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伟大的悲剧课件

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1

2000年“英特尔未来教育”诞生了,强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

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使我们的教学课堂变得快捷、直观、具体、生动。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我们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这一新的教学手段的制约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多媒体课件应用的感受和得失。

1、我们应该熟练的掌握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操作使用技术,制作适于教学所需的课件。

2、还要能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它有助于教学,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具),多媒体课件是我们通过使用多媒体的声音、图片、动画等制作的教学课堂辅助软件。我们要灵活地使用多媒体来教学,不能让我们课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捆绑住我们的教学,别让课件牵制我们的教学流程。因为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思维活跃的学生。我们制作课件时,我们制作课件越精细、越完整,我们受课件的牵制就越大。因为无形之中,教师和学生会被课前的课件所牵引,这样的教学就走入了模式化的教学。然而真正的教学过程不光局限于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启发、引导、发现、创新的过程。

如朱自清的优美散文《春》,有的课件展示有关春的图片,有的课件使用有关春的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春,然而大自然的春是多彩的。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你教师的图片、音乐限制。我们的学生生于自然,长于自然,每一个学生对春都有感知,在教学中让学生畅谈自己对春的感知。这样的教学要灵活得多。

教学如同作家的描写,例如《陌上桑》中对罗敷的美貌没有进行正面的描绘,而是采用侧面描写。地里的农夫、路边的行人来烘托出罗敷的美,究竟有多美,只是读者心中最美的那种美。这样使得文中的人物罗敷跟读者紧紧地连在一起,形成共鸣。像朱自清的《春》这样优美的散文,能展示春天,有春天的色彩、气息、特征的事物举不胜举,在教学中如果采用图片来导入春,无形之中就限制了学生们思绪,因为图片所展示的以及图片所能承载的很有限。而采用音乐则要好些,学生欣赏音乐,通过音乐引导学生产生想象和联想,这样使得学生从听觉把有关信息传送到中枢神经,然后再反射到大脑,从而形成一种自我整理的春的意向。

比如我上《安塞腰鼓》,我只用多媒体安塞腰鼓短片展示,安塞腰鼓场面,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火烈、亢奋、雄壮。真正的品味是让学生用情地朗读,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其中去体会、去感悟。至于课文内容的探讨,我不会用多媒体制作精细的幻灯片,教条的牵制学生跟着自己事先预定的步骤去讨论。那只是我的思维,我的模式。不是学生的思维,不是学生的心得感悟。只有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作为一个教师要敢于放,还要会收,做到收放自如,这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分工合作在世界范围迅速錾垂。不仅是一辆车的生产需要多个国家多个企业之间分工合作完成。人的思想发展、文化教育发展也需要交流融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我们国民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以什么样的姿态生活、做人甚至建设国家,这都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紧密相联。那么如何让训诫人的课变得亲切,而且达到“忠言也顺耳”呢?

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以陕教版的思想品德课本为例来说,课程标准确定的教材定位和课程改革研究取得的诸多理论成果,都在该教材中得到了体现与发展。这一教材不仅注重实现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它还整合课标内容,确定生活主题模块的编写方式,淡化过干严密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学生发展目标。思想品德课内容的呈现和表达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了。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也不能闭门造车,应该多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应该与其它学科整合进行教学,一让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加生动,让学生能够乐而好学。

学科整合在陕教版思想品德课教材中经有突出的体现。如教材中的导语设计中有歌曲的出现,甚至有要目直接化用歌词譬如”众人划桨开大船”,这是思想品德与音乐的整合,吸引学生眼球也让教学的情感熏陶,更加强烈,再如教材中的活动体验设置的调查活动、辩论赛,这也是在进行学科整合,既能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也在把联想教育引入深处、实处。既然教材编写都在注意学科的整合,我们教学中适当的进行学科整合又有什么不可以呢?除了音乐、社会活动与知识可以走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外,我们的语文科知识也可以走进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如在我教学陕教版(以下所举例子都是陕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目“诚信无价”时,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找找身边的诚信,这时我抓住学生已学过的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陈太丘与友期》和《伟大的悲剧》中的陈太丘的友人不诚信和斯科特的诚实守信开始人手,这样学科整合教学给学生以熟悉感、亲切感,教学中学生有话可说,课堂也活跃起来了。而这一课后面在进行“诚信是立身之本”教学时,我把孔子、孟子关于诚信的名言编辑进课件中,配上古筝乐曲让学生齐读这些名言,既缓和教学气氛又加强情感染和熏陶。再如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十课第二目“七嘴八舌说变化”,当学生把在课后观察收集的社会变化在课堂上展示时,却因为课时限制而意犹未尽,于是我布置了一个语文作业,让学生写作“变了”,让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写成作文,把想说的写出来交给老师。这样既帮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而且也让学生把社会的复杂、变化发展的特点感受得更真切,这一石二鸟的方法不是更好的教学效果吗?

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情境创设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大量的多媒体进入了课堂,成为了新的教学资源。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方向,也是语文课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系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又有非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为语文课堂教学创设多种情境,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面貌,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

但目前多媒体课件大多都遵循传统的教育理论,课件设计的目的在于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形象化演示,或是对某些特殊内容的模拟和虚构,依然是教师教授知识的辅助工具,而没有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完成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还有的教师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理解为简单的图片、视频、音效的欣赏以及对视觉、听觉的冲击,强化记忆,更有甚者只是原来课堂板书的翻版,走入了误区。其实,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不应只是多种媒体的集合,界面的设置和交互式要素的体现,更不应是教材内容的搬家或一种教学手段的更新,而应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应把创设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作为教学的目的。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

一、巧设导入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热情

多媒体可通过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有效调动他们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授《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新课伊始,在充满幻想的乐声中,大屏幕上出现了秀丽的山水风光,那形态万千的青山,那无瑕翡翠般的碧水迅速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引发了他们无限的遐想,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诱发出来了,借此引出新课,水到渠成。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了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

二、再现文本情境,活跃学生形象思维

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形、色、光,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形声信息,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文字叙述生动化,从而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理解。例如,教授《观潮》一文时,传统教法很难使学生领会钱塘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用多媒体视频就可以直观、生动、感性地将钱塘潮浪头翻滚、一浪卷一浪、汹涌澎湃、震天动地的壮观场面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钱塘潮雄伟的气势,对文本有了更具体、更贴切的理解。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情境、进入情境时再播放配乐朗读,使学生进一步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整节课,学生不但学得轻松,而且获得的知识丰富而扎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用来重现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写的情景,而且还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面临一个真实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例如,教授《黄果树瀑布》一文,当大合唱响起,气势磅礴的黄河展现眼前时,学生们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地飘向远方。这时,我让学生和我一起依据课文内容,为母亲河写一段解说词。此刻所有学生的精力都聚焦一个点上,为了出色完成任务而积极主动地研究课文,理解、筛选、整理、运用有效信息,反复尝试解决问题。小组成员之间商量讨论,进行了真实的口语表达,课堂充满了凝聚力和生命力。

四、展现审美情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多媒体可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场,召唤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运用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进行阅读活动,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进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审美化的教育历程,把文本解读导向审美领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综合性学习《荷》专题,选取的多是精美的抒情散文片段,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池荷花在风中翩翩起舞的美丽姿态、蜻蜓飞翔而过的景象,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美仑美奂的世界。学生伴随着《雨打芭蕉》的乐曲,在老师的范读中欣赏着美景,很快入情入境。很多学生想起平日里积累的古诗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多媒体的巧妙运用,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诗意般境界中欣赏美、体悟美,甚至产生表达美的欲望。

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4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工具,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信息技术引入学科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感受,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求知的欲望,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我县课堂教学大框架下,更应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下面以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为例,试述信息技术在“六步、四疑、五悟”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第一步:预学案导学

《孔雀东南飞》是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学习《诗经》、《楚辞》和汉魏晋诗歌,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情操。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熟读背诵诗歌的过程中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由于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其写作年代离我们已经久远,学生阅读时会有诸多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且对思想内容的理解也有难度。鉴于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共享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互动提供平台。

第二步:情境导入

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本堂课中,我采用音乐导入的方式创设情境。课前,我播放了屠洪刚演唱的《孔雀东南飞》。这首歌曲调低沉柔缓,歌词凄美深情,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放完歌曲,学生被深深地打动了,我顺势引出本课教学主题:“这首歌是根据我国古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改编而成的。今天,我们继续拜读这部伟大的作品,感受它不朽的魅力。”在新课讲授前播放与课文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能很好地拨动学生心灵之弦,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悲剧氛围之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也为本堂课的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使课堂教学达到了最佳状态。

第三步:合作展示

我在课堂中设计了合作探究活动:是谁摧毁了这美好的一切?请以诗歌内容为依据简要分析。此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可引出人物形象的鉴赏以及悲剧原因的探究等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讨论甚至辩论,。教师在其中了解情况,因势利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尔后每组推一位代表发言。教师预设几种有代表性的发言——

婆婆:婆婆不容,坚决遣归。幻灯片展示婆婆形象:冷酷无情,专横刁蛮。可从人物语言分析得知。请几组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人物语言,评一评哪组读得更好。此环节旨在通过“比”和“评”让学生更深切地了解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从而更深入地把握人物形象特征。“比”与“评”应尽量让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顺势启发学生思考:婆婆驱遣兰芝的理由是什么?小组之间讨论,言之有理即可。

刘兄:哥哥逼婚,下逐客令。幻灯片展示刘兄形象:性情粗暴,趋炎附势,专横跋扈。要求学生比读人物语言(要求同上)。

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调动学生的视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产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冲动,促使他们积极思维,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认知活动中去。

第四步:归纳整理

我抛出问题:“焦母、刘兄凭什么能掌控他人的婚姻?有人说‘焦仲卿的软弱、消极是导致他们婚姻破灭的一个原因’,你同意吗?”引导学生结合幻灯片所给背景材料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地分析问题,展开辩论。

教师点评学生发言,肯定学生思维的火花,启发学生多联系社会背景和人物所处环境设身处地、辩证地分析问题。最后,我用多媒体投影出劳燕分飞的陆游和唐婉、七夕相会的牛郎与织女、化蝶双飞的梁祝等画面,与学生共同总结悲剧根源:“由此看来,摧毁一切美好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几千年来,正是由于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冷漠与残酷,多少金玉良缘、天然佳配被无情地摧毁。”

第五步:自测评估

幻灯片展示“在那个爱情得不到自由的古代社会,人们选择用生命去维护爱情,于是一个个高贵的灵魂、一段段美丽的爱情就这样走向毁灭,留给后人无数的叹息。同学们,我们今天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享受着民主的氛围。那么,如果兰芝在你面前,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或者如果你是兰芝,你会如何选择?”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将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培养其对爱情、对家庭关系、对人生的反思能力。学生的发言是其思想观念的充分体现,对于学生积极、乐观、新颖、智慧的观点,教师要大加肯定,以对其他学生起到导向作用。对于学生较为消极、偏颇或不太成熟的观点,教师更要适时诱导,促其转变,以助其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价值观、人生观。

第六步:反思总结

课程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的过程。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决定教学过程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操作,尽量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学生的活动摆在首位,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等步骤,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用心感悟、合作交流、大胆展示、共同分享,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他们的舞台。

实践告诉我们,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多样的。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乃至不同的教学组织与实施方式,都应有所区别。缺乏对教材、对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的组合使用只能成为形式,而失去其应有的优势。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一定要注意: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要完整,主题要明确,防止滥用媒体技术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操作手段、方法非常丰富,但课堂不是耍花枪,一节课中所采用的技术不是越多越好,而应以一种方式为重点,千万不要一会儿课件,一会儿网站,一会儿博客,“十八般武艺轮番上场”。这样的课或许看上去很美,但效果未必好。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注意遵循教学最优化原则,在使用现代媒体技术时,切不可简单堆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而要将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的结构、内容、教学资源以及课程实施过程等融合为一体。整合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学科教学,不管如何整合,教学中必须有学科的特点,语文课不能丧失语文味。如果以整合的名义把语文课上成游戏课、影视欣赏课或综合实践课,就偏离了整合的初衷。第三,教师在课堂利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及其他教学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其内容的合理性及科学性,不能出现原则性错误,防止学生产生错误认识。

伟大的悲剧课件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五味”;探究教学 ;新课程理念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3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初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它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何搞好初中语文的探究教学,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回答。而笔者认为:具有“甜味”、“苦味”、“本味”、“土味”和“新味”等五味的探究教学,能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贴近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充满“土”味

在探究性语文学习中,有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引导学生用探究的方式践行“语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实现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无缝对接。如果我们能经常在课堂上引进时代活水,那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例如关于《孔乙己》一课的教学,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要引导学生以今天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可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身边 “咸亨酒店”式的冷漠,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是一个“看客”。最后可结合春晚小品《扶不扶》,组织学生探究人们冷漠的深层原因,引导学生具备关心他人的正能量。

初中语文的探究性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要让学生处处学语文、时时学语文,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课外则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补充。社会化的语文活动也可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例如环境语文、街道标语、广告以及人际交流等。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道演绎生活语文,可以到群众中体味语文用途。语文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可供学生进行实践与探究的问题情境,通过实践与探究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实践与探究来升华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突出学科特色,使教学内容充满“本味”

课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学应用的综合性课程,具有实践性、人文性、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初中语文的探究教学应突出学科的本质特色,引领学生赏析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文学素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如在《石灰吟》一文的教学中,由于烧炼石灰牵涉到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我们不能把“岩石煅烧后变成了什么”作为探究的主题。如若这样,语文课就丧失了自己的特色变成了科学课,教学目标变成了竹篮打水,探究教学也失去了“本味”。此课的教学探究可以 “作者为什么用石灰来比作自己”展开,引领学生学习于谦所处的时代背景,以“粉身碎骨”、“浑不怕”等字眼中体验于谦的报国情怀,实现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根本目标。又如在《小石潭记》一课的教学中,可以“柳宗元因何而忧?因何而乐?因何由忧转乐?”等问题开展探究。在用课件让学生体验到小石潭之“清”、之“秀”后,引导学生细细阅读和体察“伐竹取道”中“伐”、“取”两字的涵义,领会此时作者迫切的心情,引领学生主动生成柳宗元想见小石潭的快乐心情。最后还要组织学生思考:作者是否仅仅因小石潭的清秀而乐?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抛却尘世烦恼而带来的乐趣。

三、品味语言词汇,使学生的评析充满“新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文本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并对教学内容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初中语文探究教学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载体。如《观沧海》一课的教学,某老师就“文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展开探究,使学生充分领略了曹操的魅力,生成了对曹操的创新评价。

师:现在,大家以诗中所写之景反观曹操,说说从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曹操。

(生互相交流、小组热议后教师指名回答。)

生1:通过诗中所写之景,我看出曹操是一个有博怀的人,不拘小节,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他是借沧海的波涛汹涌表达他心中的感受。

师:还不错。但“不拘小节”的特点从本诗看不出来。

生2:此诗可以表现出曹操心怀壮志、胸怀宽广的个性特点。曹操有海一样的博大情怀与自信。

生3:我认为,这首诗里曹操把自己比成了大海,只有把自己比成大海的人,才会干出一番大事业。曹操写大海的壮丽与波涛汹涌,正是在写自己心里的感受。

师:把自己比成大海的人,就会干出一番大事业吗?这样说不妥。

生4:曹操当时大胜袁绍归来,却没有骄傲,而是更加坚定了他的理想。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积极上进且谦虚的人,真不愧为魏国君主,也不愧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师:魏国君主不恰当。虽然同学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认为曹操在诗中构建的苍茫、包容天地的海的世界,其实就是他博襟的写照。总之,这首诗诗人借景抒情,以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想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四、注重兴趣培养,使教学过程充满“甜”味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旺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充满“甜味”。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处于教学中心,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此以往,必然会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探究性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中尝到成功的“甜味”。 具有“甜味”的探究性教学,要求教师选择符合学情的探究内容,开展符合学情的探究。例如《陋室铭》这篇文言文的教学,由于文章内涵深刻,必须结合学情开展多层次的探究,才能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如教师提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这样的探究不能体现出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也明显超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根据学情可以这样提出探究:古代有很多文人雅士,喜欢隐居山林,享受清静的生活,大家认为原因是什么?这种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探究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乐于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相互讨论,鼓励学生课后再作深入探究,使教学获得最大成功,使学生享受探究的甜味。

五、活用“留白”探究,让学生体会生活的苦味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基于这个观点,新课程观念下的语文教学提倡“留白”。“留白”不等于教学空白,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师的教学留下了足够的“回旋”余地;活用“留白”搞探究,就是处理“留白”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在执教《孔乙己》时,某教师设计了一项作业――探究“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并在下节课的“小小辩论会”上呈现观点。凭借这一知识留白,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讨论当时的社会背景,探讨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苦难一生的社会原因,在思考与解答中体悟了鲁迅写作该文的最终目的。

初中语文探究教学的“五味”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五味”中的“土味”和“本味”是处理教学内容所必需的,“甜”味和“苦味”是教学所必备的方法,“新味”到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土味”和“本味”是教学之基,“甜味” 和“苦味”是教学之抓手,“新味”则是教学之果。“五味”俱全搞语文的探究教学,一定能使语文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