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专业成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1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要求

教师专业成长是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应然与实然的规定之使然,是教师教育发展的终极旨趣。教师专业成长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与把握、认识与实践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历程。尤其在当前社会变革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应有其独特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特点。教师专业成长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也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育是发展人、培养人、生成人的实践活动,其对象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出发点与逻辑起点应是人,教育的归宿也应是人。换言之,人的发展与生成构成了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品质的根本性依据。从根本上说,生成人、发展人、完善人、提升人乃当代教育应然逻辑与崇高使命。“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人学”也内在地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品格。教育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投入的事业,教育的理论品性与实践品性也对教师提出了极为挑战性的要求。在此意义上,教师不能机械地按过去简单的、工具化的格式,以“物”的方式对“人”进行加工与塑造。由此可见,教师专业成长的时代性转变是与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及发展是相映成趣的。进一步而言,教师角色不能仅仅体现为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精神的唤醒者,心灵世界的开启者,完整人性的塑造者。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时代演进

教师专业成长不仅是一个认识上逐层深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上渐趋完善的过程。从时空维度透视之,传统教育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经验式教育,其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也相对简单。这一方面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与当时教育发展阶段也有一定的关联。然当代教育在当今科技、经济等发展的影响下,尤其是当代心理科学、社会学与相关学科为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依据。教师专业成长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作为培养专业化教师的师范教育应运而生。此后,世界上发达国家地区教师专业成长也逐渐规范化,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体制。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则明确指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此后,这一理念逐渐被重申。美、日、英等较发达国家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起步更早些。1986年美国的卡耐基教育与经济论坛、赫尔姆斯小组相继发表《以21世纪教师装备起来的国家》、《明天之教师》之后,卡耐基组织的“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还专门编制了界定教师专业性的《教师专业标准大纲》;英国的教师专业成长进程随着教师证书制度等的实施加快了其步伐: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培训模式:90年代教育部与就业部共同颁布的新的教师专业性认可标准与《教师教育课程要求》;东邻日本在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通过《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强调要加强教师专业成长。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专业成长由理论到实践已达成一致共识,并在此共识下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探索与变革。

由上,教师专业成长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各国普遍认识到教师的实践、态度和能力并不能通过行政命令或标准课程得到改变。各国都注意平衡国家政策的要求,学校需求与教师群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并注重体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参与专业成长的积极性。(2)教师专业成长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理想的状态是同时采取几种不同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3)在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鉴定和评价时,各国从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满意度变为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结果以及教师专业成长所带来的教师工作的变化。(4)教师专业成长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资源保障。

反观当下,我国的教师专业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教师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整个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体系初具规模,不同形式与层次的教师培训模式也已纳入实践轨道。随着对教育认识的加深与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家教委在1986年下发的《关于中小学教师考核证书试行办法》中就要求中小学教师须具备《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和《教师专业资格证书》。之后于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也再次规定了国家实行教师之资格、职务、聘任制度等及之后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又对其具体操作作了详细的规定。就此,我国教师专业成长从理论到实践逐渐与国际接轨。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在“穷国办大教育”这个特定背景下,教师自身素质与教育发展现状等与其他发达国家尚有一定的“势差”。其间,隐约暴露的问题已绝非冰山一角。对此,如何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来做相应的调整与变革显然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与重要课题。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未来取向

教师专业成长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是教育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客观使然。我们只有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教师教育,给教师教育一个合理的定位,寻找其突破口与支撑点,教师教育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实现内在超越的崇高使命。鉴于此,笔者以为,教师专业成长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理念需作根本性转变。理念决定行动。唯有理念的变革才能进而澄清以往对教师专业成长有失偏颇的认识,从而达到行动上的一致。教师需要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真正内涵有一个深刻的体认与切实的把握,需要站在时代和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教师教育,以良好的心态、发展的观点、积极的行动参与到教师专业成长运动中来。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2

一、“现身说法”树榜样

我校教科室每学期都会不固定地邀请一些本地区周边学校的一些“名师”(在某方面成长较快的),如课堂教学能手、科研领军人物、读书先进典型、班主任优秀代表等,来为我校全体教师进行“现身说法”,讲述他们的成长过程。因为是本地区周边学校的一些“名师”,大家大多也都认识,他们的成长经历往往很容易触动教师,他们感觉教育教学中的“专家”或“名师”,离自己并不是遥不可及,他们凭借自己的努力也完全可以在教育教学上有所作为,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专业成长意识。

每次邀请“名师”“现身说法”之后,我们会把教师聚集在一起,让大家畅谈听后的收获和感受,或者有针对性地写一写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哪一点最触动你,这样,首先在教师心中树立学习的榜样,并且这个榜样近在眼前。有了榜样的激发,很多教师开始反思自己的成长道路,思考自己该如何在教育这条大道中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二、“专项指导”求方法

教师有了专业成长的意识,这时他们依然是很茫然的,如何让自己真正成长起来?很多时候他们渴望有人能够为他们指点迷津,尤其是在一些专项上有人能够为他们做具体的指导。

每个学期,一些教育主管部门都会开展各级各类的优质课评比、论文评比、课题申报等活动,这些是为教师做“专项指导”的最好切口,作为学校教科室的主要负责人,一定要善于抓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比如,论文评比,绝不是学校教科室负责人仅仅将通知文件下发给教师,让教师自己去写,该交的时候通知教师交上来就可以了,这样往往也很容易使教科室的工作陷入被动:要么交上来的论文寥寥无几,要么交上来的论文质量不高。面对这些评比,每次教科室都能邀请相关人士有针对性地为教师做“专项指导”,比如个人课题如何进行选题,课题方案从哪几个方面撰写,如何撰写读书心得等。这样的“专项指导”是很多教师求之若渴的。

我校教科室每学期都会针对各级各类的评比活动开展“专项指导”,每次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参与积极性高,获奖比例大。教师也在这样一项项具体的“专项指导”中快速成长起来。

三、“意外惊喜”鼓干劲

给力教师专业发展,很重要的促进措施是让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收获或得到成功的体验,他们付出了,收获了,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探寻到自我价值并不断得到肯定,必将更好地激发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每个学期,教师交到学校教科室的论文、读书心得之类的文章都很多,教科室负责人除了从这些文章中择优上报参加论文评比等活动之外,不妨继续从中选优,或者有些文章稍加润色,修改修改,然后帮教师投寄出去。

忽然有一天,教师们收到来自某个教育报刊社的“意外惊喜”,才知道原来是学校教科室负责人将其文章投寄出去,原来自己的文章也可以变成铅字印出来,那份惊喜无以言表,由专业成长带来的自豪感和小小的成就感从心底油然而生,从而为他们的专业发展再次加足了油,鼓足了劲。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3

(一)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

1、教师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准确性——表现在课堂教学上是知识表述科学、准确,教学过程思维科学、精细;思维的条理性——在课堂上思路清晰、有条理;思维的概括性——在课堂教学上对教材内容处理恰当,即反映全貌、有突出重点;思维的发散性——在教学中能多方向、多层次、多侧面的思索问题、开展教学,思路开阔,能提出多种假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的变通性——能变通思路,产生超常的教学设想,提出教学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思维的独创性——能产生新颖的、别人未能想到的好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措施。

2、教师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较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指教师口头表达科学准确、简洁易懂,逻辑严密、生动能吸引学生;较强的文字表达及板书能力——文字功底好、能写一手好字,板书结构好,既能反映教学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较强的身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能充分恰当运用身体的位置、姿势、动作与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教学内容;善于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的能力——指善于运用实验设备、录音机、电视机、幻灯机、投影仪、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教学。

3、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善于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善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能力,善于营造课堂教学环境的能力,善于组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的能力,善于管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行为与纪律的能力,善于反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善于评价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学习的能力,善于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较强的人格、情绪的感染力等。

(二)教师专业结构和教师教学能力理论基础

1、教师专业结构

(1)专业理念

“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即为专业理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了理性支点,使得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区别开来。如果一个教师把教育看成是全人生的,把未来社会理解为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那么情感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就将重于知识的学习而成为教育的主题。过去习惯于把课程看作是基于一定的学科领域,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实施具体的教学意图的一个过程

(2)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教师应具有基础能力(智力能力、表达能力、审美能力)、职业能力(教育能力、班级管理能力、教学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学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认为教师还需加强以下四方面能力的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的文化判断能力。

(3)专业态度与动机

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是教师的专业活动和行为的动力系统,涉及到教师的职业理想、对教师专业的热爱程度(态度)、工作的积极性能否维持(专业动机)和某种程度的专业动机能否继续(职业满意度)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的职业理想、态度、动机和职业满意度等是一系列影响教师去留、保证教师积极专业行为的密切关联的因素。其中,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是两个核心因素,其他的因素一般都要通过这两个因素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美国学者凯尔卡特曼通过“专业自我”这一概念来说明教师的专业态度与动机问题。他认为,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是人和环境之间长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影响着人们感受具体情景的方式,也影响着人们日常行为的方式。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向(对“作为一个教师我是谁”问题的回答);自我尊重(教师对自身专业行为和素质做出的个人评价);工作动机(促使人们进入教学职业,留在教学工作岗位的动机);工作满意度(教师对工作境况的满意度);任务知觉(教师对工作内容的理解);未来前景(教师对其职业生涯和工作境况未来发展的期望)。

(4)专业知识

教师的知识基础由七种类别的知识构成:

①内容知识,主要是指学科知识;②一般性教学知识,指超越各具体学科之上的关于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般原理和策略;③课程知识,指对作为所教的“职业工具”的教材和教学计划的掌握;④教学内容知识,指对将所教的学科内容和教育学原理有机融合而成的对具体课题、问题或论点如何组织、表达和调整以适应学习者的不同兴趣和能力以及进行教学的理解;⑤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⑥教育环境的知识,包括从班组或课堂的情况、学区的管理和经费分配,到社区和文化的特征;⑦关于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以及他们的哲学和历史基础的知识。

2、教师教学能力理论基础

(1) 在教学目的方面:

传统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现在的真正目的早已转移到了为了各级各类升学、为了各种形式的考试方面。几乎课堂上的全部教学行为都是为升学、为考试服务的,因此培养的学生是“高分低能”或者“低分低能”。现代教学论主张,教育不仅培养未来社会的劳动者,而且要培养文明幸福的人。

(2)在教学任务方面: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任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品德,而且要是学生获得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形成良好健康的品格,教会学生学习。布鲁纳认为:对学生来说知道如何学习要比知道学习什么更重要。赞可夫提出了“教会儿童学习”,“教会儿童使用一个终身都靠它来掌握知识的那种工具”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的主张。

(3) 在教学过程方面:

我们现在沿用的是凯洛夫的“五大环节”教学程式。现代教育论主张,教学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乃至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变化。课堂教学的理论绝非单一,教学模式也不能公式化。

(4)在教学方法方面:

现代教育论认为,不仅包括教的方法,而且包括学的方法。教师的方法并非“填鸭式”,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要教给学生独立摄取的能力,为学生的“无师自通”做准备,由单向型变成多向性,由单一型讲授变成复合研讨性,由学生静听型变成学生参与型。

二、国家对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教育一体化、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和走向专业发展的教师继续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推进我国教师专业化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改革传统的师范教育,建立开放式的教师教育模式

教师教育的开放是大势所趋,但开放的实质不是教师教育的转型,而是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过去是师范院校之间竞争,今后师范院校还要与综合大学及其他院校竞争。

也就是说,在坚持以师范院校为教师培养主体的同时,积极倡导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以形成我国开放性的、多样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但必须建立与完善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可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教师教育市场。

(二)从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教师教育一体化体系

教师教育应该是涵盖了职前、职后教育在内的一体化教育,单靠职前的一次性终结型的师范教育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贯穿于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进修的全过程,而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则是实现教师终身的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一体化;二是中小幼教师教育一体化;三是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一体化,即师范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

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把教师的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连成一个整体,从而为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化提供了制度条件与物质条件。

(三)建立健全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严把教师的“入口关”

教师教育的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有赖于作为专业化保障手段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准入制度,它规定了教师资格的基本条件、教师资格认定的程序等。目前教师资格考核的方式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即重学历,轻能力;重笔试,轻面试。教师资格证书类型较单一,不能反映各个层次和水平的教师的差别。

目前在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但随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完善,这些问题都会得到相应的解决。

(四)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根据教师的职业发展的需要,重新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既要对老学科进行内容、体系上的改造,也要增补新的教育类课程,以满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其二,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是西方培养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方式,我们应适当借鉴,以使教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五)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使教师成为社会上优秀人才的首选职业。还要努力使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对于教师不断追求专业发展也是一个动力。

(六)改革教师的培养培训模式,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被认为是教师实现专业化的重要措施。正如医科大学需要在临床医院一样,教师教育机构也应有自己的“临床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于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促进大学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研究、有效培养培训教师从教的专业知识、技能,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七)加强发展性教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教师即为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奖励和处罚教师,不是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甚至也不是主要目的。强调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根本宗旨。

要实现学校的总体需要和目标,不仅要依靠组织的力量,而且更为主要的是要依靠教师的努力和积极性,尤其要依靠全体教师的主动性、合作精神和凝聚力。强调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根本宗旨。

三、我校对提高教师专业化和教学能力的措施

(一)对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进行系统培训

1、师德培训

以《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师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2、新课程培训

我校组织的专题培训,对教师进行新的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培训,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使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另外还将组织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通研教材、吃透教材的教学内容、解读课标、探索教法。运用示范教学、集中研讨、反思自修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掌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新课程培训中学习书目主要有:《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教学案例》等。

3、教育教学能力培训

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我们将继续开展基本功、学科教学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训练;其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现代教学技能培训;第三是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

4、教育科研能力培训

教育科研能力主要是通过逐步增强教师的教研意识,把校本培训和教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围绕新课程的实施,根据本校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引导教师积极进行反思与研究,不断积累素材,积累经验,确定课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从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教学能力,提高教育科研的专业技术水平,用教科研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

(二)、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不仅是管理、约束、控制,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创造有利的条件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发展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效果。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校在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学质量的责任意识基础上,始终把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去落实,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让“常规”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常规落实到位。在这基础上,也要创造条件,促使教师创造性工作,形成规范加特色的教学风格。

1、落实中层领导包学科制度。为了增强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把教学工作的管理落到实处,我校建立了领导成员的管一条线、保一个科、蹲一个班、授一门课的制度,落实领导的管理责任。要求每个领导成员对所包的学科教学工作负主要责任,定期总结分析,及时将管理情况向学校行政会报告。

2、落实教学常规。我们按照新课程班级和非新课程计划要求,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开齐科目,开足课时。要求教师严格按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上课及开展教学活动,不得随意调整或减少授课时数,保证各学科教学计划的落实,保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

3、加强课堂教学的常规管理。课堂教学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我们根据课堂教学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知识辅导,质量检测等基本环节,都向教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制订了课堂教学常规管理方案。学校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教学各个环节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逐步保证了课堂教学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4、落实评优激励机制。评优激励机制是提高执行力、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有效的方法。我校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完善了评优激励机制,每个学期定期开展教学评优、论文、教案、教学设计评优、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系列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在各项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从而有效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专业化素质的提高。

(三)坚持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学反思是“分析教学技能的一种技术,是对教学活动本身(尤其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这种深思使得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谨慎地、经常地将研究结果(技术层面的)和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既可以反思教育观念与教学艺术,也可以反思教学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既可以反思教师本人的教育教学方法,也可以反思学生的学习方法等。

1、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要求教师就某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有:该活动的的设计理念是什么?是否反映课改的精神?活动的准备做得如何?是否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活动内容的重难点处理是否得当?等等,通过多角度反思,可以使一些问题消除于教学活动之前,同时养成教师正确对待教学活动的良好态度与习惯。

2、教学中的反思,主要要求教师组织教学时不仅把注意力放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而且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思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如何体现?”“学生的需要是否给予满足?”等等,通过边活动边反思,教师就可以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有效调控,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标。

3、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要求对整个活动的效果进行反思。反思的内容有:教学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的优缺点在哪里?为什么?如何改进?等等,教学后的反思即是本活动的结束工作又是下一活动的开始环节,它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自我反思,即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独立反思,它的反思主体和客体都指向自己,由于反思者(教师个人)对自己新组织的活动较为清楚,因此,反思的针对性可能较强、感受较深。

5、集体反思,即组织教师群体就某一个教学问题,教学活动进行的共同反思

(四)创设高效课堂,实现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4

【关键词】 教后感;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挑战,而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作为课堂的总导演――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践行者。上好课必须备好课,这是共识。但教后反思的物化形式――教后感,还没有引起一些教师的足够重视。

如何使自己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怎样让自己更快、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这是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正在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让教师走向成功的多种可能的方法和途径中,教后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提升教学水平的十分有效的形式。教后感,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以文字的形式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记录。这种记录,并非每见必记、所做必录,而是建立在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考察、反思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回顾、分析与总结,它既包括对自己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结和教学行为的体察,也包括对自己教学工作理念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寻求解决的对策。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教后感呢?笔者以为,要写好教后感必须从为什么记、记什么和怎么记等方面入手。

一、为什么要记教后感

为什么要记教后感?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据此,波斯纳总结出一个公式认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从我们身边许多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来看,教师要想获得良好的专业发展,就必须在教学业务上积极投入、深入钻研。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自己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就必须努力钻研教学业务、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必须把握好备课、上课、辅导、批改、考核、教研等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后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完善教案、改进教学的有效途径,是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写好教后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记录、反思和总结的过程。

教后感之所以能使教师获得更好的专业发展,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因为教师在写教后感的过程中,常常要通过反思来体察自己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和言谈举止的得失。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总结教学成功的经验,可以吸取教学失败或失误的教训。这不仅对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教学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至关重要,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成长发展也有深远影响。无论是成功或失败的教学经历,教师在写教后感时,都会以研究者的眼光进行自觉梳理,进行有意识的审视、反思、分析和总结,都能从中学习、借鉴,从而使自己获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法获得的感受,使自己对关于教学的经验系统化、概括化,促使自己快速地成长。只要教师能长期坚持写教后感,就可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促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不断增强。因此,可以说,教后感是促使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教师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形式。

二、教后感记什么

教后感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涵盖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概括起来说,教后感至少应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的情况、学生学的情况、教师的教后感想和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的内容。

从教的情况来说,教后感可记的内容很多:一可以记教学的成功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会有成功之处,如顺利的教学过程、有效的课堂组织、高超的教学设计、活跃的课堂氛围、独创的问题情境、新颖的教学方法、默契的师生配合、精彩的教学片段、成功的临场发挥、有益的教学启示、突发的教学灵感、独特的教学思维、经典的师生对话、典型的教学案例、逼真的教学演示、巧妙的问题处理、精当的教学语言、传神的体态眼神等等,只要稍加留心,这些可记之处俯拾皆是。记下教学的这些成功之处,可以使你的教学经验积细流而成江河。二可以记教学的失误之处。即使是自己觉得非常成功的课堂教学,也会因多种原因而出现不足或疏漏失误之处,如教材处理欠当、课堂组织欠妥、教学方法不良、学法指导不力、教学演示失败、语言表达不准、出现知识错误、教学设计与实际脱节、解答不了学生的问题等等。只要你认真仔细地揣摩和寻找,也许你教学的失误在每一节课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记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这些“败笔”,可以帮助你查找根源、寻求对策、总结教训,使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日臻完善。三是记教学的创新之举。虽然你在教学之前都会对教材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花费大量的心思,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在课堂上,随着教学活动的一步步深入,常常会有一些偶然事件发生。对此,你虽然事先可能毫无准备,但你却也能沉着冷静,应对自如,因势利导,充满智慧地妥善处置;有时,随着课堂教学的一步步推进、教学内容的一步步展开,你也许会突发奇想,或突然产生一些灵感,并且运用这种突如其来的想法或灵感,创造出与你预先的教学设计完全不同的教学策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把自己这些教学中的充满智慧的创新之举在教学之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之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就会使你的教学智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况,是教师时刻都在关注、了解和掌握的东西,这也是写教后感的主要内容。因此,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教后感可记的内容也是很多的:一可以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接受情况。在课堂上,你和学生在对学习内容进行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接受程度,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与这些情况密切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等等,教师都要有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并成为教后感的主要内容之一。二可以记学生在学习中的独到见解。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你的学生也许常常会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鲜的问题,或许还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学生对某问题的分析理解说不定还会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这对课堂教学来说,都是促使教学相长的有利机会。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丰富的想象、活跃的思维、独特的创见和高明的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等,要把这些作为教后感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从中采撷丰富的学生智慧来充实自己的教学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弥补自己的教学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三可以记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不同学生的J知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是有差异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和表现情况,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差异,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控,并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改进教学,以保证收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在教后感中,要对自己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对课堂教学过程、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等的调节和控制情况加以分析和总结,这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在教学之后,教师一定会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感想或体会,这些感想体会也是写教后感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感想体会包括:

1.教师的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的差别性。尽管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都会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设计,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调整、修正或改变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之后,要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与预先设计的方案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差别,总结体会。对课堂上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材处理的合适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教学手段的有效性等方面作客观的评价,对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教学容量是否适度、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等方面作准确的分析。把这些分析、评价和总结的内容写进教后感中,无疑会帮助你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水平,增强你课堂教学实际操作的能力。

2.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之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尤其是在当前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完全适用于各门学科教学的。在教后感中,要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作为重要内容,要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比如,在对具体内容的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是采取个体独立探究,还是群体合作互动?是适合以自己讲授为主,还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是适宜全面展开,还是分散击破?等等。这些,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总结。这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3.再教设计。再教设计也是写教后感不可缺少的方面,是教后感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就是在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再教方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再设计――教学再实施等多次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

学生关于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同样也是教后感要记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许能从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着手开展教学活动,但也可能有时侧重考虑的是自己教的情况,而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教的往往不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之中和教学结束之后,不妨更多地倾听一下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看法和要求,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对自己所组织和开展的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及时与学生交流教学情况,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事实上,有时学生的一个见解或办法,也有可能让你茅塞顿开。你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写进教后感,并认真分析对待,也一定会让你大有收益。

三、怎么记教后感

教后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的回顾和反思,是以达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水平为最终目的的,因此,教师在写教后感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要及时记。课堂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情境化特点。教后感是在课堂教学之后对自己的教学得失情况做出的回顾、审视、反思、分析和总结,所以,写教后感必须在教学之后趁热打铁,抓紧时间及时记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有关情况,而不能教后即撂,将课堂教学情况搁置起来,待以后有时间时再通过追忆来检索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是要恒久记。教后感是教师⑵绞苯萄Ч程中一点一滴的教学得失汇集起来的。写教后感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养成坚持不懈的写教后感的习惯,才能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产生良好的催化或促进作用。因此,写教后感最好能做到课课记,天天记,周周记,月月记,年年记,并从所记的大量材料中,通过分析、归纳、概括,找到经验与教训,摸索出教学的规律。长此以往,你的教学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教学方法就会越来越灵活,教学能力就会得到大大提高。

三是要记有价值的内容。教后感不是课堂教学的万象包罗,不能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一切情况都记下来,那种“流水账”式的教后感,不仅耗时费力,也几乎毫无收获。所记的情况一定要有比较充实的内容和一定的思想深度,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要能对自己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业务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所记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紧跟教学改革实践发展的形势,与时代合拍,要对课堂教学中的教材内容、你的经验、你与学生的互动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产生的新知识上升到教学价值论的高度去认识。

四是要有自己深入的思考。教后感不是教学工作日记,而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学观念的重新认识。因此,写教后感不能仅仅记下教学中发生的情况或问题,而要对这些情况或问题进行反思总结,要有感而记,有记必思。要通过自己的认真思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要思考课堂上你在教与学的生命律动中,是否体现了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要求。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才能有利于自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是要上升到教学科学理论的高度。在写教后感的过程中,要始终用教学科学理论来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要把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感性体会上升到教学科学理论的高度去认识、分析和总结。这样把课堂实践与教学科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帮助你把关于教学活动的零散之珠串成一条完整而精美的教学之链,才能使你的教学水平真正得到提高,使你的教学活动更快、更早地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

【参考文献】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5

关键词:突破;成长;瓶颈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6―059―02

一、育人≠育己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能坚持育人为本,尊重学生,立德树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要践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其前提就是读书育己,先育己再育人。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读书是生活,读书是工作,读书是一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读书的习惯。而现代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典范,读书则是终身学习最直接的途径,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熟读哲学、教育理论、教学名著、励志书籍等经典之作,书中自有“智慧眼”,书中自有“聪明脑”,书中自有“高尚情”,书中自有“纯洁心”。教师读专业内的书可以生就“智慧眼”和“聪明脑”,读专业外的书则可获得“高尚情”和“纯洁心”。如全国优秀班主任李镇西老师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读书就是他的主要生存方式,他阅读了古典类、文学类、教育类、人文类、杂志类书籍,丰富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奠定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之基,读书造就了李镇西。因此,教师通过博览群书,就能主动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成绩≠成长

目前,学校考核教师评价教师的方法单一,仍然是看重工作成绩,并且与绩效工资、奖励惩罚挂钩。如学生名次、班级管理、艺术活动、教研论文、课题研究、学科竞赛、职称晋升等都与成绩相关。学校关注成绩,关注升学率,家长关注成绩,关注排名,所以教师自己也关注成绩。周彬教授的《课堂密码》这样解释教学成绩公式:成绩竞争=专业竞争+时间竞争。他说:“在教育理论上,教师要拥有良好的教学业绩至少需要三个要素――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教师的投入程度和教学工作环境,其中教学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只有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就能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提高成绩。然而我们扪心自问,在关注成绩的时候是否忽略了自身成长?教师的成绩是工作和学习的一种收获,可以用量化方式予以展示;而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走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以后,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专业训练习得专业基础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从教素养,成为一个良好教育工作者的过程,它难以用量化方式评定。成绩是成长的见证,但不是成长的本质追求,成长的本质追求应当是精神的生长、境界的提升与专业的成熟。一所学校要想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应该注重学校的软件建设,为教师们的成长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组织开展“教学论坛”、“公开课研究”、“课题引领”等活动,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不断丰富教师的业务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然而现行的评价方法却让教师们疲惫不堪,使教师陷于补课和题海战术之中,闭门造车,无暇进行业务上的充电,教师的知识储备、知识更新及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三、职称≠职能

所谓职称,就是与专业技术职务相应的名称,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工作成就。就学术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职称关系到教师的职业荣誉及学术地位,直接影响教师的经济收入及相关利益。所谓职能,则是与专业技术职务相应的专业能力。许多教师在职称评上后,工作懈怠,不思进取,放弃专业信仰、业务能力、知识素养等方面的追求,忽略了教师立身行教的根本,忽视自我修养和能力的提高。有的教师只注重获取文凭,只满足于教学设计、语言表达、教学手段的运用,不注重以良好的师德熏陶学生,把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降到最低层面,把自己变成典型的“教书匠”;个别教师从走上工作岗位就一直照本宣科,一本教案用到老,不注重进修专业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教学水平一直低下;有的教师只重视职称的提高,不重视人格道德的提高,忽视道德修养在教书育人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有的教师贪图享乐,以文凭、职称掩盖自己卑微的道德水平。

四、方法≠方向

目前,教师专业成长存在一个倾向:重视方法的获取而忽视方向的确立,热衷于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忽视文化背景的思考,热衷于操作程序的学习忽视思维机制的探索,如校本研究、远程培训、教育博客等。所谓方法,即指解决具体问题的门路与程序,以消除具体矛盾及问题为目的;所谓方向,即指确立人生与专业发展的行为目标,以构建人生与专业发展目标为目的,如师德师风、业务水平、教学技能、教学研究等。前者属战术性问题,后者属战略性问题。只重方法不重方向,会使教师很难从战略性层面把握和处理问题,会导致在战术层面处理具体问题技能的乏力和退化。

五、学历≠学养

所谓学历,是学习的经历,是个体经历了特定学习阶段和达到某种文化程度,是对固有的知识框架的体认与掌握,是个体入门就职的资质,它是显性的。而学养则是学问和修养,是个体对学科专业的认知素养达到的一定专业水平,是对学科专业的系统见解与理性批判,是个体专业成熟的标志,它是隐性的。衡量一位教师的专业素养,既要看学历水平,标示教师入职前的资质水准,更要看其学养水平,它直接反映教师的专业能力与业务素养,不能只重视学历不重视学养。教师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共同成长。

六、效果≠效率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

效果强调的是达到的结果,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强调的是一种投入产出比,是“正确的做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兢兢业业,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潜心研究、细心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了显著成绩,效果不错。我们不禁反思:取得这些成绩付出的成本有多大,工作效率如何,付出与获取的价值比是否合理,能否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深深懂得:有效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指导学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及时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增大容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如果我们不思效率只求效果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规律,不能优化教育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钱兵.教师专业成长中“高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继续教育,2004(1).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6

常州市学科带头人的评选历经三个多月,一轮一轮的淘汰近乎残酷,在这个过程中有抱怨、有泄气、有推托、有努力!看着每轮公示的名字,庆幸着自己还能在这条路上行径!

1.为什么要有这么多轮的PK?

作为五级梯队的市学带,在专业发展上一定已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并有相当多的资料积累,所以光材料评审的话,客观性有一定缺失,需要全方位的考察。在参评过程中:设置理论考试、课堂考核、论文答辩、材料送审这四关,是从理论功底到实际运用到综合素质评定再到平时资料审核,能比较全面的反应一位教师的实际水平,最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能审查自己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哪方面有缺失,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有针对性的进行攻克!

2.每轮考核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做哪些准备?

(1)理论考试目的:教育精神的领悟、教育理念的掌握、实际案例的运用。

思考与准备:理论考试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技能强理论弱”一直是幼儿园教师的特点。那么如何才能在每次理论考试中利于不败之地呢?我想除了多看书只有多看书!要看新课程、看纲要、看指南等等,更要结合案例看。要具有非常强的运用理论的条框进行案例分析的能力。其次,在答题的时候,思路清晰、层次清楚也是关键所在。理论考试不是临时抱佛脚就有用的,一定是在于平时的点滴积累!

(2)课堂考核目的:教案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关注幼儿程度、随机应变能力、现代化技术手段运用

思考与准备:现在的课堂考核是采用晚上告知题目,第二天进行借班教学的方式。很多单位能群策群力进行精心准备。但我想说的是,这样做是利弊共存。首先大家帮助设计教案的方法能有很多的金点子和新思路,但容易混淆执教者的思路,会用很长的时间在选择在犹豫在纠结;其次别人设计的教案对于执教者来说容易领会错误,每个环节的目标性不容易把握;最后对于执教者来说还要把教案内化,如果不能很好的内化,就变成背教案,组织活动时容易出现重视环节而忽视幼儿的现象。因此,我认为教案一定要自己设计,而且要能根据对孩子的特点进行设计,自己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进行思考,先把大致的框架建构后,可以讲给同伴听一听,让她们提出建议,在确定框架后,自己要写详案,反复斟酌关键提问。最后再把教案以模拟的方式上给大家看,既帮助自己记住教案又能请大家发现不足的话语。

(3)论文答辩目的:语言组织能力、心理素质、经验总结

思考与准备:为什么要有论文答辩的环节,我的认为是考验教师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语言的组织能力、思维的条理性、心理承受能力、经验总结能力及仪容仪态等。要想顺利答辩,就要做到2点,既充足准备和十足自信。对于论文要能熟记于心,尤其是每个小标题,而且要牢记案例,对每点进行例子阐述。其次,在选择答辩论文的时候,尽量选择经验总结性论文,和实际工作贴近一些,比较容易阐述。在答辩过程中,我觉得时间分配也很重要,拿到题目后如果不能马上回答的话,可以有2-3分钟的思考,用笔进行要点或关键词的记录,在回答时就不至于紧张而忘记。答辩时一般有3道题目,总共时间为20分钟,因此6分钟内要能完成一道题目的回答,参赛者可带手表进入考场,分配好每道题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最后,答题时语速语调适中、眼神集中、保持微笑、礼貌用语等仪容仪态也很重要。

(4)材料审核目的:资料积累、专业成长

上一篇太行山上观后感

下一篇藏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