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1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
据调查,电信专业学生认为学习C语言的作用有两种:①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占65%;②当成专业技能学习的占32%;不清楚开设这门课程作用的占约3%。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明确C语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密切关系,了解课程内容结构,激发学习兴趣。
2、未根据专业实际把握教学目标。电信专业C语言课程教学中,教师没根据专业情况把握教学目标,语法规则,语句、语法等细节在教学过分注重;而问题分析和程序算法思想等能力、素质的培养忽视。使得学生虽然掌握了语法规则,但实际分析问题、编程能力没得到提高。
3、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C语言课程实践性较强,实践教学中,教师布置与教材一致的上机作业,学生变成了验证编写的程序是否正确。课程学习后,学生书本上的问题会解决,但是现实中的问题却无从入手,从而造成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较低的局面。
在有效地分析引导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和辅导式等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对四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C语言课程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一种方式为主、其它三种方式为辅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1、以“引导式教学模式”为主体,进行课程引导
在课程首场课教学中,以“引导式教学模式”为主体,重点分析C语言课程的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的地位、作用,与其他专业课程单片机、DSP、ARM嵌入式系统之间联系,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有的放矢。
2、以“案例式教学模式”为主体,进行基础知识教学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运算符多、表达式丰富、书写灵活,知识点繁多等特点。因此,教师的教学关键是怎样把相关知识点讲授给学生,怎样让学生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知识点,提前设计案例,课堂上教师与同学一通讨论、分析,引出教学新知识点,教师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新知识。案例式教学模式有效的避免了C语言“基础知识”传统式教学的“填鸭式教学”。使得学习具有趣味性。但案例式教学模式缺陷在于个别案例受限制,缺乏系统、综合性,因此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会受到一定影响。
3、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为主体,培养学生实践编程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不是个别知识点的传授,适合学生宏观把握程序语言课程的学习,利用学生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学进度,学生掌握了C语言基础知识。此时,教师可以参照工程应用模式,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将授课的知识点蕴含在任务中,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学习课程新知识。教师设计的任务既要包括教学知识点的基本理解及运用,又要稍难于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分配学生学习任务,特别是较大型的学习任务时,可以按照分组合作原则,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但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从而影响综合编程能力。
4、以“辅导式教学模式”为主体,进行上机实践教学,提高学习效果
C语言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情况,合理安排上机实验项目,提供学生合适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探索空间。任务小组或学生个人对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行思考、讨论、操作,教师及时掌握任务进度,及时帮助学生解答遇到问题,对共同的问题组织全班讨论或讲解。“辅导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将不是以教学活动为中心,而是学习前的组织、学习中的指导、学习结束时的总结;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进一步解决程序设计过程的困难及对C语言课程基础知识的强化,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拓展知识的信心。通过对引导式、案例式、任务驱动式、辅导式四种教学模式的讨论,分析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对四种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结合、取长补短,随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C语言课程教学进程,恰当运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得出以下结论:
(1)在C语言课程首场课教学中,以“引导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课程引导,使学生充分了解该课程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的地位、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前期基础教学过程中,以“案例式教学模式”为主体,通过设定的特殊案例,将繁多、丰富、灵活的知识贯穿于案例中,形象地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学以致用。
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2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 信息素养 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a)-0121-02
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ICT)与大学英语课程优化整合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师在新时代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该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齐齐哈尔医学院英语教师信息素养进行研究,涉及内容8个方面。
1 调查结果分析
1.1 信息意识
我部超过90%的英语教师认可信息在自己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56%的教师具有运用信息和扩充信息的意识,但超过60%的教师不能确认各种不同类型和格式的潜在信息源。
1.2 信息知识
英语教师对于信息知识还是有一定了解的,96%的教师能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但大多数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内涵,媒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网络运行原理,网络病毒,网络知识产权,和网络安全法等信息知识的问题不太了解。在多媒体计算机知识的调查中,教师对于平时应用较多的软件如word, excel, powerpoint等还是比较熟练,而对于一些视频编辑软件如authorware, flash等不够熟练,甚至没用过的人数占到52%。
1.3 信息检索能力
在信息检索能力调查中,有84%的教师能概括适当的关键词及特定的词汇,制定良好的检索策略,但只有28%的教师能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信息检索。检索手段中,教师们经常使用的是用短语和检索字段或范围的方式。56%的教师对于专业数据库和网络内部提供的搜索工具的使用不太熟悉。
1.4 信息评估能力
在信息评估能力调查中,有52%的教师能从所收集的信息中准确概括出其中心思想,同时能对已获信息的可靠性、有效性、准确性、权威性、时效性及其偏见性做系统的评价,并能与他人或专业人士探讨其对于信息理解与解读的准确性。64%的教师能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考虑研究主题,决定是否还需要其他的资料。60%的教师会对获取资料的背景、文化及其来源进行分析,判断其实用性。
1.5 信息管理能力
48%的教师不能够对要保存的信息准确命名和科学分类存储,使自己的信息资源组织有序;52%的教师不能在记录所有相关信息,以便将来参考。72%的教师会谨慎防止计算机病毒传播;76%的教师会合法、合情、合理地获取、存储以及传播信息。
1.6 信息生成能力
64%的教师不能用以获取新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创造新的计划、新的成果;72%的教师不能将以获取信息的主旨整合,建构新的理念;76%的教师不能结合储备知识对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信息收集工具或搜索策略的局限性以及结论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推断;52%的教师不会反思之前获取信息所使用搜索策略的成与败,并重审之前的可选策略;在通过哪些途经交流思想、处理您的研究成果中,选择集体或小组讨论的占16%,在刊物发表占72%,电子邮件或BBS占4%,自我欣赏占8%,其他占4%。
1.7 信息伦理
88%的教师会登陆一些合法网站或使用合法的搜索引擎进行资料的检索与下载;80%的教师会区分免费与付费信息,考虑到知识产权和版权问题;68%在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时考虑礼貌规范和网络行为规范;52%的教师在使用别人的信息时会选择正确的文件格式并一直使用同一格式加标注;92%的教师懂得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与劳动成果。
1.8 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
84%的教师认为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关系紧密;52%的教师会定期更新并访问信息来源,更新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检索工具;80%的教师认同信息搜索过程是循序渐进,非线性的观点;84%的教师能从获取、使用信息中实现个人满足感和成就感;76%的教师会运用合理推理来确定是否支持或反对所遇到的观点。
2 发现问题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发现我部英语教师普遍认可信息在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大多数教师具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和运用、扩充信息的意识,并具备基本的信息知识、检索能力。但他们的信息管理、生成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的整合、交流、研究能力还有待加强。
3 解决方案
就上述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信息素养内涵的分析,加以解决。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而信息能力又细分为7种运用ICT的能力,即获取、评价、处理、管理、整合、交流和研究能力。我们可以从这些能力入手来提高英语教师的信息素养。
(1)获取能力:包括信息的检索和下载。教师除了通过Google检索资源外,还必须学会通过使用一些软件或工具在一些专题性教学资源网站、在线语料库等资源中获取相关英语教学资源。
(2)评价能力:首先,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对大量的语言教学素材进行批判性的审核。其次,除了评价教学资源外,大学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要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具体的参考指标。
(3)处理能力: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一些编辑软件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教学加工。这些软件包括文字处理软件,音频编辑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图像编辑软件,词典工具等。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保障教师在ICT环境下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4)管理能力:运用ICT对大学英语教学网络和本地资源进行收集、组织、整理和储存的能力。教师除了可以通过传统的资料保存工具,如移动硬盘、U盘以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新生网络服务,如网络硬盘、网络收藏夹、网络笔记本,博客,公共邮箱共享等来管理教学资源。
(5)整合能力:整合能力主要指运用ICT有效展示教学内容的能力。辅助英语课堂教学的ICT可以是PowerPoint、博客、IE Books等。此外,整合效果的好坏不在于技术的高低,而在于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的优劣。
(6)交流能力:运用ICT进行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尤为重要。目前,主流网络交流软件或平台包括QQ、MSN、SKYPE、BBS、博客等。虽然这些软件和平台不是专门为英语教学而开发的,但是英语教师应合理利用它们开展大学英语教学。
(7)研究能力:大学英语教师除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工作。大学英语教师需要熟练掌握信息与交流技术(ICT),通过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来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趋势。大学英语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潮流,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秦美娟,何广铿.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内涵探讨[J].外语界,2009(5):21-24.
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MOOC;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1-0060-03
一、研究背景
本课题以网络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应用为研究切入点,选用目前在颇具影响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如Moodle、超星MOOC等)作为研发平台,旨在建立红桥区信息技术学科的开放性网络课程,能够创设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大量的信息、学习资料、课件工具等数字化资源组合成网络学习资源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伙伴,为信息素养的提升提供可能,并从系统内部解决教师、学生、课程资源、学习内容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
考虑到学习者的认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主要集中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
二、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在发展信息化教育方面积极研发课程管理系统(CMS),目前全世界有200多种CMS,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有Blackboard、Moodle、e-learning等12种。自2012年以来,MOOC席卷全球,比较著名的三大MOOC体系是Coursera、Udacity、edX。这些课程管理系统已经属于网络课程设计的第三代产品,除了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有关教育网连接以及提供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外;还实现了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MUDs(MOOs)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的功能,在世界上都有广泛的应用。
国内课程管理系统的应用分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平台和引进国外的平台两种。国内有代表性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有BluePower、Vclass、K12网络课程制作平台、中教育星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等,比较著名的MOOC系统有网易云课堂、淘宝同学、超星MOOC等。国外引进的比较知名的网络课程中,开源、易用的Moodle课程管理平台应用已在全国各地开展多年,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开始在中小学推广普及,但还需要有一个熟悉、应用、发展、普及的过程,特别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2.现状分析
就网络课程管理平台的技术条件而言,上述的这些平台基本都能满足开发网络课程的需求,但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既要符合课程设计的一般要求,又与普通的课程设计又有很大的不同,它是基于网络平台的、具有开放性的、可以进行同步双向交流的网络课程管理系统。因此目前我国网络课程开发及应用的主要问题不是课程平台的开发,而是课程内容开发和应用:
(1)任课教师与课程开发脱节
目前的网络课程,大部分是任课教师负责教材编写,而网上课程的设计、建设则由技术人员负责。这导致网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一是计算机技术人员不能将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需求正确、全面地反映在技术实现上;二是教师不能自主地、及时地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进行修改,影响了教师教学创新性的发挥。
(2)重教学内容呈现,轻学习环境设计
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设计延续了传统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的“教”和“知识”的传授,网络课程成了教材的搬家,缺少情境的设计,没有让学习者进行小组协作、角色扮演、师生互动、讨论的环节。没有总体规划设计的学习环境,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缺乏教学活动设计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教师与网络课程设计的脱节,一些网络课程平台缺乏网络教学活动设计的环境支持,已经开展的网络教学大多缺乏教学活动设计。
(4)教学效果不理想
大多教师更愿意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原因是多方面的:开发的网络课程的质量不高,缺乏针对性,没有充足的教学材料和学习资源。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行动研究法、比较法和经验总结法来具体研究。实行四个“相结合”,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教育科研单位与学校相结合。
充分发挥研究人员的优势,确保客体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充分利用地方教育部门的职能作用,试点校要具有代表性,组织健全,工作扎实。组建项目合作组,开展内部的学习、研究活动。采用教育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研究同步进行以保证资源库的教学性和实用性。
本课题研究有我区5所高中校参与,并设置了子项目。
四、研究成果
1.理论研究成果
开发网络课程所遵循统一标准是教育部的《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CELTS,Chinese E-Learning Technology Standards)》,其中的《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CELTS-42)》提出了课程的4级编目规则:一级是学习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字、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等9个领域。二级是学科,在每个学习领域之下,都包括若干个学科,例如:语言与文字领域包括语文、英语等学科,自然科学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等学科。三级是课程内容。四级是学习主题。
第一级和第二级是国家的统一规定,第三级和第四级可以由课程开发者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自行定义。开发网络课程,实际上就是在遵循国家统一标准的前提下,进行课程内容和学习主题的制作和编辑。从学习领域,到学科,到课程,再到学习主题,呈现了一个树状的结构。树的根是学习领域,由学习领域枝蔓出学科,由学科而枝蔓出课程,再由课程而枝蔓出学习主题。反过来看,从学习主题,到课程,到学科,再到学习领域,事实上又可以呈现一个反树状的结构。某一个学习主题可以是跨课程的,跨学科的,甚至跨学习领域的。因此,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学习主题的实施者,有着相当大的主动权,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引领者”的理念。
由于学习领域和学科是国家统一规定的,而课程的主要载体――课标和教材,也是国家和地方统一规定的,因此教师所开发的课程主要应是校本课程,或国家级课程的校本化,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提出三级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求,而且也符合基础教育开发网络课程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开发校本课程可能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因此,建设网络课程可以选择将国家级或地方级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理,这种课程建设模式十分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及时调整、更迭,也更加体现了课程建设的灵活度和和个性化。
2.实践研究成果
考虑到课程管理平台的功能与拓展,课题组在研究初期选用了Moodle作为区级网络课程开发平台,后期又尝试在超星MOOC平台上开发课程。
(1)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Moodle,即面向对象的模块化动态学习环境,是由澳大利亚Martin Dougiamas博士主持开发的一个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也被称为学习管理系统(LMS)或虚拟学习环境(VLE),不仅符合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体系,而且基于web2.0、适合移动互联网应用。
Moodle具有强大的课程管理功能,可以设计包括视频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学习资源,还可以组织讨论、作业、测验、Wiki协作、程序化教学、互动评价多种类型的学习活动,为网络课程设计与管理提供了技术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大量的信息、学习资料、课件工具等数字化资源组合成网络学习资源平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程教学,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创设情境,建构促进有效教学的信息化环境,较好的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理念;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伙伴,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课题组依托区教育科研宽带网和数据中心,于2013年建立了基于Moodle的区级网络课程管理平台,面向全区信息技术教师开展调研,并利用教研时间开展相关培训;在信息技术学科全市教研中,推出基于Moodle平台的展示课,并为各区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开展Moodle平台的构建、应用、课程开发等相关培训。2014年面向全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征集网络课程设计案例,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基础模块教材全部章节制作为网络课程,并在课程管理平台上,供全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使用。
(2)基于超星MOOC的信息技术拓展课程
超星MOOC是市教研室引进的课程管理平台,具有学习、作业、讨论、资料、拓展、统计等模块功能,支持移动客户端。由于有技术团队的支撑,对于课程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技术要求低、容易上手。
课题组于2015年初,组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该平台上开发拓展类网络课程,这套拓展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以微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目前共开发了7个专题,分别是:用Flash创作网络表情动画(4课时)、Flash趣味编程(5课时)、创意空间之图像合成(4课时)、Photoshop创意大讲堂之照片后期处理(6课时)、虚拟现实应用――全景新视(6课时)、零基础学习网站制作(6课时)、Scratch创意编程(10课时)。主要用于高中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使用。
(3)基于MOOC的教学应用模式研究
MOOC的主要特点是:整合多种社交网络工具和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得课程易于使用,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传统课程人数限制,能够满足大规模课程学习者学习。MOOC与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高中信息技术MOOC的应用过程中,课题组对这三者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探索基于MOOC的教学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传统的课堂,通常在课内讲授知识,课外(一般是课后)完成练习、作业等。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把课内、课外要做的事情翻转过来,即课外(一般是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课内教师组织讨论、交流、答疑,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作业、或其他任务。
在翻转课堂的模式下,学生在课外依靠什么来自主学习知识呢?最典型的是微课程,当然还有其他学习资源。如教材、预习案、学习资源等。微课程,是教师针对某个知识点所做的视频教程,时间通常在5-10分钟。观看微课程,可以照顾到不同进度的学生,学得快的看一遍即可,学得慢的可以反复看。
当微课程形成系列的时候,例如一个单元、一本教材的知识点都做成了微课程,将它们到一些学习平台上,平台还提供了开展讨论和完成作业考试等功能,这就成了MOOC。
事实上,“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法,实现这种教学法需要“微课程”作支撑,当微课程形成系列之后,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就是“MOOC”了。
五、后续研究计划
1.拓展研究领域
目前,红桥区高中信息技术MOOC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下一步将继续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升级改造MOOC系统,探索课程开放性实施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科的发展,实践教育教学新应用。既解决本学科新课程实施以来遇到的困惑,也带动其他学科教学的试点应用,同时在教师培训中尝试应用。相继推出面向红桥区基础教育全学科全学段的MOOC平台,以及面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MOOC平台。
2.延伸研究内容
完成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的资源池化技术升级,实现弹性扩展、安全可控和智能管理。深化网络课程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提升基于网络教和学等功能应用的智能化,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学科教学需求,满足资源应用的个性化需求。坚持开放性原则、推进资源建设的标准化,探索资源应用的新型运作模式,有效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成果的共建共享。
参考文献:
[1]姚倩.Moodle在线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应用[J].电子科技,2010(6).
[2]孙柏祥.基于Moodle的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3]李士艳.国内外MOOC的发展及其特点[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
[4]张~.我国MOOC发展现状及展望[J].软件导刊,2015(1).
[5]刘丹,黄冠.MOOC环境下混合学习模式效果研究[J].软件导刊,2015(2).
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4
【关键词】 新生儿败血症;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074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儿童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本疾病特别重要的是及时诊断和治疗。目前,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血培养,但血培养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低的阳性率,难以满足临床的需求[1]。本文对IL-6和PCT、CRP在新生儿败血症血液检测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3月~2014年4月在本院出生且确诊的5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作为观察组, 并以55例同期在本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儿诊断标准符合新生儿协作组制定的标准[2], 其中男28例, 女27例, 体质量(3.28±0.36)kg, 日龄(11.36±6.32)d, 胎龄(37.95±2.44)周;对照组男29例, 女26例, 体质量(3.31±0.37)kg, 日龄(10.87±6.14)d, 胎龄(38.31±2.39)周。两组患儿在性别、体质量、日龄和胎龄等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当天均应用抗菌药物, 治疗前采集4 ml静脉血,并且立即分离血浆, 作CRP、PCT和IL-6的检测。患有新生儿败血症的观察组患儿同时采集5 ml血液作血培养。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后的恢复期时再次采集4 ml静脉血作CRP、PCT和IL-6的检测。
1. 3 观察指标 ①比较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前与对照组患儿的CRP、PCT和IL-6三项指标的检测结果;②比较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前与恢复期时CRP、PCT和IL-6三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前与对照组患儿的CRP、PCT和IL-6三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的CRP、PCT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观察组患儿在治疗前与恢复期时CRP、PCT和IL-6三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的CRP、PCT和IL-6水平均高于恢复期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具有其临床表现不特异, 且进展快、发病急等特点, 且由于患儿个体差异较大, 基础疾病和免疫力的不同导致其临床表现的差异很大, 很难用血常规、血培养等常用辅助诊断指标进行准确的诊断[3-6]。PCT是一种没有激素活性的糖蛋白, 经研究认为, 在败血症等全身性寄生虫、真菌感染和细菌感染中, PCT的水平显著提高, 而在局部的病毒和细菌感染以及非细菌感染中, PCT的水平并无明显升高甚至不升高。CRP是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时, 一种由肝脏大量合成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4]。正常生理状态下含量很少, 其含量迅速升高与参与组织损伤修复过程和炎性反应有关, 可作为一项非特异性的细菌感染指标。IL-6是机体受炎症刺激后分泌的细胞因子, 亦可作为早期判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指标之一[5, 6]。
综上所述, IL-6、PCT和CRP联合检测能够避免漏检, 且检测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有明显提高, 因此三项联合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优,庞国象,苏赞彩,等.新生儿严重细菌感染血浆降钙素原与CRP和IL-6临床价值对比研究.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1, 21(10):790-791.
[2]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中华儿科杂志, 2010, 41(12):3971.
[3] 孟君.降钙素原检测对早期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价值.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9(6):797-798.
[4] 彭运生,万胜明,吴建曾,等.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对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杂志, 2010, 11(11):1481-1482.
[5] 牟小芬, 田亚平, 郭广宏. 探讨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和C-反应蛋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气道炎症的影响.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6): 615-617.
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5
随着对法语学习的不断深入,笔者开始意识中法两国间存在着巨大文化差异,充分认识法国传统文化对语言学习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多数语言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法国文化,对语言的学习还停留在课本上。鉴于此,本文以颜色文化差异为切入点,探讨了语言学习中了解文化差异的重要性,然后提出了如何应对颜色文化差异的对策,希望对广大语言学习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社会文化;文化差异;民族语言;语言
语言作为文化最突出的表现部分,承接着人类社会传承千年的传统和信念,反映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所学习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选择较有代表性的颜色文化差异进行研究,通过中法两国对同一颜色的不同定义,研究了解文化差异对破除文化障碍的重要性,并提出通过学习文化以提高语言学习水平的具体建议,以期为法语学习者提供一定帮助。
一、法语学习中存在的颜色文化差异
1、中法颜色文化差异概念研究发现,中法两国颜色文化上存在着明显差异,除了颜色象征意义上的不同,对于某一种颜色两国的界定可能完全不同。例如:“c'estbleu”用中文直译是“事情蓝了”,而在法语中的实际意思是“事情办好了”。“蓝色”一词在中国只是用于表达颜色的普通词汇,而在法国“bleu”蓝色则意味着卓越、高贵、新生,作为皇室的惯用色,“sangbleu”可以表示尊贵的皇室血统。另外,中国普遍把红茶的颜色视为红色,故称作“红茶”,而法国则将红茶视为“thénoir”其中“thé”是茶“noir”是黑色的,也就是黑色的茶,即法国将红茶的暗红色视为黑色。对于颜色的不同认知和法国传统文化西颜色赋予的新意义,造成了法语学习者在日常学习中常常感到的文化障碍,也造成对文意理解和语法学习上的困难。
2、中法文化差异对法语学习的影响中法两国地处东西半球,地理位置上的极大差异,造成了两国在历史文化及民族习俗上的不同。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颜色词汇作为日常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差异十分具有典型性。中法两国颜色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颜色的象征意上,对颜色象征意的不了解容易影响到词句的理解,乃至整个文章意义的把握。例如:在日常学习中笔者发现,法国人对白色“情有独钟”,除了在婚礼中广泛的使用白色(包括白色的婚纱、西服等);法国的建筑物及内部装修也常常采用白色,在法国文化中白色普遍象征着浪漫和纯洁。但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白色确象征着不吉利、哀悼,通常和黑色一起被选作丧礼颜色。在这种极大反差下,如果不能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颜色的象征意义进行充分的了解,就有可能出现对颜色理解的错误,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3、适应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由于语言学本身带有的人文性和主观性,一门新的语言的熟练运用往往依赖于学习者自身的理解力能力和文化功底。文化壁垒的存在严重影响到语言学习者对语义的把握,做出单个单词翻译正确整句话不通顺的现象。在翻译界常被提及的“译意、译味、译境”三个层次,从侧面反应了社会对翻译的要求。其中,第一个层次“译意”,是指能够翻译出文章的基本意思;第二个层次“译味”则强调翻译中对作者以及所处文化的领会;第三个层次“译境”,是指翻译作品可以准确表达出原作意境,这就要求语言学习者具有强大的专业知识和精准的语境把握。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词汇象征意义,可以为相对枯燥的语言学习增添乐趣,也能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文字含义,理清语法间差异,增强对外语的应用能力。
二、如何应对中法颜色文化差异的思考
1、适当了解法国文化背景目前,在中国法语并不是强制规定的必修语种,大多数选择学习、了解法语的学生都是出于自身兴趣,这为在法语学习者中宣传推广法国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众所周知,对于语言学习,适当的语言环境十分重要,在实践中对词汇和语法的反复使用有助于学习者加深记忆。但是,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部分学习者无法出国感受当地文化氛围的机会,如何在国内局限的语言环境下了解法国文化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便捷的信息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我们有机会通过原版小说、影视作品等多种途径,了解法国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加强课外知识的拓展,大胆与外国友人进行交流。将当地的文化知识融入对法语学习的理解中,不断提高自身理解能力。可以采用历史小故事、脱口秀节目等,娱乐性较强的内容来丰富法语学习的趣味性。
2、在学习中换位思考,学会“设身处地”在笔者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在阅读理解和翻译中发现课本无法解决的问题,对词义的生搬硬套难免会显得晦涩难懂。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要求语言学习者更多的了解法国文化,也应当使学习者在法语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理解在法国文化背景下的词汇真正意义。改掉完全照搬书本的刻板习惯,在学习中注重理解,结合法国的历史背景和词汇的深入内涵,时刻培养自己的法式思维。这就要求学习者不能仅仅是要了解法国文化,还应该通过了解法国文化,在了解的基础上换位思考追溯各种民族文化的来源,削弱我们与生俱来的中式思维,消除在语言学习上最为“致命”的文化壁垒问题,使词汇、语法的应用更加自然,将传统的中式法语变得更加地道。
3、“阶段性递增式”课外学习途径了解到适应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意义,很多学习者会选择大量的阅读和学习以补充自身的知识量,但是对于语言学习,任何人都必须循序渐进。在扩充课外知识时,学习者一定要掌握“阶段性递增式”课外学习途径,正确评估自身实力,选择适合自身的内容和方法,切记“贪多嚼不烂”。“阶段性递增式”课外学习途径要求我们正确的认识自身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例如有些初学者急于求成,一开始就涉及比较晦涩的期刊、历史纪录片等深层次内容,不仅很难提高自身实力,还有可能打击对语言学习的兴趣。其次,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在确定自身语言学习的能力范围后,找到合适的学习教材显得至关重要,比如,简单有趣的小读物或者符合学习者喜好的歌曲、影视都可以使课外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再次,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习的范围和内容可以和老师进行讨论,咨询老师的专业意见,也可以请求外教帮忙推荐一些实用有趣的学习内容;尽量找寻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学习、互相监督,双方交换学习心得。语言学习贵在坚持,无论多么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都离不开学习者持之以恒的实践应用。面对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学习者要尽量克服、努力解决,将语言学习作为生活内容不断充实自我。需要注意的是,课外学习作为对课堂学习的补充内容,学习者应当分清主次,在掌握课内知识的前提下进行课外知识的学习。
三、结语
在国际间交流愈加频繁的今天,两国文化的交流大量依赖于文化产品的输出,随着交流的深入,社会对语言学习者的翻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语言与文化有着天然的关联性,在法语学习中除了认真学习课本知识、不断扩充词汇量外,消除中法文化障碍也十分重要。作为语言学习者,我们应当更加主动的在异国文化里寻找兴趣点,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增加课外知识储备、突破法语学习中的文化壁垒,不断提高自身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悦虹.中法文化差异之我见——动物词汇在中法成语、熟语及惯用语中的意义[J].今日科苑,2012(10).
[2]曾丽红.在语言学习中了解中法文化差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6).
[3]蒲志鸿.透过汉、法成语中的色彩词看中、法文化差异[J].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6
关键词:宁城方言;普通话;歌唱;艺术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40-01
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直接传递情感和思想感受。在赤峰市宁城县,人们从出生学会说话一直是另一种“普通话”。自从学习了声乐,我才发现,原来宁城人说话在发音方法及其发音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比如:一声、二声混淆。这给我在声乐学习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让我清晰的认识到:想要准确的歌唱,语言是基础,改变发音习惯、规范吐字发音,才能提高歌唱技能,丰富歌唱表现力。在这里我把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同行在这方面的共鸣。
一、普通话是歌唱语言的基础
有句话说的好“歌唱的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又区别于生活的语言”。在声乐艺术中,语言是构成声乐艺术的重要素质之一,同时也是声乐演唱与教学的基础,要想准确的表达歌曲的蕴意,歌唱时的咬字、吐词必须规范。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学者们总结出了一定的规律,那就是,语言咬字吐词要讲究四呼、五音。把四呼、五音、运用到歌唱的咬字吐词当中,使声乐演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普通话中的四呼。四呼指的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它是一个音节声母后面的部分,主要由元音构成。
例:(1)发音部位在喉部的叫开口呼,举例:a o e ai ei ou ao 等;(2)发音部位在牙齿的叫齐齿呼, 举例:i ia ie in ing等;(3)发音部位在唇部的叫撮口呼, 举例:v van vong 等;(4)发音部位在满口的叫合口呼,举例:u ua uo ong uai uan 等。
2、普通话中的五音。五音指的是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它是使用在韵母前面的辅音,跟韵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音节。
例:(1)在唇部发音的声母成为唇音,包括:b p m f。发音时双唇要有力,但是不能僵死,双唇要有爆破力,并且要短而有力。(2)在舌尖发音的声母成为舌音,它包括:d t n l。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齿根形成阻碍气流而形成的音,着力点要发在舌尖上,舌尖要有力度,在解除阻碍时控制气息,以免冲击过大,形成杂音。(3)在舌根与软腭相触的地方阻碍气流而形成的声母成为喉音,它包括:g k h。发音时不要靠后,尽量往前发。(4)在舌面前面抵住硬腭前部的地方阻碍气流而形成的声母为牙音,它包括:j q x z c s。发j q x的时候,在舌面前部发音,避免出现舌尖音;发z c s的时候,避免舌尖伸到牙缝之间。(5)在舌尖与齿根后部硬腭前缘的地方发音的声母为齿音,它包括:zh ch sh r。发音时避免舌尖过分翘起,发成卷舌音,也要避免舌尖没有翘起,发成平舌音。
综上所述,歌唱中的语言并非一般语言,它是一种艺术语言,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要想掌握歌唱中规范的语言,我们必须学好普通话中的语言规律,做到咬字正、吐字清、归韵准,最终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
二、地方方言对声乐演唱艺术的影响
方言是民间生活、思想最朴素、最通俗的表现形式。本文着重讲的是宁城地区的人说话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从声调、发音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差异,从而找出方言对歌唱的影响以及方言对声乐的作用。
宁城方言对声乐演唱的影响。宁城方言是东北官话与北京官话之间的一种过渡方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宁城汉语方言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语音、语调方面。如果将非正规的普通话的歌曲录音制成歌碟,播放出来,就会发现很大的问题,所以,在声乐学习中,一定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做到咬文嚼字,让学生在歌曲学唱中做到字正腔圆,这也是我们学好声乐的关键。这两年的声乐学习当中,我一直都在下大力气纠正自己的方言问题,经过深入调查、细致比较,并引用到实践当中,总结如下:
1、二声的声调把握不准。汉语是一种有声调的语言,它共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声调不同,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也不一样。宁城人说话就是一、二声不分,比如:“豆包(dubao)”这个词语,标准的发音“豆”是四声,“包”是一声,而宁城人说这个词语时往往把“包”读成二声,这样会让人误解词的意思。
2、纠正方言发音的具体措施。在进行歌词学唱之前,先完整朗诵歌词,纠正发音。经常进行朗读锻炼,可以增强嗓子使用的持久性,又可以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多听广播,多看电视,从主持人、播音员的讲话中学习正确的发音方法,使自己逐步学会使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学会运用正确的发音方法去演唱各种歌曲。
3、方言对声乐演唱的作用。通过对语言和地方方言的了解,我们知道,方言对声乐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地方方言是我国语言的一部分,方言的存在使我国各地域的声乐艺术呈现出色彩斑斓、多层次多元化的风格特征。例如:歌曲《乌苏里船歌》,用本地区的方言来演唱,就会表现出质朴的原生艺术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因此,方言也是艺术花园中的一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从方言表现的民间音乐中吸取养分,对各类民间音乐的表演艺术进行研究,将其上升为理论并应用于声乐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饶清翠.纠正方音发好标准音.[期刊论文].-大理学院学报2003(11).
[2] 薛 亮 著.歌唱语言艺术,大连:大连出版社,1992(1).
[3] 赵梅伯 著.歌唱的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 潘乃宪 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5] 肖黎声 著.以腔行字.美声唱法歌唱训练之我见,北京:中央音乐学院报.
[6] 立 夫 著.科学练声,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