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好吃不如饺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好吃不如饺子范文1
2、俗语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顺口溜,大多数都是在老百姓生活中,口口相传的生活经验或人生哲理。俗语既显出了一种民间传统习俗,又有一定的生活道理。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的随意性和玩世不恭,很多俗语都被带偏了。其实“好吃不过饺子”下一句,应该是“舒服不如倒着”。
3、饺子是老百姓餐桌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美食,现在人们生活水平都有所提高,所以平时吃饺子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古代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有机会吃上一顿饺子。所以一家老小经过一整年的努力,就等着这一顿丰盛的饺子。
(来源:文章屋网 )
好吃不如饺子范文2
吉林省双辽市第五小学 四年四班 常瑞
提起我的家乡双辽,这里不仅景色优美,而且各种小吃也很是天下闻名,吃一口使你口齿留香,吃完后让你回味无穷。东北饺子就是风味小吃之一,下面就和我一起品尝吧!
要想吃,必须要制作,我来教你怎么做,先去和一些面,把面柔软,然后把面弄成一个小面团,再用擀面杖将小面团擀成一张薄皮,擀好后就像一个大月亮。接着该做馅了,你喜欢吃什么馅,就放什么,例如。我喜欢吃韭菜鸡蛋味的,就去选一些上好的韭菜和新鲜的鸡蛋,把鸡蛋先炒好,然后在放点调料,这样能让饺子更香,最后把拌在一起,馅就做好了。然后,把擀好的皮拿出来,把馅包起来,把口封好,大约在口上捏个七八下,不要把馅挤到外面,然后把包好饺子一起放进锅里,接下来就是等待了。
好吃不如饺子范文3
那次除夕夜我们全家聚集在一起。我忽然站了起来''妈妈,不如我们玩一个游戏吧!''我提议。''什么游戏''大家看着我。''嘿嘿,今天是除夕我们就玩一个包饺子大战!''
妈妈和奶奶去准备食材,我们这些''大厨''也纷纷入场。我包的第一个饺子是糖馅的,但由于没听妈妈讲包饺子的步骤,我的那个糖饺子便死无葬身之地。大家都纷纷包好了饺子,而我还现在刚刚糖饺子''身亡''的纠纷之中。''诶''我深深叹了口气,心想:如果妈妈再讲一次怎么做饺子的方法,我一定会好好听的!
诶?妈妈好像会''读心术''似得!竟然读懂了我的小心思!于是,我就不再像刚才那般马虎一心一意的听妈妈的讲解,终于!我成功了,成功的做出了我这的人生中第一枚完好无损的饺子!下面我非常麻利的包了几个饺子,接着十几个,二十个!哈哈!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好吃不如饺子范文4
解放初的一个春节,我和哥哥、姐姐一起步行八里山间小路去姑妈家拜年。姑妈欢天喜地给我们包饺子。姑妈家所在的小村是战略重地。我们边等饺子边在姑妈家门前门后察看战争留下的痕迹……然而,心中最盼望的还是尽快吃到姑妈正擀皮做着的白菜肉馅大饺子。饺子下锅煮出的香气弥漫全屋。我嗅到喷香的气味,觉得自己无比的幸福!
开饭了,我几乎是狼吞虎咽。姑妈笑呵呵地给我盛了一碗又一碗。姑妈家里人只陪我们吃了几个,就开始吃起了黏米饽饽。在农村,黏米饽饽是过年的普通食品,饺子才是稀罕东西。姑父说:“解放了,日子会越过越好,将来过年饺子肯定会敞开吃!”
二步曲:“”时期粮肉紧
“”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城里每人每月只有8斤白面,乡下人就只能在年节才能包饺子。
又是一年春节,我们姐妹弟兄放假在家,父母拿出节余的白面,要给我们改善生活,包顿饺子吃。没有肉,就用大白菜加一点虾皮,俗称白菜篓馅。饺子白白净净,香香喷喷。说来也巧,热气腾腾的饺子刚出锅,邻村的二叔从前门进来。爸爸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你赶上了,就上炕一块吃吧!”二叔急忙摆手:“不,不,不!我刚刚吃过饭,不饿!”妈妈说:“那就少吃几个,尝尝!”二叔说:“不了,不了!”任凭我家再三礼让,二叔决意不吃。其实二叔是客套,他怕多他这张嘴侵占了我们的口粮,打乱我家的用粮计划。岂不知他眼巴巴看我们吃饺子,早就馋得暗流口水了!我们吃得差不多了,还剩下两大碗,二叔实在耐不住饺子的诱惑,吞吞吐吐不好意思地说:“要么我也尝两个?”于是,二叔把那两大碗饺子“尝”了个精光!
三步曲:改革开放奔小康
好吃不如饺子范文5
北方吃饺子的寓意春节吃饺子有许多美好寓意,尤其是在除夕夜。除夕夜的这顿饺子之所以非比寻常,一是因为腊月三十夜的23时至新年正月初一的1时,正好交子时,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二是人们期望把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不如意的烦恼事,像吃饺子那样一块吃掉,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三是吃饺子还有祈求来年早生贵子,全家人丁兴旺,孩子有出息的意思。此外,饺子成为春节吉祥物,还因为其形状像银元宝,春节吃饺子有象征“新年大发财,元宝滚滚来”之意,寄托着人们“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
为了图吉利和喜庆,人们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往里放些东西,如红枣,寓意早生贵子或早日发财;有的放入栗子,寓意大吉大利;还有的放入硬币,谁吃到了,预示谁能发财。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线穿元宝”。
过年吃饺子也有忌讳,比如煮破的饺子不能说“破”了、“烂”了、“坏”了,而要说“挣”了,“涨”了。这些忌讳带有人们求吉纳祥的寓意。
饺子的来历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着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的发展历史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佳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着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
好吃不如饺子范文6
年味之首,自然就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味。一进腊月,就开始响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二踢脚、麻雷子,高一声,低一声,你张开鼻子,便能闻到淡淡的硝烟味。随着烟味越来越浓,年也就越来越近了,这年味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后才慢慢散去。说的也是,“爆竹声声一岁除”,没有鞭炮味,这还叫过年吗?
酒香味。过年不喝酒也不像个年,家里再穷,也得喝上二两,哪怕就是红薯干酿的“一毛醉”——因这种酒质量较差,容易上头,喝一毛钱的酒就会醉,所以得名“一毛醉”。每年的腊月,闲了多半年的乡里小酒厂就会重新开张,村里的老烧锅也开始昼夜不停地加班,家家户户都打开了酒坛子、酒瓶子,闻着酒味就使人有几分醉意。爱串亲戚的人说,哪个村的酒味浓,哪个村的日子就最红火。
蒸馒头味。过去农民穷,一年能吃上馒头的日子是有数的,现在脱贫了,蒸馒头不算稀罕事了。可是,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开始大量地蒸馒头,几百家同时开火上锅,那新蒸馒头的味也是相当有气势的。按旧俗“二十六,蒸馒头”,腊月二十六这一天,能干的主妇一大早就起来,一笼接一笼地把馒头、花卷、枣包、豆包蒸出来,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才开始再蒸新馒头。
饺子味。北方人说,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尤其是过年,别的东西可以没有,饺子是一定要吃的,就连在外边逃债的杨白劳,也要和喜儿吃一顿饺子过年。这饺子味,一是肉馅的香味,已够肥的肉馅,还嫌不香,又倒上芝麻香油,二是葱、姜、蒜的辛辣味,再加上此起彼伏遥相呼应的剁馅的声音,真是有声有色有味。饺子一吃,年就算过踏实了,心里有底了。
光顾得说吃了,还有一种少不了的年味,就是写春联的墨香味。在家乡,直到今天,还是要贴手写的春联,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人们三五成群,在各家门口转悠,品评春联的内容、书法,看谁家写得巧妙、别致、有趣。
其实,平心而论,城里也不是没有年味。那铺天盖地的年货广告,张灯结彩的高大建筑,精彩纷呈的春节晚会,成堆的贺卡,打爆的拜年电话,成千上万条的拜年短信,五花八门的电子邮件,还有满大街的红男绿女,不都是年味吗?可我总还是想念家乡的年味。
(选自《解放日报》)
阅读练习:
1.为什么说“没有鞭炮味,这还叫过年吗”?
2.文章以《年味》为题,都写了什么“味”?每一种味道都写了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