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测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测验范文1
有一种心理测验是参与者随意绘出房、树、人等图画,再依据一定的经验标准,对图画加以分析、解释,由此深入内心,发现被试者的心理和人格特征,判断其心理活动,这类心理测验统称为房树人(HTP)绘画测验。它上世纪六十年代始于美国,后又风靡日本,现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这种测验生动、有趣,掀开了心理投射技术神秘面纱的一角,探讨心理世界,促进自我成长、身心和谐。
活动准备一支铅笔,一块橡皮,一张白纸。
活动指导语
请你用铅笔在这张白纸上任意画一幅关于房子、树、人物的画儿,你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但是要求你必须认真地画,不要采取写生或临摹的方式,也不要用尺子,不限时间,也允许涂改。画完以后请写上自己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
房树人描绘以后的提问
房子的提问
这间房子是在城市还是在郊外?附近有别的人家吗?天气怎么样?住在房子里的主人是怎样的人?
树的提问
这是什么树(常绿树、落叶树)?科,在什么地方?是孤零零的一棵,还是森林中的一棵?
人的提问
这人大约几岁?是怎样的人?这个人是干什么的?他正在干什么?
解秘房树人
房
人们成长的场所,投射内心的安全感。
楼房:智商较高;房子画得像庙宇:两个极端,要么是人才。要么就是怪异的行为表达:强调地面:缺乏安全感:瓦片画得很仔细:追求细节和完美:房子侧面画楼梯:想回避和间接性接触。
烟囱:向上的直烟暗示受测者需要出气筒;向上的烟代表受测者内心的压力:一般人画的炯方向会向右,如果向左可能有精神分裂的倾向。
门:显示家庭与环境直接的积极通道,反映出潜意识中的人际交往关系。
窗:象征人的眼睛,象征着美和与人被动接触的方式,内存的防御状态。
树
象征感情,投射人们对环境的体验。
树表现的是个体自己几乎无意识的自我形象、姿态,表示其内心的平衡状态,由此可显示出个体的精神及性的成熟度。当然,树具有的直接含义是个体与环境的关系,具有生命意义的象征,所以可称为生命树,表现出个体生命成长的历程。
树的类型:象征生活态度、人格倾向。常青树:长生不死,充满活力;松树:上进心强,能自我控制,循序渐进;落叶树:感到自己受外界压力的影响;垂柳:内向,孤僻,缺乏主见;枯树:自卑,自贬,抑郁。
树干:象征生命的活力。大干:活动积极,在现实或空想中,有攻击倾向;小十:自我无力感,不适应感,缺乏自信,无决断力,追求不适当的满足;电线柱样干:通融性差,无活力,死气沉沉,注意外表,为人刻板,抽象力强。
树枝:象征着实现目标的力量、能力与适应性。枝端尖锐:具有敌意、冲动及攻击性;枝端粗短:外向,性急;过分向上伸展枝:感情容易高扬,活动性强,无视现实,控制力弱,易怒,好幻想,性格内向;树枝较下垂:易受别人的影响,不活泼,无精力,无抵抗力,易疲劳。
树冠:象征个体性格方而的内容。树冠过大,表现性格外向,情感丰富,人际关系良好,生活充满活力;树冠适中或没有树冠,表现出性格内向、易伤感。
单线条的树:受测者内心忧郁。
人
投射受测者的自我形象和人格完整性。它能最明显地反映人的形象,所以画人时,会自发动用心理防御机制。人反映的是自我现实像、心理上的和躯体上的自我,当然还表现着个体的理想像,印证着自我的人格内容。
符号化的人:受测者有掩饰性,说谎的能力较强。
头:头厕得越大,受测者的心理年龄越小。一般12岁以后不应该出现头大身体小的样子,否则可能智力有问题。
耳朵:孩子不画耳朵可能有逆反心理,不愿听家长嗦;画大耳朵的受测者如果面的不是卡通形象,可能比较敏感。
总结
心理测验范文2
关键词综合医院外科心理测验
中图分类号:R749.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07)02-0088-02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权威、应用最广泛的辅助诊断心理疾病、精神障碍最有效的人格评估量表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临床心理科学在综合医院的拓展,心理测验已经被神经科、内科等医生有针对性地应用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对于精神医学经验有限的综合医院,在精神障碍、心理疾病的诊断中显示出肯定的参考价值。
但目前少见外科医生应用的报道,现将我院2004年以来由外科医生申请测验的121例结果分析如下,探讨其在外科领域医疗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外科患者组:121例,来自2004年以来外科申请心理科会诊患者,其中,门诊骨科76例,病房骨科35例,普外科4例,烧伤科2例,泌尿科3例,胸外科1例。所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⑴均排除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⑵排除脑外伤和脑器质病变。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的正常人128例。
1.2测验方法
采用北京回龙观医院邹义壮[1]开发的计算机MMPI解释诊断系统和应用解释手册作为测验分析工具;由专业心理测评人员按指导语分别采用计算机人机对话方式独立施测,一次完成200题(MMPI简式版),并根据效度监测系统除去无效答卷,计算机分析报告。
1.3统计方法
SPSS13.0软件包进行资料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临床资料
外科患者组全部为主动首诊外科,均患有程度不等的外科疾病。诊断分别为:骨科患者多数为顽固性腰腿疼(包括:腰椎退行性疾病、椎间盘源性腰痛、椎管狭窄等等)患者。泌尿科: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烧伤科:大面积烧伤恢复期患者。普外、胸外科均为肿瘤患者。病程数月至数年不等,骨科患者病程较其它科长。患者躯体症状严重,但不能全部被客观检查合理解释,申请MMPI测验及心理科会诊。全部患者均经过外科有经验的副主任医师检诊,所以患者依从性较好,但是接受有心理问题诊断的人数不多。心理科诊断多为焦虑、抑郁障碍,对于需要治疗处理的均给予及时药物干预,多数效果良好。
2.2统计学结果
外科患者组121例,男性44例,女性77例,年龄16~73 (47.03 ±13.06) 岁,文化程度为大学34例(28.1%),高中46 例(38.0%),初中41 例(33.9%)。对照组128例,男性48例,女性80例,年龄21~67(44.22 ±11.01) 岁,文化程度为大学40例(31.3%),高中42例(32.8%),初中46例(35.9%)。统计学处理:外科患者组和对照组两组相比在性别、年龄与文化程度上,均无显著差异,两组资料具可比性。
外科患者组和对照组MMPI各分量表的原始分结果以(±s)表示,使用SPSS13.0软件对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 P
2.3结果分析
10个临床量表主要反映被试者人格特征及有无心理问题,测查结果换算为T分数,以60分为临界值,> 70分为有病理意义。表1可见,所有因子测量结果较对照组比较T分均有显著差异(P
因为MMPI是自评量表,在患者极不合作时检查失去意义,这一点需要注意。
3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的MMPI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存在一致性,以精神分裂症最高,其次为情感性精神病和神经症[2]。综合医院就医患者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为抑郁、焦虑、人格障碍等。椎间盘源性腰痛是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10%~12%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不良手术率占10%~20%,心理压力可以增加腰背痛的发生率,是腰痛的诱发因素[3]。本文所述的骨科111例全部经过有经验的专家检诊,对于医生难以完全合理解释的病例,分析出心理问题在诊断中的影响,心理测验有助于临床术前评估。
当躯体疾病久治不愈,病程迁延,就可能成为一种应激源,加上疾病引起的经济问题以及夫妻关系问题(包括性生活问题)可能达到轻、中度心理危机[4],或者反过来影响疾病的转归[3,5]。患者为了追求“治愈”承受了极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导致生活质量降低,从而诱绪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发生。常见的外科多发慢性病如椎间盘病变、慢性前列腺炎、烧伤患者康复期、矫形科均存在这种可能性。MMPI简式版题目较原版减少一半,采用计算机人机对话方式,不受文化水平限制,操作处理简便易行,患者依从性提高。
有人认为诊断心理障碍一定要排除躯体疾病,这是一个误区。心理测验所要证实的是患者在患外科疾病的同时并发了心理障碍,它既不影响外科原发疾病诊断,也不能替代外科治疗,是一个共病的问题,可以在治疗外科疾病的同时治疗心理问题,使治疗更加个体化、人性化,诊断更加明确。测验的大部分门诊患者和全部住院患者均接受了心理科的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或心理治疗,由于治疗显示出较好效果,外科医生的心理科会诊率和测验数量在我院呈上升趋势。患者发生焦虑、抑郁可能医生能识别,但是否需要治疗,外科医生难以掌握,这时,心理测验作为参考工具,可以显示出可靠的价值。
心理测验范文3
关键词:心理测验;心理档案;心理健康教育;气质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下技工院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测试【1】。 心理测量工具的恰当使用对于了解学生情况,搜集学生信息,及早发现心理异常及进行心理干预都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意义。毫无疑问,心理测量工具的介入会使技工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日趋专业化和科学化。 然而,当前技工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心理测验的配备和使用率都比较低,其原因在于本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对心理测验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缺乏正确的认识所致,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本文将重点介绍心理测验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建档、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价值以及如何规范地使用心理测验,以促使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一、心理测验在心里建档中的运用
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们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领域中的心理特点作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2]。 使用心理测验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一)心理测验在建立心理档案中的价值和作用。
1.有利于提高技工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的实效性。
技工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然会需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档案的建立,对于学校掌握学生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进一步促进技工院校培养劳动型人才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那么在实际测量中我们要用到人格、能力或者学习习惯或者学习能力方面的测验。如使用人格量表,可以了解学生个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再如使用能力测验,能增强对学生的能力、特长的了解,促使学生的潜力的发挥;使用学习能力和和学习习惯方面的测验,则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落后的状况。总之,这些心理测验量表的使用,都有利于学校素质人才的培养,也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增强了劳动素质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2.有利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预防功能。
当前技工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还很不成熟,加强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因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中心工作是面对全体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教育。然而,从开展的一些学校来看,心理健康的误区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上,一味地追求心理咨询的数量,甚至将每学期心理咨询中心接待来访的数目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成绩来夸耀【3】。心理咨询本质上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后对其进行的一种干预手段。与其在产生心理问题之后进行补救,还不如在问题暴露之前就进行疏导。比较而言,教育是事先的预防手段, 而咨询则是事后的弥补手段。相对于产生心理问题后的补救,暴露问题之前的疏导会显得更有力。使用心理测验系统收集、整理、建立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可以有意识地将测验结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特别是一些共性问题,可通过讲座、橱窗、广播台、宣传专刊等形式加强普及教育,对个别突出问题,可通过电话预约、信函解答、同学互助等形式及时提供帮助,并做好跟踪服务,将不良心理情绪消灭在萌芽之中,这样充分地体现学校心理健康的普及和预防功能,真正促进技工院校在这块领域的实施。
3.为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科学化研究提供信息。
从技工院校的生源情况来看,大部分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多事之秋”。而且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招生规模扩大、收费标准、代收费用的提高、学业压力增加和就业竞争加剧,有心理困惑、经济困难和学业困扰的学生不断增多,面对他们“成长中的烦恼”,如果不及时疏导和解决,则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做好技工院校这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特别通过心理量表的测试,使之更加科学化、专业化,显得特别重要。另一方面,要系统、深入、科学有效地加强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上档次、上水平,也必须重视和加强科学研究和依据科学数据加以工作。同样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要上一个台阶,使之科学化,也离不开收集和整理大量的资料。通过心理测验收集到的资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第一手素材,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再运用到实践中去,促进和推动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二)心理测验在心理档案建立中的运用。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目的是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目标服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原则上应分为三种:发展目标、教育目标和诊断目标[4]。教育的目标的不同,心理测验的选择也应有所区别。针对发展为目标,可选择一些简单测验工具穿插于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材中,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让学生自测自评,结果自我保存,达到了解自我、发展自我、监测自我的目的。针对教育的目标,可利用心理测验在学生、教师、家长中搜集资料,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环境、心理发展水平等,为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确定方向,提供依据。根据诊治目标,对于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要用诊断性量表进行测量,确定其问题的实质,以便有效地进行心理咨询,或及时转介到有关机构。
二、心理测验在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心理咨询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咨询人员对心理咨询的性质、过程的正确认识,熟练掌握心理咨询的原则、方法和技能技巧,同时还依赖于对来询者心理特性、行为问题性质的正确评估和诊断,以便于提供适当的指导、帮助和行为矫正训练。对咨询者心理问题评估、诊断的方法有很多种。如观察法、晤谈法、调查法等,但这些方法难免有一定的主观性。为克服主观经验的影响,心理测验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中,成为学校进行科学评估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咨询过程中,如要了解学生的一些内隐的或在当时当地不能表现出来的人格特点和行为特征,就需要对之进行心理测验,从而获得一个客观的数量化指标,了解其相关心理因素的大致概貌。笔者曾经在本校对两个班学生进行 MMPI 人格测验,发现有 50% 的学生焦虑水平比较高。为此专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部分学生来到咨询室进行个别治疗辅导,使学生降低了焦虑水平,对稳定学生的情绪起了重要作用。在对一般学生进行智力和人格测验时,也发现他们在智力和人格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通过测试,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 进而增强心理素质,完善自我。 可见心理测验在学校心理咨询中运用十分多,已成为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分析学生成长中心理问题的重要工具。在技工院校开展心理咨询中,也应将心理测验运用咨询工作中去,使之成为一项常用工具。它不但可以检验咨询教师的判断是否正确,还能帮助其对咨询者(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运用心理测验资料,优化班主任工作
在班主任工作中引入心理测验 ,不仅使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而且使班主任工作的途径得到了拓展。从说教型、命令型转变到针对学生个性心理特征,科学地运用心理教育的规律,多途径、多方法地开展教育的局面上来,从而优化班主任工作的方式方法。心理测验的运用,使班主任工作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发挥气质互补的作用,增进班级的融洽与和谐。
气质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多种心理现象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技工院校的生源特性,班主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在工作中能有效的运用心理测验的相关资料,利于了解学生情况。例如,班主任工作中班委干部的组合和寝室的安排,可以使用气质测验,了解不同学生的气质特点, 发挥气质的互补作用,促进班级或者寝室的和谐。在一个群体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聚集在一起,生活才是丰富多彩的,单纯气质特征的群体,不会有心理空间,有时是一种“可怕”的群体。班主任工作中,注意将不同气质的学生安排在一起,学生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和谐发展。另外还要有意识地实现个体气质的互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身优良的因素,克服不利的因素。如:多血质和胆汁质类型为主的学生,应该发扬自己的自信、热情、外向等特点,克服盲从和不求甚解的毛病;粘液质和抑郁质气质类型为主的学生,应该发扬自己稳健、坚毅和执着的品质,克服呆板和固步自封的缺点。由此看来,充分利用心理测验资料所代来的有效性,把它运用到班级工作中,发挥气质互补,能更好地促进班级的融洽与和谐。
(二)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5】。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如果能够使用人格或者职业兴趣或职业能力测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而且也增强了老师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引导。其次,根据测验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出发,在学生心理悦纳的情况下,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替出说教,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再次,根据测验的结果指导学生正确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及时意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自我概念,对学习、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作出积极的反应,更能有效地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行矫正。
四、规范心理测验,提高心理测验的针对性
使用心理测验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首先,技工院校在运用心理测验时,要注意心理测验的针对性。比如把心理测验应用于学校心理咨询、升学就业、生涯设计、应试面试等专门领域中,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心理测验来考察人的个性品质、心理特征、个性缺陷及潜在的需要和潜在能力等,从而为特定目的服务。因而,学校测验者应慎重选择测验量表,所选量表必须为其目的服务,防止为测量而测量,乱加使用,这是心理测验的大忌。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参与测验教师的培训,最好是受过专业培养的心理学老师,减少测量误差。测验不是人人都能做的,由于测验中对控制误差、测验结果的解释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而心理测验的操作和结果解释要求具有科学性、严谨性的特点。再次,在学校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测验,其所获测验资料的内容和结果仍要遵从咨询师行业的要求,严格保密,那是因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信度和效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而测验结果本身是具有个人档案机密性的资料,受测者的各项能力、人格特征和兴趣特征属于学生的个人隐私,在未征得学生同意之前,是绝对不能公布于众的。由此看来,规范和有针对性的使用心理测验,特别是在技工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正规运用,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也进一步促使技工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瑜,王小慧,杨彦平.心理测量有亟规范[J].上海教育科研,2005,(12):31~32.
[2].戴海崎,张峰,陈雪枫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 [M].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9.27
[3]彭丽华,彭艳华. 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尴尬.教育与职业.2007,5:82-83
心理测验范文4
【关键词】心理测量 心理测验 人力资源 有效运用 评估
一、心理测验相关概念及其分类
(一)心理测验的基本定义及发展历史
说到心理测验,不得不提到心理测量,许多场合,这两个词常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从这两个词非常细微的定义差别入手,更易理解何谓心理测验。心理测量,是在一定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和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这个过程实施的工具即心理测验,心理测验具备三要素:行为样组、标准化、客观性。
心理测量这个词,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提出,1904年法国心理学家比纳和他的助手西蒙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标志着科学的心理测验诞生。20世纪初,科学的心理测验传入中国,从“五四”前后至1928年是其最为昌盛的时期,可从1929年开始,测验运动进入了消沉期,直至1978年后,结束,心理学得到新生,人们又重新认识了心理测量和测验的作用及重要意义。心理测验在我国才开始逐步恢复了其地位并获得重新发展。近年来,心理测验更是越来越渗入各行各业,编制和使用量表的热潮再次兴起,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心理测验的主要分类
总体来说,心理测验具有:鉴定、预测、诊断、导向、激励5大功能,根据这些功能,可将现有的各类测验大致分为4类: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能力测验、神经心理测验;针对以上4类测验的内容差异,又可细分为:呈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语言文字测验和操作性测验;受测人数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测验命题形式的不同,有选择反应测验和结构反应测验;测验结构的解释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测验测查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为筛选性测验和诊断性测验。各个测验的类型,都有其侧重的功能性,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都要达到能尽量有效地评价出受测人的行为、能力及其他个人特质,辅助研究者完成相关的判断工作。
二、心理测验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虽然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任何一个用人单位在现今激烈的人才争夺战中,都不可能用“日久”的方法来识别急需或重要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从最初单纯靠对人的主观判断做决定,到请来“心理测验”这位现代“伯乐”做辅助,其科学性、准确性和公正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实际上,除了招聘,在人力资源其它5大模块的工作:培训、薪酬福利、员工绩效、员工关系中,心理测量也有着广泛的运用,针对实际情况,笔者总结归纳后,对心理测验的用途做了如下分类:
(一)员工招聘选拔的测试工具
“教一只火鸡上树,不如直接找一只松鼠”,企业管理讲究“人岗匹配”,在最初招聘选拔时,企业只有在短时间内对候选人的人格特质、能力倾向、求职动机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了解,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职业选拔需要,选择使用相应的心理测量工具:
利用智力量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测验中的言语测验,可以测量管理、销售人员的言语理解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利用人格因素调查问卷:卡特尔的16PF测试问卷、明尼苏打多项人格问卷(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大五人格测验等,可以用来测查候选人的人格特质,为其进行职业类型匹配度确认;
利用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布克1948年的“屋-树-人技术”等,可以考察出应聘者的工作动机和与工作有关的生活态度,便于用人单位在未来的任务分配时,做到扬长避短,知人善用。
评价中心技术:它是多种心理测验技术的综合,采用不同类型的工作场景模拟,创造一个较为真实的环境,从多角度考察候选人,这个技术不仅仅用于招聘面试,还用于企业员工培训。主要的技术包括:文件筐测验:是模拟公文处理的纸笔测验,可以考察候选人的信息处理、统筹规划、决策判断的能力;无领导小组讨论:主要通过团队互动,考察候选人的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影响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管理游戏、角色扮演:主要通过扮演某种管理角色、模拟某种工作事件,反映出真实工作环境下候选人的表现,体现其心理特征和个人素质。
(二)员工心理健康评估工具
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也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日益突出的一个发展趋势,定期的利用各类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开展健康自查活动,进而有效地进行心理不良干预,有助于间接地极大地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目前比较常用的问卷有:
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抑郁状态量表、加州心理测验(CPI),心理适应性量表、生活事件量表等。
(三)员工职业发展指导
众所周知,职业成功的关键条件之一,就是一个人从事的职业适合自己的能力。用人单位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兴趣调查问卷,了解关键员工兴趣、特长,进行合理的岗位分配和职业发展指导,做到“人尽其才”,更利于企业效益最大化。目前企业中常用到的职业兴趣测验有:
斯特朗职业兴趣量表/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问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霍尔及其同事开始了真正系统的职业兴趣研究,1919年他们主持了一次著名的职业兴趣研究生讨论课,斯特朗即是其中的一位参加者。几年后的1927年,斯特朗编制完成了第一个正式的职业兴趣量表,成为该测量的创始人。之后坎贝尔又对此表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基本兴趣量表和一般职业主题,形成了著名了斯特朗-坎贝尔兴趣量表。
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20世纪50年代,霍兰德开始了职业兴趣测量的类型学研究,霍兰德理论的核心是:理想的职业环境是使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相互协调与匹配的选择结果。因此,霍兰德用六边形模型来表示六种人格类型、职业类型的相互关系。
这两个典型的职业测试问卷,都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自我职业优势,发展出更大的职业上升空间。
三、对测验作用的评估及展望
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如果作为HR,仅仅以测验结果为鉴,匆忙做出个体的职业类型定位,显然就走入了测评误区。心理测量本身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它是抽样测量,不是具体测量。作为测量对象,人格气质类型、能力倾向、行为特点、价值观等等每个部分都包含若干的表现形式,而这些又都有一定的内隐性、独特性,作为测验,即便只针对一个部分进行考察,也不能做到全面测量,因此,只能本着“部分反映整体”的原则,对测评要素抽样考察,才能试图“管中窥豹”,了解一二;其次,它是间接测量,不是直接测量。尽管应用于心理考察领域的有眼动仪、核磁共振仪、测谎仪等先进的电子仪器,但我们仍不能否认,人的心理活动是最难以捕捉的,诚如古人坡所言“人难知也,江河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测量结果我们又需要用比较浅显易懂的物理度量单位来体现,因此,势必需要明确,我们能做到的只是靠把握隐蔽素质和外显行为之间的中介物,说明隐蔽素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偏差,是不容忽视的。
除了以上心理测量具备的特点产生的局限性外,测评结果也往往会因为如下原因,造成偏差:首先,受测者当时的生理、心理状态异常:试想,一个头昏脑胀的会计人员,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数据时,多半不会有快速准确的计算思路;其次,施测者和施测环境的不专业:比如施测者由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引发的设计题目不专业,施测环境灯光过强、环境过于嘈杂等,都会影响测评结果;最后,测评工具的不准确:截至目前,心理测评发源发展于西方国家,很多内容丰富的优秀的测评工具带有浓重的西方社会文化特点,我们拿来使用时,若不加以修订,结果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基于此,笔者认为,心理测验在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处时,必须秉承如下原则:第一,明确测验的目的性:给谁,测什么;第二,选择合适的测评工具:首选符合实际情况的、现有通用的心理测验,若无,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根据组织的特点,组织或委托专业人员开发一套有针对性的测评工具;第三,对于测评结果,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不能“一测定终身”;第四,综合利用各个测评结果,及时修订测验内容。
总之,笔者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心理测评的技术会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自我,服务社会,同时更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不用的的工具之一,为用人单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金瑜主编.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心理测验范文5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育策略;有效性研究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众多文献,提出很多对策。但这些对策的有效性如何,就鲜有后续研究成果。为了更为有效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有效性的实证研究,课题组成员在阅读大量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遴选出较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共20条措施,编制成问卷,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有效性评价的调查研究。
1 调查对象
1.1 对象概况
随机抽取陆河县农村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共向初一、初二和四年级、五年级学生发出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7份,问卷有效率83.72%。其中:留守儿童897人,占样本学生数59.52%;小学留守儿童145人,占留守儿童数16.16%;初中留守儿童752人,占留守儿童数83.84%;男留守儿童391人,占留守儿童数43.59%;女留守儿童506人,占留守儿童数56.41%。
向四所学校教师共计发出问卷222份,回收有效问卷219份,问卷有效率98.65%。其中:小学教师37人,占样本教师数16.9%;初中教师182人,占样本教师数83.11%;学校或部门领导16人,占样本教师数7.31%;班主任88人,占样本教师数40.18%;一般专任教师115人,占样本教师数52.51%。
1.2 对象界定
本研究所指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一年中,半年以上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2 调查方法与工具
2.1 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以心理健康测验和访谈为辅。
2.2 工具
2.2.1 问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等五个问题,每个问题呈现A、B、C、D四项备选措施,要求被试针对每个问题就四个备选项中选出一项“最有效的措施”。
2.2.2 心理健康测验。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测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折半信度为0.91,结构效度大于0.516),适用于小学四年级直到高中三年级学生。本测验共有100个项目。除总量表分外,还包括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和1个效度量表(即说谎量表)。心理测验采用整群抽样、集中施测的方法进行,测验所得数据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学校和部门领导选择人数最多的是A(具体措施的四个选项依次为A、B、C、D,下同),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则为C。(见表1):
表1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有特别要好同学或同伴”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发现,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n=797)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内容量表分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4.65,P=0.000)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差异显著:p
3.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前两位的都依次是C、B,并且超过31%的领导还选择了D。(见表2):
表2 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心理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n=244)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4个内容量表分得分较非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t=-3.96,P=0.000)差异极其显著。
3.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36%班主任选择A;有44%留守儿童选择D。(见表3):
表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
3.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发现,不同对象的措施选择人数分布较分散:超过56%的领导选择A,超过42%的班主任和留守儿童以及超过31%的领导选择了D,超过27%的班主任选择了B,超过25%的留守儿童则选择了C。(见表4):
表4 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和未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经验发现,在总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等6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但未达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3.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不同调查对象都有超过53%的人认为A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最为有效的措施,同时,还有超过28%的班主任选择了C。(见表5):
表5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
在对“是否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测验结果作t检验时发现,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其中在孤独倾向(t=-2.83,P=0.005)、身体症状(t=-2.39,P=0.017)因子上差异达到显著以上水平。
4 讨论
主体间性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教师)――客体(教育内容)――主体(学生)”交往实践关系[2]。学生的主体间性具有交互性,师生在相互作用、影响、认可、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观点与行为。师生或基于以往经验、或基于理性思考、或基于情境诱发,面对备选策略四选一,如果更多的领导和班主任与更多的留守儿童作出的策略选择一致,我们就可以据此认为该策略有可能是最为有效的策略。
4.1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领导认为成立专门机构、组织专门队伍加强管理最为有效,且31.25%领导认为配备专职教师和专业设施最为有效,这与当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普遍未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援助机制,缺乏必要设施与专业教师,导致留守儿童心理援助工作必须做、愿意做,但力不从心的困难现状有关。
结果显示:班主任和留守儿童分别有44.32%和46.6%认为“建立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最为有效。心理学研究证明:同伴关系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起到成人无法替代的作用[3]。对儿童人格健全发展影响深远。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有利于促进积极同伴关系的形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也证实“有特别要好同伴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在总体水平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方面好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2 关于学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领导、班主任、留守儿童以认为“丰富有益心理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最为有效的人数最多,分别达到37.5%、56.82%和46.6%。健康的课外文体活动有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进友谊、培养归属感,有益于缓解焦虑。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留守儿童”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等内容量表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尤其是孤独倾向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4.3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共育”机制建设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在加强家校联系方面,50%的领导和36.36%的班主任选择了“通过家访”这种直接的方式,但44.37%的留守儿童却选择了“通过社区”的间接方式。访谈发现,现在的农村中小学,家访已经很少了,教师“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上门来,就是学生出问题了。
4.4 关于家长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56.25%的领导认为家长主动寻求学校支持以加强家庭亲情教育最有效;42.05%的班主任和43.03%的留守儿童认为,家长多与孩子团聚最有利于加强家庭亲情教育。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至少“与父母一方一起生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他留守儿童相比,差异虽不显著,但也表明跟父母在一起,有利于缓解留守儿童心理焦虑。
4.5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助措施调查结果的讨论
结果显示:75%的领导、53.41%的班主任和59.31%的留守儿童认为“主动与父母交流,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最为有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只有那些为留守儿童所认同、接受并愿意努力付诸实践的教育影响,才有可能在他们身上发生预期的观念与行为变化。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测验结果表明,“经常和父母联系留守儿童(n=491)”在总量表分和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5个内容量表上得分低于其他留守儿童,其中,孤独倾向、身体症状焦虑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留守儿童。
5 结论
建立实施教师指导下的“同伴帮扶”制度机制,丰富课外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家长争取更多时间与子女共同生活,留守儿童主动与父母联系、积极面对留守生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育”联动共育机制等,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心理测评系统指导手册[M].北京.北京华夏赛科技术发展有限公司.88~107
心理测验范文6
关键词: 儿童心理世界 理论预设 研究策略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前进,人们对儿童的精神世界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如明代的李贽认为:“夫童心者,真心也。纯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完善了的人是怀有一颗纯真童心的,失却童心的人不可能使生命臻于完善的[1]。一些文学作品、电影电视甚至将儿童生活当作成人价值失落后重新寻找人生意义的启示。由此可见,研究儿童心理世界尤其是儿童心理发生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
儿童心理发生是指心理的起源和发展,即儿童的心理世界中的各个构成方面从无到有的产生机制。本文主要探讨心理学界中对儿童心理发生的理论阐述,并分析各个心理学流派提示的对儿童心理发生的研究策略。
2.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发生的理论预设
有关儿童心理发生的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中世纪,儿童被视为预先成熟的小型成人。以后开始有了对儿童心理发生的观点和理论,有卢梭的天赋论、约翰・洛克的经验论、进化论和习性学流派的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等。
2.1卢梭有关儿童心理发生的理论
卢梭认为,在生命开始的时候,孩子所注意的只是在目前对他的感官有影响的东西;由于他的感觉是他知识的原料,因此要按照适当的次序让他产生感觉。不过,由于他只知道注意他的感觉,因此先给他清楚地指出这些感觉和造成这些感觉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就够了。初生婴儿的动作和啼哭,纯粹是出于机械的效果,其中是没有什么意识和意志的[2]。
2.2约翰・洛克的经验论
约翰・洛克的经验论认为心灵本来是一张白纸,在它上面什么也没有写,也就是早期思想史上的“白板说”。观念是被印在上面的,经验(就是感觉和反省)给心灵以“备料”。他说,全部知识都是后天获得的,没有天赋知识,而且他又错误地假定,他所谓的后天知识是指感觉经验,如此而已[3]。
2.3习性学的理论
习性学家基本的假设是,所有动物生来就有许多生物性的程序化的行为,这些行为是:(1)进化的产物;(2)有利于生存的适应。与弗洛伊德一样,习性学家也认为早期经验非常重要。实际上,他们认为许多特征的发展都有一个关键期。关键期是一个有限的时间段,在此期间,如果发展中的有机体接受到适宜的刺激,就会展示出生来固有的某种适应性的发展模式。过了这一关键期,再给予同样的刺激是没有持久效应的[4]。
2.4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基于运动活动内化的观点,认为个体的认识源于个体自己的运动活动,心理的东西来自个体运动活动的内化。他提出,婴儿的内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是因为,婴儿的运动活动开始时并不能与外界客体相匹配。婴儿的运动活动与他所作用于的客体还不协调,但最终必然达到与客体相匹配的地步。例如,婴儿把手或手拿着的玩具放进嘴里去吮吸的动作的匹配与协调,并非第一次就能达到[5]。
2.5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冲突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体,人具有基本的性和攻击本能,这些本能需要被满足,但在社会规范中这些动机是不受欢迎且必须被限制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在人格发展中密不可分。本我是人格的心理结构中最大的一块,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类基本需求的源泉所在。自我是人格中具有理性的意识层次,出现于婴儿初期,它将重新引导本我的冲动,使其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作用于合适的对象[6]。
3.儿童心理发生理论预设中的研究策略
3.1自然观察
皮亚杰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自然观察方法,他用对自己的3个孩子的观察材料和随后采用诊断法对较大样本的研究资料建立了一个充分扩展的理论、系统的概念体系和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智慧的起源》一书记录了皮亚杰对他的3个孩子Laurent、Lucienne和Jaqueline婴儿时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皮亚杰不仅只是观察,而且创造情境使之适合于他所要做的每个项目的每次操作。材料包括了婴儿2岁前从活动向象征思维的智慧发展。这种方法在现代也很有应用意义。我在一项研究中使用了自然观察方法,以成长日记的形式写了从出生3个月到9个月婴儿的心理世界的各个方面发展状况,并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和已有研究相对比,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比较结果。例如,我发现婴儿从六个月开始就会出现一些词汇,比已有研究出现的时间早;意识的出现是在一岁之前,和国内的一岁之前无意识的定论不一致。
3.2研究儿童感知觉的几种方法
很多理论家都强调经验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约翰・洛克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来自经验,经验即感觉和反省,知觉是最初的简单的反省。
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所经常使用的研究感知觉的方法有以下四种:(1)视觉偏好法:在这个程序里,研究者给婴儿同时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更感兴趣。(2)习惯化方法:指反复给婴儿呈现刺激物,使得他们对刺激物越来越熟悉,直到对刺激物的反应消失。(3)诱发电位法:给他们呈现一种刺激,通过记录他们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情况。(4)高振幅吮吸:研究者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通过婴儿的吮吸动作,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的环境的反应。
3.3生态学的方法
习性学家总是倾向于在自然环境中研究被试。生态学关注的是适应或生存、行为的价值及其进化史。对生态心理学家来说,在人为的实验室情境中研究环境影响是没有意义的。相反,他们认为,只有观察发展个体于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才能理解个体如何影响他们的环境并受环境的影响。生态学方法就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研究被试,比如自然观察方法、自然实验方法。
3.4个案研究
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的婴儿日记,是个案研究的范例。弗洛伊德对他的临床病人做了很多不错的个案研究。此研究方法要求在对个案备案的时候,调查者要收集被试的各种信息,比如被试的家庭背景、社会经历、健康记录、学习或工作经历及心理测验的成绩。这些信息中的大部分来自对个体的访谈和观察,但是所问的问题和所进行的观察不能标准化,不同个案之间的差别可能很大。
4.总结与讨论
从儿童心理发生的角度去看,卢梭在他的著作中认为儿童最初拥有的只是感觉,是没有什么意识和意志的。而很多人认为卢梭的整体儿童观是所谓天赋论的观点。他断言,儿童不是装满成人指示的白板,相反,他们是高尚的野蛮人,他们生来就被赋予了一种是非意识,并有一套可以使他们有序、健康成长的普遍进程表。与洛克的观点不同,卢梭认为儿童内在的道德感以及独特的思考、感觉方式,只会被成人的教化所破坏。他的哲学以儿童为中心,这意味着成人理应在儿童发展的每个阶段,即在婴儿期、儿童期、儿童晚期和青少年期都要甘于接受儿童的需求。
习性学理论和进化论理论是很多相通之处的,即这两种理论都从物种进化的角度去理解儿童心理的发生,把儿童心理发生放在所有物种进化中去研究,将人类和其他物种作类比推理。这未免有点“不尽人情”,无视人类的特殊性。但是在习性学家理论预设中的生态学的方法强调把人放在自然生态环境中,是合乎人类的自然本性的发展的。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几乎是每一位研究儿童发展的心理学家都要推荐和引用的理论。但是他用数学般的逻辑去解释儿童心理的发生,未免让人有些费解。他理论预设中的个案研究和自然观察是很值得推崇的研究策略。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心理发生的理论预设是非常经典的设想,理论预设中的研究策略则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2]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48-65.
[3][英]阿龙著.陈恢钦译.约翰・洛克.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21-129.
[4]David R.Shaffer&Katherine Kipp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25,
47-59,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