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血脉传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血脉传承范文1
去清华打工,不挣钞票学知识
在中国,清华大学是公认的藏龙卧虎之地,堪称“传奇人物的摇篮”。然而,见惯了拔尖人才的清华学子们,却津津乐道“馒头神”张立勇的传奇故事。这位农民工之所以引起大家的关注,是因为他在卖馒头时,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这天傍晚,学生们下课晚了,食堂窗口挤满了人,有的学生急不可耐地把碗塞进来:“两个馒头!”“3个,我要3个!”叫声和晃动的饭碗,让张立勇眼花缭乱,他随口说:“Would you pleasewait for a while(请等一下好吗)?”声音不大,但清晰有力,学生们怔住了。卖馒头的小师傅会说地道的英语?伸进窗内的手和碗缩回了。“Thanks for youpatience(谢谢你的耐心)。”张立勇又微笑着加了一句。这天,两个学生在卖饭窗口前讨论,英语单词中有面包,怎么没注意有“馒头”呢?“有,是steam-bun。”小张接过话茬说。还有一次,两个学生在争“bean”能否指代豌豆。窗口里面的张立勇说:“bean是豆类的总称,pea才是豌豆。”两个学生听了,点头称是。继而一脸惊愕地嘀咕:“这个卖饭的……好强!”
后来,食堂干脆让张立勇设立了一个“英语窗口”,专门用英语卖馒头。他的窗口前总是排起一溜长队,就连不太爱吃馒头的学生也加入了排队行列、只为和小张切磋英语。当他们了解张立勇的经历后,更对这位“北漂”小伙子的打拼精神钦佩不已。
1975年,张立勇出生在革命老区江西崇义县茶滩乡。为帮家里还债,18岁的他高中未读完就只身到广州打工。在一家中外合资的玩具厂,张立勇谋了份工作。因为这里的玩具都销往欧美国家,所以定单、包装等全是英文,看不懂这些外国文字,玩具的尺寸、颜色、填充物要多少等都无法确定,更无从下手。张立勇从帆布包里掏出从家乡带来的高中英语课本,又买来英语词典当助手,对照着包装箱上的英文,再翻译出汉字来。这时的他,已经感觉到了英语的重要性。
一次,有位美国客商来这家玩具厂谈业务,他叽哩噜咕地说了一大通英语,在场的厂领导们硬是没有一个人能听懂。女翻译闻讯赶来后,马上就用英文和洋客商有说有笑地愉快交流起来,这让张立勇万分羡慕和佩服。
和别的打工仔不同,张立勇并不想做一台挣钱的机器,工作之余他心里还鼓胀着强烈的求知欲,他坚信知识能改变人的命运。但尽管“南下”时背了不少书籍,工作的劳累和周围的环境,却根本不允许他自学。“在一间狭小潮湿的屋子里住着8个工友,人家每天不是打牌就是喝酒,我想学习也没有那个环境和氛围。”
1996年,张立勇通过几年苦干,总算帮家里还清了近万元的债务。这时他已厌倦了在广州的打工生活,每天身体上都极其疲累,脑子里又很空虚,简直有一种虚度光阴的感觉。当年6月,他给在北京的一位亲戚通了电话,对方说:“这边倒是有个机会,但工资有点低,一个月才200元。哦对了,你在广州一月能挣多少钱?”“1000块左右。”亲戚一听工资悬殊这么大,以为准没戏了。不料,当张立勇听说这份工作是在清华大学的食堂当厨工,不由精神一振,欣然同意了!
能在清华读大学,曾经是张立勇瑰丽的梦想,这所百年名校一直是他心底的麦加圣地。“别说当厨工,就是到清华园做个清洁工,哪怕不给工资我都愿意去!”就这样,小伙子带着朝圣的虔诚,以另一种身份跨进了这座梦中的象牙塔。
每天在清华园的这片芳草地上,就像触摸着它温热的肌肤一般,与它一同呼吸,一同生长……这对张立勇而言,真是一个如鱼得水的好地方。尽管待遇要比广州低很多,但只要能维持生活,有一个氛围和环境让自己学习,他就觉得很充实,很开心了。
一鸣惊人,卖馒头也玩“英语脱口秀”
在清华大学第15食堂,张立勇成了一名切菜工,兼卖馒头。同时,他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作为突破口,开始了自学,但自学的艰难他始料未及。月薪微薄请不起老师,一台旧收音机成了他的先生。
上班不久,他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份高三学生般残酷的作息时间表――每天5:00起床,刷牙洗脸后花半小时去跑步,5:40---7:20背英语,7:30分上班。食堂规定,在给学生开饭之前,厨工们先吃,吃饭时间只有15分钟。为了能让自己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张立勇规定自己必须在7分钟内吃完饭,挤出8分钟躲到食堂后面一个放碗柜的地方背英语单词。很多同事都难以理解他这种“怪异”行为,别人吃完饭都要聊聊天、开开玩笑轻松一下。张立勇却总是匆匆扒完饭,把碗一推就“躲”起来背单词。“一个切菜工,学这有用吗?如果这小子没疯,肯定是我疯了!”一名厨师揶揄说。
因为每天要在菜墩、窗口前一站10多个小时,每天晚上下班后,张立勇都感到腰酸腿软,非常困乏,书没看上几页,眼睛就睁不开了。这么下去怎么行!后来,小张发现喝烫水治瞌睡。每一次看书前,他就先灌满一壶开水,故意把舌头烫得钻心痛,以此驱散瞌睡虫。就这样,他可以看书学单词到夜间11点,然后从11:30收听英语广播到凌晨1点,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
和清华的学生不同,张立勇没有充足的时间。也不能正规学习,只有这样不断地积累时间,一分一秒都不放过。他就像一只上紧发条的闹钟,哪怕每天工作再苦再累,自学英语从不中断。在床头的墙上,贴着张立勇用毛笔写的“克己”和清华“自强不息,行胜于言”的校训,以告诫自己不许偷懒。
除了要像海绵挤水一样挤时间,张立勇还要求自己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长时间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以前找他喝酒或参加生日聚会的同事、朋友特别多,可他一没钱二没时间,就婉言谢绝了。“后来他们有了活动就不再喊我。久而久之朋友们都认为我面子大,不愿花钱,抠门,还送我一个外号‘铁公鸡’!”张立勇笑着说。
在他眼里,北京这座城市就是一本流动的英语辞典,走到哪里都会有英语的身影。只要留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学,每一块广告牌,每一个路标,每一座饭店名称,每一个地铁站口,只要有英文,张立勇就记。甚至泡一袋方便面,他都能学5个单词:盐(salt)、糖(sugar)、味精(MSG)、脱水菜(Dehydrated veg―etables)、调味包(Seasoning packet)。滴水穿石,这名切菜工的英语大厦就这样一砖一砖地堆砌了起来。
当然,张立勇不敢本末倒置,因为学习而忽视自己的“革命工作”。由于每年年底都要考核厨师和杂工们的工作能力,为了能够长期留在清华校园,食堂里一些最脏最累,别人不愿干的活儿他都抢着干。小伙子知道,勤奋工作是自己留在清华的唯一途径,所以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英语。刚进厨房时张立勇显得笨手笨脚,通过一番努力。好学的他很快就练出一手精湛的刀功,切菜速度极快,厚度拿捏自如。
在清华食堂开设“英语窗口”后,张立勇的口语交流能力提高极快,有的学生想试试这位切菜工到底有多深的水,买过馒头后故意把话题引到饮食以外的领域,但无论问什么,对方话音一落,张立勇马上就能用英语对答如流,发音之标准令外语系的大学生都感到汗颜!“第15食堂有个爱玩‘英语脱口秀’的小师傅”,一下成了清华园最热门的新闻,不仅学生们纷纷慕名来买张立勇的馒头,一些老师也怀着好奇找小张师傅“过招”。
2000年的4月一天,哈佛大学一位著名女教授到清华作学术交流,听说张立勇的事迹后,专门到食堂找他闲聊了一阵。尽管已有思想准备,张立勇一开口还是令这位美国女士感到很吃惊,他敏捷的思维、流利的英语、温暖的笑容,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事隔两年后,美国一家媒体采访她,谈到对中国清华大学的印象时,女教授由衷地称赞:“那真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连在校园食堂里卖馒头的打工仔,都拥有高超的英文水平和极好的修养!”
当年7月,张立勇顺利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这让他信心倍增。2001年,他报名参加了托福考试,成绩一下来,竟是630的高分!消息传出,整个清华园都沸腾了,在水木清华BBS上,大学生们将他比作《天龙八部》中那位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扫地僧”:“要说还是咱清华人才济济。少林有‘扫地僧’。清华有‘馒头神’,都一样惊世骇俗!”他的艰辛,他的刻苦,他的顽强,让清华学子动容。这所中国最高学府的网络论坛上,首次为一个农民工的坚韧好学掀起了波澜,“馒头神”张立勇更成了清华大学的热点人物。
破雾而出,切菜工“变身”金领CEO
不过,一考成名后的张立勇淡定而从容,并没有给国外的任何一所院校寄留学申请材料,他考托福只是想验证自己的英语水平。当时,张立勇的工资只有七八百元,除去留给自己几十块钱的零花外,剩下的全都寄给父母。尽管如此,面对教育机构开出七八千元月薪请他去工作,小伙子竟然婉拒了。大家都很不理解,为什么不选择更好的工作和生活,还要继续留在食堂打工,这不是“人才浪费”吗?但事实上,张立勇不忍告别清华,是因为这里拥有良好的自学环境,同学和老师们都那样平易近人,学习上遇到什么难题,他可以随时“逮”个人滔滔不绝地发问。
于是,张立勇继续在食堂切菜卖馒头,工余开始自学大学课程。一年后,他拿下了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的大专文凭;隔了两年,他又拿下了北大国际贸易专业的本科文凭,终于圆了一个迟到10年的大学梦。当天晚上,张立勇破天荒地花掉大半月工资,宴请了所有的同事和朋友。酒桌上,这个沉默、内敛的小伙子哭得一塌糊涂。只有他自己知道,这一纸文凭的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吃了多少苦头……
2004年7月,张立勇出版了他的自传《英语神厨―――我在清华打工》,书中讲述了他的打工和自学经历。没想到,该书一面市就受到全国众多大学生和打工者的热捧。销量惊人!读者们都视他为最好的励志楷模,十年磨一剑的张立勇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偶像。
接下来,到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签名售书,以及到各大高校为师生们讲述学习的重要性、如何学习、怎样坚持学习等技巧,就成了张立勇生活中的一部分。他的演讲风趣幽默。不时引发同学们的掌声和欢笑。这位从神话中走来的清华农民工,用朴实的话语,把自己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无私地传授给了许许多多的人。不久后,他被授予“首届中国青年学习成才奖”,被《人民日报》评为“中国十大年度新闻人物”!
2007年,这位自学成材的打工仔又顺利通过学位答辩,拿到了传播学硕士学位,给他传奇的经历又深了一道光环。当年6月,“馒头神”不再卖馒头,而是被招进清华大学后勤部门做起了行政工作。
张立勇没有忘记是热心的清华人成就了他,父母生病,领导在经济上给予帮助;买不起英语教材,一些素不相识的学生给他各种英语辅导书和磁带;在北京11年了,他几乎没有买过一件衣服,都是同事、同学、领导们送的……所以,一旦有人需要帮助,他也会毫不吝啬地伸出援手。比如两位考进清华后,成绩连续出现过几次不及格的学生,与张立勇一席长谈后触动很大,恭敬地称他张老师,之后他们的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2008年8月,美国著名的“金头脑”英语传播公司,在与张立勇多次沟通后。聘任他为中国分公司CEO。丰厚的工资待遇,一下把这位打工仔推进了金领阶层。此时,张立勇终于成了破雾而出的太阳。
血脉传承范文2
关键词 血管成像仪;儿科;静脉穿刺
提高儿科静脉穿刺成功率对于小儿治疗措施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操作时的光线、操作台的高度,护士的舒适度、对患儿的固定程度等因素对穿刺的成功率都有较大的影响,其中操作时的光线尤为重要。以往为患儿进行静脉输液时,将患儿置于病床或护士腿上,让其家属固定住患儿头部和双腿,由于病床光线不充足,加之护士操作姿势不舒适,没有固定位置供护士操作,使儿科静脉穿刺这一本就有难度的操作就更难成功,特别是肥胖患儿和皮肤较黑的患儿就难上加难。基于此情况,本科自行设计操作台,配备1台红外血管成像仪,再配备可调高矮的工作凳,大大提高了儿科静脉穿刺成功率,节约了护士时间,降低了护士识别静脉的难度,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减少了护患纠纷。
临床应用
在具体操作时,护士先打开电源开关,将配好的药液挂在输液架上。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时,将患儿置于操作台上,固定患儿头部和手脚,打开仪器运行开关,灯亮,调节支架高度和角度,使被穿刺部位的静脉处于机头正下方20~30cm处,即可显示该皮肤处浅层的静脉血管,切记不能照射患儿的眼睛。若显示效果不理想,可以短按开关按键,可在基本模式和圆润模式之间切换使用。照射下的血管成紫黑色,每条血管的粗细弯直分明可见,选准粗直血管,固定好患儿头部,调节工作灯到适应位置,采用坐姿进行穿刺,记住一定要固定好患儿,不然就有些晃动,无法进针。如果完全不合作或较大患儿,可在灯光下找准血管,用棉签点好血管两端,退出灯下再进行穿刺,这样成功率也非常高。如果是较大患儿进行四肢静脉穿刺也特别适用,患儿可采取坐姿进行手背静脉穿刺,进行足背或大隐静脉穿刺,可让患儿躺在操作台上,固定好足部,调节灯的高度和角度,一样可以成功穿刺。操作完毕后,可将仪器转到一边,关掉运行开关就可以了。
体会
血脉传承范文3
关键词:急诊;静脉穿刺;无回血;原因;护理对策
在急诊患者的静脉穿刺操作中,静脉穿刺见回血是穿刺针成功刺入血管的重要判断标志之一。然而,在急诊患儿的临床护理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现象。通常的处理方法是重新选择皮肤进行穿刺,这样增加了患儿的痛苦,也影响了患儿家长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了对临床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不利于后续护理干预的开展[1]。本文对急诊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儿科急诊收治的使用头皮静脉输液患儿3584例为观察对象。3584例患儿中,穿刺操作成功后未见回血的有72例,其中5例患儿出现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2次或2次以上。这72例穿刺操作成功但未见回血的患儿中,重度肺炎患儿32例,腹泻合并脱水患儿24例,高热惊厥患儿11例,其他疾病患儿5例。
1.2方法
1.2.1操作方法 护理人员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选择易穿刺的静脉,例如正中静脉(正中静脉是指患儿头皮静脉中比较粗大的一支,短粗而直,暴露程度比较充分)。给予患儿常规消毒操作后,用左手食指和拇指分别固定于穿刺静脉的两端,右手持针沿着患儿静脉向心方向,快速刺入患儿的头部皮肤,进入皮下组织后再沿着静脉方向将针头潜行刺入患儿的静脉[2],见回血后可进行固定处理。
1.2.2分析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分析选择回顾性分析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急诊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的原因,进行归纳总结;以临床护理实践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策。
1.3观察指标 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正确的穿刺方法,给予患儿头皮静脉穿刺。在进行穿刺操作的过程中,头皮针已经进入患儿的静脉,有落空干且在患儿的血管内滑行顺利,但未看见回血。进行反复挤压头皮针的近端输液管后,仍然没有看到回血。患儿的头皮局部为发现隆起现象,松开输液器开关固定针头后静脉输注通常,患儿表情自然,无痛苦表情。直到静脉输注完成后,局部头皮无水肿且无渗出现象。
2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出现的原因
2.1疾病原因 患儿处于疾病状态中,特别是病情较为严重的患儿,容易出现血流速度、血液粘稠度、血容量等临床指标出现异常,导致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未见回血现象。
2.2静脉原因 患儿年龄偏小,头皮静脉多为网状分布且尚未形成静脉瓣,血管特点为血管细小、管壁薄、血管充盈不足,1岁以下患儿尤为明显[3]。此外,患儿长时间接受输液治疗,药物刺激血管,导致患儿局部静脉的弹性极差,甚至出现了血管硬化现象,导致头皮针刺入患儿的血管后,未见回血现象。
2.3心理原因 患儿在接受穿刺操作时,因内心恐惧、害怕疼痛而哭闹不止,外周静脉出现痉挛现象,血管收缩变细,管腔狭窄,穿刺成功后不见回血。
2.4护理人员原因 护理人员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①调节器位置低:调节器位置偏低,导致与头皮针相连的液体减少,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着间隔,液体向后压缩较难,增加了回血阻力;②开关未关紧:受重力作用,头皮针开口处形成了正压力,与静脉压力产生了对抗作用,不易回血;③输液瓶悬挂过高:见笑了静脉压与输液瓶内压的压差,不易回血;④穿刺方法:小儿头皮静脉镶嵌与颅骨骨缝内,无法阻断静脉血流,不易回血;⑤穿刺速度:护理人员穿刺速度控制不当,穿刺速度较慢,回血较为困难。
2.5其他因素 头皮针型号偏小;环境温度过低,患儿血管收缩;患儿过于肥胖,血管狭窄等。
3护理对策
3.1纠正疾病状态 ①肺炎影响呼吸功能的患儿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畅、血液流动速度减缓等现象,患儿在静脉穿刺成功后未见回血现象,对于此类疾病患儿,应该及时纠正患儿的缺氧状态,改善微循环;②腹泻严重且伴有脱水症状的患儿,由于大量的体液流失,导致循环血量不足,浅表静脉关闭塌陷,血液粘稠度有所升高。应该及时补充患儿的血容量,纠正循环血量不足的症状;③高热惊厥患儿长期处在高热状态,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迷走神经的兴奋度降低,肠胃活动减缓,消化功能也随之下降,最终导致患儿的血容量相对不足,末梢血液循环出现障碍,血流速度减缓,容易出现患儿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现象,应该及时给予患儿液体补充,以纠正患儿的血容量不足现象[4]。
3.2规范操作 护理人员应该选择粗直、弹性好、充盈、易于固定的头皮静脉进行穿刺,如而后经脉、前额静脉等。根据患儿头皮静脉粗细,选择型号相宜的头皮针。正确执行穿刺操作方法,熟练穿刺技术,胆大心细,又快又准,控制穿刺速度,提高成功率。掌握头皮针假性阻塞的处理方法,轻轻转动头皮针,使用无菌棉球将针柄稍稍垫高,分开头皮针的斜面与血管壁。
3.3输液技巧 在进行穿刺操作时,要将调节器开关置于高处,减小回血阻力;将输液瓶放置于低于穿刺平片处,增加穿刺的负压,提高回血率。使用2ml注射液抽取2ml生理压水,连接头皮针,排气,穿刺进入批复后,回抽注射器,增加负压,促进回血[5]。其他技巧:接头断开法、输液器反折法、热敷法、静脉挤压法等[6,7]。
3.4心理干预 患儿输液区可以张贴一些卡通人物形象,播放动画片等,减少患儿对陌生环境和穿刺操作的恐惧。
参考文献:
[1]陈虹宇,赵淑玲,李莹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03:111-112.
[2]贾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无回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2,11:139.
[3]杨秀云.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判断及处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4,24:3234-3235.
[4]韩霄,王文妍,毛积分.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穿刺无回血的原因及对策[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09:533-534.
血脉传承范文4
静脉穿刺见回血是穿刺针成功刺入血管的最重要的判断标志之一。但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现象,而护理人员往往采取重新选择头皮静脉进行穿刺,这样既给患儿造成二次穿刺的痛苦,增加护患之间的矛盾,又造成血管的破坏,增加穿刺的困难,甚至贻误抢救及治疗的最佳时机。
1 临床资料
2009年7月-2010年6月,本科门急诊患儿20701次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有127例患儿153次发生了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现象,其中同一患儿出现此种现象2次或2次以上者11例。
2 穿刺成功后无回血的判断
护理人员按正规程序进行操作,穿刺过程中护理人员明显感觉到头皮针进入静脉(有落空感或针头已在静脉所在范围内),且再将针头向前推进时无阻力,但无回血,打开输液开关,静脉点滴通畅,穿刺局部无肿胀,患儿无疼痛及不适,静脉点滴能够顺利完成。
3 原因分析
3.1 患儿因素
3.1.1 静脉因素
3.1.1.1 自身特点
小儿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且无静脉瓣[1],大多数血管细小、管壁薄且血管充盈不足,尤以1岁以下小儿为甚。
3.1.1.2 血管弹性差
慢性病长期输液、化疗患儿,长期药物刺激造成局部静脉弹性差,甚至血管硬化,致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回血。
3.1.2 血液因素
3.1.2.1 血容量不足
剧烈呕吐、腹泻及大量出血易造成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致浅表静脉管壁塌陷,而造成穿刺成功无回血现象。
3.1.2.2 血液流速缓慢
危重患儿大多呼吸循环衰竭,末梢血液循环不良,血流缓慢,不易回血。
3.1.2.3 血液呈高凝状态
中重度脱水的患儿血液黏度高;先天性心脏病右向左分流时,血氧饱和度降低,红细胞代偿性增加,血粘度增高;DIC的患儿血液呈高凝状态,加之头皮针细小,容易堵塞针孔,造成不回血。
3.1.3 心理因素
患儿恐惧、疼痛等,外周静脉痉挛,血管收缩变细,管腔变窄,不易见回血。
3.2 操作者的因素
3.2.1 调节器因素
3.2.1.1 调节器位置低
调节器越低,与头皮针相连的液体越少,由于液体分子间存在间隔,液体向后压缩越难,回血时阻力增大。
3.2.1.2 开关未旋紧
一定要旋紧调节器的开关,使调节器与头皮针之间的液体形成密闭系统,否则因重力作用,头皮针开口处形成正压,对抗静脉压力,不易见回血。
3.2.2 输液瓶的高度
穿刺时输液瓶挂的太高,静脉压和输液瓶内压压差减小,不易见回血。
3.2.3 穿刺的方法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无法扎止血带,穿刺者只有用左手拇指、示指固定被穿刺患儿的血管两端,右手持静脉头皮针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2],且小儿头皮静脉又镶嵌于颅骨骨缝内,无法阻断静脉血流,所以不易出现回血。
3.2.4 穿刺的速度
受惯性的影响,进针的速度越快,越易见回血;进针的速度越慢,越不易见回血。
3.2.5 头皮针
3.2.5.1 型号
头皮针型号越小,静脉回血的阻力越大,越不易见回血。
3.2.5.2 位置
穿刺时头皮针的斜面与患儿静脉壁相接触,形成假性阻塞,造成穿刺成功后无回血。
3.2.6 环境因素
寒冷、消毒液的冷刺激使血管受冷收缩变细,不易见回血。
3.2.7 其他因素 胖瘦等。
4 护理对策
4.1 正确选择头皮静脉,尽早开放静脉通路
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充盈,易于固定的头皮血管,如颞浅静脉、前额静脉、耳后静脉等。对危重、呼吸循环衰竭、中重度脱水的患儿,应尽快建立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周围血液循环。
4.2 头皮针假性阻塞的处理
轻轻转动头皮针,或将针柄用棉球稍垫高,让头皮针的斜面与血管壁分开,一般可解除假性阻塞。
4.3 正确选择头皮针型号,提高穿刺熟练程度
根据小儿头皮静脉的粗细,选择相应型号的头皮针。平时要苦练静脉穿刺技术,穿刺时要胆大而心细,对自己要充满自信,不要因怕穿破血管而缓慢进针,要力求又快又准。
4.4 掌握输液技巧
4.4.1 调节器高挂法
穿刺时将调节器开关尽量往高处放,这样输液管里的液体容积相对增加,回血阻力变小,易见回血。
4.4.2 低挂输液瓶
穿刺时将输液瓶稍低于穿刺平面,可增加穿刺的负压,易见回血。
4.4.3 注射器回抽法
用2ml注射器抽2ml生理盐水,与头皮针相连,排气,穿刺进入皮肤后,回抽注射器,形成负压,易产生回血,这是临床上最有效的一种方法。
4.4.4 输液器反折法
穿刺针进入静脉后,将输液器近端反折,再松开,增加了负压,易产生回血,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
4.4.5 接头断开法
穿刺时可将头皮针与输液器接头断开(保持接头处无菌),由于输液器内液体压消失,易产生回血。
4.4.6 热敷法
穿刺前可用小毛巾蘸点温开水在头皮静脉处热敷一会儿,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易产生回血。对小儿剧烈呕吐、腹泻、大出血、休克等导致周围血液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尤其适用。
4.4.7 静脉挤压法
穿刺时可在穿刺点前方将静脉由近端向远端挤压(注意不要触及头皮针),由于给予静脉外在动力,易产生回血。
4.4.8 婴儿哭闹法
患儿哭闹时静脉压升高,易产生回血。
4.5 合理选择穿刺部位,保护头皮静脉血管
对长期输液、化疗患儿要有计划的合理选择血管,严格遵循由细到粗,由远端到近端,交替使用的原则,保护血管,减少穿刺困难。
4.6 心理护理
输液区可以张贴一些可爱的卡通人物,放映儿童动画片,减少小儿对陌生环境的恐惧,穿刺时做好小儿的安抚工作,使其尽量配合。
5 小结
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中,我们除了要有过硬的穿刺技术外,还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穿刺成功与否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
参考文献
血脉传承范文5
关键词:课外活动;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更加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修养、素质。语文教师应该更加细致地教授传统文化。
一、强化写字训练,认真写好汉字
汉字是中华传承的关键,汉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汉字的认识,让学生们了解到汉字形态优雅、意义深远;鼓励学生多学习名家书法作品、多临摹、多看,提高眼界,掌握学习技巧,长此以往才能形成自己的字体风格。
二、加强对联教学
对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意境相合,对仗工整,是民俗风情的重要体现方式。重视对联教学,更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开阔学生视野。对联教学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去做:(1)收集与对联有关的经典故事,让学生对对联产生兴趣。(2)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经典对联,品评同学的对联。(3)进行对联有奖竞技,教师学生一起参加,可以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水平,促进学生学习热情。(4)平时多加训练,把对联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当中,为亲朋好友写上几幅对联,节日为自家门庭添几分与众不同的风韵。
三、做好谚语传承
谚语是我国流行最广的传统文化固定语句,往往简单的一句话却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且更加生动形象。现在的谚语却只有在农村才广泛流传,很多学生甚至连谚语是什么都不懂,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所以加强谚语的教育刻不容缓。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收集谚语,平时教学中也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谚语来教育学生一些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模仿、学习,进而发掘更多的谚语。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感觉谚语的贴近生活,像气象谚语中的“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马上就来到”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雨前燕子是否低飞,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谚语的兴趣,让谚语真正走进学生心里,让学生乐于运用谚语,如此才能更好地传承谚语。
中华五千年的精髓带领学生在文化嘈杂的环境里开辟出一条长久的血脉传承道路,不遗弃民族文化,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责。
参考文献:
血脉传承范文6
再生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是指后人为了继承传统武术的技术与文化,在其发生地或者流传地域所建构起来的新的境地。历史环境的变化和社会文化的更替也造成了再生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变质。第一,传统武术文化发源于民间,其再生性文化空间的变质与它所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存不仅含有武术文化内涵的继承,传播路径的抉择和传承人产生机制等方面的合理配合,而且也要以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为依托。第二,随着人们逐渐重视弘扬传统文化,部分历史上流传的民俗节日也逐渐恢复开展,人们花费大量精力试图恢复曾经存在于历史中的传统武术文化原貌,然而不可阻挡的是传统武术再生性文化空间的变质。遗憾的是大众所能看到的是武术家不断上演的竞技武术样式,而以民间文化为内核的传统武术文化日益成为历史的回音,活在人们的记忆中〔4〕。例如,当今种类繁多、花样百出的武术节会,只有为数不多的运动员的身影和掌声,而社会武术活动早已变成以武术为健身手段的武术爱好者的自我消遣和娱乐。传统武术再生性文化空间的转型,使其本身在传承过程中日渐脱离武之为武的本真和本来面目。近些年来,一些以弘扬传统武术文化为口号的武术比赛转而成为招揽顾客的商业演出,例如商业气息浓重的武林风擂台赛,虽然创造了很高的电视收视率和大众关注度,却在无形中促使了再生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变质。
2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
2.1实现武术文化的活态传承
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我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活态传承是传统武术文化空间保护的核心部分。因而,在保护传统武术文化血脉,拓宽传统武术文化生存空间的基础上,扩大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规模是必需的,其固有的师徒垂直传承与耳提面命的口传心授,能够更好地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动态传承不仅包含传统武术的基本技术技法,还包括弘扬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的系列内容,照顾到传统武术文化空间内在的层级性。因此,如何才能有效地确立传统武术传承者的社会身份,明确其与相关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形成可视化的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标准,对于传统武术的当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优化再生性武术文化空间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和习得的,同时也是依靠代际相传而保存其血脉的,然而这种传承需要有合适的文化空间作为背景。传统武术门派林立、技法多样的特征决定着其文化空间传承的复杂性。原初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并不是全然不动地复制前人武术活动遗迹的过程,毕竟这种未受干扰的原生态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因而,应该在对原初性武术文化空间进行保护的同时,优化再生性武术文化空间。例如,定期邀请传统武术名家教拳,访问传统拳师练功场所,深入拳师生活、进行拳理领悟,还原乡村传统武术习练场景,以真正实现再生性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优化。
2.3发挥政府和社会双驱动力
传统武术文化空间的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双向努力。一方面,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逐步落实,从2006年开始,政府已经将大批优秀的民间武术拳种纳入了“非遗”保护名录,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创造了最有利的时机。传统武术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被贴上了国家形象的文化标签,于是成为我国至为珍贵的文化资源。例如河南焦作市将一山一拳作为焦作市的旅游名片,又如四川省峨眉山市将峨眉武术作为本市形象的象征和身份标志。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和其所属群体的角色和身份会随着场景的变动而转化,其所属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也同样依靠其环境变化,环境的变易决定着他们的文化认同程度,而文化认同又必须在特定的文化空间内实现〔5〕。因而,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认同的基础上,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基因的保持需要政府与社会的双驱动联合力量来推进,形成集文化、教育和旅游三位一体的驱动机制,打通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播渠道,适当放宽国家政策,灵活调整政府策略,成立有关的传统武术社团、研究机构和表演团体等传播平台,对传统武术文化实施多层次的保护。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