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健康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幼儿健康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幼儿健康知识

幼儿健康知识范文1

一、元认知的基本内涵

元认知(meta-cognition)又称反审认知或反省认知或超认知。它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Flavell)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根据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和自我的认知能力(静态)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1]。也就是说,元认知反映的是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基本上是一种二级构造,认知活动的对象是问题、数据之类的东西,而元认知活动的对象则是认知过程本身”[2]。由此可以看出,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但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它既可以狭义形式存在,也可以广泛意义呈现。狭义的元认知限定于心理学当中对于心理现象划分的认知过程这一类别,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广义的元认知概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社会交往活动,只要有认知的参与就有元认知的影子。

元认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元认知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所谓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是个体对影响认知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因素的认识;元认知体验,指个体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元认知监控,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对自身认知过程自觉而积极的监视、控制和调节。

在实际的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整体。元认知对人的认识活动进行有意识的计划、监督和调节,旨在达到预定的目的。即主体根据活动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监控认知活动进行的过程,不断取得和分析反馈信息,及时调节自己的认知过程,坚持或更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3]。这是元认知的实质所在。

二、元认知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和整合,其中认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调整认知往往被作为干预心理障碍的重要内容,因为对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评价、调节和控制是心理健康的源泉,而这一切又都来源于一个调节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元认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元认知不良与心理障碍密切相关,元认知的改变可以调节心理失调从而促进心理健康[4]。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而心理健康概念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它有内涵与外延之分,内涵表现为心理和社会方面适应良好的一种状态,外延则指心理健康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即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大会曾将心理健康界定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5]。

我国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6]。

幼儿教师作为耕种儿童心灵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在时代的变迁下全面而重点地反映其健康心理应有的水平。基于上述心理健康概念的界定以及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工作性质和社会角色特征,现将标准涵盖如下:

第一,恰当的教师角色认同。表现为对幼教职业合理的认知、端正的态度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二,良好的情绪表现。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乐观情绪占主导地位;情绪稳定协调,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第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积极有效地与幼儿、同事、家长等互动沟通,相处默契融洽,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第四,较强的意志品质。工作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有恒心和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较好。

第五,健全完善的人格。自知自制,自我悦纳,人格完整。

第六,积极的心理调适。坚强面对各种压力,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二)元认知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度分析

从元认知的广义定义入手,元认知实际上觉知、评价、调节的是所有心理活动中的认知过程,由此可以推理出:元认知贯穿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认知、情绪、意志、人格等六大标准之中,是隐藏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各项维度中的共同因子。现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元认知与幼儿教师的情绪

在幼儿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会发现,参加喜欢的并获得成功的活动教师会心悦乐享,面对竞争会忧郁,由于工作的繁琐而感到烦躁,因自尊的伤害而狂怒。这些所展示的是人的重要心理素质:情绪。情绪是个体在认知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特定条件下,情绪会对人的思考和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情绪表现是否稳定、良好也是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念的多元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各种心理的和社会的紧张刺激越来越多。幼儿教师由于职业的原因,整日接触和处理的都是带有情绪色彩的事件,如幼儿的哭闹和捣乱、依赖和要求、退缩和惧怕、撒娇和任性等,这一切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师情绪的紧张,产生厌倦、烦恼和心理失调。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的产生受到环境事件、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这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认知过程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因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梅耶(Mayer)在情绪智力理论中也认为关乎个体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即情绪的元认知),个体进行情绪加工时,其元认知不仅直接决定了情绪加工模式的类型,而且在整个情绪加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7]。 因此,元认知与幼儿教师情绪、情感的调控密不可分。

那么元认知是如何调节和控制幼儿教师的情绪、情感的呢? 认知情绪理论认为:情绪的发生必须经历情境―评估―情绪的认知模式,此模式强调情感产生前,先在大脑皮层上对刺激作出解释和评估,认为有益就产生积极情感,认为有害就产生消极情感。而参与情绪变化的认知因素有两个来源:一是客观情境,二是在认知结构中的心理定位,即用原有的心理结构来组织输入的新信息[8]。正如拉扎勒斯所指出的:“认知过程使个体产生某种心理组织结构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一系列的回答方式”[9]。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元认知对幼儿教师情绪的影响首先是通过元认知评估来左右其对情境的认识、理解和反应的。当某一刺激情境发生时,幼儿教师往往是先根据一些评价特征或成分对客观刺激进行加工,如事件引起的愉悦性、环境的可控制程度、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可预测性等。通过这种分析,评价特征就可以帮助决定产生何种情绪。如果幼儿教师喜欢幼儿教育这一职业,认为它能够带给自己成功的喜悦,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一旦具有这样的评估特征时,幼儿教师就会产生乐于接近的幸福感。反之,则不然。这说明元认知评估是具有“爱屋及乌”的倾向色彩的,积极的元认知评估离不开幼儿教师对评价特征的乐观感受。只有秉持积极、正面、乐观的心态看待评价特征或成分时,才是对评价特征的认同、肯定、接纳和喜爱,才会产生真正愉悦的情绪和情感。当然,同一刺激环境由于对它的估量和评价不同,幼儿教师也会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绪体验,这与幼儿教师过去的知识经验和当前对情境的知觉有关。

其次,元认知影响幼儿教师情绪的另一种方式是自我调控。所谓自我调控就是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对自己的情绪活动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以作出适当的情绪反应。俗语说得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的道路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有的人能够笑口常开,活得像阳光一样灿烂;而有的人牢骚满腹,永远像是上帝的弃儿。这是为什么?其实落魄过,可以使人忍辱负重;奋斗过,可以使人无怨无悔;有效的自我调节,可以使生活中永远充满阳光。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的幼儿教师承担着更激烈的职业竞争、淘汰的压力,日常工作、各种检查、专业考级、进修、考核、竞课、做课题、玩教具制作等,如陀螺般旋转不停;按绩取酬、量化评级、末尾淘汰,如发条般紧张不安。现实确实如此。当我们无力改变环境时,我们只能如诺尔曼・丹森所言:情感规定着人的存在。积极性情绪、情感是构成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与实质内容。当不良情绪发生时,幼儿教师积极的做法应当是坦诚地面对它,并用各种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发挥自身对情绪的制约作用。如进行积极的内在对话,当你遭受失败,认为结果无法挽回时,可以对自己说:“以后再也不会让同样的事情发生了。”

2.元认知与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保证幼儿教师顺利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条件。然而,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人际关系网络主要局限于幼儿园,与领导、与同事、与家长、与幼儿交往,除了工作关系外,与社会中其他群体或个人交往的机会较少。据调查,在校内(幼儿园)教师经常与他人交往的只有16.99%,在校外(幼儿园)和他人交往的只有11.49%[10]。几乎清一色女性的独特工作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其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改善,恐惧、孤独、怀疑、敌视时有发生,更有甚者还会出现空虚、抑郁或失落感。因此,缺乏交往或交往不畅对幼儿教师的认知水平、人格塑造、情绪健康的发展等是极为不利的。

那么,元认知是如何对幼儿教师的社会交往加以指导的?

元认知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发挥作用:首先,调整认知结构。人际关系是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统一。认知是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幼儿教师在交往过程中彼此通过知觉、理解、判断、评价等认知过程对对方有所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人际关系。因此,要想优化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必须具有积极、全面、正确的交往认知,必须调整错误的认知结构(像幼儿教师这样的单性别群体,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敏感),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元认知来发挥作用,即自我监测和自我调整。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幼儿教师一旦出现某种心理偏差,就及时作出反馈,并根据反馈信息,对认知活动采取适当的矫正或补救性措施。正是在这种连续不断的监测与调整过程中,错误的认知得到了矫正,积极、全面、正确的认知结构得到确立。

其次,要善于反省。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互动而产生的一种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同佳肴一般能够沁人心脾。然而,人是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以复杂的形式出现的,在人际关系之网中,人们常感到如坠雾中。因此,幼儿教师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要调整错误的认知结构,还必须善于反省。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后世子孙要每日“三省吾身”,当然,在人际知觉机制中的反省不仅包含有对自己认知的认知之意,而且还涉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看法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等。如他人是怎样认知自己的,在交往中存在哪些问题等。通过内省和他人的评估,全面而细致地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在交往中才能用其利避其害。

3.元认知与幼儿教师的自我认知

俗语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说明“自我认知”对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及其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恰恰体现了元认知的核心价值――自我对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认知和调节。

所谓自我认知就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把握,就是自己对自己能够正确地、客观地认识和评价。作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幼儿教师,必须在参与复杂而且日益扩展的教育教学任务之时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缺陷与不足;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能坦然面对自己的一切,积极地接受现实中的自我,处理好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的关系。但是事实上,许多幼儿教师把自我认知当作自然发生的事情,认为只要想到了自己就算知道了自己、了解了自己。实际上,自我认知是要经历认真而持久的内部反省与外部影响的过程,才能对自己产生主观和客观的认识。而元认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对自己的直觉、记忆、思维、情绪与情感及意志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达到自我考察的目的,它能使我们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元认知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关系的理解和考量,使我们重新经历了一次内恰外融、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错中自我调整进而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稿件编号:100811003)

注释及参考文献:

[1]Flavell,J.H.. 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9:906~911.

[2] 转引自姜英杰. 元认知:理论质疑与界说[J].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

[3] 董奇. 论元认知[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9, (1).

[4] 赵强. 元认知与心理健康标准的探析[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1).

[5] 刘艳.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辨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6, (3).

[6] 李宏翰. 心理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5.

[7] 关曦, 刘海燕. 治疗情绪障碍的元认知疗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

[8] [9] 王艳红, 原晓林. 元认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 (12).

幼儿健康知识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前言

    我国关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有研究者陆续对广东、广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浙江、上海等省(市)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调查,而四川省的相关研究依然较为薄弱,本文试图通过对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系统的调查,揭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建立和健全幼儿园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和改善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在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地区、内江地区、南充地区等五个地市选取若干所幼儿园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测查。

    采用scl-90症状量表〔1〕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共发放问卷355份,被调查者全部为女性,收回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为95%。有效问卷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相关调查结果

    1.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见,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较,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8项因子均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显著差异。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scl-90因子分如达到3分及以上,则表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以3分为界限值,本研究共检出幼儿园教师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388次,占总样本的37.34%。居于前五项的检出率依次为抑郁(16.3%)、焦虑(14.5%)、强迫(11.7%)、偏执(7.1%)、敌对性(5.4%)。

    3.社会支持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见,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其中客观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均有影响,主观支持只对教师的敌对因子有影响。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对教师的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4个因子有影响。除了恐怖因子外,总社会支持对其余各因子均有影响。

    (二)调查结果分析

    测查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的躯体化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得分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p<0.05),其他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以上表明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比全国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研究者分析,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变迁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新《纲要》的颁布,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专业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无形中给教师增添了压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2.幼儿园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首先,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众多懵懂的孩子,他们天真无邪却又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而又缺乏知识经验和自控力,教师既要花大量的精力组织教育活动,还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第二,家长过高的要求和社会过高的期望也给教师增添了较大压力。第三,幼儿园活动频繁,各种竞赛活动、迎评检查及用人制度也给教师带来种种心理压力。

    3.幼儿园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教师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劳动,收入却不如别人,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较薄弱,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这也是教师产生消极心理的重要原因。

    4.幼儿园教师个人的特点。有些幼儿园教师自身缺乏排遣压力的能力,不善于向外界求助,因此常常陷入心理困境而无法自拔。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其中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几乎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二)建议

    1.教师要提高自我认识。不同的个体吸引社会支持的数量、质量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受与评价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视心理压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2.园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1)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努力提供良好的设施设备,为教师营造一个舒适、宽松的教育环境。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师,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工作氛围。

    (3)合理安排班级人数,减少班额,适当减少竞赛活动和教师的教学任务。

    (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或休闲时间和场所,让教师在工作之余能得到放松。

    (5)增加教师进修机会,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工作胜任感。

    (6)努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尽量为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3.家庭及社会应给予支持。家人、亲友或同事应经常关注教师的工作,当他们出现困难时,积极提供帮助。

    4.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幼儿教育,正确对待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及其付出的劳动。

    5.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

    总之,多给教师一些实际的鼓励,多给教师一些体谅和宽容,多给教师一些理解和尊重,让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教师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幼儿健康知识范文3

【关键词】 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幸福度;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

当前国内学者在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时,往往不再单纯针对被试的心理健康状况,而是 将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研究热点之 一。宫宇轩在对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 面临压力的缓冲剂,多项研究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于心身健康。”[1]陈华的研 究也表明 社会支持总分及其各因子与SCL-90总分间呈显著的负相关[2]。但是研究者较少专 门探讨心 理健康和幸福度之间的关系。杨宏飞等人对小学教师的一项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 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3]。另一方面近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社 会支持的 关注从原来考察其与躯体健康的关系转移到考察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各种社会 支持不但有利于人们的躯体和精神健康,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4]。那么在社会支持 、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呈现怎样的相互关系呢?社会支持直接提升幸福度或心理健康 水平吗?

国内学者在对幼儿教师的进行研究时,往往只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而较少对心理健康 与其他因素之间关系开展讨论。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幸福度三者之间存在紧密 的联系。本研究以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幸福度 之间的关系,为国内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提供国际参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马来西亚40名华人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 问卷36份,全部为女性。

1.2 方法 ①采用Derogatis,L.R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心理健康状况 。该量表在国外已广泛应用,在国内也已应用于临床研究[5]。②采用肖水源的《 社会支持 评定量表》(SSRS)测试社会支持状况。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客观支持(3条)、 主观支持(4条)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3条)3个维度[6]。③采用《纽芬兰纪念 大学幸福 度量表》(MUNSH)测试幸福度。该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包括正性情感(PA)、负性情感 (NA)、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总的幸福度=PA-NA+PE-NE[7]。以上 量表均由经验丰富的心理学工作者使用标准化的程序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

1.3 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SCL-90总均分、社会支持和幸福度之间的关系 对SCL-90总均分、社会支持、幸福度 三者作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SCL-90总均分、社会支持

表1和幸福度之间的相关

从表1可以看出,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 ,与幸福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社会支持与幸福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可见,马来西亚华人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感受到的社会支持与幸福度也越高;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幸福度也越高。

许多研究者们在对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或心理健康与幸福度进行研究时,均忽略了社会 支持和幸福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三者进行偏相关分 析。

2.2 SCL-90总均分与社会支持、SCL-90总均分与幸福度之间的偏相关分析 首先,控制了 幸福度变量,对社会支持与SCL-90总均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SCL-90总均分与社会 支持之间的相关由原先的显著相关变为不显著相关(r=0.0691)。 在控制了社会支持变量后,对幸福度与SCL-90总均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它们之间的 相关系数仍为极其显著的高相关(r=0.7427**)。以上结果见表2。

表2支持和幸福度的偏相关

可见,在除去幸福度的影响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在除去 社会支持的影响后,幸福度与心理健康之间依然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关系。由此,我们有理 由对前人在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之间关系的结论表示怀疑。我们认为,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 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来实现的,即主观幸福感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中间 变量。

2.3 幸福度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的回归分析 既然幸福度对心理健康有如此高的相关, 我们以幸福度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对心理健康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幸福度各因子与SCL-90总均分的回归分析

由表3可知,在幸福度的各因子中,只有负性体验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预测力达到了0.7 29。

3 讨 论

研究发现,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社会支持、幸福度有显著相关,这与宫 宇轩[1]和陈华[2]等人的结论是一致的。在进一步进行的偏相关分析中发 现,幸福度是社会 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变量,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不同。我们认为,社会支持只是一个 客观的外在因素,而能否起作用,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引起个体主观体验的改变,特别是影 响心理健康方面,主观感受才是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真实反映。因此我们认为社会支持对心 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来实现的,即主观幸福感是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关系的中间变量。

在对心理健康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中发现,负性体验对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这就 提醒我们,在关注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时,要关注她们的主观体验,尤其是负 面的消极的体验。即要提高马来西亚华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特别注意减少她们的 负性体验。

幼儿健康知识范文4

关键词: 多媒体 幼儿健康教育 优越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幼儿健康教育旨在以实现幼儿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健康认识的态度。本文将从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优越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幼儿掌握健康知识

健康是一个人发展的根本,如果没有健康,做任何事情就是妄谈。在幼儿启蒙期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令他们认识到健康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有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幼儿的年龄小,知识较为贫乏,对自己的身体缺乏一定的认识,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都比较弱。这些能力的掌握,需要靠他们的后天学习而获得。有些幼儿即使懂得一些浅显的健康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完整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幼儿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必须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正视健康问题。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只是简单地给幼儿讲解,不够系统和生动,活泼好动的幼儿很容易就会分散注意力,无法集中精神学习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与健康有关的知识制作成儿歌、动画等,容易被幼儿接受的形式,让他们学习,这样能够使儿童较快掌握健康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健康态度

幼儿健康教育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是有独特规律的。由于受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态度与行为等表现往往是不一致的,每个孩子对健康的认识不尽相同,使得在具体的健康教学中较为复杂。幼儿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感性成分居多,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所掌握的健康知识越广泛,认识越深入,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影响越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充分挖掘儿童身上的潜能,提升幼儿的健康认识。例如在培养幼儿养成文明习惯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相关的动画片,通过动画片唤起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平时的生活中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再如教师在讲解保护牙齿的时候,可以给幼儿播放《蛀牙大王》的故事,从反面告诉幼儿有蛀牙的危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从而使这些孩子形成良好的健康态度。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

健康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通过潜移默化地学习,逐渐在头脑中形成的一种思想。如上所述,幼儿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幼儿个体接受能力的不同,幼儿的健康行为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改善幼儿的行为习惯入手。因为即使幼儿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再深刻,没有实际行动,那么健康教育依然是不成功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教师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的时候,如果只采取强制性的命令,规定幼儿必须怎么做才是对的,或者只是空洞地说教,时间长了就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与健康行为有关的视频播放给他们看,促成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更好地优化幼儿健康教育过程

健康教育不同于普通的文化知识教学,它不是简单的灌输单一、僵硬的知识,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幼儿树立观念和习惯的一个过程,注重的是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的重难点不容易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多媒体教学直观、生动、活泼的优点将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学优势,令幼儿在观看视频、看图、听儿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加深他们对于健康知识的理解,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更好地优化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使他们能够真正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全面发展。

总之,多媒体技术辅助健康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处在相对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之中。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许多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运用得宜,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对于幼儿以后的发展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玉梅.中外多媒体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

幼儿健康知识范文5

2017年幼儿园健康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园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幼儿园卫生、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幼儿常见病和传染病防治、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我园以培养幼儿活泼、健康为主要目标,是幼儿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学会必要的卫生、健康知识,逐渐学会保护自己。制定了本园各年级组卫生、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

三、具体工作要求

(一)全园

1、把好新生体检关,做到入园幼儿健康合格率为100%。

2、上好卫生、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教师有计划、有教案、期末有评价上好健康教育课。

3、加大卫生、健康知识宣传力度。组织各种健康教育活动,如:小班的的小手小脚、中班的我的身体、大班的保护视力让幼儿远离疾病、告别陋习,从小培养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4、以多种形式如板报、宣传窗、广播、电视、讲座等向家长宣传卫生健康知识。

5、开展丰富多彩的卫生、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9月20日是爱牙日、9月最后周日是世界心脏日、10月15日是国际盲人节、11月第一周全国食品卫生宣传周、每年4月是全国爱国卫生月、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05月20日全国学生营养日、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等宣传活动。

(三)大班组

9月:开学常规教育、认识安全标志、保护视力;

10月:预防蛔虫病、怎么吃最营养、小小消防队员;

11月:换牙卫生、交通安全知识、马路上的车、保护嗓子;

12月:预防蛀牙、卫生拍手歌、吃下去的东西到哪里去了;

元月:冬季的运动、假前安全教育。

(四)中班组

9月:你睡了吗、认识左右手、我长高了、给小椅子洗澡;

10月:胖和瘦、可爱的小脚、学做小主人、勤剪指甲;

11月:眼睛里的世界、礼貌用语、垃圾箱皮皮、学习自我保护;

12月:安全用水、节水宝宝、环保和机动车尾气;

元月:人与树、环保知识。

(五)小班组

9月:阿文的小毯子、一对好朋友、我爱幼儿园、橡皮膏小熊;

10月:咕噜噜、香的和臭的、进餐好习惯、小吃零食;

11月:我的小手劳动、明亮的眼睛、保护好牙齿、感冒了;

12月:汽车轱辘转呀转、红灯绿灯转呀转、认识人体、我多能干;

元月:阳光抱抱你、扫雪多快乐。

(六)小小班组

9月:小手真干净、宝宝自己吃饭、宝宝午睡了、我会擦小嘴;

10月:废物箱、我会脱裤子、我会穿裤子;

11月:学习穿脱鞋子、我会擦鼻涕、学习扣扣子、盖好小被子;

幼儿健康知识范文6

1.结合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筛查

学生健康教育突出重点。根据医院体检中心数据统计发现的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专门编写相关的健康教育资料随着健康反馈单一起发放到学生及家长手中,并且有针对性地对校医进行培训。联合教育局和学校开展寓教于乐的健康主题活动,如“6.1”儿童节组织的小胖子趣味运动会、“11.20”世界儿童日组织的中小学生学急救等。

2.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幼儿、家长与幼师并重

医院针对幼儿园的健康教育工作专门策划“春苗行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对长沙市幼儿园的园长和卫生老师进行培训,协助幼儿园制作健康教育宣传栏;组织专家编写了《学龄前儿童健康知识手册》免费发放给家长,根据幼儿园的需求组织家长健康教育讲座;联合幼儿园组织和策划健康主题活动,幼儿的教育示范与动手相结合,如“爱牙日”的刷牙竞赛,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3.社区健康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和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

社区覆盖人群广泛,我院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进行健康教育巡讲、发放健康教育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利用了网络和媒体信息量大、传播迅速的特点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医院网站专设了健康园地,及时更新健康知识,每年更新文章600篇左右;开设了网上咨询栏目,专人负责回复,回复时限不超过24小时,全年回复咨询6000-8000条。在逐步完善医院网站的同时,积极与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网站合作。医院鼓励医务人员结合临床专业撰写相关科普文章,每年在各类健康科普报刊杂志发表科普文章1000篇左右。结合典型病例、爱心关注做好媒体宣传,每年在电视、电台、报纸、网站新闻宣传1000多条。

二、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