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范文1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收稿日期:2006―03―15

作者简介: 刘慧英(1958―),女,河南省周口市人,河南科技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院长,多年从事成人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和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型专门技术人才的根本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我国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有普通本科院校下设的以及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等院校和社会中实施各类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机构等。“十五”期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数量快速增长,2004年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595万,全国1683所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1004所,占普通高等学校的60%。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方面技能应用型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标准有距离,缺乏社会适应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教学改革等重要问题,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入研讨。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文件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虽同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精英型”的教育模式为主,以培养高水平学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某一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培养能直接成为生产第一线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最根本的区别:一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具有在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岗位从事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能力;二是学生对职业岗位需求的前沿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高;三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一定职业岗位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复合性特征,需要更多的职业专项技术的学习、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根据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在社会经济对高等专门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上找准位置,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构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9.8%到2005年的21%,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已完成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到“大众化”阶段的转变。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成了全社会注目的重点。如何看待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高校扩招后的教育质量?要从以下三方面客观认识:第一,要从社会整体需求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必然会增加部分分数较低的考生被录取的机会,为更多的人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知识基础和不同能力结构的人,因材施教,培养成为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把我国众多的人口压力转变成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举措。因此,要从提高国民素质的需求来评价高职教育的质量。第二,要从特性方面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不能用同普通高等教育类同的质量评价标准,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人才的要求标准评价,不仅要看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构是否必须、够用,而且要看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贡献能力。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考察高职教育的质量。第三,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可能会因教育资源暂时不足而影响培养质量。但从发展的眼光看,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内涵发展道路,使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就一定会产生巨大发展后劲。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满足广大青年学生成材的需求,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不同层次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在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同时,尤其要更加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应当坚持“规格和特色”的有机统一,必须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一生高度负责,坚持应有的规格标准。同时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专门教育,培养质量应该突出这种人才具有的特种技术应用能力。只有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标准,不断增强质量意识,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在办学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第一线和一定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具有以下特征: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4.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为目的加强实践教学,要安排足够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5.建设一支既懂理论也懂教学更懂实务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6.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优势,深化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在人才培养方面绝不能搞“一刀切”,沿用一个模式,要多种模式探索,多种途径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社会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合格专门人才。

构建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专业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针对行业经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按照技术和服务领域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为对象设置相关专业。同时,要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广泛适用性与专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之间的关系,专业口径要宽窄并存;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多变性与教学要求相对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专业设置应有尽可能稳定的生源和就业需要;处理好社会急需人才的培养与学校现有条件可能性的关系,在满足专业设置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利用社会提供的资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可利用“订单”式培养方法,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急需适用的合格人才。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合理处理好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特别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坚持以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教育、敬业教育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还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问题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还没有完全形成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有些学校的课程设计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具有本科压缩性的课程体系的特点,不能支撑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有些学校狭义理解职业教育的涵义和定位,过分强调职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培训型课程体系,造成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结构基础薄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重组课程体系,大力开发实用课程,构建校本、地方、国家三级课程体系,着力抓好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新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问题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现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以教师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难以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教学手段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能满足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需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与企业和职业岗位相对应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的太少。因此,要继续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切实改变课堂讲授占学时过多的状况,为学生提供过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加快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研制和推广使用,使之尽快在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六、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实践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因经费不足等方面原因,实验实习场所的建设滞后,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模式也有待改革,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太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实用性不强。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尽可能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术应用能力的工艺型、设计型的综合实验项目,从实验设计、材料选用、操作和测试到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均有学生独立完成。有条件的院校要按专业分类组建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建设或签订协议,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七、“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强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要培养从事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是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数量不足、总体素质偏低、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要加强现有教师的职业培训;二要制定有利于引导教师向“双师”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把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吸引到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中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结构,努力造就一支对职业教育规律有深刻认识,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的“双师型 ”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5.28(1).

〔2〕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28.

〔3〕张彦通.为各层次高等教育提供发展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5,4.15.

〔4〕周建松.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3.7.

〔5〕张妙弟.明确发展定位建设高水平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06,5.53-55.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范文2

[关键词] 《会计基础》 《会计电算化》 中高职 技工院校 课程配置 技能实训

技工院校对中高职课程的不断改进,既是以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也是为实现社会就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核心环节之一。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和职业学校办学与企业发展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推进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转变,使职业教育的发展渐渐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国务院2005年11月7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 《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 明确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中又进一步明确要“大力推动各地和职业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目的是解决职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并日渐突出的理论和实践的割裂,学与用的分离,教与学的脱节。从现实角度来说,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学生就业,为企业提供即时可用的人才,改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由半封闭转向开放、由学校―课堂中心导向转向实践导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由此可见,“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作为一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是近年来中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课题。

中高职的会计专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不仅德、智、体全面发展,更要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会计专门人才;并通过加强会计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我国中高等职业会计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然而,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帐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足,教学过程简便易行,至今仍是会计理论教学的主要方式。然而,会计学科比其他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这就要求培养对象应具备较强的会计实践运作技能。综观传统的会计课程,主要的三门基础科目分别是:《会计基础》、《财经法规》和《会计电算化》,其中《会计基础》和《会计电算化》两门课程很大程度上对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及以后实际工作实践起着重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对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改变现行会计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闭门造车的现状,首先要从最基础的两门科目着手。

《会计基础》是技工学院会计专业中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学习的先导课程,也是将学生领入会计知识殿堂的入门课程、启蒙课程。《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直接对学生掌握该课程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对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实践工作都会产生长远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中高职会计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与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之一,也是现代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会计工作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需要。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即会计学的新兴分支电算化会计学。它与成本会计学、西方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相提并论,在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社会需要高质量的会计软件及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设置的过程中,不单要优化配置课程的理论内容,结合《会计基础》的知识要点,还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中高职毕业生。

笔者在技工院校从事会计教学四年,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会计理论学习的过程都很不错,但是到了实际的实操工作岗位以后,却出现不少的问题: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能根据经济环境的具体情景灵活地运用会计知识;在实操中不能针对具体业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处理。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对业务的发生都是用语言描述为主,甚至练习和考试都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基本上涉及不到其所对应的原始凭证,这就使学生几乎并不能立刻反应所指的凭证究竟为何物。实训中虽有原始凭证,但其设置形式多为“先描述业务再附票据”,学生不需要仔细分析便知道是哪些经济业务,而实际业务的发生是从填制和取得凭证开始的,会计人员需要仔细辨认才能分析出这是一笔什么经济业务,进而进行会计处理,没有单纯的语言描述经济业务。由此可见,理论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采用“先理论灌输,再集中实践”的方法,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在课程安排上,理论课与实践课应相互穿插,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程的理解。实验应贯穿于每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加以安排,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教育与训练互补。

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会计基础》与《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试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法与教学考核等方面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中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财政部1994年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规定了我国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赋予财会人员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中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中等层次教育的基础上,可适当瞄准更高层次目标,适当加大软件开发技术的内容,努力使学生基本达到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基础的理论教学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关键前提,会计电算化是理论知识在现代化社会会计工作岗位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基础》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该课程学生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对专业的兴趣。而目前《会计基础》的教学效果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未能在课程要求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或知识的运用,而过分要求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未能通过能力的训练以达到其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做到:

1.不过分繁琐全部的过程,以工作实践需要选择课程内容

本课程可以拟以一个小型企业为会计主体,结合会计的基础知识,分析主要应解决的会计核算方法、基本操作技巧和基本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核算程序和其他会计方法作详细的分类介绍,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具体通用处理程序方法,力求简单实用,防止铺开太广,重点不清,以体现“实质性”的原则。

2.不过分课程理论体系,而以模块搭建课程框架

根据小型企业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课程内容以模块的形式进行组织,每一个模块均有具体的理论知识、工作任务、操作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自成体系,各模块之间又具备有机联系,以便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不过分理论铺陈,突出操作能力的培养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的训练,以会计凭证填制、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和会计账务处理程序的选择等内容的强化实训来实现,课程的实训尽可能拉近与实践的距离,从原始凭证的识认,记账凭证的使用,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登记到科目汇总表、会计报表的编制应全部采用目前企业实际使用的账证,以达到仿真的效果。在实训中掌握会计操作技能,巩固会计基础理论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

4.课程实施采取多样化形式

对于课程的实施,应按工学结合的要求,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在教学场所上,根据模块需要,可在教室、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施主体上,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企业专业人员,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尽量衔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在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仍然要遵循“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的原则,明确“中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当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具备掌握财务软件的维护技能“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课时的分配,都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安排一般跟在《会计基础》课程后,但同时要结合《会计基础》课程的理论教育与实训的过程中,不仅能巩固学生对会计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对实训课程的手工操作进行比较与互补,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法有以下思考:

(1)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意义、在我国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国际会计电算化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组成及特点,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异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等。

(2)财务软件维护。通过对财务软件的上机调试与维护,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正确性、适应性和完善性维护的基本技能。

(3)财务软件的应用。首先,通过演示教学法,向学生介绍当前国内主流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安易等)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账务的流程,并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工资核算、存货核算、销售核算、往来账核算与固定资产核算。其次,进行全真模拟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财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的技能,从中体会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4)全真模拟实验。实现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开设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相结合的模拟实验,强化综合技能训练。通过全真模拟实验,学生基本能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但对于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异同点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理解,采取“在手工会计实验室与电算会计室利用相同实验资料分别进行手工会计账务处理和电算会计账务处理”的模式。在电算会计实验中,进行合理初始化设置后应指导学生与手工会计同步,分阶段进行实务模拟操作,以此让学生比较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异同,同时从中体会会计电算化的强大优势。

总而言之,在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践中,应明确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良好的实践教育必须以理论教育为切实的保障。21世纪的经济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于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迅速转化的经济。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单位原有的人工处理会计信息系统已逐步为计算机所取代,而会计的管理、决策、预测等高层次职能也日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会计中高职毕业生只有既具备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又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才能适应这种变化,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因此,在会计实践教学改革中,一方面要加强会计实践性教学,同时不能忽视会计的理论教学;逐步提高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加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制定出符合高职会计教育要求的教学计划、发展规划、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振武.会计电算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洪军.职教课程改革探微[J].教育与职业,2002,(12)

[3]张洪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桑向荣.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5]申江艳.会计实训教学应加大对原始凭证的实训力度[J].求实,2004,(6)

[6]赵海兰.谈《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实务》教学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要点范文3

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服务经济、促进就业、服务“三农”等方面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发展也愈来愈被社会所关注,同时,其局限性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单个办学个体自身效益的低下,已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再发展和再提高。因此,集团化日渐成为新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实选择。

关键词:教育集团;高职教育;集团化

一、“高职教育集团”的涵义

提及高职教育集团,就不得不涉及到另一个教育名词“教育集团”,教育集团是从企业集团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移植而来的教育组织形式,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形式。它不单单是几所学校的简单拼凑、组合,也不是规模庞大的单个学校,而是打破传统的学校组织形式,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合理地对教育资源进行组织和配置,将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用于深化和发展教育事业改革,将公司运作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法运用于教育事业,在学校基本的教育教学之外,借鉴企业集团的运作方式对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是一种教育组织上的创新和教育制度上的创新。

高职教育集团即为教育集团的一种,其主体是承载高职教育的高职院校,按照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所给出的定义:职教集团是一种由多个成员主体自愿结盟、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组织方式,它以专业和行业为纽带,以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与校校合作。职教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形式。

我国的职教集团最先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里依托其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的优势发展起来的,2000年以后,浙江、河南、江苏等省教育行政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发展职教集团的专门性政策文件,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都正式提出要探索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各地、各行业在整合和重组职业院校资源的基础上,组建区域性或专业性职教集团,开展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形式。这些政策的出台都为各地新一轮职教集团的组建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从此,以高等职业院校为牵头单位组建的高职教育集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呈现出多种组建模式共同发展的局面。河南、江苏、山东、上海、天津等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引导组建区域性、行业性的高职教育集团,如河南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江苏省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山东软件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烟台市信息网络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天津印刷包装职业教育集团、天津城市职业学院等。虽然我国高职教育集团真正发展起来的时间还不到10年,但其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不可小觑。

二、高职教育集团化的意义所在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现已达到或超过高等教育的一半。高职教育的发展可谓进入了又一个关键的时期,特别是在当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党和政府都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职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变化即被视为第一次飞跃。在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发展重点有必要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高,而要想从根本上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就必须寻求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式把有限的职教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使整个职业教育一盘棋的每个棋子都发挥出最大效能,实现高职教育的第二次飞跃,因此,集团化的运作方式就应运而生了。

(一)集团化可使高职教育实现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穷国办大教育”的实际条件下,我国高职教育投入还是相对有限的,集团化可以将高职教育优秀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集中,通过统一运筹和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而横向联合、纵向联合和多边联合是高职教育集团化的三种主要的方式,国内外成功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大都是进行横向多元化和纵向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方式,这样有利于节约交易费用,降低成本,降低风险,从而实现规模效益。这样按照经济规律来解决集团内的经济问题,利用经济的杠杆来协调多元利益,确保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一致,降低了交易成本,也可更加有效利用和共享集团学校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集团化加强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随着新兴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开始凸现,高级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这已开始成为影响我国各地行业发展和投资环境的瓶颈问题。高职教育集团化,可以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的纵向衔接,逐步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模式的人才培养链条体系,同时还可促进在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上与其他类型教育的横向贯通的探索,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系,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也完善了高职教育体系;高职教育集团化,可以促进学校和企业的进一步联系和深度的合作,建立起校企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建立新型的产学研结合纽带,使企业真正成为教育事业的当事人,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高职教育集团化,还可以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和职业教育内部的平衡,可以更好地满足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促进行业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东部带动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拉动欠发达地区,逐步缩小城乡、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差距,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集团化有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最终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集团化在促进高职教育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的同时,还能促进中职与高职的协调发展,进而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据刘明策学者的分析,全国现有的职业教育办学集团组织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由高职学校牵头组团的,而这些职教集团大都已经开始了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中职学生毕业后直接升入对应的职业学校学习,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有了良好的对应专业学习背景,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中职的发展和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平衡。对中高职衔接的探索,促进了职教集团的更长远的发展,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为良好结构的职教体系建设做出贡献。

三、集团化――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要使其更好地服务经济、促进就业、服务“三农”,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其重要前提就是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职业教育在规模数量、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市场需求仍然存在一定差距。通过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可以实现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实现高职教育效益的最大化,我国高职教育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现实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高职教育集团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多元经济格局的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人们传统的观念逐渐被国外先进的理念所取代,新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正逐步形成。国内“分散经营”、“粗放型经营”发展的职教事业愈来愈被人们所怀疑,尽管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并给予积极支持,但结果却是“收效甚微”,于是,一批具有敏锐的市场观察力并拥有一定资本的、对教育事业关注的企业家和商人开始将目光投放到职教事业上,他们运用先进的企业集团化经营理念和市场化操作手段重新定位职教事业,尝试着走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在一定范围内集中有限的人、财、物的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创办新理念、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和特色化的一流高职院校,组建高职教育集团,从而实现了教育为经济发展的功能,显示了教育的经济价值。

(二)高职教育集团化是满足社会对高技术性劳动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就业难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职业教育的就业取向也愈来愈被人们所青睐。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需求也日益受人们追捧,市场对高级技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有学者曾做过统计,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规模至少要放大7倍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要想满足偌大的市场需求,培养更多的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人才,不管是在教学设备上还是在课程资源上,单靠单个的高职院校是很难达到的,客观要求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和人才培养方式,而集团化正是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集团化,将各方的优秀资源都投入到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学校的资源优势,搭建合作平台,建立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实现人才合育、资金合股、教学合作、研发合创,满足社会对对高技术性劳动人才需求,同时还可以及时适应社会对劳动人才的需求变化。

(三)集团化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已形成一种强势的扩张态势,一味地高速扩张和膨胀,必然带来生源的参差不齐、师资队伍的严重不足以及相关配套的教学设备和基础设施跟不上等问题,同时由于各高等职业院校相互之间都是独立的,自然在教学上、城乡之间以及区域之间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问题,这些问题都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将教育资源的分散投入转为集中优化投入,有效整合内部教育资源,并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共享,同时,还可以有效阻止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增强职业教育整体的核心竞争力。此外,我国高职院校目前已经具备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的条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已可与普通高等教育基本持平,从规模上已具备了走集团化的条件;同时高职教育集团在资金、人事、效益、资源整合共享等多方面的优势对高职院校,特别是对有社会资本参与的高职院校来说,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客观上也促使学校组织向集团化跨进与壮大。

参考文献

[1]刘明策,刘志兵, 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1(12)。

[2]黄德平,魏志春,教育集团:成因、类型及现状[J],教育探索,2003 (9)。

[3]卢崇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策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