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李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平调李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平调李白范文1

2、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李白《千里思》

3、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李白《西施》

4、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李白《鞠歌行》

5、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李白《清平调·其三》

6、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李白《登高丘而望远》

7、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龙山饮》

8、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李白《阳春歌》

9、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李白《太原早秋》

10、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清平调李白范文2

2、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唐代李白的《清平调·其一》

3、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宋代苏轼的《春宵》

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代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

清平调李白范文3

杜甫《饮中八仙歌》有句:“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己亦放言:“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仅以上述这些诗句认证李白形象,自是豪放万分。

事实却是,唐玄宗与杨玉环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花,呼在长安供奉翰林的李白前去写新乐章,先前写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那通《与韩荆州书》的李白,不仅去了,而且以华艳笔墨为杨玉环写了三首《清平调词》,极尽铺华渲染之能事: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当然,结果依旧不遂意。

《新唐书・李白传》载:“(李白)尝沉醉殿上,引足令高力士脱靴,由是斥去。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知晓这段故事,再读前引杜甫对李白那段豪情描述,则不免令人产生对杜甫诗抒假情之责,对李白作态佯狂之嗤。

说到这里,真遗憾,又得举一则“人家美国”的例子了――肯尼迪任总统后,一次在白宫宴请著名文学艺术家,住在夏洛茨维尔农庄的福克纳亦在受邀之列,他却拒绝了肯尼迪的盛情,回信说:“为了吃饭去白宫实在太远了。我年迈体衰,不能长途跋涉去和陌生人一起吃饭。”其实,位于弗吉尼亚州中部的夏洛茨维尔与白宫所在地华盛顿并不远。

可见,若想真正做到“天子呼来不上船”,起码需具备两个前提:首先,“被呼者”或曰“受邀者”心底确实认为“被呼”或“应邀”索然无味;其次,必要的民主保障制度亦不可或缺。

朱元璋以猛治国,明朝无名氏《翦胜野闻》载:“太祖视朝,若举带当胸,则是日诛夷盖寡。若按而下之,则倾朝无人色矣。”士人因此以服官为畏途,清朝赵翼《廿史札记》有段文字,惟妙惟肖地描摹了这种心情:“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于是,一些文人纷纷藉故推托,指名不来,给官不做,朱元璋见状遂下一道御旨,叫作“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的律例,明言:“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诛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当时,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断指不仕,苏州人才姚润、王漠被征不至,均按“不为君用”律令,被“诛而籍没其家”。

福克纳若活在朱元璋的明初,敢耍“天子呼来不上船”一类文人脾气,再上演“路远迢迢我不去”的草根豪放或细民佯狂,则不仅无法给后世留一段“佳话”,还会瞬间惹祸及身。

清平调李白范文4

天宝元年(742年)八月,李白接到唐玄宗征召其进京的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篷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从山东兖州启程奔赴长安。到达长安后的他在金銮殿受到了玄宗的隆重接见。虽然玄宗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但是,这个临时、候补的身份,却让李白有了接近玄宗、接近杨贵妃的机会。有证据表明,进入宫廷的李白的确是位出色的“供奉翰林”。被任命为翰林供奉的当年十月,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温泉宫,李白奉命随侍并且写了《侍从游宿温泉宫》等诗。天宝二年(743年)初春,玄宗在宫中行乐之时亲自作了首曲子,于是急召李白以新词入曲。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被抬进宫中用凉水泼醒,而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十分高兴的玄宗赞赏有加。仲春,玄宗游宜春苑,李白奉命跟随并写了《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暮春,玄宗跟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观赏牡丹,一时兴起的玄宗又命李白创作新词,李白又是沉醉之中一气就写了三首专门歌咏杨贵妃的美貌的诗。这组题为《清平调词》的诗歌,词藻华丽,名句琳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艳神韵,每一首诗都堪称名作。夏天,玄宗泛舟白莲池,李白奉命写了《白莲花开序》。除此外李白还写过其他一些应制之作。从玄宗的频繁征召以及命其作诗来看,玄宗对于李白的敏捷诗才十分满意,因而李白也完全胜任供奉翰林一职。

按理说,玄宗李隆基让谁卷铺盖,也不应该让李白走人。但是,卷铺盖回家的偏偏就是李白。天宝三载(744年)春天,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李白做翰林供奉,前后不过一年半时间。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据《新唐书》传说是李白自己恳求退出朝廷回到家乡的,“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这当然是有缘故的,即李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也就是说,皇帝身边的人已经很讨厌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继续待在皇帝身边,待在朝廷了;李白本人也意识到,继续待在朝廷已经没有意义。换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边的人,例如杨贵妃、高力士等。

当今权威的文学史教材,一般认定是凶为朝廷中的权贵谗毁,李白被迫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换言之,是朝中权贵将李白排挤出朝廷的。这也未见得可信。李白担任翰林供奉期间,未见有任何政治上的企图和行动,他的地位根本不能跟权贵叫板,不可能妨碍任何当政者的利益。此外,从李白前后的言行看,他是不可能主动离开朝廷的,他离开朝廷是迫不得已的。无论是皇帝亲近之人的厌恶,还是一般的朝廷权贵的排挤,最后下命令的总归是玄宗皇帝。天宝初年的李隆基,还是能够掌控朝政的。因此,李白的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玄宗不再喜欢李白。主要原因就是李白误玄宗的事。具体地说,就是喜欢饮酒的李白泄露了宫廷的秘密。范传正说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清人王琦怀疑李白“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机,明皇因是疏之”。本来,玄宗召李白进宫是为了点缀文采、“润色鸿业”的,孰料李白是一个贪杯嗜酒、口没遮拦的主儿,这当然使玄宗大失所望。

李白原本有意模仿汉朝的东方朔,但实际上他做不到东方朔那样超脱飘逸。《玉壶吟》一诗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四句,就透露了李白承认自己由于没有学到东方朔隐藏真实心迹、滑稽调笑周旋于帝王身边的本事因而弄巧成拙的意思。李白不是司马相如,也不是东方朔,他有较强的自尊心,言语之间难免有锋芒,常常醉酒的他难以做到守口如瓶,不甘心于只扮演“俳优”角色的他忍不住要批判现实。这些,应该就是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鱿鱼的主要原因。

(摘自《科学大观园》)

清平调李白范文5

一、做“值得怜悯、值得同情”讲,此义古今一致。

例如:① 唐・杜甫《兵车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② 唐・白居易《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二、《尔雅・释诂》:“怜,爱也。”古时“怜”与“爱”同义,因而,“怜爱”、“爱怜”可并列成词,做“可爱”讲。例如:

① 古乐府《孔雀东南飞》: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

② 唐・李白《清平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红妆。(“可怜飞燕倚红妆”,即是说赵飞燕新妆的可爱。)

三、做“可惜”讲。

例如:①唐・杜牧《阿房宫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②宋・陈与义《邓州西轩书事》:瓦屋三间宽有余,可怜小陆不同居。

四、做“可喜”讲。例如:

①唐・白居易《曲江早春》:可怜春浅游人少,好傍池边下马行。(大意是:可喜早春游人不多,得以在池边缓步行走。)

②唐・王昌龄《肖驸马宅花烛》:可怜今夜千门里,银汉星槎一道通。(大意是:可喜今夜驸马与公主举行婚典,有如七夕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

五、做“可怪”讲。

例如:①唐・李商隐《贾生》: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大意是:汉文帝召见贾谊,长谈至半夜,居然不问民生饥苦,专问鬼神的由来,着实值得奇怪。)

②宋・陆游《平水》:可怜陌上离离草,一种逢春各短长。(大意是:值得奇怪的是小路上的草,一样的享受春光,却长得长短不一。)

六、做“可羡、值得羡慕、令人羡慕”讲。

例如:唐・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大意是:杨贵妃得宠于唐明皇,全家都得到封赏,令人羡慕。)

七、做“可贵、值得贵重”讲。

例如:唐・李商隐《读任彦碑》:任当年有美名,可怜才调最纵横。(大意是:南朝作家任以诸体散文闻名一时,他的才调纵横,实在可贵可重。)

清平调李白范文6

唐代以前人们较为看重兰花。兰花被誉为“香祖”、“天下第一香”,历来受人们推崇。兰花生于幽谷,清香雅洁,有“生深林不以无人而自芳”的内在品质,故有“君子”之谓。刘勰《文心雕龙》云:“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在唐代以前的众多诗人中,最看重兰花的非爱国诗人屈原莫属。他的诗歌中有许多咏兰之句,并且以兰花自喻,象征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德。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礼魂》)“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山鬼》)“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湘夫人》)“纫秋兰兮以为佩。”(《离骚》)在唐代以前的诗篇中,兰花还是“佳人”的化身,为众多文人所题咏。如张衡《怨篇》自谓“咏兰,咏佳人也”,汉武帝也有“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的诗句。

在唐代以前,牡丹并不为人们看重,题咏者也不多。到了唐代,牡丹以其娇艳富贵,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的喜爱,也成了文人题咏的主要对象,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咏牡丹诗。《开元遗事》载,唐明皇问侍臣曰:“牡丹诗谁为好?”李正封诗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国色天香”就是对牡丹花的最高称誉。大诗人李白也曾奉诏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观赏牡丹作了三首《清平调》诗,其中一首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在诗中,李白把牡丹和杨贵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融为一体,言在此而意在彼,为唐玄宗所赏识。

在唐代,观赏牡丹成为了一种习俗。据李肇《国史补》记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唐人诗句也可为证,如白居易的“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中皆若狂”,徐凝的“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徐夤的“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刘禹锡的“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由此可知,牡丹堪称唐代的国花,而其娇艳富贵之姿,正反映了当时的盛世风貌和唐人追求华贵的爱美心理。

到了宋代,国势远不及唐,加上外患频仍,盛唐那种繁荣景象已很难看到,士大夫的心理也起了很大的变化,诗风也由唐代的丰腴而变成宋代的清癯。这时的人们更多的是喜爱梅花,宋人也因此创作了大量的咏梅花诗。像苏轼有40多首,刘克庄有130多首,陆游有160多首,而张道洽有300多首,其他如王安石、林逋、辛弃疾、卢梅坡等人都有咏梅佳作。就宋代梅花诗的格调来说,大多突出其寒瘦、清疏、幽香的特征,这和宋诗“情思深微”、“气力收敛”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如“凌厉冰霜节愈坚,人间乃有此癯仙”(陆游)、“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王淇)、“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都塑造了枝瘦香幽、韵远格高的梅花形象。范成大《梅谱》云:“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影与老枝奇怪者为贵。”苏轼也在诗中提到:“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种对梅花风韵的赞赏,正是当时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爱美心理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