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医英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医英语

中医英语范文1

关键词:慕课;中医英语;教学改革

一、中医英语传统课堂教学现存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中医药医学英语教学,下面是以湖北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医药医学英语课程为例阐明其教学现状:1.课前预习环节难以保证。由于中医英语课程涉及大量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医学词汇,预习环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实际上,没有教师的指导,紧靠学生自习是很难掌握的,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法保证预习工作保质保量地落实。2.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是必须以学生预习工作为前提,由于没有提前做好预习工作,教学中课堂互动效果就会不理想,在实际教学中常常出现“满堂灌”的局面。可见,预习工作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因此如何组织好学生的预习工作是中医英语教学的关键。3.课后实践训练跟不上。中医英语是门语言课程,需要大量的课后实践训练。但因课程内容有难度,学习效果不佳,很多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教师布置的课后实践作业敷衍了事,使中医药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教与学的恶性循环。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由于中医英语传统课堂授课形式的局限性所致。1.受到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无法与学生及时交流、辅导,因此造成了预习和实践环节无法有效进行。2.受到课堂教学的教材限制,出现大多教师一味地追崇“讲清楚”、学生只求“听明白”的境界,不仅禁锢了教师的创造力和更新力,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独立思索、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3.受到中医英语传统课堂自身特点的局限,即中医英语课程即是一门英语课,也是一门专业课,因而教师在讲解和操练相关医学知识的英文表达法时,也要兼顾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所以难免在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师生、生生互动环节往往被忽视。

二、慕课运用于中医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其中,Massive大规模,是指授课对象数量众多;Open开放,意为不受国籍或学校的限定,只需注册即可上课;Online在线,是指教与学都依靠网络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这种全新的授课模式在信息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笔者结合慕课和中医英语课程的各自特点,对慕课应用于中医英语教学改革中的可行性的分析如下:1.不受时空限制,慕课实现了教师授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作业批改、测试、答疑等一系列教学过程。所以慕课运用到中医英语课程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更好地落实了课前预习和课后实践训练教学环节,为课堂教学质量提供了保障。2.慕课的时长(20分钟左右)更符合学习规律的,学习者可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要求教师必需有针对性地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3.每节慕课均配有相关的练习与测试,即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也可检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慕课可使得中医英语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综上所述,慕课应用于中医英语课堂是可行的。

三、中医英语课程改革思路及措施

慕课教育为日常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那就是教师可以将课堂分为线上、线下两个部分。其中线上部分可基本解决中医英语传统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针对课前预习环节难以保证问题,教师可将慕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1)精选预习内容:精选某一两个相关医学知识点,注意选取知识点需少而精;(2)制作视频,重点突出讲清难点,注意避免视频的表现形式单一;(3)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并做相关练习,教师实时掌控预习情况。(4)开展线上互动,学生可在线提问,教师需及时答疑。通过线上预习部分,学生在教师辅导下可提高预习质量,教师也可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控课堂教学设计和内容。其次,慕课可作为课堂的延伸,教师可增添与时俱进的医学知识,充分发挥教师创造力,实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学生视野。最后,学生可以通过慕课中的训练与测试部分,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使得中医药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建议还可尝试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能增强课堂互动,改变课堂管理,让学生自主掌控学习,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将真正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使慕课与课堂教学模式相辅相成。

四、结束语

利用慕课不仅解决了中医英语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难题,还对其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一则,改变了中医英语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环节,将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提升了教学效果。也为学生创造了弹性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效率。再则,促使教学资源配置优化与共享,基于慕课的开放性,任何中医英语的学习者都能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为中医药国际传播与交流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娟,吴珺.创新教育[J].浅谈“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2015(3):79-80.

中医英语范文2

【关键词】中医英语 语料库 建设 意义 研究

纵观历史长河,中国是中医的诞生地。换句话说,它是我国传统文化里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医英语不仅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成为一门新型的学科。同时,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在中西医学交流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见,相应的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也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它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我国中医英语的教学,还有利于中医在国际的传播和发展。进而把中医推向世界,实现“国际化”。在国际医学的大舞台中,中医能够也应该占据一席重要的位置。

一、语料库和中医英语语料库的概述

中医英语语料库是随着中医英语的发展而相应建立的。它是一门新型而具有专门用途的语料库。同时,它也只是语料库中微小的一粒。因此,对语料库的认识是对中医英语语料库进行了解的前提。所谓的语料库主要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收集的语言文集。语料库这样的语言文集有别于一般的语言文集。语料库是能全面而准确的代表某一语言或某一方面的语言特点。而一般的语言文集可以反映一个时代或一个作家很多方面的特点,如语言、文化。它可能是全面的,也可能是杂乱无章的。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立不仅仅是一场革命,它还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益处。对于以往那些繁杂的文本,可以很容易进行处理,因此对不同类型文本在语言特征上的差异也能够准确地进行分析。

而中医英语语料库主要是指用于中医英语的研究和翻译实践而进行收集的,由计算机处理和储存的很多中医英语文库的集合。同时,它由口语和书面语组成。相应地,中医语料库的建立具有这些方面的用途。首先,它可以用于中医英语的教学,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其次,中医英语语言的研究以及收集的大量语料,能够帮助相应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对此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掌握。最后,在相关英语国家操作实践方面,中医能够满足那些涉外或在国外从事中医的工作者予以一定的帮助,有助于他们解决遇到的医疗实际问题。可见,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二、我国中医英语语料库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在中医英语教学和研究方面,国内外光盘语料库和公开语料库对此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就我国中医英语语料库的现状来看,它存在一定的问题。

1.在我国中医英语语料库中,一些信息不够准确。比如,对相应的英译中医术语和中式中医英语的混淆,没有明确的界限;相应语料库中出现的错词、生硬造词现象,使读者对中医的相关知识产生了混和误导。

2.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它大都只是针对医学方面。对于其它学科的涉及很少,不能有效地将同一科学之间或相近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3.当下,我国现有的中医英语语料库还不够健全,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此外,它的划分也不够详细。这样就会导致我国现在的中医英译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中医学的相关研究和发展。当然,这种顺应时展需要而诞生的中医英语语料库,还在其它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上面只是其中的一些。

三、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的意义

随着不同国家之间频繁的交流,英语在国际中的地位已日益凸显。但很多人都不能很好地用英语进行沟通,英语的翻译更是欠缺。因此,作为语料库中的一支,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使我国悠久的中医文化得以传承,还能在对外传播的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对我国的中医系统理论和诊治手段进行完善,把它推向历史潮流的高峰和主流。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的意义体现在很多方面。

1.它在中医英语教学方面的意义。中医英语教学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如中医名词术语翻译的标准,词汇的教学,经典著作的翻译等等,在这些方面,中医英语语料库将会发挥它应有的统一划归的作用,对这些问题加以科学和有效地解决。首先,对中医英语学习者来说,词典是他们必备的工具。中医英语语料库在语料库的基础上,能够编写出各种适合中医英语学习者的词典,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便利。其次,在中医英语的语言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它能够对相应的很多问题做出客观的判断,比如,那些常用的语言结构、对相应难点的分级排列。最后,对中医英语的词频进行排列统计等方面,成为了重要的支撑。在词汇方面,它能够对中医英语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

2.它在中医英语语言学研究方面的意义。就目前中医英语研究的现状来看,还处于翻译研究的层次。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中医英语日益成熟的关键研究领域。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为中医英语的研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该语料库可以提供很多方面的研究,比如,词汇研究和`句法研究方面。对那些搜索到的词汇进行不同方面的分析,如通过对词汇的结构,进而对中医英语词汇的搭配和构成规律进行相应的探索。以此,使中医英语的研究从描述性的研究逐渐向解释性研究方面进行转变,使它不断地完善和科学系统化。

3.它在中医英语翻译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1)它能够为中医英语翻译的规范化提供一定的指导。中医英语翻译它不仅要忠于中医文本的原意,还要进行一定的句式语法调整,符合英语国家的习惯和需要。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能够在中医英语翻译规范化与忠实性方面起到很好地协调作用。(2)可以对翻译理论家提出的那些假设和预测进行验证。通过中医英语语言库对此进行验证,能够知道这些假设和预测是否准确,并为它提供相应的事实依据。(3)在探索中医英语翻译的普遍规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相应的语料库进行研究的时候,很多的翻译理论家都会把那些具有普遍性特点的方法进行归纳,来符合中医英语在信息传递方面追求的准确和简明特点。当然,这就需要很多真实而详细的语料为它提供一定的依据。因此中医英语语料库不仅可以给研究者提供大量的信息,还能让他们快速搜索到需要的结果。此外,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设意义还体现在其它很多方面,比如,它在自动翻译研究方面的意义。可见,虽然中医英语语料库目前所处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但它建设的重要意义依然是不可轻视的。

总之,在新时代下,应运而生的中医英语语料库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医英语语料库的建立是我国传统医学把中医英语推向世界的有利武器。因此,需要针对中医英语语料库建设的现状,对它进行完善,使它具有的特点和意义更加突显。最后,作者希望本文在丰富读者内心世界的同时,也让他们对此引起高度的关注和思考,帮助它更好地成长,丰满它的羽翼。

参考文献:

[1]董岩.建设中医英语语料库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4,05:191+199.

[2]叶章勇.英语语料库建设及应用研究:态势与反思[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78-82.

[3]程玲.浅谈中医英语语料库及其教学意义[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03:56-57.

中医英语范文3

关键词:语言接触理论 世界经济一体化 中医药英语翻译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世界的国际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弘扬中医药文化,把中医推向世界,中医药英语翻译就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语言接触理论(language contact),指的是语言的外部因素对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语言接触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是研究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过程中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途径,更是研究人类文化和历史发生演变的一种方法。最早研究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理论的人是美国学者Weinreich, 在他的经典著作中叙述了语言接触理论。

语言接触理论是语言学中的新兴理论,对于研究不同语言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阶段,研究中医药翻译的人非常多,但是大部分学者和专家都是从其他一些视角来研究,比如从语境视角下看中医药翻译,从对比语言学看中医药翻译,或者是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其他方向,比如用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中国英语,汉语传播文化,少数民族语言等等,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下研究中医药翻译,是一个比较新的方向,更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当今世界,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联系更加频繁,在世界一体化的文化环境中,语言和语言相互接触,相互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与英语的全球化,英语在中国的应用日益广泛。中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医学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走向了世界,从民族性的医学升华为世界性的医学。因此,通过语言接触理论来研究中医药对外传播的方式和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不仅对世界医学具有重要贡献并造福于全人类,而且有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对外教育和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医药翻译在我国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语言接触理论与中医药英语翻译

语言接触理论专家Weinreich于1964年,发表了《语言接触》这部著作。在此书中,他将语言接触定义为“相互使用两国或多国语言的环境。”同时,他把语言接触限定在双语环境下操作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言的说话者之间面对面的接触。随后,有一些专家提出,语言接触不止是在双语环境下的接触,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在语言接触过程中,两种语言的文化、文学等受到相互影响,因此,研究语言接触理论是很重要的。在学术界对翻译过程的研究多是从语言学的视角切入,针对翻译行为进行展开。而语言接触理论对语言行为具有巨大的阐释力,在研究两种语言相互接触的同时,一定要与其相应的语言背景和现状进行联系。在中医药翻译过程中,只有正确的理解语言所发生的语境,对所需的专业背景知识有了透彻的了解,才能正确地翻译中医药英语。

我国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在其发展的漫长历史长河中,因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逻辑学、养生学、气象学以及文化、宗教的影响,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描述和解释有其独特的视角,形成了具有中国古代文言文特色的中医语言。

纵观历史,汉语与英语语言的接触主要有三个重要阶段,即早期阶段(17世纪-19世纪)、成熟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中)与目前阶段(1980年代到21世纪)。在英语和汉语接触的早期阶段, 最显著的语言成果是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到现在, 英、汉两种语言的接触已过400年, 期间语言接触的同时自然少不了文化的接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逐渐融入世界舞台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中医药文化重视起来,可是中医药并没有在世界上得到重视和推广,相对于西医在世界上的广泛使用和地位,中国中医的国际化问题更需要提上日程。从语言接触角度下出发,研究中医药的英语翻译,将中医药文化有效地传播到西方国家或其他使用英语人群,最终让受众读者群体通过他们熟悉的语言了解中医药文化,并最终认可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二、中医药英语翻译

(一)中医药英语翻译现状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归属于世界医学,对人类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医药的漫长发展历程中,通过对外交流,语言的相互接触也有了比较长的历史。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进程,通过研究中医药文化的背景和现状,让“中医”走向世界,影响世界,为整个人类造福,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至今, 国内许多学者在从事中医药领域的语言翻译事业,做了大量的前所未有的建设性基础工作。国内外的中医药专家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宣传中医药文化及近年来的发展。但我们意识到,在沟通与使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汉语文化在中医药中的语言,翻译成英语后,在表达和理解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主要原因是在中医药的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了解中医药的文化及地域的差异性,对中医药的英语翻译不准确且片面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中医药的精髓,因此,随着中医药逐渐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并接受,要想把弘扬中医文化,推进中医走向世界,中医药英语翻译将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二)中医药英语翻译特点

在中医药英语翻译过程中,中医与西医的病名、药名、方剂名是翻译中的主要三大类。众所周知,华夏文化始终强调的是天人合一、天地一体、注重平衡、喜欢中庸平和。中医药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核心是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在中医药跟英语接触、把中医药翻译成英语过程中,文化差异和地域差异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没有一个医学术语可以脱离文章而单独的存在。而中医的描述大多使用文言文,概括性强,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我们只有在语言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的帮助下,考虑句子在相互接触中的真正含义,从而将其简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医英语的翻译工作,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汉译英的翻译过程中,满足其让英语读者的受众群体通过文字了解、读懂,这就是中医英语翻译的目的。

(三)语言接触理论对中医药英语翻译的促进作用

要真正实现把中医推向世界,必须要有准确的中医药英语翻译。随着国际一体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中医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到中国学习中医药,但是,还有更多的外国人不了解中医药,不认可中医的治疗方式。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很少在国际上被人认可甚至是使用,究其原因就是中医药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国际化进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传播的桥梁。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建设和完善中医药翻译事业是关键!

研究语言接触理论,对完善中医药英语翻译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药国际化也是跨文化交流的过程,对中医药术语的准确翻译要求较高。对于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只有真正了解中国中医药文化历史背景,才能深入理解该术语的内涵和功能,并将此作为该术语的标准化译语。通过研究术语的源流及其史学、文化和医学价值,使中医学及其负载的文化完整地传入西方,抛弃从英语中寻找对等词汇进行牵强的意译。只有对中国中医药文化全面系统的描述和刻画,为跨文化交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能把自己先进的中医药文化成果、文化资源、中医历史社会状况及丰富的中医资源介绍到国外,让世界人民共享,真正地融入全球化的大熔炉中,把中国中医推向世界。

三、结束语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对外教育和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医药翻译在我国对外宣传和对外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屠呦呦喜获诺贝尔奖,表明中医的作用和中医药的效用开始从文化差异获得科学角度的认知,这也表明西方科学重新开始认识中医学和中医药学的价值。要让中医和中医药获得全世界的广泛认同,让国医走向世界,我们更要重视中医药英语翻译这个有效途径。

中国的中医药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许多值得传承和发展的中医和中药内涵要素,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只有在语言接触过程中,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将中医药学作为科学技术,成为与世界范围内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载体,才能实现准确的中医药英语翻译,才能真正把中医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 邓高峰.从语言接触理论视角看张培基教授翻译中的中国英语- -基于两辑《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研究[J].文教资料,2008.

[2] 段忠玉.中医药名称翻译的历史与现状[J].考试周刊,2011.

[3] 冯广艺.论语言接触对语言生态的影响[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

[4] 龙海燕,关于语言接触的几个特点[J].贵州民资研究,2011.

[5] 彭鳎语言接触研究述评[J].新疆大学学报,2007.

[6] 卢卓群.语言接触的文化背景[J].汉语学校,1990.

[7] 谈扰.从语境视角下看中医药翻译[J].海外英语,2012.

中医英语范文4

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写作等方面的能力相当薄弱,因此在中医药日益国际化,要求大力提升中医药人才的英语学术交流和研究能力的今天,转变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很有现实意义。近年来,对于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依托内容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学术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学术英语教学EAP进一步细分的结果,是ESP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心都应该及时向专门用途英语做出调整。就大学英语而言,新的教学重心应该是通用学术英语、专业英语和职业英语。”[2]以内容为依托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培养复合型,专业化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技术和文化的国际化交流。采用内容依托式大学英语教学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不少专家学者主张大学英语教学应依托学生所学的专业进行。其中以蔡基刚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他指出,“把以考试为导向的通用英语教学转到以国际化课程为导向的学术英语上来,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国际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教育国际化环境下的课程体系。具体地说,压缩目前的大学基础英语课程甚至取消其必修课地位,腾出学分为学生开设ESP课程”。[3]尽管不少专家指出了以专业知识内容为教学依托大学英语教学学术转型的必要性,但目前国内开展大学英语中学术英语的介入和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教学的院校并不多,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尚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对于如何具体施行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考虑到我国高校间的实际差异,现阶段我们还不能轻易地提出取消通用英语教学。较为适宜的做法应该是遵循因地(校)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个性合理规划配置教学资源,并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大纲。”[4]鉴于中医药国际化的大趋势,结合医学院校自身文化特点和专业设置,以及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笔者对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提出以下构想:在中医药院校采用传统通用英语教学和学术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材的使用上,采用国家级规划教材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听说教程和医学专用教材相结合。压缩原有的通用英语教学精读和听说教学内容和课时至一半,剩余的课时分配给以学术英语课程为依托内容的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四个学期中,每一学期添加一门医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内容涉及医学词汇、医学阅读、医学视听说、医学翻译和医学写作几个方面。并且,在每个学期末设计相应的评估考核手段以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制定定量定性的教学评价机制,不断学术英语教学的课时、内容和数量等方面做出调整,最终使得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更加合理科学,满足学生的社会、科研和兴趣需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为顺利通过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提供保障,同时又可以向学生输送医学英语词汇知识、医学英语翻译和写作技巧和提高学生医学英语听说能力。医学英语课程与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相关,互为补充,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更为关键的是为学生在以后纵深的学习和研究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和语言基础,拓展其科研国际化提供了有效平台和途径,为促进中医药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提供有力的英语语言交流沟通保障。

二、学习英语教学转型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自二十一世纪初,关于以学术英语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转型呼声不绝于耳,但近些年来这方面的进展并不迅速,主要是在教学改革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目前不仅中医药院校,在全国的高校中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着大学英语学分压缩和大学英语课程稀释的困境。在业已压缩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既要部分保留原有的通识英语教学内容,又要把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的医学英语课程内容(医学词汇,医学阅读,医学视听说,医学翻译和医学写作等)科学合理的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是个突出的困难问题。解决这一难题涉及中医药院校乃至全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重大修改及调整。这在大学英语改革方向仍存争议,尚不明确的前提下并不现实。在此大背景下,通过增加医学英语相关的选修课程作为教学补充;充分利用现达的网络工具,积极构建医学英语学习平台,实现老师与学生课堂内外的实时互动;同时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动力,充分利用学生课外时间,把医学专业英语的学习从有限的第一课堂延伸到无限的第二课堂。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多元化。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是以文学、翻译、语言学为方向的英语语言文学学历背景,缺乏跨专业学术英语知识。“外语教师不能总从自己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强调自我。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和培训去适应学生的新需求及国家和社会的新需求。”[5]要想实现中医药院校的大学英语学术英语教学转型,必须要求中医药院校的英语老师掌握中医药的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培养具有夸专业知识结构,学术英语背景的多元化复合型的大学教师队伍是成功实施教学转型的关键。可喜的是,不少中医药院校倡导鼓励英语老师报考和研读中医相关专业,同时为校内非医学专业的老师开设了医学专业课程培训班,以供其学习中医药基础知识和理论。同时校内的英语教师和中医药专家教授们交流互动也在院系间积极开展,为英语教师的专业医学知识贮备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结语

中医英语范文5

1注重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注重因材施教

进行英语教学,比平常的日常交流要求更高,除了要求教师公共英语说得流利,发音正确,更能把专业讲深讲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英语水平。所谓“欲为人师,必先正己,方可达人。”我的体会是,首先要注重英语的口语发音及正确表达。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欧美国家的学生水平较高,而韩日拉美的学生则有时难以跟上进度,甚至要求教师一遍遍重复讲述,所以教学备课应充分参考《朗文字典》、《牛津字典》的标准表达,充分进行备课。平常应该多听英语读物,如《美国之音》等,提高发音的正确性。另外,不同学生的水平不同,应“因材施教”,进度较慢的学生应注重个别辅导。

避免让学生在课堂上发问,拖慢上课节奏。

2全面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国外学生自小接受“开放式”教学,即学生喜欢在课堂上直接提问,但以目前国内中医英语教学的水平,大多数教师很难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交流,并且这种“突发性”提问,往往让很多教师“措手不及”,教学思维被打乱,从而影响教学进度,所以课前应向学生说明讲课习惯,并可把电子邮箱、QQ等联系方式交给学生,鼓励课后交流;另外,中西文化有差异,学生最难理解的是《中医内科学》的“藏象学说”,例如中医所说的“心主神明”学说,国内很多教科书都把心译成“HEART”,但接受了现代解剖、生理、生化教育的西方医学书,往往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心脏没有“神经系统”功能,这时候,教师应该运用“soul”这个词汇进行解释,消除学生疑惑。另外,西方学生相信“evidencebase”(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但中医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上的实践医学,所以要把这种鸿沟逾越,就必须把中国文化讲述清楚。如讲血证时讲到”血见黑即止“时,学生对中医的”法象比类“很难理解,这时就要求给予图片,ppt等构图展示血结痂等形象的方式来让学生理解。

3讲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去负担。”要使学生对内容繁多、枯燥乏味、容易混淆、难记易忘的中医学发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在注重教态仪表和内容科学性的同时,充分调动讲授言行,做到语言精炼谐趣,声调抑扬顿挫,动作驰张有度。尽量穿插一些有关药物的命名、传说、故事及医案等内容,用歌诀式、提纲式、谐趣式、相声式的生动言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使其“如坐春风中”。如概述麻黄性味功效,若只按教材“麻黄、辛微苦温,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平叙,学生则感乏味难记,改用“妈忙得真辛苦,热得汗流满面,气急流尿”这相应的谐趣语言一说,学生在哄然一笑之余亦记住了麻黄的药效特点。又如解释其“利水消肿”的机理,若只说“肺为华盖,麻黄可开肺郁,通调水道而利水”,虽道理充足,但不易记忆,而再用“提壶揭盖”这斟茶的生活常识作比喻,就通俗易懂得多了。例如茯苓“上宁(心),中健(脾),下利(水),则福临也”;威灵仙“威喻其性——猛急,灵喻其效——灵验,仙喻其神耳——善行”;何首乌——乌须发;坤草——益母;木通——三通;防风——四防;五倍子——五止;防己提防己土(脾)受邪之病;鬼督邮(徐长卿)——专治邪病(奇难杂症);定风草(天麻)——息风止痉,以及“望梅止渴”;“骄皇帝冷食惹病,蓝采和室悬丁香”;“征战人苦染怪疾,车前草巧应奇功”等等。只有使学生兴趣盎然,方能专注听讲,畅开心扉,接受知识,开发智力。正如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4适当开展病例讨论课和案例教学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力求教学相长

适当的讨论课和病例教学,可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气氛,既促使教师必须充分准备,以应说理解疑,亦促使学生积极思索,勇于争辨,从而拓宽探索思路,集思广益,优化解疑方法,加深对概念及疑点、难点的理解,进一步增强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记忆。达到教学相长。

讨论课,多安排在上完几个相关章节或总复习阶段进行。如讲授完血证、汗证、内伤发热后,开展病例的专题讨论。又如在总复习阶段,可按治气病、血病、津液病、热证,寒证、风证的各类药物,进行比较归纳式的讨论。这既可促使学生认真复习,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亦为今后临床的辨证选药组方,提供了较系统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英语范文6

[关键词] 术语;血海;血室;血府;英译标准

[中图分类号] R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a)-0099-02

经过几十年来的实践、研究和研讨,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得到显著发展,“”成为发展趋势。目前中医名词术语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已基本确定、所用方法和策略也基本一致,但在个别概念的理解和个别词语的运用方面仍有不小差异。藏象学说是中医名词术语的核心内容,涉及范围广、词汇量大,对这方面术语的翻译和标准化问题的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明确中医翻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意义十分重大。

1 问题的提出

中医药名词术语作为中医药学说的基本构成单元,其翻译是否恰当、是否有统一标准直接决定了中医药学说在对外传播过程中是否出现缺失或偏差。近年来这一问题已日益引起重视,中外学者也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涉及中医药术语英语翻译的国内外标准主要有以下五种: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20348-2006》;②《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英译》(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③《中医药学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④《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⑤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WHO西太区传统医学国际标准名词术语》2007年)(以下分别简称为标准①、②、③、④、⑤)。5个标准中相同中文词条的英译文多有不相同。作者通过本文就中医藏象学基本名词术语“血海”、“血室”、“血府”的英译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希望有助于其英译标准的统一。

2 几个中医术语英译的不同译法之探究

2.1 关于“血海”的术语英译问题的探究

目前在中医术语中,对“血海”有几种不同的解释:

2.1.1 四海之一,指冲脉,又称十二经脉之海[1-2]。因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的气血[3]。《灵枢・海论》:“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素问・上古天真论》王冰注:“冲为血海”。

2.1.2 人体器官名,指肝脏。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3]。《素问・五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

2.1.3 腧穴名,代号SP10。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百虫窠、血郄[4],属足太阴脾经,为治血证的要穴,尤能活血化瘀,疗女子漏下,月事不调,能引血归经,似导洪入江海之要路,故名血海[2]。《针灸甲乙经》:“若血闭不通,逆气胀,血海主之。”《针灸大成》:“暴崩不止,血海主之。”《医宗金鉴》:“主治女子崩中漏下,月信不调,带下及男子肾脏风,两腿疮疡湿痛等症。”位于,膝盖骨内缘上2.5寸处,即股骨内上髁上缘,当缝匠肌与股内侧肌之间[1]。

在上述五个标准中,“血海”作为单独词条在标准①、④中未收录;在标准②中作为穴位名称“SP10”收录,即足太阴脾经血海穴;在标准③、⑤中均译作“sea of blood”。而“肝主血海”则见于标准④,译作“liver governing the sea of blood”,其核心部分“血海”对应“sea of blood”。此外也有译作“the blood sea”[5]或“chong channel”[5],或“reservoir of blood”[3,6-7],或直接音译为“xuehai”[6-7]。在英文中“reservoir”意为“a natural or artificial place where water is collected and stored for use, especially water for supplying a community, irrigating land, furnishing power, etc.”[8],即(天然的或人工的)水库、蓄水池等可蓄存水液的开放空间;在生物学上有“a cavity or part that holds some fluid or secretion”[8]之意,即蓄有液体或分泌物的空腔。其同义词为“artificial lake,source”[8]。而“reservoir of sth”一般用来比喻信息、事实、知识等的蓄积。而“sea”除了本身就具有海、海洋的意思外,还延伸出“a widely extended, copious, or overwhelming quantity”[8]之意,用来形容范围更为模糊也更为广阔大量的事物。笔者认为,血海本身并不是器官,尽管其释义之一就是肝脏,但更多的是对肝脏调储血液功能的一种描述,而非肝脏器官或冲本身,其中文概念本身就是比较模糊且侧重功能性的。其语义更加符合中医理论对于血海的理解,也更加简洁易懂。因此笔者经过分析比较后认为:前面所述采用的5个标准没有一个对“血海”使用“reservoir of blood”或“chong channel”的译法,只是在对应的注释中有所体现。由此可见“sea of blood”已经被普遍接受,而“SP10”作为针灸腧穴专用代号也已被广泛认可。

2.2 关于“血室”的术语英译问题探究

“血室”一词首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及《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在中医理论中也有不同理解,大致分为以下三种[2]:

2.2.1 指冲脉。《妇科经纶》:“王太仆曰: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谓之血室。”

2.2.2 指肝。《伤寒来苏集・阳明脉证上》:“血室者,肝也。肝为藏血之脏,故称血室。”

2.2.3 指子宫。《类经附翼》:“故子宫者,医家以冲任之脉盛于此,则月经以时下,故名曰血室。”笔者认为将血室是冲脉、肝肾和子宫共同构成的一个关联体系,其病症多围绕妇人经带胎产,受肝肾影响,又多与起于胞中的冲任二脉相关,三种因素相结合,其病位多在胞宫,则其概念不难理解。

在前述五个标准中,标准②、④未收录有关“血室”术语,在标准①、③、⑤中均译作“blood chamber”。“chamber”一词在英文中有“room”或“bedroom”之意,生物学上意指“enclosed space or cavity in the body of an animal, in a plant or in some kinds of machinery”[8],即(动植物体内或某些机器中封闭的)洞穴、腔、室。笔者认为此种译法较好,不仅体现了子宫解剖上的空间性、生理上蓄血孕胎的可充实性,也简单明了便于记忆理解。而其他译法如“uterus”[5],“chong channel”[5]或“blood room”[3,5]则都有失全面或语义局限,只侧重了血室释义的某一方面。而“house of blood”[6]这一译法则因与“血府”的英译“house of blood”相冲突,极易产生歧义,故笔者不赞同继续采用。

2.3 关于“血府(血之府)”术语英译问题的探究

“血府”即血之府,指解剖结构中的脉管,《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其英译也较为统一。“血之府”见于标准②,译作“house of blood”。标准①中有“脉为血府”,译作“vessel as house of blood”。“脉者血之府”见于标准④,译作“vessel being house of blood”。作为核心词的“血府(血之府)”均对应“house of blood”。“house”有“contain or cover”[8],及“provide housing for”[8]的意思,与中医血行于脉中、脉为血之通路之意正好相一致,笔者认为采用此种译法较好。

3 结论

建立统一的中医术语英译标准使专业和非专业的翻译活动日趋规范、有章可循,有利于中医药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发展,有利于中医药的对外传播。笔者将这5个英译标准与此前出版的各类中医英译词典[1-7,9]比较发现,随着中医药标准化体系的逐步完善和确立,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标准也将进一步统一。一些不够准确、不能完整反映中医术语原意、容易产生误导的英译逐步将被淘汰。一些约定俗成,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译法有助于完善中医藏象学说名词术语的英译词条,有助于其英译标准的进一步统一。

[参考文献]

[1]李经纬.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394.

[2]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63,367-368.

[3]原一祥,任继学,黄龙,等.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80-381.

[4]袁钟,图娅,彭泽邦,等.中医辞海上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1239,1244,1247.

[5]郑凤钦.汉英英汉中医大辞典[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154,156,157.

[6]张奇文.实用汉英中医词典[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19,1125,1137.

[7]谢竹藩.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词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20-21.

[8]Nigel Wiseman. Dictionary of Chinese medicine[EB/OL]. http://Dictionary.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