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学常识题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学常识题库范文1
关键词: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网络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4-0108-02
数字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人类创造了全新的信息社会,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网络化教学,它以诸多优势成为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工具。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它也存在许多误区。本文对语文学科中的网络教学手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帮助语文教师更好地应用网络技术。
课件设计使文学语言有声色
课改以来,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日趋频繁,笔者认为,课件让教师教学又多了一项手段、一种工具,用得好的话能使课堂增色不少。因为教学课件是多媒体的综合运用,语文正是锻炼读、写、听、说能力的一门学科,使用多媒体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语文学习重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文字表情达意的想象加工及个人的再度创造,有时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有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用教师的语言阐释只会显得苍白乏力,而有了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实现绘声绘色地教学了。
记述型语文课件适用于带情节的故事、事件等,多选用照片、文字、录像等来再现情节,一般少用动画,以体现出真实感;说教型语文课件适用于描述原理、成因等抽象内容,多用动画、文字等,以描述其组成、机制;情议型语文课件适用于散文、议论文等,多使用图片作为底图,以突出文字效果,达到引人思考的目的。要着重强调的是,语文学科的课件制作不是简单地将教学重点、难点等移植给学生,而是要考虑所制作的课件将抽象具体化、文字图像化是否有必要,是否能与学生产生互动,有助于他们理解分析,是否能将单一的教学变为多元的教学,等等。能否让课堂呈现学生的智能并举,才是衡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与否的标准。
白板交互使师生交流趋活跃
白板(或交互电视)既有传统黑板的写画功能,又能配合课件使用,突破了课件只能单纯展示的功能的唯一性,它能够像黑板一样实时板演,方法灵活多样。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创意设计,利用白板实行多种交互手段,使师生互动达到较好效果。例如,笔者曾先用魔术笔在白板上写出作者简介的重要信息,或者课文结构梳理中的关键环节,在书写痕迹自动消失后,再让学生上台重新填写作为小结,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动起来,又再次强化了教学重点,同时也反映出学生们的听课情况。又如,在诗词教学时针对一边是诗句,一边是诗句理解赏析的情况,教师可以先用幕布把赏析部分遮蔽起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看法,然后再将其展示给学生,或者将此方法用作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把答案写在问题旁边的黑板或笔记上,打开遮蔽就可以对照着看了,以便学生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互动交流,寓教于乐,其乐无穷。
网上阅读使读写结合扬自主
由于具有无纸张限制、无携带保存障碍、轻巧便捷、节约资源等优势,网络数字阅读逐渐为年轻人所喜欢。因此,和语文教学相关的阅读课也数字化了起来,它除了能克服阅览室书籍有限的缺点,实现同步阅读外,还能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的阅读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最大范围地占据使用资源,使对相关外延的阅读便利起来。
即使依托于网络教学平台,语文学科的数字阅读也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不论是针对哪节课或哪篇文章的拓展阅读,教师都要先在教学平台上把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习内容、参考资料等尽可能明确地提供给学生,这样能把在确定阅读方向上节省的时间用在交流讨论上。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复制、粘贴实时摘录,并结合网络及时进行班级、小组之间的讨论交流。然后教师统计学生发帖及文章数量并适时加以表扬鼓励,学生还可以在班级贴吧、博客等地方撰写个人阅读感悟和心得,或者总结交流小组在制作课件时针对本组和其他组的观点。
在阅读消化大量信息的同时,学生的理解探讨能力也随着交流互动得以提高。由于学生的阅读品位和欣赏标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所以学生能够在交流讨论中迅速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和共鸣,即使受到他们的批评,也会深化对阅读的认识,修正自己的阅读价值观。网络阅读的实时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突破狭隘自闭的阅读视野,从而增进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价值的甄别。究其本质而言,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网络阅读的交流则构建了学生之间这种自主的对话形式。
网上检测使知识巩固更强效
不同于传统的试卷模式,利用网上练习对语文学科知识进行检测,不仅操作便捷、节能环保,而且能更强效地巩固知识。教师可以先建立学科的试题库,然后按照知识分类储备练习题,如文学文化常识、修辞手法、诗句理解、成语典故等,接着计算机可以随机形成几份不一样的练习卷,以避免测验中因相同试卷出现的抄袭现象,也可以由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检测目标从题库中选择相应知识点的试题命题出卷,用A、B卷的形式检测,还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和以往答题的出错情况出一份个性化的试卷,这些对于网络课堂练习编辑系统来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网上练习还可以开展抢答知识比赛,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网上练习的成绩分析也是精准到位、切实可用的。它不仅可以统计学科中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给出分析报告或分析图,还可以对必答题进行班级得分分析、个体分析,对自选题进行常错题分析、主题(题目类型)分析,从而使得教师对班级和个别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做到教学反思和计划有的放矢。
小分输入使学生特性变鲜明
区别于以往把总分直接输入记录学生的学科成绩,语文学科的小分输入是按照试卷上各小题的得分进行成绩录入,再汇总成学科的总成绩。它的好处是可以将班级学生各道题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得分率、难度系数、区分度等统计得清清楚楚。
文学常识题库范文2
一、有效利用报刊、杂志、网络资源等渠道,拓展课程资源
我们现有的教材,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范本,要想让课堂教学深入拓展开来,使学生学到广博的知识,就要靠教师去挖掘课本以外的信息。我每年都征订了《语文周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杂志,在上每篇课文前,我除了认真钻研教材之外,一般都要结合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去搜集整理相关的信息,比如:课文的写作背景、作家的奇闻遗事、与课文有关的文史典故等,然后摘抄在教案上或者将报纸剪下来编辑成小册子,随时带进课堂。上课时适当插入这些知识,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又非常感兴趣。比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等文章时,适当给学生讲讲关于“雪”的典故,如“程门立雪”、 踏雪寻梅 、映雪读书、“粤犬吠雪”等。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灵活运用诗词中穿插的典故,能为语文教学增色不少。教师适时穿插和渗透古代文化常识,始终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氛围中学习课文,不仅培养学生兴趣,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和弘扬传统文化。
有些课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显得枯燥无味,如果用课件来显示将会事半功倍。我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就在教学资源网上下载了各种云的变化图及分类介绍表,上课时用投影一显示,学生一目了然,既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又节省时间。教学《山市》时,我下载了青岛的一幅海市蜃楼形成图,我一边让学生欣赏,一边讲解山市的形成原理。这些从来没有到过海边的山区孩子,都很清楚地理解了这一自然奇观。特别是在迎接中考之际,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加大课堂容量,在“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板块的复习中,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了相应的知识归类和习题训练题库,条分缕析的引导学生,充分拓展了课堂45分钟教学的容量。
二、努力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堂
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我们生活在苗族布依族专州,生态资源丰富,民俗文化浓郁。根据以上资源,我们的语文课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贵州平塘县是一个民族风情很浓郁的地方,我们在那里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我利用这个机遇,将被当地政府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舞阳花戏编成剧本,组织民间艺人来演出(我既是编导,也是演员)。把演出情况录成碟,在教学戏剧艺术知识时,放碟给学生看,他们通过对脸谱、服饰、道具、武打、唱腔的欣赏,加上我的解说。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本中戏剧知识的内容,而且深刻感受到了民族民间艺术的魅力,效果很好。当地电视台对此事以专题片的形式作了报道。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
文学常识题库范文3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阅读
二十一世纪,人类正在进行着从生存方式到学习方式的历史变革。信息网络时代是终身教育的时代,“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回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并且“大语文教育”观念下的语文教育,要求师生从语言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言能力、思维发展、创新意识以及人格完美的教育。要在学好语文教材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将知识的触角伸向社会、伸向世界,从而将学生的学习之根植于更加广袤的现代人发展需要的土地上。
下面我谈一下我在阅读教学中的做法。
1、自读自悟,发现问题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及教学需要,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实物展台、液晶显示仪、网络技术等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优美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体会文本的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这一阶段只需让学生知道这一层次的学习目的是明确自己读懂了什么,不懂了什么。让他们在任何羁绊,任何框架限制的情况下边读边思,读中求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试着解决一些肤浅的问题,并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要求学生简要地把读懂的和不懂的存储在电脑上,保证了学生的思考落到了实处,思维的外显也便于老师捕捉学生的思维过程,把握全班的思维脉搏。
2、网上讨论,质疑释疑
第一步:在小组网内交流自己的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相互合作,常识解答。第二步:由小组代表归纳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全班汇报,全班合作解决。第三步:在初步质疑解疑的基础上,筛选出学生普遍感到疑惑,急切想知道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设计文章内容的重点问题,作为进一步阅读理解的目标。只有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切实成为学生想要节约的问题。
这一层次的核心是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充分地相信自己,不用老师讲解,自己就能读懂一些内容,解答一些他人的疑惑,打破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这是使学生获取独立阅读能力的有利环节。
3、品读感悟,突破重难点。
在这个层次中,要把解决重点问题和对重点段落的深入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解决重点问题的过程呢感就是抓住重点深入阅读的过程,要让学生明确,问题的解决应该抓住相关段落,反反复复地读,抓住重点词句,仔仔细细地品味,从而去发现,去领悟。与文中人物同悲喜,感受未曾感受过的生活,体验为曾感受过的情感。
这时候,学生往往会遇到重难点不能如破,可谓“山重水复疑无路”,那么怎样才能使他们寻得“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读中获得顿悟呢?这时候,老师的导思(点拨),课件的“点睛”之景就更重要了。而多媒体的画面可大可小,可近可远,可动可静自由灵活的“特写”功能,恰好与学生的思维弱点互补,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它以其集中,直观的形象刺激,诱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豁然开朗,喷涌而出。
4、语言积累,迁移运用
语言文字的学习必须讲究积累,注重融会贯通;语文学习质量的高低并不在于知识质量的多寡,而在于实际语言材料的存储和语感的的强弱。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吸取这个教训,让学生理解的同时,学会背诵,让学生学会的每一个字词都融会在立体的语言环境中,建立起完整的、活的语言体系。但和古代的死记硬背不同的是背诵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应该尽量尊重学生的自主权,让他们选择自己认为最精彩,最优美的片段进行背诵。头脑故事利用多媒体为他们导航:如果是描写景的文章,可以配相应的美景,让孩子没当导游;如果是有趣的童话故事,可以配上动画,让孩子们充当配音演员;如果是写人记事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如果内容较难,可以为他们铺路搭桥,提示要点……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与运用。只有能够举一反三,方能谈得上理解;只有不断地运用,才能谈得上巩固。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加大语言文字的训练力度,把学到的语言文字和理解方法在运用中得到再认识,再巩固。电脑多媒体在这一层次的导用优势可谓得天独厚,如鱼得水,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丰富的阅读资料,有梯度的题库,同时配有智能评价体系。不仅要切实完成教材安排的运用语言的任务,而且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适当拓宽和延伸。这样可以满足学舌感的不同兴趣、水平,有效地解决“吃饱了”和“吃不饱”的问题。
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品质,学生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
文学常识题库范文4
关键词:高校 文科 学习成绩 评价
通过以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导向,对高校考试与评价机制进行改革,能进一步发挥考试所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五大功能,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体才能和潜能,使其较好地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服务。改革传统的高校学生评价制度,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真实学习状况的成绩评价制度,可以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情况,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通过评价的反拨作用推动高校制定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实行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促进高校学生的根本发展和全面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有益对策。
一、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成绩评价机制无法体现文科专业特色
当前,很多高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机制都没有体现文科专业的特色,而是简单地用一种模式规约所有专业的评价实践。虽然各校出台的考试规定中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会制定了不同的考核方式,但是文科专业的特征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譬如,相对于理工科专业的一些课程来说,文科专业所涉及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如果试题能够推动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问题,并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有说服力的解决方案,这样更能够在考试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相对于考核学生死记硬背某些知识点或某些所谓常识来说,这些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显然更有价值。比如:某高校必读书目的试卷库,基本都是四项选择题型。其中的关于文学名著《红楼梦》的试题有很多考核细节知识点的题目,如“林黛玉哭过多少次”、“贾母有几个丫鬟”等,这些试题显然一味地在强调死记硬背,如果换成“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缺陷”这一类型的题目,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更会激发学生的思考。
2.高校以及教师不重视学习成绩评价
目前,高校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其把重点放在学科建设而不是本科教学上面,从学校到院系层面所有人关注的都是科研论文或项目,而不是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教师招聘过程中只关注其科研能力而忽视教学能力,教师招聘实际上演变为科研人才的引进,因此学校基本不重视教师教育方面的投入。加之很多地方高校成立教育学院后原来分布在各专业从事教材教法研究的教师大多数转到教育学院,使得教师教育更加削弱,许多教师在处理教学中的很多问题时基本不是按照先进的教育学理论,而是凭直觉或经验随意处理。另一方面,由于职称评定和学校舆论的导向也是重科研轻教学,教师认为在教学方面花费时间或努力得不偿失。譬如,有的高校花费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建设试题(卷)库后不久便被废弃,专业负责人的解释是试题过时,其实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人肯真正花工夫去维护和更新试卷库。
3.考试评价观存在误区
考试是根据特定目的测量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一种方法,是当前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的一种常用方式。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考试都发挥着绝对的评定、区分和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教育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类型和潜质。没有合理的考试方式,合格的人才培养只能是一句空话。但是,因为考试长期存在所产生的惯性使然,考试的目的和方式选取常常不能与教育目的的更新同步。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一直没有走出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接受教育”窠臼。“接受教育”中的考试评价是为学生更多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提升升学率服务的,统一的教材、同样的考试及固定的评价标准,造就的是相同规格、或许有满腹知识但却没有个性、没有创造力的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突出强调了考试的管理和评定功能,而对考试的教育功能弃之不顾。评价的功能仅限于确认学生的学业成绩,为给学生分等提供依据,很少提供改进教与学的有效信息。有的高校管理者仅把考试当作决定学生评奖评优和是否毕业的手段,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学了所教的课程,总该给个结论,因而考试仅仅是为了给学生的某门课程学习下个结论而已。对于学生而言,考试也即是为了得到分数,分数就是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全部说明。其结论既不利于培养和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形成,同时对创新能力发挥情况,也无从知晓。这一问题同样反映在教师所填写的期末试卷分析上面。我们调阅了100余门课程考试试卷的试题分析,发现教师对这项工作大多数比较马虎。即使有些老师认真填写了分析报告表,但他们至多是分析了考试成绩的分布情况和各单项试题的得分情况,我们没有看到一份分析表涉及考试反拨功能的内容,即透过考试成绩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今后改进教学方式的内容。这个现象同时表明,高校教师对于高等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尚未掌握。
4.对智育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包括:获得知识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的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与把知识用于实践的需要。”“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知识。”
传统教学观的最大弱点在于把智育的任务仅仅归结为学习系统的基本知识与训练技能。在智育评价中更是不自觉地将课程教育当成智育的全部内容,将智育的高低等同于课程成绩的好与差。在教育中,一种思维方式、学习能力、实践运用能力的获得显然比单纯知识系统的掌握更有意义。然而在现代高校的教学和考试过程中,虽然任课教师或许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这种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却无法在考试的过程中反映出来。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察内容、考查方式都无法充分满足智育的全面要求。目前,大学文科生的学习考试仍以简单记忆为主,考试也以考察背诵和记忆知识点的方式出现。
目前文科考试中的题型一般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其中所谓客观题一般是指选择题和判断题有标准答案的题型,客观题的考察因其试题的形式所限,主要考察的目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简单识记和一般理解。文科考试的主观题中经常出现的试题方式是名词解释和简答题,这两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面所述文科考试中常见的几种题型,其考察的内容基本都是概念性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最多不过是对概念的简单运用,很难真正考察一个学生对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实际运用的能力,更谈不上对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的考察。因此,在当下的文科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考前一星期,胜读十年书”的戏谑语,甚至许多学生通过在考前突击记忆的方式就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这些考试评价的方法,无论从考试的形式还是考察的对象上都无法体现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理念的要求。
5.考试评价的方式、结构缺陷明显
(1)考试方法单一。大多数院校都是采取笔试+小论文的形式,存在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应用能力考试少;全校性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教式的考试少;记忆知识多,理解运用和创新的能力考查少;而且许多考试都是一次考试定结论,忽视平时成绩或是平时测试的作用。在文科考试中,普遍存在着突击记忆、强迫背诵就能通过考试的实例,反倒是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学习的学生考不过重视背诵记忆的学生,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当前的文科考试评价制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评价结构不完整。当前的高校学生评价,主要存在以下缺失:首先,是终结性评价多,缺少安置性、诊断性、形成性的评价。其中终结性评价也称为总结性评价,它是对教学目标达到程度的判断,同时也提供着教学目标适当性和教学策略有效性的信息。而安置性评价主要解决考查学生是否已掌握参加预定学习活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多少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习惯等个性特征更适合何种教学模式。诊断性和形成性评价主要显示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具体的学习错误和调查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的深层原因。其次,是相对绝对评价多,个体内差异评价少。缺少个体内评价无法使老师了解学生的进步情况、优点与不足,也无法使学生对自己全面了解,并且确定努力的方向。再次,是他人评价较多,忽视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过程可以形成自我反馈环节,还有利于克服他人评价的逆反心理。缺乏自我评价的环节,很难使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主动参与的过程。最后,是定量评价较多,缺少定性评价。定性评价的缺乏将使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整体状况,并制定有效的施教方案。从以上种种评价方法我们可以了解,每一种评价形式都有着特定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交叉使用多层次多角度的评价类型无疑能够让学生评价更为客观全面,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
6.学生学习成绩评价内容脱离现实生活
考试试题很少结合地方的经济文化活动实际,以纸上谈兵为主。我们承认高校某些专业的试卷库中设置了一些与社会热点问题有关的试题,但是此类题目覆盖面小,所占的分值不高。这个问题也与目前高校的价值取向有关,虽然地方高校在制定办学方针时基本上都会提到服务地方经济,但是其瞄准的目标是全国性高校,尤其是所谓985高校,因此经常弱化其与地方社会文化生活的关系。这种做法看起来是志存高远,实际上是自毁特色。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大学精神在于其各自独特的文化结晶,没有统一的模式。这可能是所有高校的管理者自身就该学习和深刻理解的。
三、解决高校文科专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问题的对策
现代高等教育的人才质量标准应该包括两点:一是社会性,即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和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二是培养的人才要具有创新意识与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够自主地对学习有预见性的判断,并能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获得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审视现行的考试制度,片面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分数的弊端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材施教、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打破过去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与之相适应的考试制度也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针对上述阐述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的建议:
1.建立符合文科学生学习特点的成绩评价模式
文科生的考试如果片面追求客观的答案,只能是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考察学生。同时,文科的学习更加强调过程性,最后的成绩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大学里靠临时抱佛脚突击过关甚至取得不错的成绩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文科的考试评估就应该强调考试方式的灵活性、多元化和过程性。以试卷方式的考察应该注重分析论述题的考察形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和全面掌握,重点是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意考试方式的多元化,加强以论文和综述、调研等方法来考察学生,注意全面地考察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过去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
2.创新考试内容
高校课程学习一般对学生要求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二是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目前的许多课程考试中,一般只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对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测涉及较少,而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往往被忽视。考试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考试内容无论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应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机械地记忆与再现。命题应注意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进行解答。
因此,笔者认为,创新考试内容应该注意区分知识考察和能力考察,平衡知识性考察内容和能力性考察内容的比例。对于文科教育而言,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是必须的,教学和考试首先是建立在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基础概念的基础上的,离开了基本概念就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和创造。因此,考试的重点当然应该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是,同时也要注意考察学生对学科体系的理解、对学科思维方式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学生使用本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新问题的能力。因此,对考试的内容而言,应该注意客观性试题和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同时对于应用性的学科,则要尽量减少笔试内容,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
3.改革考试手段
应该说,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考试的方式在不断革新。很多高等院校增加了开卷考试、小论文、实验及上机操作等各种形式,逐渐克服了原来单一闭卷考试的缺陷。
在国外,大学考试的方式至少在二十种以上,如无人监考考试、论文、答辩、专题讨论、口头演示、个人研究项目、图书馆运用评估项目、课堂表现、作文、实习和社会实践笔记或日记、口试以及闭卷考试。而且国外考试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每一种形式都有与之配套的设施和措施为后盾,以保证整个考试的有效性。外国考试的形式和方法不能全盘照搬,但是值得借鉴吸收。主要包括:注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培养个人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注重思维的训练,笔试与答辩、口头演示等形式相结合;重视社会实践。
另外,针对我国高校目前文科学生的学习状况,笔者认为可以将听课笔记、读书札记、阶段论文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范围。这样的考察方式重视了教育活动的过程意义,也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建立健全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机制
在现代考试管理中,加强考试质量的科学分析,对于提高考试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考试质量分析通常分为两个部分:试卷质量分析和学生成绩分析。试卷质量分析是学生成绩质量分析的基础。只有试卷的各项指标基本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学生成绩分析的结果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实践能力水平,才能准确地探讨教师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虽然均开展了试卷分析工作,但因各种原因,多数流于形式。学校大规模的课程考试结束后,多数教师阅完试卷,把成绩送给教务部门就标志着期末考试活动的终结。有的教师及时做了试卷分析,也只是简单的进行了及格率、优秀率、各分数段人数分布的统计,真正组织教研室教师坐下来认真地、科学地分析试卷,分析试卷的难度、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的少。因而考试对教学的诊断和反馈功能难以发挥。因此,对于质量监控机制中不可或缺的考试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工作应该引起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育的内容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试题库的内容也应该及时随着教育内容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学校应该在各个专业安排专门的教师负责试题库的更新,根据试卷的分析情况,及时总结试卷的效度与信度,根据考试的情况不断更新题库。而且也要随着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考察的内容和方式,防止题库过于陈旧而被任课教师所抛弃。对于试卷的分析,不仅仅要分析一次考试的情况,而是要分析整个题库的长期综合的考试情况,及时改变试题库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谭亚莉.对构建高校现代学生评价体系现状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2,7
[2]李丽.高校教学考试现状分析与改革思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汪霞.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改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1
[4]邢维全.美国高校考试评价制度的启示[J].高教论坛,2009,6
[5]赵丹,李新宇.国外高校考试制度的特点及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0
文学常识题库范文5
[关键词] 经贸西班牙语课程;复合型人才;问题与策略;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4-0064-02
21世纪将是一个国际化的高科技经济时代、信息时代、智力和人才竞争时代,知识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以及在世界经济话语权的壮大,中国与西语国家之间共建的项目以及开展的经贸活动也越来越多。近些年,我国从战略定位上已经将拉丁美洲地区视为除亚洲外最大的直接投资地区。新的时代和新的形势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国内各大院校为了迎合社会对西语人才增长的需求,纷纷开设西班牙语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对西语专业大量扩招,使得西语专业毕业生人数猛增。而用人单位对西语人才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西班牙语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及学生实际就业形势,不难看出,由于西语国家对中国工业制造品的需求十分旺盛,西语国家企业到中国投资逐年增多,而我国对西语市场原材料(尤其是拉美地区)需求也大,在国家提倡的“走出去”战略的刺激下,国内大量公司也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双方大量进行着外贸活动。因此,在西班牙语就业市场上,国际贸易岗位的缺口最大。以我校第一届本科西班牙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为例,西语对口工作中,有近70% 的学生从事与西语相关或者在工作中会少量用到西语的外贸及商务工作。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国际贸易基本知识的欠缺,成为学生工作的瓶颈。毕业生知识层面的单一化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更高要求。用人单位越来越需要西语水平过硬并熟悉专业领域基本知识的复合型西语人才。因此,为了更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率,满足市场及用人单位对西Z学生的要求,更好地根据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及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去向,定位专业发展方向,打造出自己的特色,构建实用的经贸西班牙语课程是有必要和发展前景的。但作为西语教育中开设较早的一门应用型课程,该课程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接下来,本文会通过对现行经贸西班牙语课程中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行课与考核评估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问题进行分析及思考,提出更行之有效的策略,构建符合培养西班牙语复合型人才的经贸西班牙语课程新模式。
一 师资力量的构建
根据北外郑书九、刘元祺老师所著《我国高等院校西班牙语专业师资状况调研》一文,可看出,由于我国西班牙语教育规模发展迅速,西语教师需求增多,近些年,师资准入门槛降低,学术水平及教学质量整体下滑,不容乐观。尤其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西语专业,师资的年龄结构呈现极度年轻化状态,多为刚走出校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研究生甚至本科生。中低职称的教师挑起了教学的大梁。
经贸西班牙语的课程特点决定了教师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有很好的外语功底,还要具备经贸操作,口译等实战经验。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的西语基础课程,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起其他语种,西语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较晚,经贸西语课程也是一门发展不太成熟的课程,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结于高校稀缺西语水平过硬且精通外贸业务的教师。国内仅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及广州外语外贸大学以其外语外贸专业作为教学特色。目前,我国高校绝大部分西语教师都毕业于西语语言文学专业,自身知识构建中缺乏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也缺乏实际的外贸工作经验。这就造成了能够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匮乏,能够将此课程上好的教师更是凤毛菱角。所以构建实用经贸西班牙语课程,其首要目标是打造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培养课程师资的有生力量。
近几年,西语专业国内研究生不断扩招,这给各高校补充师资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前往西班牙读学士、硕士。不同专业海归留学生的增多,使得高校对教师的选择不仅限于语言文学专业。当然,也不乏一些西语学生在工作后,选择读研、读博继续深造,成为高校西语教师。各院校可以选择一些经济专业,国际贸易相关专业或者说有实际外贸工作经验的教师,构建一个专业的教学团队,相互听课、交流教学经验、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同时,西语教师也要多旁听其他语种的经贸课程,特别是英语,因为英语的外贸实务操作课程开设了很多年,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课程,教师也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西语教师可以从其他语种的经贸课程中学习到一些共性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以此弥补自身知识构建的不足。应通过此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培养出既懂外语又精通外贸业务的西语复合型人才。
二 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构建
高校经贸西班牙语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通常设置在大三上学期,一周2学时,总学时为34课时。根据教学大纲,本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西语国家经济概况,了解中国同西语国家经贸往来情况。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国际贸易知识和外贸业务操作常识。能准确使用相关词汇、句型的西语表达方式,进行西语经贸应用文的写作及经贸口语表达。培养学生获得处理贸易实务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在相关经贸活动中担任翻译工作,还可以独立承担商贸活动及商贸合作等工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行课时,面临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和教学内容安排不当等问题,常常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课程,在要求学生掌握西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学生也应学习西语国家经贸文化知识及国际贸易知识。目前的课时安排仅一学期,时间短,学生学习的知识片面,无法很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融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再者,学生刚刚完成低年级阶段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其掌握的外贸知识为零,要求学生马上跨度进入一门教学内容多,行课时间短的应用型课程的学习,也的确有一定难度。如果延长学制,把课程安排在大三下期和大四上期两学期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也能更加密切的结合学生就业,给今后学生的工作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由于目前多数高校西语教师都不是经贸专业毕业的,且无实际经贸工作经验,那么选择一本好教材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现在市面上经贸西语的专业教材相当少,这是教师教学中遇到的另一个瓶颈。教材要么单一介绍西语国家经济概况,要么摘选经贸阅读文章,而介绍外贸实务操作的教材,也只有理论文字,没有口语听力材料。这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应有效摘取,融合各方所长,以教授学生掌握相关经贸知识的西语准确表达方式为主,辅以介绍西语国家经济概况和外贸业务流程。根据所选教材,适当补充相关教学内容,结合对于经贸西语的听、说、读、写、译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应鼓励教师使用自编特色教材,开发网络课件,建成由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试题库、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立体化教材。
三 行课与考核评估体系的构建
与专业知识课课程相比较,西语经贸课具有自身的特点。多年来,这门课程的教学还以传统模式为主,对理论知识和专有词汇进行泛泛的介绍,这使得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这也说明我们对于这门课程的研究和思考还不够。单一的理论讲解,使学生感到枯燥,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行课时,应注重学生在n堂上的主体地位,可结合翻转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对于外贸专业知识为零的学生,在课前,鼓励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看视频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知识,弥补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欠缺。同时,也可倡导学生提前大量阅读一些相关的西语经贸文章,以此巩固语法和词汇的表达。课上,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翻转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情和知识的难度,解析难点,提供一些实践活动的素材,增强学生的模拟实践,适当教会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方法。
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学业评估模式,参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在模拟实践环节的表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注重考核学生全时段、全过程的表现,侧重考核学生的西语商务口语翻译能力。期末考试可改为模拟商务会议翻译大赛,聘请外教作为评委给予指导;也可沿用传统的理论考试;把传统的书面平时作业改革成“角色扮演”“情景对话”“小组比赛”“模拟口试”等口头展示,形式多样,贴近现实,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公平、全方位,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本门课程为专业技能课,课程应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大力开展实践活动或者模拟训练。课堂上,在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外贸知识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模拟谈判、模拟交易会等口、笔译模拟训练。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下,可利用院校的资源,为学生建立一些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到企业观摩实习。教师也能通过企业反馈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能力,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做出适当的调整。适时的邀请一些用人单位的专家或者一些有相关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到校给学弟学妹做一些相关的讲座或者经验交流。通过他们对于自己工作流程、行业情况及在这个工作行业中常用的高频词汇和句式表达等方面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西班牙语就业市场,增加课外知识及经贸西语相关词汇量,明确课程学习目标及今后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郑书九,刘元祺.我国高等院校西班牙语专业师资状况调研[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4):596-604.
文学常识题库范文6
少数民族民族历史课双语教学一、少数民族历史课教学现状
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虽然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中,一系列困扰历史课堂的主客观因素仍然存在,尤其是在教育相对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教学仍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困境。
1.中学生学习民族历史的积极性低,语言能力差
历史是学生进入初中才接触的新科目,绝大多数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上,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是可有可无的,除了考试前会看看书,平时几乎都忘了还有历史这门课。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差,缺少历史语言。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汉语本身就是一个困难,加上历史是初中才接触的新科目,缺少训练有关,然而历史课堂上训练的时间和训练效果都是有限的。
2.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的历史教学只重视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只停留在书、黑板、粉笔和讲述上。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条件有限,小学时没有接触过历史,基础不好。许多老师虽然了解这一点,上课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往往会忽略或者忘记学生基础较差这一事实,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上课感觉“坐飞机”。
3.学生缺少必要的史学常识
新版教材在历史知识的整体性方面有所不足。如东汉,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封建王朝,教材中仅是在注解部分中提到,以致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东汉为何物。再比如,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朝代顺序不熟,不知道两汉、两晋、两宋是怎么回事。
4.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叙述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历史教学大都以主流文化的视角去分析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价值,忽视其他文化族群的态度与看法。例如,教科书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选择偏重于与主流民族相关的内容,涉及少数民族生活、服饰、饮食习惯以及与主流民族的关系史等内容,而且内容还散见于不同的章节,但是对于少数民族自身富有特色的风俗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等几乎没有涉猎。
5.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叙述过于简单化、肤浅化
现行教材虽然提及少数民族的部分文化发展成就,但并未深入分析这些成就的成因及其文化价值。另外,现行教材也没有关于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介绍,叙述方式也缺乏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启发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化成就鉴赏力的培养。
二、如何更好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民族历史课
1.历史学科进行“双语化”教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绝对多数,汉语成了我国各民族文化经济生活中相互交流的共同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忽视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道路上的瑰宝,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学生在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还能够通过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这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展。
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当地教育人才培养的滞后,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的前进步伐颇为缓慢,历史学科的专业双语教师更是严重缺乏,致使历史学科双语教学难以开展。
在历史学科进行双语教学,不仅是实施多元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符合当今世界的教育发展趋势,并且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真正做到文史哲兼收并蓄,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加深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
2.开设民族历史课要更新历史教学观念与方法
历史课程根据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本民族、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民族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民族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这些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必须要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发展学生个性。如邀请老一辈人来学校进行历史的讲解,一方面,他们的亲身经历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历史记忆深刻。
3.充分发掘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历史学科注重把人和事放回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研究,因此需要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建立“课件集”“题库集”等,积累更多的教学资源;收集少数民族地区外更多的适合民族历史教学的网络信息,设计为优秀的课程资源。通过画面和声音增强增强历史课的现实感。如组织学生观看封建农奴制展览,生动的图片和实物再现了1959年以前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落后与黑暗,广大农奴在这个制度下没有人权和自由,过着非人生活的情况。其中,有关农奴被农奴主毒打致残和受各种刑罚的图片27张,各种刑具47种。资料显示,旧在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社会财富的80%高度集中在农奴主手中,占人口95%的广大农奴负担着沉重的差役租税,忍受强制性的剥削,生存权横遭践踏,生活极端贫苦。大量事实告诉人们,旧封建农奴制度是一个比欧洲中世纪还要黑暗、落后的社会制度。
4.加强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教育
学习态度上要帮助学生树立历史有助于培养和完善人格的观念,着重强调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摒弃学习历史无用论。在学习方法上民族地区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还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研究学生怎样学;指导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学习规律,要让学生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增加自主学习机会等,给学生一把引路的火把,使学生由“善学”到“乐学”,努力改变学生对历史课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