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1

1、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吉日,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2、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3、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来源:文章屋网 )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2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培养策略

北大教授温儒敏曾说过:“语文课最基本、最核心的是让学生获得一种谋生的能力,获得一种为社会服务的能力。通过语文课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谈得上更高的要求,比如说素质教育、审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可见,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何谓语文能力?简单来说,语文能力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

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又从何而来?当然不可能是看来或者是听来的,更不可能是教师强塞硬灌得来的。只有勤于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得到加强。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想方设法创建并提供利于学生实践的平台,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创设情境上好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语言交流是人际交流的基本手段,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生活必备的能力之一。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他们终身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听话、说话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训练中,要让学生的口、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并用,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的话题包括对话、复述、演讲、辩论、介绍等。但由于缺少相对应的考查,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点缀,当成在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可教可不教的一个板块。而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升高,反而不敢说,不想说,也不会说。甚至课堂上鸦雀无声,偶尔有被点名回答教师的提问,也是羞羞答答、扭扭捏捏,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或者是语无伦次、词不达意。为锻炼学生学会倾听,养成敢于发言、勇于发言的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抓住课堂生成的有利时机,有目的地营造口语交际的氛围,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例如,《唯一的听众》一文,讲了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谎称自己是个聋子来让文中的“我”有了自信,再接着拉小提琴,最终,“我”在老人的鼓励下成为优秀的小提琴手的故事。由于说谎这种小毛病许多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学生对说谎的认识也不深,教师可抓住时机,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安排,设计辩论专题: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反方: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

对于辩论,六年级的学生是初次接触,辩论会前,学生对于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一无所知。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录像,让学生明白辩论时应如何学会倾听,捕抓对方的毛病与漏洞;如何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如何文明礼貌、得体大方。在了解了这些事项后,老师布置作业: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大量的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开一个专题辩论会――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

辩论会上,教室沸腾了,学生唇枪舌剑,各执一词,不可开交。然而就是这样的专题辩论会,不仅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敢于发言的胆量,养成勇于发言的习惯,还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材料的动手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当然,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只靠口语交际的教学。平时,教师要做到允许学生说话,让学生在独立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勇于争辩的能力与习惯,最大限度地释放潜能。

二、积极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发展和提高主要是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语文实践活动打破教材与时空的限制,迎合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充分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尽情地参与、自主地探究、自信地表达,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并在运用中获得新知,发展了各项能力。同时,语文实践活动还是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走向现实的通道,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从以下语文实践活动着手。

1.办好板报、手抄报

每年我们都会迎来许多节日,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还有“五一”“六一”“教师节”“国庆”等。教师利用这些节日,可以搞一些庆祝活动,也可以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让学生以节日为主题搜集资料,办手抄报,出黑板报。手抄报、黑板报集读、摘、采、编、写、画与版式设计于一体,是锻炼学生才智、展现学生才华的用武之地。在这块自己的小天地里,他们以独特的视觉来观察社会、体味生活、表露心迹,稚气、童心和才智都跃然纸上。学生通过自己搜集材料,并对搜集得到的材料进行筛选、编排、布局,书写标语,设计插图来自己办报,既增强阅读效果,又对节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习惯,又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办报过程中,既分工,又合作,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发展自己的能力。

2.编故事,演故事

现在的小学生渴望丰富多彩的课堂、充满趣味的课外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打破语文教学仅限于书本、仅限于课堂的老模式,充分挖掘校本资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构建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如举行经典国学诵读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趣味性、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编故事、演故事等比赛活动。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动手改编课文情节,将一些故事性强的课文改成课本剧。让学生通过表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学习的乐趣。

如,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2课《半截蜡烛》,课文生动地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伯诺德夫人和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巧妙周旋的故事。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分角色朗读课文和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分组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和角色扮演来充分表现德国强盗的残忍和伯诺德夫人一家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以及他们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学生们惟妙惟肖的表演,为自己搭建了一个演绎文本、展示自我能力的平台,加深了他们对教材的理解。

又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角色游戏“狼和小羊的对话”,让一位女学生扮演小羊,一位男学生扮演狼,根据课本的内容进行对话,让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注意神态、动作和语气。这下子,学生的兴趣全来了,学生也活跃起来,学生在这融洽的气氛中体会参与活动的乐趣,轻松地学习,真正感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学习能力的提高。

叶圣陶曾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如清明节里,组织学生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用诗歌朗诵来缅怀英烈;参观旅游景点时,让学生撰写导游词,介绍家乡、祖国的秀美河山;开展“用规范字,说普通话,”活动,写消灭错别字调查报告;节日自制贺卡赠送老师、同学,表达对老师、同学的感恩、感激;制作毕业纪念册、编优秀习作集来怀念校园生活等等。这些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问、查的综合能力,沟通了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的联系。既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还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3

实施。

关键词:探究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组织与形式的基本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要以学生为主体,研究贴近生活的课题,既要有课外实践环节,也不能缺少课堂中交流学习的环节。以下是我的见解。

一、主题确立生活化

综合实践活动与生活密切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实施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是多方面的:(1)主题来源于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兴趣的话题汇集起来,从中选择受关注面比较大的话题,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2)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与思考周围的环境,体验生活,发现问题,这些问题可以作为活动主题。

我校地处新建的武平大道旁,以前学校周边是田地,田间小路可以直通老师、学生的家门。自从有了武平大道,住在学校对面的师生要沿辅道走五六百米,上天桥,下天桥,再往回走五六百米才能到达家门,直线距离二十米的路程现在成了上千米。于是部分家长和学生按已成的思维及交通线路走――横穿武平大道。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多走几步与少走几步有什么差别,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多走了几步,走得放心,少走了几步,可能会有危险。”“武平大道车辆多,横穿容易出事。”“横穿马路是违反交通规则。”……学生形成了共识,于是我校开展以《校门口的交通安全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为主题的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证明:越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小课题,开展的效果会越好。

二、活动设计自主化

自主性是综合实践活动主要特点之一,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行设计活动方案,这样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确立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考虑方案制订有哪些要素。学生一般设计方案,可能会提出一些零散的要素。把学生讨论出来的要素写到黑板上,让全班学生都去思考,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哪些是无关的,这样,在学生的争议、思考、讨论中方案的要素就有了。比如,时间、人物、任务等等,在这基础上,加以细化。比如,人的要素:涉及班级、小组、组长、组员、指导老师、采访对象等等。活动内容涉及目的、形式、分工、过程、结果等等。根据这些要素,让学生设计成各种方案,如我校学生设计的表格:“我的自助餐”城乡中心学校《校园小外伤探究》实践活动设计方案。

通过这种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所做的工作不会漫无目的,而是有针对性、实效性,使他们成为学习和实践的主人,从而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

三、探究形式多样化

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做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由于问题的呈现形式不同,任务不同,所以探究的方式往往不是单一的,可能有多种的解决途径。而且,由于每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尽相同,选择的探究形式也可能不一样,从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在《话端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按任务(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自由组合)分了四个探究小组:探究历史渊源的万里追踪组,了解民族风情的风俗民情组,学习包粽子、做香囊的心灵手巧组,寻找文人墨客描写的有关端午诗词的诗情画意组。万里追踪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报纸、网络、电视、书籍等形式去查找、收集有关资料:如端午节的含义和由来;风俗民情组学生采访周边乡镇居民过端午的习俗(有赛龙舟、包粽子、采草药、做香囊、酿雄黄酒、编五彩绳等);心灵手巧小组的学生向家长、邻居学习包粽子,学习做香囊,学习拍录像;诗情画意组的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的文化(诗歌词赋),制作电脑小报,仿写有关端午的诗。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反思。不同的探究方式有了不同的收获:有的知道了如何让自己的采访更有效率,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有的了解怎样分门别类地整理资料;有的收获了友谊、团结;有的知道了遇到困难可以用不同途径去解决。总之,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际操作方法,让学生在多种实践活动中,锻炼和发展自己的多种能力。

四、成果汇报个性化

成果展示与交流要求学生在他人面前进行演示或生动的表演,这样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独特性和表达能力。在展示与交流中,学生也能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激发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教师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以建议,让学生创造与众不同的展示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如,《话端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汇报课,万里追踪组学生用课本剧、讲故事形式呈现端午节的含义和由来,他们不仅会搜集资料,更要会整理资料和富有创造性的展示这些内容;风俗民情小组为我们带来了惊喜:他们用幻灯片、视频、手抄报展示介绍有些地方的风俗,同时带回了香囊、五彩绳等实物展示,还学习了做香囊、编彩绳的方法等;心灵手巧小组的学生进行了包粽DV展示、图片展示、全组学生现场包粽展示。综合实践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我们亲自去实践,去体验,这个小组给我们非常生动地展示了他们活动的过程,他们有自信和勇气;端午节的名堂还真是不少,难怪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在端午节留下自己的诗词佳句,诗情画意组的学生进行端午文化――诗词朗诵,这一组学生不但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对诗词歌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而且还制作电脑小报,仿写有关端午的诗。每个学生各扬所长,展示交流,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自己的自信。展示交流,培养每个人的综合能力。

五、活动评价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者是不确定的,包括教师或教师小组,也包括学生或学生小组,家长、社会机构和社会上的个人。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增加了评价的难度,但更容易通过评价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实践。

在评价的方式上,教师要把握住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特点。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4

    翻开《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不难发现,现在教材的家庭作业突破了单一书面形式的传统,几乎是布置学生就课程的学习与家长交流,或者是为正在和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做准备,使教学活动能得以顺利开展。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对每个主题活动的家庭作业要用心、用情来精心设计,应该给点空间,给点时间让学生在学习每个主题活动时,能够以自主、生动、活跃的心态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努力完成作业,使教学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一、注重儿童特征,突出作业的简易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家庭作业不能设计得太复杂,这样会提高难度,达不到好的效果,为此,作业设计应该力求简单易行,如教学《春天在哪里》(北师大版一下),只要给学生出点时间找到代表春天的信息,记住几样,在课堂上能表达出来就行,并不需要让学生写下来或画出春天景色。而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但家庭作业的难度也不能太高。如教学《寄托着希望的传统文化》布置学生的作业可以是:让学生自行去采访父母和长辈,搜集有关本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或对本地的居住、饮食习惯的资料,其目的是了解我国农业文明在生活中所发展起来的春节等节日文化,理解本地民俗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体验人们过节的愉快心情,并不需要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之类。

    二、发挥学生特长,突出作业的多样性

    课程整合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利于展示个性,有利于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家庭作业的内容紧扣教材的三维目标之外,形式则应丰富多彩,可以说唱、书写、绘画、实物或采用卡通式、卡片式、图表式等活动性的作业,这样,就可以突破传统作业的练习形式,彻底改变以往的单调、枯燥、乏味的作业。如教学《我们来造彩虹》一课,可以布置学生吹泡泡,画彩虹、收集彩虹故事等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太阳光的七种颜色,学会一些制造彩虹的方法,这样,给作业插图、配色,使原本单一的作业,一下子就变成生动、活泼、绚丽多彩的欣赏性极强的作业。如《我们这里的农产品》这一课中,学生的“作业”则是苹果、梨子、桔子等实物,在《“六一”大行动》一课中,“作业”就是自己设计的拉花、彩纸、剪刀、胶水等实物。这样的家庭作业学生自然是很乐意去完成的。当然作业也可以围绕“活动与实践,设计与编辑,合作与分工”,责任到人来布置合作作业。如:五六年级的手抄报作业的完成,在编报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集体统筹分配任务,编辑的,收集资料的、绘画的、版面设计等分工明确又能互相协助。四年级的风筝制作,可以让几个学生共同完成这一作业,可以体现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运用美术、社会、数学、语文等知识,尽自己所能,完成风筝制作的全过程。这样,在教学中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性作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讲授效果,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三、给予想象空间,突出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儿童注意力产生的源泉,也是儿童主动探知的心理基础,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趣味性的活动参与性特别强。而想象是思维的翅膀,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也是人的创造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同时也应该有趣味性的,这样学生就能乐意去认真完成。如二年级《我和影子一起玩》的作业设计可以是:我和影子比一比,测量早、中、晚自己身体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发现有什么变化?《动物的脚》的作业可以设计为:观察鸡、鸭、猪、牛等动物有几条腿,是什么样子?并把它记或画下来。这样的作业设计在家长的帮助下,以动物为内容,把知识的训练、技能的培养和智能的开发与儿歌、绘画、制作实验等活动贯穿起来,不仅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想象的空间。而且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和团结协作的愉悦。六年级的《发生在我家里的事》的作业可以设计为:让学生向家长了解本月用在自己身上的花销有哪些?《算算家庭帐》的作业设计可以是:想父母了解家庭本月的收入与付出情况?《“四大件”的变迁》的作业设计可以是:从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那里调查自己家里的“四大件”分别是什么?当时家里用了多长时间买齐了“四大件”?花了多少钱?以后的“四大件”又可能是什么?给出时间和空间,发挥他们的想象,这样的作业设计既能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又增强了学生对材料进行概括和分析的能力,从中让学生感悟祖国的变化,产生民族自豪感。

    四、利用课程资源,突出作业的开放性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社会资源等,都有助于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同时也给家庭作业的设计提供更开放的空间,作业的形式可以是资料调查式、行为践履式、专题研究式等。这些都是由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的,致力于丰富道德认识、促进道德内化、达到知行统一的学习活动。

    资料调查式。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还要根据教学需要以及儿童的兴趣水平,设计相应的资料调查式作业,引导学生从家庭、社区、媒体等渠道采集资料,对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予以鲜明的证明和具体的充实,从而将其化为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和自我完善的意向。如在教《我们身边的交通事故》一课时,可设计:根据课上的准备,利用上下学或休息日的时间进行调查本地区近期的、特别是关于小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这样能让学生体验到“交通事故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可能会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感受到交通事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害。

    行为践履式。这类的家庭作业,是为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设置相应的“岗位”,承担某种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实践,从行为践履中孕育出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如《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家庭作业的设计:让学生给想念或很长时间没有联系的一位亲友写封信、打一个电话,把问候带给他,同时注意通话的礼貌。能够让学生亲身体会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又学会了有关通信的基本礼貌。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与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信息意识与技术意识、劳动观念与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实践能力。基于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和生成性的学科性质,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确立、活动的指导和实施、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过程、能力发展以及活动成果的评价方面注定要表现出它的综合性、广泛性及特殊性。如何使综合实践课程的四大领域有机融合起来?如何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是任教这门学科教师一直致力探究的课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看到的是在主题研究过程中多致力于研究性学习的现象。知识获取层面体现的多,实践操作层面体验的少。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这两个领域或多或少还有所表现,但劳动技术教育则很少涵盖其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个领域也是少之又少的学生能够参与。因为从小学到中学,教育制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的绝大多数时间要用在应试学科上。在小学阶段能运用信息技术的学生只占所教学生的1/4左右。所以,这使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主题的选择方面入手,要注重主题涵盖领域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体现四大领域的融合,注重学生能力的综合性训练。

一、要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主题,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动脑的习惯

知识的来源与能力的培养发展都离不开生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选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能力,密切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如,《探秘动画》这一主题确立之后,学生参与的热情极高,围绕这一主题提出了近30个小问题。经过归类概括,最后从“动画的起源与历史”、“动画的发展”、“动画的制作过程”、“动画片中的经典人物形象”、“动画片中的经典主题曲”、“同学们最喜爱的动画片小调查”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因为动画片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从学生最喜爱的电视娱乐节目进行研究,会让他们觉得生活处处皆学问。

在活动中,学生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了动画的起源和各国动画业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外著名动画制作大师,表演了动画主题曲,绘画了动画片中一些经典人物形象,制作了简单的动画flash,还了解了动画制作过程中各个阶段人们工作的情况,渗透了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调查小组还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设计了调查小问卷,深入到学校内各年级选定的班级进行调查,最终统计结果后撰写了调查小报告。春天来了,春暖花开。《走进花的世界》更加深入地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与训练。此主题从“花儿与科学”、“花儿与生活”、“花儿与艺术”三大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了10个问题。其中,研究性学习领域包括“花的生长过程、花的种类、花的象征意义、与花有关的文学知识、插花艺术、绣花、花卉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在研究“花的种类”时,学生选择进行访谈调查、实地拍摄和问卷调查,收集人们喜爱的对身体健康有利的花的品种与图片,注重培养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在“种花、绣花、插花、折纸花、剪纸花、雕塑花、画花、制作花卉饮食”方面的学习活动中,既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训练,又着重训练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些主要是针对劳动技术教育领域考虑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美育。在“唱诵、赞美花”方面,主要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方面的熏陶与培养。这一主题的设计活动时间长、涵盖领域多、能力训练全面,从知识积累到技能培养,从情感渗透再到动手实践,综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域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学时要沿着从研究性学习再到实践运用的主线进行,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二、要选择体现学科整合方面的主题,加强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交叉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不是孤立的。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愈紧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得到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运用与锻炼。例如,《神奇的石头》这一主题,可以让学生在研究石头的构成元素、石头的种类、石头的价值、石头的艺术加工创作等方面进行探究。可以运用所学到的科学课的知识、化学知识、地理知识,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寻找有趣的石头进行组合、粘接,创造出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作品,让自己在美术课上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又如,《太阳的研究》这一主题则和科学课密切相关。在活动中还通过制作简易太阳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动手实践中加深对太阳光能和热能对人们的生活所发挥作用的理解。在《电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参观水电站,了解电的生成,学习完电的作用,还可以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科技作品,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同时也要学习一些用电时的自我保护知识,使学生初步具有自主选择和独立作出决定的意识与能力。这些主题的开展不仅和小学的科学学科学习内容有相关联系,同时也为学生初中学习物理、化学知识做了渗透,奠定了基础。

三、从历史文化方面选题,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和传统文化认知的结合

有些主题的研究,既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探究与追寻。如,《走进传统节日》这样的主题研究,就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探索、研究节日的来历、风俗习惯和禁忌,既可以让每个小组自己研究其中的一个节日,也可以全班共同研究一个节日,每个小组来研究与这个节日相关的不同内容。这一大主题的研究可以分为不同阶段、不同年级,跨度大、时间长,既可以研究祖国的传统节日,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研究一些外国的传统节日,了解一下异域风情,增强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扩大学生求知的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既丰富了知识,也锻炼了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尤其要选择一些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相关的一些节日来研究。如, 春节可以让学生动手创作春联、学习包饺子,元宵节让学生制作花灯、猜灯谜,“三月三”风筝节让学生动手制作风筝,端午节让学生学习包粽子等等,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认识。

四、从品德修养的培养方面选择主题,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荀子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礼仪对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将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把综合实践课程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也体现了综合实践学科的特点。在小学三、四年级可以进行《好习惯伴我成长》这一主题的研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习惯,好习惯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名人们都有哪些好习惯,怎样才能养成好习惯?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以及实际访谈、问卷调查,得到自己和身边的同学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一些资料和数据,并探索出养成良好习惯的途径和方法。可以通过故事会、手抄报、歌曲表演、制作要求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标语等形式来汇报交流,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汇报交流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形成了善于探究发现、表演展示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综合实践课程的兴趣。而在小学五、六年级,则通过《文明礼仪伴我行》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学习各种礼仪。如,家人之间交往的礼仪、师生交往的礼仪、餐桌礼仪、购物礼仪、参加公共集会应遵守的礼仪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亲自实践、观察、了解身边的人对文明礼仪遵守的情况,从而增强学生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五、从自然界方面选题,使学生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能力

端午手抄报内容简单范文6

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努力开发必要的农村语文教学资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就要求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善于发现和开辟语文课程资源的种种途径,使我们的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生活,具有长久不息的生命力;同时,还有要做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心人,沟通课内外,寻得语文教学资源中的花蜜度与学生,让他们品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获得终身语文能力。

一、小园香径多徘徊――充分利用教材

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对教学资源有限的农村中学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是我们可利用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从选文来看,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除二十几篇当代名家之作,其它全是古代经典选文,充分体现其选文的经典性,选修教材更堪称篇篇经典。而这些经时间和历史沉淀下来的经典之作是思想和文学的精华,无论是孔孟的智慧明达,贾谊王勃的才思悠远,东坡的旷达明澈,亦或是屈原的爱国热忱,苏武的民族气节,稼轩的幽愤激烈,都让人得到文学的浸染和性灵的熏陶,使人不禁读其文想见其为人。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在教材这片小园的幽香处多徘徊、多探幽,多方面深尺度挖掘教材。上课时可以教材为触发点,激发学生的语文敏感度,比如:可按教材特点把教材分成美文、美思和美哲等主题进行课堂教学。

美文,即紧扣文章的语言美进行课堂品赏。教材中,诗词语言凝练蕴藉、韵律华美,而写景散文无论在语言和意境方面都是诗词的另一种诠释。教学这些体裁的教材时,要多引领学生品味其中的语言美,做到美文美读、美品,并能由此而生抒写美文的情思。我在组织学生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时,在品味了诸多诗词之后就组织了一次作文教学,课题是《妙用诗词,巧铸佳文》。让学生通过掌握古诗文的化用的技巧,将诗词意境诉诸文字。其中一个学生随堂写作片段是这样的“月似霰,残星几点,愁莲落红后,是谁,在孤影横飞过,抬眼看缺月疏桐?看惯大江淘尽千古英雄,看淡世事冷暖,苏子,伴着自己的清风朗月,在小人当道的世界里寻觅着可以保鲜自己灵魂的寂寞沙洲……”语段通过对《春江花月夜》中“月照华林皆似霰”句和《长安秋望》中“残星几点雁横塞”“红衣落尽渚莲愁”句以及对《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等诗词的化用,营造了优美清寒的意境,形象细腻地写出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内心世界,可谓是绝佳的写作片段。至于教材中写景状物的美文,教学时可利用农村学生对优美自然景观独有的亲近感引起学生对教材的心音共鸣,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融情自然,引发对其山川风物的审美和思考。

美思和美哲,即那些充满着哲理和呈现出高尚情操的文学经典。《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高中语文教材里智者的高屋建瓴,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不屈者的幽愤自强,民族英雄的慷慨悲歌,无不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情感。在教学文本时,应把德育渗透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书香的熏陶中培养自己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如《兰亭集序》中作者高旷的宇宙情怀,《游褒禅山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以及《小狗包弟》中巴金老人严于自剖的勇气和度量等等,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谈自己的领悟和深思,并诉诸成文字。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些例子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的技能。”而对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充分发挥教材这一资源对学生思想情操陶冶和写作能力提升的作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学素养,从而形成学生终身的语文能力,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充分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教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勤思考、勤动口、勤动手、勤搜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用自己的“勤”开创语文学习的新幽径。我在对学生这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主要有以下几点心得:

1.教师要倡导形式多样的自主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如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或举办辩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问题的审视辩证能力,通过课前课后上阅读、网页浏览搜集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认知度,另外,可通过排话剧、诗歌朗诵、出黑板报和手抄报、班级征文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探究养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并由此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在兴趣和参与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2.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判断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光要看教师的讲解如何精彩,分析如何精辟,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意的教学形式,要投下思考之石,去荡开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有效地打开他们思维的闸门。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时,就设问:“此段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下荷塘的景色,你觉得他写得精妙吗?说说你的理由。”一石抛下,课堂顿生涟漪。许多学生都回答说很美,理由大多都说因为月下荷塘这一意境很美,另外还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很有想象力。我又抛下几个石头:“是不是只要用了比喻句,文章就会很美呢?这段中的比喻句设喻效果怎样?如果让你另写几个比喻句,你会怎样写?”几石落下,课堂开始涟漪迭起了:有学生说,荷本是很高洁的意象,把荷叶荷花比“的裙”和“刚出浴的美人”似乎“那个了点”(全班哄堂大笑),也有学生说,那一连串的比喻光,肯定他们对语言的品析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另写一段“荷塘月色”。当然很多学生依然觉得此段意境优美,教学时不可厚此薄彼,只有肯定学生对文章的多元解读,才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热情。

另外,教学时还要善于利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资源。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一些错误,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教师在学生出错时简单说声“回答错了,请坐下”,可能会使学生倍觉尴尬,乍一看很美,仔细品味又觉得表现了似乎不够,缺了点什么似的。我马上抓住学生思维的闪甚至会打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若教师在在教学时能利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快速做出判断,调整教学思路,把学生的错误作为课堂的延伸,就可将错误变成新的教学起点,继续引领学生作更深的学习探究。如我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让学生解释“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中的“而”字时,学生错答成“表转折,‘却’”。其他学生大呼“错了,是表示假设!”此学生随即便面露惭色。我当时就说“这个同学提醒了我们‘而’这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大家可以借他给我们的提醒回顾和总结一下我们所学过的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吗?”这样便不仅避免了学生的尴尬,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有不怕犯错的勇气,同时也变课堂的错误资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让语文课堂如一泓清澈的泉水,具有源源不断的活力。

三、他山之石可攻玉――充分利用课外资源

既然《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那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最亲切最熟悉的课外资源就是农村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故乡是文学一个永恒的话题,通常也成为一个人灵魂永远的栖息地,在很多大家的作品中不断地被抒写。无论是鲁迅先生笔下先是清新美丽而后又荒凉萧瑟的“鲁镇”,亦或是沈从文故事中那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城”,还是戴望舒诗歌里那凄美幽深、朦胧静谧的“雨巷”,那些“故乡”最后都成为文学大师笔下某一个美丽而奇幻的梦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农村高中学生的视野里,乡村的简单景物:青山、碧水、远村、近树、雨中的石板桥、金光闪耀的油菜花、风里涌起的层层稻浪……不独仅仅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而更应成为他们文学审美心理中深深烙下的意境画,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

另外,农村丰富的生活画卷也在向学生打开,如大到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的民族节日,小到地方特色节日,如以李白为文化精魂的诗歌节,以园艺为特色的桃花节,以商品交易为目的的乡镇展销会等,这些素材均根植于生活的土壤里,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与学生内在的情感体悟融会起来,不独成为写作的素材,也成为他们对乡土审美意识的一部分。

然而,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农村学生也不可与世隔绝,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世界,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怀。一旦学生懂得主动地去浏览报刊,注意新闻,关注时局,指点时事,针砭时弊。他们就不独拥有了审视世界的思维和眼光,也无意中拓宽了语文学习的边缘,开阔了语文思维的空间。这恰恰符合新课标提出的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要求。

当然,如若语文教学资源是一片大海,作为一名经验不足的乡村语文教师,我目前所能开发的教学资源可能只是一条清清泉流。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想作为一名乡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实现自我的突破和完善,才能有更清晰的眼光去发现和利用更多的语文资源,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美妙天地,正如那渺小但孜孜不倦的蜜蜂,辛苦觅得花蜜只为学子的甘甜……因为,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教学资源!

【参考书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 王荣生 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