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阳冈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阳冈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阳冈教学设计

景阳冈教学设计范文1

    文章都是由字句组合成篇的,而字句在文章中却有轻重主次之分。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刘熙载认为,“多句之中必有一句为主,多字之中必有一字为主”(艺概·经义概)。这些“为主”的关键性字句,或是表现主旨的致力点,或是情景双关的纽结,或是一枝出墙的红杏,或是作品意脉的焦点。总之,通过它们可以窥视中心,提携全文。因此,语言文字的教学切忌等量齐观平均使用精力。若启发学生以“为主”的字句为突破口,锲入进去,深入发展,生发开来,就可以揭示作品的内蕴和艺术特色,探明作者的创作意图,显示出沉着而飞动、简要而丰富的教学风采。现辑录几例,以现一斑。

    一、锲入人物的性格

    课文景阳冈讲的是武松打虎的事,其主题是赞扬武松智勇双全。那凶恶的大虫进攻武松使用的是“一扑”、“一掀”和“一剪”。而武松对付的办法均是“一闪”。这“一闪”两字,“看似寻常最奇崛”,因为一般人独自于山冈丛林之中遇见大虫,恐怕早就魂飞魄散,浑身哆嗦,即使有点拳脚功夫此时也使唤不灵,而武松在这生死关头,不但镇定自若,而且表现了绝顶的轻功。“闪”者,如影之一过无踪,如光之一现即灭。前面冠以“一”字,说明一步到位,干脆,利落,准确,不必再加挪动,正如那书法家下笔则点如瓜子捺如刀,无需填填补补。同时武松三次以“一闪”对付大虫的三招,让它“气性先自没了一半”,然后相机进攻的防御策略是正确的,如同两军对垒必到敌方“三鼓”“彼竭我盈”之际才发令进攻。———别看这“一闪”两字极普通,由此锲入,结合上下文,分析却有板有眼,揭示了丰厚的内涵。至此,我问那些听得入神的学生:“‘一闪’两字表现了武松哪些性格特征?”学生兴致勃勃,发言此起彼伏,最后归结为三:非凡的胆量、精湛的武功和正确的策略。

    在武松进攻的阶段,他那“一跳”是制胜的关键,当大虫咆哮着再度扑过来,武松“一跳”,“退了十步远”,“那只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正好让武松“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地揪妆,一按按将下来,然后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打死大虫。很清楚,武松的这“一跳”,跳远了不能就势揪住大虫的顶花皮,跳近了则会葬身虎口———“为什么不远不近恰到好处呢?”在这节骨眼上,我有意打住,用一提问促使学生钩前连后,主动分析,讲出答案:原来这与大虫头次扑过来武松留心观察分不开,当时虽是以“一闪”护身,却不是消极防御,防御中注意了虎扑的起止距离,作好了进攻的思想准备。“一闪”和“一跳”是描写主人公的“为主”的字词,因此,由此锲入进去,能引导学生由行动到心灵完成一种逐步深化的认识,使一个智勇双全、胆大心细的古代英雄栩栩如生形神兼备地活跃在学生脑海之中。

    这样分析人物性格,突出了常见常用的字词,使它们展示出气敛神藏、义深意远的艺术特色,显示出作家运用语言的功力,能改变学生重华丽辞藻轻常用字词的偏见。

    二、锲入作品的底蕴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已串讲完了前面两个故事。在这个当口儿,我小结了一下:

    “在‘完璧归赵’中相如一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于赵,就设法取回和氏璧暗中送回赵国,后来还廷斥秦国二十余君,然后请就汤镬之刑。在‘渑池相会’中,相如面对拒绝击缶的秦王,置生死于度外,扬言‘以颈血溅大王’,终于迫使秦王就范。在这两个故事中,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呼之欲出。是什么力量使得相如的智慧和勇气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呢?换句话说,他的精神支柱是什么呢?”

    学生议论纷纷:

    “显示人生的价值!”

    “爱国!”

    “憎恨秦王!”

    都能说出一些道理,但谁也拿不出确凿的论据,谁也说服不了谁。我一反常态,未加点评,更未作结,留下了这一悬念,却去串讲第三个故事“将相交欢”。在分析中突出了相如忍让回避不与廉颇争列的可贵言行,板书了相如向门客交心的直接引语“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并问学生:“相如考虑问题处理问题把什么放在首位?”

    “国家利益!”学生齐答。

    “如果说前两个故事表现了相如的‘伸’,那么后一个故事则表现了相如的‘屈’,两者好似相反,实质是一致的。你们说怎样理解这‘一致’呢?”我进一步启发学生。

    学生:“哦,老师,我知道了,相如能伸能屈都是为了捍卫赵国。”

    “爱国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只有爱国精神才能使他大智大勇大忍让!”

    “廉颇能负荆请罪也是被相如的爱国之情感动!”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充分地赞扬了两位主人公的爱国之情。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总结,三个故事都突出了“国”字,其内容如次:

    完璧归赵,出使不辱国;

    渑池相会,相君不辱国;

    将相交欢,团结卫赵国。

    在这段教学中,是否启发学生以蔺相如“先国家之急”的直接引语进行锲入,效果大相径庭。不锲入,它仅能解释蔺相如不与廉颇争高下的原因;锲入开来,则显出文章“立片言居要”以警策全篇的匠心,使爱国精神从不同的角度辐射学生的心灵。

    三、锲入诗歌的意境

    白居易的琵琶行串讲完了。我表情朗读琵琶女自我介绍身世那段,读到“绕船明月江水寒”一句时,板书了个大“寒”字,并启发学生:“优秀的诗歌写景总是与感情密切融合,创造出深远而统一的艺术意境。从这一认识出发,你们思考一下,在琵琶行中,环境景象的特征‘寒’与琵琶女的衷情有何相通之处?与白居易、众听客的心态有何一致之点?请从这两个问题中选择一题,写一段话,然后读给大家听。”

    十分钟后就有十个学生朗读自己写的语段,现择其认识深刻、文字畅达的两段抄录于后:

    “诗中的‘寒’字,一方面反映了环境景象的特点,因为秋夜气温下降,江边更是寒气袭人;另一方面还透露了琵琶女那昔盛今衰、暮境凄凉所形成的心境。当她年轻貌美之时,‘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那些阔公子不惜财帛,尽力抬举捧场,琵琶女过着‘今年欢笑复明年’的放纵生活;而一旦年长色衰,则‘门前冷落鞍马席,只得嫁给‘重利轻别离’的商人,以至江边孤守空舟,‘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怎不令人心寒?”

    “不仅如此,两位天涯沦落人的心情在诗中虽有不同形态的变化,但终归达成感情共鸣而使读者的神思聚集于一点。可不是,那琵琶女动手弹奏就‘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琵琶声暂歇稍停,就‘别有幽愁暗恨生’;而同病相怜的诗人呢,平日则‘往往取酒还独倾’,送客舟中也‘醉不成欢惨将别’,听演奏竟叹息连声,青衫湿透,还有那满座听众的掩面抽泣,这些散见于全篇的叹息、怨恨、愤懑、悲戚都是由心寒演变激化而成的,与寒江秋月的外景形成了韵致翩跹而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氛围。”

    我见火候已到,小结如下:“根据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到,‘寒’字虽为一普通形容词,却十分出色地凝聚了感情,描绘了景象,揭示了题旨,渲染了气氛。一身数任,四通八达。诗歌的意境创造把‘寒’字推向了制高点,为它确立了全篇独尊的艺术地位,它也就无往而不适地解释着一切,笼罩着一切。因此,我们从通体出发感受全诗,一个‘寒’字可以了得。”

    至此,不由学生不惊诧这篇把两人心灵共振倾吐得酣畅淋漓、委曲动人的千古佳作竟能如此高度集中,从而真正领悟到白居易穷究人情、体察物理、融铸汇合和高度提炼的艺术功力,真正钦佩诗人“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致”创造统一意境的独到运思。

    四、锲入作者的心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接近尾声。我问:“‘孤帆远影碧空警一句只提到了‘远影’,难道李白目送孟浩然只看见孤帆的‘远影’么?你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谈谈看法。”

    学生:“老师刚讲过,远去的小船在诗人眼中是由近及远,由大变小,最后消失。因此,诗人既看见孤帆的‘近影’,也看见‘不远不近之影’,当然还看见‘远影’。”

    我问:“那为什么不把三者全写出来呢?”

    学生:“诗只四句,写不了。”

    “全写出来就嗦了,要剪裁。”

    “全写出来就没有想头了,没有余味了。只提‘远影’,正是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回答一个比一个精彩!

    我又问:“‘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中有一‘见’字,主语当然是李白。小船已消失了,他只看见浩瀚的江流奔向天际,你能想像出诗人的位置和神态吗?”

    学生:“伫立黄鹤楼。”“临江极目远望。”

    我再追问:“诗人为什么还伫立黄鹤楼,临江远望呢?”

    学生:“感情深。”

    “舍不得。”

    “依依惜别。”

景阳冈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 语文;网络资源;多元智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110-02

1 利用网络扩大阅读面,在练习后学会反客为主,让学习乐境陶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切莫本末倒置,否则必然胶柱鼓瑟,纵然教师殚精竭虑、舌敝唇焦也无济于事。笔者打破传统窠臼,让学生反客为主,让学习乐境陶陶。

现在计算机普及,家家网络通达,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无限的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对语文学习形成极大的推进。比如,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1课《草船借箭》,预习时教师可布置阅读《三国演义》;第12课《将相和》,预习时教师可布置阅读历史故事《刎颈之交》;第13课《景阳冈》,预习时教师可布置阅读《水浒传》;第14课《猴王出世》,预习时教师可布置阅读《西游记》。这样的阅读,没有成本的增加,而阅读的范围则无限。阅读后,教师除了在每篇课文教学过程中请学生当一当专家给同学们简单地讲一讲外,还可以在一单元结束后,举行一次“专家”讲座——请某些在阅读上下功夫的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他们做一次老师,教师和其他学生听讲,让学生反客为主,让学习乐境陶陶。

2 运用知识可视化策略进行拓展阅读

结合图片促进文本的阅读,能让教学丰满生动、饶有趣味。课前,笔者收集大量精美的视觉素材,以备学生观察、学习。在小学课文中以散文、记叙文为主,写景散文更需要具备直观认识的图片冲击视觉,让学生的思维涌动,之后发表所思所想;记叙文的不同之处是按时间顺序展示课文结构图,学生看图复述,定能声情并茂。

在教学《迷人的张家界》一课时,在拓展延伸的环节,笔者指着张家界各个景点的图片问:“孩子们,1992年月12月,张家界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张家界因此成为世界级的风景名胜,你对此有什么感想呢?”“要想让张家界的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永远地保持下去,我们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走过了张家界,走过了这人间的仙境,我相信同学们的心一定都被大自然的魅力所深深地吸引了,被它彻底地征服了。为了让这美永存,我们必须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让它永远这般地绽放异彩。”这个课件的播放与解说,融思想教育与艺术审美为一体,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比纯粹的说教更增强了教育的功效.

3 制作精良课件,让学生学会看图答题

看图说话、答题,可谓老生常谈。运用知识可视化策略,让教学丰满生动、饶有趣味。课前,笔者都要收集大量精美的视觉素材制成课件,以备学生观察、学习。在小学课文中以说明文、记叙文为主,说明文需要具备直观认识的图片冲击视觉,让学生的思维涌动,之后发表所思所想;记叙文的不同之处是按时间顺序展示课文结构图,学生看图复述,要求声情并茂。

在教学《乐山大佛》一课中,轮到答题的时候,笔者指着各种角度拍摄的大佛庄严的图片问:“孩子们,1996年12月,峨眉山—乐山大佛以它独有的魅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你有什么感想?”“乐山大佛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为什么依然壮观完美?谁能说出大佛的奥秘呢?”“大佛的这种设计、制造工程巨大,别说时代距今这样久远,就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要制造这样的大佛也非易事,每年都有大量的外国友人前来观看,他们对大佛交口称赞,夸我们的祖先了不起,说我们中国人太伟大了,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心潮澎湃,各抒己见,表达了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国家为国争光的心情。这样,完美地完成了教学计划,又达到了德育要求,一举两得。

4 播放故事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态

笔者经常通过播放历史故事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比如说播放动画片《范蠡》,他辅佐吴王夫差报仇雪恨后来归隐,范蠡三迁,皆获荣名,源于范蠡想到“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介布衣而言,足以感恩,而久受尊名,未必良兆,于是才三次辞职、三散家财,成为中国儒商的鼻祖,彪炳史册。而范蠡的至交文种在和范蠡一起为吴国立下赫赫战功后不知功成身退而被赐死。范蠡给文种的信中写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可惜文种难以割舍功名利禄,最后追悔莫及。可见,在利益面前,必须学会放下呀!有了钱,也必须学会“中庸之道”,学会慎独自修,学会使用金钱,学会驾驭人生,否则就容易家破人亡啊!笔者反复告诉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更需要保持冷静的心态,在利益面前,静如止水,否则,一失足千古恨!在奉献前面,一腔热忱,否则,失之交臂。常行微善,务聚沙成塔;力戒小恶,防积羽沉舟。学生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没想到通过播放故事片学习历史人物,受到如此深刻的启示。

5 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不胶柱鼓瑟

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而达到一个高度,实现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得到及时的成长。

多元智能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一成不变必然固步自封。在一节课中,时间有限,教学要面面俱到会让学生感觉到任务巨大,并且会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有所侧重,根据文章内容的不同,切入不同的智能教育和引导。

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二篇课文《月光曲》的教学中,笔者考虑到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强,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并且文章和音乐关系密切,所以设计了音乐、表演融进教学。在美妙的歌曲中,笔者安排有表演天赋的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这样教学促进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智能,拓展了学生的表演天赋,同时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也有相当的开发。

6 小学教师要做好心理辅导

小学阶段是人生教育的起步,是百丈高楼的地基;小学生是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希望,是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如果这一代人不能很好地健康成长,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可见青少年的健康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在眉睫。所以,小学教师要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要善于抓住契机,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灵活多样地采纳、吸收他人的教学成果,最大限度地将语文教学优化成有情趣的、生动的课堂。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要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其方法多多,不一而足。只要教师善思勤想,勇于实践,一定会让小学语文课堂春风拂面、其乐融融,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景阳冈教学设计范文3

作为一名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对现实教育问题不断反思,努力追求教育实效的探索者,郑杰校长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从四十分钟里榨出油来》。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无味的,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深入钻研文本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利用课堂上短短四十分钟让学生收获颇丰,课前,教师得付出很大努力。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供语文素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解。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语言文字,“工具”就无法成为工具,“工具”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二、巧抓文本切入点,追求教学省时高效

新教材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以其充满灵性的文字精巧构思,抒发扣人心弦的内心情感,刻画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描绘姿态万千的自然景观……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内核,领悟文本之精妙?我认为:必须寻求一个精准的、合适的文本切入点,提纲契领地带动对全文各个部分的阅读感悟。如同开启文本的一扇窗户,可以深入文本的心灵,品悟文本展示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简洁明快、省时高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是一个词……作为分析的口子,由此可带动全篇,能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研究课文、欣赏课文。

(一)紧扣文本题眼,开启心灵之窗。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而拟定的,寄寓着作者的情感和构思等丰富信息,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标题精彩纷呈,或意蕴深厚,或点睛之笔,或新颖独到,透过这双眼睛,认真审视、分析、探究,便能直达作者心里,更好地理解文本主题、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匠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题目寻求切入点,提炼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分析,从整体上把握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文章的精美之处。

如有位老师执教《画家与牧童》,教学中教师出示题目时将画家写大一些,将牧童写小一些,让学生猜测为什么这么写?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从而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而后抓住“大”感受画家戴嵩画技的高超和为人的谦虚宽容。而后问学生:“画家本事这么大,这么谦虚,可不可以再写大些,牧童再写小一点,行不行?”学生说不行,因为牧童很了不起,表现在哪里呢?再次读文感受牧童的人格魅力,这样抓住题目书写的不同作为研读的支点,学生不仅了解故事的大概,更从“大”与“小”感受人物的了不起。

(二)提携重点词句,激感脉搏。

从文章的关键词句入手,往往会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教材中有不少作品,或开门见山,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归纳,或融重难点于一体,总能用一两个简洁有力的词句带动全文,点明主旨,凝聚情感,以此为切入点,就获取了解读文本的金钥匙,走进文本的内核,仅需举手之劳。

如《窃读记》中:“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教学设计可紧紧扣住“很快乐”、“也很惧怕”实施切入突破。首先提出“读书快乐何在?读书为何快乐?”,让学生通过读书找出“我”快乐的表现,再让学生交流评议作者对读书的感受,体会作者爱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之情。其次,用相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为何惧?惧怕什么?”最后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原著,弄清楚作者“因贫困而无法随意读书,却难舍读书之乐,唯有窃读之苦”的感情,结合文本理解“窃”之本意无非就是爱读书,只看书不买书而已。这样教学紧扣重点,方法简便,就凭学生“读评议”,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实现简单教学却收之高效的目的。

(三)巧抓文本矛盾,破译信息密码。

矛盾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教材中不少课文借助矛盾的对立统一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文本本身的“矛盾”处往往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貌似矛盾,实则统一。抓住文本“矛盾”处为切入点,如何寻求到破译文本信息的密码,走进文本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如教学《自然之道》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认真默读课文第四自然的(第一次救龟),鼓励学生针对本段前后“矛盾”处大胆质疑,而后引导学生提炼出重点问题,向导既然知道自然之道,可他为什么还要极不情愿地救龟?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回归文本进行研究,明白是因为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在这呼喊声中,向导的理智被情感击垮,于是极不情愿地做出了救龟的决定。

学生在模拟现场同伴的呼喊声中,走进向导的内心,真正理解向导的“极不情愿”。抓出文本的“矛盾”处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展开有效研究,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有时,无知是一种罪过,意志不坚定也是一种罪过,自作聪明更是一种天大的罪过。明白了“人类永远是大自然的孩子,我们只有先认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遵循它”这一深刻道理。

(四)依托文本空白,感悟无穷诗意。

许多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某些情节不做详细叙述,但文章“词尽而意无穷”,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应敏锐地捕捉文本关键的空白点,以此切入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有助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达到与文章、作者的情感共鸣。

如我在教学《乡村四月》这首古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四月乡村的人们还会忙些什么?引导学生对“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又”进行大胆想象补白,学生略一思考,便脱口而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养鸡又养鸭;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种瓜又种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放牛又放羊……精彩纷呈的答案层出不穷。这样,在对文本的想象补白中,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乡村四月不仅景美,人更勤;感受到人们忙中有乐的情怀;领悟到诗歌锤炼语言的精妙。

好的切入并没有固定的模式,针对不同内容、不同对象,可以灵活地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因为切入的目的是寻求一种更佳的课堂效益。“拈一叶而不知天下秋,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的却是整个春天”,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有效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前提是教师应深入钻研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才能撷取教材的本质信息,重组一条帮助学生认识教材的“最短路程”,提炼出一条简洁明晰的主线,引领学生在课堂中遨游而不迷失方向。

三、使用艺术化语言,激活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恰当运用艺术化语言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智慧的大门。一堂平平淡淡的课加入了幽默风趣的语言好比煲汤时加入了佐料,味道更鲜美,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发笑,在发笑时,不仅领悟文本的内涵,而且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

艺术化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还没接触课文时,对课文内容充满了好奇。初读完课文后,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往往不会主动深入阅读课文。如果在这个时候运用艺术化语言“逗逗”学生,会激起他们再次阅读的兴趣。如《景阳冈》一课,课文内容较长,学生初读后了解了武松打虎的过程,感受到“武松好厉害哦”。要让学生深入体会武松的智勇双全,必须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打虎片段。有位名师这样设计问题:“有人说武松打的那只虎患了骨质疏松症,以至于武松赤手空拳打死它。”学生听了哈哈大笑,笑后立即加以反驳。老师说:“请找出老虎很凶猛的语句证明它并没有患骨质疏松症。”学生找出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等词。教师再次提问:“哪个男生读一读?”学生兴致极高,假如教师的问题改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虎的威猛?”也可以达到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效果显然不如前者。又如《人物描写一组》中,王熙凤讨好贾母的语言,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有位老师这样设计问题:王熙凤是个高明的心理学家,她对待贾母可谓是“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老师以哼小曲的形式道出流行歌曲。学生立即被逗乐了,进而模仿着悲伤与快乐的语调朗读对话片段,再如《金钱的魔力》指导朗读老板巴结“我”和训斥托德的话。教师说:“不是我要找钱,是钱要找我,看,百万英镑就在眼前,我怎能不把这富翁夸个天花乱坠?怎能不把托德骂个狗血淋头?”在此调动下,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对话,兴趣盎然。

四、巧用电教媒体,创设高效课堂

在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印象,多媒体教学能把语言文学描绘的情境形象地、逼真地表现出来,用绚丽的色彩、生动形象的动感画面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到课文内容中,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学习便成了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学生对海底世界的美丽物产不太熟悉,无法理清海底的美丽与物产丰富之间的联系,课本上虽有对这地方美丽的描述,但缺乏具体的形象,学生在头脑中不能形成表象,不可能充分感知海底世界的美丽和物产丰富,学习兴趣不高。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自己探究合作学习的先导,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探究掌握知识。

通过浏览“动物世界”网站,屏幕上出现生动图像,音响里发出优美的音乐,逼真的动画吸引了学生,使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中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方法,领略到海底是个怎样的世界,感受自然的神奇与伟大,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产生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然后回归课文进行相关学段研读,学生在极度兴奋的状态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对探究有兴趣,就会产生积极情感与主动性。教师再运用学法迁移,举一反三,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围绕海叁、梭子鱼、贝壳的活动特点展开讨论,在学生练习时教师适时监控,有针对性地辅导,引导学生研读相关内容。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