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带

经济带范文1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经济城市;规划

1. “生态经济”概念与相关研究

“生态经济”一词首先出现在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尔丁(Kenneth Boulding, 1966)出版《一门新的学科―生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协调”理论中,生态经济协调的核目的在于如何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平衡上。城市的实质就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具有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特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化将进一步要求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生态经济城市”与在目前社会界流行的“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概念相比,存在较大差别。当前在探讨“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时,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绿色城市”的核心问题是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形式。相对来说,生态经济城市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多样的衡量标准。

生态经济城市规划,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是以“人与自然协调”为规划原则,在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生态经济规划技术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通过广泛的部门协商和公众参与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等来实现城市复合系统的良性运转。目前,城市规划已从基于解决具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常规规划路径如彼得.卡尔索(Peter Calthorpe,1993)提出的“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ransit Orient Development,TOD)和安德雷斯・杜安伊和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Andres Danny& Elizabeth Plater, 2001)提出的“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TND),发展为“一体化规划发展模式”,如集能源、交通、水、固体废物于一体的城市规划―哈默比湖城(RonaldWennersten,2007)。

2. 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

湖南最大河流湘江,为长江主要支流之一。湘江孕育着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自古以来,湘江就是湖南省最重要的通江达海的航运河流。国家经济战略向内陆中部转移之后,对其重视度日渐提高,湘江经济走廊势必逐渐发展壮大。湘江作为湖南沿江带城市群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不仅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滨水景观,同时,在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区域生态基底中承担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2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规划措施

2.2.1总体规划策略

我们把湘潭湘江生态经济带的定位为湘潭的城市名片,文化之源、生活之乐、休闲之所、生态之谷。其总体规划策略主要有两个方面:

2.2.1.1结构规划

形成“生活居中,产业两头”“商贸入城,休闲临江”“拥抱湘江,江城联动”圈层发展,梯度推进,江城共生的整体发展结构圈层发展:区域空间发展以湘潭城区为核心,向南向北,圈层发展;商业商贸旅游为中心,居住向外,产业两头;绿地东西向楔入分隔,层次分明。

梯度推进:城市空间布局为沿江至城市内部,东西向梯度推进,沿江以服务休闲,生态绿化休闲为主,商贸入城,工业外拓。江城联动:沿江产业功能,与城市广大腹地产业功能共生共融共进,空间格局透江透绿,绿脉通江。最终形成,内外衔接,有主有辅,绿蓝相间的和谐城市蓝图。

2.2.1.2功能规划

坚持腹地与沿江统一策划的原则,加强城市功能的延续性,共生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兼顾的原则,积极保护滨江岸线的自然生态环境。打破岸线利用的条块分割,进行统一规划布局。增加生活岸线和中央商务岸线长度,增加滨江公共空间。对重点地段编制相应的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加以落实。

2.2.2详细规划策略

2.2.2.1道路结构规划

①两纵十横:跨湘江的10处城市道路桥梁以及沿岸的滨江大道构成湘潭湘江经济带的核心道路交通系统。加强城市主要道路,过江桥梁与城市铁路站场,城市快速路的联系,将外部交通利用最大化,建立起城市快速交通系统。②增加雨湖大桥:在一桥与三桥之间增加一座桥梁(雨湖大桥),疏解一桥交通压力,连通旧城旅游区、火车站和新城行政中心区。远期预留壶山过江隧道位置。③沿江大道分段控制:九华片区沿江道路红线宽度控制在50-60米宽,车行道为双向8车道;万楼片区到一桥,沿江大道控制红线40米宽,双向6车道;湘江三桥至望衡亭东侧附近道路控制红线为30米宽,双向4车道。

2.2.2.2公共设施系统规划

区域整体公共设施布置原则为:商贸入城,休闲临江。由现在的“双城记”走向“复合中心”将人流量大、商贸性强的商业活动布置在远离江边用地条件更适合的中心区域,而休闲、文化、娱乐生态等优雅闲逸的活动沿江布置,打造诗意湘江的生活。湘潭的城市规模和发展趋势,应该由两岸“双城”式的分离发展,走向以文化休闲为中心的复合式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湘潭市的核心区,从而提升城市建设服务水平,提升城市竞争力。

规划形成“一主三副”公共设施系统:一主:河东河西复合中心,城市的主中心;三副:万搂、板塘城市副中心;九华滨江新城副中心易俗河新城副中心。同时,在各社区的中心规划相应的商业公共设施,满足社区发展需要。

2.2.2.3生态绿地系统

湘江要打造成中国的“莱茵河”,生态基础是前提条件,生态安全,尤其是水生态安全。重点防治水污染,在湘江综合水利枢纽建设后,由于水流速降低,自净能力下降,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建设沿江截污管网,将污水排放至于污水处理设施处理。

湘江生态带是区域生态的核心,在确保湘江水生态的基础上以间隔渗透绿地的形式楔入两岸,将生态“带”延伸为生态“网”构建更全面的生态绿化体系。结合长株潭绿心的背景山体,形成外有群山环抱,内有碧水蜿蜒的依山傍水,交织渗透的生态网络体系,也是“山水湖南、诗意湘江”的基本保障。

2.2.2.4滨水岸线规划

1)景观规划:以自然柔性植被缓坡岸线为主,以人工块石驳岸为辅,局部点缀人工亲水平台硬质岸线,同时充分利用湿地本身自净功能,过滤水中杂质。水域种植莲藕、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并养殖一定数量的水生动物(鱼类),将自然景观与经济作物结合起来,争取获得双丰收。

2)功能规划:根据功能规划,沿湘江由北往南,功能带组合依次为九华北段生态公共岸线、九华金沙滩开放岸线、昭山自然岸线、九华生产岸线、易家湾生态岸线等18段滨江岸线。

2.2.2.5防洪排涝规划

湘潭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匀,季节性较强,春夏之间,降水量集中,秋季多旱,暑热期长。结合道路以及排水管道的走向。43米以上区域的排水直接排入湘江,43米以下区域的就近排入河道水体,日常直接排入湘江,洪水期由排渍站排出。

为确保防汛安全。拟建的长沙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将会起到调蓄作用,减少湘江水患的发生。湘江航电枢纽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降低洪水爆发的机率。

经济带范文2

【关键词】内河临港经济 湖北长江经济带

一、临港经济的定义

临港经济是以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为核心,以港口及临近区域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河)海陆腹地为依托,展开生产力布局,发展与港口密切相关的特色经济,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优先型经济模式。从与港口紧密程度上,广义的临港产业包括下列四类:临港直接产业,指港口的装卸主业以及港口企业所经营的全部产业;临港关联产业,指与港口主业有着前后相联系的产业部门,如海(河)运业、集疏运业、仓储物流业等;临港依存产业,指以港口存在为主要选择依据而设立的产业部门,如造船业、贸易、钢铁、石化等建立在港口及港口区域一定范围内并依港口而布局的产业;临港派生产业,其既包括建立在沿海(江)一定范围内,与港口直接产业、港口关联产业、港口依存产业的经济活动有关的金融、保险、房地产、饮食、商业等服务业,又包括市区内直接和间接与港口直接产业、关联产业、依存产业的经营活动有关的其他产业。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以沿海港口、内河港口、空港、陆港为核心的临港经济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港口城市通过发展临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湖北长江经济带地处长江中游,具有发展临港经济的条件但尚不成熟,除了借鉴国际经验,更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向其他地区学习发展内河临港经济的宝贵经验,推动临港经济的发展。

二、国内内河临港经济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1、下游: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

江苏江阴市发展临港新城,定位于江阴城市的副中心。江阴临港新城省级开发区位于江阴西板块,全区面积188平方公里。定位于建设成为集临港产业、仓储物流、先进制造、商务贸易、居住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打造充满活力、具有持久竞争力的现代化临港新城。

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港口资源优势:临港经济开发区有24公里的长江岸线和广阔的经济腹地。随着港口建设的不断推进,江海联运、江河换装的港口优势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口岸优势将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增强了接受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承载能力。产业基础优势:“十五”期间,临港经济开发区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优势成长型企业,初步形成了金属制品、石油化工、软塑包装、机械制造、能源电力、港口物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发展氛围优势:临港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开发区和各界对临港新城的高度重视、倾力支持,为临港经济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临港经济开发区多年来形成的“马上办、办上马”的服务理念、“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工作作风和“围墙外的事‘我来办’、围墙内的事‘帮着办’”的工作要求,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创业平台。资源承载优势。与周边区域相比,临港经济开发区发展空间较大,潜在资源相对充裕,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加快发展,壮大产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基础条件较好。

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重视产业的集聚发展,规划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切实推进新办项目向园区集中和城镇工业企业入园进区,加快形成行业相对集中,分工合作有序,规划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

申利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机械制造、重工装备产业和包装、光伏等新材料产业,扩大现有企业规模,积极引进关联企业,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集聚发展。建设机械、装备工业园。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规划并组织申报出口加工区。

璜石产业集中区。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建筑新材料、生物医药、机械零部件制造、金属制品产业,提升发展石油化学工业。建设上下游产品配套的产业链。建设江苏江阴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发挥液体化工码头储运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于周边区域的石化物流产业。

港口综合物流园区。依托不断发展的港口基础,重点建设金属材料、石油化工等专业交易市场和商务、信息等物流平台。加快冶金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引导向特种金属制品方向发展。建设CBD(中央商务区)。

三大港区。石利港区(石庄、利港段)重点发展为无锡、常州及江阴本地化工企业提供的运输和中转服务,同时服务于后方临港工业的开发。申夏港区(申港、夏港段)重点发展集装箱、钢材、废钢、非金属矿物等件杂货运输,接受黄田港港区的功能转移。黄田港港区重点发展城市生活物资、洁净类生产资料和部分集装箱运输。

2、中游:湖南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

2009年3月,湖南岳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湖南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临港产业新区开发战略,进一步提升岳阳市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和湘北门户城市地位、促进滨湖示范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城市功能布局。

湖南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以下简称“临港产业新区”)位于岳阳市中心城区北部,东接云溪区云溪镇,南连市中心城区城陵矶片区和芭蕉湖北岸,西起长江东岸线,规划用地面积23.6平方公里。是一个以港口(城陵矶港)为依托,以物流仓储、加工贸易、现代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及精细化工等为主导产业的港口经济带。

临港新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地处湘、鄂、赣三省中心交汇点,依长江、衔洞庭、带四水,是长江流域经济带和京广铁路经济带的投资宝地,是长三角经济带和珠三角经济带西进北上的战略要地,也是长株潭城市圈和武汉城市圈的中心腹地,区内城陵矶新港是全国28个内河主枢纽港之一,国家对外贸易一类开放港口,湖南省长江干线上唯一口岸,长江航运和湘江航运重要的中转站,枯水期5000吨级船舶可进港作业。随岳高速、京珠高速、107国道、S201、S301等公 路,以及京广铁路、岳沙铁路、武广高速伴区或穿境而过。区内有进港路、通港路、支线铁路与上述公路、铁路连通,构成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

港区所在地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最大的火力火电基地、最大的纸材基地,境内的长岭炼化、巴陵石化两家石化骨干企业拥有 100多套石化生产装置,主要产品有油品、催化剂、环己酮、聚丙烯、SBS、环氧树脂等50多个品种200多个牌号,年商品总量达1000多万吨,年工业产值近400亿元。2003年创立的省级开发区――岳阳市云溪精细化工园,发展成为湖南省唯一一家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目前入园企业78家,年商品总量达 200万吨,年产值30亿元。此外由于交通便利,一些大运量的新型建材,机械装备制造项目纷纷进驻临港新区,已有中远化工、华新水泥、中天石化、泰格林纸 集团、新港公司、法国道达尔、恒阳化工储运等一批投资过亿的现代工业和物流储运企业落户,洽谈项目的中外客商络绎不绝。独特的区位优势、优惠的投资政策、深厚的产业背景将为临港新区的经济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重视产业的集聚发展,规划形成一心四区。其一,公共配套服务区:作为新区的行政办公、金融商贸、生活配套等综合服务中心。其二,港口航运物流区。其三,港口配套加工区。主要安排与临港产业相关联的配套加工企业。其五,建材化工产业区:依托现有华新水泥、中天石化等优势企业发展相关产业。其六,精细化工产业区:主要是对接现有云溪精细化工园用地,也是该园区产业发展的延伸和拓展用地。

3、长江上游

重庆市2002年成立港城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建设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8.85平方公里用于工业生产,2.15平方公里依托重庆寸滩深水港、重庆铁路货运编组站等大型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发展仓储物流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海尔、伟世通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产业;以中集集团为龙头的物流装备制造业;以长安跨越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以东风造船工业公司为龙头的造船业等产业体系。

四川宜宾市2009年第十届西博会上推出了“临港经济区”战略,依托长江沿江港口充分发挥临港地区独特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临港经济,通过布局以化工、电子、重型机械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临港工业。

三、借鉴国内发展经验,大力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临港经济

1、湖北长江经济带具备发展临港经济的基础条件

湖北长江经济带包括武汉、黄石、宜昌、荆州、鄂州、黄冈、咸宁、恩施等8个市州的48个县市区,地域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2008年创造的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占全省的67.5%和60.7%,在湖北省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湖北经济最发达、最繁华的地区。

临港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湖北长江经济带在以汽车、钢铁、石化、船舶、装备制造、纺织为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产业,以电子信息和生物产业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粮、油、水产品、乳制品、酒、果汁饮料、烟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以精品自然景观、人文旅游产品为特色的精品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港口资源丰富。湖北长江经济带拥有港口25个,国家规划的长江水系16个内河主要港口中湖北就有4个,包括武汉港、宜昌港、黄石港、荆州港。2008年,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5亿吨,其中武汉港水运货运总量527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近39万标箱。

岸线资源开发潜力大。长江干流流经湖北1062公里,北岸全部、南岸绝大部分的岸线都在我省境内。另外,清江、陆水、富水等较大支流的河口附近的岸线资源也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从目前的情况看,湖北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仅17%左右。岸线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随着沿江地区临港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岸线洲滩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必然趋势。

湖北长江经济带临港经济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市县没有明确提出发展临港经济的概念,但也有一些地区意识到其重要性。如黄冈市2009年就明显提出要发展黄冈临港经济区。该市的武穴充分利用境内长江水岸线55公里,并且具有深水良港的优势,把建设沿江新型工业带作为实施工业立市战略的重点,大力开发建设田镇建材化工区、武穴机械船舶制造工业区、城东高新技术医药区和龙坪轻纺工业区等,临港经济初显活力。

2、借鉴发展经验,大力推动湖北长江经济带临港经济的举措

(1)要大力发展临港优势产业。临港产业是临港经济发展的核心,只有产业做强做优,临港经济的发展、沿江地区的崛起才能具有实体的支撑。湖北长江经济带临港产业发展要要在做好原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产业规划、优惠政策、产业配套等措施来推动临港产业做大做强。同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湖北长江经济带更要注重引进项目的质量,要引进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对优势产业的带动和对税收贡献大的项目,坚决杜绝引进污染严重的项目。

(2)加快临港产业园建设,积极培育临港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载体。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和湖南城陵矶等国内临港经济区都非常重视产业园与产业集聚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临港经济区要加快建临港产业园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推进园区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为提高产业集聚度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加强与临港产业园区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临港开发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整合临港产业体系,加速产业集聚,增强产业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3)重视港口建设。湖北长江经济带大多数港口建设比较落后,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港口的良性发展能够有力地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商流和信息流等各种生产要素在港口及周边实现汇集并进行优化配置,进而为制造、金融、保险、贸易、中介服务等产业快速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因此,要加强港口建设,使其具备集运输、加工、贸易物流、服务、旅游等多种功能。同时要实行港口与所在城市之间的联动。城市能为港口提供发展空间、条件、政策和公共服务;而港口是所在城市宝贵的战略资源,对于城市的要素聚集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要推动双方的互动发展,从港城统一规划入手,加强港口和通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集输运能力。

(4)规划先行。江阴等临港经济的发展表明规划是临港顺利发展的第一步。湖北长江经济带临港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更要做好各地临港经济发展规划,对产业的选择与布局、港口建设、环境保护等都要在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遵循临港经济发展规律,切忌“东一锤西一棒”。

与此同时,临港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要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临港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与港口共同努力。首先临港经济的发展要有政府的积极推动。其次发展临港产业,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抓好岸线开发,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一些属于经营性基础设施如港区内的码头、仓库及其他配套设施由港口企业筹资建设使用;属非经营性基础设施如港外铁路公路、供水、供电、通信等由地方政府部门负筹资建设管理。第三要加强对港口的管理,转变行政职能,通过提供各种服务努力推动港口地区的经济与社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安小刚、魏丽华:临港经济发展路径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8).

经济带范文3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服务转型;微笑曲线;发展路径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6.06

中图分类号:F127;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7)06-0024-06

The Choice of the Manufacturing Service Transformation Path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Smiling Curve

ZHANG Yuchuan,DAI Cheng,ZHANG Jinxin

(School of Business,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

Abstract: Regarding the list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s our study object, and select the fou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whose number of listed enterprise ranked the top four. This paper divides the nine provinces and two cities into three part, including upper reaches, middle reaches and lower reaches. Based on the smiling curve theory, it quantitatively studies the problem of the Choice of the Manufacturing Servic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the top fou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by subsectors and subregional analysis the 20122014 panel data of the top fou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listed enterprises, and drawing out the smiling curve map about the service transformation path of the top four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giving the choice dire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service transformation of list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Key words: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manufacturing service transformation; smiling curve; development path

制造I服务转型是指制造企业由最初的单纯提供物品向现在的提供物品―服务包进行转变的一种动态变化过程[1]。在这一过程中,制造商的主要任务由提供有形产品向提供服务的方向发生着转变[2]。具体体现就是制造企业向市场所提供的物品中,服务成分所占的比重已经越来越高[3]。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的研发和销售附加值较高,而产业链中游环节制造附加值较低[4]。在制造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利润日趋压缩的严峻局势下,制造业服务转型是制造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获取更强的竞争优势和提高企业经营绩效而采取的一种以服务为导向、提供更多数量和更高品质服务的变革过程[5]。研究表明,以我国服务化转型的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得出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6],服务产品在制造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7],制造企业能够在产品的基础上增加服务以获取竞争优势[8]。从国内外若干制造企业服务转型成功实例的经验看,通过提升制造能力、减少投入和消耗从而降低成本的方法同样可以提升企业的附加值,并带来微笑曲线的上移[9]。制造业在其价值链上地位的转变可以从营销等产业链的下游转变[10],也可以同时向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移动[11]。以价值链为研究对象,制造业服务转型可供选择的转型路径有四条,即下游产业链服务化、上游产业链服务化、上下游产业链服务化和完全去制造化[12]。因此制造业服务转型的路径不唯一,而如何选取最合适的服务转型路径是值得研究的。

从现有的文献看,关于制造业服务转型路径选择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是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推导研究[13,14],很少在微笑曲线的视角下进行实证研究。微笑曲线是以企业价值链为对象来刻画的,本文认为即便是同一产业(如制造业)中的不同分行业,甚至是同一分行业所处地理区域的不同,其“微笑曲线”的“微笑”程度也是不同的。此外,在对制造业服务转型这种产业融合模式的探讨下,本文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制造业都适合于此转型模式,制造业服务转型会受到诸如企业所处地理区域以及企业所属行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鉴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定量的实证研究,探索我国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不同行业制造企业的服务转型路径,并试图刻画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不同区域不同分行业的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微笑曲线图谱,为长江经济带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

1样本数据搜集与模型设定

11样本与数据搜集

本文统计了长江经济带所有制造业各分行业上市企业的数量,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并选取了企业数量最多的4个行业:机械、设备、仪表(C7),石油、化学、塑胶、塑料(C4),金属、非金属(C6)和医药、生物制品(C8)(行业名称后括号内为行业分类代码,本文将用此分类代码表示这些行业)作为研究对象,这4个行业上市企业的数量为452家,占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所有上市企业的791%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没有报告每个行业的企业数量。。为了研究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不同区域不同分行业服务转型的路径,本文按照地域分布将长江经济带9省2市划分为上、中、下游三个区域,其中上游涵盖的省市有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中游涵盖的省市有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下游涵盖的省市有上海、江苏和浙江。

用研发投入利润率(R&DIPR)、制造投入利润率(MIPR)和销售投入利润率(SIPR)3个指标分别表示企业价值链研发环节、制造环节和营销环节的附加值。其中研发投入利润率、制造投入利润率和销售投入利润率分别等于企业的利润总额(TP)与其相应环节投入的比值,当相应环节没有投入时,其利润率为零。样本企业相关财务数据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样本企业在2012~2014年的年度报表,452家公司的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见表1。

12模型设定

为了量化长江经济带各区域各行业的制造企业在研发、制造和营销各环节的附加值水平,本文利用所搜集到的452家样本企业2012~2014年的面板数据,用样本企业的利润总额(TP)作为企业附加值的衡量指标,以其作为回归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用样本企业的研发投入(R&DI)、制造投入(MI)和销售投入(SI)作为企业分别在研发、制造和营销环节上所贡献附加值能力的衡量指标,以这些指标作为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综上得出本研究的回归模型:

TP=β0+β2R&DI+β2MI+β2SI+μ(1)

2微笑曲线的量化分析与绘制

按照样本企业所处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各区域和企业所属C4、C6、C7、C8各行业的不同,将所搜集到的452家样本企业划分为12类,即长江经济带上游C4、C6、C7、C8行业的样本企业,中游C4、C6、C7、C8行业的样本企业和下游C4、C6、C7、C8行业的样本企业,利用Eviews72对模型(1)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基于表2的回归结果,以产业链各环节对企业利润总额的贡献能力即以上回归模型中研发投入、制造投入和营销投入这3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产业链各环节的利润率)作为企业附加值的衡量指标,绘制出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服务转型的微笑曲线图谱,如图1所示。

由表2的回归结果及图1所绘的“微笑曲线”图谱可知:长江经济带上游C4行业的研发投入和营销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均没有显著影响,而制造投入对利润总额有显著负影响,这表明由于地理区域和行业特征等因素的影响,长江经济带上游C4行业在服务转型时尚未呈现出一条固定的适合其发展的转型路径;长江经济带中游C4行业的研发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有显著负影响,制造投入和营销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有显著正影响,可见长江经济带中游C4行业在服务转型时应选择继续保持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向下游产业链发展,以此将“微笑曲线”整体上移;长江经济带下游C4行业的研发投入和营销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影响是显著的,而制造投入对企业利润的改没有显著影响,可见长江经济带下游C4行业在服务转型时应减少或舍弃制造环节的投入,选择向产业链的上游研发环节和下游营销环节发展,因为研发投入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明显大于营销投入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所以企业在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时应重点发展产业链的上游研发环节。

长江经济带上游C6行业的研发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有显著负影响,而制造投入和营销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没有显著影响,表明长江经济带上游C6行业在服务转型时应舍弃其研发环节的投入。长江经济带中游C6行业的研发投入和营销投入对利润总额产生显著正影响,而制造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产生显著负影响,因此长江经济带中游C6行业在服务转型时应选择完全去制造化向产业链两端发展的路径,因为营销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的影响明显大于研发投入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因此企业在选择完全去制造化向产业链两端发展路径的前提下,应重点发展产业链的下游营销环节;长江经济带下游C6行业的研发投入和营销投入的增加对企业利润总额均不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而制造投入的增加对企业利润总额产生显著正影响,因此长江经济带下游的C6行业应继续保持其制造业的发展,放弃服务转型。

长江经济带上游C7行业的企业在研发和制造环节的投入对其利润总额有显著负影响,而其营销环节的投入对利润总额有显著正影响,可见长江经济带上游C7行业在服务转型时,应选择向下游产业链发展。长江经济带中游C7行业的研发投入和营销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均有显著正影响,而制造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有显著负影响,因此长江经济带中游C7行业在服务转型时应选择完全去制造化向产业链的两端发展。此外,由于研发投入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系数明显大于营销投入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系数,因此在选择完全去制造化向产业链两端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发展产业链上游的研发环节。长江经济带下游C7行业的研发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有显著负影响,而制造投入和营销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有显著正影响,因此长江经济带下游C7行业在服务转型时应选择继续保持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向下游产业链发展,以此将“微笑曲线”整体上移。

长江经济带上游C8行业的研发投入和营销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均有显著正影响,而制造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有显著负影响,可见长江经济带上游C8行业在服务转型时应选择完全去制造化向产业链的两端发展。同时,由于研发投入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系数明显大于营销投入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完全去制造化向产业链两端发展的同时,应重点发展产业链的上游研发环节。长江经济带中游C8行业的研发投入和营销投入对利润总额有显著正影响,而制造投入对利润总额没有显著的影响。且研发投入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系数明显大于营销投入对利润总额的影响系数,因此长江经济带中游C8行业在服务转型时,应选择同时向产业链的两端发展并重点发展产业链的上游研发环节。长江经济带下游C8行业的研发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有显著负影响,而制造投入和营销投入对利润总额有显著正影响,因此长江经济带下游C8行业在服务转型时,应选择继续保持制造业发展的同时向下游产业链发展。

C合以上描述,本文将长江经济带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制造企业服务转型的路径选择方向列入表3。

3总结与启示

本文基于微笑曲线理论的视角,定量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属于制造业的前四大分行业服务转型路径选择的问题,发现制造业前四大分行业因企业所处区域和所属行业不同,其服务转型的路径也各有不同。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31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

处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的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在服务转型过程中尚未呈现出一条固定的适合其发展的转型路径。由实证结果可知,其在制造环节的投入仅能产生较低的附加值,这些低附加值甚至会比该行业在制造环节上投入的资金还低,这是由于该行业的企业要想在制造环节上获得附加值,就必须付出更多的成本,因此该行业的企业完全可以将其制造业务外包出去,通过减少成本的方法来提高利润;处于长江经济带中游的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在中游产业链的制造环节和下游产业链的服务环节上具备良好的竞争与盈利能力,因此其应该将发展重心落脚在制造环节和营销环节上,可以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独特的营销手段来发展固定的顾客群进而发展企业的品牌,获得更高的市场影响度;处于长江经济带下游的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因处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在产业链的上下游服务环节中均能够获得较高的附加值,由于石油、化学、塑胶塑料行业的性质,其在产业链的上游研发环节可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因此在没有足够的资金同时发展上下游产业链的情况下,企业应优先选择发展上游研发环节,通过研发获得品牌特有的核心竞争力,以此获取消费者的青睐。

32金属、非金属行业

处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的金属、非金属行业,在研发环节上的投入会显著地降低企业利润,而在其他环节上的投入对企业利润总额没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该地区该行业的企业应该舍弃研发环节,在技术上可以直接采用拿来主义,引进别人的技术,再消化吸收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技术,并结合区域以及行业的发展特性和企业的发展战略,选择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转型路径;处于长江经济带中游的金属、非金属行业,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均具有明显的获利能力,而产业链中游制造环节的投入会降低企业利润,因此服务转型选择是完全去制造化,并由实证结果可知,其下游营销环节的获利能力高于上游研发环节的获利能力,因此处于该区域的金属、非金属企业可以先通过在营销环节上的投入来攫取较大的市场份额,获取一定的利润后再发展研发环节,通过研发技术获得属于企业产品特有的核心竞争力,稳固已获得的顾客市场并开拓新的市场,使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增加从而逐步走向金字塔的顶端;处于长江经济带下游的金属、非金属行业,其产业链的上游研发环节和下游营销环节均没有明显的获利能力,而制造环节对企业利润的增加有显著的贡献作用,因此应该继续保持制造业的发展,放弃服务化转型。

33机械、设备、仪表行业

处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的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在研发环节上的投入很难给企业带来较高的附加值,研发环节上的大量投入还会使企业整体的获利水平降低,因此应该重点发展其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努力做好产品营销,加强同其他区域其他行业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企业的品牌,通过品牌效应提升议价能力,在该行业的市场供应方面获得较其他企业更强的竞争力,占领更大的市场以获取更高的利润;处于长江经济带中游的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在其价值链的上游和下游环节上都可以获得一定的附加值,尤其是在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可以获得高附加值,因此当该行业的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使其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环节得到均衡发展时,可以优先发展上游产业链,通过研发技术确保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再向产业链的下游环节发展,在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营销便可以获得较好的市场反应从而进一步给企业带来较高的利润;处于长江经济带下游的机械、设备、仪表行业,其产业链的中下游均可以给企业带来附加值,但是相对于下游的营销环节,中游制造环节的获利能力更强,因此可以在保证制造环节正常高效发展的前提下,适当向下游营销环节发展,通过营销环节的投入来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为企业实现高额利润提供有力的条件。

34医药、生物行业

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命健康,因此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处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的医药、生物行业,由于地理区域的限制,首先应该重点发展产业链的上游研发环节,研制出新的有利于人类生命健康的医药或生物技术,再发展产业链的下游营销环节,通过加强区域合作,获取更多的顾客群体,从而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处于长江经济带中游的医药、生物行业,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具有一定的获利能力,但研发环节的获利能力最大,因此应重点发展研发环节,在具有一定的研发技术基础上,加大制造环节的投入,通过有效的营销将企业的成果推向市场;处于长江经济带下游的医药、生物行业,相对于制造环节和营销环节而言,在研发环节上投入的回报需要大量时间的积淀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应直接引用长江经济带上中游的研发技术,将投资的重点放在营销环节,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再通过区域合作将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中游的医药、生物行业研制出来的新产品推向市场,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经济带范文4

长江经济带整体开发构想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即已提出并为中央认可,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共同发展。而其后20年,以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风生水起,各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显著提升。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一度差距越拉越大,这对于中国这样地域极为广阔、内部不同区域间自然禀赋与人文条件差异悬殊的大国而言,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阶段内有其内在必然性,但此发展中的矛盾终究因其既有损于公平,也有损于效率,须尽早予以根除。

站在更高高度,以更大力度推进长江流域合作开发,其历史性、全局性意义在于借助长江黄金水道,率先贯通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地理大分野。通过沿江地区不同区域功能划分与互补,可以有效解决区域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为促进开放发展从沿海向内陆梯度推进打开缺口、探明道路。

区域经济划分应当基于双重因素,即区域内部相似性与差异性。如果区域规划覆盖范围较小,区域内禀赋条件与发展水平接近,那么区域内部较易出现竞争性强于互补性的状况,如长三角两省一市产值排在前9位的主要工业大类,上海与江苏完全相同,上海与浙江、江苏与浙江各有8个彼此相同。

长江经济带因其较为完备地兼具内部相似性与差异性,具备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率先垂范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地一体化发展。反过来说,要实现更大范围内更高水平地一体化发展,需要克服的困难更多、更大,这其中最关要害的一项,即在于排除行政藩篱所引致的非市场力量干扰。

经济带范文5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中国经济新常态;黄金水道;区域经济合作;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创新驱动;改革开放新高地;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F061.5;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23-19

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以下简称《意见》),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成为我国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长江全长是6 300多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上是第三大河;长江的货运量是全球第一,约相当于美国密西西比河货运量的4倍、欧洲内河货运量的10倍。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流域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1/5还多,人口和经济总量都超过了全国的40%,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应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长江经济带在我国区域发展布局中处于一个什么地位?

从区域发展整体布局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区域发展已经形成了“四大块”的整体布局――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四大块是“分”的,但是区域发展既要有“分”,更应有“合”,长江经济带就是一个“合”,把东部、中部和西部给贯通起来,更有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面来统筹区域发展。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布局来看:我国城镇化规划的大布局是“三纵两横”,既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长江经济带刚好处在“三纵两横”骨架中间,应该说是处在一个重要的地位。

西部论坛:“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发展略论

从“三大城市群”或“三大经济增长圈”来看:“珠三角”不仅仅是珠江三角洲本身,“泛珠三角”把整个广东以及周边的省份都被联系在一起了,包括广西、湖南、山西、福建,甚至云南、贵州都受到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影响。“长三角”主要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但是通过长江经济带,就把“长三角”一直向西,包括“成渝城市群”整个贯通起来了。“环渤海经济圈”,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或者京津冀一体化,其中有两个支架(可形象地称为“双簧蛋”)――北京和天津两个直辖市,现在延伸到周边地区,包括山东、辽宁、内蒙,甚至陕西。长江经济带也是这样,一头一尾也是两个直辖市――上海、重庆。所以,长江经济带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带,在整个国家区域布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从与“一带一路”之间的关系来看:提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国内区域布局,同时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布局。“一路一带”是我国的一个大战略,有评论认为,就像中国对外开放的两翼,一个往东,一个往东南,将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插上两只腾飞的翅膀。而长江经济带能够把“一路一带”更好地贯通和连接起来。

因此,长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有黄金水道作为依托,能够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巨龙。真正使这条龙能够舞动起来,摇头摆尾,实现腾飞,中国经济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就能实现更大的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建设现在已经正式启动,已经制定了文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各个专项规划,目前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规划已经正式。从这些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可以看到五个方面的重大举措。

一是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家已经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就是要打造一条以长江为依托的综合通走廊。首先是建设长江黄金水道,提高长江的航运能力。实现江河联运、江海联运,使整个长江的运输能够通江达海。其中有很多重大的工程要做,包括建设一些交通枢纽、物流中心,实现水陆联运。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长江航道的瓶颈――三峡大坝通行能力受到制约,对此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积极考虑和研究,将尽快解决。除了黄金水道以外,也包括铁路和公路(如沿江高铁、沪昆高铁和高速公路),还包括航空运输、机场建设。总的来说,就是要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一条贯通东中西部的快捷高效的综合性立体交通运输体系。

二是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意见》提出要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这个标准很高,不是一般的,要建设“世界级”的。还要推进产业从东部向西部的梯度转移,上海是我国的一个经济中心,武汉在中部是一个经济中心,重庆在西部也是一个经济中心,通过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从东到西把这些经济中心贯通起来,就能够形成有序的产业梯度转移。当然,除了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之外,服务业也需要升级发展。

三是建设现代化新型城镇体系。长江经济带(沿长江)的城市布局在我国是比较密集的,已经有三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这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中等的,如安徽的“皖江城市带”、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等。还有一些城镇体系,由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到小城镇,构成现代化的城市网络。在新型城镇化发展方面,长江经济带有很大潜力。

经济带范文6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环渤海三省一市产业状况的比较分析,指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制约了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进程,提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应积极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实施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由“地域经济”向跨区域经济转变。

关键词:环渤海 沿海经济带 产业 辽宁

辽宁沿海经济带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这意味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已由概念形成阶段进入到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产业发展也要提高到一个更高水平。本文基于对环渤海三省一市(辽宁、山东、河北、天津)产业状况的比较分析,对辽宁沿海经济带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环渤海省市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天津滨海新区的重要作用以来,整个环渤海地区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三省一市都相继提出新的发展战略,山东、河北、天津的钢铁、能源等主导产业已经全面进行整合,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潜力产业,发展态势之猛、速度之快,为世人瞩目(见表1)。区域产业新格局逐渐显现,区域产业竞争也日趋激烈,产业发展存在的共同之处和相同问题值得关注。

(一)环渤海省市的发展战略及主导产业

山东,提出蓝色经济概念,实施“一体两翼”战略,重点建设“两城七区”,主打半岛城市群、港口经济、海洋经济,以青岛、日照、烟台、威海、东营为沿线,打造临港产业带、沿海高端产业带、高校生态产业带,重点发展汽车、船舶、服装纺织、电子信息、家电、石化、食品、文化、物流等产业。

河北,提出沿海隆起带概念,实施“一线两厢”战略,主打冀东南地区,以唐山、曹妃甸、黄骅、秦皇岛、山海关为沿线,打造曹妃甸开发区、渤海(沧州)新区,以“统筹产业发展”的理念,整合钢铁、能源、港口三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钢铁、石化、汽车、船舶等产业。

天津,提出实施“一核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战略,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研发转化基地,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主打滨海新区,以“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的理念,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石油钢管、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优势产业。

辽宁,提出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战略,进一步提升大连核心地位,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壮大渤海翼和黄海翼,强化核心、主轴、两翼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一核、一轴、两翼”的总体布局框架,依托东北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发挥临海临港优势,建设世界级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

(二) 环渤海省市产业发展的共性特征

环渤海三省一市在发展过程中,不约而同地重视沿海地带开发、重视重化工业发展、重视大型项目落地,这已成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共性。

开发沿海岸线、发展临港经济已成为环渤海各省市的共识。山东以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为经济引擎,沿山东海岸线勾勒出一个“U”型的蓝色经济区;河北推进曹妃甸工业区、建立沧州渤海新区,形成沿海经济隆起带;天津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辽宁沿海经济带以滨海大道为依托,38个重点发展和重点支持区域为载体,一条连绵不断的城市带、充满生机的产业带正在形成。

中国处于工业化中期,也是重化工业发展的极盛期,环渤海省市都将重化工业作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山东重点发展船舶工业、汽车和石化工业,预计到2011年粗钢产量控制在5000万吨左右;河北两年内完成了钢铁、能源、港口三大主导产业的整合,河北钢铁集团产能3175万吨成为“中国第一钢铁巨头”;天津和滨海新区发展的重点是汽车与装备制造、石油与海洋化工等,目标是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装备制造、冶金、石化的支撑,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中的一些大项目也主要是钢铁、石化和造船业。

大型项目对后发地区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凸显聚集效应、带动效应和引领效应。山东一直实施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在建项目青岛港四期集装箱码头三国四方投资69亿元,如今蓝色经济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区开发,将再掀鲁韩、鲁日经济合作。河北的曹妃甸工业区建立得益于首钢搬迁,随之而来的是中石油渤海湾生产支持基地项目、中石化千万吨的炼油和百万吨化工一体化项目。天津重点上大项目,空客A320总装线项目带动为之配套的10个项目进入,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化工新材料基地等项目正在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也着力引入了美国英特尔公司、新加坡万邦集团、台湾富士康集团、韩国STX集团、中国五矿集团等一批国内外大公司的大项目。

(三) 环渤海省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开发沿海、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临港产业,既符合产业布局的要求,也符合我国产业结构演进的要求,但是,环渤海三省一市,特别是沿海地区主导产业都相对集中在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上,也必然产生一些问题。

产业同构。环渤海三省一市产业的基本特征都属于重化型产业结构,钢铁、石化、造船、装备制造几乎遍布环渤海沿海地区。相似的产业结构,不仅导致竞争加剧,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产业原材料依赖国际市场,产成品主要出口,产业发展及盈利水平严重受制于国际市场和世界经济。若国内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这些投资类产业将因市场疲软而整体衰退,进而导致地区经济的下滑,甚至引发社会问题。同时,如此之多的重化产业布局于渤海沿岸,会使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的渤海雪上加霜。

产能过剩。大量开工建设的钢铁、石化、造船、汽车等项目,还极有可能导致产能过剩,进而造成过度竞争。以船舶工业为例,国家工信部日前披露的数据显示,在正常情况下,我国船舶年有效需求在5000万吨左右,现在造船能力达到6600万吨,产能过剩1600万吨左右。目前,环渤海各省市都在积极发展船舶工业。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最为明显,而环渤海三省一市无一例外地都把钢铁工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此外,渤海及附近海域港口林立,港口群的竞争不可避免。

各自为战。由于环渤海区域跨度比较大,各省市发展沿海经济都是考虑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诸侯经济”催生了大量的“诸侯港口”、“诸侯船厂”、“诸侯电厂”等等,“看不见的墙”处处存在。而且更严重的是,不仅环渤海各省市之间缺乏协作,同一个省内各地区之间也缺乏协作,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严重制约了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进程。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的对策

2010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转模式、调结构。受金融危机影响以来,全国多数省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上海“十二五”提出以九大高新产业替代现在的六大支柱产业。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开始转型,要建全国最大动漫产业基地。大幅度地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迎接中国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奠定基础,已成为中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此乃大势所趋。

产业结构性矛盾一直是困扰辽宁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辽宁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提升,但产业结构性矛盾仍非常突出(见图1)。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完成工业化,辽宁要充分利用这十年重化产业发展机遇期,通过沿海经济带全面开发建设的增量调整辽宁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新型产业基地,为辽宁振兴、快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思路为指导,创造发展的良好环境

辽宁沿海经济带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应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为产业发展创造大开放、大开发的环境。

正确审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阶段,是制定产业发展对策的基本前提和必要的理论支撑。辽宁沿海经济带由最初的“三点一线”提出,到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了概念形成阶段的历史任务,如今进入到全面开发建设阶段。在概念形成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重点发展区域(8个)各自为战、以增量建设为主、投资项目以重化工业为主。进入到全面开发阶段,产业发展面临四个过渡:传统开发区模式转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单一产业结构转向现代产业体系、传统重化工业转向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企业分散化转向产业规模化。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空间跨度较大,重点开发区域分布较分散,在其发展初期采用传统经济开发区模式,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但也会造成各地区产业自成体系、产业同构等问题。如今,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沿海经济带的产业要实现整体提升,就必须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资源、集约管理,以及一体化运作,加快沿海经济带产业空间的整合,从而带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开发与现代产业体系同步建设。

区域一体化的产业发展,需要一个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省级政府应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来协调各级政府行为,打破城市间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形成统一、协调、有效的竞争规则,并制定区域共同市场政策,如经济合作政策、区域资源环境共生政策等。应建立多层面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通过多方具体行动实现全方位区域性产业合作。沿海经济带三产业建设,需要大量中、高端产业人才、企业家,以及科技人才等;也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商贸物流业和城市服务业等为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配套。政府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为产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二)构建有权威性、制度化的组织领导机构,增强协调、推进和规划研究能力

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过程实质也是制度创新、体制转型的过程。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区划的整合,为滨海发展带来动力和效率。同时,还成立了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2006年),担负起战略研究、决策咨询等重要职责。辽宁沿海经济带涵盖全省40%以上的城市,关系到辽宁50%的经济产出。在概念形成阶段,领导机构一直属于临时性的协调小组。目前,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常设办事机构“省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在省外贸厅,以办公室5人之力,无论是从行政体制、协调力度,还是推进管理、政策监察、规划研究都显得极其不适应,难以承担沿海经济带全面开发建设的推进工作。

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亟待建立相对规范的具有一定权威、跨地区协调能力、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的组织机构。建立辽宁沿海经济带组织领导机构,可采取“三位一体”运行模式,即行政区域协调机构、产业政策指导机构、战略规划研究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规划布局、政策制定推进、行政协调、跨区域产业整合、研究区域产业发展、宣传策划、公共服务配套等。宏观指导,微观协调,双重运作机制,以领导力增强执行力,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进程。

(三)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的空间整合,实施三次产业协同发展战略

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多以工业项目投资为主,“二产”先行,“三产”后续进行,“一产”逐步跟进,产业结构在较长时期严重失衡。这不仅导致经济区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环境建设好而人气不足的现象,也严重地制约了“二产”的发展。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沿海经济带应采取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提高第二产业的集中度。对于趋同性较强的产业,如船舶制造、精品钢材、汽车等,应在相同产业中选择不同产品种类进行错位发展,以突出产业定位和发展特色。如山东汽车重点是重汽和特种车、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布局以高精装备、大重型装备为特色。

此外,应大力引进“三产”项目,尤其是为产业配套的生产业、金融业和物流业。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应大力发展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业,海洋旅游业将是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2009年10月,辽宁沿海六城市签署《丹东宣言》,组建沿海城市旅游联合体,岸线旅游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随着沿海经济带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应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出口项目和发展临港经济,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农副产品深加工能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四)做强临港产业并组建港口产业联盟,依托城镇发展文化教育产业

借鉴山东青岛的运作思路,对沿海经济带的产业、港口、城镇化等三条“岸线”进行统筹运作、同步建设。辽宁沿海港口资源丰富,应发展壮大临港产业,提高沿海产业的开放度。辽宁沿海港口群优势突出,可借鉴“河北模式”,进行港口群的战略整合,解决港口群定位问题;构建腹地大通道,为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

城镇化建设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环境,应注重和推进文化教育产业的发展,如青岛经济开发区引进八所高等院校,为地方产业的发展招才引智。辽宁沿海经济带应积极鼓励发展文化教育这一潜力产业,吸引省内外高校或研发机构进驻,这样既能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又能为沿海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还能增添人气和拉动“三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商贸和旅游产业发展。

(五)以增量调结构突出主导产业,实施规模化、高端化战略

近年来,尤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环渤海各省市都加快了提高区域主导产业集中度的进程,其动作之快、规模之大,令人观止。河北、山东、天津在不同的产业领域都出现了“中国第一”、“北方第一”,这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挑战。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主导产业不十分突出,产业规模不大、集中度不高,沿海和临港的主导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加快形成沿海经济带主导产业,需要倾力打造大项目建设,争取多方投资来共同开发;鼓励各种配套产业跟进,积极促进上后续工程建设并使之规模化。应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鼓励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技术研发项目和跨地区资源进行横向战略整合,鼓励发展中场产业,向纵向延长产业链,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形成区域规模优势,着力打造几个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核心产业。引导各地形成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产业高端,促进区域内分工协作,实现产业协同互动、梯度发展,打造“专业化、关联化、高端化”的产业结构。

(六)加大对高新产业的科研投入,实现特色化、专业化战略

高端产业是站在世界前沿、未来能够引领若干年发展的新兴产业,已成为环渤海省市重点发展的潜力性产业和战略性产业:山东以拥有海洋科技优势,大力发展海洋高端产业,2008年在研海洋项目1700多项,实际到位经费达8亿多元,2009年实现海洋经济生产总值5408.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河北船舶产业提出转向发展豪华游艇类、高端化学品类船,如LNG船(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产品)。

高端产业以集聚龙头企业、专业服务、专业人才的功能区为载体,利用产业集群再通过技术、资本、信息和产品等多种方式扩散,使其依次形成高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人口密集型产业的产业结构阶梯模式。高新技术是支撑高端产业的骨架和核心,而高新技术研发是一项量大面广、技术难度大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需要靠政府的扶持和宏观调控;以及完善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辽宁沿海也已经形成一些装备制造业的高端产业,但还需要向产业高端、产业特色发展;而装备制造高端产业的研发能力也亟待增强。

(七)积极推进海洋经济和大力发展潜力产业,实施协作化战略

潜力产业是待开发的、未来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业,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接替产业。从国内外发展态势看,海洋资源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海洋经济成为重要的潜力产业。山东在海洋产业13大类中选择8大产业作为潜力产业重点发展;河北和天津则都在纷纷填海造地向海洋进军,渤海已经成为各省市争夺的重要目标。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海洋经济以传统产业为主,总量较小。2008年,辽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2051亿元、增加值1144.8亿元,其中渔业占33.6%、船舶占20.4%、新兴海洋产业(海洋化工、医药和海水利用)占 3%,海洋石油开发尚属空白。辽宁拥有广域的海洋资源,应增强海洋意识,由沿海向海洋进军,否则将会在新一轮的海洋经济发展中丧失更多的开发利益。目前,辽宁应在提高海洋渔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增加海洋二、三产业比重,重点发展海洋船舶业、海洋油气开发、海洋能源,以及海洋生物工程等潜力产业。辽河油田对渤海近海油气的初步勘探工作早已完成,但受葫芦岛军事设施安全性要求的限制,开采权始终没有办下来,也导致辽宁海洋石油开发一直没有突破。省政府应组织力量配合企业与国家有关部门进行通沟协作,以争取渤海石油开发尽早开展。

(八)打通海陆跨省(国)通道以支撑港口产业,构建沿海与腹地互动的产业带

山东日照港将腹地延伸到河南、直至山西(瓦塘),形成晋中南煤炭的出海通道,几年间,就由单品种的“煤码头”迅速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散粮、散装水泥和木材中转港。2008年日照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大关,直逼营口港(1.5亿吨)。辽宁的大连港腹地最深,因此发展最快、吞吐量最大;营口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沈阳经济区出海产业通道;而锦州港、丹东港的发展则受制于腹地狭小。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港口要延伸腹地,打通和拓展四条海陆通道:一是辽西港口通道,延伸至锦州港腹地,由阜新向蒙中、朝阳向蒙西延伸,打造资源型、农牧加工产业集群,并经阜新的巴新铁路由内蒙向蒙古(乔巴山)、俄罗斯(赤塔)铁路连接,将构建“第三条欧亚大陆架”;二是辽口通道,延伸营口港腹地,由沈营线北上延伸铁岭,依托东北西线铁路北上至吉林四平、黑龙江满洲里,并与蒙东地区对接,发展装备、石化,以及钢铁产业;三是辽南港口通道,延伸大连港腹地,沿哈大线发展装备制造产业,北上延伸至俄罗斯,承接军工和航天产业,南下跨渤海至山东,合作开发海洋经济产业;四是辽东港口通道,延伸丹东港腹地,借助东北东线公路和高速铁路开通,积极向吉林通化、黑龙江鹤岗延伸腹地,构建跨区域农轻产品加工出口产业集群。

辽宁沿海与腹地互动的载体是产业。因此,应加强沈大经济带产业集群的建设,以轴线牵动板块,形成整体互动发展态势,这样不仅可以将沿海与腹地互动的产业联动起来,而且能促进辽宁三大区域战略实现空间整合。要整合跨地区的内陆与沿海产业链,加强垂直分工,实现互补发展,在产业链条的同一环节上向优势区位集聚,放大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要加快区域性的信息网络系统、商务流通系统,以及金融系统等的一体化建设,促进物流与商流,为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基础和平台;要构建沿海经济带立体空间产业体系,即以沿海中心城市为轴心,形成跨区域的产业经济带,相互形成辐射、联动、错位发展,探索区域发展统筹产业布局的新模式。

(九)强项聚集跨区域建立产业联盟,弱项合作纳入强势产业链

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布局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要建立先进装备制造和高加工度原材料新型产业基地,其重点在于提高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度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环渤海产业具有较强的同构性,因而竞争与合作并存。辽宁在产业(行业、产品类)发展上,应采取“有所取舍”的战略,即发展强项,以提高竞争力为主,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靠市场强势吸引环渤海地区同类企业合作入盟,形成跨地区产业链;合作弱项,对于相对弱势的产业及产品类,应主动纳入到环渤海地区同类强势企业的产业链中,在协作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共赢。要坚持“真诚合作、体制创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有序竞争、统筹发展”的原则,探索环渤海区域产业整合的发展模式,建立高层次的合作联动机制、信息沟通机制,以及区域协调机制;对跨地区资源整合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技术研发项目等给予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导,从而促进环渤海地区形成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

鼓励互补性较强的产业进行跨地区整合,如辽宁船舶产业优势突出,覆盖了整个辽宁海岸线,基本形成错位竞争、均衡发展的产业布局。2009年,辽、鲁、冀、津船舶行业签署了环渤海区域船舶工业一体化合作协议,其他三省市以专业船舶和特种船舶为主,恰好与辽宁船舶制造形成优势互补。四省市合作将推动整个环渤海地区船舶业发展,也为机床、汽车以及钢铁和石化等产业的环渤海协作提供示范。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尤其是机床,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辽宁占环渤海48%,可以与山东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环渤海机床基地。辽宁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比较强,但汽车整车产量(50.8万辆)低于天津(60.24万辆)和山东(100万辆),环渤海三省二市的汽车配件需求量占全国26%左右,若考虑到吉林(123.22万辆)将达到35%,市场需求空间巨大。辽宁的轿车(11.58万辆)仅占汽车产量(2008年)的34%,而天津的轿车则占汽车产量的81%,辽宁轿车可以考虑与天津的轿车进行战略合作,以带动辽宁轿车产业的发展。山东海洋科技力量雄厚,辽宁海洋经济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基地集中于大连,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资源优势,都可以与山东合作,共同发展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工程,以及海洋旅游等新型海洋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共同做大做强环渤海海洋产业,双方都是赢家。

结论

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沿海地区是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沿地带。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沿海地区开发开放程度低于东南沿海地区。从某种意义上说,辽宁丧失了第一轮沿海经济开发开放的机会,如今中国进入工业化冲刺阶段,开始了第二轮的沿海开发开放,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京津冀),从广西北部湾、福建海峡西岸、江苏沿海经济带、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沿海经济带到吉林图们江,中国沿海经济基本形成“三大六小”格局。面临“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辽宁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水平推进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

“十二五”时期,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施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是带动经济发展的前提”,在构建“以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建设为两大引擎,以贯通沿海与腹地的沈大经济带为战略轴线,带动辽西北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双擎一轴联动’发展格局”中,沿海经济带产业发展将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沿海经济带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潜力和希望,通过新增量加快辽宁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以新增量带存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产业基地,从而提升辽宁主导产业增量和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为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增量空间和市场前景,从而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辽宁振兴、快速、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谈佳隆.上海力推九大高新产业[J].中国经济周刊,2009

2.吴渤.广东3000万建高新区孕育动漫产业基地[N].南方都市报,2009-5-14

3.地区司综合处.2008年山东省海洋经济持续较快发展[EB/OL].sdpc.省略(国家发改委网站),2009-3-3

4.山东省统计局.2009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stats-sd.省略(山东统计信息网),2010-2-26

5.辽宁海洋与渔业厅、辽宁省统计局.2008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N].辽宁日报,2009-9-24

6.国家统计局.辽宁、山东、天津、吉林各省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stats.省略同(国家统计统计局网站),2010-7-25

7.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上一篇好吃不如饺子

下一篇姐姐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