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断桥离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断桥离情范文1
【关键词】情境图 解决问题 策略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中有大量形象、生动的情境图,尤其是第一学段的教材。这就需要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时,从图中提取有用的文字信息。这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多了一块“绊脚石”,识图能力差的学生束手无策,概括能力弱的人无计可施,理解能力差的人不知所措,从而使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提前产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笔者在教学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时对这些情境图进行了补充、修改、调换、抽象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增添图示信息,助力信息理解
现象一:不知所措
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页的例3时,一教师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说有3块跷跷板,有11棵大树,玩跷跷板的有12人……然后出示问题: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接着教师用语言帮助学生理清信息和问题:3块跷跷板,每块有4人,旁边观看的有7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解决问题时有一部分学生不知所措。问其原因,是还没有听清楚,让他们复述题意,表达得模糊不清。仔细分析上述教学片段,可以发现教师的引导已经非常到位,从找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然后引导整理与问题相关的数学信息,最后才让学生解决。那为什么还有学生不会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缺少文字信息的补充,缺少数量关系的分析。如果让我们成人来解决这个问题时已经不需要文字信息,但让我们成人来解决五、六年级稍复杂的问题,恐怕读题一遍还是不够的。同样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只讲述了一遍数学信息,所有学生不可能在脑中马上记住这些信息,并做出处理。直接由图到式的过程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件困难的事,因为图阻碍了学生提取有效的信息,绊住了他们理解信息的能力。
策略一:无中生有,理解数学信息
针对上述教学内容,教师在出示主题图后可以这样引导:怎么才能知道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教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线条把玩跷跷板和观看的这两部分学生分别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观察每一部分的有关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相应的文字信息:有3块跷跷板,每块跷跷板上坐4人,等着的同学一共有7人,最后完整地读了整道题后再让学生解决。在解答时,有一部分学生很快拿起笔,另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把图和文字看了看后才下笔。教师对只有一幅图和一个问题的情境图进行了“无中生有”的处理,即从无中生出文字。由于情境图中没有文字信息,如果让学生直接解决,有一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这时需要根据图转换出有用的文字信息,图容易看出数量关系,文字容易理解数学信息,文字的出现为部分学生不能根据图直接解决问题有了再次理解信息与问题之间关系的机会。另外还从无中生出线条,充分利用图的优势,用线条把两部分分别圈起来,做到了数形结合,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直观的数量关系图。这样处理,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降低了起点,放缓了坡度。实践表明,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引导,学生的提取数学信息、表达数学信息和表述数量关系的能力会大大增强。
二、适当改变呈现顺序,引发深入思考
现象二:就图论图
在教学下图这一题时,一教师先出示整幅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有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着重把小男孩说的话进行了分析,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乍一看,上面的环节安排得有条有理,读题、理解题意、关键句的分析、列式解答,而且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都很好,都能正确列式。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只是教了这一幅画中的这一题,把目标定位在解决这幅图中的问题,也就是就图论图。忽视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忽视了通过图让学生来建模。这样就绊住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带来了障碍。
策略二:颠三倒四,改变呈现顺序
对于这个内容,教师可以这样处理:先隐去男生的话,只出示女生的话和问题,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纷纷表示信息不够,没法解决。然后教师抛出问题,既然你们说信息不够,那说说还需要怎样的信息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当学生补上倍数关系时,趁机出示男生的话,组成一道完整的题。这样只是改变了呈现的顺序,就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既避免学生单纯地模仿套用计算方法,又可以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分析法,即根据问题寻找信息。同时也为学生提出其他类型的问题提供了机会,如有的学生提出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是多少”的信息,为课堂的生成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我们在解决问题时,通常先呈现所有信息,让学生分析,然后解决。适当改变一下情境图的呈现顺序,或者延迟信息出现,留下足够的空白让学生来解决,可以激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引发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为进一步学习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方法上做好了铺垫。
三、巧妙使用多余信息,排除思维干扰
现象三:信息干扰
教学二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一教师出示下图后,引导学生找出图上的数学信息。出示问题后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计算后对算式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进行了追问。对“35”和“7”学生都能从图上找出相应的数量,即唱歌的有35人和跳舞的有7人。当教师问结果“5”表示什么时出现了意外,第一个学生说是“观看的5人”,再抽一个学生还是说“观看的5人”。教师再问全体学生“5表示什么”,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观看的有5人”。教师无奈,只好自己讲出来。为什么会遭遇如此尴尬?图中的多余信息绊住了学生的理解,也绊住了教师的预设,误把观看的“5人”当成了唱歌的人是跳舞的人的“5倍”,这是教师在教学之前所不曾想到的。有研究表明,一幅情境图可以相当于两千字左右的文字描述,图中除了有解决问题所必须的信息外,还有大量的与问题无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干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策略三:顺手牵羊,巧用多余信息
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这样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后提出,让学生在图上找到“35里面有几个7”,并在课本的图上圈一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在图上圈一圈,并且一起数一数,再引导学生用算式来表示。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5”表示什么,学生都非常清楚地说出了“唱歌的学生人数里像跳舞一样的人数有5份”。最后教师让学生来比较观看的“5人”和我们求出来的“5”意义是否相同,学生进行比较后感悟到了“5倍”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5个人”是一种数量。情境图中有一些多余的信息,恰当地运用这些多余信息,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的教学,不但让学生搞清楚了“5倍”的真正含义,而且让学生进行了量、率的区别,为以后六年级学习分数应用题提前作了伏笔。所以在教学前对情境图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解读,有哪些多余的信息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有哪些多余的信息可以顺手牵羊加以利用。但如果不注意这些多余的信息,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干扰,会使课堂陷入尴尬。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读教学内容时,应深入分析每一幅图,分析图中的每一个信息。同时要预设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估计学生可能碰到的困难,思考应如何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教学指导策略。
断桥离情范文2
忘忧草绿,凉月无边,含笑花绽,巧笑嫣然,劝君早归杨柳岸,春风吹过日暖山。登重楼把归路望断,枝头絮落满了杨柳秋千院。啼莺悲,舞燕乱,暮色趋来黄昏晚,小桥流水载飞红又向天际。
落雪残霞笼孤村炊烟,一点飞鸿影,坠入老树间,望绿水绕青山,衰草却被枫叶点燃,憔悴黄花又堆满梧桐深锁的院,把残酒入喉刚咽,再欲饮,空杯泪满,又将为谁祭奠。
频频多祝愿,普天下多少痴情人对缺月长盼早团圆,星耀光冷诸神天,寂寞广袖轻舒展,虚幻,与尔分别又在怎相见?殷勤看泪眼,十年月冷歌零散,几点吴霜,染成鬓上寒。西风吹气心头酸,放眼江南,已是桑榆景暮百花残。
笔头风月写不尽的缠绵,眼中孤雁悲过霜天,有许多少年,凌云壮志尽付了长生天,人问我心何所乱,更无言相对,只剩下恶风波欺人冷眼。
吴山夜,枫桥晚,愁随潮来又与潮还,把长恨叠上山峦,寒雁去时,带芙蓉花残,青灯照冷雨淋湿了案头砚,别离悲苦谁心间,今宵长醉,明朝深醒,谁又管得了这离合与聚散。
我意多成闲,寄君青衫君不还,一咏与三叹,此情千万难。晨鸡叫,曦光现,昨宵夕阳鸦送远,把世间人情尝遍,水迢与路远,冷暖,皆在自心间,今朝,老了少年,明日,又憔悴了红颜。
耕读鱼樵,各行其干,贤,任它做济世良言,愚,也任它浮沉人世间。装痴装呆,更任它,风卷残云,把万丈雄心抛上云端。
翠竹柴门白沙掩,春暮夜雨更密绵,闲把得失思几遍,往事梦中皆飘散,你教我画凌烟,我叫此念永不现。
夜静风呜咽,铃声入九天,布衣怎堪赏牡丹,悲唱阳光,故人去胡天,深寒飞雪倚栏杆,长恨此情不至天。
石上苔映明月盘,空岩松对深谷兰,绿鬓哀,改朱颜,故园风景花依然。几倾田,数亩院,归去南山,东篱把酒醉愁眠,醒来满眼望云山,清风明月诗(思)不断,想我本懒散,是个粗俗人,哪来生花笔,写下惊世言。
自别后,再无牵连,只在有时梦中曾见,一阵风,一阵雨,小城五月,落花伴飞絮,纱窗烛影,又再怎堪,一声声杜宇悲春晚。
断桥离情范文3
封尘的记忆一一打开,画面犹如黑白电视的画面,以怀旧带着缓慢的速度在脑海里回放,点点滴滴,在键盘的敲击下带出无限的眷恋与淡淡的忧伤。
那个美丽的邂逅,舒展着精彩的浪漫;深情的凝眸,激荡着美好的呐喊;漫泻的温柔,如饮着千年的酒;飘逸的心情,扬洒着朦胧的温暖。
春雨浸润花蕊,不知何时,一朵小花悄然绽放。莫名的就会很心酸,眼泪会滚落下来。
今夜,我安静了,我悲伤了,又是一个难以入眠的夜晚,又一阵春雨的洒落,除了傻傻的我,谁能读懂雨点的苦惑?依靠轩窗前。倾听春雨忧伤的歌曲,不觉中泪流满面,寂寞的泪儿不知何时停息。此刻,还会有谁像我这般,由雨而悲,而泣。
心情好像是进入了悬崖边,一不小心就会跌落。莫名的孤单感,感觉身边没有人陪伴。
告诉自己这种轻睡眠状态是由于自己不够累,其实我心里明白,是有很多包袱压着,让我喘不过气,这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烦恼和忧虑,面对这个被自己摧毁的不成样子的身体,只有知道肉体的侵蚀并没有使我感到绝望和消沉。
心碎是什么,心碎就是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眼泪慢慢划落下来。
我一个人的失眠,一个的空间,一个人的想念,两个人的画面。是谁的眼泪?是谁的憔悴?洒满地的心碎,我一个人的冒险,一个人的座位,一个人想着一个人。
雨夜听雨湿心雨,孤影独影念单影。朝暮起妆,捻梳浴洗,却是一湘相思雨。力已相残,魂梦不断,待得轻捻指尖揉碎了我。不是眼泪就能挽回失去;我们都有不愿跟人分享的伤痛,所以只有选择隐藏、选择一个人承受、一个人流泪,一个人悲伤,然后,一个人慢慢蜕变,渐渐遗忘、变成回忆,不再过问。
当夜静下来时,我会烦恼闹钟滴答的声音太吵闹,而这个雨夜的晚上,即使是紧闭的窗户也掩盖不了雨声。气温骤降,我像个婴儿一般蜷缩在被窝里,用手捂着微微泛疼的胃,雨声淅淅,听的是那么的清晰,即使是被窝,也掩盖不了周围寒气逼人。
落雨霏霏,孤单的把岁月写到老,忧伤却镌刻下永恒。掌心里也会下雨,梦里也会潮湿。掌中的笔在文字里痛,伴着灯火阑珊,独自狂舞。
思绪在雨夜下分外活跃,心灵在雨声中分外纯静。将雨夜当作一首夜曲,轻轻弹,慢慢凑,会很美很美;将雨夜当作一粒糖,柔柔吸,静静舔,会很甜很甜;将雨夜当作一滴泪,深深藏,浅浅流,会很咸很咸。
雨夜里,思念着亲人,在雨里,几多故事,几多人物,几多欢喜,几多忧伤,几多愁怨,和黑夜连成一片,死寂和心伤混淆一起,待一缕风过,好似有人用刀切割灵魂般疼痛。
绵雨霏霏,雨在微风的吹拂下飘忽着,像是条条透明的玻璃丝,轻轻地落在大地上,发出一片沙沙的响声,也仿佛滴落在我的心头,泛起一层凉凉的涟漪。
没有荷塘月色的静,没有断桥残雪的清,蒙蒙细雨,飘飘洒洒,窗外的景色笼罩在薄薄水雾中,远的,近的,都像水墨画一样恬淡。
窗外的雨声越来越大了,夜风传递着过往的声音,淅淅沥沥,回忆在窗外哭泣,好像找不到归宿似的。可是下雨时听雨,是否静了心?又是否能完全静下来?
瞬间,想起对雨寄思念的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对雨诉愁肠的温庭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滳到明";对雨吐心曲的李煜"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运来去;桃杏依稀香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馨泪物语既是如此,一半在景里,一半在心上。是多情的夜雨蕴涵了这特有的韵味和意境,才让才子佳人的灵感如莲花般在笔尖层层绽放。今就在这个雨夜,我的世界下着雨,千丝万缕全是你。
原来时光也可以在文字里盛开。繁华的时光,催艳了绚丽的花朵,素锦的时光,搁浅淡淡的情愫!
借一抹浅淡的紫,润一缕淡紫的微笑,散落一些微醺的文字,温暖你的流年!文字的彼岸,有你温暖的身影不离不弃,捻在指间的花缠绵了岁月,留下生命里倾城的香。
断桥离情范文4
关键词:宋词 教学 认知 观照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体样式,也是中华文明的经典。如何在课堂中引领学生品析宋词的美呢?我认为有几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穿越时空认知宋词妙境
现代气息的乐曲和歌词与“宋词”诗思词韵有很大程度上相近,都是运用语言文字配合音乐作词谱曲供人们歌唱。只是,诗与乐的结合方式中,宋词从“选词以配音”到“由乐以定词”(倚声填词)的艺术范式,现代的作词谱曲者很难企及。虽然不受那么多“词牌”的束缚,但词与意的表达只有遵循“规范”,才能开阔视野而融入艺术情境,这是古今相通的共识。因此说,现代人学习“宋词”,不仅学知识,而且学文化,还能从学习与领悟中艺术地品味人生的哲理。
1.认知宋词的词牌与词意。《虞美人》怀旧——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以今日境遇的感伤壮物而传情;《渔家傲》以“苍凉悲壮”之调抒豪放健举之情;《雨霖铃》、《采莲子》叙事——写漂泊行役的游子世路生计的艰难;《八声甘州》雅词;《风栖梧》小令(雅俗融合)抒发年华流逝,功业无成的身世之感;《临江仙》《鹧鸪天》抚今思昔(今昔互衬、悲喜交集之作);《苏幕遮》抒写羁旅乡思(羁旅中离愁别恨的情调);《渔家傲》在慨叹沉思中抒壮志难酬或“行人”对佳人的渴望与求而不得的惆怅之调;《蝶恋花》思妇伤春或惜春伤时,咏物与抒情融合无间;《浣溪沙》抒惜春伤时之调;《醉花阴》抒寂寞感伤中孤独个性之情;《踏莎行》抒离情闲愁之调;《采桑子》即兴之调(在描绘湖光山色、自然风物中抒发平和愉悦的心境);《天仙子》临老伤春之调;《清平乐》清平(贫)、洁身自爱,此调多写珍惜男女之情;《江神子》快词,以雄心壮志抒英姿飒爽、感慨激昂之信心;《江城子》悼亡之词;《破阵子》抒抱负成空,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情;《卜算子》抒高洁自赏,不苟同世俗之调;《水龙呤》咏物抒怀;《遇永乐》怀古伤今;《桂枝香》吊古忧今;《菩萨蛮》离愁别绪,良宵生梦;《青玉案》抒高洁自守和壮志难酬及孤寂幽独的情怀;《贺新郎》送别词;《如梦令》抒写分别之感;《念奴娇》咏史伤怀;《沁园春》抒对美景的留恋之情以及对名人的仰慕;《水调歌头》展开联想,生发议论。这么多词牌表达的词与意,仅是宋词中词牌的主要部分,可见宋词的学识是极其丰富的。它是宋代文人诗词创作探索的结晶。
2.解析宋词的风格与流派。北宋前期:以晏殊为代表的“名士派”(“二晏”典雅清丽);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派”(意指上委婉,表达上简约);以柳永为代表的“俚俗派”(“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北宋中期:词至苏轼而变“豪放派”(突破“词为艳科”,代之以“豪放健朗”的风格);北宋后期:词至周邦彦而变“言情体物”(言情,沁人心脾;体物,写景、豁人耳目);南宋初期:辛弃疾继承发展了“豪放派”风格(抒写壮志情怀,爱国思想);南宋初中期:李清照继承了“婉约派”风格(开创“词别是一家”的“易安体”,风格由婉约清丽到沉郁凄怆);南宋后期:“辛派词人”受辛弃疾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记兴游、发感慨”,抒发爱国情怀)。宋词各个风格流派的诗词创作,将宋词繁荣的文化动因,推演出“‘主情’的宋词必然要在‘言志’的唐诗之后大行其道”①的文化景观与知性情致。它从晚唐“花间词”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并在宋初文坛以“名士”、“婉约”、“俚俗”等艺术风格表达词人对生活与情感的内心体验;以后的创作中,词的审美内涵不断丰富与提高,新生活、新体验、新意境不断地充实着词人的创作情致。至苏轼的词创作,开始突破“词为艳科”的樊篱、尽洗以往浓重的脂粉气,并摆脱纤弱柔婉的词风,而代之以沉雄健朗的豪放词风,使宋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从此,宋词在士林文坛上提高了地位并恢宏壮大。
3.领悟宋词的“三境界”说。(1)起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个人在生命孤独的痛苦时刻,不懈地追寻生命着落点的创新意识;(2)养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个人在“求索”生命意义时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奋斗的过程,它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3)兴会:“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而感叹,这种欣然会意的心灵领悟,它向人们昭示着一个真理,那就是世俗的愿望是否达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的解放和灵魂的归属。
二.精神漫游观照佳作情致
宋词的兴盛显现出“宋代文人大多实现了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②宋代文人在摆脱心理困惑的精神求索中,是创作个性与人生历练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文人独钟的精神漫游,伴随着诗词创作的心路历程从遥远的时代奔向未来!
1.生命孤独与创作个性的张扬。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新词美酒、亭台香径,赏心乐事中感叹春残花落、物是人非的孤独回味。《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通过景物的渲染和主人公心理活动的刻画,抒发那种绵长深切的相思之苦;范仲淹《渔家傲》“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被公认为开宋代“豪放”先声的词作,境界宏阔苍凉,抒发出作者一片深沉悲壮的情怀;欧阳修《踏莎行》“楼高莫近危栏倚”,以柔婉的格调,写离愁别恨的情绪况味。《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写得意境浑成,有很大的包容性,可生发出许多联想比附;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写羁旅行役忧思。《风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肖得人憔悴”写感人至深的男女之情;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词中借出猎习射,表达自己希望能为国靖边,驱走敌人的信心。《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自然界变幻的表象宽解人间所有的悲欢离合,寄托自己对人生、对自由的美好愿望。《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通过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的描绘以及对英雄人物的缅怀,抒发贬居生活中的自己依然渴望有所作为的壮志,同时也流露事业无成、早生华发的慨叹;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通过牛郎织女一年一度七夕相会传说的描绘,在对比中写出了真挚不移的爱情生活。
2.慷慨悲歌与忧国情怀的咏叹。陆游《卜算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梅花临寒独开,不畏群花妒忌,就是零落化尘,依然散发香气,这孤高坚劲的品格,象征着自己的节操;李清照《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刻画与丈夫殊不忍别,觅锦帕送之,并设想别后的思念之情。《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通过独处重阳佳节的寂寞感受,写出了对久别的爱人深切相思的情怀。《声声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过晚秋景色和孤独处境的描绘,倾诉出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离乱的无限忧愁;辛弃疾《青玉案》“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人以“自况”揶揄,突出地表现“那人”与众不同的性格,以及始终不渝地坚持抗战理想。《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运用比兴的手法表现年华虚度,志不得伸的感慨。并以外柔内刚的气韵抒豪健之慨叹。《水龙呤》“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通过登临建康赏心亭,即景生情,抒发南渡以来报国无路,壮志难伸,以及知音难觅的悲愤抑郁情怀!
当然,宋词佳作远不止这些。如果我们真得多读,一定会觉得余音缭绕,回味无穷!
注释:
①冷成金著:《唐诗宋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