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教版小学语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

苏教版小学语文范文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教育 教学评价

苏教版小学语文朗读过程就是学生理解的过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不要让语文教师的分析讲解取代学生个体的自我阅读实践,而应该是学生主动地阅读,并在此过程中发散思维、感悟情感,进而收获思想的硕果。因此,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有着重要的地位,笔者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朗读培养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促进学生发展。

一、符合学生心理的朗读教学评价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在课文朗读过程中应该投入感情,模拟语言情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能实现郎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有机结合。所以,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培养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能力的必要途径和手段。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不好的现象,如课堂上有的学生不想举手朗读;有的学生朗读时面红耳赤,声音很小……都说明学生对于朗读缺乏兴趣。

笔者认为应该有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适当的评价过程和方式,用以促发学生想朗读的心理。如对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朗读效果好的学生给予肯定评价:“朗读得真棒!”“你读出来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听你朗读课文就是一种享受!”“请你再读一遍,让大家学习学习!”“多美妙的声音呀,老师觉得,你长大后会是一位优秀的播音员!”

又如评价学生朗读不够好的时候,要含蓄而鼓励:“你朗读很有感情,如果把字音读准,就更好啦。”“你的音质真不错,若是声音再大些,效果会更好。”如此一来,学生会不断地在朗读过程中思考、体会,而又在听的过程中对照、分析,这样就会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体现学生朗读的价值。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受到鼓励和感染,进而形成极大的表现欲,催生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原动力,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教学过程的。

二、活用机智,换位思考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所以琅琅书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以读促讲、以读促答,目的就是促进有效教学。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质量呢?笔者以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朗读的时间交给学生,同时体现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创新指导,提升学生的朗读质量,并在其过程中发散思维、感悟情感,从而收获思想的硕果。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的《江南》时,学生很容易读这首诗。学生的朗读是“江――南――可――采――莲……”,这样“慢悠悠”拖得很陶醉,“说唱”得有模有样。这时,执教教师大声说道:“同学们,老师也来读一读,大家好好评价一下,好吗?”学生悉心地倾听着。这位教师却有意用学生刚才朗读的声调朗读了一遍,这时学生踊跃举手评价老师的朗读。有的说:“老师,你读得很慢。”有的说:“你像在唱歌。”还有的说:“你和我们朗读的一样。”这就是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换位思考与评价。学生一定会抓住表现机会。接着老师就让学生矫正和示范。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找到自己朗读中的问题,并提出修正想法。接着教师进行了标准示范,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效果显著。最后,在大屏幕上展示鱼儿戏莲叶的图片,图文并茂,让学生欣赏和感悟采莲人愉悦的采莲心情。所以,在朗读教学评价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地示范指导,使学生找到自己朗读训练中的长处和问题,不断地改进,进而提升朗读质量和水平。

苏教版小学语文范文2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教学。然而影响情境教学法实际教学质量的因素有很多,教学设计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利用情景教学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应注重教学情境的有效设计,既要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同时又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了实际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情景教学的有效设计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

对于苏教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工作来说,其教学资源较多,在网络以及相应教学资料上可以获得大量的教学资源,导致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难以抉择。但是这些教学资源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教学资源根本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进行谨慎选择。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过程中,相应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具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目的。例如: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一口语交际《聊聊春节》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使学生融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将自己每年春节时的所见所闻,排练成短剧,在课堂之上进行分组表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并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了解语文,学习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生通过排练话剧并进行演出,能够使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通过分组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既避免了传统看图说话教学模式的教育弊端,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2.营造氛围,烘托情景

课堂学习氛围是影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重要因素,如果课堂学习氛围过于沉闷,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下降。而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就会导致学生的注意力过于分散,影响到实际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而在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都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由教师主导课堂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比较沉闷,影?了实际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教师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情景教学设计时,应注意把握好实际的课堂教育气氛。例如: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留给学生部分发挥的空间。这样在实际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自由发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只需要创设教学情景并做好相应的教学引导工作即可。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知识探索,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和效率。

3.教学评价,及时反馈

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所以在进行苏教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情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评价的合理运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积极评价,较少消极评价。对于一些口语交际能力较高和学习效果、态度较好的同学,应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对其进行表扬,以激励其更加努力学习,继续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对后进生也应减少消极评价,避免影响其学习信心,不能忽视了后进生的自尊心。同时还要多给予其积极评价,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从而激发其学习信息和勇气,鼓励其努力奋进,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时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及时性,对于学生的不正确发声要及时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学习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对于学生良好表现要及时予以鼓励,避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例如:可以采用同学之间互相评价的方式进行课堂评价,既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苏教版小学语文范文3

一、插图和课文内容体现的文化偏向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12册课本,限于篇幅,只随机抽取了第5册和第11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和课文内容考虑到中外内容的安排,却未考虑到城乡差异,对农村生活、农村文化、农村孩子关注不够。“课文和插图中所反映的城市生活对农村孩子已经形成一种无形的吸引和诱惑”。比如:插图中湖面泛舟、父子旅游、西湖和拉萨和香港的美景、航天飞机、书房等,无不是农村孩子生活中稀缺的,对他们充满诱惑,都在暗示城市生活的美好,农村孩子反观自己就会自惭形秽,甚至抱怨自己的出身;而见多识广的城市学生则会很有认同感和优越感。

对农村的忽视在苏教版2012年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依然存在,尤其体现在与农村主题相关的课文少。笔者随手翻了第3册农村篇目2篇:《乡下孩子》、《水乡歌》;第7册农村篇目3篇:《秋天》、《田园诗情》(注:荷兰的田园美景)、《桂花雨》;第9册农村篇目5篇:《师恩难忘》、《装满昆虫的衣袋》(外国:法布尔的故事)、《金蝉脱壳》、《少年王冕》(注:该文由原来在第10册调到了第9册,恐怕没人能说清这其中的“科学”依据)、《清平乐村居》(古诗)。笔者还浏览了人教版第5册,农村篇目只有《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乱砍乱伐,破坏环境)、《风筝》(农村少年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第11册只有《少年闰土》。可见人教版教材在选文时也存在忽视农村的倾向。

二、作业系统体现的文化偏向

笔者曾经在市区、乡镇和农村三类不同区域各找一所学校,通过对五年级下册(第10册)任课教师和五年级学生的随机调查,了解过苏教版作业的利用情况,结果显示:朗读背诵、描红临写、抄写一类的客观题一般是学生自己完成;字词音义、句析题一般是教师化解在课文教学中讲过,作业时直接报答案或让学生抄练习册上的答案;主观题和拓展题类则教师视而不见或教师一带而过或教师直接报答案,拓展题很少要求学生去查资料自主完成。乡镇和农村学校师生甚至基本是不看拓展题的。所以教师对作业系统的利用是低效的。

三、纠正苏教版文化偏向的策略

“事实上,现行小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对工业、城市与现代生活的向往与羡慕,这种内容面对乡村小学及其学生时愈发显得突出。城市在这里成了工业、现代化与幸福生活的象征。这种内容也许是课本与课程的编订者下意识设定的,但它们在乡村学校中则会被接受为一种明确的意识。”因此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文化纠偏。就城市孩子而言,反映农村的课文或作业不会成为学习的障碍,他们即使缺少真实的农村生活经验,也可以利用占有的资源优势完成学习的任务,所以城乡差异视角下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文化纠偏,主要就是纠正教材的“城市中心”的倾向,更关注农村的乡土资源,更关注农村孩子的学习。除了加大农村的教育资源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法缩小城乡差异外,纠正教材的文化偏向有如下策略:

1.多选入反映农村的优秀作品

目前苏教版入选的农村篇目首先总体数量少,其次一些篇目看似农村主题,其实远离当下的农村生活和农村孩子,比如《小稻秧历险记》,是童话的口吻讲小稻秧受杂草危害,喷雾器喷药救了小稻秧。笔者以为当前的教材中已经有很多童话作品了,没必要把农村孩子熟悉的农村生活以童话的方式“陌生化”。所以应该入选一些反映当下农村生活的作品:作家的作品、农村出生的奋斗成功的人士小时候的故事、农村孩子的作品等。

2.农村篇目的拓展类作业设计应以农村生活为背景

作业系统也能体现教材的价值取向,所以教材的作业设计也要关注农村学生学习的能力和需求。最起码农村篇目的作业设计要以农村生活为背景,挖掘和利用农村资源,引导学生热爱农村生活。

如前所述,苏教版作业系统中的主观类和拓展类题目的设计,应该结合写作、口语交际等题型,引导农村学生写出或说出他们对农村生活的感受,引导城市学生激发自己和农村有关的经验或了解农村的生活。比如:《清平乐・村居》课后作业可以设计问题:相比较城市的生活,你觉得农村生活有什么优点?写一写或同学之间相互说说;《水》可以设计:说说你所感觉到的农村生活的“苦”与“乐”。

苏教版小学语文范文4

“要我写”

为变写作文的最好状态是写下心中迫切想说的话,或者想表达的感情,而不是像挤牙膏一样勉强挤出点干巴巴的内容来。张庆爷爷说的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也是这么回事。你在平常的生活中,会像文中的小莉一样,及时地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记录下来吗?

出了一小块,在手里捏了捏,搓成团。然后像包元宵那样,用手指捣了一个窝儿,放在掌心搓了搓。两手熟练地一拉,便趁势含在嘴里,把另一段咬断丢开,于是一根吹管形成了。他衔着吹管往里吹气,迅速地吹起了一个小泡泡。他敏捷地在泡泡上扯出两只后腿,再迅速倒转过来,捏了耳朵和嘴巴,再顺手向上一扯就是老鼠的脖子。最后再扯出两只前腿。就这么三捏两拽,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老鼠就呈现在小朋友的面前了。――前后不过一两分钟!

“啧,啧,好快!”

“真棒!”

“小老鼠活啦!”

“真厉害!”

周围的小朋友直喝彩。

小莉说:“今天看到老爷爷吹糖人儿,我感到挺新鲜、挺有趣的。我想把这件事儿写出来,你看成吗?”

“这篇作文不是老师布置的吧?”

“不是。我们林老师说了,要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什么时候‘我要写’了,那作文肯定能写得很好!吹糖人儿,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太有意思了!印象太深刻了!不知为什么,我这会儿有一股强烈的写作冲动。我要试试,看老师的话能不能应验。”

“你打算怎么写呢?”

“我想好了。我的打算是‘两个重点’‘一个衬托’。第一个重点是写老爷爷的外貌,着重写他的慈祥。第二个重点是写老爷爷吹糖人儿的过程。他吹的时候,我观察得非常仔细,印象也十分深刻。写这部分就跟‘过电影’一样,我比较有把握。‘一个衬托’就是通过写小朋友的神情、动作和语言来衬托老爷爷的手艺高超。这就叫做‘烘云托月’。”

她故意把这四个字说得很重。

星期天,我带小莉去逛庙会。

有一处摊位被小朋友们围得水泄不通。我们走过去一瞧,原来是一位老爷爷在吹糖人儿。

小莉从来没见过这玩意儿,自然感到新奇;就是我这个老头儿,看到这久违了的玩意儿,也喜欢得不得了。

“这吹的是什么呀?”

我定睛一看:“唔,这有名堂,叫‘老鼠偷油喝’。”

吹糖人儿的是位老师傅,约摸六十来岁光景。两鬓花白,头顶光秃秃的,额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皱纹。他正戴着老花镜,全神贯注地做手里的活儿。

他刚刚吹好一只绿色的葫芦,又把先前吹好的一只橙红色的小老鼠粘到葫芦口上。小老鼠像是在偷喝葫芦里的油,贼头贼脑的样子,真有趣!

“这个给我!”

“我买!”

“我要!”

几个小朋友捏着两块钱,争先恐后地将手臂伸到老爷爷的面前。这时,老爷爷的一副老花镜低低地垂在鼻头上,慈祥的目光从镜片上方透出来,和颜悦色地说:

苏教版小学语文范文5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2课《“番茄太阳”》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不是盲童,明明挺漂亮的: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本段话中的“看着她,让人隐隐心疼”存在主语残缺的语法失误。“看着她”作为表示情态的状语位于句首,后半句的“隐隐心疼”则是本句话的谓语,显然“让人”这个介词短语是不能充当主语的,为了符合语法的要求,应去掉“让”这个介词。但如若改为“看着她,人隐隐心疼”,又不符合我们表达的习惯,从上文可知本句中的主语应为“我”,故本句的修改建议是:“看着她,我隐隐心疼。”或将前半句的状语转化为主语,后半句保留并使之成为谓语,可改为:“她的样子让人隐隐心疼。”

同样的语法错误还出现在该册第17课《生命的壮歌》一文的开头一句中:“有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有一天”作为表示时间的状语毋庸置疑,问题就出在后面的内容上。这个句子乍看上去并不缺少主语,实际上主语被错放在介词短语“由于……”中了,把“由于”删去,主语才能一目了然:“有一天,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还有一种改法就是变换主语,保留“由于游客的不慎”这个介词短语,让它也作状语,将“使”删掉,主语自然就从“不慎”变成了“草丛”,改为:“有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改法虽然有异,但最终都使得这个句子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主语,符合了语法规范。

诸如此类“缺少主语”的语病经常出现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譬如“通过……使………由于……对(把、为、给、让)”等错误句式的运用就屡见不鲜。正因为存在广泛的使用错误,这些典型的语病修改成为历年来很多语文中考试题中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如:“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2014.天津)“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打击。”(2014.浙江金华)“由于这篇文章,使我们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有多大。”(2014.山东枣庄)……类似考点不胜枚举。这些句子的语病本质完全相同,都是滥用介词导致了主语残缺。

苏教版小学语文范文6

1.掌握本课10个生字,理解“惶恐、红艳艳”,体会“捧、俯”等动作词语准确运用。

2.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体会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提示语的作用,学习添加提示语。

4.2.2学时重点

1.品读课文,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及作用。

2.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提示语的作用。

4.2.3学时难点

学习添加对话中的提示语。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复习回顾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花瓣飘香

2.昨天已初步学习了课文,首先来听写四个字。

第一组两个,都是动作,都与手有关,分别是:摘(摘花

摘梨、采摘)、捧(捧着、捧场、捧腹大笑)

第二组两个,都与人的心理有关,分别是:惹(惹人生气、惹人喜爱)、恐(恐惧,惶恐)

3.对照屏幕反馈校正。

写正确的给自己加一颗星,认为写的漂亮的再给自己加一颗星。如果有错误,请你再端正地订正一遍。

4.同学们生字掌握得很好。课文中有三个表示时间的短语,还记得吗?

出示PPT:请看屏幕,一起读。

它不仅表示时间的先后,还引出了三件事,谁来说说?

生说,老师相机板书:摘花瓣——谈花瓣——送花(板书)

4.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的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5.作者是如何写这个懂事的小女孩的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近小女孩。

活动2【活动】二、品读“摘花”,体会动词的准确

1.请看文中的插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预设生: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从花丛中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3.文中又是如何描写的呢?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出示句子PPT:请看这两段话都是描写小女孩的,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1)指名读;

(2)交流。

生:第二段写得很具体。

评价:你不仅会观察,还爱动脑筋。

作者是如何把小女孩写具体的呢?

生:第二段中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

第二段中有哪些表示动作的词呢?请你迅速圈出来。(俯、摘、捧、穿、跑)

5.体会动作的词语作用。PPT小女孩的哪个动作吸引了你?你从小女孩的动作中感受到她是怎么样的小女孩?

俯:小女孩在认真地观察,………………

捧:为什么用“捧”字?为什么不用“拿”或者“捏”?

在生活中,你捧过哪些东西?(奖杯、鲜花、书本……)

你们看,捧的是心爱之物,满怀的是珍爱之情,一个捧字多么精妙,祖国的文字多么有意思。

请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6.同学们,写文章,不能用笼统的话,文中将“摘花瓣”这件小事,分解成“俯、摘、捧、穿、跑”一连串的动作,形成了一个个动感的画面,可爱的小女孩似乎就在我们的眼前。

7.一起读第二段。

活动3【活动】三、品读“谈花”,体会提示语的作用

过渡:刚才我们从摘花瓣的动作中品读了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接下来我们看“谈花瓣”的内容,自由朗读3到9自然段。

1.“谈花”的内容,重点是进行了哪一方面的描写?(语言、动作还是心理?)

2.语言描写也就是“说话句”。说话句,一般由“说的话”和“谁说的”两部分组成。“谁说的”又叫“提示语”,请你默读“4到9”自然段,用“横线”划出“说的话”,用“波浪线”划出“提示语”。)

3.出示PPT(提示语和说的话)。分角色朗读对话。

他们进行了几次对话?(3次)

师生对话。提示:关注提示语,读好对话要注意人物角色语气的变化,提示语要读得自然流畅,同桌分角色练习对话。

(1)朗读第一次对话

指名读,评价。

生:我从“低着头”和“不好意思”(觉得自己摘花瓣这件事做的不好)

谁来读一读,小女孩说的话?

猜猜看,小女孩心理还会怎么想?请你试着说一说。(舍不得说明小女孩非常喜爱月季花。如果将整朵花摘了,会怎么样呢?

假如你就是小女孩,还会说什么呢?

同桌分角色朗读。

(2)朗读第二次对话

指名朗读第二次对话。说说你的体会。你们想想,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妈妈会说什么?这里作者点明题目,小女孩送的仅仅是一片花瓣吗?

是啊,一片花瓣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是妈妈的健康,小女孩说这样的心情是怎么样?谁再读,边读边想象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想象妈妈得到花瓣之后的样子,读的会更加情真意切。

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分角色读。

(3)朗读第三次对话

同学们,作者第一次轻轻地问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第二次疑惑地问“摘花瓣做什么呀?

第三次,他又会怎样问?问什么呢?谁来读?

出示PPT:“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读得很流利,说说你的理解。

你们知道南沙在什么地方吗?

同学们,南沙就是南沙群岛,它位于祖国领土的最南端,有“中国的南大门”之称。驻守在那里的,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长期不能回来。

小女孩眼眶里的泪花,是怎样的泪花?

(思念,请你读出小女孩的思念之情……)

(担心,请你读出小女孩的担心之情……)

我们从“泪花”这个提示语中读出了小女孩的内心,一起读。

4.请你比较一下,这三组对话中的提示语,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体会:提示语的位置不同,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提示语里的内容,有动作、有神态。真会学习。

5.小结:提示语主要写了人物说话时的动作和神态等。它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不用。在文中交替使用,才灵活、灵动,读起来才气顺。

6.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品读,从小女孩的动作和对话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害羞可爱的、为别人着想的、关心妈妈的小女孩。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齐读第10自然段)。

活动4【活动】四、补充对话,学习添加提示语。

1.第二天的早晨,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PPT: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师范读最后自然段)

当作者把月季花送给小女孩时,他们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对话?,老师将他们之间的对话补写出来了:(出示PPT)学生齐读对话。

“请过来,这盆花送给你。”

“谢谢您,可是我不能收下。”

“没事,把它带给你妈妈,她看到后,身体很快会康复的。”

“那好吧,我替妈妈谢谢您!”

2.迁移运用。学生尝试给对话添加提示语。交流反馈。

“请过来,这盆花送给你。”(我从身后端出带露水的月季花。)

(小女孩不好意思地说:)“谢谢您,可是我不能收下。”

“没事,把它带给你妈妈,她看到后,身体很快会康复的。”

“那好吧。”(小女孩高兴地端着月季花 ,微笑着说,)“我替妈妈谢谢您!”

上一篇三丫头

下一篇清明节小长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