囱的组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囱的组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囱的组词范文1

关键词:宋代仕女画风 卢祖皋词 女性美

卢祖皋,字申之,又字次夔,号蒲江。永嘉人(今属浙江省温州市)。嘉定十一年(1218)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历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郎、将作少监。与同里赵紫芝、翁卷等为诗友,彼此唱和,然诗集不传,有《蒲江词稿》一卷。纵观卢祖皋的词,大致可分为四类:恋情词、咏物词、交游词和祝寿词。其中前两类词数量较多,关于女性的描写很多,多借描绘女性的慵懒闲愁和离散意绪来表达词人自己的感伤幽怨。而其咏物词则广泛运用拟人化手法,把花比作不同气质的美人,呈现出别样的女性美。本文将从宋代仕女画风所体现的女性审美标准的转变来分析卢祖皋词中的女性美。

一、纤弱清癯、慵懒闲愁的娇态

宋代的仕女画风格由唐代的雍容大度变为阴柔婉约,由丰满壮硕转变为羸弱纤细的清癯之美。[1]从现存的仕女画来看,宋代仕女画画风沉稳工致,线条法度严谨,人物形象娇小端丽,身材轻盈娇小。而在南宋,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南宋苏汉臣《状靓仕女图》、南宋佚名《合乐图》、刘松年的《天女散花图》中的仕女都是身材娇小,脸部瘦削,全然没有唐代的丰腴雍容。

宋词中纤弱清癯的女性美更是词人常描绘的对象。如秦观的《生查子》云:“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身材的娇小瘦弱相对应的是神态、情绪上的慵懒闲愁。卢祖皋少即丧父,从小寄居,身世十分坎坷,加之南宋小朝廷残山剩水的偏安局面,南宋士气的普遍低落。在内外俱伤的环境里,卢祖皋是忧郁多愁的,经常以少女般的细腻情思来展现自我,孤影自怜。[2]卢祖皋词作常借描绘女性的纤弱清癯,慵懒闲愁来表现忧郁多愁的意绪,如《更漏子》:

玉钩裁,罗袜浅。心事漫捻针线。钗半,鬓慵梳。新来消瘦无。江南路。花无数。不知何处。帘影转,暝禽西。看看眉黛低。

闺中女子百无聊赖地做着针线活,云鬓懒得打理,“弄妆梳洗迟”,看着镜子里自己的容颜慢慢消瘦,只能在闺中黯然神伤。词中女子有着纤纤细足,身材“消瘦”,神态慵懒忧郁,这也是宋代仕女画风审美标准的体现。

又如《清平乐》:

玉肌春瘦。别凤离鸾后。柳外画船看翠袖。眼艳风流依旧。杏梁语燕绸缪。可堪前梦悠悠。几度欲成花雨,断云还过南楼。

词中女子纤弱清癯,“别凤离鸾后”,流露出慵懒的淡淡的闲愁。

即使是咏物诗,把花卉比作美人,也是消瘦慵懒的。如《洞仙歌・赋茉莉》:“玉肌翠袖,较似酴瘦。”又如《渡江云・赋荷花》:“露华匀玉,日影酣红,记晚妆慵整。”

二、端庄娴静、独立清标的韵致

中国古代妇女的言行举止、社交活动都要受到封建礼教的严格管束,言谈举止多拘谨矜持,思想感情多含蓄委婉,性格气质多文雅深沉。清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提到:“‘写’美人不贵工致娇艳,贵在于淡雅清秀,望之有幽娴贞静之态……若一味细幼丽,以织锦装饰为工,亦不入赏。”仕女画对淡雅清秀、端庄娴静的内在美是十分推崇的,尤其是宋代仕女画,更是推崇这一内在美。宋代的仕女在妆饰上,已经由唐代的浓烈外显、张扬艳丽转为朴素自然、端庄淡雅。服饰由唐代的大胆外露,薄衣轻透转为拘谨保守,层层包裹,不可有一点外露。如刘宗古《瑶台步月图》中的仕女服饰严谨保守,衣角、裙边都规规矩矩,端庄娴静,独立清标。此韵致在卢祖皋的咏物词中体现得更明显,如《卜算子・水仙》:

佩解洛波遥,弦冷湘江渺。月底盈盈误不归,独立风尘表。窗绮护幽妍,瓶玉扶轻袅。别后知谁语素心,寂寞山寒峭。

水仙本来就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词人进一步渲染,把水仙比作无人相怜、知音难觅、幽然娴静、独立风标的美人。又如《洞仙歌・赋茉莉》:

玉肌翠袖,较似酴瘦。几度熏醒夜窗酒。问炎州何事,得许清凉,尘不到,一段冰壶翦就。晚来庭户悄,暗数流光,细拾芳英黯回首。念日暮江东,偏为魂销,人易老、幽韵清标似旧。正簟纹如水帐如烟,更奈向,月明露浓时候。

此词对于茉莉花之清白洁净,美丽无瑕的欣喜和其难逃粉香黯堕命运的叹息以及对于时光易逝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虽如此,词人还是给茉莉美人赋予“幽韵清标似旧”的韵致,也表明了词人自己的态度。

三、男子视角下的观赏性与病态美

仕女画的本质其实是男性的艺术,中国古代的仕女画作者大多是男性,体现的是男性的审美标准和世俗的要求,并伴随着弱化和奴化女性的过程。如宋代以纤弱娇小为美,脸部渐渐瘦削,面带忧郁愁容、盈盈粉泪,细足纤纤,这其实已经接近一种病态的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术史籍中,记载女画家的资料很少,留下的绘画作品更少。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主流社会不愿意妇女从事艺术活动。[3]宋代除了少部分比较出名的女词人外,词坛几乎还是由男性霸占,男性词人在宋词中常模拟女性的口吻,来描写或诉说女性哀怨的心曲。所以,宋词中的女子大多也是男性眼中的女子,其所表现的女性美多是男性对女性审美要求的反映,对女性美的审美标准有的也是近病态的。

男性画家在画女性时多抱着观赏态度,在宋代男性画家笔下的仕女画和男性词人笔下的词中所描绘的女子的体形多是瘦削的,神态多是哀伤的,心情多是幽怨的,姿态多是慵懒闲愁的,呈现出某种病态美。着衣打扮多是为了迎合男子的审美趣味,卢祖皋的词也不例外,如他的十首《谒金门》,其中的纤弱瘦削、啼损哀容、慵懒哀怨几乎接近病态。如:

人寂寞,帘外翠阴如幄。团扇藤床花间错。雨边残梦觉。翠浅粉销香薄。临镜不梳掠。新恨悠悠无处托。棋声闲院落。

闺中女子因为情郎不在身边而寂寞慵懒,揽镜自怜,无心打扮,带着盈盈粉泪,一种忧愁哀怨、百无聊赖的神态,词人亦沉醉在这种哀怨的女性美里。

再如卢祖皋的《鹧鸪天》:

纤指轻拈小砑红。自调宫羽按歌童。寒余芍药阑边雨,香落酴架底风。闲意态,小房栊。丁宁须满玉西东。一春醉得莺花老,不似年时怨玉容。

美人纤纤玉指,拨弄着砑板唱歌,一种幽怨和难以排遣的哀愁袭来,词人以一种欣赏的姿态来观摩女子的愁怨之美。

总之,卢祖皋恋情词和咏物词有不少佳作,其词中所描绘的女性美很多无不暗合宋代仕女画风格特色。从宋代仕女画风的转变来分析卢祖皋词中的女性美,既是一个新角度阐释宋词的尝试,两者的相互印证,对于我们研究历代仕女画风也有很多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宗英.宋代仕女画风与宋代社会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囱的组词范文2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者 副词 偏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23-02

面向维吾尔族的汉语教学是以培养学习者的言语交际技能为最终目的的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全部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得体交际能力的过程。也可以说我们要培养的交际能力是一种语言运用能力,它体现为具体情境中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得体的原则是我们说话的根本目的。因此若离开了语言的交际过程和语言的交际价值,去孤立的解释语言的结构和词语的意义,显然是与教学目的和教学宗旨背道而驰的。赵金铭先生1994年在《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一文中在谈到语法教学中的三个平面有机的结合的问题的时候指出:“句子的生成是有深层结构(语义)到表层结构(句法)以实现交际目的的序列化过程,这个序列取决于语义的正确性,句法的限制性和语用的选择性。”①很多副词与语用概念关系密切,副词的选用不同、位置不同所表达的语用意义也不同,以下笔者从语用蕴含、语用焦点和语用预设来分析维吾尔族学生在语用层面上副词偏误的情况。

1 语义蕴含

语义蕴含指的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意义而言的,是透过字面意义而表现的附加意义,也是交际的目的所在。我们看看下面的句子。

例1:他本来就不瘦,后来变胖了。

正:他本来就不瘦,后来变瘦了。或

他本来就不瘦,后来越来越胖了。

或:他本来就不瘦,后来更胖了。

例2:他本来就不喜欢学习,后来也不喜欢学习了。

正:他本来就不喜欢学习,后来喜欢学习了。或

他本来就不喜欢学习,后来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

或:他本来就不喜欢学习,后来更不喜欢学习了。

“本来”是相对于“后来”和“现在”而言的,例句1中用了“就”,它强调了事实本身,蕴含了情况已经达到了某种程度,因而它限制了后面的情况应向着更高的程度发展,此处的“就”有强调“已经”的意味,而单说变胖了不能体现更高的程度,所以应改为:他本来就不瘦,后来越来越胖了。或是:他本来就不瘦,后来更胖了。改过后的句子意思就明确了。例句2也是同样的道理。

2 语义焦点

焦点是指句子所表达的信息中着重说明的部分或者发话人有意强调的部分,也是句子中在语义上最突出的部分,属于语用平面。②焦点本来是光学上的术语,现在已借用于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言语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句子包含着很多信息,既有句内的,也有句外的,既有已知的,也有未知的。发话人对各种信息的态度不一样,有的是着意强调说明的信息,这就是焦点。我们看下面的两个句子。

A: 你和她谁的汉语好?

B: 她学得(很)好

a: 你学得怎么样?

b: 我学的好。

这是我在课下和同学闲聊中收集的两个句子,表面上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却总是觉得别扭。对比焦点是针对听话人或听说双方都清楚的某个人的一些想法来进行对比的焦点。我们看b句,它是一个有对比焦点的句子,在“X和X谁学得好”这样的语境下出现,在教学中老师若指出这一点,学生对b句存在的对比焦点就很容易理解。B和b的不同也就清楚了。B是要告诉对方“X学得怎么样”,是句尾焦点句,表达重心在句尾;b则是告诉对方“谁学得好”,焦点是“我”。我们看下面的句子。

A 组

我们一直在学校门口等你。(“一直”管辖的是“在学校门口等你”,语义焦点是“在学校门口等你,没有到别的地方等你”。)

我们在学校门口一直等你。(“一直”管辖的是“等你”,语义焦点是“一直在等你”,没有干别的。”)

B组

他也许明天来。(问的是他什么时候来)

他明天也许来。(问的是他明天干什么)

C组

老师对我们都很关心。(“都”强调老师对我们)

老师都对我们很关心。(“都”强调所有的老师)

由以上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副词和另一语法成分的位序不同,但形式上都是正确的。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副词在句中的位置并非是固定不变的,二是变换位序后与原来的句子有区别。副词的位置不同,所管辖的范围就不同,所要表达的语义焦点就不同。在交际中,交际双方应该有共同的语义焦点,如果焦点不同,答非所问,交际就无法进行。如例句A中,问题的焦点是“谁的汉语好”,而回答的焦点是“谁学的怎么样”,一问一答语义焦点错位,阻碍了交际。

3 语用预设

预设“是在发话人看来交际双方都接受的‘共同背景’或‘无争议信息’”。③这种“无争议的信息”不是话语的断言部分表达的意义,即表达的不是基本信息,而是附带信息,是发话人预先肯定下来的,并预先设定无疑已为听话者接受的,正由于预设传达的是附带信息,或者说是非基本信息,因此它具有隐晦性,容易被学生忽略。例如:

例句一:我比他更高。

例句二:我更比他高。

例句一包含一个预设:“他比一般人高”;并且蕴含“我和他都高”。例句二包含的预设则是:“某人比他高”,蕴含“我比某人高”和“我和某人都比他高”。它们在这两句中的区别主要是由于副词“更”的位置不同而造成的。

我们来看下面的句子:

例1:她很漂亮,一点胖。

正:她长得很漂亮,稍稍有点儿胖。

例2 A:昨天下雨了,你跑步了么?

B:既然昨天下雨了,我就不想去了。

例句1中有两个预设:一是胖是美的。二是胖是不美的。基于预设一,例句1前后是两个因果关系;基于预设二,则两句前后之间是转折关系,预设二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观,一般情况下占据优势。但如果与以胖为美的民族交往,这个句子的预设就正好相反了。例如说在唐朝,女人是以胖为美的,那这句话就是因果关系。例句2中的回答从预设的角度看存在着明显的毛病,因为问句的预设是“昨天下雨了”,为已然事实,后边就不能再用未然的“我不想去了”来回答。这显然与前面的已然事实前后矛盾。应改为意思明确的句子,

正:昨天下雨了,你跑步了么?

昨天下雨了,我没有去跑步。

再比如时间副词“已经”有表示动作、变化的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的意思,当维吾尔族同学从工具书、教材或教师的讲解中知道另一个时间副词“都”也具有同样意义而不知道二者在其他方面还有重要区别的时候,就极易把二者视为完全等同,于是就会犯下面的错误:

例:告诉你个好消息,我都评上奖学金了。

此例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都”除了含有“已经”的意义之外,还表示一种不满、惋惜、劝慰等感彩,类似一种语气副词,不能用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报导,汉族同学不会出这类错误是因为汉族人有这方面的预设,在交际中早就把二者很好地区别开来了,维吾尔族同学不存在这方面的预设,于是就很自然地把二者无条件地等同起来,就会发生汉语内部一个项目“已经”向另一个项目“都”的负迁移,偏误由此而产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言服务于各种各样的生活交际的需要。事实上,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种种不同的问题等待着他们去解决。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际,而且只有通过使用语言才能学好语言。

注释:

①赵金铭.《教外国人汉语语法的一些原则问题》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第二期.

②范晓,张豫峰.《语法理论纲要》.上海译文出版社,第340页.

③王安石.《句义的预设》.语文研究,1996年第二期.

参考文献:

[1]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出版社,1990.

囱的组词范文3

【关键词】 甲状腺; 颈丛阻滞; 针刺; 麻醉

0引言

甲状腺手术以往常选用针刺麻醉,镇痛效果较为确切,当前主要选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我们将针刺与颈丛阻滞复合应用于甲状腺手术,观察其麻醉效果、术中心血管反应及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并与单纯颈丛阻滞麻醉相比较,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甲状腺手术患者90例,ASAⅠ~Ⅲ级,其中男15例,女75例,年龄20~65岁,体质量55~80 kg. 手术包括甲状腺腺瘤摘除,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

1.2方法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 g和东莨菪碱0.3 mg,术前30 min肌注. ②局麻药配制10 g/L利多卡因+2.5 g/L布比卡因+0.05 mg芬太尼. ③双侧颈浅丛阻滞:患者平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外侧垂直皮肤进针,有膜突破感后即注入局麻药11 mL,按压使之弥散. ④针刺麻醉:行双侧内关穴针刺,捻转直至患者有酸麻、沉重感后,连接G8605型电针麻仪(脉冲波),调节刺激参数(2~8 Hz,递增刺激强度,直至患者能耐受的最大量). ⑤分组: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第1组单纯组,仅施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第2组复合组,行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后再行针刺麻醉. ⑥观察项目:监测和记录术前、麻醉后5 min及术中的血压和心率变化. 记录术中和术后有无恶心呕吐. ⑦镇痛效果评定标准:Ⅰ级(患者安静无痛,牵拉甲状腺上极时稍感不适,未用辅助药);Ⅱ级(患者安静,轻微诉痛,加用少量局麻药或辅助药);Ⅲ级(患者明显疼痛,频频诉痛,烦燥不安,需多次追加局麻药或辅助用药).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以x±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病种无统计学差异. 术中两组收缩压明显升高,心率加快,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复合组的收缩压、心率变化较单纯组为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 镇痛效果也以复合组优于单纯组,复合组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单纯组(P<0.05,表2).

表1两组血压及心率的变化(略)

转贴于

表2两组镇痛效果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略]

3讨论

颈丛阻滞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因其麻醉效果确切,操作简便,已被临床广泛采用,但颈丛阻滞后易出现心率增快和血压增高,心肌耗氧增加,可能与颈丛阻滞抑制颈动脉窦及迷走神经活性,促使交感神经兴奋有关[1]. 单纯针刺麻醉也具有麻醉镇痛效果确切、呼吸循环干扰轻、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镇痛效果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常发生镇痛不全[2]. 我们将针刺和颈丛阻滞复合用于甲状腺手术,观察到麻醉效果明显增强,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的幅度明显减小,可能与针刺穴位持续电刺激下的痛阈提高、体内释放大量内啡肽等镇痛物质有关,从而完善了颈丛阻滞麻醉的效果. 芬太尼为强效镇痛药,其镇痛作用为吗啡的75~125倍,常用小剂量与局麻药相混,用于颈丛阻滞,以期提高麻醉效果[3],但芬太尼能直接作用于中枢呕吐化学受体敏感区,导致恶心呕吐发生率高[4],药物治疗恶心呕吐如氟哌利多、昂丹司琼等常产生副作用或增加患者费用. 针刺内关穴可以调整肾上腺素及血管加压素,能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肠运动,解除胃痉挛,所谓“心胸内关谋”,有实验统计结果显示,针刺内关穴能明显降低手术麻醉期间的恶心呕吐. 我们的体会是颈浅丛阻滞与针麻复合,再辅用神经安定镇痛药,也适用于较复杂的甲状腺手术,具有止痛完全、循环干扰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故是甲状腺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

[1] 张新和,张立生,潘耀东.颈丛阻滞对循环系统影响的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 1994,10:138.

[2] 胡杰.针刺浅颈丛复合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体会[J].山东中医杂志,1996,15:456-457.

囱的组词范文4

[关键词] 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2-16-04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ultrasound-guided combined with nerve stimulator in the ditch by the muscles of the brachial plexus block

ZENG Junhua MA Dujun YU Tian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0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analysis of ultrasound-guided joint nerve stimulator into the ditch by the muscles of the brachial plexus block. Methods With the method of prospective study, 90 patients with ASA gradeⅠ toⅡ treated by upper extremity surgery were allocated to the ultrasound group(A),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nerve stimulator(group B) and the traditional group(group C) based on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30 cases in each group. anesthetized puncture operating time, pain blocking effects, motor block Bromage modified method, the anesthetic effect and adverse comment among patients of the three group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average operating time of group A was (4.7±0.9) min, that in group B was (3.5±0.7) min, group A compared with group B,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Ultrasound guidance; Nerve stimulator;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Upper extremity surgery

表1 三组患者基线情况比较

组别 n 性别 年龄(岁) 体重(kg) 手术部位

男 女 上臂 前部桡侧 前部尺侧 手部桡侧 手部尺侧

A组 30 16 14 45.5±14.9 57.1±13.2 8 7 4 5 6

B组 30 15 15 44.7±15.3 56.3±14.6 7 5 5 6 7

C组 30 14 16 46.1±15.6 57.0±13.7 9 6 5 5 5

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多样,其中肌间沟入路已广泛用于上肢手术。由于臂丛神经结构复杂、周围重要组织较多,在临床穿刺定位过程中给医患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传统解剖定位阻滞方法尽管操作简便,但缺乏统一量化操作规范以及存在手术患者个体差异情况,属于盲探式操作,容易损伤神经并神经阻滞常不全,甚至产生严重并发症等[1]。因此,本研究利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入路行臂丛神经阻滞,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得到我院临床研究伦理与道德委员会的批准,共纳入2013年6月~2014年6月资料完整的ASA为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年龄18~60岁,体重40~75kg,无上肢运动、感觉异常,无肌间沟入路禁忌。将所有符合要求病例按照先后就诊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超声组(A组,n=30)、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B组,n=30)、传统组(C组,n=30)。三组患者基线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H31020532)0.1mg、阿托品(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50020046)0.5mg。进入手术室后常规开放静脉,监测生命体征(Bp、ECG、SpO2、R、R)。患者平卧位,双肩放松,头转向对侧,手臂放置于体侧。三组患者按照下述方法注入0.5%罗哌卡因(瑞典AstraZeneca AB,H20100106)30mL/例。

A组:采用美国Terason T3000便携式超声系统(5~14MHz,HL5-A探头)对肌间沟臂丛神经进行扫描,涂抹耦合剂后移动超声探头在前斜角肌的外下方找到类圆形低回声目标神经干后,在超声实时可视图像导航下将已经安装好的7号注射穿刺针头从超声探头外侧进针,沿臂丛后外侧缓慢贴近臂丛神经,确认无误后注入1/2左右局麻药,用超声观察局麻药对神经束浸润情况,使局麻药尽量包绕在神经束周围扩散。实时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再将针尖从臂丛前上方贴近臂丛神经,照前法注入剩余局麻药。

B组:同上述方法用超声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后,常规消毒,将Stimuplex SB8-HNS12神经刺激仪22号刺激针在超声引导下刺入皮肤,当针尖接近目标神经丛时以1~2Hz的频率、1.0mA的输出电流刺激神经,观察患者相应上肢、肩部肌群收缩运动情况。当电流逐渐调为0.3mA时仍有持续的肌肉收缩运动时,回抽与延长管相连的注射器无血液后,可先注入1~2mL局麻药作为尝试量,并逐渐增加电流至1.0mA观察上肢的运动反应,若确定无反应,说明阻滞成功,可将剩余局麻药物按照上述方法依次注射完毕。

C组:辨清前、中斜角肌间隙后,将7号注射针在颈6水平垂直向皮肤内刺入,并逐渐往脚侧推进,直至出现异物感或触到突触,并询问患者有异感,将枕头固定,回抽无血液或脑脊液后,直接注入局麻药物。

由另一麻醉医师监测上述三组患者各项指标,术中若镇痛不全,可辅助镇静镇痛药物,若仍难以对目标神经阻滞完全,则改为全麻。

1.3 观察指标

操作时间:穿刺针穿刺开始至局麻药物注射完期间。

痛觉阻滞效应[2]:注药15min、30min后,以针刺法评估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区的痛觉,记录阻滞起效时间,以痛觉消失为阻滞完善,记录阻滞完善时间、阻滞完善率。

运动阻滞程度[3]:于注药后15、30min采用Bromage改良法评估运动阻滞:0级,无运动阻滞;1级,感上肢沉重;2级,不能抬起上肢;3级,不能屈肘;4级,不能屈腕;5级,不能活动手指。

麻醉效果评价:优,手术时完全无痛;良,手术时轻微疼痛,需辅以镇静药;差,手术时剧烈疼痛,需追加臂丛神经阻滞、局部麻药或辅助大剂量镇痛药物才能完成手术。

不良反应:记录麻醉过程中各种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表2 三组患者臂丛各神经痛觉阻滞效应时间的比较(,min)

组别 观察指标 正中神经 桡神经 尺神经 肌皮神经 前臂内侧皮神经 合计

A组 阻滞起效时间 6.1±1.9 4.1±1.4 8.0±1.9 5.2±1.5 8.7±3.1 32.3±1.4

阻滞完善时间 17.3±3.2 11.5±3.8 18.9±4.2 13.6±2.8 18.1±3.2 79.7±4.1*

B组 阻滞起效时间 4.8±1.3 3.2±1.0 5.1±1.2 3.4±1.2 3.9±2.7 20.9±1.5

阻滞完善时间 12.2±2.1 6.9±3.1 13.2±3.5 9.1±1.3 12.1±2.4 53.2±1.1*

C组 阻滞起效时间 9.8±2.5 6.7±2.4 11.1±3.2 8.4±2.9 12.8±3.4 48.5±2.7

阻滞完善时间 23.1±5.7 13.9±5.0 23.2±6.3 19.9±5.1 24.2±4.7 104.5±4.7*

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方差分析,三组阻滞起效时间比较,F=64.781,P

表3 三组患者臂丛各神经痛觉阻滞完善率的比较[n(%)]

组别 正中神经 桡神经 尺神经 肌皮神经 前臂内侧皮神经

A组 27(90.00) 30(100.00) 24(80.00) 30(100.00) 25(83.33)

B组 30(100.00) 30(100.00) 28(93.33) 30(100.00) 29(96.67)

C组 25(83.33) 26(86.67) 20(66.67) 24(80.00) 19(63.33)

注:分类资料双向无序x2检验,x2=0.848,P>0.05

表4 三组患者运动阻滞效应的比较[n(%)]

运动阻滞程度 注药后15min 注药后30min

A组 B组 C组 A组 B组 C组

2级 21(70.0) 25(83.3) 24(80.0) 25(83.3) 26(86.6)■ 25(83.3)

3级 24(80.0) 27(9.0) 18(60.0) 27(90.0) 28(93.3)■ 20(66.6)

4级 16(53.3) 19(63.3) 7(23.3) 25(83.3) 25(83.3)■ 14(46.6)

5级 13(43.3) 17(56.6) 4(13.3) 22(73.3) 24(80.0)■ 7(23.3)

注:等级资料多样本比较秩和检验,注药后15min三组比较,x2=3.26,P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多组比较用方差分析,不满足正态性或方差齐性检验时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

2 结果

2.1 操作情况

三组患者均按照计划完成麻醉。A组操作时间2.0~7.5min,平均(4.7±0.9)min;B组操作时间1.0~6.5min,平均(3.5±0.7)min;C组操作时间2.0~13.5min,平均(6.8±4.7)min,出现2例声音嘶哑,3例误穿血管,1例血肿。A组与B组操作时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7,P

2.2 痛觉阻滞效应

A组与B组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运动阻滞程度

注药后15min,三组运动阻滞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麻醉效果评价

麻醉效果评定:A组优秀24例(80.00%),良好6例(20.00%),优良率达100.00%;B组优秀29例(96.67%),良好1例(3.33%),优良率为100.00%;C组优秀19例(63.33%),良好3例(10.00%),优良率达73.33%。A、B组麻醉优良率高于C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臂丛神经由颈5~8神经腹支、大部分胸1神经前支、部分颈4神经和胸2神经组成,围绕腋动脉分为内侧束、外侧束和后束,三束呈扇形主要发出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腋神经,是支配上肢感觉和运动的周围神经丛[2]。臂丛神经阻滞入路常见有肌间沟和腋路,取肌间沟神经阻滞对上臂、肩部及桡侧阻滞好,而尺神经阻滞起效迟、不完全,腋路臂丛阻滞时尺侧阻滞好,而肌皮神经常不能阻滞,在临床实际操作中仍以肌间沟法为主[4]。其定位方法目前以传统解剖定位行上肢手术麻醉为多见,因为其不需要超声等辅助设备支持,只是根据触摸体表解剖标志进行操作,因而快捷简便,但此操作过于盲目和主观,其麻醉疗效与临床经验和患者个体差异存在密切关系[5]。因为仅仅依靠体表解剖标志去定位,穿刺过程中难免会损伤周围神经、血管,甚至出现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如口舌发麻、霍纳综合征、头晕痛、听力障碍等中枢神经中毒症状,或伴有血压骤升、骤降以及心率加快等外周系统中毒反应。对于臂丛解剖变异或颈粗短者,更会影响施术。伴随现代医学精准定位技术的发展,如今医学不仅追求优良有效的麻醉疗效,还要更加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6]。因此,人们开始应用各种辅助设备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提高麻醉精确度,常用的设备有超声、神经刺激仪等[7-8]。

自1994年Kapral[9]首次描述超声实时引导用于区域麻醉,这项革新技术已经在成人中得到广泛认可。超声技术具有定位无创伤、定位准确、可视下实时监测、操作便利等优点[10],研究显示当超声探头频率在10~14MHz时可以清楚地显示臂丛神经团、肌肉及血管等结构,直视下引导穿刺针行多点注射并可实时监测麻醉时局麻药的扩散情况,避免了传统穿刺方法的盲目性,极大地提高了麻醉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11-12]。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时,通过电流刺激混合神经,激发靶点肌肉运动据此作为神经定位标志,给神经阻滞技术提供了客观指标,进一步提高了阻滞定位的准确性和阻滞效果[13]。由于以往是借助解剖标志盲探下置入神经刺激仪,不能保证局部完全包绕神经,对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均具有较高的阻滞不全发生率,因此仍存在一定的失败率和并发症[14]。

本研究借助超声扫描神经丛二维平面可视化优势即影像学定位,结合神经刺激仪激发靶点肌肉的进一步验证即电生理定位,实现了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精准定位臂丛神经,其中通过临床对照研究发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组臂丛各神经痛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麻醉操作时间均小于单纯超声组、传统组,说明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仪可以提高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成功率,该方法较传统方法麻醉起效时间短、阻滞效果完全,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对于臂丛神经解剖结构变异较大,病情较危重的患者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时建议优先使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行阻滞麻醉。

[参考文献]

[1] 张庆芬,林惠华,杨庆国.超声引导连续髂筋膜间隙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2012,32(11):1297-1301.

[2] 夏雷,王美美,陈伟楚,等.超声引导在肱骨骨折患者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4,19(1):144-146.

[3] 文四成,陈潜沛,邓蕊.超声可视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广东医学,2014,35(3):398-400.

[4]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1057-1060.

[5] 李露,张晓光,廖俊,等.罗哌卡因混合碳酸利多卡因与等效浓度罗哌卡因用于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1,31(8):955-957.

[6] Trehan V,Srivastava U,Kumar A,et parison of two approaches of infra-clavicular brachial plexus block for orthopaedic surgery below mid-humerus [J].Indian J Anaesth,2010,54(3):210-212.

[7] 吴洪涛,王晋平.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137-139.

[8] 贺建华.改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疗效[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5):3473-3474.

[9] Kapral S,Krafft P,Eibenberger K,et al.Ultrasound-guided supraclavicular approach for regional anesthesia of the brachial plexus[J].Anesth Analg,1994,28(3):507-513.

[10] 马宇,熊源长,邓小明.便携式超声设备在未来战伤急救和麻醉镇痛中的应用[J].人民军医,2014,57(1):17-18.

[11] 吴道珠,黄品同.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2011,21(4):524:527.

[12] 赵梓煜,陈非庸,张序忠,等.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疗效对比[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9):95-97.

[13] 薛卫东,曹建设,郭安梅.神经刺激仪经肌间沟定位臂丛神经分支行臂丛麻醉效果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2):272-274,308.

囱的组词范文5

关键词:膝关节镜手术;神经刺激器;阻滞麻醉

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等方式均为区域阻滞麻醉范畴,本研究针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分别采用了腰硬联合麻醉与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案,旨在通过临床效果比较为患者提供最合理麻醉方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行膝关节镜手术治疗的72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28-54岁,平均(42.7±5.9)岁,体重53-71 kg,平均(64.2±5.9)kg,平均手术时间为(125.2±29.6)min;观察组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6-55岁,平均(42.9±5.6)岁,体重52~70 kg,平均(63.6±6.1)kg,平均手术时间为(124.9±26.7)min。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膝关节镜手术前30 min对患者肌注阿托品0.5 mg,转运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连接供氧系统以及生命体征监护设备。对照组患者给予腰硬联合麻醉,选取L3-4椎间隙作为穿刺位置,穿次后缓慢推注0.5%罗哌卡因3 ml,持续对患者进行麻醉效果测试,未达满意效果时再适量追加罗哌卡因,如若手术过程中出现麻醉效应欠佳表现再及时给予药物追加。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首先,开展腰丛阻滞麻醉,选择脊柱棘突同髂前上嵴交点部位作为穿刺点,连接神经刺激器后插入刺激针探寻k横突,碰触骨质位置后再进针1 cm左右探寻腰丛伸进,寻找过程中股四头肌发生明显颤动便提示已接近腰丛神经,降低刺激电流后推注罗哌卡因5 ml,恢复刺激电流后再补充罗哌卡因25 ml。然后,给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连接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在其中点建立垂直线,向上5 cm位置便为穿刺点。垂直刺入刺激针后观察腓肠肌颤动情况,降低刺激电流后注入罗哌卡因3 ml,恢复电流水平后再补充罗哌卡因20ml。

1.3观察指标 准确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与维持时间,主要包括麻醉前准备时间(自设置至完成穿刺注药所需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恢复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以及感觉神经恢复时间。同时,分别记录麻醉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均应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麻醉起效与维持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麻醉前准备时间为(15.7±3.3)min,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5.6±1.3)min,感觉神经恢复时间为(4.8±1.1)h,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0.6±1.7)min,运动神经恢复时间为(3.5±1.6)h;观察组患者的麻醉前准备时间为(24.5±3.1)min,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为(15.1±1.7)min,感觉神经恢复时间为(9.5±1.2)h,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27.1±3.7)min,运动神经恢复时间为(8.0±2.1)h,上述麻醉起效与维持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头痛2例,恶心5例,穿刺点疼痛4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0.6%;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头痛1例,恶心1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人体中腰丛与骶丛神经共同承担着下肢功能的支配作用,T12与L1-L4前支构成腰丛,L4-L6、骶神经、尾神经构成骶丛,由于骶丛神经部位较深,对其进行神经阻时常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所以临床常选用坐骨神经阻滞方式进麻醉。临床对单侧下肢进行手术时常选用坐骨神经联合股神经阻滞方法,与腰丛神经阻滞相比,其安全性更强,操作更加便利.但部分研究发现.腰丛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股神经阻滞,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具有血流动力学平稳、易恢复、疗效确切等特点,尤其是伴随医疗科技发展,充分结合神经刺激器进行阻滞点定位,使得临床疗效大幅提高,受关注程度也随之升高。因此,在本研究中部分行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均接受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腰丛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并通过与传统腰硬联合麻醉进行临床比较,旨在切实改善手术患者的麻醉质量。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