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和经济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和经济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景观;校园景观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07-0041-02
生态景观设计营造的是自然、文化、生命三者交融的环境,让园林景观不再是孤立的特定用地,而是对自然的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校园景观设计更要合理运用生态景观设计的原理,实现景观美与绿地生态调节功能的全面融合。
1.景观生态学理论
1.1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之间交叉的学科,它的主体是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一级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1.2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
斑块、廊道和基质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拥有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景观区,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的组合是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是景观功能、过程与格局随时间发生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性的语言。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形地表区域,可能是自然的,也可能是人工的。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如公路、河道,也可以是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如某些更新过程中的带状采伐迹地。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绿地,连片分布的森林等。
2.校园景观生态模式分析
景观生态多样化有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通过维持物种的多样化达到生态化:二是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形成多样化的空间环境类型以满足物种的需要;三是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灵活处理环境设计。
黄河科学院校园景观设计强调了“渗透”与“延伸”的概念。首先,对于景观环境,在保证各个斑块完整性,避免斑块破碎化的前提下,通过各个斑块的穿插与延伸使各种环境类型形成多重组合,在各个斑块的交界处增加环境类型的多样性。其次,将中心斑块通过绿色廊道及其水系向周边的组团渗透,增加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汇,使人文环境类型多样化。再次,在同类斑块的景观设计上,规划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突出重点,混合运用。
3.景观生态学在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1景观斑块
斑块是区域景观体系构成中最常见、形态最多样化的景观,是景观构成中极为重要的景观类型。黄河科技学院景观中的斑块主要由规则和不规则绿地、单独建筑或建筑群、人工硬质地面和水面等组成。如荷花池这个水面的斑块和信息楼之间的不规则的绿地斑块,自然式的规划,充分结合乔灌草,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小群落,直接影响着整个景观的生态功能。斑块的生态意义在于:可以形成异质种群,并随生境的破碎化促使种群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孤岛化”;斑块化是与各种生命形式长期共同演化的结果,促进生物的多样性。
3.2景观廊道
廊道是区域景观整体中具有一定宽度并呈现线性形态特征的景观实体。廊道的生态功能主要有栖息地或者生境功能;物质传输功能;过滤或阻抑功能;物质、能量和生物的供给源或汇功能。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中的廊道主要有连通的水系、植被与道路系统构成,一般来说,廊道景观以自然的状态伸展,可以分割空问,又可以联系空问。
3.3景观基质
在区域景观中,景观基质是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在景观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物质流、能量流和物种流的生态作用。一般来说,基质由凹形边界将其他景观要素包围起来,在所包围的斑块密集区,基质之间相连的区域很窄。在整体上基质对景观动态具有控制作用。
3.4校园生态景观三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黄河科技学院校园景观主要构成是绿地、建筑物、道路和水体,各要素的结构、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密度、平均斑块最小距离、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破碎度、相邻度与分维数等指标均比较合理。校园绿色生态空间包括校园范围内一切人工的和半自然植被及水体,通过合理布局斑块和廊道,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科技和经济的关系范文2
近年来,围绕《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内容和体系的改革,不少高校已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改为《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于这一思路,不少教材压缩和淡化了互换性标准的相关内容,力图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以贯彻标准为主线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应充分肯定,但对如何处理好互换性标准贯彻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的关系,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有关互换性和精度设计在课程中的定位新问题
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确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互换性是指同一规格的零部件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制造,不需经过任何挑选或修配就能够互相替换使用,而且替换后能达到规定的功能要求。精度设计则要求经济地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无论零件是否要求互换,必须规定一定的公差。公差大,精度低,则加工轻易,公差小,精度高,则加工难度大。
互换性是对重复生产零件的要求,只要按照统一的设计生产,就可实现互换性,互换性要靠公差来保证。互换性给定公差强调的是统一,精度设计给定公差强调的则是合理。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具有互换性高的特征,公差必须标准化,标准化是互换性生产的基础。而精度设计不论从设计还是制造角度也都需要遵循标准化的原则。所以,以标准化为基础的互换性和精度设计是很难分开的。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主要内容是尺寸公差、外形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工程应用的目标是在机械图上合理标注。合理标注的实质是合理的精度设计,所以本课程的核心还是精度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应该加强精度设计的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不过我们在强调精度设计的时候不能淡化互换性和标准化的重要意义。由于互换性在产品设计制造和使用维修过程中的巨大功能,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普遍运用的原则。精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互换性标准的选择和应用,即使不要求互换的场合,在设计制造等各种环节,也需要遵循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原则。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尤其有关互换性和标准化方面的内容,在生产实际中有着大量的运用,但在其他课程中鲜有介绍,学生普遍缺乏这方面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国各项标准逐步和国际接轨,把握标准化知识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这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对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非常有益,符合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摘要: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不应将互换性和精度设计人为地分割开来,应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互换性原则和各项基础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地进行精度设计。当然笔者并不赞同把《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变成纯粹的标准宣讲课,而应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标准应用能力,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应当进行改革。
二、有关新的教学模式
目前《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几种不同的模式摘要:一是在原课程内容基础上拓展提高、组合后仍单独设课;二是将课程提高到机械精度设计的高度组合、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三是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1。在这个新问题上笔者以为摘要:
第一种模式基本保持了原《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体系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互换性和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分析介绍了我国极限和配合的新标准、工程应用以及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这种课程体系把标准化和计量学领域有关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学科化特征,形成了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2。但随着新的教学要求的提出及课程教学学时的减少,原来模式中认知性内容多、创造性内容少、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应该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本课程一般只有30多学时,其中还包括几次实验。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标准方面的内容可主要从应用的角度去讲,其构成原理可适当简略,重点还是互换性和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其中又以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为主。有了这些基础,其它章节均可略讲,学生可通过练习、实验和综合实践环节进一步提高精度设计能力。
第二种模式是针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而重新拓展设置成一门课程《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该课程已有多种版本的教材,从笔者了解到的一些版本来看,大多在绪论中已强化了几何精度设计的相关内容,并增加一些典型零件几何精度设计综合应用实例,但大部分章节和原教材体系没有实质变化。也有的版本对原教材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基本摆脱了以介绍基础公差标准为主的教学体系,但这种形式目前无论从教学还是学生自学角度看都还有些难度,几何精度设计离不开公差标准的应用,脱离互换性标准讲授几何精度设计,不利于标准化的贯彻和应用。
第三种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几块,穿插到《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机械设计》等课程中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笔者感觉这种模式虽然避免了原来模式中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和重复,但打破了本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增加了各相关课程之间的协调和配合难度,较难保证分块教学后的内容衔接和教学质量。 三、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的应用性很强,机械类图纸中大部分符号都和本课程有关,对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制造尤为重要。本课程必须很好地把握理论和实际的关系,在讲清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应非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从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精度设计和互换性标准的实际应用能力普遍较弱。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不知道怎样正确地运用国家标准进行精度设计;图样标注五花八门、漏洞百出,或者照葫芦画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摘要: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实践环节,学习内容没有通过相应实践环节消化、巩固。受学时数限制,课堂教学只能讲一些精度设计和标准运用的基本原则,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锻炼,主要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而后续课程随着教学内容和重点的转移,无论后续课程教师还是学生都难以对先开课程给予非凡关注。
针对这一新问题,已有高校探索本课程专门增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精度设计检测一条龙课程设计[3,但上述方案存在时间布置和课时的矛盾。因此笔者赞同把机械零件课程设计和几何精度设计内容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机械零件的课程设计题目一般是减速器设计,这类课题包含了很多典型零件精度设计的内容,是理想的精度设计课题。但在单纯的零件课程设计中学生往往忽视这部分内容,不求甚解。如作为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明确提出精度设计的具体要求,学生可通过一个课题,得到完整的设计能力的锻炼。
《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中,实验课占有较大的比重。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把握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公差理论,初步熟悉某些计量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这些实验可使学生较快获得有关内容的感性熟悉,加深对课堂上所学的基础理论的理解,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的是,目前这些实验和精度设计的联系还较少,主要是学生听老师介绍仪器,阅读实验指导书,按规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从而获得测量结果。这种验证式实验,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设计能力的锻炼。
为了适应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在原来实验的基础上可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装拆、测绘、精度设计等,得到相关标准应用和设计能力的综合锻炼。
以上是笔者对《互换性和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关标准的贯彻应用和提高学生精度设计能力关系的一些看法。如何更好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许菊若,沈爱红.《几何精度设计和检测》新教学体系的探索和实践[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1)摘要:85-86.
[2杜文华,郑江.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改中机械精度设计的实现[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3)摘要:89-91.
科技和经济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科学化 精细化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这也使得在事业单位中对财务管理工作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事业单位中,传统的粗放式的财务管理仍然存在,导致单位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的不适应性和滞后性越来越突出。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其达到科学化、精细化已亟不可待。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基本概念
科学化是指在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引进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及模式,建立科学化、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精细化是指精益求精、精确定位、明确职责、求真务实,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机制必须通过专业化、系统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来建立,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总的来说,财务管理精细化是科学化实现的手段,财务管理科学化是精细化的目的。
财务管理有三个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一是专业化,专业化的管理人员和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精细化所需要的,只有专业了,才能够减小事业单位在管理工作中的阻力,才能够随机应变,让单位的利益尽量不受损;二是系统化,财务管理精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众多内容并且环环相扣,任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是整个管理工作出现偏颇,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将整个的工作分为一个个小的环节,提高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三是信息化,它是财务管理精细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将大量的数据管理量化,才能保证其科学性,避免经验主义。要想实现实现管理的的高效化、实时化和条理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做到,因为它可以将海量的数据管理量化,提高管理要求,实现纸质管理向信息化的转变。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意识
观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做法,因此要对事业单位的领导及其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洗脑,消除他们政府大树下好乘凉的依赖心理,加强对他们灌输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想法,转变传统的粗放式和经验式的管理观念,让财务管理真正的发挥作用。领导要在财务管理中以身作则并对员工灌输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观念。对于那些没有把这些观念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甚至破坏阻碍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员工,要进行严厉的批评,而对于那些促进了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员工给予奖励。同时,要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向他们灌输主人翁意识,自发的维护单位利益,做好监督工作,真正的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在事业单位中,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对进行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有巨大的帮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改善财务行为,使得每笔帐都清清楚楚。而且要让专门的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分析,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
实行业务流程精细化,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尤其对于资金使用,更要严格按照规定来。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任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管理,从而让各个环节相互协作 ,提高精细化管理。
(三)完善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精细化
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中是财务管理精细化非常重要的一环。事业单位在对项目进行投资建设时,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让了解市场动态、调研市场、勘测施工场地等这样的变化因素都能在掌握之中,不打无准备之战。以此为依据进行成本预算并让专门的单位对预算结果进行审核,以确保得到一个精细、准确、科学的预算结果。
尽量让全员根据下年度的工作计划,结合业务的工作开展情况参与并共同讨论预算的编制,让预算深入基层,使预算体系能真正的反映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对日常公用费用按人员测算人均定额,确保预算与实际情况相符。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执行预算过程,让预算真正的发挥作用。还要制定相关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并让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年度考核挂钩,使预算能真正的贯彻落实。
(四)让信息技术来提高财务管理现代化程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更好的提高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如果事业单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预算的执行进行事后记录,更能增加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要想办法让单位的财务状况全程处于一种监督状态下,可以更高效合理的让单位财务运行。同时提高财务人员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能力,让他们及时的掌握经济方面的信息,使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结束语
总之,在市场经济制度越来越为完善的形势下,让财务管理达到科学化、精细化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必走的轨道。只有科学化、精细化了,事业单位的资金才能被高效的利用,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才能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只有这样,事业单位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趋势,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云.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J].国际商务财会,2013
科技和经济的关系范文4
科学技术是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尤其是经济以及科技为核心的综合竞争能力几乎是与科技实力直接相关的。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方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
一、科技创新对我国国际贸易竞争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正获得不断的提升
我国在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将科技现代化作为了其中重要的一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首先,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有利较为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科技人员数目的增加以及科研经费投入的增长方面。尤其是科研经费额的投入方面,其增长的速度要远远超过科研人员增加的速度;其次,产业集群是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实现产出技术溢出效应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下表1中就可以看出,我国近年来通过长期的努力,使得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使得我国的科技竞争能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虽然我国的发明专利数目增长较快,但是作为专利技术中最优价值的发明,尤其是一些实用的新型技术与外观设计等在整个专利中所占的比例还是较小,这表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较为欠缺,还具有比较大的发展与上升的空间。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以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的SCI科研论文数目也在迅速的在鞥家,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对科技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在不断的增强,但是也表明我国基础理论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表1 中国科技创新产出指标
(二)科技创新与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有效的提升了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了产品出口结构
在对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以及竞争优势进行评价时,一般是采用竞争优势指数——RCA来进行描述的,也就是说他是用该国家在某一个产品或者是在某一个行业在该国家所有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与在世界贸易中该产品或者是行业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相比较。因此这个系数可以很好的放映出该产品或者是该行业的竞争优势。
图1 对外贸易中高新技术产品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
从图1中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近些年来我国的科技产品竞争能力迅速增强,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科技产品的出口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2、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促进了我国出口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增加
随着我国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我们可以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MS),对该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进行衡量,它是体现该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科技产品的不断创新,可以使得我国的产品在完全依靠自主力量就能够和发达国家的产品进行竞争,并利用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来提高产品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从整体上实现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3、科学技术与贸易的结合促进了竞争优势的提升
在不断的科技创新过程中,我们逐步的认识到了科技创新对于促进贸易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进行了及时的科技贸易改革制度,基本实现了科技和贸易的结合。从2006年开始,依照“行业领先、自主创新、示范带动、国际化发展和主动推进”的发展原则,国家商务部联合科技部认证的两批科技创新贸易基地,一共38家企业,覆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大型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以及海洋化工等多个产业,有利的促进了我国科技实力的迅速增长,健全了我国的科技发展整体体系。
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际贸易竞争能力的对策
(一)完善国家整体创新体系
从根本上来讲,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是与企业、政府以及学术界直接相关的,三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国家的整体创新体系,对国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国家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国家整体创新系统的建设工作,加强整体创新能力的建设,同时结合经济的持续发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创新体系建设道路。
(二)开展知识知识产权战略改革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将来的国际贸易必然充满了倾销、反倾销、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行业壁垒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积极的自主创新,加大对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不断投入,是打破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壁垒,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竞争能力的有效策略。同时,在存在产权纠纷的环节上,应该防止国外企业联合对我国企业的打压,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战略改革的结合提高在贸易竞争中的能力。
三、结语
本文分析了科技创新对我国国际贸易竞争能力之间关系,提出了通过加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竞争能力的策略,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黄锦明. 科技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 经济纵横, 2007(11):31-33
科技和经济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竞技体育 持续发展 相关因素 动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6-02
1.竞技体育的内涵
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和集体的运动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运动训练和竞赛。竞技体育不仅仅是以追求高水平运动成绩为目标的运动竞赛和训练,而且还包括在以社会普通大众参与为主的主要追求健身、娱乐、休闲等价值的体育活动中,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或集体的运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
2.我国竞技体育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观已成为世界乃至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旋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战线也不例外。中国竞技体育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竞技体育按照良性循环的方式发展下去。否则,将发生恶性循环,致使我国竞技体育走上难以发展直至不能发展的道路。[2]为使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其中的相关因素和动力进行深入的分析。
3.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
3.1 人才因素
竞技体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运行与发展都需要很多因素来支撑,但最为突出的还是人才的因素。体育人才是竞技运动水平提高的核心,要发展和赶超世界水平就需要体育人才,没有人才的竞技体育将会是无法进行的。并且需要的还是高质量的教练员、裁判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科研人员,智力型的优秀运动员。[5]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加强各种人员的培养,尤其是优秀运动员方面的培养,从而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作好保证。
3.2 制度因素
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性质是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现在它也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暴露出诸多的弊端。因此,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体制已刻不容缓了。目前,我国在调整体制改革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是在体育行政管理体制、运动项目管理体制、运动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等诸多方面更为突出。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不足,应不断的对这些体制进行深化和完善,从而不断为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3 区域体育发展因素
不同地区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事实表明,区域体育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突出特征,无论在发展水平、质量、规模速度还是资金拥有量上,我国的区域差异十分显著。[1]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区域间竞技体育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即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导致了竞技体育发展的不协调,最终影响了我国竞技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应在区域体育发展的格局上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地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从而不断的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4.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因素
4.1 政治因素
体育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它们是一种系统互动的关系,即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体育向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的渗透,政治对其它各种社会活动包括体育的干预,越来越明显了。,把党和国家推到了积重难返的困难境地,也泱及体育。在这几年中我国的体育设施被大量的破坏,竞技体育方面不但没有向前发展反而处于倒退时期。例如,以后到1996年末,我国竞技体育在世界大赛中夺得998枚金牌,是1979年以前30年共获得30枚金牌的33倍多。[2]从而我们可以看出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4.2 经济因素
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发展水平和速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相连。体育运动的发展对经济有一定的依赖性,尤其是竞技体育更离不开经济的支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运动员、教练员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的场地设施等费用投入。
4.3 社会传媒因素
竞技体育能如此广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参与,这与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视、广播和现代传媒的使用是分不开的。[4]当今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人们使用卫星和互联网技术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只要打开电脑或电视就能随时观看正在进行的体育比赛。现代传媒确实推动了竞技体育的普及和发展。
4.4 科技因素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科学化,是竞技体育科学化的核心。体育科技应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需把主要的科研力量组织到一系列关键性大项目上来,调整体育科技结构,使科技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服务。通过机构调整和改革,促进科研单位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共建、共同发展的体育科技新体制。而科研人员要面向训练实践,面向社会需要,开展有实效、有市场的科研和科技服务,解决好“供需”矛盾。同时,应建立高级教练员培训制度,吸纳教练员到科研单位系统地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了解最新科研动态,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科学训练制度。通过结构调整,优化组合,逐步建设系统规划、集成管理、集约经营的体育科研综合结构。这样做既可以防止重复建设,又可以集中资金的投入,形成集约化的体育科技运行机制,建立起代表国家水平的体育科研中心、体育信息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运动员机能监测评价中心、运动员医疗康复中心、兴奋剂检测中心及其与省区市体育科研机构联结的统一规范的体育科技服务网络体系,使体育科学技术在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5.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5.1 社会的需要
现在竞技体育通过人们参与、欣赏,可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心理需要,为社会发展提供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是其它社会活动所不能代替的。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必将刺激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竞技体育的职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发展起来的,符合市场规律,是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竞技的社会性,群众的喜爱程度及市场经济的导向使得竞技体育必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越是普及程度高的项目越会得到发展。竞技体育商业化的运作,使得一些项目职业化程度的加快。资金投入加大,增强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减轻了国家的财政投入;扩大了竞技体育规模和社会的影响促使其更加社会化、产业化,这对竞技体育发展将产生很大影响。
5.2 国家的需要
我国竞技体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历史的原因,把为国争光、激励人民精神、增强党和国家的凝聚力等政治因素放在第一位。进入21世纪,世界形势和我国国际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人认为体育的政治功能弱化了,竞技体育应由国家管理走向市场自由发展,走西方国家发展竞技体育的道路。但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竞技体育还很不发达,这就决定了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不会很大。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政治经济正处在转型期,社会还存在不稳定因素。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要增强党和国家的凝聚力。[3]
另外,我国把体育事业看成是公益事业,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多年来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坚持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和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是我国体育事业取得较大发展的一条经验。也是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更是竞技体育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金宗强等.影响我国竞技体育战略选择的内外部因素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4.
[2]杨恒心.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6.3.
[3]蔡本初等.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J].辽宁体育科技,2005.5.
[4]周正全.现代媒体与竞技体育的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5.
[5]李梁华.整合资源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科技和经济的关系范文6
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麻醉科,云南西双版纳 666100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全身麻醉以及椎管内麻醉两种方式用于行骨科手术的老年病患麻醉处理对于病患术后的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骨科手术的62例老年病患,随机分组,I组31例行椎管内麻醉,II组31例行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药用量、语言陈述时间、术后MMSE(精神状态简易量表)评分、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 结果 I组选取病例麻醉药用量及语言陈述时间均明显少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有下降,但Ⅱ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I组(P<0.05)。I组术后3 h、6 h POC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实施骨科手术时,行椎管内麻醉,可以有效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减轻对病患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促进病患术后恢复,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 骨科手术;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精神状态;认知功能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14-02
[作者简介] 聂翠凤(1975-),女,昆明禄劝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临床麻醉方面的工作。
目前,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加大了老年人群体的人员数量,接受临床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数量相应增多,但是,老年人的手术耐受力普遍减弱、器官功能明显衰退,术后,精神状态普遍较差,且常易发生POCD(Post 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症状[1]。临床研究显示,POCD症状的发生及精神状态的改变,与麻醉药物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具有密切联系,因此,老年病患在行手术治疗时,面临较高的麻醉风险[2]。在老年患者行骨科手术时,选择适当麻醉方式实施麻醉,并进行严密监测,成为确保其生命安全的必要条件。为探讨分析全身麻醉以及椎管内麻醉两种方式用于行骨科手术的老年病患麻醉处理对于病患术后的精神状态和认知功能的影响,该院2011年2月—2012年4月期间分别采用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两种形式为行骨科手术的老年病患62例实施麻醉,对比其麻醉后精神状态、认知功能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行骨科手术的老年病患62例,男42例,女20例,年龄在62~84岁间,体重在55~78 kg间,其中,1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19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手术,31例行股骨骨折固定手术。术前,所有病患意识正常,未有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史、长期大量服用镇静药物的患者。随机分组两组,I组31例,II组31例,在年龄、性别、手术方式以及精神状态、认知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手术室,将外周静脉通路打开,检测HR、BP、SpO2、ECG。I组:行椎管内麻醉。于L3~4这一椎间隙进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依据病患体质,将1.0~1.5 mL的0.5%布比卡因注入,若有特殊需要,可另加入0.25%利多卡因。Ⅱ组:行全身麻醉。以1.5~2.0 mg/kg的丙泊酚+0.1 mg/kg维库溴铵+31.5~41.5 mg/kg的芬太尼+0.05 mg/kg的咪唑安定进行麻醉注射,将麻醉机通气接入,调整氧流量、潮气量、呼吸比,分别定为1 L/min、8~10 mL、1∶2,根据病患麻醉程度,合理调整麻醉药物的浓度。
1.3 临床观察
术后,统计两组病患所用麻醉药物总量,记录语言叙述事件,并于术前及术后1 h、3 h、6 h、12 h、24 h分别对病患精神状态及认知功能进行评定,总分值为30分,术后分值比术前分值低2分以上,证明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降低现象[3]。若未受教育者得分不足17分,受小学教育者得分不足20分,中学或以上教育者不足24分,判定发生认知功能障碍。
1.4 统计方法
所以数据均经统计软件spss17.0统计处理,计量资料记录形式为(x±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麻醉药用量及语言陈述时间比较
I组选取病例麻醉药用量及语言陈述时间均明显少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MMSE比较
两组术前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有下降,但Ⅱ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POCD发生率比较
I组术后3 h、6 h POCD发生率均明显低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老年患者耐受程度减弱,身体素质较差,在进行麻醉手术后精神状态较差,而且容易产生认知功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增加患者的死亡率。麻醉方式的选择也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影响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病患神经功能所受影响高,术后精神状态与认知功能更容易受到影响。通过该研究发现,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手术后1 h、3 h、6 h、12 h、24 h患者的MMSE评分有下降,且全身麻醉下降幅度明显高于椎管内麻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椎管内麻醉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影响小于全身麻醉。此外,椎管内麻醉手术后3 h、6 h患者的POCD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3.23%vs6.25%,16.13%vs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全身麻醉比椎管内麻醉更容易造成认知功能障碍。
据报道[4],椎管内麻醉目前在手术麻醉中应用极为广泛,它通过将药物通过椎管腔隙注入病患体内,可实现对于神经传导功能的阻断,达到麻醉效果。相比于全麻方式,此方法可有效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加快病患术后苏醒,降低对病患神经功能、精神状态的影响。通过该研究发现,椎管内麻醉麻醉药用量及语言陈述时间均明显少于全身麻醉[(1 564±119) vs(1 935±225),(3.7±2.0) vs (8.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5]一致,说明椎管内麻醉麻醉药用量更少,语言陈述时间更短,更加证明了椎管内麻醉所具有的优势。
综上所述,骨科手术医师在为老年人开展手术时,优先选择椎管内麻醉方式进行麻醉,相比于全身麻醉,可以有效减少对于麻醉药物的用量,减轻病患精神状态、认知功能所受影响,避免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症状,促进病患恢复,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粱仁信.高龄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8):114-115.
[2] 梁秀清.全身麻醉和椎管内麻醉术后老年人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对比[J].健康必读,2011,1(12下半月):83.
[3] 王俊飞.椎管内麻醉与全身麻醉用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剖宫产术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2(36):29-30.
[4] 孟雅静,殷朝晖,汤洪娟.椎管内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老年人腹腔镜手术中的体会[J].河北医药,2009,31(7):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