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范文1

【关键词】分类摘抄;朗读背诵;听;说;积累

本人长期在壮族农村地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深知壮族学生学习语文比汉族学生难,因为壮语则与汉语相差甚远,不管是从语法上,还是语音上都少有相通之处。而这些壮族学生大多都是住在偏远的山区,从小操的是壮话,很少用普通话交流,到了上小学的时候,也就是五六岁时,才开始真正接触汉语,而这个时候,已过了学语言的最佳时机。没有很好的交流环境,所以往往学了数年都无法用普通话交流,即使交流了,也往往带有浓重的方言色彩,即俗话所说的“夹壮”。壮族学生不光是说不好普通话,据我校做的调查报告,他们在词语积累方面也比较薄弱。为此,为了提高壮族学生词语的积累,我尝试了以下一些教学方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1.分类摘抄中积累

壮族学生受母语的影响,汉语词语量贮存较少,再加上汉语的音、形、义比较复杂。而汉语词汇量多,壮族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将词语分类,以便同学们进行分类积累。分类积累是学生知识的概括过程,既可提高脑库的容量,又便于学生记忆运用。这就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小册子,分门类别,收集资料,进行摘抄,随时随地都可以拿出来学习。

1.1 汉语读音和壮语读音的区别积累。壮族学生说不好普通话,只要是壮话没有送气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等,我们可以制作表格,列出汉语拼音与壮语读音的区别表格,让学生从语文教材中分类出壮语没有的读音,如送气和不送气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等。让学生分类积累,分类区别,摘抄成册。

1.2 同格式的词语积累。汉语词语同格式比较多,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格式给分类,如:

【AABB】类型的词语:例如:忙忙碌碌、朝朝暮暮

【AABC】例如:喋喋不休、鼎鼎大名 滔滔不绝

【ABAC】例如:挨门挨户、碍手碍脚 慌里慌张

1.3 细节描写的词语积累。例如:描写人物外貌的词、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表示喜爱、高兴、悲愁、惊恐的词)、描写人物动作的词、描写人物神态的词。

1.4 环境方面的词语积累。例如:描写春夏秋冬的词、描写风霜雨雪的词。

1.5 成语积累。积累有关学习的成语、有关人容貌体态的成语、寓言故事类的成语。

壮族学生在对词语的分类摘抄积累过程中,在大脑里就无形的积累了词语。我们可以分时间段进行,把它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完成,老师跟随检查。只要抓住语文的特点与规律,方法得当,坚持积累,持之以恒,一段时间下来,相信无论是对于教还是学,都会有一定效果的。

2.在朗读和背诵进行词语积累

壮族学生由于说不好普通话,经常被别人嘲笑,所以有些学生就懒得朗读或者干脆不朗读,他们越是不朗读就越说不好普通话,所以教师必修要求学生放声的朗读,培养他们的胆量。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要读得连贯,节奏自然,不拖长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就是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

针对壮族学生说不好普通话的特点,我们教师要特别重视范读,初中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教师范读时语气语态,学生都很容易模仿,而且还可以纠正他们平时错误的读音。朗读分为多种形式,有领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分组读、个人读等等。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提高了壮族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背诵的指导,对规定要背诵的课文和片段,都应不折不扣地进行训练。背诵是促使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有效的方法。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要任务是识记大量语言材料,这才能和词语的运用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教材范文中的精美文章,光有反复朗读是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加强背诵,典范文章、精美段落,如《春》、《济南的冬天》、《岳阳楼记》等精美的文章大量烂熟于心,做到“腹中贮书一万卷”,就会自然知道话怎样说,词怎样用,文章怎样写。

3.在听说中进行词语积累

学生的语言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听中积累起来的,听的水平高低对语言积累有很大影响,怎样通过听来积累语言呢?

3.1 广泛地听,在多渠道的听中积累语言。要求学生不但要在课堂上听,学校里听,还要在社会上听;不但要面对面听人讲话,还要听广播、电影、电视的语言;不但要利用条件听,还要创造条件听。变有声的语言的世界为学生积累语言的广阔天地。

3.2 正确地听,在高质量的听中积累语言。①要认真听,这样才能听得清、记得牢;②要边听边记,不能听到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③要边听边想,将听到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播放一段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在听完了之后,能说出其中的几个词语。或者是播放电视解说画面,要求学生一边看,一边留意解说中使用了哪些词语和成语,在听完了之后,能说出其使用到的词语,并说说词语的使用是否得当。

4.在说中积累词语

一个人说话时,必须借助词句等语言材料和语法规则,将自己的思维成果快速转变成外部有声语言,从而达到传递信息,积累语言的目的。

壮族学生由于说不好普通话,在公共场合一般都不喜欢发言,上课也是沉默寡言的多,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与人交流也多是词不达意,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多创造机会给学生多说话,锻炼他们的胆量。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灵活新颖的方法,开展多彩的活动。如课前3分钟说话训练,我们可以降低学生说话的难度 ,采用他们比较感兴趣能完成得了在练习。如成语接龙、抢答词语、填词造句、 睹物说词等这些词语游戏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在说话中积累词语的目的。

比如:成语接龙文字游戏,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积累,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反应,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也更乐于接受。如老师说出“常胜将军”,学生就往下接:军令如山--山穷水尽--尽善尽美--美中不足--足智多谋…… ,老师说出“一马当先”,学生就接出“一”字开头的成语:一干二净、一筹莫展、一箭双雕”。每堂课前3分钟的成语接龙,促使学生主动课下就聚在一起锻炼,这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多看成语词典,做到有备而来,战无不胜。看着同学们手中常备成语词典四处游走,心中感到莫大的高兴。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范文2

语文这门学科包罗万象,内容繁杂,它本身就是一个德育、智育、美育等的复合体,可讲的内容实在太多,语文教师往往不好把握,很容易出现偏差,所以总有人批评我们是“耕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那到底应该教什么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面前最重要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感悟,我想有四点是要注意的。

一、语言

语言是语文课堂必须抓的内容。因为语文它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学习并学会运用语言是我们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其它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此为基础的。

如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3—5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

生: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

师: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吗?

生:“一张”改成了“一幅”;“书皮”换成了“包书纸”……

师:你能从这几处改动中感受到什么呢?

生:叶老工作一丝不苟。

生:叶老并没有看不起“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中学生。

生:叶老虽然不认识“我”,但还是这么认真的批改“我”的作文,真伟大。

“一张”“一幅”“书皮”“包书纸”这几个词语处理好了,叶老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活了,再抓住“密密麻麻”“到处”让学生来感受,抓住“如春风拂面”这个比喻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肖复兴内心的温暖与感激,这样,学生就真正走进了文本,试想,要是不理解这些关键的词句,如何才能理解人物、理解文本呢?所以只有抓住语言这一关键点,才能让学生去深入理解。

二、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的同时,根据内容的不同,把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解读文本方法灵活的有意识的教给学生,学生一但学会运用,所形成的能力将让他们受益无穷。

如在《全神贯注》一课中,我作了如下教学设计:

师:默读第二段,感受罗丹在工作时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学生读书交流)

生: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师:哦,你从罗丹的动作和神态中体会到他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非常激动。

师:带着你的这种感觉读给大家听。(生读,评价)

师:想想作者是通过描写罗丹的哪些方面把他的内心感受写具体的?

生:神态,还有动作。

生:文中还有罗丹说的话。

师:这是语言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甚至可以通过这些描写来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后同学们在写作时,尤其是写人篇的时候可以多使用这种方法。

师:用今天学到的方法写写你的家人,注意神态、动作、语言都要用上,看谁写的最生动。(生写作交流)

无形之中,就教给孩子写人的方法。当然,方法不一定是课课讲,也不能把语文课上成语文方法课,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就是上面讲到的这几点,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去研究探讨。

三、生活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李家栋老师曾说过“我们要让语文成为学生丰富精彩生活的一部分”,在语文课堂上,恰当的补充点生活,不光有利于文本解读,也能增添乐趣。

在教学季羡林先生《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时,恰当的补充德国的风俗,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也激发了孩子了解世界的兴趣,有效的引导孩子深入阅读,开阔视野。补充季老的相关经历,让学生更加了解季老的人品,又对文本流露出的对祖国深深的眷念之情有了新的认识。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文本变成生活体验,兴趣自然有了,感悟自然深了。

有益的补充,让课堂生动有趣,内容充实,利于文本解读,但也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要处处补充,处处生活,它只能是一味调味剂,不是主料,主料是语言。

四、人文

这是我们现在语文课堂的重头戏,“轻语言,重人文”是语文教学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好像哪篇文章要是不挖出点什么来,我们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每块地上都应该有石油!这是不现实的。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备文本;四种意识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特点:学拼音、认汉字与最基本的语言训练整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体现了价值观的引导和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实践活动等的整合;选文典范,题材、体裁丰富多样;呈现方式灵活,课后练习留给师生宽广的空间。理解了这些特点,教师在备课中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就能使语文课堂提纲挈领,舒展活跃。

一、要有全篇意识。新课标教科书有些知识点在课文中无法体现出来,而这些知识点对理解课文又是必不可少的,有时编者就以课后思考与练习题、语文园地的形式提出来。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语文园地,全面、准确地理解全文大意、思想、情感等。典型的题型有:

1.直接引出对全文把握的思考。如: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六年级下册《匆匆》)。

2.以问答题形式出现几个小题,逐步引导直至能把握全文。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的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六年级下册《6北京的春节》)

3.以填空题形式出现几个小题,强调很简短的重点,逐步引导直至能把握全文。如(四年级下册《11蝙蝠和雷达》):让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再读一遍。(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 )。又如:根据课文内容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得意( )( )( )(五年级上册《13钓鱼的启示》)。

4.要求讨论全文表达特点。如:你发现本课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和同学交流交流。(六年级下册《15凡卡》)5.填写表格,理清思路。如: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五年级上册《11新型玻璃》)。

二、要有专题意识。实验教科书按专题编组,每个专题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3篇,略读课文1—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将前后课文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另有“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全册8个语文园地中各安排两次,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所以所谓专题意识,就是学习每组教材之前,要充分领会每组要求。因为这些要求既是学习重点,也是练习设计的出发点。比如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热爱生命专题,从对自然万物生命勃发的感悟,到对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学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第三组大自然的启示专题,则从生物、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给人类的启迪,提出对生存环境的思考,比前几册相关专题内容更深入,具有丰富的思考价值。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范文4

一、比喻绘景,景物多姿多彩

老舍先生说过:“描写时,不能不设喻。”运用比喻绘景可把抽象的景物形象化,把简单的景物具体化,让那些美妙的景象生动可感,妙不可言。如中考满分作文《走进神奇的地下魔宫》中:“黄龙洞下的水,或漫不经心地凝聚,或丝帘般地垂落,或琴弦般地恍动,或乳汁般地涌流。点点成趣,丝丝流情。正是这秀色可餐的水,千回百次地浇注、滴落,使得黄龙洞内参差错落的钟乳石千奇百怪,像玉笋顶埂,像利剑,像猛兽,像飞禽。有的如少女沉思,有的如佛祖落尘。这像与不像之间,便留给我们许多想像的空间。”作者描写黄龙洞下的水连用三个比喻,描写黄龙洞内参差错落的钟乳石连用六个比喻,形成两组博喻,既简洁凝练,又新奇美妙,使所描景物栩栩如生,姿态万千。

二、比喻摹声,声音逼真传神

音乐诉之于人的听觉,变幻莫测,稍纵即逝,描摹起来难度较大,但是借助比喻,完全可以把美妙绝伦、飘忽无形的音乐声转化为可感可触的具体形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享受。如中考满分作文《感激》中:“我一坐到音乐室的钢琴面前,仿佛就进入另一个世界。音符如一个个的小天使,带着一丝微笑带着一丝调皮,从我的指间轻轻溜出,连缀成彩虹般美丽的乐章。音符们柔柔的,一个接着一个,张开小嘴,把弹奏者的心情,借着那圆滑的乐曲,轻轻地唱了出来。于是,甜甜的世界仿佛充满着花香的气味。我全身的细胞如饮了甜甜的美酒,醉倒在音符的怀抱里了。”作者将音符比作“小天使”,形象生动地描写了音符的调皮与美丽,有情有味,引人遐想不已,表达了钢琴的韵律之美和作者对音乐的情有独钟。

三、比喻写人,人物形神毕肖

巧用比喻塑造人物形象,能使语言灵动飞扬,使描写神韵十足,使人物形神毕肖,血肉丰满,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如中考满分作文《那脚印,那亲情……》中:“我接过了父亲做的面饼,让他在我床上休息一会儿,他却不动,站着,从口袋里掏了点零花钱给我,就急着要走。父亲才四十多岁,但额上五线谱似的皱纹,已记载着他全部的辛苦,他的头发已经变得花白,每一根白发,都记载着他的辛苦和坎坷。”小作者宛如一个画家,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个农村慈父的形象,尤其是“额上五线谱似的皱纹”这一细节描写,比喻贴切,字字含情,令人感动。

四、比喻说理,道理通俗易懂

借用生活中习见的事物作喻体来说明繁难玄深的道理,不仅浅近贴切,而且能把抽象的事理说得透辟鲜明,富于哲思,读来津津有味,使人深受启发。如中考满分作文《飞翔,哪怕翅膀断了》中:“孩子,去拼搏才会成功。长路漫漫,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想象一下,假如铅笔不经历刀削般的疼痛,怎能写出美丽的文字?种子不经历破壳的疼痛,怎能绽放出甜美的笑容?蛹儿不经历破茧的挣扎疼痛,怎能化蝶,凌飞于天空?”为阐明“拼搏才会成功”的道理,小作者运用比喻论证,不仅使文章文采飞扬,而且使道理通俗易懂。

五、比喻抒情,情思隽永动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者文之经”。写作离不开抒情,借助比喻在作者情之所至之时把感情含蓄地表达出来,可使文章情思隽永动人,富有韵味,感染力强。如中考满分作文《诗――中国文化的亮点》中:“诗,是在这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诗,是中国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诗,是中国古文化幻化万千的绮丽亮点。在历史中,在传说里,诗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亮点。”形象精当的比喻赞美了诗乃中国文化的亮点,意蕴丰厚,情味绵长。

(上接第7版)让我帮她看看这篇文章合不合适,放学后,她跟几个要好的同学在教室先“彩排”一次。我知道,她真的很用心地对待这次演讲。第二天课前,我告诉她:既然自己已经准备的如此充分了,就不要害怕不成功,就要大声地把自己自信、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看,老师相信你。当她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完成了第一次演讲后,我给她以表扬性的点评,又煽动同学们善意的掌声鼓励,她的信心大大地提高了。 一次、两次的演讲后,同学们自信心增强了、课堂回答问题,都比以前踊跃多了。

其次是在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新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扎实活泼有序,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种能力,应该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两个方面。课前三分钟对这两方面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影响。

第一,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虽是短短的三分钟,但它要求学生把一个故事、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言完整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查找资料、组织文字、熟记于心等等。而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自然而然也就扩大了。查找好资料后,还需要学生重新组织语言文字,并把这篇稿子熟记于心,慢慢地,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第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叫语文?‘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是语文。”在现实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则是口头语言。口头表达能力往往决定一个人办事效率的高低,待人接物的恰当与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只会“文”,不会“语”,那跟哑巴又有什么区别呢?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范文5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蔡桓公腠理骨髓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还(同“旋”)走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蔡桓公腠理骨髓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还(同“旋”)走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课前作好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章,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并朗读课文。

2.课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培养语感,领悟语言。

3.就课后练习一展开讨论,进而分析两个人物形象。

4.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提倡创造性复述,可想像蔡桓公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看谁复述得传神。

5.进而练习背诵,争取当堂背过。

6.学生体会并总结写作特点(不求多,只要能说出一两点心得体会就好)

七.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害病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找医生看病)这是个妇孺皆知的道理,可是在韩非笔下的蔡桓公却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终怎么样了呢?(病死了)今天我们学习《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就是写蔡桓公讳疾忌医,贻误了治疗时机,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的故事。

2.板书课题《扁鹊见察桓公》

3.解题

本课文书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是战国末年韩国的公子,喜欢研究刑名法术的学问,是战国时重要的思想家。

“扁鹊”是什么人?(秦越人)为什么人们用上古名医扁鹊来称呼他?(医术高明)蔡桓公是什么人?(蔡国国君)“见”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会见”“拜见”的意思)

(-)明确目标

用幻灯打出或小黑板出示(略)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的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2.出示幻灯片或小黑板,给知识目标点中的多音字注音组词,给群形注音的字加拼音并辨别字形。

3.学生结合注释,默读一遍课文。然后结合练习三概括主要内容,并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阐明的哲理。

4.教师订正并小结。

本文通过蔡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试读课文,要求出声读,教师指导,读文言文一定要正确划分句中停顿,才能确切了解句意。教师示例,辨析下面各句中的停顿是否划得正确,不正确的要改正过来。

君有疾/腠在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不病/以为功)

扁鹊望桓侯而旋走(×)(望桓侯/而旋走)

臣/是以无请也(√)

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四人小组结合练习一展开讨论。

教师点拨,本文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顽固、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着“有疾”“无疾”这一尖锐的矛盾展开争论。

学生讨论

第1题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说了哪些话劝他应及时治疗?对扁鹊的忠告,桓公是怎样评价的?

(学生答后归纳)扁鹊,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教师小结,“立有间”,“立”动词,站立,“有间”,时间副词,有一会儿。“立有间”,说明扁鹊站着仔细地作了观察(中医称为“望诊”)之后,才下断言,“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的诊断是准确的,而并非信口开河,也为下文蔡桓公的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病情恶化、扁鹊拒医作了铺垫。而桓公的评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则形象地刻画了讳疾忌医的无知和偏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现代汉语中“疾病”是一个词,而在古代汉语中“疾病’是两个词,其含义不同,小病为“疾”,大病为“病”。“以为功”是“以之为功”的省略。

第2题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病情正日益严重?这些话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学生口译。

订正学生口译,指出这是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居十日”——待了十天,经历了十天。“复见”——再一次见。“益深”——更加严重,更加厉害。“不应”——不理睬。这两次会见,在短短20天内,蔡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腠理”到“肌肤”到“肠胃”。

第3题“还走”该怎样解释?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还(xuán)走”,还,同“旋”,回转,掉转,走,古代汉语为“跑”义,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走”。“扁鹊”望桓而“还走”,“望”是从远处看的意思,扁鹊从远处看了桓侯一眼,并不说话就赶紧转身跑了。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还走”?这是情节中的一个转折点,在情节的发展上给读者造成了“悬念”,由此而引出桓公派人去问扁鹊,以及点出“还走”的原因。指出蔡桓公的病已在“骨髓”,“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扁鹊对蔡桓公的病已无力无法挽救了。扁鹊的“还走”,既给上文作了补充,又给下文蔡桓公的死,扁鹊的逃,埋下伏笔。

2.划分层次及综合概括层意,复述课文训练。

根据以上讨论以及以下提示,默读一遍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提示

①桓公不听扁鹊的忠告。

②扁鹊指出桓公的病已不可救药。

③桓公病死。

学生回答

第一层,开头……桓侯又不悦

第二层,居十日,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臣是以无请也

第三层,居五日……结尾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时间顺序)

学生根据“扁鹊见蔡桓公——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复见。——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居五日,桓侯遂死。”复述课文。注意,汤(同烫)、齐(同剂),复述提倡创造性,而不仅仅将古汉语翻译为现代汉语。可以加上扁鹊、蔡桓公两人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

3.复述后评论文章结尾,也是复述的升华。

教师提问,自“居五日”到结尾是文章的第三层次。前面四次见蔡桓公,扁鹊都是“居十日”,为什么这里却用“居五日”,日期骤然缩短意味着什么?其中“索”——“逃”,各表明了蔡桓公与扁鹊什么样的心清?

鼓励学生七嘴八舌评论、教师小结。日期骤然缩短,表明蔡桓公病情急剧恶化,扁鹊“望诊”判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而“还走”,实在是事出有因。而一“索”一“逃”,极简练准确地揭示了蔡桓公病重心急如焚和扁鹊无奈恐惧的心情,最后的“桓侯遂死”,是故事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4.学生试背课文,不要求全部能背诵,在于调动学生认真读课文的兴趣,并将以上分析融入练习背诵中,指导背诵课文。

(四)总结、扩展

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背诵课文后,过渡到主题思想的分析。

教师提问,蔡桓公的病开始并不重,为什么短短30余天就出现无法医治,以至“遂死”的结果?用一个成语概括应是哪个成语?

学生回答成语“讳疾忌医”后,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写作方法,本文按什么顺序,以什么线索,层层深入地记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订正学生回答并总结。按时间的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材料。写扁鹊四次拜见桓公,没有一个具体日期,作者动用了三个“居十日”,又用了一个“居五日”,简明清楚地交代了桓公由小疾到大病,由大病到病重,由病重到死亡的发展过程,层层相连,逐层深入,条理十分清楚,同时使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加密切,增强了说服力。叙事简练、生动、准确,是本文语言运用方面的特点。本文主要写了扁鹊和桓公两个人物,写扁鹊用了“君有疾在腠理”“君之病在肌肤”“君有病在肠胃”“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等一些结构基本相同的句式,来说明他对桓公病情的精确判断和高明医术。同时,也写了扁鹊的动作,如“立有间”,说明他观察快而准,“望桓侯而还走”、“说明他已看到桓公的病“今在骨髓”,已无法挽救。写桓公的态度,用语也非常简练准确,开始用“寡人无疾”“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来说明他盲目自信和对医生的偏见;接着又以“不应”“不悦”的神情,进一步表现他的顽固不化。而扁鹊答桓公使者问,几句话言简意赅,哲理隽永,深刻地总结了医治疾病必须“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四。

(六)板书设计

(随堂统习)

一、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扁鹊()腠理()汤熨()桓公()骨髓()

寡人()火齐()用热水焐()立有间()还走()

二、解释下列画线的字词。

1.不治将恐深()6.使人索扁鹊()

2.不治将益深()7.桓侯故使人问之()

3.桓侯不应()8.火齐之所及也()

4.疾在腠理()9.扁鹊复见()

5.臣是以无请也()10.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三、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范文6

 

师:知道同学们喜欢读书,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本书。(课件出示)这本书的名字叫——

 

生:《儒林外史》。

 

师:读得很正确。这个书名在我们语文课本上出现过吗?

 

生:出现过,在《少年王冕》一课的下面。

 

师:这本书就诞生在我们南京。作者是——

 

生:吴敬梓。

 

师:这个名字也出现在了语文课本上。读得很准确,看来你们预习时很用心。这本书被称为“儒林百丑图”,是吴敬梓先生花了20年的时间写成的。它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第一回叫——(课件出示: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生自由读)

 

师:猜一猜,“名流”是什么意思?

 

生:很有名的人。

 

师:这里的“名流”指的是

 

谁呢?

 

生:王冕。

 

师:猜对了。我来写“冕”,请你们仔细观察,怎样把这个字写正确。发现了吗?

 

生:上面的“日”写大一点,扁一点,“日”下面的横不要连

 

起来。

 

师:那上面的部分叫什么呢?(课件出示甲骨文: )猜猜看,它像什么?

 

生:像月亮的月。

 

师:继续猜,像什么?

 

生:像一顶帽子。

 

师:像戴在头上的帽子。这其实是一个字,它不念“日”,而念“mào”。下面的部分是“免”,(课件出示:)这就是王冕的“冕”,是个形声字,从冃,免声。拿出笔来,把这个字认真地写一写,仔细体会它的写法。

 

师:今天学习的课文《少年王冕》就是根据《儒林外史》第一回改写而成的。这本书中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王冕是书中的一位正面人物,备受吴敬梓先生推崇。此时此刻,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吴敬梓先生要描写王冕这个正面形象呢?

 

生:文中写了王冕的什么

 

事情?

 

生:吴敬梓先生一定要表现王冕的精神,那么,王冕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推崇呢?

 

【点评:这是原生态的课堂,学生提出了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都值得思索和研究,尤其是第三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直指本文中心。如此富有含金量的问,源自学生,真的让听者拍案叫绝。豁然明白,潘文彬老师为什么提出“问学课堂”的实践主张,这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更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

 

二、识写:做学习的主人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少年王冕》。课文预习了吧?你们在预习的时候关注到这些词语了吗?(课件出示:耽误

 

秦家 晶莹 春光 明媚 载着母亲)

 

师:如果请你从这几个词语中选择一个让同学听写,你会选择哪一个?在心里记住,等一会儿报给同学听写。只许报一遍,可要仔细听哟。

 

生:我要报“秦家”。

 

师:听清楚了吗?开始写。

 

生:(分别报)耽误,晶莹。

 

师:最后一个机会给谁?

 

生:我要报“载着母亲”。

 

师:说说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词语来报。

 

生:“莹”最后一点容易丢;“秦”最后一笔是点;“载”的左下角是“车”。

 

师:请把课本打开,将自己写的字和钢笔描红的字帖对照,认为自己写得好的,写得比较满意的字,就画上圈。写得不满意的怎么办?

 

生:可以再多练一练。

 

师:听写的这四个词语中,有一个多音字,你们发现了吗?

 

生:“载着母亲”的“载”。

 

师:(课件出示:zài装,用交通工具装;且,又。zǎi 年;记载,刊载。千载难逢 载歌载舞 载入史册 满载而归)

 

生:千载(zài)难逢。

 

师:“千载”就是——

 

生:千年。

 

师:“千载难逢”就是——

 

生:一千年难以遇到。

 

师:所以,这个成语中的“载”该怎么读?

 

生:千载(zǎi)难逢。

 

生:“载歌载舞”的“载”是“又”的意思,读zài。

 

生:“满载而归”的“载”是“用交通工具装”的意思,读zài。

 

生:“载入史册”的“载”是“记载”的意思,读zǎi。

 

(生齐读四个成语)

 

师:课文中还有一些多音字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你们发现了吗?

 

生: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

 

“供你读书”的“供”读第一声。

 

师:非常好,跟我想的一样。(课件出示:ɡōnɡ提供某种东西给对方;ɡònɡ把香烛等放在神佛或者先辈的牌位前表示敬奉。)

 

(师课件出示课文中三处带“供”的句子)

 

生:(读并说意思)“供他读书”“供不起你读书”“供你两顿饭”。

 

师:还有一个多音字“闷”。(课件出示:mèn心情不舒畅;心烦。mēn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的不舒畅的感觉。)

 

(师课件出示:“闷得慌”“天气闷热”)

 

(生读后说理解)

 

【点评:潘老师上得很优雅、大气,听者内心很是激动。这个“报词语”的环节可谓是潘老师的独创。如此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一方面体现了“生本”的理念,另一方面

 

也给了学生一种相互“教学”的

 

机会。】

 

三、朗读:选择的自由场

 

师:这篇课文有七个自然段,如果让你选择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你愿意选哪一个自然段?

 

生:我要读的是第五自然段。

 

师:大家看,第五自然段是这篇文章中最长的一段,让我们洗耳恭听。(生读后)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进步?

 

生:跟他以前的读相比,进步很大。

 

师:为他点赞。你知道这个自然段讲什么吗?

 

生:王冕看到荷花,想把它画下来。

 

师:大家有没有其他想说的?

 

(生先沉默,慢慢地开始举手。)

 

师:同学们经过思考纷纷地举起了手,这就是课堂的学习状态。

 

生:这里是环境描写,为什么要进行环境描写?

 

生:我想说的是,这一段不仅是在写环境,还为后文王冕励志学画做了铺垫。

 

师:说得好!相信通过深入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的。哪位同学接着来读?

 

生:我想读第四自然段。

 

(生读)

 

师:读得非常流畅,不过,读书要像说话一样,自然一些。有没有特别的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

 

生:腌鱼腊肉。秦家给的腌鱼腊肉,王冕自己舍不得吃,拿回家给母亲吃,很有孝心。

 

师: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这是好东西。书上有一个词,读书时,我们要关注到那些特别的词语。

 

生:舍不得。

 

师:一个是舍不得——(生:吃。)一个是舍不得——(生:花。)读书就要这样,能够善于捕捉一些特别的词语。请在这两个“舍不得”下面画上着重号。

 

生:我想读第二自然段。

 

师:大家猜猜看,他为什么要把这一自然段念给我们听?

 

生:他可能觉得王冕才十岁就很懂事,知道母亲没有钱给他读书,就说自己不愿意在学堂读书,他很孝顺。

 

师:这一自然段哪些地方最能拨动你的心弦?

 

生:最能拨动我心弦的是王冕的那番话,如“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

 

(生点头表示认同)

 

师:请大家把王冕的这番话用横线画下来。这是写王冕说的话,也就是人物的语言。你们发现这篇文章中,描写王冕的语言有几处?

 

生:一处。我有一个问题:课文为什么只写了王冕的这一处语言呢?

 

师:是啊,只有一处。言为心声,看来这番话一定意味深长,值得我们玩味。刚才大家读了课文,现在再来读读题目。

 

【点评:不难看出,在这“自由场”中,学生不仅可以自由选择读哪一段,也可以关注词语,猜测原因,还可以及时发问。问,是自主阅读的前提,是潜心研读的动力,是洞开儿童思维之门的钥匙。“给人自由,任其选择”,营造选择的空间,激活多元的思维,诱发阅读的欲望。】

 

四、识人:多元而立体地提炼

 

师:正如开始时一位同学提到的,王冕身上究竟有哪些精神值得吴敬梓先生推崇,此时此刻,你脑海中闪现出哪些词语?请你把它写在课文相关段落的旁边。

 

(生默读标注,师巡视。)

 

生:善于发现。请大家看第五自然段,大雨过后,王冕看到湖里的荷花,入了迷,就立志要学画荷花。(生到黑板上写)

 

生:王冕是个懂事的孩子。请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的这句话,“娘,我在学堂里……”其实,他知道母亲的难处,做针线活不够供他读书,就主动提出去放牛。

 

生:王冕是个节俭的人。第五自然段中“每天给的零花钱,舍不得花。”旧书便宜,能学到知识,就用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去买。

 

师:其实,从这里可以感受到王冕不仅节俭,还很——

 

生:还很爱读书。

 

师:想写哪一个?自己决定,上去写吧。

 

生:我是从第四自然段读出了王冕具有勤奋好学的精神,他家里那么穷,还攒零花钱买书

 

来读。

 

生:我从第六自然段的“起初……后来……”读出了王冕的专心致志。

 

生:他能够坚持不懈地读书、学画。他用自己挣的钱来孝敬母亲。

 

(黑板上学生写的是:善于发现、懂事、勤奋好学、专心致志、孝敬长辈、奋发图强、爱读书、坚持不懈……)

 

师:我们来看黑板,假如给这些词语分类,可以分几类?

 

生:两类,一类是孝顺长辈,一类是勤奋学习。

 

师:一类是对待长辈所表现出来的品行,一类是对待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王冕身上有这么多可贵的品质,吴敬梓先生只用了七个自然段800多字就表现出来了,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与大家探讨的?

 

生: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吴敬梓先生写了这么多闪光点,却只用了七个自然段,要是我会写很多字的?

 

生:重点是哪一个精神?

 

生:为什么写了那么多关于母亲的文字?

 

师:有一位同学跟我想的一样,全文七个自然段,800多字,就把王冕身上这么多优秀的品质表现了出来,那么,吴敬梓先生是怎么做到的呢?浏览全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每个年龄段,都有事情发生。

 

师:(出示课文中带有年龄的语句)读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噢,这是年龄的变化,是课文的一条线索。

 

师:这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每个年龄段都有事情发生,那都有哪些事发生了呢?

 

生:第一个年龄段,王冕七岁,父亲去世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生:十岁帮秦家放牛。

 

师:是“辍学放牛”这件事。十三四岁呢?

 

生:学画荷花。

 

师:最后,十七八岁呢?

 

生:离开秦家。

 

师:请大家把这几件事用小标题在文章相应的地方记录下来。

 

师:其实,这样的写法就叫作红线串珠。(板书:红线串珠)这些事情是用一样的笔墨来写的吗?

 

生:吴敬梓先生重点描写“辍学放牛”和“学画荷花”这两件事,其他两件事略写了。

 

师:选取典型的事例,详略得当,疏密有致,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这就是吴敬梓先生的表达智慧。

 

【点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本环节由初读前一名学生提出的“王冕有什么精神”这一问题切入,牵一发而动全身。读出自己的理解,发现写作的秘密。这样的课堂,学生是累的,因为他们始终处于精神体操状态;他们又是乐的,因为他们识破了写作的密码,发现了作者的意图、文章的结构。】

 

五、批注:模仿迁移,古为今用

 

师:课文中哪些描写对于塑造王冕的形象最为重要呢?刚才说了,这篇课文只有一处王冕的语言描写。请这位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王冕的话)

 

师:《儒林外史》是很有影响力的小说,问世之后有许多人读它,也都写下了自己的阅读体会,在清代就出现了许多评本。(课件出示“齐评”:出语便是不凡。)出语便是不凡,不凡在哪里呢?

 

生:这番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不想让母亲伤心,所以出语不凡。

 

生:王冕把自己想读书的心愿表达了出来,但为了不让母亲伤心,说了这些善意的谎话。

 

师:这是一种善意的孝心,还有读书的决心。

 

生:不凡的家庭,穷的是家境,但富的是孝心。

 

师:王冕,不凡的家庭,说出了不凡的话语。你,不凡的理解,说出了不凡的感悟,都值得点赞。(课件出示“天二评”:善体亲心,是谓孝子。情愿放牛的也多,只无底下句子。)情愿放牛的多,只无哪些句子?

 

(生读)

 

师:这句话有什么意味?

 

生:这样可以一边看书,一边放牛,不耽误读书。

 

生:这样可以帮母亲减轻学费负担,还能贴补些家用。

 

师:作为母亲,听到这些话会怎样?

 

生:心里很舒服、很幸福。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啊!

 

师:王冕就是这么懂事,就是与一般的放牛孩子不一样。他这样说把自己的心愿表达了出来,出语真是不凡呀!(课件出示“黄评”:此句必不可少。)

 

师:哪一句必不可少?

 

生: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回去读呢。

 

生:少了就感觉王冕闷得慌,不想学了。有这句话,说明他还是爱学习的,只是为了不让母亲伤心才故意这样说的。

 

生:如果王冕不这样讲,母亲就会觉得是自己耽误了王冕学习,所以,他要这样来安慰母亲。

 

师:写人物语言不在于多,这一处恰到好处,以一当十。所以,此句必不可少。这是清朝三位评论家读到王冕的语言之后产生的一些感受。由此可见,“言为心声”,王冕说的这番话对于表达王冕的特点非常重要。一起读读王冕的话,细细地品味

 

品味。

 

(生齐读)

 

师:简简单单的话语,当我们静下心来品读的时候,就能读出其中的滋味。名著就是名著,很多地方值得我们玩味。现在,我们就学着“齐评”“天二评”“黄评”的样子评一评第四自然段,先在旁边写一写。

 

(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批注学习。)

 

师:先请一位同学念一念第四自然段。

 

(生读)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评注?

 

生:“从此,王冕白天……遇到秦家煮些腌鱼腊肉……”,我觉得这段话的第二、三句写出了王冕的孝心,不能少。

 

师:他今天的发言值不值得点赞?

 

生:值得点赞,因为他今天大胆发言了,而且说得也比较完整。

 

师:还有谁没有发过言?

 

生:从两个“舍不得”,我感受到王冕非常孝敬母亲,热爱

 

读书。

 

师:这两个“舍不得”虽然重复,但表达的意义不同,值得我们关注。

 

生:第四自然段正面描写了王冕的孝敬和喜爱读书。

 

师:是的,这样的描写非常重要。还有关注点不一样的吗?

 

生:此段可见王冕是个孝顺之子,同时又是个好学之人。

 

师:在这一段,我写了这样的评注:“总”“也”必不可少。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总”“也”,表明王冕不止一次这样做。

 

师:你真是老师的知音啊!是的,这些已经成为王冕的习惯了,这就是“总”“也” 的妙用。所以,阅读要“一字未宜忽”,方能“语语悟其神”。请把“总”“也”打上着重号。

 

师:其实,这篇课文值得品读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是时间有限,今天就交流到这里。以后有机会,潘老师再到你们班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点评:滋养言语智慧,促进素养形成,离不开学生亲自实践。潘老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动笔的时间,让学生在潜心会文、静思默想的过程中,模仿古人评点的方式,关注课文中颇具意味的独特语言现象,揣摩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总评】

 

潘老师的这节阅读课,给了我三点启示:一是实——扎实的言语实践,实在的能力培养,真实的学习过程,平实的互动交流,是一节实实在在的小学语文课;二是巧——由书引出人,由问带动学,由识走向写,是一节精心打磨的言语实践课;三是简——走出“教课文”的泥潭,迈出“教语文”的步子,践行“学语文”的方式,是一节简约大气的思想智慧课。

 

在这节课上,学生自然生长出来的“问”使得课堂焕发活力:问在初读前——句句带思考,字字扣主题;问在朗读中——且行且思,读悟结合;问在结构处——问题驱动探究,探究促进解惑,解惑触发智慧。

 

语文课堂,学生在“问”“思”“读”“悟”之间漫步,一路走来,我看到他们潜心的沉思,听到他们成长拔节的妙音,感受到他们学有所得的情趣。语文课堂应怎样返璞归真?如何才能让儿童天性中最美丽的花儿在课堂自由绽放?潘老师的“问学”课堂,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