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听课记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听课记录

听课记录范文1

好的听课记录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 关注教学环节设计

关注情境创设、新课的导入、新知的探究、新知的巩固、应用与拓展等教学环节设计。看是否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调整,调控课堂,达到激活课堂的目的;各环节如何控制时间,完成每一环节的过程和过渡的情况;听课时还要注意思考,教师为什么这样安排课堂教学环节,大的环节内又是如何安排小的环节,怎样使课堂结构符合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各个步骤或环节之间怎样安排得是否有条不紊,一环紧扣一环的,什么时候教师引导,什么时候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时候学生合作交流,什么时候学生练习展示,什么时候反馈评议,什么时候质疑讨论,什么时候归纳小结,是否做到合理安排、科学调配,充分发挥每一分钟时间的效能。

2 关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充分、灵活、简便、有效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再现纵横联系;是否采用举例说明,引导比较、直观演示等手段;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新知;解决问题要关注如何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学会新知。这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在听课时认真观察、细心揣摩。

3 关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听课时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怎样从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移,怎样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怎样培养学生学会观察、质疑与比较,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学会概括、归纳与小结,学会操作与演示,学会讨论、辩论与争论等。

4 关注辅助手段的应用与板书设计

听课时,还要认真琢磨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还要关注教师如何设计板书,是否做到详略得当,层次分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提纲挈领。

5 关注练习设计与知识拓展

关注练习设计是否做到有针对性、层次性、拓展性,达到巩固新知,培养能力的目的,又要关注练习形式是否多样,是否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关注教师的身体语言

老师在讲课中,往往倾注了自己的情感。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师往往会使用各种身体语言进行强化,如一个眼神,一个会意或鼓励的微笑,一个恰到好处的手势,乃至教师在讲台上的步伐等等。教师的举手投足都是教学进程的一部分。当然,并不需要记下所有的动作,而是记下教师使用得较好的身体语言或不当部分。

7 关注听课者即时的思考和评价

听课时产生的随感及评价。授课教师的讲课往往对听课者产生影响,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选用、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语言的特点、教学思想的体现等的思考和评价都应及时记录下来,以利于课后评价。

听课记录范文2

1. 猜老师姓氏

2. 以(2+1+3)×木猜一学生的姓名(回忆乘法分配律)

二、抢答复习

1. 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结果是多少

106+18+94+82

188-93-7

25×7×4

125×16

49×101-49

3000÷125÷8

三、回忆公式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和减法、除法的性质

四、重点回顾乘法分配律(计算圆点的数量)

(5+7)×4=5×4+7×4

生1:横行计算

生2:先分别计算再相加

师:5个4和7个4.合起来是12个4,引出乘法分配律公式

五、练习提升

1.填一填

(13+17)×()=13×5+17×5

8×((125+())=8×125+8×7

2.比一比

(663+337)×5   与663×5+337×5哪个更简便,两者有何共同点?在解题过程有何发现

3.天生一对

47×99+99    43×(25+75)

43×25+43×75   47×(99+1)

(小组辩论进一步总结如何避免乘法分配律的陷阱)

4.练一练

125×88  8×(125+7)  75×99+75   47×99

5. 能力拓展

听课记录范文3

苹果录屏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需要开启麦克风功能才能录制自己的声音,打开iPhone11,从屏幕右上角向下轻扫,之后打开控制中心,用力按压录屏按钮,轻点“麦克风”开启,最后点击“开始录制”即可录屏。

iPhone使用技巧:1、苹果11无法充电,可能是充电接口接触不良,尝试更换数据线解决,可能是电池损坏,需要联系售后更换电池。

2、苹果11可以使用投屏功能,需要电视支持投屏,打开iPhone11,从屏幕右上角向下轻扫,点击“屏幕镜像”即可使用该功能。

3、苹果11可以使用听写文本功能,可以通过语音输入文字,打开手机,点击主页的设置图标,打开手机设置页面,点击“通用”,打开“键盘”设置页面,之后将“启用听写”开启即可。

(来源:文章屋网 )

听课记录范文4

关键词: STAR原则 听说课教学 新思路

一、引言

所谓STAR原则,即Situation(情景)、Task(任务)、Action(行动)和Result(结果)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STAR原则是结构化面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无论从考试改革的趋势还是现实社会对英语的要求来看,英语听说的能力都很重要,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难点和弱点,长期以来英语听说教学始终难于取得较好的发展,难于克服“聋子听力”和“哑巴口语”的状况。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突破口,也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听说能力制约了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发挥。诸多因素影响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面对这一现状,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摸索出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方法和规律,是值得广大英语教师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将STAR原则应用于大学英语听说课程中,将有助于英语教学者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挖掘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听说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改进教学方法,巧设语言情境,丰富课堂形式。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听说环境。教学方法决定了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法,设计丰富的课堂。杰斯珀森说过,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要尽可能让学生接触外语和使用外语,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选择适当的教学法,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设法为学生创造语言交际环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及话题,让学生尽可能有机会多听多练。

营造轻松的听说课堂教学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内外要尽量使用英语交流,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丰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愿望。丰富课堂的教学形式,避免单一的话题讨论,让语言活起来。

(二)以任务为载体,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

语言活动和任务既是学习现实生活的需要,又是课堂教学特定的教学目标。听说学习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以听促说,听是说的基础,说是听的延伸,教与学中要贯穿听说的有机结合。任务是有效连接语言表达的纽带,以任务促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哪一种语言,学习者都需要学习这种语言所在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文化,就无法正确了解并运用这种语言进行交际,会造成许多误会、尴尬和难堪,极大地影响国与国之间人们正常的交往和交流。在当今世界,文化的理解、传播已经相当重要,文化不仅承载了国家的软实力,更是英语学习的活素材,在文化中体会语言自身的差异性,理解文化差异对听说教学的根本制约因素,将文化融入到听说的任务中,让学生了解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适时、适当地介绍英美国家一些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知识,同时也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使其不断拓宽各种文化背景知识面,并将了解到的文化背景知识用于听力材料的理解和英语会话中。

(三)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倡学生动起来。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不可否认学生的自我解放,真正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学生本身,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转变教师角色,才能发挥学生的内驱力。强调学生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作用,也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构建立体化学习模式,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课外营造英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将听说练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做到堂上堂下,课内课外有机结合,通过各种途径营造英语氛围,学生可以利用现有的媒介资源,培养使用英语的习惯,全面提高英语听说水平。

(四)效果效率优先,注重听说结果。

听说教学的根本就是让学生听得懂,说得出,能够进行自我表达,进行有意义、有效率和有效果的知识传递,最终改变“聋子听力”和“哑巴口语”的尴尬局面。如何检验听说课程教学的结果,要让学生具有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内外行动起来。学生不仅注意到了教学的过程,更体验到了教学带来的愉悦的结果,勇于自我表达,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智力和情感因素,真正理解交际的意义表达,并进行有目的的活动。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付出大量时间与努力的过程。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现状,试图从STAR原则出发,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不断改进教学,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促进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压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228-230.

听课记录范文5

[关键词]教学管理;听课评课;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2-0010-02

听课评课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常规性活动,也是学校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这里的领导干部,是指在中小学工作的校长、教学副校长、德育副校长、教学主任、德育主任、教科室主任等。领导干部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既是其履行职责的需要,也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需要。

一、领导干部听课评课尚不专业

为全面了解目前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听课评课的现状,北京市海淀区教委中教科从2008年2月开始收集海淀区中学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领导干部的听课评课记录,并进行了初步分析;海淀区教科所2008年4月成立了“海淀区中学领导干部听课记录分析研究组”,对中教科收集的听课评课记录进行了二次深度分析,完成了《海淀区中学领导干部听课记录分析报告》。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海淀区领导干部听课评课还不够专业,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听课评课的目的不明确

海淀区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淀区中小学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校长每学期要听课20节以上,教学管理干部(教学副校长和教学主任)每学期听课要不少于40节(兼课30节),德育管理干部(德育副校长和德育主任)每学期听课要不少于10节。文件还要求,干部听课评课要有目的、有设计、有重点、有记录、有反思、有评价;要在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作及时、科学、有效的听课反馈,并有计划地组织校本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从海淀区中学领导干部的听课评课记录看,大部分人在进入课堂之前,并没有明确的听课目的和观察侧重点。有44%的校长、45%的教学主任未完成“学期综合分析与评价”。这说明很大一部分领导干部并没有带着了解学校教学的真实情况、了解教师的发展现状和校本教研需要、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等目的走进课堂,也没有对学校教学作出有指导性的评价。

2.听课评课的计划性、选择性不强

领导干部听课评课的目的之一是了解学校教学的全局情况,所以,应考虑时间、空间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布。听课评课的时间分配应该相对均衡,如每周安排一两次;课型和学科分配也要相对均衡,特别是不要忽视课时少的学科和校本课程等。

但从我们对海淀区领导干部听课评课记录手册的分析来看,听课评课的时间多集中在9月份和10月份,且集中在开学第一周和第二周的情况较多,11月份的听课评课数量比9月份、10月份明显减少,12月份更少。

在选择听课评课类型、年级、班级、授课教师等方面,领导干部没有表现出明确的选择意图。他们听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课较多,听初三和高三的课较少。而事实上,听课者观察初三、高三的课,从毕业年级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反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教学,是非常有价值的。

3.听课评课的框架不清晰

评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当领导干部走进课堂时,他的身份就应该是一个专业引领者。领导干部在评课时应该明确3个问题:从哪些方面(关键要素)听课评课、依据什么标准(评价工具)听课评课、按照什么思路和方法(如何观察学生、观察教师)听课评课。这3个问题确定了听课评课的基本框架,是听课评课专业化的具体体现。

与学科教师和教研员的听课评课不同,领导干部应从学校教学管理的角度,对一节课进行综合评析。但从海淀区中学领导干部的听课评课记录来看,有些记录非常详细,有些记录则特别简单;有的领导干部只记录自己关注的几个点;有的记录虽多,但得出的结论有表面化的倾向。这说明,领导干部听课评课的框架还不清晰,随意性较强。

4.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

海淀区领导干部听课评课记录分析结果显示,领导干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关注明显不够,在8个观察指标中排在第6位。在学习指导方面,大部分领导干部仅仅关注了指导的范围、有效度,而缺少对教师教学与指导方法合理性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活动效果的评价。在学习效果方面,比较注重知识讲授的效果,而缺少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和学生思维活动质量的关注。同时,对于学生掌握拓展性知识的程度、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也关注较少,特别是对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关注不够。

5.听课评课中的问题意识不强

从我们分析的领导干部听课评课记录内容来看,常规性的、泛泛而谈的内容较多,而有价值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较少。在听课记录手册的“分析反馈意见及指导建议”一栏中,一些领导干部只写了一句话――“已与本人面谈”,对面谈的具体内容、发现与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等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没有记载。

二、领导干部听课评课如何走向专业化

听课评课是一种评价、反思、对话、研究的行为,需要有专业的视角、专业的话语以及基于证据的分析。具体来看,领导干部的听课评课要走向专业化,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转变评价视角

“以学论教”是现代课堂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一个新视角。它告诉我们:评价教学成败最重要的标准应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评课者应从关注“如何教”转向关注“如何学”,从关注“教得怎么样”转为关注“学得怎么样”。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的发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环节是否完整、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更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学生有没有“学会”、是不是“会学”。具体来说,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目标达成状态等方面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只有遵循“以学论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学”审视教师的“教”,才能在主渠道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非本末倒置――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服务于或服从于教师

的发展或者学校的发展。这种评价视点的转变是领导干部实现听课评课专业化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基本前提。

2.以研究者的姿态进入课堂,强化问题意识

听课评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研究活动。对领导干部而言,听课评课既是教学研究的过程,也是管理研究的过程。而研究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有真问题,要分析与解决真问题。所以,领导干部在听课评课中,一定要强化问题意识,带着要解决的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发现的新问题走出课堂,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领导力。

比如:领导干部在听课评课后,应及时记录要点,定期分析自己不同时段的听课记录,归纳出带有本质性、普遍性的问题,并将其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组织教师共同研讨,改进教学。

3.借鉴课堂观察的方法,减少听课评课的随意性

近两年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被推广的课堂观察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化程度,解决听课评课的随意性问题。领导干部在听课评课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一方法,以增强听课评课的目的性和科学性。

比如:在听课评课前,领导干部可根据此次听课评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并尽量在课前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课中,使用相应的观察量表,对观察点的情况做出详细记录。课后,将观察结果和指导意见或建议反馈给授课教师,并与其做进一步讨论和交流。这样既可以减少听课评课的盲目性,又能够有针对性地发现与解决学校教学管理中或者授课教师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4.评课标准、框架的确定要兼顾个性特点与共性要求

听课记录范文6

听课是教师喜闻乐见的教研方式之一,是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来说,听课活动更是帮助其认识自身、掌握教学规律、促进专业成长的学习场。特别是外出“听课”深受教师喜爱,而且管理者也经常采用此方式来培训教师。我们常常还要在教学五认真检查中查看他们听了多少节课,有没有写课后评析,有没有记板书,……听课活动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听课后产生的效益到底有多大?听课后教师到底学到了什么?受到了多少启发?专业水平提高了多少?这都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目前的一些学校一般都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应完成一定数量的听课数,量化、评优、晋职等都与此挂钩。毋庸讳言,平时的听课有些是被动的,里边含有一点“功利色彩”。

作为教育管理者,如果我们只强调听课的数量,只关注形式。作为教师,如果我们不知道听课的目的,不了解听课的内容,不清楚要研究的问题,不会观察学生,只知道记录,只愿意“听”而不愿意“思”。如果这样,教师听的课再多,也是徒劳的。那么,该如何组织教师有效地通过听课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呢?

我认为,主题式听课可以改变了以往流于形式。点点名走过场的校本教研局面。每次听课活动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使我们的教学研究更有深度。因此,每学期初,可以根据学校教学实际或现在的教学研究热点,教研组确定本学期研究的主题,每个教师根据研究主题结合自己所教的年级确定上课内容。开课前一周教研组长组织组教师集体备课,上课的教师先说课,提出自己在备课中的困惑,全体教师通过研讨,确立课堂观察的主题,设计听课观察表,以便于让教师明确听课目的,带着目的去听,能让听课教师学其所长,有的放矢。如果听的是年组专题研究课,我们就让教师明确研究的主题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同上一节课”,那么我们就要求教师在听课时要注意比较:同一个教材内容,他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是怎样理解教材的?他的设计用于我班学生是否合适?对听课教师来说,如果不了解听课的内容,那么他就很难真正地参与到研究中来。因此,在听课前我们总是让教师首先熟悉听课的内容。

听课前教研组可以抽签随机分成5组,每组一般2~3人,第一组记录学生的学,因为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所以重点在学而不在教,我们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如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小组合作?学生是否经常主动向老师提问题,课堂上学生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有哪些创新的火花,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表现、态度和习惯等。这些都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作为以后提升教学质量的宝贵材料。第二组记录教师挖掘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情况。记录处理偶发事件的情况。我们在听课时首先要抱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哪怕是一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也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如对一个问题的独特的处理技巧,一个意外事件的巧妙处理,一个巧妙的引入,或一处独具匠心的留白,甚至是一句实用的话,一个贴切的词语。当然,听课时还要带着批判的眼光,因为无论多么资深的教师哪怕名特优教师,他们在教学中也难免会有疏漏之处,我们要记录下来,课后大家一起回顾、梳理和剖析这些“败笔”之处,吸取教训,以便我们在以后教学中得以改进和提高。第三组记录教师的记录时间分配,即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用的时间,学生学用的时间。第四组记录教法学法的选择与应用,如情境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组织活动的方式。第五组记录练习状况、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等。课后评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请上课教师谈自己的教后感想,大家再围绕主题分块就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点畅所欲言,展开深度研究,直至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