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1
写红烛赞扬老师的散文诗歌:《流泪的红烛》
红烛啊,我深知你的痛苦
心中流出来的
是殷红殷红的血滴
也许,你温暖了别人
自己却独守凄风冷雨
也许,你点亮了黑夜
自己却被人遗忘在
阳光灿烂的日子
红烛啊,你为燃烧而生
无怨无悔,无声无息
在人们的欢乐中
体现着,生命的价值
你的崇高就在于
流着热泪,忠贞不渝
你的伟大就在于
照亮了别人,牺牲了自己
写红烛赞扬老师的散文诗歌:《红烛》
红烛
我最欣赏你
你是人梯
甘愿奉献自己
为中国的希望
在三尺讲台上耕耘播雨
挥洒着自己的青春
呵护着小小的花朵
你是心灵的使者
给莘莘学子的心灵带来慰藉
写红烛赞扬老师的散文诗歌:《化为红烛》
我是你前世遗失的红颜
只为了与你,再相遇那么一次
便跌落凡尘
化身为一颗红烛
贮立在你小小的桌前
把所有话语都溶入火焰
用热情燃烧短暂的生命
只为换取今夜里
属于你我片刻的光明
写红烛赞扬老师的散文诗歌:《燃烧的是自己》
红烛你燃烧自己
用那泪水
把夜妆扮的闪亮
你生来走的就是这条路
为什么还要哭
唯有化作灰烬
才能将你的心掏出
火红煊染的祝福
生命驱散孤独
而今
你依然是人们的红烛
老师的相关散文文章:
1.关于歌颂老师的散文诗歌
3.经典散文朗诵赞美老师
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2
关键字:中学语文 散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相比于其他文学样式,散文在概括生活深度和广度上更全面,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表达的情感方面更细腻,更真实,更丰富。因此在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散文具有更大的优越性。目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美文,能唤起学生对美得追求,非常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的基础知识,激发他们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养成高效阅读和鉴赏散文的习惯与能力。本文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学散文的教学问题。
一、引导学生体验教材所选的散文之美
教学美学论中谈到学生学习语文的审美活动时说到:语文教学充满了鲜明的美。。那我们在散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审美欣赏和情感体验呢?
1.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抒情散文中处处有景,处处含情。自然环境给人以美妙的情感体验,作者将它们化成纸上的美,引领读者进入独特的情感体验。例如《春》中对花、草、山、水、雨种种春天景物的描绘,形成了一幅丰富而饱满的春景图,焕发出令人陶醉的美感。《海滨仲夏夜》中对海滨傍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夜景的描绘,让人如临其中,如沐海风,令人心驰神往。这些或温暖鲜明或生机勃勃的景象,不仅带给读者想象中视觉上的美,更带来思想上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情感上的陶冶,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相似心灵感受的共鸣。就是心与景的统一,情与景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
2.让人体悟生活的哲理美。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形成不同的情感体悟。一些富有哲理的对情感经历和生活经历进行深度提炼和精致加工的的散文,往往以清晰的条理和简明的道理让人顿悟。比如《荔枝蜜》一文,作者通过细致地介绍和丰富的联想,把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和劳动人民勤劳辛勤的品质联系在一起,歌颂了劳动人民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之蜜”的高贵品质。《白杨礼赞》中通过对白杨的礼赞,赞扬了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囚绿记》中写“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就是赞美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这种通过象征和联想构建的开放性哲理,让人们追求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⒊.形散而神不散的结构美。散文结构精巧,篇幅大多短小精悍,转承启合间与文章主旨和谐统一。《故都的秋》一文中寓情于景,运用了总分的结构特征,在开篇写下了“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净,来得悲凉”的文眼,下文便逐一展开对“清”、“净”、“悲凉”的描绘,使文章通体紧密完整。《土地》一文中,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无限扩展,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人间天上,内容繁复,应有尽有,但却都由“土地”贯穿全文,表达出作者热爱土地、保卫土地的思想感情。
⒋.准确生动的语言美。语言可以称得上是散文极其重要的一个特征了,也是散文教学中的重点。散文在语言的运用上,或华丽多姿,或朴实无常,但总能在摇曳生姿的组合中创造出流动美、音乐美、绘画美,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灵活,使得作者的思想感情饱满而富有张力。语言的运用上体现出作者的性格特质和文学功底,情节快慢的设计,情感起伏的表达,都在语言的安排和建构上,从而产生不同的审美特质。
二、选择教学法提升学生散文学习的兴趣
在中学散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调动起学生积极学习散文的兴趣。可选择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这样几种:
1.讲授法。在散文教学中,讲授法主要运用在背景介绍、作者简介以及相关基础知识的讲解中。例如高级教师程少堂在讲解《荷塘月色》时,运用讲授法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文章写作背景等,还讲解了一些写作手法的基础知识,比如什么是通感,借景抒情如何运用等。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有系统的、有逻辑的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就会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2.讨论法。讨论法在散文教学中的运用还是很广泛的,由于不同人对同一件事或物有不同的看法,大家通过讨论相互交流而达成共识,形成与作者的感情的共鸣,或者个人的不同看法和感受在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例如程少堂老师在《荷塘月色》的讲解中,说到《采莲赋》一段曾经被删除过,就“该不该删除”这一问题在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了讨论。学生认为不应该删除,老师故弄玄虚说应该删除,于是学生就积极思考,找出证据劝服老师,说这段对采莲场面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然后总结讨论结果: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3.郎读法。朗读分为很多种,有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有教师播放配音朗诵,有学生分角色朗读等等。朗读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添加了对文章不同理解的个人色彩,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慢就能看到学生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学生就应己当做朱自清,进入作者的内心,使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流淌出来。这样就使学生完全融入作者的感情氛围中去感受,去体验,能够更加真切理解作者的心境。由此可以看出,阅读法不失为散文教学的必备方法。
4.自主学习法。在散文教学中,这种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写作能力的培养上。例如在学习《背影》之后,让学生以亲情为话题,模仿《背影》选取一个生活细节来练习写作,以达到亲情教育的目的;学习《春》和《荷塘月色》的通感写作手法之后,让学生在其他作品中寻找这种修辞的运用,或者进行自我创作,以达到学会运用修辞手法的目的;学习《荔枝蜜》之后,让学生摹写它“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和行文结构等等。
总之,在散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课文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不同教学法的组合又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根据新课标要求,注意调整散文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鉴赏美的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3
(1)事物线索。在状物言志和写景抒情散文中,常用此法。
(2)人物线索。以文中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引出其他材料,连缀成文。
(3)事件线索。按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顺序行文。
(4)情感线索。主要用于抒情散文中,也就是围绕作者的情感变化来组织材料,串联成文。
(5)事理线索。多用于议论类散文中,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6)空间线索。用于写景状物的记叙类散文中。
(7)时间线索。有些事物,从时间进程的角度去考察,更容易表现出其内涵的深刻性,或者美的丰富性。因而,写这类事物的散文构思,往往最适宜以时间的次第为线索。
下面谈谈具体把握散文线索的几种方法:
1.时空连“线”。
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假如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如《鹤》(2014年广东卷)一文中有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一个初冬的薄暮第二天一早从此一天次晨几天后。由此可知,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组织安排材料的。又如《浣花草堂》(2014年山东卷)当中有不少表示地点和方位的词:走出西郊从大殿里出来从夹墙里穿出去穿过花径走进祠堂草堂后坐在水槛上。这些不同的处所表明了空间的变换。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此文的线索是:游踪。
2.因物取“线”。
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这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作为行文线索,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比邻而居》(2015年江苏卷),全文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了出来,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3.反复出“线”。
阅读时,我们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了解、把握线索。这类线索,抒情类、叙事类散文都常用。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在文章中反复出现四五次。据此可知,作者从树写到人,那赞颂的感情一层深似一层,一浪高过一浪,由含蓄到喷涌,就是靠“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线索如串珍珠般连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整体。
4.以情导“线”。
以上三种,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容易把握,而情感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的,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如《纸上故乡》(2015年福建卷),文章开头写“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接下来就有“心中始终挥不去的是故乡的景象”“故乡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影响”“我是栖息在远方的一只候鸟,常会飞回故乡去寻找属于我的温暖”。由此可知“我对故乡的情感”是本文的线索。
5.定“神”看“线”。
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阅、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用范围最广。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我们就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如《我的老师》一文,作者记叙的事情虽多,但都是为了表现蔡老师是最使“我”难忘的老师,抒发“我”对蔡老师的深厚感情。确定这一主题后,不难发现本文的一条感情线索: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
[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阳光的味道
文/周伟
阳光下的奶奶,总是一脸阳光地坐在禾坪上,看着她那禾坪前的瓜蔓引蛇一般爬上瓜架,攀绕,慢慢地绿了一片,然后,一朵小黄花开了,又一朵小黄花开了。
不几天,那一朵朵多好看的小黄花,一朵一朵地不见了。我找来找去,只见瓜架下凭空多了好多长长短短的青色的嫩瓜,长者四五寸,短者二三寸,一律悬挂,如漫天挂满了纺锤和棒槌。
我在瓜架下走来走去,或看或摸,或量长短,或比画大小,或做上记号。忽然,我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便向阳光下定坐着的奶奶着急地问:“奶奶,你看你看,为什么它一出生就满脸皱纹,疙里疙瘩?”
奶奶呢?她也只是笑,边笑边摸那瓜,一遍又一遍。布满皱纹的瓜,竟在奶奶的手上很滑润,有光泽,好听话。
我从奶奶手上把瓜拿了过来,说,它肯定委屈,准是那一朵小黄花早早地谢了,它心里烦啊,苦啊!奶奶的笑僵了一下,我瞬即看见苦瓜的皱纹在她的脸上闪了一下。
我的猜想,不久便得到了证实。奶奶摘下那瓜做莱,一片刚夹到我的嘴里,我就嚷了起来:“苦,苦死了!”从此,我再也不肯吃苦瓜。
后来,有一回,奶奶拿一个红辣椒糖逼我就范。奶奶笑着看着我,说:“多呷几片,然后,回味回味看。”奶奶手中的红辣椒糖还在我眼前晃荡。我夹了一片又一片苦瓜,放在嘴里。我想那时我是闭了眼的。味还是苦。当苦味渐渐淡去时,一种微凉并略带甘甜的味儿便升到了舌尖、口腔,随后就觉得清爽、痛快和惬意。肉厚脆甜,味道清香绵长。奶奶说,别看它有些苦,能除邪热,解劳乏。我并不管奶奶说的,只是想着,这瓜,以苦味得名,能食能医,只是苦了它自己。
奶奶对苦瓜情有独钟,变着法儿给我烹调苦瓜:素炒如青菜,油煎如荤菜,还可以熬成苦瓜瘦肉汤,苦瓜炒鸡蛋……最妙的要数苦瓜肉丸:将苦瓜切成一寸长的筒块,挖去瓜瓤,放入沸水中用旺火煮至半熟时捞出沥干水分;再将瘦肉剁烂,加入葱花、盐,掺入薯粉,拌和作馅;把粉团肉馅塞入空心的苦瓜筒块中,再入油锅煎;待筒块两面的粉团肉馅略呈黄色时,掺入汤、姜、大蒜头一并煮熟,起锅前放盐与味精。苦瓜清爽,瘦肉鲜嫩,色香味美。
此后,我更是日日都要去瓜架下看那些宝贝疙瘩了。奶奶依旧天天坐在阳光下的禾坪上。瓜架下的瓜一日日变大,青皮愈来愈黄了。
有一天,我看见了一条瓜裂开了很大的口,露出了里边的红瓤。我马上摘下,立马送到奶奶面前。奶奶随着裂口把瓜完全撕开,露出更多更漂亮的红瓤里子。奶奶撕了一块红瓤放到我的嘴里,笑着看我,说:“你尝尝看。”我不敢大嚼,只是用舌头舔了一下,竟然很甜!
我不禁替这瓜感叹:想不到,它在最后竟是以爆炸自己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鲜艳和甘甜!
我发觉自己在太阳光下迅速成长,当然这成长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在味道上的成长。我对味道愈来愈有感觉、有经验了。
比如对苦瓜,我就慢慢体味出苦味之后,着实可去烦、消渴、通便、清心、明目、益气。更有感动处,苦瓜是苦的,情爱是苦的,人生是苦的。真正体味出,总会苦尽甘来。
许多年后,奶奶被葬在了她的苦瓜架旁,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那天,我才完完全全地知道奶奶是个苦了一辈子的人。她儿时父母早亡,8岁起给人做丫鬟、帮工,后来嫁给地主做小老婆……
在大伙的印象中,奶奶总是坐在屋前的禾坪上,一脸阳光地招呼着来来往往认识与不认识的人们。搬个凳子,要你坐;端杯茶水,要你喝。带个东西捎个口信,她都代劳,且负责得很,从不出错。下雨天,她要借把雨伞给你;炎炎夏日,她要借顶草帽或斗笠给你,随你什么时候来还。碰上吃饭的时候,算你有口福,一定邀你入席。缺个油盐酱醋茶,娃儿读书还差几个学费钱,大多都找奶奶借……仿佛奶奶总是一个有说有笑的“观世音菩萨”,带给别人的尽是欢乐和甘甜。
那天,我回到了老家,走在苦瓜架下,我看见一朵小黄花开了。
离开苦瓜架旁,我好像忽然听到一句:“天燥热,来碗苦瓜拌稀饭!”这是奶奶的声音,好亲切,好温馨。
(选自《散文百家》)
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文赏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摇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98-0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小学生要“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遵循这一要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大都把阅读教学尤其是课文赏析当成中心工作来做。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无论是哪种体裁,在语言上都是意韵优美、各具特色的。比如,诗歌的情感丰富、语言精练;散文的言近旨远、语言优美;小说的情节动人、语言流畅……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就一定能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获得极大的美的享受,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章节,语言赏析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文段选择相应的语言赏析的教学策略。那么,小学语文语言赏析的教学策略都有哪些呢?
一、指导学生赏析优美的词语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很神奇的。有时候,看似平常的一个字或是一个词就能够传递深远的意义,造就奇妙的意境。入选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是经过时光积淀的文质兼美的短文。这些短文大都是一些大家的佳作,文章里往往寄寓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尤其是在遣词造句方面更是应该成为小学生学习课文、模仿写作的范例。因此,可以确定的说,小学语文课本里多的是词语优美的例子。小学语文老师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绝不能轻易地放过这些绝佳的教学机会。从文学体裁看,不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根据其表现主题的形式、方法的不同,优美词语的使用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但是不管文学的样式如何,在赏析词语的时候都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都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仅以诗歌为例,小学语文课本里选取的古代诗歌都是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的,这些诗歌在词语使用的技巧上自是不必多说的。在诗歌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这些活用词语的范例的赏析。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的时候,我就抓住“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诗中的“铺”字,引导学生赏析这个词形象地把夕阳斜照的情景写活了。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从情感方面赏析了诗人一改前人的悲秋之气,尽情抒发了对江景的赞美之情。
二、指导学生赏析巧妙的句式
我国的语言文字历来是很讲究句式的变化的,这是许多国家的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自古以来,我国的语言文字就有骈文和散文之分。一直到今天为止,很多文章在句式的选择、运用上都还是很讲究的。比如说诗歌,如果是古代诗歌的话,那么相对讲究音韵的和谐、句式的整齐;如果是现代诗歌的话,则在这方面的要求要弱些。再比如说散文,散文通常会以生动的语言取胜,所以相对小说而言,散文可能更加注重句式的选择与运用。有的散文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散文句式则参差不齐,体现了一种错落美。所以说,小学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课文的时候,要紧紧抓住文体的特点,并以此来指导赏析,这样才能做到指导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的时候,我就特地把“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句子拿出来引导学生做赏析。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只是感觉这个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是要让他们说说好在哪里却又说不出来。经过指导,同学们明白了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句式,正是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文句显得对称工整、音韵和谐、气势强烈。
三、指导学生赏析传神的修辞
所谓修辞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进行修饰,也就是在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利用多种修饰手段,使语言文字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的种类繁多,但是每一种修辞都各具特色,起到了很好地修饰作用。因为有了修辞方法的运用,我们的语言文字因此而生色不少。小学语文课本里多的是这样的例子。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对于这些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应该把它特别地指出来并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关于修辞方法的教学,语文老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理论、概念上的讲解。因为这样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对比手段去进行赏析。还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语文老师在进行修辞教学时,应该坚决避免凡是赏析都由老师包办,或是让学生把教学参考里的赏析范例抄下来苦背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在学习新的修辞时,先由老师对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介绍,然后再由老师示范赏析。等到同学们对这种修辞手法有了逐步的了解后,再由同学们自行赏析,而老师只是进行补充、评价。在引导学生进行修辞赏析的时候,我经常引导学生先对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改写,把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改写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对两个句子进行比较。通过这种办法,同学们往往会很容易的发现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和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不同之处,也因此更好地领会了修辞手法之于语言优美、传神的妙处。
四、指导学生赏析表现的方法
如果说修辞手法是使句子变得更加优美的话,那么,文章的表现手法就能使文段乃至整篇课文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的紧凑、合理。这些结构谋篇的手法是应该为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小学生们好好地借鉴、模仿的。关于这些结构谋篇的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注意得不够,尤其是那些阅读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对于结构谋篇往往没办法顾及。这个时候,语文老师就要适时地帮学生指出来并且引导他们进行赏析。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表现手法进行赏析,久而久之就会对文章的结构谋篇有深入的了解,这样的话,他们在进行写作练习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了。与引导学生进行修辞赏析的方法相同,在引导学生进行表现手法的赏析的时候,也是可以使用对比的手法的。比如说记叙的顺序,我们知道记叙的顺序通常有三种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在引导学生进行表现手法的赏析时,我们就可以把不同记叙的顺序的特点与效果进行比较。
小学语文课文赏析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本文赘述的只是其中常用的几种。随着课文赏析的教学策略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还会找到更多更好的策略。但是不论如何,小学语文老师如果想要很好的践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定的话,就必须认真研究课文赏析的教学策略,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适宜的策略。只有这样,小学语文课文赏析的有效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黄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建构[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5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
进行审美教育,首先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高中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多是名篇佳作,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学体系。它以丰富的内涵反映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观念,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无所不包。不同的文体给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诗歌优美的节奏和语言,含蓄的意象;散文的情感美和意蕴美等可以让学生从中领会文学作品给人的美的感受。如《荷塘月色》那种月下荷塘美景中的淡淡忧愁,《故都的秋》对故都秋的深深眷恋,《囚绿记》中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和抒发的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
散文的教学要抓住有代表性的散文特征,体会其语言特色,领会蕴藏在其中的作者的丰富的情感。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我们要抓住文中描绘的五幅秋景图,即小院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角度,让我们对北国的秋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其中蕴涵着作者对故都秋无限的眷恋与喜爱之情。语文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中的美点,让学生体验美,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完美结合。
二、优化教学手段,把学生领入美的殿堂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选取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作家的作品。时间的跨度和文化的差异,都给学生理解作品增加了难度。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艺术手段,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和想象,更好地进行审美教育。
于漪老师认为,应该把语文教学同审美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把语文课堂内容同实施手段的审美形式结合起来。同时注意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美学规律,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态,利用多渠道的美感诱发,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语文课堂生动活泼。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比如在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以采用播放录音的形式,让学生在把握诗歌节奏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用图片来展示文中所描绘的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感知文字的基础上,通过画面进入一种美的境界,更好地领会作者蕴涵其中的丰富情感和美学意蕴。
三、拓展审美教育的空间,全面渗透美的理念
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过程,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但是仅仅依靠课本所提供的有限的教育资源,很难把学生带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语文的天地。语文老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拓展语文审美教育的空间。
首先,要立足于课外阅读这一领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见识,吸收更多的信息,增强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是经典之作,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本提供的有限资源,去收集相关的资料。注意课内外的衔接与互补,特别是那些经典名著,例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有大量的散文作品,在学习这些散文时可以给学生介绍同时代的其他散文作家的名篇佳作。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选取一定数量的书推介给学生。在平时开展阅读交流会,大家一起探讨交流阅读信息。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再开展一些活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如读书报告会,诗歌朗诵会等,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这样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积累更多的美育知识,获得审美感受,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写作训练。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写作训练把自己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平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写日记、写周记、写作文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学习效果,使得审美教育由课堂逐渐深入到他们的生活。在写作中,让学生去不断地发现社会、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在发现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提升生命的境界,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悟生活点滴,辨别社会人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赞美老师的散文范文6
【关键词】中职语文;散文教学;电视散文;语文素养
散文以其本身的特点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涵养学生的性情,积淀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道德素养方面将发挥着别的文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职业中学的散文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已经陷入了种种弊端。因而,重视职业学校的散文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构建新型的散文教学模式对实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和道德修养
散文是一种抒情文体,注重表现人的心灵世界,表达主观的情感,真实地抒写对现实社会的情感体验,学生多阅读优美的散文,可以获得情感的满足和审美的愉悦。
伟大的作家是社会的良知和时代的代言人。那些经过了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家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有效的媒介。为此,我在所任教的班级开设了课外阅读课,以《读者》作为阅读的蓝本,让学生自主阅读、摘抄、点评、荐读美文。我还引导学生阅读现当代散文名家名作。读冰心的散文让学生感悟“爱”的哲学;读朱自清的散文有助于学生了解旧中国爱国、正直的知识分子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性格;读余秋雨的散文让我们解析了在关照“他人”、“群体”时所赋予的准确的“文化”定位。
好的散文是自我教育的老师,学生从阅读中给自己找到榜样,从人类的精神财富中为自己的心灵吸取最宝贵的东西,才能达到思想和生活的崇高境界。才能真正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品味和道德修养。
二、将电视散文引入课堂,在诗意的空间中聆听生命的真谛
散文有散文的意境,它虽没有诗歌意境那样具有特色,但是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意蕴。要想达到这种审美的境界,将电视散文引入课堂将是散文审美的最好凭借。电视散文是通过电视对诗歌、散文进行的艺术化的二度创作。它声情并茂、画面感强,营造了一种或美丽绚目或引人沉思的美好意境。
每周我们都会上一节电视散文欣赏课。如电视散文《春》:当那苍劲的枝条上含苞待放着如露珠般晶莹剔透的花朵显现在屏幕上时,学生那纯真的瞳目中绽放着惊奇和陶醉以及由此自然生发的对春天的赞美和渴望;如《故都的秋》:当那个清瘦的老者坐在空旷的四合院中,那只用驯鸽声、空竹声过渡的十几秒的完全黑场,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感情。
为了让学生能永久地回味那感人的“点点滴滴”,为了让那感人的“点点滴滴”串成生命永恒的音符,我带领学生走进作者的生命,去静静地聆听作者的心声。如:学生在欣赏朱自清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美文的基础上,心理已经有了阅读的更深入的期待,我就利用网络或图书馆带领学生走进朱自清,用生命去体味另一个虽已离去但依然鲜活在人们记忆中的生命:朱自清的生平、思想、创作以及有关于朱自清的种种,包括后人对他的作品的评价,让学生由最初的感知上升为理性的把握,进而完成对文化的关照和审视。
三、在生命的感悟中提升精神境界,在勤于练笔中写出自己的散文
在学生有了较浓厚的表达欲望和语言积淀后,还应设法让他们养成勤于练笔的习惯,以促使其作文能力的提高。首先是写作时间的突破。写作是一种能力,光凭有限的几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要鼓励学生见缝插针,随时随地有见而作、有感而作,写出自己的真实见闻,真实感受。再就是作文形式的突破,可以是完整的篇章,也可以是一段、几段,甚至可以只是一句话、几句话,每次欣赏完电视散文我都在课堂上留下一点时间,让他们有感而作。为此,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每天都在本子上写点什么,每周抽时间检查学生的习作。另外,我还多途径地“发表”学生的作文。报刊、电台、学校校报、墙报都可成为展示学生作品的平台。这样一来,学生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去热情书写对生命生活的体验,自然也就做到了勤于练笔,写出属于自己的散文。
培养学生会审美,能创作,富于艺术修养,敏于艺术直觉,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比常人更为美好丰盈且充满活力,他们的人格也一定更为健康而完美。让学生从容完成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体会审美的愉悦,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的目的。符合职业教育对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希望散文教学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焕发出永久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钱理群.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J].曲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