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范文1

一、我是谁---“我是谁”这个问题自古以来是每一个社会人都无法避免的问题,从小我来说,我们可能是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承担着家庭的责任和生活的重担;从大我来说,我们都是社会的公民、是质监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家乡泗洪的一分子、同时是一名党员干部,这要求我们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质监事业和家乡的发展建设出一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搞清楚我是谁,才能知道为了谁

二、为了谁---从国家赋予的权利来讲,质监系统自从成立以来就是为了贯彻执行国家及省有关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负责产品质量监督,对食品生产企业和特种设备生产、使用、维修等单位进行安全监管,管理计量、标准化、质量认证工作,同时按规定组织查处产品质量、计量、标准化、食品、特种设备等方面的违法行为。从人民的期望来讲,质监系统就是要做到切实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提高地区产品质量水平,维护市场生产秩序。弄清楚为了谁,认清质监部门的职责使命,始终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身不断努力的方向,具体来讲,社会和时代赋予了我们几项任务:一是通过深入主动对接服务生产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标准化战略,加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等措施,全面提升我县企业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二是强化对产品质量、食品、特种设备的日常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用到合格的产品,吃上放心的食品,使用没有安全隐患的电梯、液化气等特种设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推进执法打假工作,使公平正义得到伸张,市场秩序得到维护;四是不折不扣的完成地方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搞清楚为了谁,我们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就会去寻找依靠谁。

三、依靠谁---成就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伟大的力量,如果搞不清楚“依靠谁”,就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再美好的理想也只能成为空想。为了实现“为了谁”的工作目标,我们必须找到力量的源泉,首先,质监局作为行政执法机关,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最基本依据,也是我们的行为准则;其次,质监局作为地方政府的组成部门,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这一点我是有深刻体会的,如果没有县委、县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我们质监局很难做好江苏省机械零部件检测中心泗洪分中心的各项建设工作,还有很多很多工作都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才完成的;第三,一个人的力量的是有限的,一个单位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一个单位要想做好一项工作,单位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党员率先垂范、职工共同努力是根本,同时还要加强与兄弟部门单位的协调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配合,形成工作的强大整体合力;最后,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努力把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总结出来,最大限度地把人民群众的智慧集中起来,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质监局发现的许多违法案例都是人民群众通过质监12365举报投诉平台向我们反映的线索,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质监局就不可能在执法打假、净化市场生产秩序上有所作为。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范文2

今年3月,考察兰考县在与“焦裕禄民心热线”工作人员交谈时说:“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办事效率。为民服务不能一阵风,虎头蛇尾,不能搞形式主义。”

为民服务“一阵风”,是说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便民服务工程来得快,走得也快。比如,一些便民服务项目一开始领导高度重视,上下动员,轰轰烈烈,过不了多久,“为民服务”人员不再热情,“为民服务”项目无疾而终;还有的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把为民服务搞成“舞台走秀”……“一阵风”式的为民服务群众最反感。“一阵风”式的为民服务不但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欢迎,还会伤害同群众的感情,败坏党的形象。

为什么会发生“为民服务一阵风”的问题呢?我们可以从某些官员的“雷语”中找到答案。“你是为党服务还是为人民服务”,“你准备替党说话,还是准备替老百姓说话”……党的宗旨意识淡漠到如此地步,如何能“全心全意”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呢?

“为人民服务”我们说了几十年,但有些问题还是未能彻底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三者之中,根本的问题是“为了谁”。“为民服务一阵风”的症结,就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为了谁”的问题。一切为了群众,要求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持久地贯彻实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把“为了群众”挂在嘴边,还是把“为了群众”放在心里,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是检验党性修养和宗旨意识的根本问题,也是整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才能使为民服务常态化,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为民服务贵在经常持久。总书记强调“为民服务不能一阵风,不能搞形式主义”,这是对党的各级干部的殷切期盼。我们要摒弃那些喊喊口号、虎头蛇尾的做法,丢掉形式主义作风,把“为了谁”作为转变作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服务群众和解决群众关切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第一职责,真心实意地解民忧、济民困,把为民服务落到实处,努力取得让群众满意的效果。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范文3

“教材虽小而教育事大”,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官员应该知晓的常识。在教育部《关于2013年中小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2013年秋季学期各地仍沿用2012年使用的教材版本”的要求之后,仍有地方教育部门违规操作,让人愤怒。

事实上,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加强对教材使用的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经审查通过的中小学教材目录,并逐步建立教材评价机制和在教育行政部门及专家指导下的教材选用制度。改革用行政手段指定使用教材的做法,严禁以不正当竞争手段推销教材。”此后,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都颁发过关于中小学教材和教辅用书管理的文件,各地教育部门总体上能贯彻文件精神,基本上保证了教材选用和征订等工作的有序性。从相关规定来看,随意更换教材被明文禁止。但是,近年来还是有一些部门、学校和个人受利益驱使,不遵守有关规定、不按《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选用教材,扰乱了教材发行秩序,增加了学生和家长负担,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也助长了不正之风,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尽管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正在从统编制走向审定制和自由选择制的结合,但从教育常识来看,教材版本不得随意更改。央视《焦点访谈》批评海南与广东两省教育部门缺乏常识。央视说,“这是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懂得的常识”。笔者完全赞同央视的“常识说”,常识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知道的基本知识。然而,作为教育部门尤其是教育官员,为什么对此常识置若罔闻呢?也许正是因为“利益”。

目前,我国共有中小学生两亿多人,教材加教辅年总值高达600亿元左右。央视说,“一年市场600亿,难怪有人会惦记”。自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力图打破教材出版垄断以来,各地更改书目以保护本地出版集团的事例仍然不时见诸媒体,地方保护主义一直是教材出版发行市场上的顽疾。对此,社会舆论一般认为,这些是教育官员的“谋利”问题或者是教育管理问题。解决的办法往往是严加管理,惩治涉事的责任人。

笔者并不否认,以上观点有道理而对策也有效果,但这种认识是表面的,治理方法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其实,我们更值得从“教材虽小而教育事大”视角来深思,如何治理教育官员不遵循教育规律,不执行有关规定,更漠视教育专家、教师和学生意见,独断专横地对小小教材指手画脚的行为。笔者认为,根本的问题是,当利益巨浪吞噬了教育官员的理想情怀,他们成了“两手满当当,心中空荡荡”的“失去理想的人”。那么,在严加管理的前提下,重塑他们的理想才是治本之法。尽管社会已走出“耻于言利”的时代,但是理想一定不能抛弃。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尤其需要教育官员在利益之外多一份理想情怀。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范文4

4月7日,江苏省海门市委政法委召开机关党建工作和作风建设会议,传达贯彻全市机关党建工作和作风建设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委机关党建和作风建设工作。

会议强调,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切实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回头看”工作,继续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三严三实”为标尺,解决“理想信念、群众观点、思想方法、精神状态、执政能力”五个方面问题是否见到成效,“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群众观点是否牢固树立,是否做到了学用结合、知行合一。以“回头看”为契机,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把委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会上,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毛炜峰要求,一是在统一思想认识上求“深”,将好的作风真正“内化为思想自觉、外化为行为习惯、固化为制度机制”。二是在推进重点工作上求“实”,确保重点工作推进务求实效,创新工作举措要有实招,完善制度机制落到实处。三是在强化清正廉洁上求“严”,要坚持把清正廉洁作为好作风的核心内容来看待,严明纪律和严守规矩,自觉维护守纪律讲规矩的清正形象。以更优良的作风,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为全市加快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强的政法保障。

(文/左海明)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范文5

改作风,是中国当下的一个热词。作风怎么改?改得咋样?翻开每日的报纸,关注各家媒体报道,可谓天天有喜报,无不改得好。有的媒体记者在不遗余力地大唱赞歌的同时,并没有用心向人家学点好作风,反倒是沾染上了形式主义的坏习气,犹如邯郸学步,自失其真。

通过《15通电话得到一句“领导不在”》这篇报道,我们不难看到,有的记者还在用嘴做事,“嘴行千里,屁股还在屋里!”虽然我不知道发表这篇文章的媒体距离民政部有多远,但这两个部门都在北京是毫无疑问的。为什么记者就不能亲自去采访单位跑一趟呢?在暗访已经成为一种常用采访手段甚至连普通老百姓都学会了用暗访打探信息的情况下,作为采访单位尤其是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谁又敢擅自泄露上司行踪和相信电话另一头所说是真是假?即便电话是这家媒体记者打过来的,人家也是不见其人只闻其声,万一说话被电话另一头录了音,出了问题谁承担责任?所以,这个时候,记者应有一种包容之心,体谅人家的难处。

至于是否真的“领导不在”?记者不妨带着介绍信及其记者证,亲自跑趟民政部探个究竟,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换个思路,往往事情就好办得多。领导不在部机关,在哪里?从这家媒体后来的报道《兰考事件将催生儿童福利法规》看,民政部的领导们一直都在忙着处理兰考事件善后事宜。而且,1月7日民政部还召开了新闻通气会,就此向有关媒体通报情况——这个时候,这家媒体的记者在哪?人家也可以这样质问。

记者花了数天工夫采访,结果却没有新闻可写,只得“如实呈现”“领导不在”,这与电视报道里采访对象用手掌遮挡摄像机镜头的画面一样,丝毫掩盖不了记者采访的失败。美国新闻学家梅尔文·门彻曾经说过:成功的采访源于“两个P”:准备(Preperation)和坚持(Persistence)。准备不充分,缺乏韧劲,没有真正做到用事实说话,是这些采访活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归根结底还是记者的工作作风出了问题。全国新闻战线轰轰烈烈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已经快一年半了,记者究竟应该在哪?一年前,刘云山同志曾经给出了9个字的答案: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何为基层?何为现场?对媒体记者来说,新闻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现场就在哪里。这个时候,记者就应该是在路上追着新闻跑,而不仅仅在办公室、编辑部打电话、发传真。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些都需要仍处在“走转改”状态的媒体记者以深入、扎实、持久的努力,在新闻实践中寻找答案。只有用心回答好以上问题,才有可能改好作风并以各自良好的文风,将此成果呈现给公众。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范文6

他们的怨,所指向的对象则比较多元。有的怨组织,警钟敲得不早、不重、不经常,“笼子”关得不严、不紧。有的怨同事,上级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老好人”,同级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路人甲”,下级是察言观色顺着来的“准家奴”。有的怨环境和风气,“大家都这样,我不过是随大流,不这样又咋办”。有的怨亲属和朋友,“枕边”不吹清风吹歪风,儿子不坑别人专“坑爹”,朋友求办事时“两肋插刀”,犯了事却“插两肋刀”。还有的,则将抱怨的矛头指向金钱、美色甚至义气,老板出手太大方,“糖衣”太甜蜜,“炮弹”太隐蔽,“圈子”里的圈套防不胜防着实多,等等。责怨者痛心疾首、声泪俱下。主观不努力,客观找原因,如此逻辑,在一些党员干部思想意识里仍有市场。

“一切都是错,但一切的错都不在我。”是这样吗?非也。所列诸错,究其根源,错的不是外在的警钟,而是自身被迷住的心窍和想盗铃的恶欲。错的不是同事、环境和风气,而是随波逐流没有主见、知难而退没有勇气、沆瀣一气没有秉持。错的也不是金钱、美色和情义,君子爱财当取之有道,秀色可餐切记止乎耻礼,而真正的情谊,一旦沾染了利益交易的铜臭,则如掺假的牛奶定当腐败变质。

树欲静而风不止。面对吹而不止的风,一棵树若真从心底里“欲静”,难道会有时间和精力去抱怨风?遵循正常的逻辑,一棵立得正、站得直、不动摇、有定力的树,不会自欺欺人地巴望整个世界消停下来等自己成长,更不会怨天尤人地把歪脖、朽干、倒地的责任全推给风。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一棵有方向、有根基、有秉持的树,面对形形的风,自会清醒分辨哪些是黄钟大吕、清越之声,哪些又是歪风邪气、靡靡之音。自当在与风共舞中砥砺筋骨、挺拔身姿、昂扬精神;自将撑起葱茏且偕无数大树立成“绿化树”“防护林”,改善小环境,改观大气候。

上一篇工装管理

下一篇优质服务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