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市场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市场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市场论文

高校市场论文范文1

[关键字]:银行;高等院校;资本需求;消费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产业化政策的逐步实施和金融业在第一二产业领域内的投资稳定与饱和,各金融实体在教育业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争夺日趋激烈。以我校(山西财经大学)为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太原市商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在两年内先后进入学校设立点(以前仅中国工商银行一家)。各商业银行对教育领域如此看好,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本市场的潜在利润有待开发。

高校之所以最后成为各大金融主体青睐的对象,是和高校市场的特点和金融业的拓展分不开的。理论上讲,高校是没有产出的行业,当然,这里的产出指的是商业利益。而银行(指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教育产业看作一项福利事业,银行一直没有介入高校市场的拓展,但近年来,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和发展,高校越来越需要足够的资金给于支持和发展,同时高校也形成一个相对庞大的资金供给者,跟高校合作越来越频繁并形成一种趋势。

一银行在高校的业务现状

目前,各银行在学校的主要业务有:代收学费,发放助学贷款、教职工工资、学生补助、奖学金,吸收存款和代收电话费等。从上述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内容来看,其主体集中在中间业务以"手续费"或"折扣"的形式来获取较微薄的利润。事实上,就我国目前金融状况来说,其主体收入尚在银行的传统业务--资产业务(发放贷款)和负债业务(吸收存款),所以,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争夺尚未达到高峰阶段。

就此而言,高校市场似乎很狭窄,可开发的空间不大,但是,高校市场有其独特的地方。现在许多高等院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有近1/3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每学年的学费、生活费近万元,主要是通过邮局汇款和银行异地存取服务获得。2001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职)在校总人数为1175.05万人,如果省外学生的费用全部通过银行获取,以中国工商银行现行0.5的手续费结算,仅此项业务银行每年可获取196万元的手续费。然而,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其地域局限性将失去这一市场。

具体说,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业务范围仅限于某一城市(如太原市商业银行只在太原市有业务)或某一地区而不是全国联网经营,事实上,其业务已经被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加之各地方性商业银行均是以其前身"城市信用社"转型而来,无论其资本实力还是服务质量范围上都无法与四大商业银行相抗衡。所以,笔者认为,除非地方性商业银行开拓出别具特色的地方内容,否则必然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拖垮。

与此同时,各银行进入校园后都是采取同样的占领方式,即大量发行银行卡。这是否真正意味着他们已经占领该市场呢?事实上,某一金融实体是否占领高校市场,其标准还在于所吸纳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的数量以及所承揽服务内容的多少而定。如何开拓高校市场,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润,有必要对高校市场进行深入剖析。

二高校市场的特点

(一)消费主体的特殊性

对于高校市场来说,其消费主体一分为二:一是有稳定收入的教职工,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相对固定的工作,其消费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多。因此,他们属于社会消费群体。二是完全依靠家长的90的在校学生,他们人数众多,不但无固定收入,而且还占了学校消费绝大部分。事实上,学生消费可以归为社会消费的一部分(其消费收入来自家庭)。但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在校学生,他们作为资本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都应是各个金融主体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

(二)学生消费的差异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增长势头明显,官方统计显示,我国社会基尼系数为4.8-5.0之间,已接近世界警戒线。而把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使得这一差距体现得更为明显,从而造就了学生消费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1.以完成学业为基本目的的资金需求

这部分学生有的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是计划生育超生的家庭;有的则是由于父母下岗,或是家庭离异所造成的城市新增贫民。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00年新生中有30的家庭连每月300元的生活费也提供不了,更别说每年几千元的学费。他们迫切需要获得助学贷款使之顺利完成学业。

这种状况为商业银行进军教育市场提供了基本市场需求,而事实上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民营商业银行均未在这一层面打开其资产业务。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群体的信用体系和担保制度很不完善,加之国家政策对学生贷款的优惠政策(一般均为低息或无息贷款)使各商业银行即使冒高风险也未必有利可图。所以他们均以放弃"高校资产业务"为代价来避免风险。

2.以个人消费为目的的消费群体

此类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消费的步伐气息浓厚,追求时尚品牌,其消费水平已经超过一般的工薪阶层,他们迫切需要更便利的条件来满足其消费需求。

3.介于其中间的消费群体

他们有着正常消费习惯,据调查,2000年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四所高校学生的月消费均在400-600元之间。

以上两类学生的主要消费为娱乐(包含旅游,电脑,手机,CD机等),服饰和生活日用品等,这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商品买卖还主要以现金交易为主,刷卡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待于银行网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笔者以为,这应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

(三)学生消费的周期性

在高校市场中,学生是消费的主要群体。由于学生的时间相对集中,假期也较长,紧张的学习之余,假期旅游已成为学生最好的放松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假日经济"的带动下,这一现象正呈日趋上升趋势。此外,假日购物、回家探亲等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已形成了一股不可小瞧的力量。

同时,随着大学就业、择业竞争的激烈和复合型人才的走红,各种"考证热"成为大学校园的消费新热点。如现今流行的"四证一照"(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托福、GRE和汽车驾驶执照),"商务英语","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等。而各类考试的时间比较固定,如每年的1月、4月、6月和9月都是考试的高峰期,便使得在这一领域的消费具有周期性。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假期消费和考证、考研大军,另一方面,传统的定票、报名、报班等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来满足其愿望,这对以中间业务见长的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开拓金融市场提供了可选的方向。

(四)网络消费的到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又成了学生消费的另一增长点。2000年中国高校共有1041所,中国教育科研网覆盖了全国160多个城市,国内已经有10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高速接入该网,联网主机达120多万台,用户超过800多万人,而且正在快速上升,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份1999200020012002

高校学生网民数量(万)496636800913

网上购物人数(万)--76160288

购物者人均年花费(元)--50120300

(居于历史数据得到)

由上表不难看出,如果每一位高校学生一年之内用于网络购物的支出是300元(2002年为例),那么学生网民的网络购物支出将达八亿六千四百万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网上购物支付主要局限于各类信用卡,普通拥有储蓄卡的用户还得通过邮局汇款。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不便,而且由于时间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如果商业银行加大网络建设,提供方便的网上支付服务,那通过这一服务也将得到不小的利润。

(五)创业基金的来源

现在,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天,学生创业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创业所需的原始基金成为制约大多数创业者的瓶颈。同时,学生创业担保制度极其不完善,一般而言,创业基金来源有以下三方面:1.由学校提供,但由于学校资金有限,而申请人数较多,因此只能实现少部分人的愿望;2.向家人或亲朋好友筹款,但这种筹资方式所能筹到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较大数额的资金需求;3.向银行贷款,但由于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以稳健经营为原则的银行一般不愿意对这些项目进行融资。再者,风险投资基金对项目的要求过高,难以吸引资金投入,因此,筹资难一直是制约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如何打破传统的贷款信念是银行开展风险投资并获取更大利润的关键所在。

(六)金融与电信在高校市场的潜在竞争

据调查,大学生较中学生在消费上有明显提升的方面主要为服饰消费、休闲消费(主要是旅游和进出娱乐场所)、网络消费和电话卡。事实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已在大学生电话消费上大得其利。

目前,在高校校园中,主要存在以201卡、IP卡和各类手机卡并存的局面。电信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危害,一方面,各式各样的电话卡涌入市场,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随处可见的废卡也污染了环境;另一方面,银行卡在完成了传统的存取和支付功能后就无所事事。如果银行和电信在某些业务上兼容,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同时开通电话银行服务,就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还能通过巨大的电信网络把银行业务扩冲到每一个角落,双方均有利可图。

(七)未来消费的制高点

高校学生即将走出校门,高等教育使其在消费观念和品牌意识上有了不同的转变和加强,他们是未来的"白领",有着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各银行在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消费动向,银行应在此期间不失时机的扩大宣传,提供优质服务,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创造无形资产。据笔者推测,各商业银行进驻高校的另一重要目的便在于抢夺未来消费的制高点,在高校消费群中互打"印象战"。

(八)高校建设的资金需求

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受到了相应的挑战。教育体制改革后,经费的投入已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建设的要求,他们正在寻找其它渠道来解决学校发展的滞后因素。

三商业银行的市场拓展

商业银行主要有债权、负债和中间三大业务,就负债业务而言,由于高校消费主体的特殊性,学生的资本市场主要是社会中居民(家长)资本市场的一部分,而其流动性较强,因此,只要抓住居民的资本市场也就抓住了学生的资本市场。那么,怎样在高校进行市场拓展呢?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变相地抓住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其关键所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严格完善信用担保制度,把银行的资产业

(包括助学贷款、创业基金贷款和学校建设资金贷款)逐步渗入高校市场。

鉴于目前中国教育处于由福利事业向产业转化的过度阶段,国家政策对此具有明显的对比性:一方面,主张在校学生自负求学阶段的一切费用(助学贷款就是比较明显的政策倾向);另一方面,对于相对比较贫困的学生又放宽政策要求商业银行给予优惠条件,这使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被强制执行国家政策,让渡了部分商业利润。由于学校建设资金由各院校本身法人资产做抵押,同时银校合作,资金-人才相结合的模式使学校建设资金的获得变得相对容易,而助学贷款、创业基金贷款由于基本上是对无产者的资助,担保制度又相对不完善,一般而言,学生助学贷款的担保人是学生本人的老师或校长,平均资金收回率仅为30,事实上该担保是纯粹意义上的信用担保,没有任何资产做抵押,风险系数极高,所以各银行大都把还贷期限定为学生毕业前。而这实际上并未起到助学贷款的作用,因为很少有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具备+还贷能力。至于创业贷款,更是高风险投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高校市场拓展银行资产业务,关键在于担保制度的完善,具体有以下措施:

1.改变以往教师作为担保对象的现象,改为以学生本人的家庭成员作为担保人,同时以家庭财产为抵押,建立有形资产抵押制度,取消或完善信用担保。

2.对于家庭相对贫困又不得不完成学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放宽限制,但措施要得当。具体讲,在银行、学校和学生本人之间订立两个有效合同。第一,把学生对学校交纳的费用转移为银行对学校的负债。第二,学生对银行负债。

有必要解释的是,银行应一次性清偿对学校的负债,而学生对银行的负债可以分期付款,但学生应在协议中保证,在获得就业岗位时,有义务第一个通知所负债的银行,并在工作2~3年后,银行有权从学生的收入中依次扣减,直至还清债务。至于学生与工作单位的有关事项应自行协商。同时,学生应将自身具体家庭住址、状况等如实在协议中载明,以便银行执行其权利。

3.对于创业基金,银行应严格要求和审阅其投资创业计划报告,把其作为贷款的第一要求,其次,在取得创业基金后,学生应定期向银行呈递有关财务经营报告,接受监督,并从利润中依次扣减所负之债。对创业学生的家庭财产也应列为备抵押对象,视风险情况而定。

4.转移风险,即把学生负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银行投入一定的保险费,一旦学生无力偿还,则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

(二)加强银行与商业流通的联系,实现银行与终端消费市场的结合,

同时完善网上支付服务。

随着零售业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银行与超市、商场的联合日益明显,而高校的学生是零售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之一。银行应尝试把中间业务介入零售业,尤其是高校密集的地方。周围的各大中型超市、商场全面实行购物刷卡,银行便可获取"折扣"或"手续费"。一方面,零售店可既定只要使用某银行卡即可适度优惠(比如9.5折),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该银行卡。同时,由于持有该银行卡即可享受优惠,学生也会增加对零售店的商品消费,这样一来,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零售业均有相当大的利润可图,而消费者也能从中获取实惠,应当一项是比较理想的尝试。

(三)扩大中间业务,各种外出旅游、车票和各类考试的报名、报

班及资料等。

其主要目的不仅在于通过各种服务获得一定的手续费,而且还能提高银行的知名度和增加其在高校市场的"印象值",为将来消费奠定基础。

(四)实现金融与电信合作,共同开发高校市场。

高校学生的电话消费是学生消费里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应当提高银行卡的含金量,扩大其使用范围,以更快捷的方式赢的市场,如: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开通方便的电话银行服务。这不仅使银行与电信合二为一,双方均有利可图,还可以实现电话卡的冲值功能,避免以前电话卡的一次性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便。

(五)提供优质服务,创造无形资产。

第一,关于对模拟银行的筹建。所谓模拟银行是指由银行负责出资,在高校内建设一与实体银行在构造和功能上完全相似的"微缩"型银行,事实上,对高校学生来说是一模拟的"金融实验室",目的在于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了解银行业务的机会(这与高校市场知识性和研究性的特点相吻合)。一方面,通过对模拟银行的筹建加强高校市场对银行的关注,提高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把该项服务作为银行的另一创新型业务,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

高校市场论文范文2

[关键字]:银行;高等院校;资本需求;消费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产业化政策的逐步实施和金融业在第一二产业领域内的投资稳定与饱和,各金融实体在教育业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争夺日趋激烈。以我校(山西财经大学)为例: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太原市商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在两年内先后进入学校设立点(以前仅中国工商银行一家)。各商业银行对教育领域如此看好,根本原因在于高等教育领域的资本市场的潜在利润有待开发。

高校之所以最后成为各大金融主体青睐的对象,是和高校市场的特点和金融业的拓展分不开的。理论上讲,高校是没有产出的行业,当然,这里的产出指的是商业利益。而银行(指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教育产业看作一项福利事业,银行一直没有介入高校市场的拓展,但近年来,随着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和发展,高校越来越需要足够的资金给于支持和发展,同时高校也形成一个相对庞大的资金供给者,跟高校合作越来越频繁并形成一种趋势。

一银行在高校的业务现状

目前,各银行在学校的主要业务有:代收学费,发放助学贷款、教职工工资、学生补助、奖学金,吸收存款和代收电话费等。从上述各商业银行的业务内容来看,其主体集中在中间业务以"手续费"或"折扣"的形式来获取较微薄的利润。事实上,就我国目前金融状况来说,其主体收入尚在银行的传统业务--资产业务(发放贷款)和负债业务(吸收存款),所以,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争夺尚未达到高峰阶段。

就此而言,高校市场似乎很狭窄,可开发的空间不大,但是,高校市场有其独特的地方。现在许多高等院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有近1/3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每学年的学费、生活费近万元,主要是通过邮局汇款和银行异地存取服务获得。2001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含高职)在校总人数为1175.05万人,如果省外学生的费用全部通过银行获取,以中国工商银行现行0.5的手续费结算,仅此项业务银行每年可获取196万元的手续费。然而,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其地域局限性将失去这一市场。

具体说,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业务范围仅限于某一城市(如太原市商业银行只在太原市有业务)或某一地区而不是全国联网经营,事实上,其业务已经被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加之各地方性商业银行均是以其前身"城市信用社"转型而来,无论其资本实力还是服务质量范围上都无法与四大商业银行相抗衡。所以,笔者认为,除非地方性商业银行开拓出别具特色的地方内容,否则必然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拖垮。

与此同时,各银行进入校园后都是采取同样的占领方式,即大量发行银行卡。这是否真正意味着他们已经占领该市场呢?事实上,某一金融实体是否占领高校市场,其标准还在于所吸纳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的数量以及所承揽服务内容的多少而定。如何开拓高校市场,如何才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利润,有必要对高校市场进行深入剖析。

二高校市场的特点

(一)消费主体的特殊性

对于高校市场来说,其消费主体一分为二:一是有稳定收入的教职工,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相对固定的工作,其消费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多。因此,他们属于社会消费群体。二是完全依靠家长的90的在校学生,他们人数众多,不但无固定收入,而且还占了学校消费绝大部分。事实上,学生消费可以归为社会消费的一部分(其消费收入来自家庭)。但无论是教职工还是在校学生,他们作为资本需求者和资金供应者,都应是各个金融主体市场战略的重要组成。

(二)学生消费的差异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增长势头明显,官方统计显示,我国社会基尼系数为4.8-5.0之间,已接近世界警戒线。而把高等教育作为产业来发展,使得这一差距体现得更为明显,从而造就了学生消费具有较强的差异性。可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

1.以完成学业为基本目的的资金需求

这部分学生有的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是计划生育超生的家庭;有的则是由于父母下岗,或是家庭离异所造成的城市新增贫民。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00年新生中有30的家庭连每月300元的生活费也提供不了,更别说每年几千元的学费。他们迫切需要获得助学贷款使之顺利完成学业。

这种状况为商业银行进军教育市场提供了基本市场需求,而事实上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民营商业银行均未在这一层面打开其资产业务。根本原因在于消费群体的信用体系和担保制度很不完善,加之国家政策对学生贷款的优惠政策(一般均为低息或无息贷款)使各商业银行即使冒高风险也未必有利可图。所以他们均以放弃"高校资产业务"为代价来避免风险。

2.以个人消费为目的的消费群体

此类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消费的步伐气息浓厚,追求时尚品牌,其消费水平已经超过一般的工薪阶层,他们迫切需要更便利的条件来满足其消费需求。

3.介于其中间的消费群体

他们有着正常消费习惯,据调查,2000年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四所高校学生的月消费均在400-600元之间。

以上两类学生的主要消费为娱乐(包含旅游,电脑,手机,CD机等),服饰和生活日用品等,这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商品买卖还主要以现金交易为主,刷卡消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待于银行网络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笔者以为,这应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的有益探索。

(三)学生消费的周期性

在高校市场中,学生是消费的主要群体。由于学生的时间相对集中,假期也较长,紧张的学习之余,假期旅游已成为学生最好的放松方式之一,特别是在"假日经济"的带动下,这一现象正呈日趋上升趋势。此外,假日购物、回家探亲等在我国经济领域中已形成了一股不可小瞧的力量。

同时,随着大学就业、择业竞争的激烈和复合型人才的走红,各种"考证热"成为大学校园的消费新热点。如现今流行的"四证一照"(计算机等级证、英语等级证、托福、GRE和汽车驾驶执照),"商务英语","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等。而各类考试的时间比较固定,如每年的1月、4月、6月和9月都是考试的高峰期,便使得在这一领域的消费具有周期性。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假期消费和考证、考研大军,另一方面,传统的定票、报名、报班等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人们迫切需要有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来满足其愿望,这对以中间业务见长的银行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其开拓金融市场提供了可选的方向。

(四)网络消费的到来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又成了学生消费的另一增长点。2000年中国高校共有1041所,中国教育科研网覆盖了全国160多个城市,国内已经有10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高速接入该网,联网主机达120多万台,用户超过800多万人,而且正在快速上升,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份1999200020012002

高校学生网民数量(万)496636800913

网上购物人数(万)--76160288

购物者人均年花费(元)--50120300

(居于历史数据得到)

由上表不难看出,如果每一位高校学生一年之内用于网络购物的支出是300元(2002年为例),那么学生网民的网络购物支出将达八亿六千四百万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网上购物支付主要局限于各类信用卡,普通拥有储蓄卡的用户还得通过邮局汇款。这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不便,而且由于时间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如果商业银行加大网络建设,提供方便的网上支付服务,那通过这一服务也将得到不小的利润。

(五)创业基金的来源

现在,在国家大力倡导创新的今天,学生创业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但创业所需的原始基金成为制约大多数创业者的瓶颈。同时,学生创业担保制度极其不完善,一般而言,创业基金来源有以下三方面:1.由学校提供,但由于学校资金有限,而申请人数较多,因此只能实现少部分人的愿望;2.向家人或亲朋好友筹款,但这种筹资方式所能筹到的资金有限,不能满足较大数额的资金需求;3.向银行贷款,但由于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以稳健经营为原则的银行一般不愿意对这些项目进行融资。再者,风险投资基金对项目的要求过高,难以吸引资金投入,因此,筹资难一直是制约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如何打破传统的贷款信念是银行开展风险投资并获取更大利润的关键所在。

(六)金融与电信在高校市场的潜在竞争

据调查,大学生较中学生在消费上有明显提升的方面主要为服饰消费、休闲消费(主要是旅游和进出娱乐场所)、网络消费和电话卡。事实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已在大学生电话消费上大得其利。

目前,在高校校园中,主要存在以201卡、IP卡和各类手机卡并存的局面。电信网络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带来了危害,一方面,各式各样的电话卡涌入市场,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随处可见的废卡也污染了环境;另一方面,银行卡在完成了传统的存取和支付功能后就无所事事。如果银行和电信在某些业务上兼容,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同时开通电话银行服务,就不仅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污染,还能通过巨大的电信网络把银行业务扩冲到每一个角落,双方均有利可图。

(七)未来消费的制高点

高校学生即将走出校门,高等教育使其在消费观念和品牌意识上有了不同的转变和加强,他们是未来的"白领",有着巨大的市场消费潜力。各银行在校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消费动向,银行应在此期间不失时机的扩大宣传,提供优质服务,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创造无形资产。据笔者推测,各商业银行进驻高校的另一重要目的便在于抢夺未来消费的制高点,在高校消费群中互打"印象战"。

(八)高校建设的资金需求

随着高校的扩招,许多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都受到了相应的挑战。教育体制改革后,经费的投入已远远满足不了学校建设的要求,他们正在寻找其它渠道来解决学校发展的滞后因素。

三商业银行的市场拓展

商业银行主要有债权、负债和中间三大业务,就负债业务而言,由于高校消费主体的特殊性,学生的资本市场主要是社会中居民(家长)资本市场的一部分,而其流动性较强,因此,只要抓住居民的资本市场也就抓住了学生的资本市场。那么,怎样在高校进行市场拓展呢?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变相地抓住学生的消费市场是其关键所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严格完善信用担保制度,把银行的资产业

(包括助学贷款、创业基金贷款和学校建设资金贷款)逐步渗入高校市场。

鉴于目前中国教育处于由福利事业向产业转化的过度阶段,国家政策对此具有明显的对比性:一方面,主张在校学生自负求学阶段的一切费用(助学贷款就是比较明显的政策倾向);另一方面,对于相对比较贫困的学生又放宽政策要求商业银行给予优惠条件,这使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被强制执行国家政策,让渡了部分商业利润。由于学校建设资金由各院校本身法人资产做抵押,同时银校合作,资金-人才相结合的模式使学校建设资金的获得变得相对容易,而助学贷款、创业基金贷款由于基本上是对无产者的资助,担保制度又相对不完善,一般而言,学生助学贷款的担保人是学生本人的老师或校长,平均资金收回率仅为30,事实上该担保是纯粹意义上的信用担保,没有任何资产做抵押,风险系数极高,所以各银行大都把还贷期限定为学生毕业前。而这实际上并未起到助学贷款的作用,因为很少有学生能够在毕业前具备+还贷能力。至于创业贷款,更是高风险投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高校市场拓展银行资产业务,关键在于担保制度的完善,具体有以下措施:

1.改变以往教师作为担保对象的现象,改为以学生本人的家庭成员作为担保人,同时以家庭财产为抵押,建立有形资产抵押制度,取消或完善信用担保。

2.对于家庭相对贫困又不得不完成学业的学生而言,可以放宽限制,但措施要得当。具体讲,在银行、学校和学生本人之间订立两个有效合同。第一,把学生对学校交纳的费用转移为银行对学校的负债。第二,学生对银行负债。

有必要解释的是,银行应一次性清偿对学校的负债,而学生对银行的负债可以分期付款,但学生应在协议中保证,在获得就业岗位时,有义务第一个通知所负债的银行,并在工作2~3年后,银行有权从学生的收入中依次扣减,直至还清债务。至于学生与工作单位的有关事项应自行协商。同时,学生应将自身具体家庭住址、状况等如实在协议中载明,以便银行执行其权利。

3.对于创业基金,银行应严格要求和审阅其投资创业计划报告,把其作为贷款的第一要求,其次,在取得创业基金后,学生应定期向银行呈递有关财务经营报告,接受监督,并从利润中依次扣减所负之债。对创业学生的家庭财产也应列为备抵押对象,视风险情况而定。

4.转移风险,即把学生负债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银行投入一定的保险费,一旦学生无力偿还,则责任由保险公司承担。

(二)加强银行与商业流通的联系,实现银行与终端消费市场的结合,

同时完善网上支付服务。

随着零售业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银行与超市、商场的联合日益明显,而高校的学生是零售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之一。银行应尝试把中间业务介入零售业,尤其是高校密集的地方。周围的各大中型超市、商场全面实行购物刷卡,银行便可获取"折扣"或"手续费"。一方面,零售店可既定只要使用某银行卡即可适度优惠(比如9.5折),这样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该银行卡。同时,由于持有该银行卡即可享受优惠,学生也会增加对零售店的商品消费,这样一来,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零售业均有相当大的利润可图,而消费者也能从中获取实惠,应当一项是比较理想的尝试。

(三)扩大中间业务,各种外出旅游、车票和各类考试的报名、报

班及资料等。

其主要目的不仅在于通过各种服务获得一定的手续费,而且还能提高银行的知名度和增加其在高校市场的"印象值",为将来消费奠定基础。

(四)实现金融与电信合作,共同开发高校市场。

高校学生的电话消费是学生消费里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应当提高银行卡的含金量,扩大其使用范围,以更快捷的方式赢的市场,如:以银行卡代替电话卡,开通方便的电话银行服务。这不仅使银行与电信合二为一,双方均有利可图,还可以实现电话卡的冲值功能,避免以前电话卡的一次性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给消费者带来的不便。

(五)提供优质服务,创造无形资产。

第一,关于对模拟银行的筹建。所谓模拟银行是指由银行负责出资,在高校内建设一与实体银行在构造和功能上完全相似的"微缩"型银行,事实上,对高校学生来说是一模拟的"金融实验室",目的在于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了解银行业务的机会(这与高校市场知识性和研究性的特点相吻合)。一方面,通过对模拟银行的筹建加强高校市场对银行的关注,提高知名度,更为重要的是把该项服务作为银行的另一创新型业务,成为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

高校市场论文范文3

关键词:实践教学;市场营销;模式;设计

一、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1.突破课堂空间,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实践性教学是对学生消化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一种补充形式。由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侧重于介绍比较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及基本构架,学生往往感到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实践教学则不同,通过社会调查、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及参与企业小型营销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及时地转化书本知识,利用书本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使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层面。在实践性教学中,由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补充,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去解决现实社会经济中的问题i这就需要学生不仅仅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层面。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言,不仅仅需要他们熟练地掌握经济、管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他们了解法律、心理、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要能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

3.改变教师的角色,变单一的理论灌输为问题探讨。开展实践教学实际上是对教师的挑战,因为,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不仅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理论知识,还必须熟悉实践工作的各项操作流程。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要融传授知识与教会技能为一体的“双师型”人才。

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解决实践性教学条件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且教师自身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也不一定是最优的,所以,教学方式要求由以前单纯的说教变成平等式的讨论。教师是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教练的角色。

4.考核学生更注重知识的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封闭式试卷测试,其考试内容大都是书本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知识原理,其成绩的好坏往往由一张试卷决定下来。而强调实践性教学条件下进行的考核有所改变,不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是强调知识的融合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因为假若一个学生《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试卷考了98分但却不能很好地将一个产品销售出去或策划好一个项目,那说明学生同样没有掌握专业知识的要领。所以,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时,考核由理论知识的试卷考核和设计如调查报告、策划书等形式构成。

二、实践性教学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1.实践性教学是体现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特色的主要途径。就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以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是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定位的通用目标。但是,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资源,教学科研条件、师资队伍现状、管理模式与水平等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定位。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受自身条件限制,无法与“211”高校进行全面比较,因此,只有体现比较优势,注意扬长避短才能形成特色。而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手段,在实现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性教学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重要体现。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通过知识学习与吸收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首先,实践性教学具有深化知识、整合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它通过系统地介绍理论知识,给了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其树立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但是,这种学习却是间接的、且有些教条主义。

如果学生不去应用这种知识、不去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工作,知识掌握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而实践性教学则不同,它通过接触社会,解决社会中遇到的实践问题,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结合起来,促进知识的转化。

其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能力更加能反映个体水平的高低。如果说理论知识必须通过个体的学习才获得,那么动手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能力更是如此,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亲自动手或参与才能有体会、才能逐步掌握。

最后,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完善。与课堂理论学习知识只需与同学老师打交道不同的是:实践性教学必然要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人际沟通的挑战。于是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如何与他人合作成为学生课堂外的必修课。

这样,就能进一步养成勤奋、严谨、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成为一个高素质专业人才。

3.加强实践性教学也是大众化教育条件下的必然发展趋势。大众化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用人单位不再是高、精、尖的技术领域,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是非常普通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即使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也有对本科学生的需要。所以,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识修养,更关注知识以外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包括基本的职业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对学生的要求,也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掌握知识而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求突破传统知识教学的框架而向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方式转变。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思路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国内外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手段,特别受英国市场营销专业“三明治”式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启示,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尝试设计“两条主线,四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两条主线”即:

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贯穿于四学年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四个子系统”分别是准备型实践教学子系统、课程实践教学子系统、综合型实践教学子系统、外延型实践教学子系统。

1.准备型实践教学子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是针对于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当学生刚刚进人大学时,为了帮助其适应大学生活而进行的专业介绍与专业教育。让其成为正式的学生时对专业有足够的了解。由于专业教育往往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因而给予了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的实践机会。而当学生完成大学学习准备进入社会时,又通过就业指导、毕业教育等实践教学,为其顺利地进入社会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当包括课程调查、课程策划、课程案例、现场教学、实验教学及课程实践等组成。从市场营销专业的公共课到专业课再到选修课,除了理论讲授外,一些课程都应设计一定比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公共课就会通过课程实践性环节来增加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而专业课更不用说,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大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安排一定时量的实践性教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策划》《网络营销》《广告理论与实务》《推销技巧》《商务谈判》《酒业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是企业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除理论讲授外,还要求有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社会实践、调查分析、市场预测等定量研究及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训练是适应知识创新的需要,也是推进市场营销教学创新的结果。以《市场营销学》教学为例,将理论与实践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如图2所示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市场营销学》课程如此,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大体相同。只是内容安排有些差异。

3.外延型实践性教学。外延型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外延,不仅包括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还包括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其教学形式较多,可以是由专业教师带队完成,也可以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配合完成,具体可采用专业调查、创业大赛、案例分析大赛、学生课题及校企结合的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

创业大赛和案例分析大赛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创业大赛包括了各个层次的比赛,其规模大、影响力广、时间长,再加上有由专业课老师和学工部老师共同指导,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教学形式。而案例分析大赛往往只涉及相关专业,面较窄,所以,从案例材料提供到案例分析指导到评选等环节,都由专业课老师全程指导,往往都是以企业实际例子为素材,其针对性较强,效果也比较明显。

学生科研课题是学校或学校企业联合起来提供给学生的研究性项目,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系统的知识,并且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人研究,是对理论知识极好的消化方式,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佳方式。

4.综合型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综合模拟实验、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等形式是综合型教学环节的主要体现。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对理论知识系统的整合,也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提升,是学生整体能力的直接体现。

综合模拟实验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络通讯技术构造一个有效的无风险的营销环境,让学生扮演企业营销过程中各种不同角色,从各个角度分析营销案例,进行营销决策,并且得到决策的结果,然后做出下一阶段的决策的一种形式。它利用计算机辅助模拟教学过程,通过营造一个虚拟的市场环境,能够让学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经过对整体营销战略、产品研发、价格制定、生产安排、广告策略、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各种市场经营决策的制定、运作。得到可能成功或者被竞争者打败的结果。再来反思、调整自己的策略,不断运用体会营销知识。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将理论与市场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是实践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已经在高校中沿用多年,其形式和内容相对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或设计进行创新才是最为关键的。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言。试用企业策划方案来代替毕业论文的做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于策划方案不仅要掌握理论背景、文献检索、数据应用等能力,还需了解企业实践等理论与企业运行情况,并且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熟练地运用人际沟通、分析诊断等能力,是对学生全面的考核,往往比论文撰写更能反映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的高低。

总之,对于地方商科院校而言,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校教育的“质量工程”,形成地方商科院校的专业特色。如何进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重视实践性教学的作用与地位。科学地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87—89.

[2]李海琼.市场营销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28.

[3]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6,(10)8—9.

[4]秦燕,陈美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2007,(4)26—27.

高校市场论文范文4

1.1实训教学定位不准,实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学更不能脱离市场。由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不清楚体育市场营销专业相关岗位需要学生具备的职业岗位能力,多数体育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训课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体育产品”销售方面的实训,而不是让“社会企业”介入,基于“市场需求”来开展实训。这导致体育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内容多停留在校园内“体育产品”促销这一内容,较为单一。高职院校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未根据市场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来设置。多数实训内容都是与相应的理论课程相匹配,例如:推销技巧,或者选择易于操作的“体育用品业”来开展教学。专业教学中不少课程都是围绕“体育产品业”来开展。实际操作的结果造成各科任教师的实训内容相互交叉,重叠较多、衔接不当。

1.2实训基地严重匮乏

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训教学的优劣,影响着人才培养的结果。高职实训教学基地,由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构成。高职院校各专业都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而学校的资金投入有限,学校在综合权衡下,通常将资金投入给予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基地。而对于体育市场营销专业等非重点专业,投入少,甚至没有,使得各学校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资金匮乏,难以依靠学校的投入建成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难找到对应的岗位来满足学生大面积的实训。实训基地匮乏,致使理论缺乏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

1.3实训方式单一

实训条件的不足,制约了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项目的开展。高职院校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多数实训教学都是立足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多数采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结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来完成实训任务,在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发挥其作用。在采用案例教学法过程中,纵使教师选择的是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但学生不欢迎。主要原因是案例选择不贴切、不实用,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乐于接受的案例为学生自身周边知晓的中小企业和国内响当当的知名企业案例。情景模拟教学,通常在教室内模拟完成。此教学方式对环境要求较高,学生在头几次的情景模拟中参与热情高、兴趣浓厚,但时间一长,由于缺乏真实工作环境的真切感,学生的兴趣度会渐渐减退。

1.4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师资匮乏

体育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与市场营销专业有相通之处,核心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推销技巧、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分析及商务沟通与谈判等,外加需要学生掌握体育方面知识的课程,如:体育广告策划、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该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不仅具有较好的市场营销专业理论知识,还需熟知与了解体育市场营销销售与管理的操作过程。目前高职院校体育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多数是转行而来,专门从事体育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少,多数都是内部消化,由体育教师转型而来,其体育市场营销专业所要求的相关专业课程知识功底薄弱,专业素养并未能达到专业教学水平的标准。其次,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尤其在体育市场营销实践经验上有所欠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实践知识把握欠佳,因而不能很好的传授学生所需的实践知识,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与高职院校强调的重实践不相协调。

2提高高职院校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对策

2.1科学定位实训教学,开拓丰富多彩的内容

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体育产业营销相关岗位,通过对体育产业营销相关岗位核心能力和工作过程的分析,以建设全真的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实训教学的层次与体系,安排实训教学的内容。目前,体育产业营销课程的实训活动多停留在校园内“体育产品”促销这一阶段。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体育产业所包含的范围,涵盖了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中介、体育彩票、体育用品业、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不仅仅是体育产品这一范畴因此,体育产业营销实践的范围过于单一。

2.2多层次,广门路,解决实训基地建设难题

针对高职院校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在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资金困难中的难题,可以通过四种方式来解决。第一,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将政策适当倾斜于体育市场营销专业,校自筹经费建立模拟实训室。第二,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解决校内实训室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学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如:利用场所和空间,吸引企业进来投资。第三,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第四,申报区、省级示范基地。

2.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2.3.1案例教学法

教师们结合自身周边中小企业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自编案例用于教学,其教学效果颇佳。针对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特点,与时俱进的选择一些国内典型性案例,如:同学们都熟知的案例、网络热议的案例吸引学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2.3.2情景模拟法

建议学校建立校内高仿真实训基地,教师充分利用实训室的仿真环境把社会活动搬进课堂,让同学们到高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认识、了解、掌握所学的体育产业营销知识,锻炼体育产业营销运作能力。通过到实训室进行情景模拟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的推销技巧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市场调查与分析能力、商务沟通与谈判能力等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为学生们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3社会实践法

体育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实践要求教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能使学生了解体育产业营销各岗位的基本理论知识,认识各环节的工作流程,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非常有限。为真正提高学生体育产业营销实践能力,需让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历练,而实现该过程的方法即为社会实践法。实施社会实践法的方式,一方面是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市场调查、体育产品促销、体育赛事运作、促销方案策划等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联系相关的教学企业,让学生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锻炼、提高。

2.3.4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校市场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近年来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各高等学校食堂采用了新的管理,经营机制。总的来看,就餐价格还算基本稳定,饭菜质量与食品安全已产生差异,花色品种有所变化,服务态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推进学校食堂社会化的改革过程中思想认识与投入监督管理不到位。论文百事通一些经营食堂的单位或个人的经营思想有着偏差。致使诱发事端,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为保证食堂社会化改革工作的正常进行确保,广大师生的健康和学校的稳定,现就加强学校食堂管理工作,推进社会化改革的思路浅谈几点见解。

一、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对食堂的管理工作

改进学校食堂管理和运营机制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安全和正常的学习,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后勤部门应加强对食堂的管理,要从维护广大师生根本利益出发,充分认识食堂管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学校食堂的管理与监督始终是学校与后勤管理部门的责任。虽然改革了学校食堂的运营机制,但学校作为甲方,既承担管理与监督工作的权利和义务并没有改变,因此,常抓不懈,要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对食堂菜品质量安全卫生和餐厅环境卫生工作的管理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认真把好经营单位和人员的资质关以及各方面的素质相关合同关,严禁腐败行为,对违约违法经营、诱发事端的食堂经营单位和个人,学校及时与后勤管理部门进行处理。转变相关人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日常监督工作,坚决防止与杜绝诱发事故的苗头和隐患。加强内部管理,端正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学校食堂工作

学校食堂改革始终要坚持为教育,为师生服务的方向为原则,应注意结合具体情况。因此,因地制宜、积极稳定推进学校食堂改革方案,要特别注意纠正各种错误倾向。不能随意改进企业和个体经营人员承包食堂,以包代管,一包了之。注意纠正“随意涨价”的错误认识。经营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学生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更主要的是为师生服务,既要考虑经营者利益,又要讲究职业道德。学生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提供餐饮服务,是有明显的公益性。更要兼顾广大师生利益,决不允许不顾学生兼受能力,以涨价、质量差,在采购原材料时发生差别。来推动经营,来衡量食堂工作的标志,保质保量,价格适当,是搞好食堂改革的关键。学校食堂改革推进过程中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对食堂的就餐价格实行最高限制。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管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把对学生的健康安全关心落到实处。

三、加强宣传教育、贯彻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学校食堂管理制度

学校及后勤部门要积极宣传《食品卫生法》、《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产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中规范管理,合法经营。按卫生程序操作,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在安全卫生管理和食品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食堂经营各个环节都必须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实处,加强各食堂检查、评估。对食堂发生责任事故的要严肃追究当事人和承包单位或个人的责任。确保食堂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同时为防止发生意外,建立健全学生食堂食物中毒和疫、病情况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制度。

高校市场论文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进程不断推进,买方市场的普遍形成,面对这一形式,市场营销日益成为各类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航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社会对专业化、年轻化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基于此,本文从《市场营销学》的课程性质、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多个角度,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手段来提高《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粗浅的建议。

引言

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职业技能课,也是经济管理各专业一门重要的职业技术课,因此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对提高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知名度和美誉度,对核心课程的建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市场营销学》课程在全国高职院校普通开设的同时,各种各样的教材、教学方法在不同的院校出现,虽然这样有利于避免教学的单一化,但若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不成功的。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调研发现,认为《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创新力度不大,所存在的深层次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占主要地位。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主要把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即使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但采用的案例也是老一套,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有时会出现教师“一张口讲,学生就知道讲些什么”的尴尬局面。这种教学方法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严重了偏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被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步伐抛到了后面。(2)专业型教师严重缺乏。由于《市场营销学》课程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市场学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从事市场营销的实战经验。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种专业型教师在高职院校里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使得教师只能从一些参考书上借鉴一些理论知识和案例给学生讲解,实事求是的说,有的教师备一次课用上几年,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所授课的内容与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潮流不相吻合,学生求知、求新、求异的欲望难以得到满足,导致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严重“缺钙”。(3)教材建设滞后,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明显欠缺。虽然近几年全国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市场营销学》教材有几十种,但是主要内容相互借鉴部分太严重,缺少特色,尤其是能适应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从学生基础知识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编出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2几点思考

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扎实有效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要在短期内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营销人才,对高职院校来说,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必须在市场营销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对《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技巧》、《商务谈判》、《公共关系学》、《企业管理学》等几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删去这几门课程的共同部分,从整体上把课程内容的讲授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各科教师就能突出重点,能有充足的时间从整体上保证本专业的教学效果,课程内容经过重新组合后,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更加突出,给学生能留下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以便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有目的的教学是实践锻炼后,学生进入社会,就非常容易的把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的营销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防止“理论”与“实践”两张皮不相粘合的现象,这样就能够在短期内为各企事业单位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市场营销人才。2.2教学手段的创新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那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必须要改变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换角色,换位思考,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手段需要加强:

(1)案例讨论

现在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有限,只讲授《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很难调动起来,这样就会陷入“学生厌学一教师厌讲一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提高一教学效果不理想一学生厌学”的恶性循环陷阱,最终导致学生很难准确地理解、掌握基本理论。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授与案例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使市场营销的理论讲授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启发性,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里掌握市场营销学原理,并能灵活运用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角色互换

要提高《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师单纯教的模式,在教学设计上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有目的的安排一些课程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学生可到图书馆查阅相关的知识,可到网络上搜索一些案例,可通过报纸、媒体等多种渠道获取相关知识,也可以亲自到企业进行调研或亲自实践,这样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发挥,到讲台进行10分钟的主题发言,通过角色互换,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相关知识,教师除认真听学生教授课之外,要对学生的讲解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循环滚动式教学

所谓循环滚动式教学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可以分成相关大类,一个阶段讲解每一大类每一部分,等第一大类第一部分讲完之后,接着讲第二大类的第一部分,如此循环下去,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对同一类知识的听觉疲劳,可以给学生不断补充新鲜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提前全面了解本课程的教学框架,避免学生出现“学着前面的忘着后面的”的现象。笔者通过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得知:把市场营销的“4PS”分阶段的循环滚动式教学比单纯的按章节依次讲下去教学效果要好的多,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通过循环滚动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对相关知识掌握的系统性。

(4)情景模拟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科学加艺术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巧妙地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厂商、推销者、顾客等不同角色,给教学相关知识点创设一个平台,使学生把学习知识融入到一定得场景中,达到在演练中学习,在演练中提高。正如笔者曾经在课堂上讲授促销的手段时,就把男女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确立一个组长,分头讨论每一个小组要促销的商品和采取的主要促销手段,然后创设情景演示让学生演示,通过这一方式,学生的参与气氛非常热烈,每一位学生都想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时教师要认真的总结,针对学生的疑问和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解答和指导,这样可以拉进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学任务在和谐、活泼、轻松的气氛中顺利完成。

3教学考核的改革

为了有效地提高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效果,推进教学考核手段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在教学考核中可以适当缩减营销理论的考核成绩,重点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把学生的实践教学作为重要的考核部分,注重学生平时课程的学习成绩。通过教学观察把理论考核、实践考核与平时成绩的考核按照3:4:3的比例是合适的,这样有利于改变传统单纯的理论考核成绩,有利于把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成绩发挥出来。

考核的方式一旦变化,学生就会灵活的跟着成绩的“指挥棒”走,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营销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进一步加强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