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花开的声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聆听花开的声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聆听花开的声音

聆听花开的声音范文1

她的话如一杯凉茶,让我清心明目,久久回味。是的,我曾在电视中看到过普普通通的花儿在微距镜头下慢慢绽放的画面,花开虽然无声,可绽放的瞬间,充满了爆发力,如一张笑脸,骄傲地告诉世人:看,我这么美丽的一面,你从未觉察吧?相信了吧,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绝对有让你惊讶的瞬间!

此时回想起这样的画面,我在内心里突然生出一线“曙光”。在60人的班级中,如果说每个学生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那么,那些最不起眼的几枝就是后进生了。在升学的压力下,每当他们的学习成绩忽上忽下,甚至停滞不前时,我虽然表面不说,但内心里不是也感到无助、迷茫和焦躁不安吗?后进生也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虽然成绩暂时不佳,但同样独特而充满朝气。一名数学教师应如何看待那些最不起眼的“花蕾”?是在机械重复的教学中将他们放入“盲区”,视而不见,还是推进一个“微距镜头”,给他们成长的自信和力量,“抓拍”他们平凡甚至暗淡的学习历程中最璀璨的瞬间呢?不是说“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吗?我不再手足无措,准备从增添后进生的信心入手,等待平凡的花蕾也发出“花开的声音”。

唐同学,数学思维能力偏弱,因为在考试中做题速度慢,总是与及格无缘,但该生口算速度特别快且从不出错。他过去总感慨:“口算题全对又有什么用啊?占的分数太少了,杯水车薪啊!”现在每次考试可不同了,我给他一项独享的“优惠政策”――免做口算题并且照常得分。此举引起轰动,同学们都对他投去了羡慕的眼光。唐同学也受宠若惊,士气大振,经过一周的“政策扶持”,数学成绩突飞猛进!

朱同学,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很少与同学交流沟通,对不懂不会的题,从来不问我或同学,成绩很不理想。过去,我总是多提问她,多给她表达的机会,还让几名学优生帮助她。但这没有什么效果,反而加重了她的自卑心理。不过,她有个优点:数学书写十分标准美观。我思来想去,决定从她这个优点入手。每次考试,我都让她帮我批改试卷,改完由我审核,她负责书写得分。当我宣布她就是我改卷的“特别助理”时,全班顿时“炸开了锅”。每当她改卷回来,全班同学都会主动围着她,迫切地询问考试成绩,受欢迎程度不亚于当红明星!为了回答同学们的“我哪儿错了”这个问题,朱同学在改卷时不得不多留一个心眼,尽量记住错题的正解,应对众多“咨询者”。不用我说你也能猜到,“走红”的她,数学成绩开始一路飙升了。

还有林同学,他是一名留守学生。在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他可是奥数班的预备选手。后来,父母由于生意的拓展双双赴京,把他托给一名退休的老教师。亲情的疏离使他无心向学,他也觉得“天高皇帝远”,没人管得了他,周末常与一些辍学的初中生出入网吧,数学成绩就此一落千丈。对他的教育我费尽了“精”“气”“神”,但他上课还是无精打采,考试应付了事。

终于,在一次考试中,他响应了我的“一题多解”的号召,用三种解法解对了应用题。我抓住了这个机会,特意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张贴了他的那部分考卷,作为全班学习的标准答案。当学生们看到林同学的解答时,都非常惊讶,议论纷纷:“三种解法呢,没想到这么厉害啊!”“这念什么?太潦草了,看不清楚啊。林同学,我们看不懂,你来讲讲。”林同学不好意思地讲起了解题思路。这次讲题成了“蝴蝶效应”的开始,他应同学之邀进行了更多的“宣讲”。终于,他远离了网吧,专心于课堂;终于,他书写得工工整整,又考出了遥遥领先的成绩。

聆听花开的声音范文2

一、语境涵咏,触摸词语的温度

在词语教学中,理解词语不能停留于表面,有时要把它们置于一种新的语境中,唤醒学生的记忆表象,激活他们的形象思维。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的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的确,当一个个词语被作者当作是抒发感情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一定的温度的,正如人们所说“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反复涵咏,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的符号活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

如《卧薪尝胆》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中的“屈辱”一词,教者是这样引导的:

师:这句话是围绕一个词来写的,能找到吗?

生:屈辱。

师:(板书:屈辱)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生:屈辱就是受到侮辱。

生:屈辱就是受到压迫,受到别人的羞辱。

师:说得真不错,那么,勾践夫妇在吴国受到了怎样的屈辱呢?

生: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昊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

生:老师,我同意他的观点,这句话也就是说勾践夫妇在给吴王当奴仆。

师:刚才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可是,勾践夫妇受到的屈辱仅仅只有这些吗?闭上眼睛,发挥我们的想象力,让自己走进两千多年前勾践夫妇生活的那一刻。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昊王和一些大臣在宫殿里纵情享乐,此时勾践夫妇会做些什么?也许,那是盛夏酷暑,赤日炎炎,勾践夫妇在石头房里又会做些什么?也许,吴王那天心情不好,他看到穿着粗布衣在那儿卖力劳作的勾践,会做些什么?也许,勾践因为昼夜操劳,心力交瘁,累倒在农田里,那些围观的士兵又会做些什么?也许……还有很多也许……睁开眼,把你想象到的那一幅最真切、最能触动你心灵的画面写下来。

以上教学,教者紧扣“屈辱”一词,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引领他们走进“屈辱”的意象世界并与文中的主人公共呼吸,把干瘪枯燥的符号化作鲜明可感的形象,丰富了学生对勾践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更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了勾践当时所处的艰难环境。此时,“屈辱”一词再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抽象的汉字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嵌入了他们的心灵,成为他们精神世界里鲜活的生命元素。

二、想象品读,点染词语的亮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感性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抽象的词语,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有效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

如在《黄河的主人》一课中,教者是这样展开词语教学的: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黄河给大家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学生交流,师小结:我们可以用文中这几个词语进行概括。

黄河滚滚 激流汹涌 万马奔腾

波浪滔滔 惊涛骇浪 浊浪排空

(三)指名读(学生读得没有味道)

(四)师:同学们,咱们中国的语言很美很美,有时候,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请你再去读读其中的某个词语,想象一下,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边看黄河的画面边展开想象,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最后再引导学生带着心中涌动的激情来读,学生读得有滋有味。

最后教师小结:读着不同的词语,你的脑海里一定会出现不同的景象。孩子们,学词语就要学会联想,这样就能把词语学活了。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者抓住文中描写黄河的词语,依托画面,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一次次的诵读,引导学生逐渐走近黄河,聆听黄河,触摸黄河,从而感受它惊涛骇浪的情景,体验宏观世界万马奔腾的气势。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舒展地联想,入境地朗读,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读出了词语背后优美的画画。

三、比较品味,挖掘词语的深度

词语教学,只有用心涵咏,细心揣摩比较,才能触摸到藏在词语背后的深度,才能唤醒藏在学生心底的沉睡温度,使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出鲜活的感悟成果。

如在《清澈的湖水》一课,教者在教学“攥”这一词时,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生:老师,这儿有个“攥”字,我不是很理解。

师:不理解是很正常的,学习中就要敢于问。谁能给这个“攥”字换个词?

(生:拿捏握)

师:如果把“攥”字换成“拿、捏、捱”,你认为可以吗?

生:不可以,“攥”表示小洁把面包纸捏得紧紧的。

生:从这个“攥”中可以看出小洁是一个非常善良,又很保护环境的小姑娘。

师:是啊,一个“攥”字用得多好啊!老师这儿也有一张面包纸,请哪个同学也来学学小洁的动作。

在这个片断中,这个“攥”字,看似平常,实则是一个蕴涵极深的文眼。在这里,老师让学生从换词中来理解“攥”的意思,而后又引导学生从比较中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最后引导学生品读句子,学生的悟性和灵性,同样随着对“攥”的解读一起冒了出来。

看了上面的教学片段,你是否也触摸到词语的温度了呢?“文章有情感,字词有温度”,这“温度”看不见。摸不着。藏在词语的背后,孩子的感悟也有温度,但它藏在孩子的精神境界里,教师的高明就在于你能否唤起学生“沉睡温度”的记忆,去触摸到藏在词语背后的温度。一个原本简单的“探”字,很多时候就被教师和学生轻易地忽略了,当学生如海边玩耍的孩童,轻易忽略掉脚底的贝壳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让孩童捡起这枚“与众不同”的贝壳,细心观察,并与其他贝壳进行比较,贝壳的价值也就在观察和比较中被发现了。

四、品读感悟,提升词语的效度

常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并且在情感体验上得到一个升华,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

如:在《开天地》一课中,教者是这样展开词语教学的:

(出示“滋润”一词)

师:这个词谁会念?

生:滋润。

师: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

(生茫然,这样的“词语教学”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头一次。)

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

师:对啊,水分多了,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万物滋润了,人滋润了,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

生:(齐)滋润。(有进步,但还不到“位”,还不够“味”。)

师:声音柔软点,再舒服点。

生:滋润。(声音柔柔的,感觉很舒服的样子。)

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知晓“滋润”的意思,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就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彩,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此时,“滋润”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平面单调的词汇,它有着充沛的水分,它象征着万物复苏,它更带着人们舒服的感觉。这样,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五、积累运用,拓宽词语的广度

词语教学,理解和积累是前提,表达和运用才是最终目的。学过的词语只有投入到周转里,化用于表达中,才能获得深层的体验和持久的生命力。在多样化、情境化的实践运用中,学生思路开化了,言语活化了,知识消化了,认识敏化了,词语的丰富意义才能牢牢的同化和固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而且深深的内化和溶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成为学生宝贵的语文素养。

如在学习《开天地》一课中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懂的“创造”一词,教者在教学中巧妙地通过两个句式的比较来理解:

宇宙一片混沌,没有( )。

宇宙一片美丽,有( )。

师:同学们,宇宙一片混沌到一片美丽,这就是创造。

在理解“创造”一词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这两个句式的练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生活库存,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很自然地明白:这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创造”,达到了教学的轻松无痕的良好实效。

聆听花开的声音范文3

一、鼓励学生言由心声,情动而辞发

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心声的自由表达,保护他们的创造性,注重特色,鼓励多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如何让学生自由表达,写出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来,让他们的个性在文中尽情张扬,这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有一名学生在描写石榴成熟时,他写道:“秋天到了,石榴的脸就像被划破了似的,一道道伤痕,我看了觉得它真是可怜。”而他的语文老师却在一旁批语:此处不能这样写,应该写“秋天到了,石榴咧开嘴在笑哩!”

从这一学生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细腻与善良,感受到了童心、童真的弥足珍贵!细细想来,石榴经历春的孕育、夏的生长、秋的收获,这一路走来,它经历了风风雨雨,它的脸怎么不会留下岁月的痕迹呢,而老师偏偏扭曲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有一位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我是一棵小树》,作文如下:

我是一棵小树,不会飞,不会走,更不会跳,只能在原地站着。我站在大街上,看着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我却没有自由。这时,我的心里就会有说不出的难受。终于,人们将我连根拔起。我就死了。

这篇作文引起很多老师的争议,有老师认为这篇作文写得视角独特、不落窠臼,并且言简意赅,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但在有些语文老师看来:这个小孩子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啊?作文的主题怎么这么灰暗?这种颓废的作文在考试中如何得分?在很多老师看来,小学生的作文就应该写得喜气洋洋、积极向上。

孩子们怎么想难道应该被规定吗?我们该好好想想,孩子充满灵气的想象力是否被我们无形僵化的模式给扼杀了。

石榴不一定要咧开嘴笑,小树也不一定要积极成长,我们需要为学生松绑,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习作环境与空间。教师应走进儿童、走进童心、走进属于儿童的读写世界,让学生的心灵与精神得到完全彻底的解放,让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教师要弯下腰来,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其中写实日记是最好的途径。日记作为练笔,其表达的自由度和训练的长期性,也是其他练笔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它是常用的一种写作能力训练手段。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写好日记?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写自己想写的,乐意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敢于自由表达。如“我们想到一块儿去了!”“今天你真够倒霉的,希望明天能给你带来好运哦。”老师与学生进行对话,学生也愿意向你吐露心声。只有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写日记,学生才能养成每天练笔的好习惯,才能使学生积累到更多的真实材料。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挖掘写作素材

教师可以经常在日常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让他们用细腻的笔触贴近大自然,从而训练片断作文的能力。

1.引导学生观察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一个大舞台,在学校里发生的一些大事小事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例如,春天来了,可以让学生写春雨、校园里盛开的花;夏天来了,让学生写校园旁的小溪;秋天来了,写秋天的最后一次蝉鸣;也可以常常利用教学中的一些随机性的事件训练学生,如写一下自己下课前五分钟的所思所想,记一次有趣的活动课,“六一”节到了让他们抒发一下此刻激动愉悦的心情。我们要让校园里的每一处风景都成为学生笔下最真实的素材。

2.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社会是一个广阔的背景。社会中的一些新闻事件也可以在老师的要求下进入学生的片断作文训练中,如电视、广告中看到的新奇事件,如汶川大地震,隆重的奥运会开幕式。我们要引导学生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3.引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家庭是学生学习的第二个场所,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位学生的家庭特点,设计出不同的写作要求。如某位学生家长是开服装店的,可以训练学生设计一下服装广告词,或介绍一下服装的特色或样式。教师也可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来进行作文教学,如我们班有位孩子父母离异,因为太想念母亲,而经常偷偷哭泣,好几位同学知道后,告诉了老师。于是我叫学生们写了一封慰藉信,抚慰这个孩子受伤的心灵,学生们写得真实又打动人。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的作文往往空洞无物,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留心、认真地观察生活。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去遨游,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笔描绘出这个色彩绚丽的世界。

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鼻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此,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

生活是多彩的、沸腾的。带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快乐,去感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情趣,去关注每一阵秋风的拂面和游走,去捕捉每一声爽朗的欢笑和痛苦的……让他们用自己智慧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灵敏的耳朵去听,用自己澄澈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灵性的笔去抒写吧!

参考文献:

[1]李振村.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聆听花开的声音范文4

词语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它贯穿了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课标对第二学段的字词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那就是练习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我紧扣课标,运用多种方法,在《巨人的花园》一课中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从而清晰地听到了词语“开花”的声音。

一、学以致用 提升词语效度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来看,积累和运用是不同层次的学习级水平。如果创设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内化课文语言,对学生言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案例:“洋溢”出意蕴

师:因为有了孩子们的身影,花园里经常听见什么声音?

生:笑声。

师:哪句话写出了这个意思,谁能把句子读出来?

出示句子;花园里常年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师:“洋溢”是什么意思?

生答不上来。

师:溢字在这里不太好理解,让我们查查字典。它有这样两种意思:(1)充满而溢出来(2)过分。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个义项?

生异口同声:选择第一个。

师:我们还可以通过换词来体会。

生:可以换成“飘荡”。

生:充满。

生:流淌。

师:让我们把这个意思带到句子中读读体会体会。

生朗读。

师:是啊,没有巨人在,孩子们经常到花园里玩,不仅可以欣赏那里的美景,还可以做游戏呢,孩子们可高兴了!所以,园子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你看,“洋”和 “溢”都是三点水旁,孩子们的笑声就像水一样漫过了花园。

师:想想还可以说洋溢着什么?

生:洋溢着欢声笑语。

生:(打开工具书)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生:还可以说洋溢着哭声。

……

师:大家还可以把话说得更好。回忆我们的生活,加上具体的时间、地点、情境说说,句子会更加漂亮。

生:欢乐谷里,到处洋溢着孩子们的笑声。

生:打预防针的时候,一屋孩子们洋溢着害怕的哭声。

生:圣诞节到了,街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赏析:以上教学片断,体现出以下词语教学的智慧:

1、理解字词的过程中,采用了查字典的方法。通过两个义项的辨析,既揣摩了语言的细微差异,培养了咬文嚼字学习语言的灵敏嗅觉,同时又强化了学生查字典的好习惯。

2、通过换词理解词义。如果“洋溢”是距离学生较远的词,是抽象的,那么“飘荡”“流淌”“充满”则是学生可触到,可感到的。换词理解,让“洋溢”和思维搭建起桥梁,使学生形象地感悟其意义。“洋溢”离学生的心理近了。

3、利用字理特点加深体会:“洋”和“溢”都是三点水旁,那么汉字的部首和词义到底有什么联系呢?三点水代表水,“洋溢”比喻着孩子们的笑声就像水漫过金山一样,充满了整座花园。利用这样的类比,“洋溢”离学生的心理更近了。

4、学习生字,更重要的目标应指向于“应用”上。我联系生活,使学生对词语活学活用。这样的言语实践不经巩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为学生运用词搭了一级台阶,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达中,词语的效度得到了提升。

二、回归语境,触摸词语的温度

词语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温度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语境,让学生反复涵咏,运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

案例: 让“叱责”叱责起来

师:巨人看到孩子在花园里玩耍,大声叱责。请把巨人叱责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生边读边画出巨人叱责的语句。

师:读一读这三句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

生:巨人会想:这是我的花园,不准你们随便进来,真讨厌!他瞪圆了双眼,脸上涨得通红,想要吃人似的。

生:巨人叉着腰,轻蔑地指着孩子们说:“好不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他握着拳头,唾沫飞出老远。

生:巨人越说样子越凶了:“叫你们不进来,你们还要来,真是大胆。”说完就迈开大步,手指稍稍一动,提起一个男孩准备教训一番。

师:孩子们想的不错,试着读读这句话。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了这几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巨人太自私了。

生:这个巨人好霸道。

生:这个巨人好自私。

生:这个巨人这是自以为是呀!

聆听花开的声音范文5

聆听花开的声音

如同一团小小的火焰

哗的一声燃烧开来

把你的耳朵唤醒

生命绽放的声音

就这样清新脱俗

回响在心灵幽静庭院

在纵横交错的枝桠间

渗出点点碧绿的笑纹

五彩的音符叮的一声脱壳

绚丽的起点如弦边一指揉绕

轻袅升腾起炊烟的朦胧

在阳光的涂抹中灿烂

在芳香的萦绕中怦然张扬

张扬成缤纷清脆的歌谣

我把脚步放得很轻很轻

把情绪的触角展得悠长悠长

静静聆听着生命的芳华

怎样地滋润这四季的沧桑

风吹,花舞;风止,花语。

在阳光的照射下

无数迎春花像细小的波浪

翻腾在浩瀚的海洋中

五光十色 向四面八方延伸

像是什么在扩展

你可以听到火焰燃烧的声音

那是花开的声音

这些平凡的花儿

满怀希望和无限的热情

绽放得有声有色

它们没有时间去忧伤去失望去消沉

只懂得去把握

每一个有阳光雨露的日子去盛开

聆听花开

感受生命的力量和希望

聆听花开的声音范文6

用脚尖舞出一首动人的歌

唱到最后

也是快乐的。

聆听那花开的声音,

她悄然地带来一个春天

梦,开出花来了!

人说

人说青春是红波浪,

那就翻滚着绘出最美的一线

走到尽头

也不觉得悲伤。

聆听那花开的声音,

她悄然地带来一个春天

梦,开出花来了!

青春,

不像你在雪地里踏过的脚印。

回首望去,

觉得是很美的风景

聆听那花开的声音,

她悄然地带来一个春天

梦,开出花来了!

梦,开出花来了

梦开出娇艳的花来了

它不是每年都有一个

它不是只有美丽 没有失落与悔意

梦开出花来了,

但是你有没有保存?

有没有争取?

或是悉心地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