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哪朝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陶渊明是哪朝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陶渊明是哪朝人范文1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野菊》阅读题目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野菊》阅读答案

1.[答案] (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修辞:对偶,借代。炼字:“逢”“忙”等。色彩:“碧”与“黄”映衬。情感:喜爱之情。

(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野菊》阅读译文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剪掉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因为家菊们竟然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野菊》阅读赏析

野是似菊而小的黄色小花,与相比,它并不太引人注目。但诗人却给了它诗情画意,让它在诗坛上占一席之位。

诗的前半用先抑后扬的笔法写。“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所指的秋菊是菊而不是野菊。重阳有赏菊的习俗,两句写野菊在世默默无闻,既未被文人采用以登上文坛,更未受世俗钟爱。“况”字使次句的语气紧连首句,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两句,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作了生动的描绘。“在野”与“在庭”相对。因不为人赏识,便任其在野自生自灭。不似一般之菊在庭院中有人着意栽培。这也许是野菊的憾事,但诗人却把这看成是快事,因为它可以避免栽培人的束缚剪裁与观菊者的诸多采摘,即不受人们的干扰,因而显得幽闲自若,别有丰彩。以至于诗人面对着它,“任是无情也动心”,情不自禁地要采来观赏——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半山碧”写出野菊生长、繁衍的旺盛,也表现野菊的生活环境是在野外山上。“已晚”写时间,“便忙”写情状。诗人旅途之中到了傍晚,本该忙于归宿,但山中野菊的丰姿与妙香,逗得诗人即使在匆忙之中也要去折取一枝来加以观赏,诗写至此,已流露出对野菊的浓厚兴趣,而尾联更以写野的自豪感来进一步表达对它的赞美: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陶渊明是哪朝人范文2

我想起,曾有歌星也称自己是一个浪漫的人,可是鲁豫请他讲讲那些浪漫的故事,他想啊想,只讲了一个送女友玫瑰花的往事。而张曼玉随口就能讲出她生活里的诸多浪漫:她在家里做沙拉,会做出各种颜色,红的红,黄的黄,蓝的蓝,看起来浪漫得不得了;她家里准备许多漂亮的蜡烛,有电的时候,她也会关了电灯,将蜡烛点起来,如星光点点,浪漫了整个时空;她的家靠着大海,她可以两个星期呆在家里,独面大海,欣赏浪漫的海景……

张曼玉所讲的浪漫似乎跟有些人理解的不同。有人认为浪漫是两个相爱的人之间才有的事情,一方为另一方做了不同寻常、超凡脱俗的事情,才是浪漫。歌词里也唱,“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在这个速度至上的时代,能够白头偕老的爱情越来越不寻常,称之为“最浪漫的事”是没错。在“慢慢变老”的时光里,任谁都喜欢不停地制造和分享浪漫。然而,张曼玉所讲的浪漫,却给我们一种更宝贵的启示:浪漫不但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更是一个人的事情,一个人原来更可以对自己浪漫。

对自己浪漫,就少了很多负累,反而能够在寻常日子里制造和享受浪漫。我们不一定要去做各种颜色的沙拉,却可以把家常菜做得更加悦目;我们甚至不用点蜡烛,直接去户外看湛蓝夜空的繁星;我们没有条件拥有面朝大海的居所,却可以来到养大我们的山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在一朵上发现了浪漫,我们也会在一片草地、一群小鸟、一首山歌、一张笑脸上发现浪漫……

贫穷困厄也夺不走浪漫。杨白劳给喜儿扎根红头绳,就让女儿喜悦如花,在美丽的青春之上染一层蔻丹,谁能说这不是劳苦大众的浪漫?提到浪漫就想起金银财富,这不是真正的浪漫。为恋人送999朵玫瑰跟送1朵玫瑰能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王子送公主钻戒是财富炫耀的浪漫,捧一捧泉水献给口渴的糟糠爱人是人性闪烁的浪漫。一些人一天一身昂贵的时尚外衣不一定浪漫,一个告诉你她哪件新衣服多么便宜的女子就不一定不浪漫。

陶渊明是哪朝人范文3

关键词: 古诗词语言鉴赏题 诗歌语言 肩上要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近年来高考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修辞句的表达效果,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几种。下面以几道题目为例,就常见古诗词语言鉴赏题的鉴赏要点进行简要的梳理分析。

一、鉴赏“妙字”的巧用

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力争一字传神。许多诗中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妙字,使全诗增色不少。如:周邦彦诗句“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肥”,蒋捷诗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绿”,张先诗句中“云破月来花”的“弄”,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炼字”题是高考古诗语言鉴赏题中主的打题型,考查最多的为动词、形容词。从设问的角度来看,一般会以这两种形式来考查:“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针对诗句中的某一个字或某一句诗,给出两种说法,问: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

对于这种考查方式,我们一般从这几个角度考虑:①辨析词义、词性、用法(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要求从诗歌的整体内容来观照具体词句,结合全诗来理解该词句的意义指向;②分析描摹物态抓住了事物什么特征,描摹心理传递了什么心绪,描摹情景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③品味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特别要注意的是炼字炼句类考题作答时要重点着眼于分析字句涉及的修辞或手法,要通过分析字句意思来展示意境,联系主旨。例如:

江 上

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问: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

有了解题思路,我们不难得出本题的答案:一个“扑”“护”字,把“风”“花”人格化,写得很有情意。花落时,风去扑救,柳絮有情护春寒,却绵软无力,寄寓了诗人想要留春而不得的无奈与惆怅之情。诗人正是通过炼字来寄寓情感。

二、赏析“特殊词”的妙用

诗歌的语言在强调字句锤炼的同时,还讲究音韵的和谐。而诗歌的音韵之美离不开拟声词、叠用词。如古诗中常用表示时间的叠音词“年年(岁岁)”、“日日”、“朝朝”、“暮暮”、“夜夜”、“时时”等抒发强烈情感。如柳中庸《征人怨》中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和“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从“岁岁”说到“朝朝”,着重从时间上倾诉征人的怨苦无时不在。还有许多形容词性的叠音词,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写出相隔很远的村庄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写出了炊烟轻柔缓慢地向上飘升之态,画面给人平静安详之感。

因此叠词、拟声词等这些特殊词成了诗歌语言鉴赏的一个重点。分析这类词,我们尤其要关注叠音词对句的使用能增强诗歌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调语意的表达效果。例如:

杳杳寒山道

寒 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问:叠词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简析其表达效果。

通过分析诗歌我们发现:本诗通篇都用叠字,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同时增强了感情。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彩,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氛围。此外,叠字还增强了诗的音乐美,使人读起来和谐流畅,并借助于形式上的统一,把本来分散的景与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特别是最后一联:“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朝”“岁”是单个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之悠长。写出了诗人年年岁岁置身于深山密林中,不知时序变化、岁月变迁的孤寂心境,与前面寂静幽深寒冷的环境描写融为一体。

三、述评“诗眼”的作用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这个字或词,就是“诗眼”。如宋祁《玉楼春》的名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闹”在诗句中起到画龙点睛传神的作用。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中的“喜”便是诗眼。八句诗中未用到一个“喜”字,但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喜”意。一个“喜”字就起到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抓住“诗眼”来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考生对全诗的整体把握程度。所以鉴赏诗歌语言,“诗眼”题,备受出题者青睐。那么这类考题该如何作答呢?例如: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问:三、四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两个词?为什么?

答案:三、四句的诗眼分别是“护”和“送”。绿水护田,青山送色,这一“护”一“送”,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得极富感情,水“将绿绕”,山“送青来”,化静为动,显得柔婉可爱,生动活泼,诗人寄情山水的性情也体现其中,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从该题答案可以看到,答“诗眼”题时首先要先找准“诗眼”(一般为动词、形容词),然后说明“诗眼”在诗句中的运用特点,在说明时要结合诗句描述诗人营造的意境,要体味这种意境中诗人的情感内涵,还应重点考虑该字或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及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这样答案才不枝不蔓,鉴赏才会恰到好处。

四、评析语言风格特色

语言特色指的是一首诗从整体上体现出来的语言风貌,或一个诗人整个创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语言倾向,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明快、简洁/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工稳/泼辣、典雅/俚俗、精细/粗犷、用典/平易。如李白诗歌语言特色是清新飘逸,杜甫则是沉郁精练;白居易通俗晓畅,李商隐则是绵丽典雅;陶渊明的诗风朴素自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语言则为“含蓄”,意在言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诗歌语言讲究含蓄婉曲之美,常常言有尽而意无穷,需反复咀嚼,品出“言外之意,弦外之响”。

因为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是较高的要求,历年高考中只是偶尔涉及,考到的也是常见风格,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往往只是点到为止,一带而过,学生接受的只有零星的认识,所以有必要集中梳理一下常见的诗歌语言的类型,明确答题要点。下面以一首诗为例,看答题要求:

长相思

林 逋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问:分析本诗的语言特色。

陶渊明是哪朝人范文4

晋大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泰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大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予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 )词的意思(4分)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渔人甚(异)之

C.便(要)还家

D.寻向所(志)

2.下列各组加( )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复前行,欲穷(其)林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C不足(为)外人道也

士卒多(为)用者

D见渔人,(乃)大惊

(乃)重修岳阳楼

3.翻译下列句子

(1)渔人甚异之

翻译: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______________

4.在陆游诗中哪两句也算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林尽水源”“仿佛若有光”“初极狭”“豁然开朗”这样一波三折的意境?

___________

5.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___________

6.有人说结尾写渔人复求桃花源而不得,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是为了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写出你的理解。

_________

7.比较上文与下面《桃花源诗》的节选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②靡(mǐ):没有。③暖(ái):隐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参考答案:

1.A沿着 B对……感到诧异 C同“邀”,邀请D标记

2.B(代词 那)

3.(1)捕鱼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关键点:渔,异)

(2)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关键点:乃,无论)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不足为外人道也。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

6.参考:陶渊明心怀理想,设计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作为自己政治理想的寄托。然而,残酷的现实、卑微的处境让他感觉到这一理想的实现是不可能的,故文末以此隐忍之笔含蓄收之,多少反映了他心中希望之火的熄灭,桃花源只是他政治理想的乌托邦。(言之成理即可)

7.C(应是人人劳动,和乐富足)

阅读下面两段文盲文,完成各题。

(甲)

十年眷,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长勺之战,曾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不爱衣食于民,不爱牺牲于神。”对曰:“夫惠本而后民归之志,民和而后神降之福。若布德于民而平均其政事,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动不违时,财不过用;财用不匮,莫不能使共祀。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今将惠以小赐,祀以独恭。小赐不成(咸:普遍),独恭不优(优:富足)。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将何以战?夫民求不匮于财,而神求优裕之享(享:祭品)者也,故不可以不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选自《国语・鲁语上》)

1.解释下列加( )词在句中的意思

A.又何间(焉)

B小惠未(),民弗从也

C.余不(爱)衣食于民

D.君子(务)治而小人务力

2.给下面的语句加上标点。

公 曰 余 听 狱 虽 不 能 察 必 以 情 断 之 对 曰 是 则 可 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翻译:_________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翻译:_______

(3)是以用民无不听,求福无不丰。

翻译:______

4.读了这两则选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字)

答:______

参考答案:

1.A参与 B同“遍”遍及,普遍 C吝惜,吝啬 D从事

2.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3)因此,使用百姓,没有不听从的,祈求保佑,没有不满足的。

陶渊明是哪朝人范文5

那么,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感悟能力呢?

一、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应发散学生的思维,多问一个为什么,不要用一个答案或一个结论来框死学生、禁锢他们的思想,应鼓励他们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前提。如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疏通文意之后,由他的号谈起,让学生了解他的为人处世,结合课文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感悟人物形象。这样,学生心中的人物形象就很突出了,学生的思维就发散了:有的说他爱喝酒,借酒消愁;有的说他爱写文章,抒发心志;有的说他洁身自好,淡泊名利;有的说他家里特穷,没有生活能力,经商意识不浓……这样经过发散思维,学生对他的认识就更全面了,从而在脑子里烙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鲜明形象。

二、鼓励填补潜在的空白

文章当中有许多省略句和潜台词,不妨让学生把它补充完整,特别是一些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一定影响的空白。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又能帮助学生培养感悟能力。如学习契诃夫的《变色龙》,介绍警官奥楚蔑洛夫脱大衣时运用了省略号,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做有何用意,去掉之后影响不影响原意的表达。经过思考,多数学生不赞成去掉,这样可以更好地表现警官奥楚蔑洛夫随狗的主人的变化而变化的窘态。这样通过理解潜在的空白,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更深刻了。如果这样反复训练、培养,无形之中,学生的感悟能力就提高了。

三、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根基,也是学生进行写作的本源。但为什么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时觉得无话可说,或写出来的文章有苍白虚假的现象,其中无痛者、胡乱捏造者、空洞无物者甚多?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用心去体验、感悟生活的能力,不能从生活中找到有写作价值的素材,纵然这些素材俯拾皆是。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感悟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不朽之作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真情的流露,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朱自清从父亲的背影中感悟到了父爱而著佳作;苏轼面对明月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而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此可见,一个文学创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生活感悟能力。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因此,平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常留心生活的点点滴滴,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希望触摸事物的品质,找到自己独特而真切的体验,感悟其中包含的给人以启迪的哲理,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变化,同学们勤学苦读的情景,运动赛场中的激烈场面;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名胜古迹,人情风俗;春雨夏阳,秋风冬雪……这些都是我们观察的范围、写作的源泉。在观察时,不仅要“身入”事物,而且要“心入”事物,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从微小平凡的事物中看到并感觉到伟大与不平凡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甚至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

四、在阅读中培养感悟能力

关于阅读,叶圣陶先生有过这么一段精彩的比喻:“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借助所刻画的人物、所叙述的事情、所描绘的景物、所抒发的情感等艺术地表现他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悟。

陶渊明是哪朝人范文6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孰与徐公美

译文:我和徐公比,谁更美?

B.君安与项伯有故

译文:你怎么和项伯有旧交情呢?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蚯蚓没有爪牙的锋利,筋骨的强健。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文:哪管他的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答案:C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称:适合

B.遂除田禁,悉以授民除:解除

C.主上向我,为首为讳乎首:自首

D.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直:值得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④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4.1951年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是()

A.茅盾

B.赵树理

C.老舍

D.巴金

答案:C

5.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是()

A.

B.巴金

C.鲁迅

D.茅盾

答案:C

6.在中国文学,开创豪放词派的词人是()

A.李煜

B.苏轼

C.柳永

D.辛弃疾

答案:B

7.苏轼的《前赤壁赋》的语言特色是()

A.感情充沛

B.欲扬先抑

C.骈散相间

D.感情充沛

答案:C

8.下列议论文中,属于驳论的是()

A.《寡人之于国也》

B.《论毅力》

C.《季氏将伐颛臾》

D.《论快乐》

答案:C

9.《马伶传》的作者侯方域生活在()

A.清代中期

B.明末清初

C.明代中期

D.晚清

答案:B

10.《门槛》一文是()

A.寓言诗

B.散文诗

C.抒情诗

D.哲理诗

答案:B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食饮得无衰乎

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B.沛公则置车骑

译文:沛公就放弃车马。

C.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译文:我所拜访的屠夫朱亥,这个人是个贤能的人。

D.圣人无常师

译文:圣人没有平常的老师。

答案:D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子之色,无害于治害:妨害

B.其身体则可体:实践

C.讴癸倡,行者止观倡:倡导

D.王试度其功度:衡量

答案:C

3.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①乃召绰,告之以事,绰即为量定

②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③以海内未平

④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C

4.《秋水》中的河伯指的是()

A.长江之神

B.淮河之神

C.渭河之神

D.黄河之神

答案:D

5.《谈时间》一文选自梁实秋的散文集()

A.《实秋杂文》

B.《槐园梦忆》

C.《雅舍小品》

D.《雅舍谈吃》

答案:C

6.“信誓旦旦”一语出自()

A.《行路难》

B.《氓》

C.《国殇》

D.《短歌行》

答案:B

7.陶渊明生活的朝代是()

A.东晋

B.六朝

C.汉末

D.西晋

答案:A

8.北宋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是()

A.王安石

B.苏轼

C.柳永

D.欧阳修

答案:C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

A.《秋水》

B.《季氏将伐颛臾》

C.《陈情表》

D.《五代史伶官传序》

答案:D

10.《楚辞·九歌·国殇》的语言特点是()

A.语言短促,节奏整齐

B.语言整齐,节奏短促

C.语言整齐,节奏舒缓

D.语言舒缓,节奏短促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译文:赵襄子围攻晋阳,解围之后奖励有功人员五人,高赫被列为首功。

B.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

译文:群臣没有人不存在骄恣轻慢的心理,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的礼节。

C.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译文:齐国人三十二岁以后在道路上不拾取丢失的东西。

D.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

译文:秦穆公到外地出游而车子坏了,右边的人丢了马,被野人捉住。

答案:D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其职之不举举:称

B.再四皆不然然:这样

C.烛之则狗也烛:照

D.且数十武武:步

答案:B

3.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①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②黑子以览等为亲已,而反努允日

③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④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出自()

A.《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B.《天净沙》(秋思)

C.《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D.《声声慢》(寻寻觅觅)

答案:B

5.从抒写的内容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

A.中秋词

B.清明词

C.重阳词

D.端午词

答案:A

6.《背影》塑造人物形象主要采取的手法是()

A.对比手法

B.自描手法与侧面烘托

C.侧面描写

D.正面描写

答案:B

7.《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写作背景是()

A.王安石变法

B.古文运动

C.王叔文变法

D.诗*新运动

答案:A

8.下列作家属于文学研究会的是()

A.巴金

B.冰心

C.鲁迅

D.郭沫若

答案:B

9.《冯谖客孟尝君》中最能表现冯谖的政治才能的情节是()

A.乘车过友

B.焚券市义

C.营造三窟

D.弹铗而歌

答案:C

10.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作者通过回忆姐姐的命运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是()

A.对理想的追求

B.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否定

C.对不幸者的哀悼

D.对故居的留恋

答案:B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项翻译的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水像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终于消损和增长。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译文: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感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跟上面说的两种思想感情

的表现不同,为什么呢?

D.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文: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顺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

得住呢?

答案:A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暴:突然

C.契丹矣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

D.而姑息重荣不能诘诘:追问

答案:C

3.下列加点虚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①以父母皆老,辞不就

②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③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④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4.下列作品中,属于编年体历史著作的是()

A.《左传》

B.《国语》

C.《汉书》

D.《史记》

答案:A

5.《选择与安排》中,作者以“善将兵的人都知道兵在精不在多”为喻来说明()

A.选择要恰到好处

B.轻重要分明得当

C.层次要清晰明了

D.安排要有条不紊

答案:A

6.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

A.李白

B.王维

C.杜甫

D.王昌龄

答案:D

7.下列成语中,不出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是()

A.分崩离析

B.季孙之忧

C.望洋兴叹

D.祸起萧墙

答案:C

8.下列描述文字属于细节描写的有()

A.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

B.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C.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D.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答案:D

9.下列诗人生活在盛唐的是()

A.李白

B.陈子昂

C.李商隐

D.自居易

答案:A

10.在《苦恼》中,车夫姚纳的真正苦恼在于()

A.儿子死了

B.年老多病

C.生活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