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社会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社会化

农业社会化范文1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县、乡(镇)、村、农户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首先乡县以上的单位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较健全;乡(镇)一级也大都建立了服务组织,但多属于兼业型,严重影响作用发挥;第二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能满足农民需要。原因在于现有的服务组织数量少、服务组织的服务项目少,不能满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多种需要。农村多数只有机械耕地、灌溉、脱粒三种服务项目,而防治病虫害、优良品种选育等服务项目开展较少。第三服务人员素质差异明显,年龄老化。市、县两级服务人员大都受过专业培训,乡镇一级部分受过专业培训,但村级服务人员素质明显偏低,仅有少量人员具有较好的农技知识,基本胜任工作,大部分无法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相关调查资料反映出的情况看,总体服务水平不高,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与发展现代农业中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相差很大,还存在如下需解决的问题。

1、服务机构分工不明,经费严重短缺

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中,各种农业服务组织通常对自身的部门职能及职责不够清楚,在遇到问题时经常出现踢皮球的相互推诿现象。对于盈利性组织的管理都想插手分一杯羹,而对公益性较强的部门则比较冷落,关注度较低,为农民服务的意识淡薄。

2、农业社会化中的龙头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及服务意识

企业在进行社会化服务时经常出现供给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够,定位水平较低等问题,不能够全面的承担起企业自身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政府的所制定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因种种原因落实力度不够;因为农业的季节性很强,在生产旺季时,企业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常常陷入流动资金短缺的境地。

3、大量农民涌向大城市发展,留存劳动力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因为经济原因,我国的青壮年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向沿海发达城市转移。甚至造成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农村几乎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只有留守妇女及老人孩子,出现有地无人耕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农业社会化的壮大发展,还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等。

4、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普遍存在为农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较差的问题。甚至有些组织“唯利是图”,片面追求利润,加重农民的负担,更有甚者,经营假农药、假种子、假化肥等,坑农骗农,严重损害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信誉。

三、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在构建实践中必须注意到各省地市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不同程度的差,遵循以下基本思路。一是统一主体思想,即始终坚持服务主体的多元性。二是加快发展赢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赢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有着市场反应快,导向性强,作用显现,覆盖面广,易进易退等优势,要促进其规范发展,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发挥其作用,实现服务利益共赢。三是把握好区域特点和服务行业的差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行业特点和资源条件,形成分层次、分区域、分行业、分阶段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策略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更具操作性、可行性和时效性的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政、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理顺服务体系内外关系,对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储备设施建设、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继续推进和拓展农村信用体系、农业贷款担保体系和农业风险补偿机制,规范地方金融秩序,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有序竞争、健康发展。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一方面,加大对基层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外出考察等多种途径,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营造一个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以感情留人的良好环境,防止基层人才流失,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服务队伍,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大力发展合作服务组织。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完善配套政策,加强工作指导。积极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合作组织。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一批服务能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社。

4、强化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继续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突出抓好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建立起承担经营和公益性职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信息媒体,及时农业政策、招商引资、农产品营销、病虫害防治等信息,服务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需求。

5、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完善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

农业社会化范文2

1.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理解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形式上看,一般以乡村集体或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形成多经济成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目前,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环节,所以从县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我们要立足本地实际,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下功夫,使其在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社会化服务体系可大体分为三部分:一是政府行为的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政府主管的政策、法律、商业、金融、交通、通信、气象等各相关部门;二是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农业、农机、畜牧、教育等为农业提供科研、培训、信息的农业相关部门;三是农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如合作社、协会、联办企业等。

其中,政府版块是服务体系的平台,是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政策支持的;技术版块是农业发展的核心体系,决定着农业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合作版块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是新生力量,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是促进农业集约化、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成分。

2.梨树县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从实际来看,我县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虽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但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首先是政府重视。

县委县政府以促进粮食增产、发展现代农业为中心开展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优先、优惠和奖励等地方政策,同时在职能转变上也有了一定的突破,服务职能不断提高,部门协调也在加强。

其次是农业技术部门在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发挥了生力军作用。

全县开展的“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 项目中,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和培养科技示范户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级农技服务站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技断层的问题。高产创建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

第三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全县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0多个,虽然成型的只有30多个,也充分说明了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逐步提高,这对集约经营和农业的机械化、产业化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首先我们要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在政府版块,要考虑办事效率问题、职能转变的问题、倾斜政策的问题,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服务质量的问题等,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在技术版块,关键是农民素质问题、培训问题、科技成果转化等问题,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在合作版块,主要是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问题、机械化问题、土地集约化的问题、剩余劳动力的问题等,是合作社健康发展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就要求各部门完善服务机制,彰显职能,提高效率,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为农民提前、产中和产后的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

我们应该从政府入手,加强领导,可以成立领导小组和体系建设的专门机构或办公室,这种机构可以吸收社会化体系建设各版块的人员,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尽量简化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专门的机构可直接行使权利,政府只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导,不过多干预。

3.2抓实培训,搞活推广,把提高农民素质放在首位

以全县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体,把以培育示范户主要内容的“333”工程作为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来抓,扩大成效。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和竞赛活动(如高产创建活动),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民的素质在3-5年内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最终达到缩短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3.3加强引导,增强联合,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形势下逐渐兴起的必然产物。

由于我国多年的联产承包生产经营体制,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产品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相当突出,不少农民在市场的迅速变动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中遭受很大损失。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建立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生产经营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经营变为千家万户相互联结、共同行动的合作生产、联合经营,实现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同时集团购买生产资料和集团销售农副产品,又大大减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健康发展,必将促进土地的集约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3.4加强信息平台建设

以“梨树农业技术推广网”为主要的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技术、就业等适用的信息服务。

3.5着力发展农业相关企业,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业社会化范文3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天津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8.013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中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5]。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正式施行,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地位和农民主体地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的方向,预示着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农业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6-8]。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提出,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和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最贴近农民的经营性组织。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迅速扩大服务的覆盖面积,缩短服务与农民的距离,有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生产问题。因此,提升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对于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天津市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萌发于20世纪90年代,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8-9]: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的萌发阶段,组织形式多以农民自发联合形成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主要从事技术交流和生产环节的服务活动,第二阶段是2001—2003年的正式起步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各类合作组织由技术合作型向技术经济合作型升级,除了从事技术合作之外,还为成员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市场信息、产品销售、农产品贮藏及运输等项服务。第三阶段是2004—2007年6月底的积极发展阶段,登记制度逐步健全完善,章程、制度逐步规范,组织规模和服务带动能力日渐提高。第四阶段是2007年7月1日以后,天津市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积极推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注册登记成立合作社的热情高涨。至此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高速发展轨道。可以看出,天津市农民合作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由初期的自发松散逐渐向规范有序发展。

2 天津市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现状

近几年,在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天津市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继续予以了积极的推进。 2005 年,天津市政府批转了市农委等八部门《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市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经营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问题的通知》,这些意见与管理办法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据市工商局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0月底,天津市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 949户,出资总额86.7亿元,入社成员总数达9万余人。

2.1 服务覆盖领域日趋扩大

截至2010年底,全市工商登记注册的合作社达1 800家,比2007年增长1 455个,年均新发展500个。从行业分布看,合作社覆盖了农业领域的各个行业:种植业合作社864家,占48%;畜牧业合作社522家,占29%;水产业合作社140家,占7.8%;林果业合作社94家,占5.2%;农机合作社135家,占7.5%;土地流转、植保、沼气服务、手工制作等其他合作社45家,占2.5%。从合作区域看,合作社的生产基地、服务范围乃至成员已由本村、镇逐步向外部扩展,很大一部分合作社已经扩展到外省市。

2.2 服务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一方面,合作社从向成员提供附加值较低、单一环节的生产服务逐步向高效益、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方向转变。2010年底,全市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861家,占48%;仓储、运销、加工等较高层次服务为主的合作社345家,19.4%;生产服务为主的合作社594家,只占33%;各类合作社为农户销售产品26.4亿元,为农户购入投入品9.8亿元。另一方面,合作社的成员数量、服务农户数、以及产品与投入品占比3个方面的均明显增强。2010年底社均成员数量34人,较2007年增长70%;社均带动非成员农户数量116人,较2007年增长40%;销售的产品和提供的投入品占农户需求量的比例逐年增长,2010年全市平均占比60%,比2007年增长20个百分点。

2.3 服务内容不断创新

一是提供专业化生产服务。合作社围绕本地的主导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带动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2010年底,全市合作社共带动农户21万户,平均每个合作社带动农户144户,户数最多的达到1 100户。二是探索提升市场竞争力新模式。通过发挥合作社的组织载体优势,对内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提高了应对市场和技术壁垒的能力。2010年底,有65个合作社建立了产品质量追溯制度,76个合作社实行了依标生产,农产品“三品”认证232个,拥有注册商标191个。三是构建新型农村微型金融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内部成员间组织开展资金互助服务,投资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会,以互助会为平台调剂社员间的资金余缺,探索入股有收益、用款有费用、闲散资金得利益、急需资金得方便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担风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机制。四是创建农民增收的新模式。合作社通过盈余分配、股金分红,以及提高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据调查,2010年,全市合作社获取盈余4.9亿元,按交易量向成员返还盈余3.1亿元,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比不入社的农户户均直接从合作社获得分配收入1 200元。

2.4 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社的结构和功能与京沪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天津市全国示范合作社仅有5家,远低于京沪水平(两市均为12家),市级合作社仅占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缺乏科学管理制度、技术人才、合作机制,致使农资统购、技术指导、金融保险、产后加工等服务开展不畅。

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与农民需求间存在一定偏差。随着现代农业的加速推进,农民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需要由单纯的生产服务向技术、资金、信息、营销、金融、保险等综合拓展[10]。但目前合作社的功能仍偏重于生产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金融与保险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服务相对薄弱。

3 提升天津市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3.1 规范合作组织建设

出台《天津市农业合作组织发展促进条例》,制定合作组织以及合作组织联盟的管理办法、示范章程,鼓励并规范营销、储运、金融等服务型合作组织的发展,推进内部规章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生产记录制度的建立,以及探索利益机制(资本股份合作、产品购销合作、生产技术合作、效益考核合作)和淘汰机制的确立。

3.2 加大政策扶持

解决办公休憩、农产品销售、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储运等非农建设用地;设立合作组织发展专项资金,在合作组织的建立、运行、提供社会化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财政扶持,对合作组织提供经营性社会化服务给予税费优惠。

3.3 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一是增强科技服务能力。围绕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提升专项主要任务的开展,在健全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同时,政府通过政策指导、项目支持、减免税收等途径,引导合作社积极参与基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二是增强信息服务能力。扶持合作社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库建设,开展合作社信息能力培训工作,将合作社吸纳入现代农业信息采集和体系。三是增强营销能力。财政支持合作社开展储运加工、产品销售、物流配送服务,鼓励大型企业、学校、饭店、党政机关、超市等直接与合作社之间建立订单农业。

参考文献:

[1] 魏平.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 增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J].当代农机,2012,258(1):70-72.

[2] 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具有独特的组织优势[J].中国合作经济,2011,295(10):10-11.

[3] 苑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11,339(1):3-5.

[4] 曾福生,李小卉.农村合作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导力量[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5):390-392.

[5] 党德宣,林何莺,王引斌,等.山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问题初探[J].山西农业科学,2011(S):483-487.

[6] 杨良山,邵作仁.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农业科学,2013,330(3):233-238.

[7] 赵美玲,马明冲.我国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现状与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3,212(2):111-115.

[8] 乐永海,陈华,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选择及其满意度研究——基于新疆地区红枣产业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6):63-69.

农业社会化范文4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设的现状

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多年来,我省十分重视农业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从深化农村改革入手,努力转变服务理念,积极构建服务体系,大力创新服务机制,并在农业需求促动、政策利益驱动、行政力量推动下,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形成了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三大体系。

农技推广体系。浙江人多地少,特别需要开创“科学种田”的条件和环境,不断把新的科研成果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为此,省政府自2005年起就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技推广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并确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技推广的公益性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省农技推广机构已经突破体制性的障碍,基本做到了定性、定位、定职能和定编、定人、定经费。同时,按照“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绩效评价科学、农技培训规范、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建立了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员为补充的新型农技队伍;并且还组织整合了一批农技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了省、市农技推广中心和分中心,按主导产业设立专家组,统筹农技推广工作。到目前为止,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已基本完成,共建立农技推广机构3440个,在编农技人员达2189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1262人,占51%,在全省基本形成了上下相通、左右相联的新型农技推广公共服务体系。

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近几年我省不少地方重大动植物灾害时有发生,不仅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人的健康和生态环境。因此,做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一个重要职责。对动物防疫,我省主要是实施了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改革,全省已有70个县(市、区)设立了归口农业局管理的副局级畜牧兽医局,有76个县(市、区)对乡镇一级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推行了派驻制与委托制及两制兼有的三种办法,还初步组建了一支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村级防疫员队伍。目前,全省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已经达到98%;其中有的地方还做到“县不漏镇(乡)、镇(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禽、禽不漏针”,工作十分到位。植物防疫,主要是建立植保、植检机构,加强了相关专业人员的配置。目前,全省设立县以上植保站(省为局)91个,配备植保人员375名、专职测报员186名;设立植检站87个,配备植检人员412名、专职检疫员355名。全省已初步形成“纵横相连”的动植物疫情的防控网络。同时,各地还普遍成立了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指挥部或防控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应急预案。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农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健康、社会安定乃至政府和国家的声誉。近年来,县以上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作为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机关,在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筹建,种子(畜禽)、肥料、农药、兽药(鱼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食用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的拟定和实施,以及绿色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到2008年10月,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共设置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75个,其中独立机构38个,通过计量认证30个。在逐步强化质量检测工作的同时,不少地方还注重源头管理,积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生产,鼓励和引导企业参加农产品质量认证,发展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因而主要食用农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显著下降,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较好地实现了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管理目标。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活力不足。主要是指乡镇大部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及人员状况堪忧。一是农技服务面向农业,点多面广,工作量大,但配备的人员却不足甚至严重不足,如2003年以来(近7年)全省县乡级农技机构新进人员只有741人,平均每县每年仅1.6人,以致现有农技员如同散兵打游击,忙于转移阵地。二是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的现象,有的市2800多名在编乡镇农技员已有1/3不再从事本职工作;即便在岗人员,由于参与乡镇的行政事务和中心活动过多,主要精力也不在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三是长期以来还是“旧的队伍老的兵”,人员年龄老化严重,有近一半是五六十岁老人,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明显缺乏生气。四是人员配备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加上人老知识旧,又长期缺乏培训,因而很难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五是农技推广经费不足,工作条件差,装备落后,缺少试验场地和先进的检测设备,如全省只有67%的农技站配有计算机、55%的站能与互联网连接,照相机、投影仪、测定仪等现代推广工具更是廖廖无几,农技员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六是有些地方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险至今没有解决,生老病死的忧愁影响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热忱。

动植物疫病防控机制不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机构缺失。目前我省没有专职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现有的畜牧兽医局(站)因编制人员少,普遍采用管理、技术和执法交叉兼职的办法,混编混岗现象突出,真正从事防疫技术工作的专职人员极少,甚至没有,特别是乡(镇)村防疫队伍年龄老化,技术退化严重,全省11000余名村级防疫员其实都是一些兼职农民,年龄一般都在五六十岁左右,最大的达到71岁。另外,全省植保检疫机构设置相当杂乱,除了少数地方有单独或综合建站外,绝大多数市、县采取挂靠农技中心或与农业行政执法机关合署办公的方式,因而没有独立执法主体资格,并且全省县以上植检站3人以下的多达62%,乡镇一级基本没有专兼职植保员。二是保障机制脆弱。各地普遍反映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其中有部分地区甚至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大部分乡镇、村级防疫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和防疫补助(政府购买服务)在取消防疫收费后难以得到保障;同时,国家实施免费强制免疫政策后,有近10个县(市、区)地方财政专项经费安排存在缺口,直接影响了免疫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不够。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但在不少地方,作为负有监管责任主体的政府则处于“重大事故有话、普遍问题失语”的状态,表现为思想、认识和工作都不够到位。一是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全省除杭州市(含县、市、区)外,其他10个地区市、县两级都没有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专职机构,而把监管职能挂靠在五花八门的机关处(科)室、执法大队、产业中心以及检测站、食品办,至于乡镇一级更是一片空白。二是质量检测能力严重不足。一方面,因机构不全、专职人员稀少,检测工作难以形成系统性和整体性;另一方面,现有检测中心(站)设施设备不足和落后,检测工作难以做到准确性和及时性。由于软件硬件存在缺陷,因此检测能力偏低,检测服务覆盖面非常有限。而目前农产品生产主体又绝大多数没有检测条件,也很少委托专门机构检测,因而大量农产品上市销售前没有经过质量检测。三是质量安全监管投入不足。不少县级以上政府没有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笼子;有的地方即使列入财政预算,数额也不多。经费不足已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全面展开。

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

服务体系的对策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并将继续阻碍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加强法规学习,充分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三个支撑,同时对农民增收、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各级政府应当认真学习和宣传农业法及农业技术推广法、动物防疫法、植物检疫条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出发,充分认识农业社会化服务三大体系的功能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投入、强化目标、完善制度、规范运行,并落实相关政策(如社会保险),充分调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在2010年前全省实现“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目标。

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深化改革的办法,尽快在近一两年内健全省市县乡四级三大服务体系的机构设置和编制,完善工作、运行、协调、保障、考核和管理机制,努力使农技推广中心(站)、动物防疫检测中心(站、所)和植保植检综合站、农产品质量检测站覆盖全省各地。要通过整合现有机构、人员和职能,重点推进乡镇一级“三位一体”农技综合服务站的建设,实行“一套机构、三块牌子、三类人员”的模式,并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乡镇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三项工作职能。与此同时,这种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相关经费,应当全额纳入当地县(市、区)的财政预算,得到保证;省政府应按照“基层养人、省级养事”的原则,由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的建设及工作补助,还要根据动物防疫工作的特殊性,继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村级防疫员队伍。

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的素质。一要对农技队伍有战略性思维和构想。积极探索农技人员“有进有出、进出有序”的机制,从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回乡或跨区域从事现代农业的科技服务和各类产业的项目开发;特别是要把现有大学生“村官”培养成既懂农村管理又懂农业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为农技队伍乃至乡镇干部队伍提供后备力量,破解农技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二要走院校培养农技人才的路子。省政府应计划在相关院校增设纯农专业,扩大招生规模,培养农业科研和实用人才;也可采取院校纯农专业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方式,与地方签订协议,毕业后回原籍从事农研和农技服务工作,从而扭转大学合并后出现的农经毕业生锐减、高素质农技科研人才奇缺的状况。三要加强对现有农技人员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省、市、县要实行分级培训规划,省级负责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培训,市级负责农技指导员培训,县级负责责任农技员和社会化农技人员培训,帮助他们学习现代农业知识,提升业务素质和技术服务水平。四要重视优秀农技员的宣传教育。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镇)两级要按照中央相关部门领导和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继续大力宣传“累倒在农技推广岗位”的全国优秀农技干部、丽水市丽新乡农技站原站长张献斌的优秀事迹,教育所有农技人员像他那样争做农民群众的贴心人,争做“三农”事业的实干者和奉献者。五要更新和改善这支队伍的技术装备。各级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改善农技队伍的办公条件、技术设施、检测设备、交通工具,改变目前“旧枪土炮”的状况,提高队伍的整体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农业社会化范文5

今天召开这次现场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办《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和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形势,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刚才大家现场参观了县文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情况,听取了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了自身工作开展情况,县就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作了很好的发言,的这些经验做法很值得其它县区借鉴。省办管理处处长就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所讲的意见对我市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希望大家认真领会贯彻。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总体趋势

自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越来越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与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从无到有,由少及多,越来越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主要特点:

一是领导重视程度高。近年来,各级农机部门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重点来抓,年,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被列为全国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联系点,滨城区滨北农机专业合作社、县明集农机服务站被列为全省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联系点。最近,市局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工作措施。今年,省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在全省实施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依法登记注册、组织运行规范、作业面积大、发展前景好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化服务队、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租赁公司进行奖励。明确要求:各项规章制度健全,机库房面积不少于200m2,年秋季订单作业面积不低于5000亩,对积极参与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将优先安排。。

二是组织形式多元化。从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农机户之间的联合,即农机大户、农机经营能人等利用生产、经营服务等优势,根据农机户的需要而进行自愿联合和合作。如县文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县源泉农机专业合作社、县九户成才农机专业合作社;二是村与农机户之间的联合,主要是村负责人利用自身管理优势,联合农机户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如县利国乡马营农机专业合作社、县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县鸿运农机专业合作社。三是农机部门与农民之间的合作,主要是基层农机部门组织牵头,利用技术、服务、信息等优势把农机户组织起来,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如惠民县汇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县下洼农机专业合作社、县兴顺农机专业合作社。

三是服务模式多样化。合作社以为社员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服务多样化,经营市场化,较好地满足了农机户和广大农民的需要,社员收入大幅增加。在服务模式上,合作社积极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和土地规模经营,作业价格比散机作业低10%左右,实现合作社与农民双赢。

四是发展速度比较快。截至目前,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数达53家,比去年增加25家,增长89%;入社社员5.37万户,拥有机具数量14.5万台,注册资金达33.17亿元。

全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管理不规范、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二、深刻认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大意义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对于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部于月6日在省召开了“全国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经验交流会议”,省农机办于月27-29日在菏泽市召开了“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会议”,农业部、省农机办、市农机局均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将加快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希望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深刻认识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大意义,努力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

(一)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求“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农业机械作为农村先进的生产工具,是农业科技大面积实施的有效载体。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运用先进农业机械,改善农业生产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重要措施。

(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要求。第一,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第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具备比较强的经济实力、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组织化程度高,能够按照农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农机装备结构,促进农机农艺结合。第三,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织形式。

(三)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一是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作业,可以减少种子、肥料、人工等生产要素投入,实现农业节本增效。二是可以促进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推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借助技术、资金、服务等优势,带头购置、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示范、推广、应用先进的农机化新技术,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员率先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努力推进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要全面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坚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导力量,坚持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多样化创建、规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加强工作指导,切实搞好服务,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力争达到87家,每个乡镇(办)均有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到年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20家;到2015年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60家,并且发展质量有明显提升,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规范,服务领域更加宽广,效益更加明显,社会化服务程度显著提高,在农业机械化中的主体作用明显增强。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市各级农机部门要坚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要深入实际,加强工作督导,搞好调查研究,及时跟踪了解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情况,解决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新问题,不断取得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的新成效。

(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实行政策倾斜。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要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并且放开机具台套补贴限制。有关农机化建设项目和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优先安排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二是强化资金扶持。今年省财政安排的专项扶持资金,对建设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以“以奖代补”的方式,采取“先建后补”的办法,用于农机库棚建设、示范推广新型机械、维修设备补助等。

(三)强化指导服务。全市各级农机部门都要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联系点,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提高效益。各县(区)农机局要实行划片包干、定点指导、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的挂牌、办证、年检、年审,实行便民服务;通过不同方式,及时向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指导和服务;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列为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四)搞好典型示范。要认真组织开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批“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树立典型,加强工作联系与指导,大力培育发展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示范合作社,采取组织参观学习、经验交流、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先进经验,推动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社会化范文6

(一)现代农业建设肩负的使命极其重大。这些年,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进展是快的、成效是大的,但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还明显滞后,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实现“三化同步”推进至关重要。第一,这是保障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的迫切需要。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尽管我国农业取得历史罕见的“八连丰”,但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带来的需求较快增加,农产品供求关系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有些年份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有些品种需要进口弥补缺口。有些重要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其中粮食自给率已降至90%左右。今后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基本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持续稳定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国内外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农产品严重短缺,导致物价飞涨、社会动荡、现代化进程受阻的情况,代价巨大、教训惨痛,必须深刻汲取、引以为戒。第二,这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迫切要求。无论是当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难点和重点之一在于较快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改善农村民生。尽管这些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并在近两年超过城镇居民,但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牢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亟需广开门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现代农业,既可以挖掘农业产业各环节中蕴藏的巨大增收潜力、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又可以支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增加工资性收入,是推动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强大动力。第三,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约束强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对于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植树造林、改良退化草原、治理水土流失、遏止荒漠化石漠化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既是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通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生态建设保护和环境质量改善,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

(二)现代农业建设面临的挑战异常严峻。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无论是与我们过去相比,还是与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相比,都面临许多特殊难题,进入了一个特殊阶段。一是进入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阶段。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耕地减少、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会更加突出,水土流失、草原退化、面源污染等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相当长一个过程,现代农业建设的资源环境约束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增强。二是进入生产经营高成本阶段。未来一个时期,世界能源价格仍将高企,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持续高位运行;我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全社会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农业劳动力价格将快速提高;全国土地价格处于上升通道,农业土地流转费用和用地成本将持续攀升;农业生产布局日益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产品跨区域流通量增大、运距拉长,物流成本呈增长态势,农业生产经营将进入一个明显的成本上升时期。三是进入青壮年劳动力紧缺阶段。经过长时间、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尽管我国农业劳动力在总量上还处于过剩状态,但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青壮年劳动力紧缺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愈演愈烈,“谁来种田”、“谁来务农”的问题将越来越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四是进入风险加大阶段。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呈三要努力改善农业机械、农资工业、信息网络三大装备条件,以水稻栽插收获和玉米收获为重点,加快实现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尽快突破棉花、油菜、甘蔗收获机械化瓶颈,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大力支持农资工业发展,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完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四要加快建设科研、推广、新型农民三大人才队伍,加大对农业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重点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抢占未来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改善工资待遇、完善工作条件、优化人员结构,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和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培养一大批“以农业为职业、占有一定的资源、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有一定的资金投入能力、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三)着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制度。这是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我们要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能充分发挥双层经营优势,有利于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的现代农业经营制度。为此,要念好“稳、活、促、引、保”五字诀,确保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建设顺利推进。“稳”就是要坚持家庭经营不动摇,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扎实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使农村土地产权更加清晰、农户对土地的用益物权真正落实。“活”就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原则,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集中,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激发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内部活力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持久动力。“促”就是要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大发展,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了不合算的问题,促进农业专业化分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引”就是要引导各类资本规范有序进入现代农业建设,鼓励支持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和大学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建设。“保”就是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特别是土地权益,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生产经营自,这是现代农业经营制度建设不可逾越的底线。

(四)着力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国际经验表明,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这是由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产业特性决定的。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展到目前这个阶段,能否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关键取决于政策的支持保护力度。一要促进公共财政资金向现代农业建设配置。现在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特别是目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出现下降,各级财政特别是地方财政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要调整结构保重点,其中现代农业建设投入是重中之重,必须予以确保。中央对财政资金、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投入等用于农业的增速、增量都有明确要求,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并尽可能增加。要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扩大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要增加节地、节水、节肥、节能、抗灾减灾等农业重大关键技术补贴。二要鼓励信贷资金向农业流动。进一步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的激励机制,完善对各类金融机构投放“三农”贷款的管理考核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小型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创新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符合现代农业要求和农村特点的信用贷款和抵押担保制度;积极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大保费补贴力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三要引导工农产品交换关系向农业倾斜。加强农产品市场调控,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促进农产品价格整体水平逐年提高;完善农资生产和流通企业扶持政策,降低农资产品生产和流通成本,加强价格监督,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四、切实加强对现代农业建设的组织领导

中央关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方向、目标、任务已经明确,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已经出台,关键是要加强领导、抓好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现代农业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在具体贯彻落实上下真功夫、花细工夫、用实功夫,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协力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要加强规划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现代农业建设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把抓好规划实施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以规划促进建设、引领发展。各地要以《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为指导,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定推进本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分解工作任务、措施和责任。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分类指导,按照规划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和项目,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产业、重点品种的支持力度。

二要加强示范引导。2010年以来,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农业部先后认定了15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一些省份也认定了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实践证明,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我们要上下合力,继续办好示范区,使之更好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把示范区作为资金、技术、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聚集的平台,积极推动涉农项目和资金向示范区倾斜,国家各类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补贴政策要向示范区集聚,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要把示范区作为支持重点,划定一定比例专项用于示范区建设。要鼓励先行先试,引导各示范区大胆探索,率先突破,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排头兵。示范区所在地党委政府要珍惜“示范区”这一光荣称号,坚持以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为战略重点,以突出特色、聚焦主导产业为基本要求,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根本动力,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工作到位,尽快在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努力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经验。

三要加强探索创新。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建设现代农业,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和做法;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气候、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很大,也不能一个模式、搞一刀切,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在建设中提高。各地要立足本地特点,积极探索符合自身资源特点、产业特色、比较优势的现代农业建设路径,大胆革除制约现代农业建设的体制机制弊端,努力提高现代农业管理水平,加快形成全国现代农业竞相发展、优势互补、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聚民智、汇集民意,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保护和激发农民群众的创新热情和创造能力。要注重总结基层的生动实践,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相互学习和借鉴。要密切关注现代农业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苗头性、趋势性变化,加强政策研究,进一步丰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理论和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