):191-196.
[11] 焦浩,岳中辉,隋海霞,等.问荆(Equisetum arvense)水浸液对盆栽小麦的化感效应[J].植物保护,2014,40(6):47-52.
[12] 张志良,瞿伟菁,李小方.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3] 郭忠录,蔡崇法,郑珉娇.紫穗槐茎叶水浸液对大豆和蚕豆的化感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0,29(4):452-456.
[14] 邵庆勤,杨安中,何克勤.酚酸类物质对野燕麦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7):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