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乐府民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乐府民歌范文1
关键词:日常生活;叙事诗;情感直露;杂言体;五言体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6-02
汉代乐府诗,作为在汉代非主流的民间创作,以卓越的艺术感染力逐渐影响了汉代文人的创作,促使诗歌在汉代逐渐兴起,最终取代了辞赋对汉代文坛的统治。在中国文学史上,含乐府诗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含乐府诗的文学成就。
一、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的日常生活
在汉代文学中,政论散文、辞赋,都以统治阶级的社会生活为描写对象。作为以民间创作为主体的汉代乐府诗,则广泛而深刻的反映了两汉时代下层民众的生活状貌。如《妇病行》描写一个妇人久病不起,临终前再三嘱咐丈夫要好好养育孩子。她死后,孩子们无衣无食。父亲到市上去乞讨,回到家,见孩子不懂母亲已经死了,还哭着要母亲抱。这是最底层人最普通的生活,又是最充满苦难与辛酸的生活。这样直接站在贫苦者视角上,对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貌直笔摹写的诗歌,在汉乐府前不曾有过。同样写孤儿,还有《孤儿行》。诗中的主人公,原是富家子弟。父母死后,却成为兄嫂的奴隶。他被迫远行经商,饱经风霜,归来后“头多虮虱,面目多尘”,也不能稍事休息:“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使我早行汲,暮得水来归”。平日“冬无复襦,夏无单衣”,从“三月蚕桑”,到“六月收瓜”,什么都得干。使得这位孤儿发出了“居生不乐泉,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的悲痛呼喊!这也是对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景象和生活矛盾的细致而充满感情的再现。
《东门行》描写城市贫民为贫困所迫走向绝路的场面: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无衣无食,又无任何希望的艰苦生活,逼得诗中的男主人公再也不能忍受,宁可铤而走险。而女主人公则苦苦解劝,希望丈夫忍受煎熬,不要做违法而危险的事情。这幅画面,是对汉代城市贫民艰辛生活的真实描写,由此一家,可想象当时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具有悲辛的感人力量。
《艳歌行》描写远离家乡谋生的流浪者生活中细琐的小事,同样浸透了汉代贫苦者人生的辛酸: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其他如《十五从军征》、《战城南》,凡此种种,都写出了孤苦无助的人在人间的悲惨遭遇。在汉乐府民歌中,这种普通劳动者的现实生活状况第一次被具体而深入地反映出来,显示了中国文学一个极大的进步,同时,也为后代诗歌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内容极其广泛的创作题材。在后世很多诗人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反映民生疾苦渐渐成为中国诗歌的一种显著特色。
二、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中国诗歌从一开始,就以抒情诗为主。在《诗经》中,也仅仅存有少数几篇不成熟的叙事作品,汉乐府民歌的出现,虽不足以改变抒情诗占主流的局面,但却宣告了叙事诗在文学史上的正式出现。
现存的汉乐府民歌,约有三分之一为叙事性作品。《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艺术特色,主要即指乐府诗中的叙事诗。汉乐府中的叙事性,大多采用第三人称,表达人物事件自由灵活。在结构方面,汉乐府民歌中的叙事诗大都为短篇,这类作品,常选取生活中一个典型片断,使矛盾集中在一个焦点,既避免过多的交代与铺陈,又能表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如《东门行》,写丈夫拔剑欲行、妻子苦苦相劝的场面,背后蕴含了十分深广的社会内容。《艳歌行》只写了女主人为游子缝衣、男主人倚门斜视的片断,却能使人联想到流浪生活的无数艰辛。《十五从军征》在这方面更为突出: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一面是六十五年的从军生涯,苦苦思乡;一面是家中天灾人祸,亲人凋零。老人白头归来,只能面对荒凉的庭园房舍和一座座坟墓。人生的苦难,社会的黑暗,乃至更多人的同样遭遇,尽在其中。全诗仅十六句,却写得内涵丰满,感情真挚,且从容舒缓,绝无局促之感。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很大程度上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
三、汉乐府民歌表现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在表达感情方面,汉乐府民歌呈现出了浓厚的楚文化传统特点。无论表现战争、表现爱情,乃至表现乡愁,都尽量地释放情感。叙事诗是如此,如《战城南》描述战争的惨烈,楚辞中的《国殇》,犹有所不及。又如《上邪》是热恋中情人对于爱情的誓言: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诗写得很简单,却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诗中主人公连用了五种绝不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表示爱对方一直要爱到世界的毁灭。《诗经》中即使最强烈的表达,如《唐风·葛生》中的“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相较之下,也显得平静而理智了。
对于背叛爱情的人,《有所思》又是毫无留恋,毫无《诗经》中常见的忧伤温柔哀怨,而是果断地愤怒地表示决裂:
汉乐府民歌范文2
关键词:乐府民歌;仿古乐府;吴声西曲;新乐府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25-01
“乐府”之名,其来已久。一般认为始自汉武帝,自武帝始乐府从民间采诗以配乐歌唱,后人遂以乐府所采之诗称乐府诗。
汉代作为乐府的初创期,以民间所采歌谣为主,然亦有贵族及文人创作。贵族乐府可分为三类,即《房中歌》、《郊祀歌》和《鼓吹铙歌》。两汉民间乐府则属于班固所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一类,它真正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惜其现存不多,大部分在流传过程中散佚掉了。今可确认为西汉作品者,如《江南》、《薤露》、《蒿里》、《鸡鸣》、《董逃行》、都是“缘事而发”之作。东汉作品所存多于西汉,游仙类如《王子乔》;说理类如《枯鱼过河泣》;抒情类如《陌上桑》;叙事类如《十五从军征》。总的来看,两汉民间乐府多反映社会问题,表现平民百姓的苦难生活。文人乐府则西汉作品虽多,然皆无甚文学价值可言;东汉则作者渐繁,佳作日多。如班婕妤《怨歌行》、辛延年《羽林郎》、蔡邕《饮马长城窟行》、无名氏《孔雀东南飞》等,多歌咏男女风情之作。两汉乐府就形式而言,西汉多杂言,东汉多五言,风格上则由西汉的质朴自然趋向东汉的雕琢华美。
乐府诗经过两汉初创期的酝酿,至建安时期达到繁盛。魏之乐府民歌不再进入宫廷,文人仿作蔚然成风。三祖陈王所作甚多,曹操以古题写时事,其四言乐府独擅胜场,冠绝一时,如《短歌行》(对酒当歌)。曹丕《燕歌行》,继《郊祀歌》之后完成纯粹七言诗体,对文学史贡献甚大。曹植则集五言乐府之大成,“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而不群”。晋分东西,东晋别为南朝,以江南民歌为主;西晋则继承曹魏,概皆文人模拟古乐府之作,篇章虽多,缺乏生气。其中以张华、傅玄最为著称。张华乐府有《轻薄篇》,傅玄乐府有《艳歌行有女篇》、《秋胡行》、《饮马长城窟行》、《明月篇》等,率皆绮丽繁缛之作,失却古乐府朴质自然之风。
当魏晋乐府渐趋僵化,失去灵性之后,南朝民歌蔚然兴起,带着新鲜活泼的气息步入文坛。在《乐府诗集》中,南朝民歌主要存在于“清商曲辞”和“杂曲歌辞”中,这些歌辞多体制短小,风格绮艳,深得上层统治阶级的喜爱。清商曲辞中较有价值的主要是吴声歌和西曲歌。吴声歌产生于吴地,以当时的京城建业为中心,建业作为南朝政治经济中心,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歌辞多反映城市生活,表现男女之间的相思恋情。如《子夜歌》、《前溪歌》、《团扇郎》、《桃叶歌》等,虽主题显得重复,却清新可读。西曲歌产生于长江流域中部和汉水流域,以江陵为中心。西曲因产生地域和声节送和与吴声不同,故依其方俗谓之西曲。如《石城乐》、《莫愁乐》、《夜度娘》、《白附鸠》《杨叛儿》、《月节折杨柳歌》等。吴声西曲中多使用谐音双关语,分为同音异字(如“莲”与“怜”)、同音同字(如“布匹”与“匹配”)、混合三大类。南朝民歌之外,文人乐府也颇兴盛,文学之士很多,且多出世家大族,造成乐府诗的内容渐趋空虚,形式渐趋新巧,宋齐偏重于表现山水景物,梁陈偏重于表现男女私情。北方民歌以《鼓角横吹曲》为主,风格则慷慨悲凉,不同于南音之缠绵婉约。如《企喻歌》、《折杨柳枝歌》)、《琅琊王歌》、《捉搦歌》。北朝文人乐府作者寥寥,唯鲍照能融合南北文风于一体,成就较大。
乐府至隋,可分两期,文帝时为借古题抒己怀和借古题写时事的拟古乐府,炀帝时则为风格绮艳的拟南朝乐府。唐代建国之后与隋代一样,无民间乐府,只有文人创作乐府。初唐至盛唐的统治者多酷爱音乐歌诗,复古拟古之风甚为盛行,太宗曾制《破阵舞图》,造《庆善乐》,高宗曾造《上元乐》,武后亦曾作《天授乐》、《鸟歌万岁乐》,玄宗更好音律,尤好羯鼓。文人所作乐府新词中,《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比比皆是,律体化倾向渐多。今观“初唐四杰”、沈宋之乐府,虽未脱尽六朝之绮艳,然已有刚健雄浑之气骨,加上陈子昂提倡“风骨”、“兴寄”和张若虚、刘希夷等人的创作实践,乐府诗始洗尽铅华,呈现出兴象玲珑的盛唐风韵。高适、岑参边塞乐府的慷慨悲壮,王昌龄、王之涣乐府的风华流丽,李白乐府天风海雨般的恣情挥洒,共同构成了盛唐乐府诗百花齐放的全新局面。此后老杜以如椽巨笔创制“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之新题乐府,遂开启了中唐元白新乐府运动的崭新篇章。刘禹锡学习民歌体给乐府诗创作注入清新之风,李贺乐府呈现出冷艳奇诡之貌,温庭筠、李商隐重启乐府诗之唯美倾向。但乐府诗毕竟与音乐已经脱离开来,它不再能适应人们音乐与娱乐之需要,终于在绚烂之后归于沉寂,遂让位于一种新的音乐文学形式――词。
参考文献:
[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罗根泽.乐府文学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汉乐府民歌范文3
铺排有两种常见的形式:一是纵向铺排,一是横向铺排。
纵向铺排,就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铺排。
汉乐府民歌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其中有对主人公刘兰芝这样的一段描写:“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17为君妇”。这里就巧妙地运用了纵向铺排。诗句以时间为序,勾勒出刘兰芝从13岁到17岁的生活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刘兰芝的经历、教养,了解到她既具备家庭主妇的才干,又具备琴棋书画的才艺。结合全文,更能明确焦母的蛮横无理,自然引起我们对兰芝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为下文兰芝被遣回家后媒人不断上门的情节作了铺垫。
有趣的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陌上桑》中,也有类似的铺排:“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可谓少年有为,步步高升。纵向铺排的运用,通过对夫婿事功的描写,充分地表现了其不同凡俗和赫赫声势。秦罗敷盛夸“丈夫”的目的,是想借此来吓倒提出“宁可共载不”无理要求的使君。秦罗敷,这个普普通通的民间女子,在展示勤劳的一面的同时,其智慧的另一面,就是通过这个铺排显露出来的。
横向铺排,就是以空间转换为序的铺排。
汉乐府民歌《江南》是一首内容短浅而意境隽永的诗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短短的七句诗,铺排竟有四句,占据了诗歌的主要内容。这是典型的以空间转换为序的铺排,它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不厌其烦地交代“鱼戏莲叶间”的位置,骤看觉得何等呆板和累赘!但仔细品味,又觉得极其巧妙:表面是细致描绘鱼儿四方嬉戏、游动,是多么地自由自在,实际呢?巧妙地烘托了采莲人的心境。喜悦的心情、欢快的气氛就是通过铺排的手法充溢全诗,让人回味无穷。
不独《江南》如此,北朝民歌《木兰诗》中,状写花木兰出征前“市鞍马”时,也运用了相同的横向铺排,请看这段描写:“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个集市购买一件用具,肯定不符合现实生活的实际。但这恰恰是诗句的妙点,你看,东西南北,一点不乱,一刻没闲。铺排句式整齐,层次分明,极力渲染了花木兰及其一家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气氛,一种闹哄哄的戏剧场面,在读者眼前展现出来,真是风趣横生,兴味淋漓。
汉乐府民歌范文4
关键词:曹植;诗赋创作;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06-01
一、汉乐府及汉代小赋对曹植诗歌创作的影响
曹植今存诗作,以五言诗居多,这与曹操的四言诗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差异的出现于二者所秉承的创作思想有关。“四言正体,雅润为本”,而“五言流调,清丽居宗”,四言诗的“雅润”,更适合表达正统思想、胸襟抱负,作为魏之一主的曹操,更多的用四言诗表达心志。相比于四言诗,五言诗在运用和表达上更灵活方便,这也比较适合曹植用它来表达日常生活化的题材。而当时五言诗的兴盛,可看作是汉乐府的进一步发展。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运用当时通俗易懂的语言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开创了诗歌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风。由于汉乐府是当时下层人民的创作,在音乐形式、字数上没有过多限制。但到后期,如《孔雀东南飞》则成了完整的五言诗形式。但这类作品只占汉乐府的极少数部分,可见其在整个汉乐府的发展过程中是由杂言渐趋五言逐步发展的。曹植继承了汉乐府的这一发展趋势,在他的《斗鸡》、《公宴诗》等作品中,诗歌形式已趋完备,而如其中“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等,不仅形式完整,而且已开对仗等修辞手法的开端。而《斗鸡》诗中,曹植继承了汉乐府的叙事功能,完整的叙述了事情的缘起、过程等,诗歌内容“缘事而发”,现实主义诗风影响更加明显。这类诗作,可看成是发展了汉乐府的叙事功能和形式特点。
而曹植的赋,亦是在汉代抒情小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大赋以铺陈、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形式上则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到东汉时,大赋创作依然存在,但抒情小赋也开始占据的自己的位置,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张衡《鹦鹉赋》等为例,篇幅较之汉大赋大为缩减,而抒情性大大增强。如《归田赋》中“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哀鸣,交颈颉,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此段单纯的对自然物进行描写,抒情成分增加,而象征、比兴等成分减弱。发展到曹植时,由于时代变迁,曹植赋中已基本无歌功颂德等应制之作。取而代之的是如《白鹤赋》、《喜霁赋》等描写日常化题材的作品。这类作品或纯粹描写,或有所寄托,但寄托不深,篇幅上已较汉大赋大为缩减,寄托时已充分注意到语言的形式美,读来朗朗上口。此类咏物赋的发展,可看成是东汉小赋的进一步的发展。
二、时代背景对曹植作品的影响
历史上的建安文学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建安13年前,为建安文学的前期。建安13年时曹植16岁,此前其已有作品存世,但所作不多,作品也多生活化的题材。建安13年至24年,为建安文学的第二阶段。此时稳定的社会形势使当时文学创作均减少了描写战乱的成分,曹植在此期间亦不太过问政治,闲暇日多,便将大量时间用于日常游乐上。曹植的一些作品,如《斗鸡》、《娱宾赋》等皆为以他为中心的贵族集团当时的群游创作。除此之外,还有大量描写动植物题材以及自然景象的作品,如《芙蓉赋》、《大暑赋》等,此类作品及日常化倾向的出现,说明当时社会环境对文人心理,创作风格的影响。随着生活环境的稳定,诸如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专写进取精神和事业心的作品变少,作品中也失去了磅礴气势和胸襟。但取而代之的诸如《斗鸡》这些日常化题材的描写,为建安文学注入了一股新鲜力量。这类题材虽着眼于细小处并少有寄托,但为文学创作的多样化开辟了先路。
三、个性特征对曹植作品的影响
在现存作品中,曹丕,曹植同样都有日常生活化倾向的作品存世,而如《迷迭香赋》、《斗鸡》等都是二人群游活动留下来的同题作品,但除此类同题作品外,与曹植相较,曹丕同样身为贵族公子,日常化倾向的题材比曹植多很多。同样身为贵族公子,生活环境又十分相似,但文学风格的差异实由个人性格的不同造成的。曹植少年时期即已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和武力,曹操一向重以才取士,因此对曹植特加宠爱,本来想立曹植为太子,但曹植却最终失败即是因为性格上的狂放与简易。据《魏志》记载:“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人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立为嗣。”曹植性格热情外向,任性而行,虽然曹操欣赏其文学才能,但在屡次委以重任却“因醉不能任事”,终为曹操失望。而曹丕与曹植相较,虽偶也纵情宴饮,但不会像曹植一样委以重任时而不能担当。比较两人表现,可发现曹丕“机巧”的性格颇突出,曹丕虽偶有放纵,但在争取自己的利益时,却能巧妙使用一些手段。而相比曹丕,曹植虽也热衷追求功名,但性格热情开放,作风简易放达。“热情率真而欠深沉”,这种性格对其追求功名或许不利,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由于这种热情而简单的性格,使他的作品中重描写,而又能描写较细致,精微而又少有寄托提供了很好的主观条件。
汉乐府民歌范文5
关键词:民间音乐 传统音乐 地位和发展趋势
中国民间音乐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拟从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剖析,试图厘清其引领作用与影响。
一、从发展脉络看民间音乐在历史上的引领作用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可分为四个时代:秦以前、秦汉至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现当代。从这四个时期可看出其在历史上的引领作用表现。
(一)先秦时期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一部乐歌总集。春秋时期,由于《诗经》的广泛传播,使得歌唱成为这一时期主要的音乐形式,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普遍盛行,并影响和推动了先秦时期民间音乐的发展和繁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诗经》开始的采风制度,为后世奠立了向民间音乐学习的优良传统。所谓采风即是由宫庭派出的采诗官下去将各地民间的歌曲收集上来,交给管音乐的太师,太师把民歌按音律加以整理,配上乐器,然后再演唱出来。《诗经》中的“风”,分为十五国风,即己表明是由不同地区的土乐组成。而被称作朝廷之音的“雅”,实在说也是地方土乐,只是它出在王歌,便被称为“止乐”。贵族中的进步人士,为了讽谏,为了批判现实的黑暗,也需要向民歌学习其精神和手法。这在《雅》中贵族诗人的讽刺诗中可以明显看到。因此,《诗经》中即使是贵族作家的作品,都是向民歌学习的结果。这一事实提醒了后人,继此以后的汉乐府、唐曲子词与变文、元杂剧等也都是在向民间学习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而促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前进,这与《诗经》的带头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汉代的“乐府”
汉“乐府”是历史上有名的文化现象,其最原始的意义是指官方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即可指代民歌,也可指代诗词。
作为供统治者点缀升平、纵情声色的音乐机关,汉乐府的任务,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它不同于后代的最大的一个特点,或者说一项最有意义的工作,便是采集民歌。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之风加以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从上引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采诗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比周代还要广。乐府采诗虽然为了娱乐,但也有作为统治之借鉴的政治意图,即所谓的“观风俗,知薄厚”。
由于汉代乐府所教习、排练、编创和演出的各种音乐节目,大都用收集而来的民间音乐作为编创素材,并采用民间音乐的表演形式和体裁进行排练和演出,因而体现出浓重的俗乐特点。也正因为乐府音乐的俗乐性质,使得乐府编创的音乐体裁和形式成为当时社会音乐生活中一种领导潮流的艺术风范和形式样板,既不仅为宫廷和贵族享用,同时也为民间各阶层群众所喜好和效仿。汉乐府这种根植于民间音乐的深厚生命力,使其成为继《诗经》以后,中国音乐史上的又一颗明珠。
(三)“瓦舍勾栏”与元杂剧
民间音乐的历史进程在宋元时期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时代。这时国家已不设采诗官,但是向民间学习的传统却沿袭下来。
“瓦舍勾栏”即是这一时期非常值得重视的音乐现象。瓦舍勾栏中的民间艺人表演的市井杂乐,形式多样,品目繁多,仅就与音乐相关的品种论之,就有唱曲类、歌舞类、说唱类、戏剧类、器乐类等,这些类型不同、表演形式不同的杂乐品种,要么逢年过节以群体联欢形式自发地进行民俗性表演,要么长期固定在勾栏内演出,形成了宋元时期引人注目的都市文化新景观。
元杂剧的出现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它不仅在内容上第一次使下层人民在音乐艺术中获得了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是在前代和当代多种多样的民间音乐及其加工提高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诸如唐宋大曲、民间曲子、词调、说唱音乐等,均为杂剧的出现与发展准备了条件。民本内容与民间形式的完美结合,更好地表达了被压迫者的反抗呼声,表达了汉民族的豪迈气魄,使元杂剧具有典型的时代风格,在当时一领。
(四)明清时期的百花齐放
明清时期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延续与发展时期,我国能够保存极其丰富的传统音乐遗产,和这一时期民间音乐的空前传播与民间艺人的世代传承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由此衍化出的众多音乐品种和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宝库。这一时期,民间音乐的各个品种均己成熟成型,形成了绚丽多彩、百花齐放的格局。如戏曲音乐的多声腔体系、民间歌舞形式的争相斗艳、说唱音乐的地域特色、“吹、拉、弹、打”兼具的民间器乐合奏等,都有各自独特的面貌和特色。特别是昆曲、京剧的发展更是占尽风流,而京剧直到今天仍被我们奉为国戏,可是追根溯源,它们又都是由地方土戏逐渐演变来的。
二、从横向关系上看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四大类。相比较而言,民间音乐广泛存在,并对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民间音乐是其他音乐的基础
首先,从品种和曲目数量来说,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占比例最大,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影响遍及社会的各个层次和各色人等。仅从目前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收集整理工作来看,民间歌曲的歌种有千余种;民间舞蹈音乐有近1500种;曲艺音乐有300余种;民间器乐乐种近百种,曲目逾万余首。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一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
汉乐府民歌范文6
关键词: 《诗经》 汉乐府民歌 绘画美 情感美
古典诗歌中的民歌语言质朴,往往带有情节、情景,是叙事性的,是古典诗歌的质朴美、绘画美和情感美感染了学生,是古典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在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主要任务是沉浸于这些诗文,对诗文加以内化(了解和欣赏),而且注意记诵和积累,让经典成为自己文化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诗经》最具价值的部分是“国风”民歌,如果要感性地认识《诗经》,就要真正读懂它的民歌。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作品,与《诗经》民歌的主要内容一脉相承,是我国古典民歌的主要内容。
认识《诗经》,汉乐府民歌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是读懂古典民歌的前提,但是,要真正读懂,还必须读懂古典民歌的绘画美和情感美。无论是课本上的诗篇选读,还是课文外的补充阅读,都应该如此。
一、古典民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画面美,只重视内容、释义。
2.忽略人物,只重视语言、结构。
3.忽略理解记忆,只重视朗读。
二、为什么要讲绘画美和情感美
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传达给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熏陶影响学生的思想,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教师的心愿和重要目标。因为现实太实际,学生受到太多不良影响。
1.审美趣味、审美品位的提升。
2.精神境界淳朴、高尚的养成教育。
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应该是境界、心态的提升。
课堂教育担负德育的任务,古典诗歌中的画面美和情感美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以及淳朴健康的心态。
3.人伦、情操、价值观,正能量的传播。
三、读懂绘画美和情感美
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和过程不一而足,笔者在此不过是抛砖引玉。但肯定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双边活动。知识目标不再是第一,而是能力第一,还有情感目标、德育目标,教课有四个目标。
读古典民歌的绘画美,不外乎两大类,一是浓墨重彩的美,如《孔雀东南飞》《采薇》《东山》;一是素淡雅致的美,如《蒹葭》《七月》《十五从军行》。
《诗经》中的《蒹葭》一诗的美,难以言表。那种空鳌⒚岳搿⒌雅、飘逸的美,无与伦比,这就是意境的绘画美。在美的画面上,有形态,有色彩,有声音,有意念,有静态,有动态。它是一幅中国画,水墨画,重在写意。在水一方的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个伊人既可能是恋人,又可能是明君、贤臣,或者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桃之夭夭》《静女》《氓》,哪一首诗歌没有画面的美?艳美若桃花的新嫁女,娴静年轻的等待情郎的窈窕女子,就连悔恨自责的已婚女子,她们哪一个不是身处一张画中。《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哪一首诗歌不是一幅幅画面中的情景与人物呢?读《陌上桑》,人们仿佛看到日出时,阳光洒照在一片片翠绿的桑树林中,在纯美的自然环境中,有一个美人,衣装质地色彩明丽,连手中的小篮子都是香木的。《陌上桑》是轻喜剧,《孔雀东南飞》是凄婉的悲剧,画面非常鲜明,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画面,是生活的画面。
情感美是亲情、友情、爱情,是爱国情,爱自然、爱生活、爱人生。美好的情感,体现的是美好的家庭观念、人生观、价值观。
《君子于役》反映了徭役、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本诗明白如话,语言极其朴素,抒写的是农家平民之妻挂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夕阳西挂,农家的鸡儿进窝了,牛羊缓缓从放牧地归来,牛儿甩甩尾巴,羊儿哞哞叫,农妇女站在院门外苦苦远眺。这样一幅浓墨重彩的画面中,那个妇人的剪影在夕阳、牛羊的背景中强烈地震撼了读者柔软的内心。她的情是亲情,纯真而纯正。我的丈夫在外服役,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不知道他会不会饥渴,没日没月,怎不叫人思念。
这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她是劳动者,她心里爱家、爱丈夫,可是她不会说“爱”,不会用言语表达“爱”这个字。勤劳持家,翘首以盼的妇人内心苦,可她的农家生活场景纯净、恬静,她思念牵挂丈夫的情感美。
2014年4月14日,一瓶三千澳元的红酒造成澳大利亚最大一个州的州长辞职。教师跟学生们分享两个真实的故事,解释东西方价值观、家庭观念的差异。在悉尼工作,一个堂堂公司高管宁愿放着上亿元的生意不谈而去小学校接儿子。Colin解释说公司工作上的事情除了他还可以有别的合伙人来负责,但对于孩子和妻子,他是唯一的不可替代也不能缺席的父亲和丈夫,不能对年幼的孩子作出的承诺食言。
读古诗,可以联系当今现实,由古诗歌中的人物分析,拓展到对现实中的人和事的思考,使课堂不脱离现实,不脱离生活。
课堂讨论《上邪》,你认为这个抒情女子的爱情观是怎样的,联系古今现实,你有什么联想?你怎样认识“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不远坐在自行车后面笑”?这首诗的情感、观点和当代爱情诗《致橡树》有何不同?
四、对语文教学研究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