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司马光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司马光教学反思范文1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太少了,因此我们要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关爱每一位学生,从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
一位记者对一位美国总统的母亲说:“您很了不起,因为您有一个了不起的儿子。”这位母亲笑着说:“您是说我有一位当总统的儿子?我呀,同样还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记者问:“他是做什么的?”这位母亲说:“他呀,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但在现实生活中,爱优秀学生每一位老师都能做到,而爱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差生”却不是每位老师都能做到的。故事中的母亲做到了人文关爱每一个孩子,可我们老师教学中却没做到。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回顾自己几十年的教书生涯,在课堂上让学生读书时,常常是少数学生还没读完,我就怕手或在黑板上写上“T”,这些学生就只得放下书来,就是有个别学生读兴正浓,想坚持把书读完,也在周围学生“善意”的提醒下闭嘴了。
曾记得在校内上一堂公开课《司马光》,自己正认为上得得心应手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呦!”上完课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现在想起来,怎一个“哎——”字了得!那个学生所问的意思是,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啊,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啊!看来我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那就是我这个语文老师的失职,因此,我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注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虽然我也学习过,但仍然没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只不过是语文课程价值完整性复归的一个昭示,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的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这也没法考啊?所以,在教学中,我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试想,课堂上哪有人文光芒的闪烁?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被尊重,被关爱,被善待的快乐。他一定会推己及人,做到尊重、关爱、善待别人,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从对学生的关爱中体现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时刻闪烁着人文光芒。
二、关注教材,从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新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多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作为教材,语文课文必定含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有的课文其人文内涵式显而易见的,如《秋天的怀念》、《地震中的父与子》、《鲁本的秘密》等,它显然是教育启发学生学会关爱我们的亲人;《最后的辉煌》、《放弃射门》则是启发学生如何回报社会,面对自己成功的辉煌和对方守门员的受伤,福勒放弃射门,赞扬了福勒高尚的体育风范,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得失,使学生受到一种人性美的熏陶,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而大多数课文其人文内涵是隐性的,如《鲸》|《海豚救人》等,像这样的一些课文,我们可以深刻的挖掘一下其中的人文内涵,可以设计“鲸的自述”“海豚救人背后的思考”等活动,启发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从对教材人文精神的挖掘中是学生学会关爱别人,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善。
三、充满趣味,在趣味中渗透人文精神。
所谓“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乐此不疲。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语文课“要少一些理性,多一些情趣”。
既然教材中蕴含着如此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上课时就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在趣味盎然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
司马光教学反思范文2
一、倾听最真实的教学理念
本次课堂展示,要求每位名师先说后教,所以对于两位老师的教学理念,我们都听得比较认真。郭校长执教的是二年级,与我同年段,所以听的时候感受最真。她说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特别重视字词教学,课堂上要注重以下三点:1.科学地随文识字识词。2.有目的地教给孩子朗读的方法。3.以文本规范学生的语言。的确是这样,低年级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坚持这样的教学,孩子们才会写规范字,说完整话,朗读有语感。特级教师薛法根的教学理念只有一句话:为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而教。他主张“轻轻松松学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他在课堂上也坚持三点原则:1.学生已懂的不教。2.学生能学懂的不教。3.教了也不懂的不教。话语简短却耐人寻味!
二、欣赏最实在的课堂教学
先来说说郭校长执教的《云房子》,总的感受就是“精致”。课堂中的每个教学环节、每句过渡语、评价语都紧贴文本,自然细腻,而且整堂课她所提倡的三点教学原则十分明显。例如:当指导朗读完“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吧!”这句话后,郭老师随即说道:“要造云房子了,先来学写造吧”,衔接得多自然,孩子们也愉快地学写字了。再比如:课文中有“横着”一词,当开火车检查孩子们自学生字新词的情况时,郭老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火车横着开,一人读一个。”,说的时候“横”的后鼻音突出了,为的是让孩子们也注意,且要求一提出,孩子们也明白了“横着”的意思,并在行动中表示出来。本文最大的难点是引导孩子展开想象,说说小鸟们还会造哪些形状的云房子。郭老师先紧扣文本,在指导孩子们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句子用词的恰当、生动。接着,提供了一些白云的图片,扩宽思路,让孩子模仿着文本中的句子说。指导说话时体现了一定的梯度,先让孩子一句一句地说,能说了,再让孩子连着说两、三句,并不时用文本中的句式规范孩子们的语言。当然没有哪一堂课是完美,个人认为,学习文本的时间过多了,有些不重要的句子教学时间可缩减些,这样孩子们在课堂上静心写生字的时间多些,记得牢些,也写得更规范些。
对于薛特的课,以前只是在网络上看些课堂实录,那天终于可以亲眼目睹,十分激动。的确如网上所描述的,课堂上的薛特很亲切。他执教的是四年级的《说勤奋》,是篇议论文,一般老师都不会挑这种类型的课上公开课,但他却挑战了。他的课真的是“灵动、厚重”,有太多的意想不到。课文为了要教育学生勤奋,列举了司马光、童第周、华罗庚的事例。我们老师一般的教法肯定都是围绕这三个人,找重点词句,说说他们是如何勤奋的。而薛特把落脚点放在了“说”字上。他先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问学生平时有人对你说学习要勤奋吗?是谁?怎么说的?孩子们的答案基本是一类的,大人们都用严厉的语气教育,说一大堆道理。而后引导学生读文本,看看课文中的老师和家长说勤奋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找出举了司马光、童第周的事例。接着薛老师又提出,为什么用这两个事例,而不用其他的呢?在思考片刻后学生得出三点原因:1.一个天资聪明,勤奋后更聪明了;一个天资笨拙,勤奋后变了人才。2.两个事例一古一今。3.他俩都是一生勤奋。“为什么司马光的放在前,童第周的放在后呢?”这个问题更妙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才明白熟悉的事例放在前,显得亲切;再讲个陌生的,有新鲜感。在这样巧妙的教学环节中,相信学生不仅懂得了应该怎样勤奋,也学到如何“说”的技巧。
三、比较、反思自己的教学
司马光教学反思范文3
回眸一
刚刚吃过中午饭,我在校园里散步,来到教学楼前,看到有几个老师匆匆地走进教室,边改作业边等候学生的到来,一会儿,学生陆续到来,进了教室就再也没有出来,而传出来的是老师讲课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我看了看表,才1:30。几个接送孩子的家长见状满意地点点头,纷纷议论:还是这些教师负责任,如果不是这样,这些孩子还不疯得不成样子?这比别的班多了多少学习时间,要多做多少题啊,就得让孩子在这样的班里。
听着这些,我心里真不知是什么滋味,我知道老师们希望学生考试分数高,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同样殷切,但是他们忘了孩子的年龄,忘了他们的天性,这样一味地灌溉书本知识,也许会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但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会起到反作用,所以我想对所有的老师和家长说一句:把课余时间还给孩子!
回眸二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当你面对一个总是完不成作业的学生,听厌了他一次次所谓的“理由”,当他再一次向你解释他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时,你能否耐心地听下去?
去年发生的那件事,我至今难忘。一个下午放学时,我布置了一个单元测试题,让学生回家必须完成,告诉他们第二天早自习,我要订正。第二天我很早来到了班里,让学生把卷子拿出来,并逐个检查。当我查到最后一排时,只见孟××同学低着头,正在书包里翻着。我顿时火冒三丈,因为他一贯完不成作业,还总是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我耐着性子问:“你的卷子呢?”他默不作声,仍旧低着头翻找着,我心说:别演戏了。我厉声说:“我帮你找!”此时的他,紧紧抓住自己的书包,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我……”“不要说了,我听够了你的借口。”说着,我生气地一把夺过书包翻找着,终于,一张空白的卷子飘落在地下。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又没完成。我二话没说,拿起书包,便让他出去。“老师,我,……”孟××再一次想为自己辩解,眼眶里噙着泪花。我想:我才不吃你这一套呢。立即把他推出去,“啪”一声关住了教室门。学生们一个个都被吓傻了,人人低着头,看着自己的卷子,不时偷偷看看我,渐渐地我的情绪平静下来,准备上课。
“老师,昨天晚上,孟××的爷爷死了。”突然,坐在后边的一个男同学站起来小声地说。
“啊?”一下子,我的脑子轰一声,不知如何是好,学生也睁大眼睛看着我,我不知如何是好,只觉得自己的脸火辣辣,我赶紧打开教室的门,准备让孟××进来,可是门口没人,只见教室门口放着一张纸条:“老师,我今天是来向你告别的,我的爷爷走了,没人照顾我,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他们只好把我送到一所私立小学。谢谢老师几年来对我的教育,以后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的,再见。”
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倚在教室的门上呆住了。失去亲人的他多么想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安慰,可是由于我的粗心和主观臆断加上不理智,伤害了一个无辜的孩子,伤害了一颗幼小的心灵。不知道他以后还会不会相信别人。如果我当时再耐心一点,冷静一点,听他把话说完,充满温情地安慰他一下,也许就不会造成这不可挽回的局面,造成这无法弥补的遗憾。它将使我终生难以原谅自己。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不可避免地犯错误,孩子们更是如此,
他们就是在不断犯错误又不断改正的过程中渐渐长大的。作为教师和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对待他们,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并给予他们改正的时间,细心呵护敏感而纯真的心灵,才能让教育的天空中不留下阴霾。
回眸三
多少年来,传统教学追求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再加上近些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一些孩子这些方面的能力不能得到发展。
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讲的是《司马光砸缸》,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后,老师正在总结司马光的机智和勇敢时,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的是司马光,而旁边又没有第二个司马光想到会砸缸,那该怎么办?”冒出这么一个问题,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只见那位老师示意学生先坐下,然后说:“提问题很好,大家先想一想,下课再讨论。”我是多么失望,多好的拓展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展示自我的一个机会,却被老师一句“下课再讨论”而给丧失掉了。
更有甚者,我听说有些低年级的老师,在教学生造句时,为了考试时能够不因句子中有错别字而扣分,竟然要求全班学生背同一个句子,不许用其他的句子造句。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潜力,只要老师善于挖掘,正确引导,就能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我想真诚地奉劝老师们一句:还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
司马光教学反思范文4
1 案例A :妈妈的爸爸叫“dada”
期终测试刚刚结束,我校一位一年级小学生在答品德试卷时所填的答案让阅卷老师笑出了眼泪。考题是这样的“妈妈的爸爸叫( )”孩子的答案是“dada”( dada是右玉方言,普通话是“爸爸”的意思)
孩子的答案让人捧腹大笑,可是我们这些搞教育的人面对这样的答案,是否应该进行反思呢?反思一下孩子出现这样的答案的现实原因——难道仅仅反映出孩子“对标准答案不记”吗?不是,孩子出现这样的答案还反映出孩子的成长环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我们细细的思考一下,在我们右玉县,我们的妈妈怎么称呼我们妈妈的爸爸呀?对呀!不就是称呼“dada”吗?孩子错答该题的原因是:第一:审题时,错误地理解为“妈妈的爸爸妈妈称呼什么?”第二:孩子受成长环境的影响,顺理成章地写下了“妈妈的爸爸妈妈称呼‘dada’”
2 案例B: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
我家孩子这次考试中用“有的….有的….还有的….”造句时,竟然写下了我常常指责她的一句话:“你有的新橡皮,有的新文具盒,还有的新书包,还要花钱乱买文具。”我看着孩子的试卷哭笑不得。作为家长,我生气的是:孩子学习《司马光》一课时不认真,以至于没有体会了“孩子们有的吓哭了,有的不知该怎么办,还有的跑回去找大人。”这句话中“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意思。作为家长,让我可笑的是,孩子对于我这句常常责骂她乱花钱的话还是记忆很深的。对于孩子我不知该怎么去告诉孩子——此“有的….有的….还有的….”非彼“有的….有的….还有的….”
司马光教学反思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认识能力低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以学生乐学为出发点,改革课堂教学,创造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法
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要从知识人才的培养转变到创新人才的培养上,改变传统的教法,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体,使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成为积极参与者和探索者,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用低沉、悲痛的语气向学生讲解,配上哀乐。学生伴随着我的讲解渐入情境,课堂气氛显得庄严、肃穆。我用悲哀、缓慢的语气描绘当时的情景,再加上对一系列问题的讲解,有很多学生流泪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人们对亲人的爱戴、崇敬和留恋之情。
(二)巩固图画再现情况
运用图画再现情境,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利用图画创设情境时,教师加以点拨。如教《三只白鹤》一文时,我在黑板上画这样两幅图:一幅是三只白鹤都记住了自己鱼的地方,分别是太阳下面、白云下面、柳树旁边;另一幅是第二天三只白鹤分别到白云下面、太阳下面、柳树旁边来找鱼。这两幅画概括了全文内容,也就是三只白鹤第二天是怎样找鱼的。由于在教学中巧用了图画,使教学情境有静有动,效果好,同时使教学过程始终随着学生情感活动向前推进,并进一步得到深化,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任何能力的形成,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训练,训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可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以小见大,培养学生的扩展想象能力
扩展想象就是让学生依据语言材料中提供的已有表象或依据,对某些重点词句所表现的意境作横向的扩充,或对某些重点词句所反映的意象作纵向开掘,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体会。如教《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中的有段:“你看他长得多结实啊!他一定跟着八路军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他准是个勇敢的小八路。”从课文看,他的勇敢主要表现在“跑过很多路”、“打过很多仗”两个方面。这里仅用十个字组成的两个短语表现小八路的勇敢,似乎显得空洞、抽象。要想让学生对小八路的勇敢表现有深刻的认识,可让学生先看图,再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电视或课外读物中看到的小八路情形,想象小八路跑路、打仗的具体情景,从而加深学生对小八路的认识,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对比想象能力
客观事物因其环境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同一种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表现或特征。语言文字训练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需要进行对比想象。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语言文字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品质。
(三)合乎情理,培养学生的假设想象能力
假设想象就是根据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想象未曾经历的情境或没有出现的结果等。这种想象比较顺应小学生的好奇心理,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的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假设想象的。读了《海底世界》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已描述的情景,进一步假想海底的其他景观,这又能激发学生的热爱海洋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树立从小认真学习,长大向海洋探宝的远大志向。
四、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教材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契机和空间,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向学生寻找问题的角度和提出问题的方法,促使学生创新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知识的“来龙”“去脉”或在知识的“怎么样”“为什么”以及在知识的“脉络”“体系上”去寻找,发现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我还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使学生有新的发现。
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学生通过思考而得到新的认识,就包含创造性思维的因素,在教学的各环节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能积极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好问、敢疑的精神多加鼓励。
五、抓关键、抓重点
(一)抓住关键句子层层探究
如教《一定要争气》一课时,我抓住“一定要争气”这一关键句子引导学生探究:“一定要争气”是什么意思?课文讲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关键句子――“一定要争气”,并提出问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几次?都是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两个句子搞清楚后,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重点,深刻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和熏陶。
(二)抓住重点问题进行点拨
课文的重点,往往也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在学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情况下,教给他们知识,训练他们的思维,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林海》一文时,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初读课文时,学生认为,作者是在看到大兴安岭的美景时才感到“亲切舒服”的。这样的看法是很浅显的,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深刻的。这时我就加以点拨,启发学生思考:当作者第一次到达大兴安岭、脚踩在积有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有什么感想?当作者看到那么多岭、那么多树时,又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作者觉得大兴安岭的美并不空洞?当作者把大兴安岭这个名字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时,有想到了什么?我就这样一步步地引导着学生深入理解,使学生既学会了围绕重点读书思考的方法,又掌握了课文的重点。
参考文献:
司马光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问题;对策研究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家长的认知错误,语文教学一直注重的是学生的写字、读课文的能力,对于口语交际很多人都没有过多地重视。所以导致我国的小学生在表达方面和交际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口语表达能力太差,使得在交流方面比较怯场。教师必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教学方面开始注重口语交际的教学。除了不重视之外,很多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会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班级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教师给的指导不够等等,接下来主要展开说明。
一、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在学习口语交际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很多情况下,教师只让学生自己表达,自己不参与,这就会拉大与学生的距离,而且学生也没办法进步,很多学生在教师组织活动时不愿意参与,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我们很容易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是否积极,取决于学生的性格。在语文口语交际中,课堂上表达的学生往往是那些比较活泼的学生,很多学生不愿意参与,不愿意表达,这就让教师没办法发现他们的错误,只注意到表达的同学的观点,注意不到他们。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相差会很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一方面是由于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教师的组织形式有问题,不能覆盖到每一位同学,即使他们不参与教师也不会发现。
(二)教师给的指导不够
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的培训时,课堂中只注重学生的表达是否正确,是否得体。如果不正确,教师会让学生不断改变说法,不告诉学生哪里做的还不够,哪里还需要再努力,也没有给出例子,学生没有可以参考的正确的表达,他们学习不到该注意哪些点。虽然教师一直在尽心尽力纠正,但是学生的进步不是很大,老师就要反思自己的指导是否出了问题,改变自己目前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自己的指导下能得到提升。
二、应对对策
在口语交际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但是由于学生年龄不大,他们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改变自己的性格和做法,所以就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来让学生参与进来,以此改变学生的问题,保证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利高效进行。
(一)通过分组或者同学合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前文中提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教师让学生表达的时候学生畏手畏脚,不敢大胆参与,所以导致了他们无法进步,这是由于教师让他们表达时采取错误的方法,教师提问一个学生,或者让学生自己站起来表达,全班同学都听他表达自己,然后教师给出建议让他纠正,这样全班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时间都花费在了一个或者几个有限的同学身上,效率很低,教师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同学小组表达,或者两两组合来表达,然后互相纠正,教师可以在走廊里听学生的表达,能够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而且教师也能够给出更多建议。
(二)教师多给出指导
小学生之所以需要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就是由于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差,教师需要多给出指导,不能单纯告诉他们哪里不正确,还要指出错误的原因。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怎么改,比如在学习《司马光》时,教师问学生司马光的故事给自己什么启示。学生可能知道自己想说什么“要善于动脑”之类的,但是无法完整表达,教师可以帮学生说出正确合理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记住,学生在以后的表达中就可以运用,长时间的积累肯定会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会大大提升。所以教师要多给出指导,不能置身事外,让学生自己探索,这会浪费大量时间,而且成效也不显著。
总结:我国目前的教学只要是涉及到语言这方面,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特别差,所以要从小学开始重视,从学好、用好我们的母语开始,不断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陆丹.试分析小学语文教育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8):6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