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名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家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家名言

音乐家名言范文1

关键词:声乐演唱;情感表现;内在关系

声乐是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仅有优美的声音与清晰的咬字和吐字和声音语调处理的技巧,而缺乏情感准确、生动的表达,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

对声乐初学者来讲,先以技术为重,兼顾情感。但对于一位专业演唱者、歌唱家来讲,情感和技巧是缺一不可的。没有技术就不能很好的把握和处理歌曲,没有情感就不能表达歌曲的真正内涵,不能打动人,反而会让人感到乏味。正所谓:技术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技术的延伸。许多著名声乐教育家常说:“以情带声”,这简单的四个字将情感表现的重要性概括得淋漓尽致。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发出为表现一定情感所需要的音调。”[1]我国自传统的歌唱理论《乐记》开始,就总结了“声”与“情”的关系,“情动于中,故形于声”。[2]甚至连唐代诗人白居易也说:“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3]可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果,取决于演唱者的情感表现,但要达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却很不容易。所以连诗人白居易也不得不感叹:“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4]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充分认识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某些初学声乐演唱的学生,忽视情感表现在歌唱中的重要性,片面地追求“技术”,虽然对掌握歌唱技巧有益,但忽略情感表现的歌唱,其技巧就变得机械、木呐。音乐其实不是抽象的,它蕴含的感情是很丰富的。从创作角度看来,创作和表演音乐常常可以集于一身,且可以同时进行。作者是带着情感来创作的,是融入意境和题材的,而作为演绎者就有责任把作品的情感表现出来。

演唱是以声音来表现感情的,它通过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而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人们听到不同的声音引起的情感也有所不同,是喜、怒、哀、乐、爱、恨等感情的交加。演唱本身没有视觉形象,但它能通过听觉作用而唤起听众的想象力,从而在听众内心形成虚幻的视觉形象。例如:冼星海的经典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河怨》,从第四届金钟奖开幕式演出排练起,到现在为止,这首曲子起码听过百次之多。这首作品几乎是每个声乐学习者开口即唱的声乐作品,它之所以能这样的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笔者以《黄河怨》为例,从创作背景、歌词内涵及音乐要素三方面谈歌曲演唱中的情感表现。

创作背景的情感表现

要理解一首作品的真实情感首先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黄河怨》这首作品是《黄河大合唱》里的一个独唱曲目。1938年,全面爆发以后,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艺术家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谱写了《黄河大合唱》这一不朽之作。冼星海称赞它“充满美,充满写实、愤恨、悲壮的情绪”。因此,《黄河怨》的总体情感就是要有着悲壮、愤怒的情绪,“怨”字更是这首作品的中心感情。而且,此作品是让女声来演绎它,那么就应该以一个代表妇女的形象和被压迫、被污辱的声音来表达情感。总结以上分析,笔者以为这首曲子总的情感表现是:怨恨、悲惨、凄凉的感情融为一体。

歌词内涵的情感表现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它与文学语言的关系十分密切。声乐之所以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是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这是在其它艺术当中所不能及的。语言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它通过内心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而向人们直接倾诉。在期间,艺术曾发挥了重要作用,被称之为“艺术救国”。美术通过绘画、雕塑的内容、构图形式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唤起人民的情感。音乐则通过歌词、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及强烈的听觉冲击力唤起人民的情感。可以说,美术家和音乐家都是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来激励、鼓舞人民群众。对于演唱者来说,要做到“不唱无情之曲,不为无情唱”,就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5]歌词是音乐的主体,是音乐的来源。《黄河怨》的第一段歌词是:“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怨”。这一段用拟人化的手法准确表达出人民的悲愤情感。

因此应该暗淡的音色,宏大的音量,情感适度地加强,缓慢的唱出来这样的手法来表现情感。这样的情感处理就不会显得单一无力,显得很单薄,而是让听众感觉到层次感,同时也引出了中心感情。后面的歌词重复的用这种写法,将黄河的怒涛化作人的情感,这样便唤起听众的共鸣。第二段歌词的语气加紧了,也加重了。如:“命啊,这样苦!生活啊,这样难!鬼子啊!你这样没心肝!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这时情感就应该有另一种变化,因为此时最主要的词语———“鬼子”出现了,这种悲愤的感情就升华了。那么演唱时语气就应该重一点,音色浑厚一点,到“鬼子啊”这里的情感应是这一段的最强烈的部分。其中的十多个“啊”字是用同样的情绪,必须用悲伤忧怨的情感来歌唱,音色是暗淡、轻柔的,表现出沦陷区的妇女被污辱、压迫的形象和悲愤的感情。特别是“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一句,带着哭腔,用暗淡、低沉以及颤抖的音调,才能达到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黄河怨》的歌词基本上是无重复的。最后一段中的“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重复了一次,那么第二遍的情感就应该是对比的,比第一遍的情感更加强烈。音量应达到最大值,音色是比较明亮的,力度不能减弱,要“渐强”结束,具有穿透力。

音乐要素的情感表现

音乐中包括的要素很多,有节奏、旋律、音高等等。

作曲家在创作作品时,对每个音符、每个乐句的安排都是经过谨慎思考的,那作为演唱者在演绎作品之前,首先要结合作品的曲式曲调进行视唱,反复的领悟旋律节奏的起伏变化、和声与伴奏的配置。在视唱过程中,对作品曲谱的前奏、间奏、尾奏、速度、表情以及力度术语都要做全面的了解,当中有前奏、间奏给演唱者对作品感情酝酿的气氛,有速度、表情力度术语给演唱者对作品情绪变化的提示,这时将作品的整个轮廓在这些基础上作完整的理解,这是了解歌曲情感的基础。熟悉了音乐之后再加上对词的理解,才能声情并茂地演绎作品。

《黄河怨》一曲中,情感是随着旋律的起伏而变化的,在音色和音量的处理上应有所控制,有所变化。情感表现就会有起有落,不会平淡无味。而且,总的旋律多数是在中高声区,情感就应

该是在悲愤的基调上加上音量,这样不会只有情绪而没有动力的支撑。第一段:“风啊,你不要叫喊,云啊,你不要躲闪,黄河啊,你不要呜咽,今晚我在你面前,哭诉我的仇和怨”。节奏是有紧有松的,情感的表达就该抑扬顿挫,有收有放,才能充分表现多种情感的交加。此段伴奏的节奏型是平稳的,所以音量不能一下子就出来,音色要灰暗的,同一条直线般把声音带出来。第二段的节奏变得比较紧,在速度上显然就要稍快些,演唱者的情感就要表现得越来越强烈。而且,伴奏型呈线条状比较明显,起伏稍大,情绪就要再急迫,情感表现加点夸张会更生动。作品的即是整首歌曲的核心,演唱者必须抓住对作品进行更深的演绎与理解。这首曲子的部分在后

半部分,如:“我和你无仇又无怨……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这部分的音都在高音区,这时的情绪要比前面两段还要再高涨,悲愤与凄凉在这里表现得更明显。演唱者要控制好音,因为最后一句歌词“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中“债”字是全曲的最高音小字二组的降b,而且还是保持音。这里就是歌曲的部分,就要用气息,肯定地把情感暴发出来,音量是达到全曲的最高值,而音色也应该是明亮的,才能将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曲在思想感情内容上的主要造型和表现是音乐。

任何一首歌曲,其音乐都有典型的艺术形象,要善于利用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利用本身的魅力来充分表现歌曲的情感,才能在演唱中将情感表现得恰到好处,才能做到声情并茂,感染听众。

以上这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只知道背景,无法用自身的体会来演绎作品;或是只能唱出旋律,背出歌词,而没有情感基调都不能体现作品的灵魂。

音乐家名言范文2

关键词: 音乐兴趣 音乐环境 教学方式

音乐兴趣在基础音乐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激发、强化和巩固音乐教学行为的动力因素。学生在音乐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音乐兴趣,它是学生不断认识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驱动力。

一、对音乐兴趣涵义的认识与理解

音乐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个体在与音乐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音乐本体美的客观存在,以音响等形式作用于个体,激起个体积极的心理反应,使其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因而产生音乐兴趣。这是由音乐本身或音乐活动本身引起的音乐兴趣,是直接的音乐兴趣。直接音乐兴趣有着较强的感彩,它是一种直接的学习动力,只要主体在学习过程体验到成功和快乐,兴趣就会不断强化,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可能会被教师示范演唱时的美妙歌声所折服,激起歌唱的冲动和兴趣。二是个体在与音乐环境的互动中了解到音乐有审美、益智、健体或社会交往等功能,因而产生音乐兴趣,这是间接音乐兴趣。例如,学生为了比赛、演出获得集体荣誉而参加合唱训练或乐队学习,为了在同学群体中获得认同,为了得到老师表扬而学习音乐等,在这些活动中所产生的音乐兴趣都属于间接兴趣。

个体的音乐兴趣是动态的、发展性的。可以由短暂的音乐兴趣发展成为稳定的音乐兴趣,也可以由间接音乐兴趣转为直接音乐兴趣。根据心理学原理,笔者认为音乐兴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有趣、乐趣、志趣。有趣阶段的兴趣是一种低水平兴趣,不稳定,容易转移,例如学生对钢琴感兴趣,听到钢琴演奏就感到心情愉悦,并产生学习钢琴的愿望。乐趣阶段的兴趣较为稳定、专一。在此阶段,个体对音乐活动中感兴趣的音乐或音乐事物有了一定的体验,并能从中得到乐趣,这是个体音乐心理成长的一个标志。在此阶段,喜欢钢琴的学生会主动去搜集、聆听一些钢琴作品,甚至尝试学习钢琴的演奏。志趣是音乐兴趣的高级阶段,表现更为专一、稳定,具有更强的动力性。这个阶段的音乐兴趣已经是主体的稳定的音乐个性,常表现为忘我、痴迷的音乐境界。对钢琴的兴趣处于志趣阶段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练习钢琴的演奏。

二、充分认识音乐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兴趣是激发、强化和巩固音乐教学行为的动力因素。其动力作用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理解。

(一)音乐兴趣是诱发个体产生音乐学习行为的直接动力。

音乐兴趣一旦产生,就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转向音乐学习,并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探究的冲动。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是否有兴趣,往往成为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音乐兴趣带有很强的情感性,能够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热情高涨,思维活跃,联想丰富,产生积极的审美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是积极的、肯定的,它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巩固、深化。教学中,由音乐兴趣所激起的音乐情感体验,往往会在学生之间互相感染,互相传递,互相交融,并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轻松愉悦地体验音乐、享受音乐、表现音乐,从而极大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

(三)音乐兴趣是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学生音乐审美心理成长的催化剂。

学生有了浓厚的音乐兴趣,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精力就更加集中,学习行为就更具有坚持性。所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审美体验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三、科学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当前,初中音乐教育没有升学指标,学生的音乐兴趣就成为音乐教学活动中最积极、最有效的动力因素。因此,激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是音乐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

(一)在优化音乐环境中培养音乐兴趣。

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兴趣的影响是明显的,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是激发、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途径。音乐环境可以理解为音乐的视觉环境、听觉环境和实践环境。

美化音乐视觉环境。优雅而富有艺术情调的视觉空间,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教师可以在教学楼楼道、教室、音乐厅等音乐场所的墙壁上适当悬挂音乐家的画像、乐器图案、乐谱和音乐家名言;定期出版一些音乐黑板报,营造一种可视的音乐艺术空间。

优化音乐听觉环境。美妙的音乐总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学校可以利用广播、电视有规律地播放、介绍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介绍相关音乐家故事,例如每周一歌、每周一曲等,让学生尽可能欣赏到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课的音响设备要符合上课要求,如果音响设备不好,就会给人听觉造成伤害,直接挫伤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创造良好的音乐实践环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与音乐融为一体,自由自在地体验音乐、创造音乐、享受音乐审美的愉悦。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兴趣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音乐实践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体验成功。

音乐教育环境是一个整体,需要各种要素的协调统一。如今,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手段的更新,也改变了音乐环境的构成。学校音乐教育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动态的、开放性的。例如,社区文化馆、青少年宫和其他一些业余的音乐艺术学校,已经成为音乐教育环境中最活跃的场所,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育环境的建设应致力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统一,三者协调互补,共同发挥作用。

(二)在优化教学方式中培养音乐兴趣。

音乐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教学方式的优劣对学生的音乐兴趣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会影响到音乐教学的效果。所以,音乐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为出发点,优化教学方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理选择、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突出审美性。美的音乐是学生产生音乐兴趣的直接诱因,所以教学内容要在课程规定的基础上,做到丰富多彩、艺术性强、难易合理,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开动脑筋,因地、因时将一些贴近生活、健康活泼、积极向上和富有朝气的流行音乐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素材作为教学内容引进课堂。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不能把一些缺乏艺术性和审美价值的,甚至低级趣味的“音乐”作为教学内容。否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音乐兴趣,反而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突出实践性,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参与音乐体验。教师作为学生音乐学习的引导者,其自身的音乐水平、艺术修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和教学能力等,也是影响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因素。但是,在音乐教学中,学生是音乐审美的主体,一切音乐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设置富有生活气息、生活情趣的教学方法,营造愉快、和谐的音乐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在实践中体验音乐、表现音乐、享受音乐,使学生的音乐兴趣得以巩固和深化。

综上所述,音乐兴趣是学生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和发展音乐能力的基础。音乐教学的各领域,无论是歌唱教学、器乐教学,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可以说,培养音乐兴趣比掌握学习内容本身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易希平,陈文佩.从心理学角度谈培养音乐兴趣[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4.

音乐家名言范文3

一、分析歌曲,领会深刻内涵 

1、情境与情绪 

演唱的情境与情绪是歌唱者表演至关重要的因素,歌曲的情境是情绪和情感表现的基础和依据,没有情境就不能更好地表现情绪和情感。在歌唱表演中,首先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内部视觉意象,这种意象是在歌曲规定的情景中所创造出来的。要使歌曲思想内容“说”得真实可信,就必须懂得用自己心里视觉看到歌曲情境中的意象,把唱的歌词,即词作家的话,变成歌者自己的话,歌曲的情境变成歌唱者自己说话的情境,仿佛歌唱者就是曲中人了。例如唱《夜夜的晚夕里梦见》这首甘肃民歌,当前奏一开始,演唱者的肉眼想像中犹如梦里出现了阴沉的夜晚,四面环山,演员应进入这意境,等候期望着自己想念的情人会面,这是一种盼望,思念的情境,演唱者必须进入情境并运用技巧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每一首歌曲都有特定的情境,不同的歌曲的情境,包含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象。在演唱时,演唱者必须首先在自己的内心视觉的银幕上创造出并看到自己的一切想像虚构,及一切规定情境。内心视象会创造情绪,情绪又会激起相应的情感。歌曲的情境是歌曲演唱的重要因素,一个歌手若能把握住歌曲的情境,会增强情绪和情感的艺术表现。 

2、语调与句法 

歌唱表演不能脱离说话、朗诵的语调和句法。语调和句法是语言的一门艺术。伟大的歌唱家卡鲁索指出:“我们知道,单单是声调美丽洪大,不能补偿其他缺点,每每是歌声不十分洪大的声乐家,或者声音不十分美丽的声乐家,由于语法的掌握高超,情绪处理深刻,能给以人极佳的印象。”(引自《世界音乐家名言录》)由此证明,语调与句法技巧是演唱表演的重要因素。 

演唱表演既是音乐艺术,又是语言艺术。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一样,也是丰富多彩的。无论是说话、朗诵、语调、音色、声音共鸣、声音力度,还是速度和节奏等都是歌唱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学习说话、朗诵也是歌唱基本功训练内容之一。 

语调与句法我们不能忽视顿歇,在音乐中称休止。在乐句进行中,运用默然间断,声音浅停止,这是为了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形似中断,实则在顿歇之间它是不断的,而是连贯的延续着的。顿歇意在情理之中、感情之中、音乐之中,绝不能一意孤行,当心理顿歇与逻辑顿歇(即句法逻辑、音乐逻辑)相符合的时候,才可以利用顿歇,顿歇用得恰到好处,会增强歌曲形象的活力。例如《我的祖国妈妈》结束句,“我亲爱的”,大换气顿歇,然后再唱“祖国妈妈”,这样做是为了有充分的气息和声音去表现对祖国深情的爱。 

总之,语调、重音、停顿和词序等都是语法表达手段。演唱者只有准确地理解、认识、使用语调和句法,才能更深刻地演唱声乐作品。 

二、歌曲的艺术处理 

1、轻重强弱 

声音的轻和重或强和弱是根据歌曲中所要表达的内心感情而表现的。演唱者必须对歌曲的情境、情绪,及情感层次和情感的发展而赋予不同的声音强度。在演唱中,强的声音通常用来表达强烈、火热的思想情感。如刘炽写的《英雄赞歌》。用中强的声音演唱抒情歌曲,如施光南写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演唱摇篮曲、小夜曲则需要中弱和弱的音量来演唱。以表达歌曲的“宁静”、“回声”、“心声”、“自言自语”及“耳语”等。 

2、风格变化 

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风格,中国歌曲不同于外国歌曲的风格,中国歌曲又分东北风格、西北风格、新疆风格、西藏风格、江南风格等等。外国歌曲又分意大利风格、俄罗斯风格、西班牙风格、美国风格、墨西哥风格等等,还有咏叹调风格、摇篮曲风格、小夜曲风格、船歌的风格等等。这些众多风格概括起来有四种类型,一是地区风格;二是民族风格;三是形式风格;四是作曲家和歌唱家的风格。通常所说某某演唱得非常有味就是指表现歌曲风格而言,歌曲风格掌握得越准确,演唱的味道越足,感染力就越强。有很多学生,不注重歌曲风格知识,对演唱歌曲的地区、民族以及作曲家生平毫无了解,只是唱准了音符,让人听了面目皆非,毫无品位。因此,在歌唱表演中表演者要认真仔细研究歌曲风格特征,以便准确掌握,深刻表现。 

3、情感变化 

音乐家名言范文4

关键词:歌唱呼吸;气息;呼吸训练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3)04013703

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基础就不可能发出好的声音,这是每一个歌者都明白的道理。许多声乐大师对呼吸的重要性都有精要的阐述,如美国著名的艺术歌曲歌唱家伊丽莎白·苏曼说:“歌唱就是呼吸”;巴葛亚洛蒂说:“懂得呼吸发音的人就懂得歌唱”;澳大利亚著名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梅尔芭说:“要有完美的歌唱,正确的呼吸较美妙的嗓音更重要”。①由此可见,呼吸在歌唱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有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可能拥有美妙的声音。笔者在几年前曾发表过题为《浅谈歌唱中的呼吸》一文,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更感到科学的呼吸方法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教学中,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声乐训练后,有了呼吸的概念,也知道了横膈膜在发声中的作用,但为什么还是不能发出好的声音呢?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做到气息的流动。气息流动带动声音流动,就像流水一样,气息推着声音不停地往前走。当然,前提是你呼吸进去了足够演唱用的气,并且吸在了正确的位置。课堂上笔者经常给学生打比方:你买一样东西需要十元钱,那么你口袋里至少要准备十二元甚至十五元。这个比喻很简单也通俗易懂,就是为了说明在气息方面你需要事先储备。我们一直在追求流动的气息、连贯的声音,如果说好的声音就是一串美丽的项链,那么你的气息就是中间串珠子的细绳子,用你的气息把整句串在一起,声音也就连贯流畅了。而真正意义上的流动是一种“巧劲”而非“蛮力”。声音有了流动的气息相辅助,就变成了优美、生动的声音。它是连贯的,像钟声,余音绕梁,连绵不绝。这种声音能振动听者的耳膜,直抵听者内心最深处。

优美动听的歌声离不开气息的支持,演唱过程中的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同样离不开气息的巧妙安排和灵活运用,乐句的长短不一和声音的强弱对比亦是由气息决定和控制的。歌者在演绎作品的时候不能从头到尾一个音量一种节奏,声音要有起伏有变化有对比,有了强才能对比出弱,有了快才可以对比出慢。如果做不好那就不是演唱而成了念经,那样的声音丝毫没有美感可言,也不会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要想把歌曲唱得优美动听,真正做到悠扬婉转、声情并茂,就必须全面培养自己的音准节奏、气息的流动性、对歌曲的理解能力、二度创作以及声音的表现力与张力。

音准和节奏是演唱的基本前提,是歌唱的生命线。专业院校的学生大都接受过最基本的训练,对音准节奏基本都有正确的概念,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不再赘述。那么,怎样才能有流动的气息、连贯的声音?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急于求成,盲目拔高声音,不能不科学地放大学生音量,这些方法只能适得其反,导致学生的声带受伤,并且永远都找不到适合的声音和状态。因此,我们应从基础抓起,从呼吸开始,一步步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叹气哼鸣是一种基础的声乐训练手段,掌握好以后学生的声音位置不容易偏低,容易找到科学的发声状态和正确的声音位置概念。而且这种方法对声带没有破坏作用,声带的负担也很微小,可以让学生大量地练习哼唱。练习的时候让学生微闭嘴唇,不要用力,打开内口,里面腔体打开的状态也要保持不变,然后吸气,再用向下叹气的方法把第一个音叹到横膈膜处,打开鼻腔、咽腔并稳定喉头,再开始哼唱。叹气哼鸣练习对声音位置要求高,喉头要稳定,喉咙要打开,舌根要放松不能紧张,使声音轻松明亮。想要找到高位置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借鉴戏曲的“喊腔”,让学生用假声“咿呀”找到高位置的感觉,同时注意腰部气息的跟进和运用。找到高位置的感觉以后再逐步放大气息的作用,使气息推送的强度由小至大、由弱到强,逐渐到达气息运用自如的理想境界。

声音的表现力在歌唱中的作用不可忽视,那么什么是声音的表现力呢?在音乐方面,声音的表现力是指以声音为乐器并结合良好的音乐听觉,敏锐的节奏感觉,这个声音亲切、美妙,富于感染力。歌者用声音来传达内心的感受,用声音来表现音乐的华美,从而震撼人的心灵。举个简单的例子,一首歌曲里如果连续的强音过后突然变弱,或者弱音过后来一大段展现声音魅力的长音、强音,这种声音对比鲜明而强烈,最能扣人心弦并抓住人心。乐句中音与音之间的连接要平滑圆润,一定不能生硬,乐句与乐句之间的吸气一定要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因为演唱者必须跟着节奏走,要想做到这几点,使声音富有表现力,我们又回到了起点,即要能熟练地运用技巧,控制好气息并且灵活运用。

要想灵活地运用和控制气息并保持气息流动和声音流畅,我们要重视呼吸训练,呼吸训练也是老生常谈了,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最基本的训练方式:深吸气的时候要像闻花香一样,或者去找打哈欠的感觉,打哈欠就是最好的呼吸状态。笔者主张口鼻同时呼吸,而在进行大而快的呼吸时也必须口鼻同时使用。俄罗斯歌唱家叶戈罗夫曾说“在发声过程中,迅速经鼻腔吸气是不可能的,如果这样只会得到不好的结果,使发声过程受到影响”。呼吸的时候,口鼻一起张开,不要太急,太急地吸入,气息吸不饱满。吸气的时候最好没有明显的声音和动作,应该让学生知道深吸气和打开喉咙是同一个动作。同时,吸气的时候上半身不能紧张,肩部不能向上耸,一耸肩,气就跑了,要缓慢而深入地把气吸到腰腹处,吸饱满。小腹及腰在吸气时完全放松,随着气息的吸入慢慢向外膨胀。呼气的时候又要注意一定要呼得连贯彻底,集中而有弹性,还要强度均匀,不能时断时续、时强时弱,千万注意不能漏气和憋气,并且还要注意对气息进行适度的控制。注意,一定是适度,过分控制气息会使得气息僵死、不流畅,声音也就干涩黯哑了。要在横膈膜处找到一个最合适的着力点,这个力量既要能使气息流动起来,又不至于用力过猛而把气息“捏死”在腰上。因为用力太大会使腰部肌肉成为一块无法活动的“铁板”,身体一僵硬,流动的声音就根本无从谈起。腰部需要的力量是一个恰到好处的力量,轻重缓急要自己好好体会才能慢慢掌握。练习的时候还要去体会“吸着呼,呼着吸”的感觉,感觉腰部就像一个气球,有弹性有张力,慢慢自己能控制着力量,长期坚持训练,气息就会在体内循环往来、源源不断了。这种呼吸方法训练的前提就是一定要松弛、自然,胸部舒展而放松通畅,丝毫不能紧张,这样的练习才能够解决由于呼吸方法不正确产生的误区。有些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有这种情况:明明觉得自己的气息吸饱满了、吸得足够了,可一张嘴就觉得气不够用。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考虑吸气的时候深度是否足够,是否真正吸到了“肺的底部”。如果吸的方法正确,也吸够了气,就要考虑是否存在漏气的现象。其实漏气的原因也就是腰部力量运用不当,没有托住气息,因此要随时检查自己的呼吸状态,即腰部着力的状态。还有些学生上半身与下半身完全脱节,吸进去的气在唱的时候完全用不上,“搭不上气”是很普遍的现象。那么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一是学生没有养成用气息来歌唱的习惯,什么都没准备好张口就唱,导致呼吸与歌唱脱节,用不上气。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这个概念:我们是用吸进去的气在歌唱,呼吸是为歌唱服务的,张口唱以前一定要准备好气息;另外一种情况是学生太注意气息,他们在歌唱时为了节省气息而故意在腰部加劲,这种气息作用不到声带,使声音变得死板,根本流动不起来。上述两种情况都会让学生声音干涩、发直,气息不流动,声音也就流动不起来了。教学上我们主张声音和气息训练融为一体,因为呼吸训练不可能脱离歌唱而单独存在,只有作用于声带上的气息才是有效的气息,只有能灵活运用气息并得到气息支撑的声音才是正确的声音、美好的声音,能打动人心的声音。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呼吸的前提和源泉。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有正确的站姿:双脚微微前后分开,身体微微前倾,重心在前脚,胸部要自然挺起来,肩部稍微向后拉,后腰、后背、小腹积极有力,小腹要用力,以托住沉下来的气息,下巴稍微靠后。应避免身体松垮重心不稳,颈部僵硬,肩部上耸,胸部塌陷,抬头、抬下巴等等一系列影响发声的不科学、不合理的肢体动作。

忘我的演唱也能促进气息的流动。俄罗斯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亚平说过:“对于一个真正的歌唱家来说,仅仅掌握歌唱技术是不够的,还应该用声音表现出各种音乐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各种心情”。②很多学生在演唱的时候由于紧张,想声音想气息想音准想节奏……满脑子杂念,前怕狼后怕虎,因考虑的东西过多而造成身体僵硬、声音不畅,这种声音首先连自己都打动不了,更不用说能打动听众了。要想自己的声音能打动听众,真正唱到听众的内心深处,歌唱者一定要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消除一切紧张因素,以既充满激情又放松自如的状态进行歌唱,以情动情,情感得到了解放,身体各部位松弛有度,得到恰到好处的调控,才能达到自然而舒畅的声音效果,才能做到更加完美的感情表达。

此外,要想完美地演绎一首作品,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必须对作品有充分的认识,作曲家创作的背景,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作曲家创作时的意识和思想形态,等等。只有全方位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思路,我们才能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用当代人的审美眼光发现作品中新的元素,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统一,获得最佳的演唱效果。很多老师往往只在学生的声音上下功夫而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要督促学生对声乐作品本身进行钻研和学习,演唱中国歌要有本民族演唱的个性,本民族的演唱风格;演唱外国歌时不能因为语言障碍和地域差异去鹦鹉学舌。作为教师,首先要打破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原生态唱法之间的界限,因为音乐是相通的,几种唱法之间有相似之处,不同的只是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之间的微小差异。演唱者的工作就是在忠于作曲者意图的前提下重新赋予作品新的生命,一方面要真实地再现原作,表达作者的愿望;另一方面要在二度创作时加入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审美情趣,使作品焕发出崭新的光彩。

综上所述,要想拥有美好的声音一定不能急于求成,要注意各个方面的锻炼和培养,要脚踏实地一步步从基础抓起。树木长得越高,它的根扎得越深;楼房修得越高,它的根基越牢固。有了科学的方法,再加上耐心、恒心和决心,每个歌者都有可能更上一层楼,到达歌唱理想的彼岸。

注释:

①引自宁鑫鑫的博客:http:///679/index.aspx。

②引自刘智强,韩梅:《世界音乐家名言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4月。

参考文献:

[1][美]维克托·亚历山大·菲尔兹.训练歌声[M].李维渤,译.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