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明月何皎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明月何皎皎范文1
一、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先导,引领学生走进音乐作品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很好地贯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就要遵循音乐欣赏这门听觉艺术的规律,引导学生用心聆听、感悟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而要让当代高中生跨越时空的距离,喜欢百年前甚至远古的优秀音乐作品,就要考虑如何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欣赏兴趣等问题。教师要掌握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在《非洲歌舞》的导课环节就给学生们播放了两段视频,分别是韩国流行歌手rain和迈克?杰克逊跳的两段街舞,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接着问街舞的起源地是哪里,引发思考,追根溯源到遥远的非洲大陆。总之,教师要在欣赏的各个环节,不断寻求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依次展开,不断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深处,挖掘出最感动人心的情感内涵。上好一堂课最关键和基本的前提就是先要充分的备好一堂课,音乐课是一门比较特殊化的学科教学课,教师的备课如果像其他学科那样,将重点放在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上,那么就可能将一堂本来多彩的音乐课上成死板、呆滞的历史课或者其他理论课,因此音乐教师的备课不能单是一些音乐常识和音乐知识的了解和准备,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对教学中每一个音乐作品的了解和准备,要真正的吃透和熟悉教学中的每一个作品,要确实做到从音乐的角度去讲音乐,只有这样,教师的课堂才会多变、才会充满活力。
二、以新的教学模式来指导音乐教学
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教学模式也在改革的浪潮下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学校的主题就是对学生实施教育,这是永恒不变的旋律。在我国经济已经取得巨大成绩的背景下,时代在呼唤教育也要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面对音乐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要以现代的教学理念来指导高中音乐课堂教学。音乐课堂教学诸多环节都必须要发生变化。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充分认识音乐教学目标。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一个具有多种技能的能够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我国的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学校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起责任来。把?W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有个性的人才。音乐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作为艺术类的音乐教材内容必须要体现多样化特点。把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在教材中充分地体现出来。新的教学思想体现为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是为了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而设计。高中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索取要求音乐教材内容要求广阔的知识面。并且能够适应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教材内容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兴趣,可以自由地选择教学内容,自由参加各种音乐教学活动,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选择。
三、在音乐教学评价方面,有所改进和突破
由于科目的不同性,对音乐采用的教学评价应该有不同标准。课堂教学是在总的课程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对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以求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所改进和突破。它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改善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在高中音乐教材中,我们的欣赏作品往往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或是世界经典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但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不要听教学欣赏内容,甚至明确表示不喜欢,而缺乏对作品欣赏的积极性,造成一种尴尬的教学局面。面对这种形势,教师更要镇静,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来解决困境。
四、从乐曲本身着手,利用学生熟知的作品
我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会遇到一些艺术歌曲或者是歌剧等,这些离学生的欣赏范围较远,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作品表现内容的具体特点,把注意力侧重于音乐所表达的内容上,穿插作品创作时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兴趣,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以自己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肯定学生的优点,使师生的情感交流融入学习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欣赏积极性。
明月何皎皎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1-029-01
音乐教育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不仅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还能更好发挥音乐育人的功能。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精神。本文就自身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一、热爱学生,热爱工作
有人说:“一切最好的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育者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炽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爱孩子、爱工作,这是师生和谐的基础。
对所有老师来说,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痛的差生,均应一视同仁,爱得公正,爱得让学生信服。教师对他们不仅应该施以爱心、细心,更应施以耐心。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教师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老师对于他的爱。这样学生与老师之间就不仅仅是师生关系,而且以朋友相待,做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从而让音乐课堂更加有魅力、更加和谐融洽,这就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善于学习,德育为先
学习与育人密不可分,学习是育人的保障,育人是学习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都应该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1)作为教师,能够善于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信息,把握新局势。这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文明修养,也是一种生活质量和潜力的表现。
音乐教师要具备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如声乐、钢琴、视唱练耳、乐理、指挥等,还要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各种现代教育理论。
做为一名教师,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教师在教学上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先进,还有学生喜欢什么都应该去关注。只有教师具有广博的音乐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在音乐教学上得心应手,才能正确的指导学生,同时还要遵循现代终身教育的观念。
(2)课堂上下都是讲台。作为教师,应该以德育为先,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不是只有才或者有德无才。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互为前提,而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感染教育学生,这才是硬道理。
三、语言行为技巧
“教育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所以,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多使用形象幽默的教育语言,充分发挥语言的生动性,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像吸铁石一般,把学生吸引住,让学生听得进,坐得住,记得牢。言艺术要用得好,还应该辅以表情、手势、眼神等,使语言更加形象化,以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尤其是音乐教师在教学时更要注意手势表情等。手势教学在音乐教学的地位和作用一直沿袭至今。它可以让学生模仿,更加直观形象的去感受理解。例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柯尔文手势现在已经在小学二年级的课本中出现,小学生在学习柯尔文手势就会表现出很大的兴趣,通过这个动作教学让学生更好的更形象的去感受音高的关系变化。
四、音乐教师应该具有开拓创新精神
曾经我看过一个小学音乐课的教学案例,其中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兴趣”教学法。从上音乐课的第一个环节,教师放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旋律和节拍的变化作动作进教室,刚开始学生有很大的热情,气氛很好。然后时间久了,学生对这个音乐失去了热情,老师发现这个问题后,及时更换了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自由创造动作,让学生保持热情。久而久之,学生的节奏节拍感和想象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通过这个案例,我觉得这个教师的创新精神很好,并且她采用的方法从课堂的一开始变抓住了学生对这堂课的热情,相信整堂课下来学生都是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进行的,相信整堂课的效果会很好。在音乐教学上的创新的案例有很多,像定期在班里举行“小舞台”“小擂台”“小明星”等都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和表现音乐的热情,这样也能使音乐课堂灵活起来,动起来。现在的音乐课堂上提倡的已经不是以前的老师唱学生唱,老师跳学生跳的局面了。现在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他们不再像以前的音乐课那样循规蹈矩,恪守陈规,丧失了学校音乐的热情。现在的课堂注重创新,发展他们的个性,表达特闷的情感。
创新教学的另一个体现是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多媒体的使用,给我们学习音乐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和学习提供了巨大帮助。它让我们的学习由抽象化变为具体化,也让我们享受到很多好的音乐资源。现在的音乐教学离不开多媒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很好的结合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化和促进教学课堂,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五、善于反思
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不能只是完成课堂的教学,在课后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对教师来说要反思教学活动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扩反思自己的备课、上课、师生交流、学生表现等。很多教师认为音乐课不是主要课程,只要完成课堂教学就可以了,所以省略了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可以不断的发现自己教学的问题和弊端,从而得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和完善这些弊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新的水平和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除上以外,我认为针对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考验教师教学成果的表现。给学生一个舞台,一个机会,让他们去表现。注重培养学生音乐的创造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创造音乐。如把学过的歌曲改编歌词或尝试写作小歌曲等都是音乐实践的体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音乐和创造音乐的快乐。
明月何皎皎范文3
关键词:高中文学名著;阅读;原则;境界;感悟美;发现美
把长篇小说类文学名著列入考试范围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试图用高考指挥棒来促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导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初衷与现实显然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高考中以识记为主的选择和简述题,根本就无法实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如果文学名著的阅读教学目标仅仅满足于识记和应试,漠视名著阅读的审美特征,那就必然会陷入“伪能力”的泥淖,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也不会因此得到提高。
一、焕发生命力三原则
在福建省把名著纳入高考命题试行三年之际,我们对212位高二年学生做了书面调查,结果发现:91%的学生是因为高考而选择读名著,只有9%的学生是因为喜欢名著而读名著。令人担忧的是,喜欢读名著的人数并没有随着名著纳入高考的范围而增加。可见,高考命题导向下的名著阅读教学的功利性和应试性已经完全破坏了阅读的审美特征,学生不可能喜欢被扭曲异化、美丽散失殆尽的名著。阅读的审美特征必须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感悟、文本价值的理解、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来实现,也只有如此,名著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底蕴才能得到挖掘,优秀文化也才能在学生对美的感悟中得到传承。
因此我们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以生为本才能感悟美。文学名著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的主体显然是学生。我们的教学一旦偏离了主体的审美需求,那么它的导向就很可能是负面的。因此,回归文本的实质就是对学生主体需求的尊重。我们可以做一个十分有趣的逻辑推导:为什么要促读?因为学生不读。学生为什么不读?因为学生不喜欢。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因为学生认为不美。不美为什么还要促进学生阅读?因为学生觉得不美,我们却觉得很美。这个推导当然不是语言游戏,它向我们揭示了学生不愿意读名著原因所在。它告诉我们,名著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在品读名著中感悟美、发现美,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的动力,才可能使阅读真正回归到以审美为目的的正确轨道,才能真正实现文化传承。这两年名著命题倒有点象卡拉OK式的自娱自乐,只管自己唱得热闹,哪管他人听得难受。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助长这种“自娱自乐”,我们必须承担起挽救名著人文性的责任。
我们没有权力逼迫学生“削足适履”,“刚性”促读只是特定时期的无奈选择,我们希望,这个选择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从回归文本开始,从回归阅读的审美特性开始,从回归学生主体需求开始。
2、以文为本才能展示美。名著阅读审美活动应从尊重文本开始,尊重文本就是保护阅读的审美特性,保护阅读的审美特性就是保护我们自觉阅读的驱动力。名著美的特性犹如中国女性的美,她往往是内敛而含蓄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千般妩媚,万种风情,一旦破坏了这种内在气质,也就失去了美的神韵。美除了内在性,她还表现为整体性。六朝文人张潮说,“美”是“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美的魂魄,她的整体性是不容破坏的,否则,这种动人心魄的美可能顷刻间就会变成七零八落的枯骨、满目疮痍的废墟。
舍弃文本前提下的名著命题,不管是细节辨析,还是情节简述,都是以损害美、扭曲美为代价的。我被一双晶莹澄澈的美丽眼睛所吸引,你却不断放大眼球中的一个红点并引导我去关注,然后却大言不惭地说:多么美丽的红点啊!结果美丽的眼睛只剩下丑陋的“红点”。其实,堂吉诃德是“刺”风车还是“砍”风车;孙坚是中“剑”而死,还是中“箭”而亡;宝玉与哪几个人生日是同一天等等这些“红点”击碎的岂止是美丽,它还扭曲了人们对美丽的驰往之心。
3、对话交流才能激活美。名著教学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也不是为了培养学生“肢解”“脱水”能力,更不是为了提高灭杀美丽的技能。然而当前名著命题却恰恰扭曲了名著阅读的目标。要我阅读,我却无需与文本进行交流与对话,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理解和分析;不需要品味,也不需要感悟和发现。阅读成了没有生命的僵尸。实际上,只要回归文本,生命之源就可以汩汩而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以开放姿态去撩拨学生思维的弦,让学生乐于对话,善于思考,敢于分析,勇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促进阅读,语文素养才能铸炼成型,名著阅读才能实现本质回归。
焕发名著生命力需从挖掘名著的人文底蕴入手,唯有如此,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名著才能充满魅力,名著阅读教学也才能回到健康的轨道。
二、品味人文底蕴三境界
明月何皎皎范文4
【报名时间】
1.河南焦作2019年4月自考网上报名时间:3月3日--3月7日
2.河南焦作2019年4月自考新生现场确认时间:3月5日--3月7日
【报名方式】
1.考生登陆“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服务平台”(zkwb.heao.gov.cn)进行报名。省招办于每次报名前在网上公布《考试日程安排》,并负责网上报名系统的维护,市、县招办具体组织实施本地考生的信息确认工作。
2.新考生报名流程:网上注册并填报个人基本信息—网上报考课程并缴费—持本人身份证在规定时间内到所选择的报名确认点进行现场照相。未经现场确认的报名无效。凡涉及持港澳台证件报考的新生,请按系统提示录入报名基本信息。
3.在籍考生只需网上报考、网上付费即完成报名。但在籍考生如没有采集照片,必须持本人身份证到报名确认点进行照相,否则报名无效。
明月何皎皎范文5
一、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本质
对于音乐课程而言,由于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作为基本表现手段,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内容,通过表演在时间中展开,最终诉诸人听觉的艺术形式。所以笔者认为,音乐课程本质在于通过音乐基础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学习,通过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修养。生命化音乐课程的本质就在于激发音乐课程内在的生命气息和生命激情,还音乐课程以生命的本真状态(追求自由、超越功利、体现和谐、凸显个性、富于创造和充盈情感)。相对于一般的课程来说,生命化音乐课程更强调对音乐知识的内在理解而不是简单记忆,知识的学习指向对音乐的领悟、体验以及审美能力的生成。生命化音乐课程更重视经验、体验以及活动,更强调审美的主体性。
对于音乐教学而言,笔者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真理性的教学的本质、规律,即使存在,在教学研究中试图再现教学的本质或规律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研究者都是以某种“先入之见”为出发点来进行教学研究的。因此,对生命化音乐教学本质的探索是艰难的,也很难说其本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但是基于对教学原理的理解,我们还是可以从生命的角度对生命化音乐教学实质进行一些必要的认识。音乐教学是一种生命活动,同时又是获得生命价值或意义的手段或途径。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教学,导致人所获得的生命意义与价值是不同的。生命化音乐教学的提出主要是针对音乐教学对于人的生命地位和作用被忽视,音乐教学实践中工具理性主义泛滥,割裂了主体的生命体验,片面强调知识技能,忽视音乐创作、音乐文化常识,音乐教育模式化和形式化严重,忽视灵活性和创造性的现状而言的。因此,笔者认为,生命化音乐教学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以主体的生命为基点和最终归宿,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和感受增进情感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凸显生命灵性的活动。
将“生命化”引入音乐学科教育,解读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和特征,其意义不在于将“生命化”作为方法和条件对于音乐学科课程与教学的工具性意义,而是将“生命化”作为教学的方法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此前提下研究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一方面能更好地揭示生命化对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本体性意义,从而更好地接近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以生命教育为基础研究当前我国在新课改这一背景下音乐课程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突破以往研究方法的局限,具有一定的理论探索性。而且,将“生命化”引入音乐学科教育研究领域,以“生命化”作为音乐学科课程与教学体系重构的动力和途径,追寻“生命化”所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对于打破音乐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封闭、乏味以及引导音乐学科教育实践的意义建构具有很高的价值。
二、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特征
基于以上对于音乐课程与教学本质的认识,从生命的角度对生命化音乐教学的特征进行必要的描述是可能的,通过对生命化音乐教育特征的描述,以期对生命化音乐教育有一个外在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我们在现实中更大程度上践行生命化的音乐教学。
(一)审美性
费尔库什尼说过:“音乐应该有生命。它来自对原作正确的、恰到好处的演奏。只有当钢琴家给乐谱注入生命,你才能感受到作品的力和美。”①给乐谱注入生命,是他奉行的至高美学原则和诊释理念。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审美教育实施的基本手段和载体。审美性是生命化音乐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德国美学家席勒认为,“美对我们是一种对象,因为思索是我们感受到美的条件。但是,美同时又是我们主体的一种状态,情感是我们获得美的观念的条件。美是形式,我们可以关照它,同时,美又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②。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统一,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的反映。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审美活动是人的生命的需要,审美追求是人对生命的追求,审美体验是人对生命的体验。席勒认为:“如果要把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就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③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审美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审美为核心。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择;从教师的语言表达,到作品的范唱、范奏;从师生的衣着仪式,到教学环境的布置,都应当体现审美的特点,使学生在美的,陶和愉悦之中,感受人生的真谛,成为道德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纯洁的人。
(二)思想性
生命化的音乐课程与教学强调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以思想提升人,这是任何一种其它教育方式都不能比拟的。它对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素质,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净化学生的心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音乐教学如果忽略了思想教育,而只是纯艺术地从音乐的角度来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活动,则不能达到对作品的完整理解,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在教学中注意艺术与思想相结合,潜移默化地把思想挖掘融入音乐教学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音乐作品不论大小都有一定的思想性。人是精神的存在,不会只满足于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去追寻生命的意义,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要充分利用音乐的艺术魅力,达到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整统一,处理好教学与育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思想启迪,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人格、升华思想的完美境界。
(三)情感性
情感是生命化音乐的灵魂,是信息传递的催化剂。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由于音乐直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这种情感活动灵活、准确、细腻,是主观情感的审美体验。所以,音乐能够以真挚、生动、深刻的感情去拨动人的心弦,以主体的生命为基点,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生命化音乐教育最具有情感性的特征。由于音乐课程与教学是以情感培养为主要目的,以美的形式向人们传递情感,所以,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由于音乐是对于人类文明和人类情感的高度集中、升华和概括,它能够使受教育者情感更丰富、深厚、宽泛。另外,由于在音乐教学中,情感体验大多不带个人功利性,因而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思想达到最高境界。总之,音乐教育处处离不开情绪唤醒、主观感受与体验,离不开情感层面及其活动。它的一切活动,核心在于情。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化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情感教育。
(四)愉悦性
愉悦性是指音乐引起的创造者和欣赏者主观精神状态上的一种喜悦、愉快的体验和感情。音乐的愉悦性来自音乐对人的生理的适应,来自音乐对人的心理要求的满足。《乐记》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就是讲音乐可以使人得到快乐,满足愉悦情感的需要。嵇康把音乐给人的愉悦比作“美色”:“妙音感人,犹美公惑志”;④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在本质上是令人愉快的。”⑤追求快乐和愉悦是生命的本真表现,音乐教学中的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恰恰是生命化音乐教学的这种愉悦性,使学生在轻松课堂氛围中放松自己的心灵,自始至终充满着激情,保持着愉快的心情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快乐式”的教学,可以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美育在最高层次上就是要造就一种自由、愉悦的审美世界,这种审美愉悦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实在性,超越了既定的世俗规范,是一种澄明透彻的心境。”⑥
(五)文化性
生命化的音乐最直接和深刻地反映了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和人的生命活动内蕴。卡西尔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动态形式”⑦。苏姗・朗格认为,“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有相似之处,这使艺术品成为一种生命形式”⑧。从生命意义上来认识音乐,不失为对音乐本质的一种最高抽象。音乐并非仅仅是一门知识,一项技巧,而是人性的存在方式、表达方式,是人际交流的重要渠道,具有文化的普适性。音乐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本身也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如孔子教育理论中的“志于适,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乐教”的思想。可以说,将深厚的“乐教”传统衍生为“美育”思想,是我国音乐教育行为的基本出发点。⑨文化有诸多的形态和表现形式,但音乐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却最能反映人的生命本质。尤其在现代社会状态下的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与文化存在,成为人类基本的生活形态,成为人类生活最直接的感受形式和最真实的感性要求。当今的专业音乐创作打破了风格权威,讲求自我个性的展现;许多作曲家都从文化出发,运用自己谙熟的富有特色的音乐语言进行创作,力求使创作成为“自我”心灵的最自然的流露,成为某种文化的特性“表达”⑩。现代音乐艺术的这种演变规律表明,生命化音乐艺术不再是一种虚构的存在,也不再是一种抽象的形式,而是成为人类渴望感性满足,并追求精神超越的理想的文化空间。
①谢颖.给音乐注入生命――鲁道夫・费尔库什尼[J].音乐爱好者,2008,(4),28.
②?眼德?演席勒,徐恒译.美育书简?眼M?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3.
③曹延华、许自强.美学与美育?眼M?演.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3.
④吉联抗.嵇康・声无哀乐论?眼M?演.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50.
⑤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眼M?演.商务印书馆,1982,107.
⑥冯建军.生命与教育?眼M?演.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40.
⑦刘纲纪.现代西方美学?眼M?演.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92.
⑧[美]苏珊・朗格,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眼M?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147.
⑨程兴旺.现代音乐反思与追问[J].人民音乐,2008,(2),19.
明月何皎皎范文6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一个人是否具有一定程度的文明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他(她)今后人生的质量和价值。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面对低年级的学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 定点启发
低年级的孩子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的带有幼儿的特征,当孩子们进入小学就读,我们对于对于他们的教育就应该适当地偏向于理性。应该在合适的时机告诉他们“你需要这样做,你可以这样做,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要求他们“这样做”。
文明意识的树立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是需要有所启发的,而启发又是需要契机的。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寻找生活中的良好契机,找准时机,进行一定的启发和教育,相信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的音乐书上,有一首叫做《小猴子有礼貌》的歌——
山羊公公年纪老,白胡子哟胸前飘,走起路来左右摇,拄着拐棍想过桥。
有个猴子看见了,跑上前来问声好,扶着山羊过了桥,山羊夸他有礼貌。
因为歌曲的旋律朗朗上口,孩子们学唱的兴趣很浓,学习积极性相当高;在学完这首歌的时候,我就适当地进行文明意识的启发——
“小朋友们,你喜欢小猴子吗?”
“为什么呢?”
“文明是作为一个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应该多用文明用语,以诚待人,礼貌待人。不和小朋友抢玩具,不让爸爸妈妈生气,要尊重老师,如果您能做到这些,那么,你就是一个文明的人!”
听了这一番话,孩子们都若有所思,相信他们能作一番思考,对于文明意识的树立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 形成习惯
有这样一句谚语:我们不能把习惯一下子扔出窗外,但我们可以把习惯一步一步赶下楼梯。可见,习惯的力量是相当大的。
好习惯和坏习惯对于学生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一旦让学生养成了“骂人、打架”等坏习惯,那对于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就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的力量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它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它在你无意识的时候就渗入你的骨髓中。让正确的文明意识成为习惯,这需要教师利用课上课下的适当时机,多多引导,多多渗透,帮助孩子在不经意中树立文明意识,时间长了,就养成了良好的文明礼仪的习惯。
一年级小学生刚入学的第一堂音乐课,我就告诉他们:上课时,老师和小朋友要互相问好!并且教给了他们用歌唱的方式师生互相问好。
自此,每一堂音乐课,我都坚持用歌唱的方式互相问好。过了两个月,在中午休息时,有两个一年级的小朋友看见我,居然微笑着对我唱着:
“施老师您好,您好您好,施老师您好!”
旁边的小朋友提醒他:“你怎么唱起来了?你应该说‘老师好’。”
我立刻就说:“唱着歌向老师问好,老师最喜欢了!”
当时我就感慨,习惯的力量真是太强大了。还好这是个好习惯,如果孩子养成了坏的习惯,那么,这不就太可怕了吗!
三、 氛围引导
当孩子得到了教师的启发,在教师的帮助下树立了初级的文明意识,那么接下来还需要良好的氛围去进行引导。曾经听说:有一群领导去某小学调研、视察,学生们见到了都边举起小手,边说:“老师好!”这似乎是孩子具有了一定文明意识的表现,领导们大都很满意。可是,接下来,那个学生就用手捂着嘴巴,低下头不好意思地偷偷笑着。领导们一看就明白了:这肯定是学校为了应付领导的到来而临时要求孩子们做出的文明礼仪的行为。这种行为没有进入孩子们的意识,这只是一种机械的训练,是一种表面行为。
我想:这应该是临时抱佛脚的后果。这个学校在学生平时的课堂上、课堂下,应该是有进行一定的文明礼仪教育的;但是,没有坚持,没有让整个学校形成一种氛围,没有让文明这种意识进入学生的深层思想,没有形成条件反射,没有真正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