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1
早在18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塞缪尔·约翰逊就提出做笔记是“必要的痛苦”。他说,做笔记是比较痛苦的事情,但非常有必要。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系统性的记录,它对于理解学习内容,复习和记忆旧知识,积累资料,扩充新知识有重要意义。
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平常听课也懂,做题也不少,效率也不低,可一到考试时就发懵,会做的题都做不上来?”“越复习到后面,脑子越乱,这是怎么回事呢?”等等。
其实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学生没有做好课堂笔记。因为从人类的感知规律来看,课堂记忆比较短暂,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很容易忘记,如果再没有记笔记,记忆就会出现空缺。
1981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纳特联合其他几位专家,以一群大学生为测试对象做了一次关于记忆的研究。他们把参与测试的学生分为甲乙丙三个小组,一起听一段含有1800个单词的有关美国公路史的录音。三组被测试的学生分别按照下面的方法听录音:甲组,一边听,一边做笔记,同时摘出要点;乙组,一边听一边看已列好的要点;丙组,单纯地听录音。录音放完后,科学家们即刻进行回忆测验。结果发现成绩最好的是边听边自己动手写摘要的甲组学生,其次是边听边看摘要的乙组学生,而只听不记录的丙组学生成绩最差。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边听边动手记录对于记忆的重要性。
所以,做笔记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听课习惯的重要方法。有的老师认为,数学课堂不需要记笔记,一些定理、性质书上都有,课堂上只要知道题怎样做就好了,但我觉得这些想法是不可取的。数学属于理科,题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及题目的变式相当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熟练运用。那么,在熟练运用这些知识之前我们如何牢记这些知识点呢?数学不比其他学科,不是把一些定理、性质背诵下来就行,需要我们理解并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认真记好课堂笔记,也就是老师精心设计的部分练习及讲解过程中的一些要点。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在讲到八年级等腰梯形的时候,涉及等腰梯形中常见的两种辅助线:第一种,过上底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将等腰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等腰三角形;第二种,分别过上底的两个顶点作下底的垂线段,将等腰梯形分成一个矩形和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要求学生亲自动笔将其画在笔记本上并配以相应的练习。几天后的复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题:一等腰梯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11,求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我请班上一个数学成绩中等偏上但平时学习习惯不太好的学生来回答,他百思不得其解,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时,班上一个平时数学成绩平平的学生举手了,我立即请她起来回答。她告诉同学们,这题需要添加辅助线,就是上次上课时老师讲到的等腰梯形的两种常见的辅助线。她以第一种为例,将等腰梯形分成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腰是3或4或11,根据最后分成的三角形的三边来进行判断。如:腰为3,则三角形的三边通过计算就分别是3,3,7,不符合三角形三边的情况,所以3不能为腰。以此类推,最后判断只能11为腰,最终得出结论。我问她,你是怎么想到的,她说:“这是老师您上课讲过的,我的笔记本上有。”原来她只是将老师上课讲的方法拿过来运用而已。我问一开始的那位男生,你没有记吗,拿来给老师看看。他很羞愧低下了头,告诉我他没有记,当时觉得很简单,没有在意,而且课上的相关练习也没有记录完整的过程。通过上述经历,说明数学课堂上做笔记还是必要的。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光凭脑袋就牢记一切东西。况且数学解题,需要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需要我们经常对知识点练习,进行反复推敲,从中获得更多的解题技巧与新发现。如果没有笔记,这些将无从下手,更不要说新的体会了。
二
“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必定动笔墨”。其实,数学课和其他课都一样,都应该借助笔墨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那么,怎样让笔记更好地为数学课堂服务?老师应该怎样教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记好笔记呢?
(一)明确课堂笔记的重要意义
有些学生认为:“理科的逻辑性笔记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做习题巩固一下就可以了。”而抱有这种态度的学生,不乏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甚至他们还以自己在小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进行论证。
事实上,数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定理、方法、思想,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等,不仅需要理解,还需要强化记忆,且在实践中需要灵活运用。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所有课程的知识容量都会越来越大,思维层次也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如果单靠脑子的记忆,则要学好数学是不现实的。
如果学生能在课堂上边听老师讲解边做好笔记,课后再及时适当地复习,就能加深记忆,即使因时间过长而遗忘了某些内容,只要看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的笔记,也能激活记忆,重新回忆起那些知识。
因此,在让不爱记笔记的学生记笔记时,一定要事先反复地告诉他们边听课边记笔记的重要性。
(二)明确课堂笔记应记的内容
课堂笔记不是老师课堂言谈内容的拷贝,也不是课堂实录,如果这样,就会精力过分的集中于记笔记上,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降低听课效率,而且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听课习惯。
那么在课堂上,学生应该记哪些内容呢?
具体而言,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思路方法:老师在课堂上介绍的解题方法和分析思路应让学生及时记下,以便课后消化或者及时和老师探讨。
第二是疑难问题的记录:课堂上没有听懂的问题应及时记下来,以便课后请教其他同学或者老师,把问题弄懂弄通。因为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因时空限制,不可能顾及每一位同学,于是有些知识点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就成了疑难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来不及思考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留待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究,以免出现知识链接上的断层和方法上的缺陷。
我觉得这点非常重要,有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设计的练习没有来得及完成,下课铃响了之后,他认为这节课的任务就结束了,课后也不继续将未完成的练习进行消化巩固。导致课后出现类似的题型也茫然不知,无从下手。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2
进入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三年历史学习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年段。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会终生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的经验是,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在提问与讨论中,教师的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自然给学生以影响,讨论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讨论中学生既动脑又动口,人人参与,加深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而且使综合学习能力得到锻炼。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张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答案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看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这个教训,从高一就要总结、汲取。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3
一、带着目标仔细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目、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挈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有目标。可采用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默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同学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高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和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生活动,又有教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高一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正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向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教师提问,由教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前后四人结合起来分小组进行,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的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每节课都如此,会形成知识――方法――能力之间的良性循环,效率会越来越高。将来面对“会考”、“高考”,只不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问题。“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拨、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知识,“穿线织网”,归纳出教材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尽可能由学生归纳,一些难度较大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
另外,教师归纳还要注意一点:用:即将“教书”和“育人”密切结合,善善恶恶,用历史的经验昭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当然,这样作,有个“度”,要注意自然而然地渗透,不要硬上。更根本的,则取决于教师自己的人格素质和道德涵养功夫。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家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一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一年级第一节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划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的字词。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点。表示难认的字或难理解的词。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4
学生在课堂上学知识时,除了专心听讲,用心思考外,还应做好笔记。小学中段的语文笔记怎么记?记什么?在这我谈谈个人的看法和体会。语文是学生学习各科文化知识的基础的基础,无论哪种学科都与它有着密切的联系。可语文知识的确是范围广、奥秘深、无边际、无止境,要想学好它就得付出许多努力,作好读书笔记是其中的方法之一。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语文课堂笔记呢?
1.记老师的板书
教师的板书是通过教师精心计划设计好的,从板书上能突出教师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板书对所教学的内容一目了然。记好板书,有利于我们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除理科题的演算过程外,一般应完整地记下主板书的内容。 教师为了强化重点难点,通常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书写和绘画,并用文字、符号、线条、图表等形式把教材内容具体化、直观化,使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也使学生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思维的训练。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们这样设计,层次清晰,揭示了文章的心思想及作者的写作意图,突出了重点,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结构有了总体的了解,对复习巩固有很大的帮助。
2.记听课的主要内容
笔记时,既要注意老师讲解的知识体系,更要注意抓住讲解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记下关键语句。要注意记下老师提醒的应注意的问题和强调容易出错的地方,记下基本概念的要点,基本原理、定理、规则等的主要论据、论证方法、运用范围及运用时要注意的问题等。老师在讲到重点或难点内容时,总会有一些暗示的:他们或者在讲前有意停一下,以引起你的注意,或者在讲后把内容重复一遍,以加强你的记忆。我们要悉心观察,及时笔记。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我们要抓住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忍饥挨饿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可怜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并看见了四次美好的幻觉,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的火柴梗冻死在街头。文章的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四次美好的幻景: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火炉、肚子里填满食物的喷香的烤鹅、挂满礼物的美丽圣诞树、疼爱她的慈祥的奶奶。"等内容进行课堂笔记 。
同时要切记,记笔记的前提是不能影响正常听课和思考,这就要求在记笔记时把握好时机。记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个是老师在黑板上板书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简记;三是下课后,没记下来的要尽快抽时间去补记。记笔记的内容一般是:①知识的重、难点。②知识的疑点。③记书本上没有、老师补充的知识点。有些内容则无需记笔记:①次要的知识。②一看就懂的内容。③教材中的一般知识。
3 让"被动"变"主动"
在老师的要求下模仿着做笔记,无疑是一种被动的做法,但是,只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训练,是可以变成学生主动的行为的。为了让孩子们更加主动地做笔记,我经常在课堂上表扬一些积极做笔记的同学,还给他们奖励小红花,也在展示台上展示他们的笔记,让所有同学都向他们学习,激起其他同学的不服输心理。在实践中发现,这样的奖励方式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是很有效的。现在,我班有不少的学生已经不再是每次都要老师叫做笔记才做笔记,而是每当看到我在黑板上把一些例如多音字、课外知识等板书出来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抄写好在相应的位置。这点我班的诗琪同学尤其主动,有时甚至还没有等我写出来,她早就把文中的多音字在相应的地方写好了。由此看来,只要使用一定的激励方式是可以让学生做笔记由"被动"变成"主动"的。可见,激励也是培养做笔记习惯的一种不错的方式。
4 让"主动"成"习惯"
低年级的学生能在课堂上主动地做笔记,是十分难得的,这说明他们已经逐渐形成了习惯。但是,假如在课外又会怎样呢?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家长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我常常主动联系家长,让家长帮忙留意并指导孩子在看课外书时做好相关的摘抄记录,提高孩子的阅读效果。我给了家长一些建议:①大力的支持与鼓励:在家父母可以给孩子每一个笔记给予小奖励,让孩子能有成就感,这样很快就能养成这个习惯了;②不直接揪出错误:孩子们能完成一个笔记已经很了不起了,如果做错了还一味的批评和打骂,那就会前功尽废,所以一定要以引导为主;③严格要求书写美观:好的书写习惯也能体现这个人的素质,如果孩子每一次都能认真地摘录课外知识,书写整洁大方,那么孩子不但可以真正学习到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也随之而形成。因此,家长也必须督促好孩子每次认真地做课外摘抄笔记。
5.笔记整理可按以下顺序进行:
5.1忆。"趁热打铁",课后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它使笔记有"可整性"。
5.2补。课堂上做的笔记,因为是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一般讲课速度要较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甚至以符号代文字等情况。要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5.3改。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教学(学习)目的、解答课后练习有关的内容的修改,确保笔记的"准确性"。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5
关键词:给力记笔记重要性方法意义注意事项
怎样才能学好英语?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学好英语的前提。一直以来,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听、说、读、写是学好英语必不可少的四个技能。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多媒体及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使用,但我认为记好英语课堂笔记最给力!记笔记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对知识加深印象,归类整理,收集储存,便于查阅、复习等,可弥补大脑遗忘的不足。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综合过程,而学生只用眼、脑、嘴是不够的,还必须动手。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了笔记,学生课后可以系统复习,有事可做,事半功倍。
一、记好课堂笔记的重要性
遗忘现象普遍存在于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英语在我们国家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它不同于汉语。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处处是学汉语的语境,而英语却不同。所以,学生对老师课堂上讲的语言点当时还能接受,但课后,就有许多已被遗忘,或者一知半解,以致造造成许多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有必要要求学生重视做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增强记忆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些语法知识及易混淆的语言点,一时很难掌握,只有课后通过笔记加以复习,才能得以巩固。
课堂笔记是课内知识的良好补充。教师在讲解某一语言点时,必定比课本更为详细,有时还会举例,这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触类旁通。
课堂笔记是能课文的重点。一般老师板书的,详解的内容即为本课的重点,通过复习笔记,能进一步了解本课的侧重点。课堂笔记是知识的积累,知识积累越多,知识面就会越来越宽,对英语的理解也就越来越透彻。
二、如何记好课堂笔记
(一)课堂笔记记哪里
初一时候,由于所学的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也比较少,我经常叫学生把笔记记在书上。在书上划出重点,在重要的词组、句型下面划线,在书页旁边做简短的说明。这样,平时早读课读书的同时也可以把补充的内容,重点内容一并复习。到了初二、初三,所学的知识多了,课文的内容也长了,要记的语言点、知识点也多了,为了使笔记更清楚、有条理,我让学生采用课本与笔记本相结合的方法。把重要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简单的注解记在书页旁边。把与重点相关的用法、例句记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笔记记什么
1、重点和难点
课前要养成预习的习惯,把课文里的单词、词组在书本上做好记号,借助词典理解词性和词义,若有不懂的用红笔圈出,以便课堂上有重点地去听课。在课堂中,要记下重点的句型及其例句。
2、与课本知识相关的延伸
一些学生认为,反正教材上什么都有,上课只要听讲就行了,没必要记课堂笔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在的教材看上去非常简单,内容也很少。有时一节课,就是一段简单的对话,甚至是一两幅图片。教师在上课前必定经过详细的备课,把相关的语言点,知识点都要落实到位,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内要勤记笔记,抓住重点,补充相关知识。
3、课堂上不懂的知识
老师上课面对的是全体同学,尽管有经验的老师会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但是学生各自的理解水平不同,总有一些弄不明白的地方。对课堂上有疑义的,尚未弄懂的地方标出记号,有待课后进一步思考,或者是请教同学和老师。
4、记下练习中的错误及原因
课堂里老师反复强调的知识要点往往是学生练习中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因此做巩固练习时,不能只注意标准答案,要记下练习中的错误及其原因、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以免今后犯类似的错误。特别是在试卷分析时,要注重对知识点,语言点的理解,记下解题的理由,不能只记答案。
(三)记课堂笔记的方法
记笔记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符号法
就是在教材、参考书及其它书原文的旁边加上各种符号。符号有多种,最常见的是加圈点、划线以及标问号、叹号等。
2、批注法
如对新单词的注音解释,可以直接批注在单词的上面,也可以集中批注在书页上下的空白地带;对重点词句的分析,也可以批注在相应句段旁边的空白处,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等。还可把简单的例句写在相应的语言点旁边。
3、归纳法
如对文章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意思可以记在段末篇尾。
4、板书法
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往往会精心设计板书,可以说一堂课下来,老师的板书就是一堂课的重点纲要,概括了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记下它,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的脉络结构,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及内在联系,还有助于我们消化知识,巩固记忆,并激发我们的创造力。
三、记课堂笔记的意义
1.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要想在听课的同时记好笔记,必须要跟上老师的课堂思路,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光听不记则有可能使注意力分散到学习以外的其它方面。实验结果表明,在听课的同时,自己动手写摘要的学生学习成绩最好;在听课的同时看摘要,但自己不动手的学生学习成绩次之;单纯听讲而不做笔记,学习成绩最差。
2.记笔记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也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3.记笔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去读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如果在听课的同时记下讲课的纲要、重点和疑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记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这样对照笔记进行复习时,既有系统、有条理,又觉得亲切熟悉,因而复习起来,事半功倍。
4.记笔记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笔记可以记下书本上没有的,而老师在课堂讲授的一些新知识、新观点。不断积累,便可获得许多新知识。
四、记好课堂笔记应注意的事项
1.以听课、思考为主,记笔记为畏,分清楚主次。上课首先要注意力听课,不能似听非听,如果听不懂课,自然也做不好课堂笔记,即使随手记下的一些内容也是不成体系的;上课也不能只顾记笔记而忽视认真听课,不然课没听好,笔记成了课本的重复。
2.提高书写速度。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讲课进度,影响笔记质量。要学会一些提高书写速度的方法。不必将每个字写得横平竖直、工工整整,可以潦草地快速书写;可以简化甘些字和词,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书写符号,比如用代表 “因为”,用 代表“所以”。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反而会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速写的目的是提高笔记效率。
3.课后要及时检查笔记。下课后,从头至尾阅读一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将遗漏之处补全,将错别字纠正,将过于潦草的字写清楚。同时将自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右侧的空白处。这样,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完善。
忆读书课堂笔记范文6
《语文课程标准》中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小学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就是课堂,但是,课内阅读的时间是有限的,量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40分钟之内,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全面辐射,巧妙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促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通过这一年多的实践摸索,只有些许积累。现将其抛砖引玉,望诸位同仁多多批评指正。
一、课前用心备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备课,决定了这堂课按照什么样的顺序,以什么样的节奏让学生有效地学习到知识。这是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以及清楚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分析之后,做出的课堂教学计划。
海量阅读教学,常把课外读物引进课堂,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必须遵循的新课程下的教学“六认真”外,还应整合、深入、全面地挖掘教材,寻找、预设研读的着力之处,即学生思维与感情的兴趣点和出发点,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教学板块也要因文、因人、因时、因地灵活设计,大胆取舍,不宜僵化教条。
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成长足迹”综合性学习中,我就采用了“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策略指导教学,有效利用《同步阅读》教材,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整合课内外知识,指引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同步阅读》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情感。同时,回顾自己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育和同学的帮助。
二、课上授之以渔
(一)教给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
1.指导读。
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课堂上教师就已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谈感受。
速读。在现代社会当中,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和筛选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则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朗读和默读。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一般诗词文赋的阅读多用此法。默读是不出声地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映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阅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除诗歌以外一般阅读多用此法;在查阅资料,阅读报刊,以及在理解性阅读、研究性阅读中也广泛使用默读法。学生在默读时,如果经常伴有勾划、摘录、做笔记等笔头活动,会更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
2.指导写读书笔记。除常见的批注、勾画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累进自己设立的“采蜜本”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目前许多学生将读书笔记作为一项硬性任务来完成,这时我们还可以建议学生将读书笔记做得更鲜活一些,比如做成剪报、卡片、书签等,这样阅读就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二)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
要充分利用好每周两节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把阅读当做消遣,当做生活之必需,一日不可缺。另外,还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每次学生在阅读之前,老师要提出严格的要求:一是要有恰当的圈划批注;二是能理解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有目的地阅读的习惯。
(三)老师要有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和积累、背诵的情况的习惯,并根据积累的质量、数量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老师这检查、批复的过程同时也是指导的过程。
三、课外拓展应用
(一)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可鼓励学生将课上所学得方法加以运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定能学法迁移,逐渐养成认真有效阅读的好习惯。
(二)成立班级图书角,图书内容可以向学校图书馆借,也可以由学生自愿捐献充实,建立一系列图书借阅管理制度,营造书香班级氛围。
(三)开展丰富的读书活动,如:利用QQ群建立“小书虫俱乐部”,创设交流平台;开展读书交流会、百科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展评会、演讲比赛、好书推荐会;制作读书卡;办读书小报等一系列活动,提高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四)争取家长的支持。教师常和家长取得联系,想方设法让孩子爱读书。即可以让学生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及兴趣爱好,为孩子提供书籍,为孩子创造氛围,督导孩子读书,最好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还可建议家长建立“家庭读书会”,或散步,或郊游时一道背背诗文,做到日有所诵,并持之以恒,定有明显的成效。
(五)建立评价机制。为了让孩子养成习惯读书,老师为孩子设计一顶顶高帽、一项项奖励,变着花样去表扬奖励,让这些表扬奖励经常地落到学习差、纪律差的孩子身上,确立人人成功的阅读星级评价策略。这种机制,家长在家庭阅读中,同样适用,更需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一定会“厚积薄发”。 海量阅读的受益者是学生,能力得以提高的人也是学生。课堂有限,让我们立足于课堂,放眼于课外;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堂有限,让阅读无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