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没有安全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没有安全感范文1
问题是人生哪有安全感?父母不和我们商量,没经我们同意,或意料之外或处心积虑就把我们带到这个多灾多难的世界饱受折磨,我们唯一的安全感来自他们的庇护,可他们又常常自顾不及。等我们长大了,我们的安全感又变得极其复杂诡异,要满足外在形形层出不穷的标准,诸如女人要美丽优雅,男人要成功辉煌等等,还要慰藉不肯安份不甘寂寞的内心,诸如爱与尊重;老了,安全感又成了罩在健康和孤独上的两大鬼魂,随时会跑出来把我们吓得半死。
世上本无安全感,想的人多了,就有了各种虚假繁荣的伪安全。尤其是女人,很容易就对伪安全着迷,习惯给自己贴上各种各样的伪安全标签:有了房子就安全了,有了钱就安全了,有了稳定的职业就安全了,结婚就安全了,有了孩子就安全了……
我们不妨回归到生命的本质来思考这个问题,人生是什么,不过就是两点一线,起点终点都不是我们能够掌握或者预料的,因而与我们关系不大。所谓的安全感无非就是希望中间这条线直点,顺点,一路平坦。如果两点是固定的,两点之间的连接线永远是直线最短。一路平坦除了一路快溜又有何意义?
没有安全感范文2
吃好,喝好,睡好,快乐人生。
我的梦想是,住在食家庄,日日食全食美,夜夜喋喋不休。
唯有美食不可辜负,食物,和爱一样温柔。
想吃火锅,想着想着眼泪就从嘴角流了下来。
人间不值得,但我和美食值得。
把眼睛留给美景,把体重留给美食。
最讨厌的三角恋就是:我爱美食,脂肪爱我。
吃货就像一列火车,狂吃狂吃狂吃。
人生苦短,幸好还好有烤肉火锅麻辣香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一起整烧烤。
艺术是禁足时期的火锅奶茶小烧烤。
没有安全感范文3
记得早年草蜢有首歌《不安全感》,唱得很是凄惶:“愈爱愈欠安全感,抱得你多么紧,心中始终充满着不安全感。”后来王力宏又有《安全感》,唱的却是:“亲爱的你是否也在等着那一天,心的距离能缩短,找回遗失的安全感。”缺乏安全感,似乎是被女人挂在嘴上的,却被一些大男人抢先唱了去,这才明白,原来男人也没有安全感。
深雪在她的新作《乳尖上的爱情脑》中这样描写男人的安全感:男人需要的安全感是现实的事。男人的安全感来自女人对他的渴望,当男人认为女人爱他比爱其他世上一切更重之时,男人便最有安全感。女人的仰慕、女人的敬重、女人对他的需要,都是男人的安全感。男人很需要女人正面而绝对的赞赏,其实男人本身是很欠缺安全感的。男人在追求中不停地去讨好,便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他去讨好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女人赞赏的反应,每一次女人的嘉许,都令男人知道,他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那么作为女人我们为何还是如此没有安全感呢?大明星张柏芝曾在记者面前大爆自己是极没有安全感的人,她解释道,赚很多很多的钱,才能稍稍有一点安全感。想来这绝不是因为东芝恋或锋芝恋的无疾而终造成的。看起来似乎越冰雪聪明的女子越没有安全感,或者只是因为我们条件优越,对于感情的期许太高,而现实又成全不了那种期许,这一来二去,让优越条件的我们变得不够自信了。
有人说养只小狗小猫好过把安全感寄托在男人身上,它们不会和你抢卫生间,不会和你争电脑,更重要的是它们忠诚。张柏芝也讲,压力过大时,我会抱着我的小狗来和它对话。哈哈,看来小狗小猫是失意女子的守护者。也有人说,存折上增长的数字是安全感,买套房多点安全感……可是一转念,钱越多越招人惦记,爱情从此也有了某种负面企图的可能性,所以安全感不在于可以摆在桌面上众多的条条框框,而是在于你的内心。把每一天过好,不过多地想像未来,尤其在感情中,抱定一份“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想法,或者最有安全感,至少你不必为未来某天的失落提前预支一份伤心,那显然会影响你目前的表现力!
内心的安全感在于物质上的丰富。不要让自己过得窘迫和狼狈,真正有安全感的都是些从容的女人,所以当你独立自信地在职场上挥洒自如时,就是在为自己的安全感加一分。
内心的安全感在于对情感的投入度,有人说过一句至理名言:“要很爱很爱自己才能有爱别人的本钱。”很难想像一个将全部心思用在男人身上的女人还能在感情上有安全感。别说奋不顾身,爱情又不是救死扶伤,收着一点比较妥贴。除了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分些感情出来给你的父母朋友比较好,他们的怀抱也许是你最可靠的依靠。
内心的安全感在于你视野上的开阔。如果你的工作很忙,很有成就感;你的朋友圈子很大,很有人气;你的兴趣很广泛,时刻能自得其乐;你的思维天马行空,花花点子快乐因子多不可数……那么,感觉不安全的一定是对方,你成功地把这个烦人的情结丢给了那个在乎你的人。
没有安全感范文4
父母不能用物质使孩子得到安全感,但可以用充满爱的双手环抱他们。
孩子内心深处极需要安全,对事物要有脚踏实地的把握。当孩子面对不熟悉的环境时,他就会害怕。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他最基本需要的安全感,他八岁便会在糖果店偷东西。聪明的父母必须建立子女的安全感,并除去造成缺乏安全感的情况。
造成没有安全感的环境:
1 父母的冲突。如果孩子从来都没有见过他的父母和谐相处,如果父母每时每刻都在争吵,关系高度紧张,孩子就常常感到他的家随时会破裂粉碎。
2 经常的搬迁。如果孩子的家庭常常搬迁。无论搬到哪里,他都没有家的感觉。他从来没有亲密的朋友,他对新的环境感到讨厌和恐惧。
3 缺乏适当的管教。许多孩子从来不知道父母的底线是什么。偶尔父母心情好,他们就会十分纵容他。但当父母有任何不对劲时,孩子很容易就成为他们发泄的对象。
4 父母经常不在家。许多孩子的父母经常不在家。有的父母因为要外出工作,孩子每天下午放学回家只有自己一个人。父母时常不在家,会造成孩子没有安全感。
5 不断的批评。不少父母经常批评孩子,让孩子感到所做的没有一项是对的,害怕失败的感觉总是在他们心里,生活中的他们深深觉得自己是非常无能的。面对新的工作,他们总是认定自己不能胜任。如果孩子感觉父母不喜欢他们,不断地批评他们,又没有时间陪伴他们,又或者觉得父母从开始就不想要他们,孩子的心灵会被压碎。父母经常表现像是受难地为孩子办事,也会使孩子觉得他们被拒绝。导致儿童犯罪的主因是他们被父母拒绝。
6 看重事物过于人。许多孩子很强烈地感觉到他的父母只会给他物质和金钱,而没有将他们自己给他。每逢生日或节日,他们都会买很多礼物给他。事实上,孩子觉得他需要的是父母,而不是他们的礼物。父母的金钱和礼物是他们用来补偿并没有给他的时间和爱。
7 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其实在那些没有安全感的青少年人背后,存在着很多没有安全感的父母。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常较困难对孩子施行前后一致的管教。他们由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会按着自己当时的情绪决定对子女是严厉或是放纵。当他们对孩子严厉时,会怀疑自己是否做得对。当他们不能坚持正确的原则,又会有罪咎感。
没有安全感范文5
2月4日的《新京报》上有则新闻,标题为“第四次群众安全感调查:九成公民认为有安全感”。假如仅看新闻标题,还真有一种置身“太平盛世”的感觉,可仔细读新闻的内容才晓得,原来对于在目前的社会治安环境下是否感觉安全的问题,认为有安全感的九成公民中,选择“基本安全”的竟占近六成。更加值得关注的是,还有9.16%的公民选择了“不安全”。
暂且不说“基本安全”中究竟含有多少“不安全”的成分,仅仅9.16的认为“不安全”的公民,其绝对数就在1亿多人。但这1亿多感觉“不安全”的公民,却没能成为新闻采写者关注的重点。相反,仅三成选择“安全”的公民,再加上六成多选择“基本安全”的公民,却被演绎成为“九成公民认为有安全感”的第四次群众安全感调查的正式结果了。假若新闻采写角度对准那1亿多“没有安全感”的公民,即新闻的表述就成了“有1亿多公民认为没有安全感”了。立足此角度撰写出来的新闻,起码读者从新闻标题中不会立即解读出自己身处“太平盛世”的良好感觉了。也就是说,新闻采写者立足的角度不同,面对同样的新闻素材,却能解读或演绎成不同的新闻主题或含义来,而且有N种这样的角度,就有N种的新闻写法。
的确,仅仅从“第四次群众安全感调查:九成公民认为有安全感”这样的新闻采写角度看,因为1亿多认为“没有安全感”的公民被“忽略”了,又有六成多认为“基本安全”的公民被强行划到了“有安全感”的行列,所以这样写出的新闻的“粉饰”效果就会大大增强。实际上,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六成多认为“基本安全”的公民,说明其对当下的“安全状况”依然是有些顾虑的,再加上近一成认为“不安全”的公民,13亿国人中,竟然就有七成多公民即9亿多国人认为眼下的“安全”状况是有问题的。面对这样的安全形势,难道还不值得引起重视吗?还有盲目乐观的必要吗?那么,如此安全状况,何以会与“九成公民认为有安全感”的新闻表述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呢?其间造成的安全印象错位,恐怕主要就应该归功于新闻采写者的“采写技巧”了。
再者,这次中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的组织者是国家统计局,其过于明显而突出的“官方”身份,也会影响到调查选题的设计,甚至还可能影响到被调查对象的态度或取向,最终难免会加大调查结果与实际状况之间存在的“偏差”。所以说,如此“统计出来的安全”,究竟有没有水分,有多大的水分,都值得认真推敲和核查。在这种背景下,若新闻表述再用统一的“官方版本”,那么得出如此“九成公民认为有安全感”的乐观结论来,倒是合情合理又顺理成章了。只是如此“统计出来的安全”,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多数国民所面临的社会治安的实际状况呢?
没有安全感范文6
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安全需求是人类的重要需求,仅次于生理需求。而“人对友情爱情以及性亲密的需求”则被马斯洛归结为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是第三层次的需求,叫“社交需求”。
如果说,相亲的目的是为了结婚,为了找一个人过日子,根据马斯洛理论,应该属于“第三层次的需求”。但事实上,我们在相亲节目中,经常看到的场景,是人们在通过择偶这种方式来满足“第二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较低层次的需求,即“安全需求”。换句话说,多数人的择偶并不是要找一个相爱的人,满足“荣辱与共,同赴福祸”的“爱情需求”,而是要找一个有能力给我们提供安稳日子和幸福生活的后勤保障。假如对方做不到,那么对不起,你没有给我“安全感”,所以你被灭灯了――在过去,我们爱一个人,意味着我们可以和他吃糠咽菜;但现在,假如你要我跟你吃糠咽菜,那么你就没有满足我的安全需求,我为什么要爱你呢?你根本不具备获得爱的资格!
人,最多可以承诺,我永远永远不离开你,无论你是好是坏,是健康是疾病,是贫穷是富有。谁能承诺,我保证让你一生无忧无虑风调雨顺?我没钱,穷,收入低,家庭负担重时,我不能给你安全感,无法满足你“安全的需求”;但假如我富有,高薪,我又会担心,如果有一天,天有不测风云,遇上灾难了,你还会在我身边吗?如果你只肯跟我过富贵的日子,稍微沟沟坎坎一点的,你就说“没安全感”,那我跟你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不是也会没安全感?
所以,男人要“安全感”――你总不能是那种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女人吧?我阳光明媚的时候,你跟我谈情说爱;万一我风雨满楼,或者你遇到比我更好更优秀的人时,你就理直气壮地把我辞了,理由是我没有给你安全感。那我何必要做你的一头小毛驴,给你拉磨,替你扛活,您找到马,回头就把我宰了做成驴肉火烧,我上哪儿说理去?
所以,女人也要“安全感”――我不是不愿意奉献,不是不愿意跟你吃苦受累,我甚至也相信尽管你现在没房没车,但十年后你都会有,可我怎么能相信,十年后你爱的还是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