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秋节为主题的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以中秋节为主题的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以中秋节为主题的作文

以中秋节为主题的作文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习作教学 新媒体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8-075

人们通过文字的书写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他人传递信息。因此,一个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习作能力,才能保证文字的合理运用和信息的良好传递。小学习作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字交流能力及文学素养的基础教学,对学生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下,教师也应转变原有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新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小学习作教学中新媒体应用的意义

新媒体的出现和运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人们运用互联网收集、传递大量的信息资源,实现了即时交流,大大提升了工作、学习的效率。目前,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普遍运用,教育领域也开始将其运用在实践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新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具有提升课堂趣味性的重要意义。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学习意识未能完全形成,其学习动力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兴趣。新媒体的应用,能够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灵活生动。它运用多方面的资源,如图片、音乐、视频等,全方位地刺激学生感官,吸引其注意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效培养了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同时,新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对丰富教学资源有着重要意义。新媒体能够将多种素材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如声音、文字、影像等,为小学习作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同时,新媒体主要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而发展,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时,能够通过互联网迅速找到大量所需的资源,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另外,新媒体的运用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运用相应的新媒体平台,实现双方之间的即时沟通,及时解决习作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在平台上相互交流写作心得,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二、小学习作教学中新媒体的具体应用

(一)丰富习作素材

素材是学生创作文章的基础,素材积累不足,学生便会出现无话可写的情况。但是小学生生活经验较少,阅读的资料有限,教师又无法要求他们在习作过程中去重新体验生活。新媒体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例如,在描写“牡丹”的习作中,很多学生都听说过牡丹,甚至知道牡丹是我国的国花,但是对于牡丹的具体种类、形态等并不了解。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关于牡丹的简介、图片、视频等,在习作前先在微信平台、微博平台上为学生展示所收集的素材,请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师在每张图片旁都加上所展示的牡丹种类说明,并添加“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等诗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使学生在了解不同种类牡丹颜色和形态的过程中,能够积累一定量的古诗词,并体会到诗词中所描述的牡丹特征及其代表的含义。小学生十分容易被色彩斑斓的图片所吸引,能够认真观察每一幅图片,并尽可能多的记忆上面的信息。在观察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展示与牡丹相关的视频,展示牡丹成长、绽放的过程,使学生为生命的美丽而惊奇。随后,教师再为学生讲解写作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便会发现一些学生对牡丹繁多的品种十分感兴趣,还进行了仔细的描写;一些学生则着重描写了牡丹的代表意义,引入了教师提供的诗词;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在习作中感叹大自然和生命的奇妙。由此可见,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习作内容,同时也实现了其思维的拓展,对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为学生建立素材资源库。例如,运用QQ建立“习作资源群”,将每一次习作的素材上传至群文件中,在为学生布置习作题目后,要求学生前往群文件中查找相应的素材,通过素材获得思路的拓展。另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优秀写作素材分享给全班同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素材积累习惯,从而将更多的素材运用到写作中,实现自身写作水平的提升。

(二)激发写作欲望

一讲到写作文,不少学生会大吐苦水,不是没内容可写,就是写得笼统,不够具体。尽管教师反复引导、提示、启发,学生还是无从下笔,只好通过编造、抄袭来交作文。那怎样突破这种困境呢?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让学生不再感觉生活单调,不再忽略身边的人与事。例如,在进行“写一种小动物”为主题的习作时,教师先提出习作要求,指导学生重点观察小动物的习性,并将小动物以视频的形式拍摄下来,传到班级的微信里,或在朋友圈上。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学生的观察重点明确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发上来的视频达到了二、三十条,有拍小金鱼的,有拍小仓鼠的,有拍小乌龟的……教师选择其中精彩的视频,在课堂上给学生多次播放,让学生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等。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就会产生写作的欲望与冲动,等到开始写作时,学生的思绪就会如泉水般涌出,真实而流畅。

(三)创设教学情境

兴趣是学生进行习作的主要动力。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以“春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在习作前,先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并录制小视频传到微信朋友圈里。教师将优秀的视频集中起来,做成课件。在作文课前,播放给学生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有关春天的图片,并配以欢快的音乐,如《春天在哪里》等,使学生受到视觉和听觉上的双重刺激。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所知道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便能够立即进行回忆,并主动向教师和同学叙述自己回忆中的春天。在新媒体的运用和激烈的讨论中,学生充分融入了教师所创建的情境中,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了用文字描述春天的欲望,激起了自身的写作兴趣。

在习作训练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抽象的题目,学生难以理解这类题目,就无法进行良好的创作。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实现教学情境的创建和拓展,帮助学生理解这类题目。例如,在要求学生以“温暖”为题进行习作时,学生第一个想到的会是身体感知上的温暖,但是无法对其内涵进行拓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创设温暖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温暖的内在含义。如为学生播放《为妈妈洗脚》的广告片,并询问学生看过广告片的感觉以及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的关怀,或是为学生播放具有正能量、传递温暖的视频,使学生充分理解温暖的真正含义。同时,在播放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遇到过的温暖事件,使学生充分融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使其习作内容充实且蕴含丰富的情感,从而进一步提升习作水平。

(四)指导构思方法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新媒体教给学生习作的构思方法,使学生思路更加清晰,文章连贯有序。例如,在描写“中秋节”的习作训练中,若是教师通过语言描述向学生介绍中秋节,学生便也会在习作中对教师提到过的内容进行简单拼凑。为指导学生进行良好构思,教师可以将PPT分成三个部分,首先介绍中秋节的来源和时间等,其次向学生讲解古代中秋节的习俗,最后描述现代人过中秋节的习惯,并在每一部分设置过渡语,使学生在习作时也能够按照教师引导的思路,将文章写得井然有序,过渡自然。

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新媒体,为学生制作网络概念图。概念图就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教师运用这一手段,将学生每个阶段的写作内容显化出来,并以线段连接思路,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思考习作内容。这对学生思维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等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对习作进行良好构思。

(五)建立交流社区

新媒体能够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甚至家长联系在一起,共同参与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新媒体,建立习作交流社区,为学生、家长提供与教师共同交流的途径。例如,在安排学生进行习作后,教师可以将学生习作上传至博客、朋友圈、公众号等新媒体上,学生在这些新媒体上看到自己的作品,会立即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获得习作动力,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安排的习作任务。同时,在的习作的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在获得积极评价后会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刺激学生的习作兴趣。在此基础上,家长和学生也能够通过新媒体,对教师的评价进行反馈。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能够了解自身的不足,充分激发写作兴趣;家长在与教师的交流过程中,能够了解自家孩子的优缺点,明白指导习作的方向;家长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能够实现彼此的理解包容,进一步实现对孩子习作学习的鼓励与支持;而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够实现彼此之间思维的碰撞,获得百花争鸣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实现学生写作思路的拓展。

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新媒体的运用也逐渐成为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针对小学生现有的情况以及兴趣爱好、年龄特征,合理运用新媒体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创设教学情境以提升学生的习作兴趣,指导学生构思方法,从而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陶象胜.教学媒体融入 享受习作快乐――多媒体在习作起步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58-60.

[2] 袁贞宏.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运用[J].课外语文,2016(1):134-135.

[3] 邱胜东.多媒体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 (10):149-150.

[4] 张燕.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巧用多媒体策略探析[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 (1):59-60.

以中秋节为主题的作文范文2

一、以文言文阅读教学为核心,挖掘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

《新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模块的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历经岁月淘洗和历史积淀而流传下来的经典名篇,负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蕴含在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德育渗透,这是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如先秦《荀子・劝学篇》中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的经典论述,唐韩愈《师说》中对“师”的经典定义及其“尊师”、“重道”的师道观的精辟阐释,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及师道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陈情表》对亲情情真意切的陈述可以让学生理解亲情,学会感恩,加深对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理解。又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通过叙写文人雅士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盛况而发出的对生死问题的感叹和思考可以启发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生命观;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描写主客月夜泛舟、诗酒放歌的逍遥而抒发出的洒脱旷达的人生观可以让学生学会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历史兴衰的规律,写下“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至理名言可以启迪学生以史为鉴。这些传统经典篇目无论对学生的读书求学、为人处事,还是道德情操的塑模和审美趣味的养成都具有奠基性意义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以书法练习为抓手,在教学中穿插汉字书写训练与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育中,汉字书写是基础,然而很多学生到高中阶段仍然写不出一手规范漂亮的汉字,这尤其表现在平时的作业及考试的卷面上。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用专门的课时进行书法训练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在平时的作文课上,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之余利用一定时间,用幻灯片展示一些具有示范性的硬笔书法作品,讲解一些基本的书法常识,指导学生在作文书写中有意识地练习书法。书法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人说“书乃心画”,练习书法能让人修身养性,使人变得沉静,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优秀品质,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常言道:宁静致远,静能生智。当一个人的心灵处于宁静状态时,其思维质量和办事效率是最高的;反之则心浮气躁、思绪混乱或语无伦次。现在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人心普遍浮躁、做事马虎、缺少耐心和毅力。通过书法,可以弥补。书法又是人的品格、意趣、学养的体现。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人品高洁,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王羲之的“骨鲠”,颜真卿的刚正忠烈,柳公权“心正则笔正”,苏轼的豪放旷达,都令人高山仰止。而且,书法中的一些典故和书论也可以作为很好的作文素材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三、以传统节日及相关民俗文化活动为契机,在生活情景中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这些传统节日不仅节俗纷呈,而且富有文化内涵。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也自然而然处在传统节日的周期性循环之中。在春季学期春暖花开的四月天气,清明节如期而至,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搜集描写清明节的诗词文章进行诵读,营造节日气氛,感受节日文化气息,在假期结束后可以布置以清明节为主题的作文,描绘春景和乡土风情、追思先人。在初夏五月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的起源、别名及端午节和屈原故事相结合后产生的一些文化习俗,通过搜集诗词,诵读《离骚》,观看话剧《屈原》等形式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怀。在秋季学期开学不久,又会迎来中秋节这一重要的传统节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那些与思念故乡、中秋团圆、饮酒赏月有关的诗词进行诵读赏析,感受中国人的家庭伦理观念和审美趣味。总之,传统节日既是人们休闲娱乐,享受生活的文化形式,又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生活资源,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又可以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以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德育渗透

以中秋节为主题的作文范文3

一、在阅读中体味亲情

1.品读课文,感知亲情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是表现人间最真、最美的亲情的,语文课上,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课文,品味作品的语言,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课文里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就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营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老师应自然地恰如其分地予以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亲情的基础上,可抓细节潜心研读揣摩亲情。本文可抓住父亲疼爱儿子这一中心,重点品读分析“望父买橘”这一细节,并联系文章前面交代的背景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通过这些描述让学生获得情感共鸣。语文教学中亲情教育要诉诸情感,通过形象感染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像一条长长的河,一直流淌在儿女的生命中,浸润着他们每一个成长的足迹,以培养学生尊敬父母、热爱父母趋真挚情感。

2.联系生活,回味亲情

语文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获得文本意义的同时,进行着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建构起自我意义,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改造和转换,优化自我主体品质,完善自我。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适时拨动学生的亲情之弦,与文中的主人公作对比以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正如王元骧所说:“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们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绝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1]我们应该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最能感动学生的那些因素,用以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身心受到感染,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在感动中受到感化。如,亚米契斯的《小抄写员》写了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深夜等父亲睡下后偷偷起床帮助父亲抄便条的事,甚是感人。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能如此理解父母的艰辛,能主动分担家庭责任,这难道不能给我们以启迪,为我们树立榜样吗?我们今天条件好了,很多同学不理解父母的艰辛,处处依靠父母,甚至连举手之劳也要父母代劳,稍有不如意就与父母吵闹,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人人为我”的自私自利习惯,不知道关心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造成亲情观念弱化。和叙利奥相比,我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回报亲人,逐渐丧失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培养孩子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丰富学生个性、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3.阅读延伸,加深体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阅读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外,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朱自清的散文充满真挚醇厚的亲情,材料平淡无奇,语言朴实无华,但在平淡中流露出至诚的感情。朱自清是“博爱意识的终极关怀者”[2],是个上孝下悌、慈妻爱子的人,他笔下多是关于家庭、亲人的琐事,但却充满真情,他笔下的亲情像酒一样浓厚,像水一样晶莹。讲完朱自清的《背影》,可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儿女》,体会作者在至诚至真地解剖自己,在沉痛的自谴自责中表现出对儿女之爱的至情深厚;读《冬天》体会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这些课外延伸阅读,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让学生加深了对亲情的体悟。

二、在写作中抒写亲情

作文课上,一提到写关于父母的文章,同学们总说没东西写。于是几十篇作文如出一辙——自己夜里生了病,母亲背着去医院,悉心照顾。多少年的此类作文都是如此模式,对亲情的抒写显得空洞甚至虚假。“情者,文之经也。”亲情是天地间的至情,是心灵的绿洲,不应该也不需要去编造,而应该透过小事用心去体会去发现。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最熟悉的人,如果写这样的文章没东西可写,什么样的题目有内容可写呢?没东西可写是因为孩子们从没有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观察父母如何辛苦地包揽了家中的一切,没能感受到其中的殷殷亲情,更没有用心去体会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自己省吃俭用,不惜用重金为孩子择校的良苦用心。在他们看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天经地义的,是应该做的。因此,他们天天面对着父母为自己日夜操劳和忙碌的背影,却表现得很麻木、很平静,完全无动于衷,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感动。世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学生不是没有情,很多时候是因缺少点化和激发。此时,我们要适时点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一点小恩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之所以“感激不尽”是因为那点恩惠是出乎意料的,之所以“视而不见”是认为那些关爱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平时把父母所做的一切,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把亲人的疼爱视作习以为常的事,我们没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父母和社会,怎能从这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感悟到亲人的关爱呢?怎能找到令人感动的事呢?人类的高贵未必迸发于惊天动地的壮举之中,人类的真情却必闪烁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上,爱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每一细微之处都可见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像朱自清先生那样,细细地用心地去体验和重温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那一份关爱和至情。通过类比联想和情感激发,使学生消除经验上的陌生感和感觉上的盲点,增强他们情感的敏锐性。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亲情

语文界提出“大语文”的概念,强调营造健康、健全的社会语言环境,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广泛开发社会与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社会生活包含了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旅游胜地、纪念馆等,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中有很多节日与亲情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文化的渗入,近年来,母亲节、父亲节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定将有助于学生亲情教育的实施。如春节,在合家欢度佳节喜庆气氛中培养学生“勤俭、孝亲”的精神;元宵节在做元宵吃元宵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生活的温馨,做到与家人互亲互爱;利用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让学生在插柳挂纸的过程中缅怀去世的亲人,珍惜现有的亲情,对健在的父母多一份孝敬,以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利用中秋节在品月饼、赏明月的过程中,激起学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利用重阳节让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国人民的好传统,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开展“孝”的教育,举行感恩活动。

语文课还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亲情教育,如:开展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让学生收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从中感受被无数文人墨客赞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了解母亲养育子女的酸甜苦辣及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从中体会父母的辛苦;讲述倾注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为母亲写小传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生儿育女的甘苦,望子成龙的焦虑,体验到爱与被爱的甜蜜,感受到一份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语文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它的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外,在家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一张贺卡,一杯清茶,一封信……都能让父母得到慰藉,在关爱和回报中感受浓浓的亲情。

四、在培育人才中升华亲情

亲情是孩子的源头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怎会爱他人、进而爱国家呢?只有抓好了源头教育,推己及人,才能让亲情教育进一步延伸升华,进而爱师、爱友、爱国家。每个人如果能真正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以中秋节为主题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学校文化;内涵发展;师生发展;课堂教学

学校内涵发展是指学校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依托已有条件,把以人为本、师生发展作为办学目标,在学校文化、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师生发展等方面顺应教育规律和时展实施改革,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许多成功经验表明,学校内涵发展必须在学校文化、师生发展和课堂教学等关键点上谋思路、下气力、求实效,以此来促进学校教育走上科学、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

一、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灵魂

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文化发展对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至关重要,对于学校教育同样意义重大。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一切问题因文化问题而产生,一切问题又由文化问题来解决。对于学校而言,不解决好学校文化这个核心问题,学校内涵发展就无从谈起。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实验,蔡林森校长的课改文化,无不是这一思想的结晶。学校理应做弘扬文化、缔造文化的事情。所谓弘扬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教育找回自己的根;所谓缔造文化,就是通过践行中华传统文化,让文化入脑入心,构建属于师生自己的文化。弘扬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之基,缔造文化是内涵发展之魂。

在传统意义上,学校文化可分作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板块。在实践中要做到:聚焦精神文化,引领办学航向;持续完善制度建设,构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内化为师生的言和行,让行为文化落地开花结果;高质量完成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塑造形神合一的师生精神家园。学校文化建设这四个方面必须以人为本,同步跟进,均衡发展,才能促进学校内涵的深入发展。

笔者所在的济渎路学校位于济源市城乡结合部,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建校时由四所学校合并而成。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更多的来自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师生成为学校新的成员,各种文化差异、文化现象在这里交汇、碰撞。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学校的优质、健康发展,就迫切需要一种符合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广大师生共同认可的、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规律、适合地域特点和师生实际、能够影响和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迫切需要确立济渎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办学理念。

济渎路学校以“善”为校魂,即学校核心价值观,把“拼搏、奉献、包容、求真”的济渎内涵作为学校精神,即师生共同价值观。做到了坚定一个理念:“立德树人,全面发展,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围绕一个思路:“一轴(学校文化建设为轴)、两翼(师生成人、成才为两翼)、一个亮点(家长学校建设)、一条主线(学生校长助理竞选活动)”的办学思路;实施一个策略:以“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为办学策略;实现两个目标:师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学校倾力构建“善文化”这个内涵发展的底色,为践行“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幸福发展”的济渎梦而不懈努力。学校秉承“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校训,“知善、向善、乐善”的校风,“善教、善导、善研”的教风和“善学、善思、善行”的学风,以此强内涵,扩外延,让“善文化”根植人心。以促进师生的理念觉醒为关键点,改变师生的行为方式为切入点,以改善师生的生命状态为落脚点,把“善的教育”贯穿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3年度,学校在全市开办首家“道德讲堂”,至今已举办6期。师生不仅聆听道德模范和讲师的真知灼见,而且其中的许多人加入了少先队员、共青团员、园丁三支志愿者队伍,经常到居民社区、敬老院、科技馆等场所开展志愿服务,不仅赢得了周边群众的肯定和赞扬,而且在活动中理念得到了涵化,素质得到了提升。同时,“红领巾文明岗”和“全方位、立体化”自我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循序渐进,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跟进,使学校文化与师生行为无缝衔接、融为一体,凸显了学校精神和办学理念,有力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师生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这首先是人学。”师生发展一定是学识、道德、情感乃至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永恒主题。师生发展需要引领,也需要疏导和矫正,更需要正确促进和评价,但这一切又必须紧紧围绕师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这个目标,以此实现学校里人的原生态发展。

关于教师发展,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这样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实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实则是揭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真谛。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已成为教育界的广泛共识。学校内涵发展要紧紧扣住教师发展这个主题,致力于学校人力资源开发和蓄养,使教师产生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的眷恋、牵挂、惦记的归属感。学校也只有成为教师心中的“家”,教师才会真正的潜心育人、提升自己,学校的发展才会生动起来。济渎路学校以“善教、善导、善研”为引领,推行以“善星”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专家型教师为框架的教师专业发展促进系统,提供了面向全体教师的济渎讲堂,面向全体学生的名师讲坛,以及读书、写作、科研等教师共同体等多个活动平台,致力于培养一支师德高尚、学养丰厚、身心健康、勇于进取、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育人团队。如此,找准了方向,内涵发展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

学生成长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要敢于抛弃那些浮躁的功利性的外在“标签”,让教育回到她本该运行的轨道,回归学校内涵发展的本源。在学校精神文化引领下,济渎路学校先后开展了全体学生参与的“善学星、善思星、善行星”成长评价活动;开展了“假期中的善”、“我眼中的善”、“我口中的善”、“我心中的善”和“我手中的善”等“善的教育”系列主题班会活动,以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教育为主题的“善的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以“善的教育”演讲会、故事会、作文比赛和文体活动等为载体的主题德育活动,以“善星晋级”、“善行常规”、《“济渎叮咚”――日行一善成长记录册》为载体的师生发展评价活动;启动了以孔子教育思想为支撑的“学・习课堂”构建活动,编写了《济水之源》(上中下册)、《中华之善》(上下册)、《〈弟子规〉课前善育案例》等校本教材和《上善济渎,润物无声》学校精神文化手册。“以善学、善思、善行”为向导,培养基础扎实、品德优良、全面发展、身心和谐、敢于创新、理想远大、善德善才的济渎好少年。

实现师生自我管理是教育工作追求的最高目标和最高境界。两年前,济渎路学校制定了以情感为基础,以制度为规范,以目标为导向,以过程为关键的师生自我管理核心内涵,并在执行中引入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和“生生都是管理员、师师都是德育员”的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优秀班集体创建和优秀教室文化的塑造这些平台的有效介入,使之向高标、高效迈进,从而形成师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人说,要想解决某一层面的问题,必须站在更高的层面来研究和认识这个问题。在学校管理者眼里,优秀班集体创建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发展的“更高层面”。所以,学校尽最大可能释放班级管理的空间和权限,让优秀班集体创建笃定为班级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班主任和学生干部是优秀班集体创建“总设计师”,他们把班级管理的“硬件”(卫生、桌凳、门窗、工具等)和软件(习惯、德育、学习等)管理,都交给了班组干部和每一个学生去管理。在小组评议、组间互评,干部点评等层层督导评价的基础上,围绕优秀组集体和优秀班集体这两个“一低一高”创建目标,尽可能让责任感、成就感和价值观成为内在驱动力,形成有人力、有群力、有活力的自我管理。

学生校长助理竞选活动是济渎路学校学生自我管理和发展的一个主线,这项活动并不只是“一次活动”,而是伴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始终的成长主线。竞选是引领,过程育人是关键。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年级、学部、学校多个层级竞选的每个环节,使学生校长助理竞选活动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继续坚持把日常管理权和活动实施权交给学生,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团队活动、节日庆典、接待家长、导引来宾等活动,放手让学生策划运作。在河南省文明办组织的“认星争优,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观摩活动中,多名学生校长助理参与到策划、主持等工作中去,活动结束时,参观团成员纷纷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对孩子们的欣赏在无言的颔首中潺潺流淌。

师生发展呈现出双赢的局面,学校内涵发展才算是走对了路子。党的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内涵发展只有遵循教育规律,才能真正落实好这项根本任务。济渎路学校开展以“善的教育”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把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策略,就是对“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实践证明,这些策略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

周斌教授在一次报告中曾说过:学生课外的一切问题,都出自于课堂。周教授的观点似乎有些绝对,但却不无道理。学校内涵发展,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改革这个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要素。做好课堂教学改革,要内力和外力一起发力。所谓内力,是指在任课教师中大兴学习之风,大兴研究之风,让课改接上地气;所谓外力,是指邀请专家长期蹲点引领指导,开展与名校对接活动,让课改尽可能的少走弯路接上真气。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济渎路学校探索实践的“学・习课堂”,就是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把人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济渎路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瞄准“学・习课堂”的构建,致力于践行伟大教育家孔子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以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学・习课堂”遵循的理念是:“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教好每一个孩子,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管理原则是:“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发展认知能力为重点,以优化课堂结构为突破口,以促进自主学习为目的。”“学・习课堂”的内涵可以总结概括为:一句话,两件事,三种效果,四个标准。一句话:学而时习,日知月累;两件事:组织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习;教学组织,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三种效果:教育变简单,课堂变有效,学习变轻松;四个标准:知识学生生成,内容课堂掌握,课堂面向全体,学生幸福快乐。学校建有赛课室,借助现代影像技术探索开展“微格教研”;持续开展同课异构,同伴互助,以教师共同体为平台,促进教师素养和课改质量的同步提高;申报各学科“学・习课堂”省市级研究课题,系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如此种种,都找准了课改支点,提升了课改质量。

“学习课堂”是一个开放、包容的课堂教学理念框架,我国教育家孔子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其核心支撑,李镇西、贾志敏等名家的经验做法都被其借鉴吸纳,济源本土教育专家、全国优秀教师赵春战以及多位名师经常到学校切磋交流,研究共进。广博的吸纳和丰厚的润泽同样也是“学・习课堂”发展成熟的“灵丹妙药”。

总之,内涵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学校内涵发展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只要抓住了学校文化、师生发展和课堂教学这些关键点,学校发展才不会是一句空话,学校才会真正成为孩子们求知的乐园、成长的沃土。

以中秋节为主题的作文范文5

2009~2011年高考考查本专题考点的试题:

专题考点2009年2010年2011年

感受文化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天津文综卷•8(选)北京文综卷•40(非选)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天津文综卷•9(选)福建文综卷•25(选)北京文综卷•40(非选)

文化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广东政治卷•17(选)江苏政治卷•21(选)浙江文综卷•41(非选)广东文综卷•31(选)江苏政治卷•18(选)山东文综卷•29(非选)天津文综卷•13(非选)全国文综新课标卷•39 (非选)

注:“选”指选择题,“非选”指非选择题。

【备考建议】

1.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结合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优秀电影、电视、图书等文学艺术作品,在新时期形成的抗震精神、奥运精神等,理解和把握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等。要结合网络文化,从正反两个方面把握其对人们的影响,深刻理解国家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2.“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是高考的常考点。从题型上看,客观题和主观题均有。从考查方式上看,通常结合文化对社会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等考点进行综合考查,有时也会结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知识点进行考查。因此,复习本专题时要有整体的观点,在理论体系中把握本专题知识,在理论与现实的联系中理解本专题知识,弄清本专题知识的价值。

【考点指津】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和价值观念,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考点拓展:

文化只是影响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因素之一,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等都会影响到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到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切不可夸大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影响。

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考点拓展:

(1)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的区别:潜移默化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无形性和非强制性;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前者更强调影响的方式,后者更强调影响的时效性。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但并不意味着永不改变。

3.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文化活动、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考点拓展:

(1)文化塑造人生的三个作用都是就优秀文化而言的,颓废的、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可能把人生引向歧途。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文化对人的影响。

(2)区分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主要内容强调优秀文化同特定的环境或者一定形式的活动相结合,使人的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主要表现在人的主观领域强调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并在这一精神的作用下产生持久的行为表现,主要表现为改造世界的精神状态

举例欣赏文学作品、听音乐、欣赏美术作品、欣赏精美歌舞等,使人视野开阔,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拼搏、进取、团结、创优”的奥运精神鼓舞奥运健儿不断创造辉煌,激励着国人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生产和建设中

联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激发人们更加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精神世界,二者具有同一性

【高考回眸】

(2011•北京文综卷•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为唤起公众对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清醒认识和自觉行动,有关部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提出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道德观,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解析:本题要求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分析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知识范围明确,需要考生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回忆起来,并结合材料有选择地应用。

答案: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人们清醒地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②文化能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的文化氛围。③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创新设计】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下列成语或诗词的寓意能够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①耳濡目染 ②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011年8月13日,某女士给《西宁晚报》打热线电话称,她的小孩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满口都是“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姐姐妹妹)、“灌水”等词。 “亲,这里是青海师范大学接待处!” 2011年8月30日,青海师范大学的女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标语,迎接新生。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回答2~3题。

2.上述材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B.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C.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接受是消极被动的

3.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的交际工具,这一现象告诉我们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4.《安徽日报》记者2011年9月2日从安徽省文明办获悉,根据中央文明办部署,中秋节前后,安徽省各级文明办积极开展中秋网上系列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团圆和谐的节日氛围。之所以要通过开展中秋网上系列活动,为人们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是因为

①文化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2011年 9月1日,深圳市政府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市长许勤在会上指出,从大运会的申办、筹办到举办,全市各区各部门团结协作、斗志昂扬、奋力拼搏、不负重托,大力培育和弘扬了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勇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合力攻坚的协作精神、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要大力继承和弘扬这些崇高精神。弘扬上述大运精神有利于

①感召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②感召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③感召人们提高健康素质 ④促进我们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在大力继承和弘扬大运精神的过程中,并不是人人都受到大运精神相同的影响,这是因为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形式各异的

7.2011年8月30日,以“垃圾围城、文化解围”为主题的第二届垃圾与文化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主持人芦俊在发言中指出:垃圾之事看似很小,其实很大。最小的事情是最难的事情,最脏的事情是最大的事情。同时,垃圾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除了政府的重视、财政的投入、技术的支撑,更关键在于文化的引领和民众的参与。因为垃圾处理的核心最后是减量,而真正减量的源头在于每个人。每个人的改变关键在于心灵的启迪。那么心灵的启迪需要文化来化人,需要艺术来养心。

(1)社会问题的解决,更关键在于文化的引领和民众的参与。因此,有人认为:“文化对人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结合上述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应如何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8月16日,由兰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两基”迎国检校园文化建设督查活动顺利结束。督查发现,有个别学校设在校内各处的激励语存在不符合孩子年龄特点,不符合教育环境的问题。对此,兰州市教育局成立了“校园文化”课题小组,着力帮助各校提升校园文化水平,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让每一句话都能说到孩子的心坎上。

材料二 由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共同举办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全国启动仪式于2011年9月5日在山东省淄博市举行。这一项目将投入24.5亿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在“十二五”期间支持全国各地建设80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建设160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5年内达到东、中、西部地区分别覆盖15%、20%、30%乡镇的建设目标。项目建成后,将改善各地农村未成年人课外活动场所的薄弱状况,促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谈谈学校为什么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作为中学生你应该怎么做?

(2)结合材料二,谈一谈应如何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答案

1.C 提示: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特点的有①③④。②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2.B 提示:网络语言“悄无声息”地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且被人们在生活中使用,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故B符合题意。A、D观点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可排除。

3.A 提示:人们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表明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B、C、D显然与题意不符,故选A。

4.B 提示:①③说法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

5.D 提示: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大运精神属于优秀文化,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故选D项。

6.C 提示:同种文化对人们影响不同的原因在于人自身,而非文化。

7. (1)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文化有先进、优秀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同。只有先进、优秀的文化才能培养人们的健全人格,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因此,认为文化对人有十分重大的影响是正确的,但笼统地认为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不科学的。

(2)①政府应积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政府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宣传有关垃圾危害的知识,引导人们自觉地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以便更好地通过文化的力量推动人们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②政府应积极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政府应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力度,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同时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态环境。③政府应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垃圾处理问题事关人民的切身利益,政府必须关注民生,加大对垃圾处理的重视程度,鼓励社会各界为垃圾的处理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