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雪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冬雪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冬雪的诗句

关于冬雪的诗句范文1

通过近一段时间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

2009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教育系统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主线,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谋划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各级各类教育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具体来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教育发展统筹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继续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充分发挥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把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作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开展“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文化”建设,继续做好“示范性学校”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农村学校城市化;加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逐步实现“班班通”、“堂堂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是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学校创新能力,根据市场需要,优化专业设置,打造职教品牌专业,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道路;突出抓好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工作,积极参与“阳光工程”、“雨露工程”等培训项目,开展各类劳动技能短期培训,为其再就业和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关于冬雪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冠状动脉造影

[中图分类号] R5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562(2009)05-0326-04

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的突出特征是动脉平滑肌细胞(VSMCs)异常聚集并伴有巨噬细胞的存在。动物实验证明,AS损害的进展中巨噬细胞和VSMCs一样具有重要作用[1]。另有研究表明,VSMCs和巨噬细胞均合成、分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并表达 M-CSF的受体[2-3] 。M-CSF对AS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动脉系统中AS损害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目前关于M-CSF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对因胸痛而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行冠状动脉评分,测定其M-CSF水平,并进一步探讨M-CS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行CAG的患者241例,男 158例,女83 例,年龄(54.33±6.37)岁。根据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冠状动脉狭窄组: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内径狭窄≥50%,共135例,年龄(57.91±7.26)岁;非冠状动脉狭窄组: 共106例,年龄(50.75±5.38)岁。纳入病例排除了继发因素引起的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肿瘤、感染、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1.2 方法

(1)采用Judkins法行CAG,取7个观察。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血管损害程度记分[4],选取8支主要血管段(左主干、前降支近段、前降支中段、第1对角支、回旋支近段、回旋支中段、右冠状动脉近段、右冠状动脉中段),若间隔支、第2对角支、钝缘支及前降支远段血管中有任何一血管的直径超过上述8支血管中的任一血管,即用该支血管取代直径较小的血管)。采用目测与定量冠状动脉分析程序相结合测定直径,以狭窄段近心端的正常冠状动脉管径作为参照血管,以(参照血管直径-病变血管最小直径)/参照血管直径×100%判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直径狭窄≥50%为有意义病变。(2)血管的评分:所选血管按其最狭窄处评分。0分:狭窄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结果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狭窄组与非狭窄组狭窄记分、M-CSF血浓度比较冠状动脉狭窄组的M-CSF浓度、冠状动脉狭窄记分均高于非狭窄组。考虑到血压、血糖对M-CSF的影响,分别以两组的M-CSF为反应变量以血糖、SBP、DBP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两组间M-CSF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2.2 M-CSF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记分的相关性分别以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记分为因变量,以年龄、体重指数(BMI)、糖尿病史、吸烟史、血糖、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M-CSF为自变量,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糖尿病史、吸烟、TC、LDL-C、SBP、M-CSF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状动脉狭窄记分呈正相关。TG、BMI、DBP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记分无相关性。见表2。

3 讨论

M-CSF是由两个相同的多肽链借二硫键相连的二聚体糖蛋白,在体内可由内皮细胞、活化的淋巴细胞、活化的单核细胞、胸腺上皮细胞、肿瘤细胞、成骨细胞等细胞合成。AS病变处有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它们在血管内膜脂质条纹及粥样斑块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M-CSF作为能特异性调节粥样斑块处的主要细胞巨噬细胞活性的细胞因子,在AS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AS患者和AS动物模型动脉壁损伤组织中M-CSF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给予aPOE缺乏小鼠(ePOE-ko)皮下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4周,增加并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在主动脉硬化斑块组织中发现M-CSF表达上调[5]。Iso等[6]运用组织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28例冠状动脉狭窄和16例再狭窄患者在导管术中获得的标本,在星状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均有M-CSF的表达增高。从本研究结果可看出,冠状动脉狭窄组患者血清M-CSF水平高于非冠状动脉狭窄组(P

实验证明,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是人和动物动脉壁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单核细胞增殖转化为巨噬细胞以致形成泡沫细胞,在这个过程中OX-LDL具有重要作用。OX-LDL通过巨噬细胞表面的清道夫受体进入细胞,加速泡沫细胞的形成。M-CSF和OX-LDL在促进巨噬细胞脂质积累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加速AS的进程。一方面OX-LDL能保持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存活并延长它们在斑块的存留,同时OX-LDL在粥样斑块形成中使巨噬细胞在同浓度M-CSF作用下更好地增殖。Hamilton等[7]在体外研究了OX-LDL对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MS)的作用。用低剂量OX-LDL处理BMMS,能使巨噬细胞存活、DNA合成能力增强,提高了巨噬细胞在M-CSF作用下的增殖能力,说明OX-LDL和M-CSF对促进巨噬细胞增殖有协同效应。另一方面,OX-LDL也促进单核细胞对M-CSF的分泌。反过来说,M-CSF又能上调清道夫受体表达促进巨噬细胞对OX-LDL的摄取,加速泡沫细胞的形成。

AS过程中,M-CSF促进单核细胞聚集和泡沫细胞的形成,调节内皮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在AS损害过程中单核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产生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巨噬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下从外周血进入动脉壁内膜下间隙。M-CSF与单核细胞表面的M-CSF受体结合,激活单核细胞使其表达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能力增强,促进其增殖和向巨噬细胞分化。巨噬细胞表达各种受体尤其是清道夫受体(MSRAⅠ、MSRAⅢ)摄入修饰后脂蛋白,包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β极低密度脂蛋白(β-VLDL)等。这些细胞内胆固醇酯的堆积均导致在斑块损害发展中泡沫细胞的形成。另外巨噬细胞和由巨噬细胞转变而来的泡沫细胞产生蜡样物质,并且这些物质在细胞中堆积。M-CSF对单核-巨噬细胞分化、增殖和斑块损害中巨噬细胞的存留起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粥样斑块形成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过程中还存在血管重塑。Kiechl等[8]观察到在AS患者的5年病程中,急性事件的发生与斑块大小并非完全一致,而与管腔狭窄程度关系更为密切。在斑块达到3~4mm时动脉仍可保持内径正常。但若血管狭窄程度超过40%,即使斑块很少也容易发生急性事件,发生率可达95%。这种现象正是血管重塑的结果,导致血管内弹力板扩张、斑块纤维帽变薄,在内弹力板缩窄的地方还观察到管腔阻塞。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等细胞因子均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过度表达骨桥蛋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是血管重塑的催化剂。M-CSF对PDGF和bFGF具有明显促增殖协同作用[1]。本研究结果显示,M-CSF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计分均呈正相关,表明M-CSF水平与冠状动脉脉病变程度密切关系,M-CSF增高是冠心病发病及进展的独立预测因子。

[参考文献]

[1]朱鼎良,Gogusev J,Marche P.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6):470-473.

[2]Inaba T,Yamada N,Gotoda T, et al.Expression of M-CSF receptor enloded by c-fms on smooth muscle cells derived from artoriosclerots lesion[J].J Biol Chem,1992,267(8):5693-5699.

[3]朱鼎良,Gogusev J,Marche P.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产生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受体的表达[J].生理学报,1999,51(2):181-186.

[4]Marsh CB,Pomerantz RP,Parker JM,et al.Regulation of monocyte survival in vitro by deposited IgG:role of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J].J Immunol, 1999, 162(10):6217-6225.

[5]Da Cunha V,Tham D M,Martin-McNulty B,et al.Enalapril attenuates angiotensinⅡ-induced atherosclerosis and vascular inflammation[J].Atherosclerosis,2005,178(1):9-17.

[6]Iso Y,Suzuki H,Sato T, et al.Contribution of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and c-fms/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receptor to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nalysis of human coronary atherectomy specimens[J].J Cardiol,2003,42(1):29-36.

[7]Hamilton JA,Myers D,Jessup W,et al.Oxidized LDL can induce macrophage survival,DNA synthesis,and enhanced proliferative response to CSF-1 and GM-CSF[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1999,19(1):98-105.

关于冬雪的诗句范文3

>>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学术资源深度挖掘 与个性化推送服务研究 论军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可行性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数字资源整合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创新发展研究 论图书馆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的可行性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实践探究 图书馆2.0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图书馆与档案馆融合服务的可行性研究 论当代图书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载文量与学术影响力关系分析 大数据与图书馆发展的研究 图书馆学与阅读研究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用户行为分析与应用 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员角色定位与创新服务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初探 大数据思维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机制探究 图书馆学研究对象的认知问题 图书馆学:开放的研究 图书馆云计算可行性研究 图书馆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齐磊:《大数据分析场景下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第58-62页。

④[英]维克托q迈尔-舍思伯格,肯尼思q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⑤王海林:《大数据的是与不是》,《国家电网》2015年第11期。

参考文献:

[1]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赵丹群.基于citespace的科学知识图谱绘制若干问题探讨[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10).

[3]赵蓉英.王菊图书馆学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02).

[4]胡晓梅.我国图书馆管理研究现状的知识图谱分析[J].图书馆,2011,(06).

[5]杨国立,李品,刘竟.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01).

[6]刘竟,杨国立.近五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科研知识谱分析[J].图书馆,2012,(10).

[7]郭克俭.声歌求道――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8]武秀之,张永杰,张平编著.民族声乐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

[9]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0]中央乐团专家工作室q贝基讲学记录[M].北京:中国音乐编辑室,2012.

关于冬雪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夏花 意象 绚烂 审美共通性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12-0090-02

作者简介:尹凤芝(1962―),女,内蒙古宁城人,本科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部长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教学与实践。

张亮(1980―),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基础教学部社科教研室专职教师。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文化与文献研究。

夏季是高温多雨时节,也是花期繁盛的时节。荷花、莲花、石榴、蔷薇、芍药等鲜花在夏季争先开放。特殊的季节,繁盛的花朵,使得“夏”字和“花”字两个字合成在一起,好像自然而然就产生了某种深刻的内质,有了更深刻的比喻义。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诗句,更使得“夏花”一词被人们广泛认同。写景用之,记人用之,“夏花”一词处处可见于当今文学作品之中,颇具美感。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花卉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的重要意象之一,但是,我们在把“夏花”作为一个合成词进行考证的时候,却发现这个词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极低。

那么,在古典文学中,“夏花”一词到底出现在哪些文章中,“夏花”意象是完全的国外审美意象,还是在古代文学中就形成了文学意义,又表达了怎样的意蕴?本文对我国古代“夏花”一词的运用进行梳理,对古典文学中“夏花”意象的审美价值做初步探究。

一、名词性“夏花”词条

夏花,作为一个独立名词概念,在唐前作品中确实很少见到。在我们查阅的文献中,见到的最早的名词性“夏花”词条应为唐代徐晶的《赠温驸马汝阳王》。

赠温驸马汝阳王

畴昔承馀论,文章幸滥推。夜陪银汉赏,朝奉桂山词。

梁邸调歌日,秦楼按舞时。登高频作赋,体物屡为诗。

连骑长楸下,浮觞曲水湄。北堂留上客,南陌送佳期。

忆昨陪临泛,于今阻宴私。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

都尉朝青阁,淮王侍紫墀。宁知倦游者,华发老京师。

诗中“再看冬雪满,三见夏花滋”句,“夏花”与“冬雪”对举,成为季节象征,用这个象征来代指季节更替、岁月流逝,使得无形的时间在流失的时候有了具体的质量感。“三见夏花滋”,给人感觉一次观望就一次变化,冬日以来,三次回眸已经夏花满园了,可见时光飞转之快。作者用语虽然朴实,但是颇有深味。

此外,倪瓒《黄本中书斋为写寄傲窗图》中有“春竹罗径笋,夏花敷沼莲”句,王冕的《黄牛山》 中有“密竹先秋意,长藤过夏花”句,“夏花”均作为一个固定词语出现,与春景秋意对比,展现了颇有特征的意象形态。

二、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诗歌中出现的非固定合成词中的“夏花”组合。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律诗对字数限制的特殊性,使得词语组合产生了多元性、朦胧性的特点,这使得词语在组合上也产生了多元解读的可能。

我们来看郭茂倩《乐府诗集・夏歌二十首》:

夏歌二十首・十二

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摘。

朱夏花落去,谁复相寻觅。

歌中通过桃花春发夏落的对比,表现了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无奈感慨。其中,“朱夏花落去”正常的语序应该为“夏,朱花落去”,夏天了,那红色的花朵却悄悄谢落了。作者灵巧地调整了修饰词的位置,使得诗句合辙押韵,更由于“朱”字移动到“夏”前,形成“朱夏”的感觉,增大了红硕颜色的修饰范围,使得读者阅读起来似乎可以感觉到整个绚烂夏天的逝去。

另外一些诗歌中也出现了类似的组合,但是“夏花”二字组合的意义并不明显。如苏辙《收蜜蜂》中的“小窗出入旋知路,幽圃首夏花正繁。”杨万里《和仲良病中耽睡》中的“欲夏花全退,犹寒柳尚眠。”“夏花”两个字虽然形式上靠在一起,在视觉上可能给人留下“夏花”的印象,但从构词角度来看,实际上“首夏”“欲夏”关系更紧密,“夏”“花”二字并没有形成一个词,这里不再从文学意义上分析了。

在这类非固定合成词中出现的“夏花”概念,应该说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词语“夏花”,但是它内在的多义组合产生的文学效果,还是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三、有明显修饰意味的“夏花”意象词条

在为数不多的“夏花”词条中,令人惊喜的是在一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作者有意识地对“夏花”进行修饰。如元代《闲居丛稿・卷六》中蒲道源的《德衡弟馈石榴三枚》中“遗我盘中硕果三,累累多子出包含。光摇镜面丹砂碎,冷结金茎瑞露甘。一本同胞吾有感,远条盈菊彼无堪。夏花岁岁开时节,莫忘重拈助笑谈”句,“夏花岁岁开时节”,夏天是一个多花的季节,用“夏花”作为时节讲是很有特点的,“夏花时节”有特定的文学意味。蒲道源用“岁岁开”来修饰“夏花时节”,从一个时间广度上延展了这个时节特征,给这个特定的美丽时节以余味。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修饰“夏花”的色彩,使用到的形容词是“明”这个字。如韦应物《种药》有:“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又如宋代朱熹的《萱草》有:“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明”,作为色彩解释,《词源》解释为“光明,明亮,与‘暗’相对”。《中华大字典》还有一条解释,“有光耀也”,并引用《考工记》“举之而丰则明”。可见,“明”除了明亮义外,还有鲜明的、明亮的、色彩动人的、色彩耀眼之意。韦应物专门有一首五律名字叫《夏花明》,对明亮鲜耀的夏花进行了具体描述:“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本诗从夏天浓密的树枝绿叶,鲜亮的红花写起,开篇就写出了绿树中点缀满枝红花的特点,色彩对比鲜明。颔联紧接着又写天气特点,夏日正午,太阳炎炎,灼灼如火。在这明亮如火的季节中,花朵随风翻转起舞,倒影在水中,又形成另外一个美丽明晃的倩影。这高亮度的、晃动的景象,使得作者最后收回远眺的目光,转看屋内字迹的时候,不觉感到眩晕不适,荧煌光亮满眼。“明”不单单是色彩的明亮,它是高强度的鲜丽,明晃,如火,如日,灼灼耀眼,绚烂不已。韦苏州的这首《夏花明》可以说是绚烂夏花的很好注解。

以上,我们只是单单从“夏花”作为一个词语的角度对其意象进行研究。实际上,意象的原型应该来源于生活,也只能来源于生活,作者有了对生活的强烈感受,才能发掘出意象的审美价值。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夏花”一词在古展的大致轨迹。“夏花”一词解经用之,吟诗可见。关于“夏花”意象,借助韦应物等人的诗歌,其明丽绚烂的特点被表现得很准确。“夏花”,完美而又盛大地绽放了自己的希望;“夏花”,意喻不要压抑自我的情感,意味着人生要尽兴而为。生如“夏花”之绚烂,是用诗来阐述生命,也是将生命化作了一首优美的诗,能这样理解生命无疑是一种大勇气、大智慧。

参考文献:

关于冬雪的诗句范文5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唤起情感

创设教学情景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 。多媒体的优势之一就是能借助语音、图像、影像、文字等媒体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感官上的刺激,使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语文中有许多优美的、令人心驰神往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篇目,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对那些生活阅历不深、没有身临其境的中学生讲解半天,他也许无法理解,而借助于影视形象再阅读,就可以轻而易举的感受到诗句的音韵美和形式美。

在教学《安塞腰鼓》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光盘,让学生观看南丰蜜桔节上的腰鼓表演和北方腰鼓表演片段。在欣赏之后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由于能切身体验到那种场景,因此同学畅所欲言——我觉得腰鼓表演很美,但我们家乡人打腰鼓就是没有北方腰鼓表演那么有力量;后面那段北方的腰鼓表演,更有气势,场面更壮观。

当同学们唤起自己的情感之后,我说:“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上都有这类节目。在黄土高原,腰鼓表演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安塞腰鼓1992年在北京亚运会上一展风采后,曾令无数人魂牵梦绕。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看看他是如何用生花妙笔描绘这惊心动魄的表演(播放课文配乐朗读,脑海里想象表演画面)”

在同学们听了课文配乐朗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用一句话对安塞腰鼓进行概括评价,也可引用文中词句。(师板书这一填空题)孩子们的词语可真多!——狂野奔放的、豪放的、热情奔放、粗犷的、壮阔的、排山倒海的安塞腰鼓,让人叹为观止的!

有了情感做铺垫,我再让学生读、说、品、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进行体悟。根据自己所做的评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你观点的句子、段落读出来!孩子们那感情真挚的朗读“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就回荡在我们的耳畔,真是一种享受。

二、多媒体跨越时空界限,扩大课堂容量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板书。而多媒体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再现于课堂,还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或阅读材料,使课堂容量增加,拓展学生在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从而加速信息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时,我和学生反复诵读领悟文意后,我说:“多有诗情画意。你知道哪些关于写“雪”的古诗词呢?”

当学生说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后,就有很多学生想不出相关的诗句了,我说我也摘录了几首古诗词,请大家朗读,(多媒体出示)看看这些诗句中各是怎样写雪的。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树飞花。”──韩愈《春雪》

“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张元所《雪》

“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陆游《夜大雪歌》

“这些诗句分别把雪花比作飞花、玉蝶、玉龙、天女散花,生动形象。

我请大家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多媒体出示) 曰:“ 差可拟” 曰:“未若 ”

请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进行成果展示交流。(生分组讨论,师作行间指导,并参与一小组讨论)

曰:“撒糖空中差可拟。” 曰:“未若槐花迎风飘。” 曰:“未若鹅毛当空舞。” 曰:“棉絮纷飞差可拟。” 曰:“未若梨花漫天飞。”曰:“未若天仙散百荷。” 曰:“樱花飘落差可拟。” 曰:“未若玉屑静静落。” 曰:“未若白蝶翩跹舞。” (仍有不少小组举手)

刚才我们同学们一起交流了九句,加上兄子、兄女们的两句,你认为哪句对雪花的描述最为贴切、生动、新颖?

学生们有的认为“兄子的那句话:‘撤盐空中差可拟’描述得好。因为‘盐和雪花都是白的,而且下落方式是相同的。而柳絮、棉絮,鹅毛,槐花等都是往上扬的,且颜色上有的是淡黄色,与雪的颜色和下落方式不大相似。’”有的认为:“兄女的回答更为机智,柳絮和雪花都有轻盈的特点,都是飘飘洒洒、纷纷扬扬的,而且具有美感。柳絮和雪花具有神似之处。对雪花最贴切的描述往往是形似和神似的统一。”有的学生认为:“ ‘未若鹅毛当空舞’比兄子、兄女的回答都要好,因为这句不仅形象,且有气势。”有的则认为老师的“未若白蝶翩跹舞”最为贴切、生动,具有美感,且富有诗意。

最后使孩子们认识到 “未若鹅毛当空舞”,不仅形象,且有气势,还有“未若梨花漫天飞”,岑参就有一句名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他就是以梨花比喻冬雪。大家就带着这种美好的想像去朗读《咏雪》……

关于冬雪的诗句范文6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节日;节庆文化

诗和词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同样古老的传统节庆与诗词结缘也已十分久远。早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年节时人们庆祝丰收、拜贺新岁的诗句。魏晋已降,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文人墨客参与其中,难免高歌浅唱,瞩笔成句。仅在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之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即层见叠出,许多文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写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悄悄藏在枕头底下,琢磨着是买爆竹还是买萧吹,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清新自然,十分传神。

春节还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因此,感慨时序变化和时光流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是春节诗词的另一大主题。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2 古典诗词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元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赏月、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历代元宵诗词歌咏的主要内容。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赏月观灯的盛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朝卢照龄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看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相映成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宋代曾巩的《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铀毛。”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月光如水,花灯似星,一群少年骑马驰骋,意气风发。诗人感慨万千,勉励向年轻人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元宵观灯赏灯之际,人们还参与猜灯谜的游戏。清人顾震涛有一首《打灯谜》的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除了观灯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那就是吃元宵。在历代的元宵诗词中,也有很多歌咏这种节庆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调元在《元宵》中描绘了元宵节深夜小贩叫卖汤圆的情境:“”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 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唯一兼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渐将与自己日期临近的寒食节俗纳入名下,清明由普通节气演变为重要民俗节日。作为清明节文化的载体,清明节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达八百首以上,现存清明节诗词的总数可能几倍于此。

提到清明节抒怀的诗词,就不得不说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在每年清明节的丝丝细雨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早在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后世更相传清明节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节歌颂介子推就是理所当然了。北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时节百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

凄风苦雨再加上离愁别绪,使清明节诗词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如唐代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大唐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也饱含了这些人的辛酸血泪,洛阳城东,张继惆怅;长安城内,顾非熊憔悴,其有诗《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在清明节都是愁云惨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稳心态,一首《南歌子》一扫哀节悲凉,让江南的春意跃然纸上:“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翳《清明》);人们怀念亲人和故友:“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人们踏青郊游:“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北宋程颢《郊行即事》);人们蹴鞠“白打”,强身健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露雀罄础!保ㄌ拼韦应物《寒食》);人们荡秋千,放纸鸢:“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节庆活动在古典诗词中生动再现,古典诗词也因为节庆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蕴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诗词中的端午节

古代有以地支记月的习惯,称五月为“午月”。从史籍上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为夏季大节,它从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人们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这一天煮粽子吃,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夏至一样的大节日来对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来专指五月初五。

《全唐诗》与《全宋诗》中有95篇作品与端午节有关,这些诗词记述了节日的意绪,描摹了节日的习俗,追忆了节日的源流,寄托了诗人的感遇,成为了端午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历代在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词也最多。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扬了屈夫子”“好修为常,怀瑾握瑜”的独立不迁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也会勾起诗人对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张耒在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了一首《和端午》凭吊屈原:“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磨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自汉朝以来,屈原成了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核心,但我们也发现,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除了楚地纪念屈原之外,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古苍梧郡祭祀陈临等,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同时由于区域的局限性,歌咏除屈原之外其他爱国先贤的诗词较少,影响也有限。如北齐魏收的《五日诗》:“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并且可以感受到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处在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已经知道南海之滨的苍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陈临的风俗。

端午节习俗众多,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草药,配药方,饮雄黄酒,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这一天,人们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如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在这一天,人们还击球、射柳,如清人饶智元:“簇簇朱衣分两队,百花深处蹴珠隆薄《天启宫词百首》:“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这一天,人们还插石榴花,采药,系五彩线,贴辟兵符,蒋之翘有诗云:“葵榴初缬药阑敷,彩线珍成续命需。遥听三韩烽火急,真人刚进避兵符。”

5 古典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气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苏辙,感时伤情,大醉,对月抒怀,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句子依然令人动容,因为这是最接近生命本体的人生情怀,具有千古不灭的普世价值。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节庆饮食等方面的描述。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6 古典诗词与传统节庆的关系

古诗有云:“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我们则可以说,有人类活动而无节庆活动则无精神,有节庆而无诗词的点缀则俗不可耐。幸运的是,中国传统节庆不仅与文学艺术早早结缘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泽被后世。

㈠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以充分展示、不断创新的机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悠远的时空隧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为古典诗词在内容和气度的提升上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㈡古典诗词不仅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扩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节庆文化载体。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因此,大量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佳句,早已成为了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