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贸易就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就业范文1
1.毕业生就业企业分布
据对湖南省几所高职院校2007年国际贸易专业354名毕业生进行典型性抽样调查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占比重达84.7%,在大型企业就业的仅占15.3%。而供职于民营企业的占就业人数的81.7%;供职于国有企业的占8.2%;其他10.1%则集中于三资企业。
2.毕业生就业地域分布
统计显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分布在省外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6.2%;省内人数占总人数的43.8%。而省内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占该专业省内就业人数的47.2%;而省外则主要分布于深圳、东莞、广州、浙江等沿海省市,占省外该专业就业人数的79.3%。
3.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
从调查统计来看,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分布在营销、报关、报检、单证处理、商务秘书等岗位,各岗位人数分布比例分别为28.7%、14.4%、11.1%、22.8%、12.8%,其他岗位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10.2%。
企业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要求
1.对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企业普遍要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经济贸易的基础知识、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等四部分知识结构。高职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掌握熟练的外贸业务处理能力,相对宽厚的技术基础知识,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第一线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毕业生认为学校在培养该专业学生时应注重这一知识结构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充分体现这一知识结构的特点。
2.对毕业生能力结构的要求
调查中还表明,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普遍要求有较强的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外贸业务处理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生也普遍感到工作中对计算机与外贸业务结合操作能力的要求高,对外贸业务处理能力也异常突出,特别是对外营销能力、单证处理能力、报关、报检能力应用较多,其应用比例分别达到了25.7%、40.2%、20.3%和10.8%,其他方面仅为3%。另外,毕业生还普遍感觉自己的动手能力差,处在一种想做却做不了的阶段。他们认为学校的教学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
1.人才需求量分析
据国内知名人力资源供应商――前程无忧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1月份其了2773家外贸企业的19995个需求职位,包括从跟单员、外贸业务员、采购员到进出口经理、涉外律师、商务谈判师等各种职位,位居行业需求排行第六位,而2005年同期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排行在十五名之外。
中国对外贸易正在经历又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加人WTO后,中国企业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渗透海外市场,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新《外贸法》,允许个人经营进出口贸易,我国外贸业面临了全新、多变的发展机遇。与大幅增长的贸易业务不协调的是我国外贸专业人才的供需严重失衡。
根据估计,即使仍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5年内,国内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将达到36万家,是现在外贸企业数量的2倍,仅按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位外贸专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根据国家教育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统计,我国每年高校经济类毕业生在13万人左右,即使13万人全部从事外贸工作,5年内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尚有100万人才的大缺口。因此,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就业形势相当乐观。
2.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专业方向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2%、36.4%、21.5%、17.9%。
3.相关岗位的资格证书要求情况
据调查分析,对外贸易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必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具有单证员证书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非常少,拥有报关员证的人才严重紧缺。统计数字显示,现报企业与注册报关员之比竟为9:1。随着外贸量的增长,对持证报检员的需求增大。加之,国家规定2005年6月30日之前,没有参加报检员资格全国统一考试获得报检员证书的人员将不再具有报检资格,不得从事报检业务。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对持报检员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在社会上更加供不应求。
4.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新的要求
(1)操作和语言技能。企业选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时,不仅仅注重学历,更注重其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以及对所在行业是否了解。出于与海外客户沟通联络的需要。这些人员须具备一定外语水平,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直接与国外客户打交道的人员更要能够熟练运用英语。
(2)灵敏把握市场信息以及沟通协调的能力。外贸业务涉及海关、物流等方方面面,且每个国家的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外贸企业人员必须灵敏捕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信息,同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3)较强的营销能力。企业对外贸人员的要求仅仅能说英语,能翻译文件,是远远不够的,现在企业的要求包括了多方面,比如沟通、开拓、商务谈判、把握商机等能力,这就需要我国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应该注重国际营销经验的积累,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角逐中,在国际推广方面运用各种营销渠道、专业手段来吸引国际买家的眼球。
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能够从事我国各行各业对外贸易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坚持“理论够用。专业扎实,强化技能,重视应用”的人才培养原
则。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知识、能力、素质模块化,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立体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必须要与未来的工作有相当强的“粘合性”,使学生成为能适应未来国际经贸竞争的“外语+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形成具有自我创造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
(1)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应与从业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紧密结合。属于国际经贸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相对较多,如报关员、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从业资格考试,国际商务师系列考试等。在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试的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另外,对有重叠内容或教学要求有共同地方的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一般都是以中文的理论及单证为主进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强调英文函电的使用以及英文单证的制作,为了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应对该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把外贸函电的内容整合进去。教学中,业务流程的讲解和外贸函电的应用结合在一起,每一个环节中英文相对应,每一步骤力争和实践环节相符,使我们的教学真正跟上时代的需要。
(2)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实施手段。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突出“以案例教学为中心、以实务为中心、以操作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实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信息,或参与社会实践,集合团队的力量进行问题的分析或解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要注意“讨论式”“启发式”“对比式”“归纳式”等多课程执行方式的有机结合运用、总结和推广,将计算机等辅助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使课堂富含强大的信息量和直观上的艺术享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在教学中体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专业,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东盟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此,除了在教学方法上培养国际化意识,还须在教学中贯穿“英语”的使用和应用,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应采用阶段性递进的“双语教学”,努力使毕业的学生能较好地使用英语进行业务交流。
国际贸易就业范文2
一、调查背景
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从80年代的一条“布街”起步,1992年市场正式冠名为“中国轻纺城”,2007年10月,商务部正式授权“中国柯桥纺织指数”,成为全国第一个纺织指数,成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成交额最高的纺织面料专业批发市场。中国轻纺城位于绍兴县城中心区域,距离萧山国际机场仅28km,距离宁波-舟山港106km,北距杭甬高速公路8km、杭甬运河2km,连接嘉绍跨江通道、萧甬铁路复线,水、陆、空交通十分便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从全国第一家室内轻纺产品专业市场开始发展到亚洲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日客流量10万人次,经营纺织面料1万余种。产品远销187个国家和地区。纺织品市场12个,轻纺原料市场1个,纺机及轻工类市场5个,全球1/4的面料在此成交,全国近1/2的纺织企业与其建立了产销关系,市场成交额连续17年位居全国同类专业市场之首。
二、基本调查情况
调查目的与方式
本次调查于2013年七月下旬主要针对纺织贸易出口公司的生产规模、经营品种和销售渠道,对人员的需求及待遇情况进行实地走访,本报告主要根据观察法和访问法来分析和判断外贸公司的现状,意在为我们学习国际经贸专业的同学提供一些职业方向和针对性的建议。在走访的过程中,可见纺织贸易出口的市场是极大的,厂家及公司的竞争也很大。通过了解原料的加工,布料的生产、染色、印花…包装、出口。对老市场规模和店铺设计了解来判断新市场竞争力;对入驻商户的访问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以便新市场能最快被接受;通过对商户成分的分析和经营种类的了解有利于制定最佳的招商策略
公司外贸人员需求情况
业务员:有内业务员和外业务员,也就是接单员。内业务员:一般是和国内的人做生意,不需要英语基础很好的;而外业务员,就是说是出口公司(外贸公司)客人大多数是外国人,需要有熟练的外语和发英文邮件的能力。理单:事情就要多一点,需要和工厂联系,要排单,还需要核算单子的成本,所以也算是半个出纳。跟单员:当看到比如颜色不够深或者颜色不对,就会当场在染厂做处理,比如进缸再重新染一下等,因此跟单员基本上是在染厂,在装货前也需要检查货物的质量,将工厂里的布料重新松开,把不好的布或者有瑕疵的布剪掉。
出纳统计与会计:整理发票,计算公司内部的账。
单证员:业务助理说货物已经快做好的时候,单证员就开始定船,订舱,然后和业务助理送货/装货的具体时间,将集装箱从船公司拉出来 到包装厂来装货物。根据贸易合同办理出运手续(委托货运作进出口),同时保证货发出去,货款可以得到,同时提供目的港客人所出运的航次提单号,还有预计到港日期,以便目的港办理相关的手续,从出运货物到结汇完毕都是单证员要做的。
外贸(内外)业务员职责:1.开展外贸业务,拓展海外市场,开发、维护国外客户;2.负责国外客户的接待,订单的洽谈与制定;3.协调和管控订单进行中的相关问题,切实做好客户服务工作;要求:1.热爱公司和本职工作,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能将客户要求与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2.英语四级以上,英语口语流利,能通过E-mail、电话或面对面与国外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三年以上外贸工作经验,熟悉面料知识及外贸订单操作流程。4.注重细节,乐于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水平。起薪水平,2500-3000元 比例:15%。跟单员职责:1.根据公司要求对加工单位质量的跟进和管理;2.做好各项数据的统计,随时跟进和报告生产进度。要求:1.能独立操作订单从生产到出货为止的全流程理单;2.能判断工厂具体的工艺等技术问题;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诚实、守信、有责任心、能吃苦耐劳;5.能熟练使用基本的办公软件;起薪水平2000-4000元,比例:7%。单证员职责:熟悉进出口流程,会操作TT,LC,DP单据,收汇申报,能熟练操作办公软件。要求:1.熟悉外贸单证操作流程,出口退税及相关知识,信用证及相关知识,熟悉报关及商检流程,懂船仓,订仓等业务;2.会基础的英文口头及书面表达技巧,熟练操作常用办公软件;3.工作细致、严谨,有较强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起薪水平:2500-3000,比例:2%。业务助理职责:整理,安排订单,与客户联系及生产进度跟进,工作细心,吃苦耐劳,为人谨慎塌实,懂基础英语;要求:肯学又学的好,做事情清楚有条理,起薪水平2000—3000元,比例:3%。
文员职责:负责处理简单的日常办公事宜及面料检验工作,懂相关面料常识的可优先录取,要求:1.工作认真细心,有责任心与上进心,为人友善; 2有基本英语基础,能看懂简单英语;3. 试用期:3个月,如有类似工作经验者可以缩短到:1—2个月,年底奖金,考察期满提供五金保险,提升工资,起薪水平1500—3000元,比例:8%。会计职责:公司财务管理,要求:精通外贸财务知识,能熟练操作电脑,起薪水平2500—3500元,比例:3%。出纳统计职责:负责出纳本职工作,协助单证银行交单,要求:1.熟悉银行承兑汇票办理2.了解单证工作并能协助;3.能够灵活使用excel表格,会一点英语,起薪水平2000—3000元,比例:5%。理单职责:从下单到出货能独立完成工作,要求:沟通理解能力强,工作一定要细心,起薪水平2000—3000元,比例:4%。
三、小结与建议
国贸专业出来可以做外贸,但是不是外贸专业照样也可以做外贸,大家都可以从事这个行业,显得我们学国贸的就没什么地位了,更何况现在外贸也没有前几年那样景气。但是选择了国贸这个专业,好好努力也可以做的很有成就的,英语真的很重要,毕竟英语是国际语言,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有益无害,大学期间要用心学,特别是口语。
进入社会,适应一个新的岗位主要是结合了在大学里积累的优势,所以在大学四年我们要尽量发挥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不管专业是否自己喜欢,大学四年关键培养的是自学能力,有这个能力存在,即使专业不对口,也能尽快地学习和进入。大多数企业都希望招聘的员工踏实肯干,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社会对非常专业人员的需求是有限的。也就是说,所学专业知识技能面过窄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注意自修相关课程知识,将来只懂得、只能解决单一方面的问题,同样不是企业所期望的。或许很多刚刚进入企业的大学生都明显的感受到:企业强烈期望每一个员工都是超人――一个人可以兼任N个工作。当然,在大企业这种现象会少得多,然而,毕竟中小企业才是多数。
因此我建议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技能,更新就业观念。
1、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仅仅只有就业意识,因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会在一定程度上饱和,现在尤为严重。因此我们要树立创业意识而不能把眼光仅仅限于就业。2、要踏踏实实地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要有灵通的就业信息和强硬的个人素质。专业很重要,但欲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需要我们在大学期间,拓宽、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将来总有用得到的时候。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技能自己主动去补充。大学是一个自由度相对较高的环境,成才与否关键在个人。只有能力才是金饭碗,走到哪里都会闪闪发亮。在当今社会,只有有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3、要广交益友。朋友多了不是坏事。一个人在外难免会遇到挫折,此时朋友的帮助很重要。4、在选择职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供需信息。准确掌握人才市场的供求信息,对于我们大学生择业尤为重要。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谁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信息,谁能从实际出发,准确审视就业形势,谁就能早日步入理想的职业岗位。
国际贸易就业范文3
就业导向 国际贸易 课程体系改革为了适应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开始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应当如何优化现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使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化,这对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国际化外贸人才起着不可估量的关键作用。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起点, 构建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正确定位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进行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导向教育模式”的思想精髓是:就业导向、强化通能、注重应用、品格发展。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要强化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要与产业单位紧密合作开展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上岗就业所需技能完全接轨;要加强学生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成为守法、诚信、有社会责任感、有团队精神、勇于进取的公民和专业人才。为了了解企业对所需外贸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我们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量的企业急需一些既掌握相关外贸知识又具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用型经济管理和服务人才。在此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的思想,把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为: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适应外贸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管理、业务、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外贸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的职业岗位定位在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和商贸企业的营销人员。
二、就业导向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路1、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主要任务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化,高职教育必须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用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职业岗位(群)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明确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的原则有:(1)市场导向原则,即以实现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驱动力,以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源泉,将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融入课程。(2)职业导向、应用导向、行动导向原则,即按照职业岗位(群)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境,回归工程实际原貌,重组内容,开发课程。(3)课程教学目标服从、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原则,即强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和作用,注重课程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使课程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要适应课程教学内容需要并利于因材施教,课程教学手段服务课程教学内容。2、课程模式的改革在课程模式上我们摒弃了过去“本科压缩型”的课程模式,借鉴了国际上流行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是(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起源于美国、后在北美和澳洲等地得以推广的一种职业教育思想模式。CBE课程开发模式的核心是能力,课程设计采用模块式方案,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以“必须、够用”为度,教学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专业知识掌握,而是受教育者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因此整个课程体系旨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CBE课程开发以职业分析为起点,并把职业能力看作职业教育的基础,这相对于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学科系统化课程开发来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和传统的课程模式相比,能力本位课程具有许多不同点:在指导思想上,前者是学科导向型的课程模式,主要由学科专家参与制定课程,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科,后者是就业导向型的课程模式,吸收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制定,满足产业界和雇主对培训对象的要求,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职业需求;在课程内容组织上,前者是按学科的逻辑顺序排列课程,后者是根据与职业活动顺序有关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在课程实施上,前者在教学时注重统一性,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差异,后者注重个别教学,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速度;在课程评价上,前者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后者是评价学生在工作情境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相比较而言,能力课程更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认知实践、模拟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和毕业实践。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我们采用了“课堂讲解与模拟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整个课程内容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中心,将《外贸函电与单证》《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报关理论与实务》《报检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既避免了内容重复,又节约了学时。调整教学内容顺序与实际货物流程一致,引导学生边学边做贸易,真正教会学生做贸易,并形成独特的教材体系,为提高实际操作水平,我们引进了“模拟教学软件”,使学生在方寸之间熟练掌握外贸实务技能。4、按照“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外贸岗位群的职业要求,并结合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证对学生进行具体职业岗位的强化训练,按照“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明确不同职业岗位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资格证书,促使学生实现“双证”毕业(表1)。
总之, 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教育教与职业岗位工作之间的密切关系。面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建立由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框架、对外贸易工作领域分析框架和国际贸易专业学习领域分析框架构成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分析框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基于对外贸业务流程、主要外贸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知识能力等工作领域内容的认识与把握, 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国际贸易专业学习领域分析, 有助于构建更接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目的的,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有机统一的课程模式。
参考文献:
[1]邵作仁.高职国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J].职业教育研究,2008,(11).
[2]乔庆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J].辽宁高职学报,2008,(9).
国际贸易就业范文4
关键词:学科竞赛;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2012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XM20126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27日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引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世界经贸格局、全球治理格局、社会价值观念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高校的微观层面上,对国际贸易、经济、金融等专业的学生冲击比较大;尤其是国际贸易专业由原来的热门专业变成了“被亮红牌”的专业;就业压力增大、就业质量下滑。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外贸企业和跨国公司急需具有扎实理论基本、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交际应对能力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目前,很多高校都采取了不同的创新途径,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强化教学手段、加强实训教学等来提升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水平。国际学科竞赛以其互动性强、实践性好、效果明显逐渐成为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成效较快的途径之一。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再认识
所谓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指能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国际贸易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目前,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却赋予了“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更多内涵和更高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扎实的基础技能,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层次。要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知识深厚,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学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系统的课程体系来获得。第二,良好的素质能力,这是人才培养的提升层次,主要是包括必要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心理问题解决能力等;学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人际交流来实现。第三,强大的实践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是人才培养的高级层次,是应用型人才最核心的内涵,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具挑战性的部分,其实现路径呈现多样化和交叉化。
二、竞赛对于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作用
学科竞赛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的有效途径,其重点在于培养人才的应用性。相对于其他培养方式,学科竞赛有着竞争性、真实性、互动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学科竞赛逐渐成为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而学科竞赛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一)激励作用。参加学科竞赛要求学生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要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辛苦的付出。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如果参赛学生获得优异成果,奖金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荣誉证书和学分的认定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求,参赛的经历及感悟则使学生的尊重和自我实现得到了满足,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明显。
(二)引导作用。学科竞赛可以起到方向标的作用,引导学生去主动提升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第一,引导学生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学生必须大量搜集整理资料,阅读文献,主动自主学习意识空前提高。例如,学生在参加商务模拟谈判大赛,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遇到法律纠纷、财务管理、会计、物流等相关知识,就会向相关专业学生、老师及书本去学习。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感觉,一场大赛比赛结束后,自己各种学科的知识都有所增加;第二,引导学生增强团队意识。目前的学科大赛基本上都是以团队为单位参加的。在竞赛过程中,不同专业学生资源优化配置,“以老带新”,从初赛、复赛到决赛,对整个团队协作力、执行力和凝聚力的考验,同时也提升的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团队合作能力;第三,引导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在竞赛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可预见和不可预见问题,对其心理素质是极大的考验。而大赛层出不穷的专业难题也会对学生的主观感觉产生强烈的冲击效果,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快乐。同时,大赛优异的成果也会增强学生的信息和深化自我认知。
(三)实践检验作用。实践的检验是培养严谨、踏实学风的最为有效的办法;而学科竞赛正是重要的实践检验手段之一。从竞赛中,学生能够深切体会自己理论上的不足,加强在这方面的知识积累。学科竞赛通过模拟真实的专业实践,也会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对本专业未来就业的兴趣和能力,检验学生的职业定位。例如,学校很多非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参加商务模拟谈判大赛后非常从事希望外贸工作,就开始辅修国际贸易专业,也为自己的就业提供新的途径。
三、竞赛平台上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竞赛模式多样化不足。学科竞赛作为重要事件教育平台是在20世纪末由清华大学引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学科竞赛发展迅速,成果卓越。学科竞赛形式多样化,以演讲、实践演练、软件操作位主要形式;学科竞赛覆盖学科广,逐渐形成以经济、管理为主导的全方位学科竞赛平台;学科竞赛主体层次区分度明显,既涉及本科、研究生层次也有高职专科层次。从竞赛的设置可以看出,国际贸易专业学科竞赛多样化不足且有同质化的趋势。全国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竞赛仅有三项,而且在竞赛赛制上有重复,尤其是国际贸易商科技能大赛和国际贸易职业技能大赛。
(二)竞赛指导师资不足。学科竞赛不仅对教师业务知识、综合能力有高要求,更需要教师认真负责、精心指导,在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凝练、挖掘具有创新构思并运用到竞赛辅导中,还要掌握学生在竞赛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此,指导老师肩负的责任很重大,而相反获得的认可却不足,致使很多教师对指导学科竞赛热情不足;另一方面,目前国际贸易形势变化巨大,很多教师没有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时往往出现与现实脱节的现象,因此复合型实践型的竞赛指导教师明显不足。
(三)经费支持不足。学科竞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经费主要包括参赛报名费、材料费、制作费、差旅费等等。以全国商科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为例,一支参赛队伍需要各种经费就达2万左右,如果推荐一支队伍参加,学校立项的经费支持远远不够。因此,受经费所限,学生参赛权利受到限制,受益面缩小。
四、对策和建议
(一)引入校外师资。这里的校外师资是指外贸第一线的精英业务员。校内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得理论基础深厚,但实践操作能力远不如校外师资。而这些校外师资走在外贸前沿,将外贸领域新问题、新趋势带进人才培养。在大赛赛制及内容设计时,校外师资的观点更结合实际。例如我校国际商务模拟谈判大赛的谈判案例都是由安徽省技术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骨干设计和论证的,务必保证案例无任何实际操练上的盲点。
(二)加强校与校之间的交流。各个学校在参加国际贸易专业学科竞赛都有自己的经验,学校之间互通有无,一方面可以完善竞赛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另一方面每个学校可以在学科竞赛交流中找出自身的优势,形成本校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三)注重积累。第一,师资积累。参赛学生每年不同,但指导教师却比较稳定。教师要老带新,新促老,形成合理有创新力的梯队。这种师资的积累就是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积累;第二,成果积累。学科竞赛的成果不仅仅体现在荣誉上,更重要体现在后续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上,这也是学科竞赛最主要的目的。
(四)注重学科之间竞赛体制的互动。从以上竞赛赛制、内容以及锻炼学生能力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任何一种竞赛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相关学科竞赛之间应加强互动和及交流,增强学科竞赛之间的关联性和交叉性,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佰英.论国际贸易职业型人才培养的改革取向[J].教育科学,2012.2.
[2]籍丹宁.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实训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12.
[3]刘红燕.国际贸易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4.
[4]李敏,吴丹.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
[5]韦霞.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
国际贸易就业范文5
一、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特点、课程改革及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意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实施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策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明确要求:“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国家层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深度合作的进程,改变以往传统模式的教学形式,以“企业进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依托的教育模式。
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现状。
1、理论研究方面,近五年来,很多学者在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方面做了深人的研究。杨岚、王晓红(2009)提出了“人文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三结合的外贸人才培养模式。俞学伟等(2010)提出了“国际贸易专业`双体系融合’与`个体职业发展引导’培养模式研究”,认为通过职业资格的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融合,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资格证书,为就业服务。李画画(2011)从满足企业需求的角度,提出了建设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诸多专家学者从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在“双元制”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模式发生的根本性转变,为培养实用性人才和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实践研究方面,虽然理论研究的论证已经相当完善,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无法避免的问题有待于解决。陈亮等(2014)校企合作之间冷热不均,合作知易行难。虽然校企合作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已经初具规模,但现实状况中,还存在着诸多只有学院一头热,企业对此并无积极性也没有太多举措。校企合作的深度欠缺,大部分仅限于签订合作意向书,企业接纳实习学生的初级阶段,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张晓燕(2010)学校需要培养合格的学生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需要和企业合作来进行教学定位,然而企业需要的是利益,没有相关利益企业不可能有热度。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使校企合作制度化,而不是人为维护,提高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3、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生源及师资现状。邱萍,周卓华(2009)随着今年来本科院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复杂多样,有普通高考生,对口单招生,中职对接生,高中注册生,中职注册生等,由此造成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基础知识储备薄弱等现象。在高职师资方面,田晓燕(2015)学历结构不合理;“理论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及企业一线人员兼职教师少;一线教师欠缺专业化知识.
三、校企合作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深远意义
1、校企合作可以使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1)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企业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实践,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从中体验理论上的框架知识如何被灵活地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2)校企合作有效地环节双师型教师缺乏所带来的理论教学偏重的教学模式,不再使“毕业等于失业”的模式出现、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脱轨的状况产生,能够让学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高职院校的教师多为知识型人才一从学校步人学校,很少有企业锻炼经验,讲授的课程偏重于理论,与实践性工作有脱轨现象。校企合作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领会理论的含义,同时也弥补了高职师资方面的不足。
国际贸易就业范文6
摘 要:技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本文就技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技师 外贸会计 教学改革
一、技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会计课程教学必要性分析
据宁波海关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宁波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432.2亿元。宁波作为典型的外贸城市,进出口总额再一次攀升。对各类型外贸企业进行分析,发现民营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领跑全市。
宁波作为经济发达的港口城市,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专业人才就业,尤其是国际贸易专业。另外,宁波地区本土的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培养了大量的国际贸易人才。相比之下,笔者所在学校培养的国际贸易高级工与其他本科、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毕业生在职业能力和素质上就显得有些劣势。我们培养的学生很多时候达不到大中型外贸企业外贸业务员的工作岗位要求。这是由于学生进校时本身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强等原因造成的。
那么,如何改善国际贸易高级工的就业情况,笔者认为外贸会计就业岗位将是学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对宁波地区的部分外贸企业进行走访,发现外贸企业中外贸会计岗位人才需求量很大,很多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招不到合适的外贸会计人员,很多已经招聘进来的会计人员都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的国际贸易知识的再培训。这样的做法让用人单位感到力不从心。
笔者学校拥有大量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专业教师。为了扩大国际贸易高级工的就业面,学校早在2007年就开始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了很多会计课程,部分学生在完成会计课程学习后,考取了会计上岗证。同时,对学校国际贸易高级工专业的毕业生近几年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就职于宁波地区的中小型民营外贸企业,其中部分学生在这些企业中担任会计工作岗位。对这些学生所在单位进行调研,企业对学校国际贸易毕业生担任外贸会计工作岗位认同度较高,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毕业生掌握了大量的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熟悉进出口业务流程和各类单据;二是学校毕业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知识,还学习了外贸会计课程,熟悉进出口企业会计工作流程;所以用人单位很愿意到学校招聘国际贸易毕业生从事外贸会计岗位。
上述分析,笔者学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外贸会计课程显得尤为必要,但是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分析,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
二、外贸会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在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遇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教材不合适
目前市面上的外贸会计教材大都面向高职,教材内容偏理论,缺乏实务操作,很多知识点又与外贸企业实际情况脱节比较严重。对于技师学院的学生来说,理论学习有难度,由于缺乏操作性,学习积极性自然而然就降低了,学习效果就会打折。加之,近几年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不断改革,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导致教材不符合技师学院的教学要求。
2.学生思维定势
专业教学计划考虑到学习的有效性,在学习外贸会计课程之前,必须先学习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等课程。所以教学计划中高一开设了会计基础课程,在随后的学期中,不断加入其他会计课程。但是,很多学生由于缺乏职业目标,囿于固有思维,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将来的就业方向就是去外贸公司当外贸业务员,不用学习会计基础等“无关”课程,这样就直接导致会计类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
3.师资力量不足
外贸会计是一门行业会计,教学中需要既有国际贸易业务知识,又有良好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虽拥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团队,但与这种师资要求相比,相差甚远,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数没有外贸会计业务实践操作经验,因此在外贸会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国际贸易业务内容核算的尺度,某些具体的业务核算程序掌握不够好,直接导致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三、外贸会计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为了培养出符合宁波地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外贸会计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加强“双师型”会计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培养出符合外贸会计岗位要求的毕业生,目前的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会计教师的“双专业”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提升教师的“双专业”实践能力:一是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外贸企业顶岗锻炼,任课教师可以通过顶岗来增强外贸会计岗位认知,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从而有效进行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二是教师利用业务时间,通过培训等方式,考取外贸会计知识资格证书,通过考证学习来弥补自身的国贸专业的不足。这两个途径需要学校来制定合理的人事制度来加以管理,形成一种长效机制,才能保证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断加强。
2.开发技师学院外贸会计校本教材
由于外贸会计教材不适应现实的企业需求,所以要真正促使课程学习有效,就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改革,开发出适合宁波地区的企业需求的校本教材。在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前,需要结合顶岗调研情况,设计出外贸会计岗位职责要求,根据岗位职责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编写校本教材。外贸会计岗位职责要求见表1,外贸会计课程教学任务见表2。
3.突出实践教学
外贸会计周课时为3,课时有限。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只能教授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没有充足的时间提供案例讨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在整个上课过程中被动学习,也严重影响了课程的学习效果。
要突出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的比重,强化学生对于自营进出口业务、进出口业务、加工补偿贸易、出口退税等的核算操作。通过实践学习,学生能够根据进出口业务及出口退税依据来核算成本,登记账簿并编制财务报表等,达到外贸会计的岗位职责要求。
四、小结
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技师学院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可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在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只有改革外贸会计的课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杨樱浅.析外贸会计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