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新课标较之旧课标更为强调小学生语文自主阅读的教学,但是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有些学生阅读兴趣不高,有些学生掌握不住阅读方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高阅读能力。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树立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以及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非常重要,教师要激发起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在课内阅读教学以及课外阅读教学中都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语文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给予树》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阅读教学的内容,让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教学内容能够尽快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让学生能够自主产生阅读的兴趣。

2.教师要树立学生自主阅读意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树立学生自主阅读意识,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有效地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语言。教师要张扬学生生命,树立学生的文本意识、人文意识、整体意识、主导意识。教师要通过训练以及拓展,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展开阅读,让学生能够自课内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本,教师要整合阅读资料,对学生进行阅读语文能力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树立学生自主阅读意识。教师可根据文本的特点,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去感动孩子。如在《买小狗的女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引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解读人物形象,让学生在自然渗透、潜移默化的自主阅读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

二、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有效进行阅读教学

1.在解读文本中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要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悟,要让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从整体中来,再回归到整体中去。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反复朗读文本。学生通过诵读、默读等方式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惊喜、愤怒。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渗入到阅读过程中,在整体上很好地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教师要理清文章主线,让学生循着文章的思路阅读,把握文本,在解读文本中发展学生的语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局部篇的方法,并尝试使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如在《梅花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梅花的精神,感知外祖父的思乡情结以及爱国之情,再引导学生思考整篇文章的布局谋篇,并尝试着将这种布局谋篇的方式运用到写作中,这既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又体现了新课标由阅读到写作的飞跃。

2.寻找切入点,有效进行阅读教学

在课内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寻找阅读切入点,在阅读过程中寻找一个切入点,精心设计,让学生全身心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探究,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条件。

三、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的主体

1.教师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就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学习主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采用适时、适度的引导方式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2.组建合作阅读小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阅读能力组建阅读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在合作中进行探究。教师要采取同组异质的原则组建合作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促使学生“内化语言”和“迁移语言”,达到语言训练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能够将阅读和写作有效地融合起来。针对不同的阅读小组,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阅读教学要求,让学生参加班级组织的各种阅读活动。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实际阅读能力教会学生自主阅读,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教师不但要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阅读教学,还要唤起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之间的共鸣,让学生懂得如何选择不同的文本进行自主阅读。

【参考文献】

[1]宋丽华.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尝试[J].辽宁教育,2011年10期

[2]刘丽欣.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J].学周刊,2011年08期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阅读;地位;作用;思维;能力;兴趣

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重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从“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一句话便可知我国古代的教学方法对诵背十分强调,但在我们的眼中这似乎十分落伍,实际上古人这样做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只有读熟了课本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在过去和当前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

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

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拨动他们的心弦。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

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

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四、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一,创设情境,诱发孩子高涨的朗读热情。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朗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第二,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老师示范,让学生听,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语感还没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强。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五、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要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1.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心态

任何学习过程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学生学习的表现与效果截然不同。当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时,学习情绪高涨,专心致志,课堂气氛热烈而愉悦。为此,教师应注意:①把微笑带进课堂。微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微笑可以征服学生的心灵。当学生思想走神、思绪信马由缰时,充满理智和期待的微笑,能使学生“迷途知返”;当学生答问受挫时,满怀鼓励和依赖的微笑,能使学生心安智生、“柳暗花明”;当学生板演成功时,饱含肯定和赞赏的微笑,能使学生自信心大增,激起更强的求知欲。教师亲切的教态、的目光和鼓励的言语,能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融洽的合作气氛,使学生形成和保持积极主动的良好学习心态。②把成功带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不同的收获,既提出共同要求,也提出个别要求。如在课堂作业的配置与处理上,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并通过当堂批改或讲评,及时满足学生急于知道作业正确与否的迫切心理需求,开阔学生思路,使那些解题中“别出心裁”的学生得到赞誉。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一种乐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更要理解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发现者的欢乐,胜利者的喜悦。可采用:①展示知识魅力,激发探究兴趣。数学知识本身蕴藏着一些有趣的规律和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其固有的内在魅力,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②激发需要的火花,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我们不仅要在课的开始创设情境,揭示矛盾,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而且还应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常地处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矛盾之中,不断从内心迸发出需要的火花,始终保持一种紧张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3

[关键词] 创造美 宁静美 情景美 感受美

如果说世界上到处都充满着美,那么,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而且必须借助它们对小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作品阅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感受美、鉴别美,进而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去创造美。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美呢?

创造教学氛围的宁静美

我们发现如今不少新课程标准的研讨课,与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想比,现在的课堂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显然多了,很多时候,充塞语文课堂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七嘴八舌的讨论声,热情四射的演讲声,间或还可以看到合作伙伴间的热烈谈论。一句话,我们的课堂生动了起来,活泼了起来,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在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中,我认为在活泼的同时,还需要一种宁静的美丽,一种叫思考的美丽。

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自主、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新课标》极力倡导的语文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反观我们的课堂,无论是学生自主读书,还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这种现象在研讨课中表现更为突出,即使是面对一个挺有深度的问题,学生难得用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往往稍加思考后就匆匆地进入下一轮活动――讨论与交流。很多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虽然学生发言踊跃了,但仔细倾听,这些发言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在一些问题上兜圈子。为何?一言而蔽之,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充足的独立思考,讨论过程中如果又缺少老师必要的点拨与引导,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就只能陷于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与循环。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中,要还学生一份宁静,还他们一片思考的空间。

倾听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在我们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当一个问题提出后,不少同学高高举起手,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站起来举手,嘴里不时嚷嚷:“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随意高声打断这位同学,更有甚者,有的同学干脆置同学的发言而不顾,索性与周围同学大声“交流切磋”起来,根本没有倾听他人的发言。很多时候,我们老师总是微笑着注视这一切,对随意打断发言,交头接耳的现象,一句暗示的话语也没有。这样的课堂气氛固然活跃,我们也提倡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善于表现自己并非坏事,然而一个缺乏倾听的习惯,没有倾听美德的学生又怎么能发现别人谈话中的亮点或者不足呢?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课堂还缺少一份用心倾听他人的宁静,一份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美德。

内化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要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同样需要一份宁静。很多时候,我们要么

用朗读的方式结束课文;要么用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来拓展迁移,但我们很少留足时间让学生回味,咀嚼,让学生在宁静中理清思路,内化能力。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学生学得轻松,也遗忘得非常快。因此,我们在课堂环节中间,或课堂结尾时,要还学生思考和内化的一份宁静。

感情升华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老师要以课文为载体,适时创设氛围,

将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环境及浓郁的语言环境中熏陶感染。当然,老师要依据课文内容,巧妙地调节情绪,设置氛围,或让学生兴高采烈,或让学生情绪激昂,或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许多时候文学作品的教学,在教学中戛然而止,让学生的情感浸润在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比老师的说教更有感染力,更有说服力,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创设教学手段的情景美

运用音乐创设美的情境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来,

教学就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在这种联觉通感中,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用歌曲导入新课

在教《我们的民族小学》时可以播放表达赞美民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在教《月光曲》时,也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钢琴曲,让学生欣赏乐曲时,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2.配乐朗读

例如在朗读《猴子种果树》时,以儿童歌曲《泉水叮咚响》之类欢快的音乐为背景,烘托气氛,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3.学唱或创作歌词

教完课文《放小鸟》后,可以让学生学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三打白骨精》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某些片段进行改写,为故事编写歌词,陶冶了情操,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引进表演创设美的情境

通过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方法,即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改编课本剧。教《丑小鸭》时,可以针对本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课前向全班布置预习任务――自行组合表演队。在课上请同学展示,并进行点评及对课文内容进行释疑,解惑和勘误。

运用语言创设美的情境

课堂上,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等处理,使语言富于变化,富于感染力。这时,再辅以相应的表情,往往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从而心领神会,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以《烟台的海》为例。课堂上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看过海吗?听到过关于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视,电影,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列举一些词语来形容它的情状。情境创设后,再以启发性的语言:“那么今天,让我们跟着课本来一睹烟台的海。”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会大为改观。

[摘 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害怕阅读,逃避阅读。而语文教学实践表明,美育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能增强语文教学效果,高度体现“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本文浅谈了创造教学氛围的宁静美,创设教学手段的情境美,营造学生身心的感受美。

[关键词] 创造美 宁静美 情景美 感受美

如果说世界上到处都充满着美,那么,语文课本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美的世界。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我们语文教师可以而且必须借助它们对小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作品阅读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感受美、鉴别美,进而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去创造美。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造美呢?

创造教学氛围的宁静美

我们发现如今不少新课程标准的研讨课,与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想比,现在的课堂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显然多了,很多时候,充塞语文课堂的是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七嘴八舌的讨论声,热情四射的演讲声,间或还可以看到合作伙伴间的热烈谈论。一句话,我们的课堂生动了起来,活泼了起来,这是令人可喜的。但是在小学生语文阅读课堂中,我认为在活泼的同时,还需要一种宁静的美丽,一种叫思考的美丽。

自主学习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自主、合作、探究是《小学语文新课标》极力倡导的语文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途径和方式”。反观我们的课堂,无论是学生自主读书,还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这种现象在研讨课中表现更为突出,即使是面对一个挺有深度的问题,学生难得用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往往稍加思考后就匆匆地进入下一轮活动――讨论与交流。很多时候,我们惊奇的发现,虽然学生发言踊跃了,但仔细倾听,这些发言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在一些问题上兜圈子。为何?一言而蔽之,学生自主学习没有充足的独立思考,讨论过程中如果又缺少老师必要的点拨与引导,学生的讨论和发言就只能陷于一种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与循环。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环节中,要还学生一份宁静,还他们一片思考的空间。

倾听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在我们课堂上,不难发现这样的情景,当一个问题提出后,不少同学高高举起手,有的单腿跪在椅子上举手,有的干脆站起来举手,嘴里不时嚷嚷:“我来!我来!”当一个学生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随意高声打断这位同学,更有甚者,有的同学干脆置同学的发言而不顾,索性与周围同学大声“交流切磋”起来,根本没有倾听他人的发言。很多时候,我们老师总是微笑着注视这一切,对随意打断发言,交头接耳的现象,一句暗示的话语也没有。这样的课堂气氛固然活跃,我们也提倡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善于表现自己并非坏事,然而一个缺乏倾听的习惯,没有倾听美德的学生又怎么能发现别人谈话中的亮点或者不足呢?因此,我们认为,我们的课堂还缺少一份用心倾听他人的宁静,一份分享他人学习成果的美德。

内化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要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同样需要一份宁静。很多时候,我们要么

用朗读的方式结束课文;要么用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节奏来拓展迁移,但我们很少留足时间让学生回味,咀嚼,让学生在宁静中理清思路,内化能力。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学生学得轻松,也遗忘得非常快。因此,我们在课堂环节中间,或课堂结尾时,要还学生思考和内化的一份宁静。

感情升华时需要一份宁静,一份深思

语文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老师要以课文为载体,适时创设氛围,

将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环境及浓郁的语言环境中熏陶感染。当然,老师要依据课文内容,巧妙地调节情绪,设置氛围,或让学生兴高采烈,或让学生情绪激昂,或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许多时候文学作品的教学,在教学中戛然而止,让学生的情感浸润在文学作品的情感世界比老师的说教更有感染力,更有说服力,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创设教学手段的情景美

运用音乐创设美的情境

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来,

教学就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在这种联觉通感中,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用歌曲导入新课

在教《我们的民族小学》时可以播放表达赞美民族的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在教《月光曲》时,也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钢琴曲,让学生欣赏乐曲时,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境。

2.配乐朗读

例如在朗读《猴子种果树》时,以儿童歌曲《泉水叮咚响》之类欢快的音乐为背景,烘托气氛,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3.学唱或创作歌词

教完课文《放小鸟》后,可以让学生学唱歌曲《真善美的小世界》,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完课文《三打白骨精》后可以指导学生对课文中某些片段进行改写,为故事编写歌词,陶冶了情操,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引进表演创设美的情境

通过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方法,即进入角色,分角色朗读,直接表演,改编课本剧。教《丑小鸭》时,可以针对本文故事性强的特点,课前向全班布置预习任务――自行组合表演队。在课上请同学展示,并进行点评及对课文内容进行释疑,解惑和勘误。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4

关键词:阅读教学;艺术情境法;图画;音乐;表演

一、绘画呈现情境法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动人的画面,利用绘画呈现课文描写的情境,那课文里面的内容、形象就会一下子清晰起来,掌握课文内容就不在话下了。我们都明白,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一呈现图画,孩子们的眼睛立马就睁大了。那么,在语文课堂上,怎样较好地利用绘画呈现课文情境,却又不耗费老师过多的精力呢?

我们知道,简笔画是我们平常绘画中最为快捷的绘画方式之一,绘画的时候只要简简单单地勾画出所要画的事物的大致轮廓即可,给人一种清晰自然、富有情趣的印记。例如,在语文课上,我注重简笔画的充分利用,我手下的小花、小狗、红日、高楼、桥梁、山脉、云朵都会展现在学生面前,极易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比如在学习课文《桂林山水》《草原》《惊弓之鸟》《翠鸟》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简笔画将文章中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景物动物以简笔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老师这样简单的几笔即把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致带动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学习情境之中。

二、音乐感染情境法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添加音乐效果,能够让音乐发挥感染效果,把小学生的想象及丰富联想激发起来,让其陶醉在美的享受之中。音乐的感染力极强,很容易把小学生的想象及联想激发出来。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草原》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在新课开始之前播放《草原牧歌》的音乐,将学生带进广袤的大草原,去感悟草原的广阔、一望无际、行车的洒脱、自然、无拘无束。音乐的播放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把他们带进课文描写的情境中,激起小学生的那份情感体验,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语言。再如,学习《月光曲》一课,就可以播放贝多芬的钢琴曲,用那舒缓的节奏、清幽的情境、富有的激情,激起学生求知的想法。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用音乐感染情境,选择的音乐要贴近课文内容,符合课文情境。再一点就是不要局限于播放现成的音乐曲目,可根据要求及课文内容的情境,也可以由教师现场进行弹奏、哼唱,使用节奏适合、情感到位的曲调,也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关注。然而,如果所选择的音乐不符合课文的需要,就会前功尽弃。

三、表演烘托情境法

我们所面对的小学生他们兴趣浓,什么事情都想参与。这一点我们语文教师要切记。小学生的年龄小,活动、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小学生喜欢活动,乐于表演,更喜欢观看他人的表演。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将表演添加到课文的学习中,可以让小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现场发挥表演,由本角色转变为他角色,学生就会具有一种新鲜感,表演也会使他们格外兴奋。有一点我们要知道,让小学生表演体会的情境、担当的角色多数为课文中原有的,有时候根据情节的发展,故事的深化,效果的再现,教师也可以进行现场发挥,创造性地使用手中的课本,去为课文进行续写或者是续编。例如,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创设故事的情节,铺设故事环节。把首次丢羊,再次丢羊,直到补羊圈的各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表演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到故事中的主人公当时的真实想法与做法,让孩子们获得教育,受到启发。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叙述的语言利用学生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付之动作、表情、语言。还可以将文章中的人物话语进行再次加工改造,将他们的心理语言变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模式呈现出来,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再如,《南辕北辙》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充分地进行思维和想象,那位到楚国去的朋友的目标正确吗?假如他的马的速度慢点,会有什么结果出现?带着这些想法,学生就可以找自己的伙伴,把自己的想法利用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耳目一新,增加了新鲜的材料,拓展了学生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此举用得较多的就是课文中的童话、寓言、神话、民间故事中角色的表演,那些小白兔、小核桃、大灰狼、小狐狸、老爷爷、小少爷、神仙爷爷,戴上可爱的头饰,我们的教室里就立刻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扮演角色的,做观众的,一个个都兴奋万分,就如同他们真的是文中的主人公一般。课文中的角色已经改变,不再受书本束缚,任由学生自由发挥,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运用时也不能过于单一,我们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将课文中的图画、人物、情节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丰富情境之目的,让我们的学生去更好地体验语文的教学情境,使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完美。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获得审美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阅读对学生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以下一些基本的方法和途径。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会失去读的兴趣,将读书看作一种负担,这样老师就要好好引导他们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做到心中有数,老师此时充当的角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以下的方法:

1.1 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魅力。

小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充分利用课外及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地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熏陶。

1.2 设疑激趣——激发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

1.3 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及品质。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表演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态。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1 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2 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2.3 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地信息处理和消化。

2.4 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2.5 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3.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

3.1 开发图书馆(室)。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好场所。

3.2 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还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3.3 给学生创造足够的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

3.4 优化读书环境。在窗明几净的教室内,装点上几幅书画作品,增添文化气息。读书时,放上一盒优雅舒缓的钢琴曲,学生在音乐的伴随下,进入情感交融的境界。

4.给学生提供自由阅读的空间

事实证明,优秀学生的语文能力大都得益于课外,许多专家学者,他们杰出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的。教师必须大胆改革阅读教学的面貌,想方设法将学生领到快乐、自由的精神王国。因此,教师在原有阅读课的基础上,可以定期开设以下类型的阅读课:

4.1 阅读鉴赏课。课堂上,教师朗读一些文学名著的精彩部分、报刊杂志中搜集到的精彩文章、学生自主选择的阅读材料等,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去感染学生,用情节曲折的故事吸引学生,让学生领略到课外读物的乐趣,获得精神的满足和愉悦。

4.2 读书交流课。学生是读书交流课的主角,教师是组织者。以对话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一周来的读书情况。学生可以朗读课外书中的精彩片段,可以谈自己读完某本书后的感受,也可以针对同一本书谈各自不同的见解,还可以向大家推荐好书。读书交流课就是让学生通过读书谈自己独特的见解,让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文6

通过阅读语文文章,学生会字到很多的语文知识,在无形中就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见多识广。通过学生的阅读,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知识,结合相应的语境,记住一些词语和成语的常用法,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灵活和连贯地运用语言,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让学生的信心大增。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下面谈一下本人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精读要精。夯实学生基础

精读主要是针对语文阅读课文而言的。学生们现在所阅读的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学生需要对这些课到精读,也就是说学生需要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其中的字、词、成语、句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基础知识,学生一定要做好夯实基础,这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保障。当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字词的时候,学生应通过查字典、请教同学或老师解决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疑惑,以使学生能够做到学过就学会的程度。例如在学习《詹天佑》的时候,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前就要让学生明确文章中需要掌握的11个生字,同时要求学生能读写“杰出、修筑、设计、施工”等词语。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真感悟描写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当学生读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分析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精读就需要学生掌握文章的每一个细节、细致入微。

二、泛读要广。开阔学生视野

小学生处于知识积累的最初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多方面的书籍,以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对于知识的求知欲。学生阅读的范围可以是很广泛的,只要是学生喜欢或者是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拿出来进行阅读,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可以做到见多识广。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参考书目,让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究和阅读。例如在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时候,教师可以进一步展开,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鲁迅先生的文章,给学生介绍一下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阿Q正传》,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等作品,让学生去进行阅读。学生通过广泛地阅读自然会知识丰富,开阔视野:而且通过学生的阅读还会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产生阅读自信心和成就感。平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多看一些课外书,《读者》《意林》《疯狂阅读》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略读要快。掌握文章大意

在语文考试中,由于时间的有限,学生不可能把每一句话都认认真真地读出来,进行仔细思考,所以,教师要锻炼学生的略读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简单浏览就可以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教师在平时的练习中要让学生有时间观念,不能养成拖拖拉拉的习惯,这样会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让学生的阅读做到快而准。通过学生的略读,学生应该做到掌握文章的基本大意和主要故事情节。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首先进行一个略读,让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就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的阅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榕树的美丽,体会到群鸟纷飞的热闹景象,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就完成了略读目标。

四、查读要准。找到关键语句

查读顾名思义也就是需要学生根据一定的问题,去进行对于问题的针对性阅读。在学生的大脑中应该有明确的一个阅读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到文章中去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要点。面对具体的问题,学生只需对特定的文章语句进行仔细阅读就可以了。学生通过几年对于阅读的学习和练习,在进行查读的时候,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查读准确,理解深刻,直中要害。例如在学习《难忘的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问题:这位台湾教师写的是一句什么话呢?学生通过迅速查读,会异口同声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哪些句子能够表达出师生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认真查读,学生会说出:“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等句子。只有当学生对文章主旨把握准确了之后,学生才可以做到查读又快、有准。

五、范读要对。校准字词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