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数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快乐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快乐数学

快乐数学范文1

一、营造快乐氛围,感染学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把快乐的气氛带进课堂。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要面带笑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感受到上课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新奇有趣、情景逼真的情节、故事、场景不仅能很快把学生带到具体情境之中。例如,我在讲利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时,就利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入情境,一句“同学们,你们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吗?”就吸引了所有的学生,再一句“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呢?”就把学生带入了探寻故事的情境中。学生讲完故事后,给予表扬,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白雪公主为七个小矮人准备食物的情节,进而引到所要学的知识。这样做,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三、现代化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1597~1670年)数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而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无疑为“情境教学”锦上添花。情境教学应当做到编者、教者、学者三位一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把编者、教者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要达到这一要求,得靠教师深刻领会编者意图,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形象、直观、生动地向学生讲述。运用电教创设情境,可为教师的讲述提供便利。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与语文课比较显得枯燥、单调而抽象。具有直观形象、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的电教媒体,能够激活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运用电教媒体,破疑解难。课堂教学中,把握重点、难点,采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展示知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会新知识。比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乘法,用语言叙述很难理解。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乘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情境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灯片,在屏幕上演示,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既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乘法的含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由于制作的灯片色彩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乘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电教手段的运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各种效果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培养表达、想象的能力等等。

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就让学生利用螃蟹有八条腿结合七的口诀自主探索。

快乐数学范文2

关键词:生活化;收获快乐;沟通的桥梁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159-01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升华。数学教学要善于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让他们学会自己去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下面我就通过几个具体实例来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1.寓生活于数学教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前行

生活中充满数学,我们应注意引领学生学会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分析、读懂生活中的数学,从生活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在生活与数学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同学们在这座桥上快乐前行。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道讲故事,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同学们都感到纳闷,有的说:“老师,这个故事怎么老重复?”也有的说:“老师,这个故事永远也讲不完。”这是我不失时机的引出了“循环”的概念,孩子们恍然大悟。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又使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再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前,首先做了一个实验,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大小一样的圆形、正方形和椭圆形的轮子,同时从同一个斜面上滚下,当然圆形的轮子第一个平稳的到达了底部。紧接着我对学生说:“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知道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椭圆形的了吗?”学生们抢着回答:“车轮做成圆的滚动起来又快又平稳。”“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就又快又平稳了呢?”我的追问令有些同学面露难色,但更多的学生带着急切的心情在书中搜寻着答案.......。“一个圆中,圆周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这句打破沉寂的回答让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变成了弯弯的月亮。

其实,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口算比赛或跳绳比赛,让他们从活动中理解什么是工作效率,以降低教学时的难度。还有在教学平均数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测量计算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的活动等等。通过这些与数学密切相关的活动,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让数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感受数学带来的快乐

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收获快乐。

例如在教学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小插曲:同桌合作通过测量得出人的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也是1:7,将拳头翻滚一周与脚的长度比大约是1:1.......。最后我说:“其实这些都是我们人体的有趣比。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处呢?”此时同学们兴趣高涨,发言积极,有的说只要将袜子在拳头上绕一圈,就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有的说可以用这个办法买鞋,还有的说将来当了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推测出他的大致身高。

再如在教学比例完成之后,我说:“今天校长让我量一下旗杆的高度,好换一根旗杆绳,有谁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呢?”话音刚落,马上有位同学举手说:“老师,把旗杆放倒后一量不就行了吗?”我故意面露难色:“这种办法我也想过,不过太麻烦了,得好几个人,而且还会影响到明天升旗。”同学们开始安静了下来。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找一根竹竿,利用 竹竿影长:竹竿长=旗杆影长:旗杆高 就可以算出旗杆的高度,再乘以2就是旗杆绳的长度,要注意绳子要买长一点儿。"我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起立为他鼓掌。"那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这项任务,然后把结果报告给我。"同学们欣然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3.挖掘教材中“快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的具体性,越具体形象的东西,越能唤起他们的兴趣。因此,直观教学的运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据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挖掘教材本身“快乐因素”上下功夫,尽量使用好直观教具。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就问学生:“你们跟爸爸妈妈到超市去买过东西吗?”学生回答:“去过。”“你自己买过东西吗?”有的说买过,有的说没有。我又说:“那你愿不愿意自己买一次东西呢?”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愿意。”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毛巾、牙膏、香皂等物品摆放出来,并标上价格,让学生说,如果你想买毛巾,价格为4元9角钱,你应该怎样付钱。孩子们纷纷举手,一个说:“付两个2元,一个5角,两个2角。”另一个说:“付四个一元,9个一角。”还有的说:"付5元,让售货员 找回1角。"孩子们个个都跃跃欲试,兴趣高昂,说出了很多种付钱方法,这样学生在快乐中学会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时,我运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兑换钱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趣;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既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啊!

快乐数学范文3

一、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设“疑”境,激发兴趣

教师钻研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米和厘米的进率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1=100,正确吗?学生肯定认为是错误的。此时。老师就可以提问:“你们有办法能使这个等式成立吗?”这一问,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但这样的设疑激趣,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

(二)造“议”境。增强兴趣

学生学习过程中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教师就要制造“议”境,让学生质疑、讨论、各抒己见,从而相互启发。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前已学习了2,5的倍数特征,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影响下,结果引发了争论。有的说“3,6,9都是3的倍数,个位是3,6,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举出反例:“可13,16,19都不是3的倍数。”很自然地,大家把视线转向了屏幕上的百数表,竟然发现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探究陷入了困顿。突然,一个男生兴奋地说:“21,24,27都是3的倍数,但把这三个数的个位和十位数字颠倒位置变成12,42,72,也是3的倍数。”“我也发现了,可这有什么用呢?”一名学生立即发表自己的意见。“两位数是这样,三位数也是这样吗?我看不一定。试试看吧。”大家异口同声地提议。于是,学生自己写了一些三位数。甚至有学生写出了四位数。他们惊喜地发现3的倍数交换数字的位置后,仍然是3的倍数。学生在自由的争议中,逐步接近了数学知识的本质。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创“竞”境。培养兴趣

竞争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呈现出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竞争的方法激活课堂,使每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这种竞争意识不仅能消除课堂中的枯燥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工具:一张方格纸、一个任意的平行四边形、剪刀、直尺。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材料,进行小组合作。想办法求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比一比哪组用的时间少,想的方法多。对第一个想出有突破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学生,给予表扬。此时,教师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剪、拼、思考,列举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是一次成功的亲身体验。思考不再是学习的一部分,而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思考不再是苦恼的事,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一份激动人心的快乐。

二、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比如。进行关于长方体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带的土豆进行实际的削切,在操作中具体地观察感受思考长方体棱、面、长、宽、高等特性,认真填写观察记录。操作完成了,关于长方体的知识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样的教学。学生自始至终兴趣十分浓厚。

(二)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不应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出示例题的几个分数后,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并提出要求:“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有规律的。请你动手试一试、算一算,找出它们的规律来。”学生开始思考探索。“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是跟它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学生普遍认为:跟它的分母有关。紧接着再让学生去研究,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会有各式各样的想法。此时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将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通过分组操作与尝试,学生间进行了探究流,从而揭示了这些分数的分母的特征,使学生感到了探究成功的愉悦和快乐。在归纳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再出示7/15和9/15,并问学生:“同样是分母15,为什么一个能化成有限小数而另一个却不行?”学生分析得出: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除了看分母的质因数。还需要注意“最简分数”这一前提。

(三)让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的经历合作与交流。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快乐数学范文4

一、始终面带笑容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真诚的微笑,在教学中价值千金。课堂上教师的微笑,意味着教师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高兴上课,有信心上好这节课,希望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等等。微笑洋溢在教师脸上,会给学生以安全感、轻松感、愉悦感、享受感。教师面带微笑进课堂,面带微笑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面带微笑启发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的微笑是鼓励、是点拨,特别是学生答错问题时,教师的微笑更是一种神气的安慰和鼓励,是缓和学生紧张情绪的调节剂,是启迪学生产生重新思考问题的勇气的最具诱惑力的无声的语言。

二、重要的导入

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或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创设情境,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引发学生对真实问题的探究,进而诱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商店挂出一则广告,所有商品一律“八折”优惠。老师想买一件原价为120元的衣服,你帮老师算算要付多少元人民币?再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可让学生先相对走一走,让学生思考:引发了什么数学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不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幽默也很关键

幽默之于生活,犹如青葱之于食物,虽然不是绝对必要的,但却能给生活起到点缀、美化与调剂作用。幽默之于教学,恰似催化剂之于化学反应,也如油之于机器,能使教学过程更和谐,更流畅。如上课铃刚响,我走上讲台,但不知为什么,底下小声说话声停不了。我就把食指放到嘴上说:“嘘――,数学老师今天遇到麻烦了,怎么也想不起来‘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下一句是什么。谁能帮帮我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听取蛙声一片。”说完后他们意识到了什么,没了一点声音。接着我们就进入了课堂。

四、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快乐数学范文5

关键词 数学 思维 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Jump Thinking and Learning Math Happily

GAO Yuejing

(Leqing Xianxi NOo.2 Primary School Zhuoyu Campus, Leqing, Zhejiang 325616)

Abstract Thinking is the soul of mathematics, how to make students' thinking really jump up, happy to learn mathematics, which should ru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teaching. Thinking optimized cultivation, intuitive choice and flexibility of thinking,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life of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allow the children to become mathematical thinking gymnastics.

Key words mathematics; thinking; primary education

思维是花,它逐渐地积累生命的汁液,只要我们用这种汁液浇灌他们的根,让它受到阳光的直射,它的花朵就会绽放。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教学的始终,功夫要下在课内,立足于课堂,灵活地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以前教学的时候,觉得上低年级的课应该是越热闹越好,其实不然。相当多的操作活动只注重生动活泼的“形式”,追求课堂气氛的“热闹”,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思维“跳”起来?让学生快乐地学数学呢?

1 激活思维,促进思考

思维能力是智能活动的核心,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是人特有的认识活动。所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促进学生的思考,是使学生“跳”起来的第一要素。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首先着眼于“三个联系”,即联系旧知识、联系已有的生活体验、联系热点设计思考题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

如在一次找规律教学中,我设计了以猜一猜盒子里下一个球是什么颜色的情境导入,出示盒子(把有规律的一串球放在盒子中,)然后一点一点地拉出来,让学生继续猜,学生一开始是乱猜,到后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规律的存在,很快就能猜出下一个。再出示一条规律的花环让学生猜,最后出示一条没有规律的纸条。这时提出质疑,为什么第一条和第二条这么容易就猜出来了,第三条都猜不准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就得到了碰撞,就能很快想出前面两条是有规律的,第三条是没有规律的。

2 引导思维,有序思考

教学时,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低段由于年龄小、数学思维能力空白和数学知识结构独特等特征,因此,要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

例如:在教学此类题型时,你能用3、6、8三张数字卡片摆出哪些两位数?学生拿到这道题目时,思维是无序的,不能一个不漏地写出所有的两位数。这时就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怎样才能一个不漏地写出所有两位数?我们可以先把数位表写下来,先把一个数固定在十位上,比如先把3固定在十位上,这时个位上可以分别放6和8,就组成了36和38,接着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这时可以把哪个数固定在十位上了(6),分别可以组成63、68,最后还可以把谁固定在十位上?(8)从而组成了83和86。通过这样的有序引导,学生的思维马上“跳”起来,能想到还可以先固定个位上的数,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迁移。当学到二年级的“租车”问题时,学生就能进行有序的思考,有序地写出每一种租车方案,从中选择最合适的。

3 质疑思维,巧提问题

学生提出质疑问题的过程就是其思考的过程,往往他们思考问题是单一的,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刻把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引导。要使学生学会提问题,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题的方法。

一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质疑。如:“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呢”,“屋顶为什么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可以吗?”数学知识是和我们生活紧密联系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提出问题。二是学生能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质疑的质量,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几个“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数学信息里面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看谁提的想的跟别人不一样?”“看谁的问题是大家最感兴趣的”,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由敢提问题变为会提问题了。

4 训练思维,巧解题目

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恰到好处的训练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精心巧设有指导性的课堂练习,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训练中,教师要选择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的题型让学生的思维“跳”起来。

例如:在复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时候,就可以设计如下题目:要求利用墙的一边,用40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这一道是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要求学生针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的角度,要考虑到长和宽的特殊性,以及长和宽不同取法就有不同结论。多训练这类题,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探索数量间的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 发展思维,注重内化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内化”过程。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将学生分成五小组(每组分别有10盆~14盆花),按每组5盆花摆在桌子上,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

生1:我们的小组有10盆花,每组摆5盆,能摆2组。

生2:我们的小组有13盆花,每组摆5盆,能摆2组,还剩3盆。

教师让摆11盆花,12盆花,14盆花的同学汇报。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会发现不同的教法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

方法一:面对算式提问:“观察算式,余数与除数大小有什么关系?”生:“余数都比除数小。”

方法二:在学生操作后问:“剩余的1盆花/2盆花/3盆花/4盆花为什么不再摆一组呢?”(学生发现剩余的花盆数都小于5。)“会不会剩5盆花呢?”(引起学生对余数大小与除数的关系作理性思考)

在上例中,学生的操作是同样的,区别在于操作后是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算理、启迪思维。方法一 ――学生动手操作与领悟算理之间脱节,学生思维也未得到发展;方法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把操作中积累的经验迁移到算式中,促使学生把直观的、外在的操作活动向内在的思维活动转化,学生的思维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过程。

总之,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维活动。虽然学生年龄小,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但他们敢于发现,敢于创新,敢说,敢做……其实他们的思维发展空间无限,潜力无限。如果你认真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话,细心观察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你就会欣喜地发现他们所蕴涵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快乐数学范文6

一、链接生活,数学真可爱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力争从儿童的视角,链接儿童的生活实际,捕捉他们生活中的生活现象,挖掘数学知识中生活的内涵,引领儿童快乐地走进数学的天地,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这一节。我是这样进行的:1.课前让学生到超市、商店调查他们各自感兴趣的商品价格及商家对商品的优惠办法,等等。2.课上交流调查结果。如:1瓶雪碧卖3元,3瓶只卖6元;一包薯片4元;生日蛋糕:大60元、中40元、小30元;《少几百科全书》一本20元,一套(10本)180元;面包每块1元……。3.讨论交流:得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以及日常购物常识和一些购物技巧。4.创设生活情境:我班小红生日,他爸爸准备了100元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为小红设计一个庆祝生日的活动方案(其中有一项拟购物品表让学生完成)。学生立即进行小组合作,纷纷根据各自的意图完成方案,并进行全班交流、展评。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能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同在,生活真有趣,数学真可爱!

二、为学生提供探索与思考空间,体验成功乐趣

数学的学习不只是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过程,更应该成为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要鼓励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从具体的实例中体会数学,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对同一问题的解答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要给学生留一点用武之地。我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日,授课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各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大家发现一年有12个月,月又分为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二月。在此基础上我又出示了从1979年到2002年历年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学生去思考、再分析。学生经过再次的思考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结论似乎成了副产品,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和探索,并在探索中通过亲身的观察、猜想、实验加以证实。

三、让师生和谐沟通,分享快乐

要做到真正的“快乐数学”,教师在“合作学习”时,不应该成为事后的评论员,应该积极参与并引导学生“学”的全部过程。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师:“同学们,老师说长方形的这四条边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生:“不同意!”师:“为什么?”生A:“上下两条边看上去比左右两条边长。”生B:“其中两条边明显长一些,另两条边短一些。”师:“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边之间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生C:“四条边的长度是不相等的,它们有长有短。”师:“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以4人为小组互相讨论,用你们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学生拿出各种工具在认真讨论。这时,老师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提示并督促学生认真交流。然后学生各自有了结论后汇报。生A:“我们用直尺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生C:“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长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师:“看来,用不同方法也就证明了同一个结论,那就是……?”生:“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师:“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

四、快乐练习,让学生与数学知识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