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行成本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行成本范文1
一、行政成本的概念
(一)行政成本的定义
行政成本,是指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能、开展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亦指行政管理中占有、使用、消耗和损害的社会经济资源。
“行政成本”最早在我国官方文件中提出,见于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行政成本”概念并强调“降低行政成本”,这是行政理念的一大转变和进步。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行政管理活动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一直冠以“行政经费”的称呼。行政经费,顾名思义是纯粹的费用支出概念,由于它没有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核算,不考虑产生的行政效益,于是在以往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就出现了只顾支出、不管效益,即便想到效益,也不去关心效益的取得是否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行政成本的提出,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行政管理活动中的投入是一种成本,既然是成本,就必然要进行核算,必然要与一定的行政效益挂钩,成本一效益关系开始为人们所重视。行政管理活动中的各项投入在“成本”理念下正走上一条趋于理性的道路。
(二)行政成本的分类
以表现形式来分:显性行政成本和隐性行政成本。前者指明显的、外在的资源消耗,如办公用房、办公用品、办公经费支出等;后者指不直接开列行政支出,但对行政管理及社会造成的损害,如行政决策失误所付出的代价、政府或官员腐败等。
以稳定程度来分:固定性行政成本和临时性行政成本。前者指长期、稳定地开展某项行政活动所必须消耗的较为固定的资源,如行政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办公用房、行政执法工具等:后者指政府为某项专门的行政活动所消耗的资源,如奥运会、世博会的申办,某行政机关召开一次专题研讨会等。
以附随关系来分:直接行政成本和间接行政成本,前者指行政管理活动中核心部分的成本支出,后者指附随该行政管理活动而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成本支出。如行政机关召开某次会议,其中发生的会议费就是直接行政成本。因为参加会议而随之发生的差旅费、住宿费、交通工具费等就是间接行政成本。
以成本属性来分:内在行政成本和外在行政成本。前者指发生在行政机关内部的成本支出,后者指发生在行政机关外部,因为行政机关的某项管理活动而使社会公众产生的成本支出,或者说是社会公众在享受政府提供的某项公共服务时必须支付的成本。如开展企业年检,工商部门要进行大量的审核工作,这是内在行政成本:而企业为了年检必须去审计,要提供各类报告等,这就是外在行政成本。
二、行政成本的现状分析
行政成本的概念提出后,大大推动了中国的行政管理活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都在强调“降低行政成本”,但行政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与行政效益不成正比。对于这些无法令人满意的现状,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一)没有处理好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关系
“降低行政成本”应该是我国行政管理活动的远期目标。据统计,在沿用“行政经费”概念的年代,我们也一直在强调要降低行政经费。但事实上:1978年,全国行政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仅为4.7%,1999年就达到15%,20年间行政经费扶摇直上。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降低行政成本”,但行政成本还是无法遏制上升的势头。今年“两会”期间传出讯息,2005年度财政收入的近1/4被用于行政公务消费。总理在作2006年政府工作回顾时也指出“政府自身建设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行政成本高”的问题。就我国当前行政管理现状来说,我们无法近期立刻实现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因此我们应分阶段设定目标,逐步完成。首先亟须做的就是控制住行政成本的上升势头,使行政成本增长趋缓,从而进一步促使行政成本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最终实现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二)没有正确认识降低行政成本的真正内涵
提到降低行政成本,有人就会犯片面性错误,认为既然要“降低行政成本”,就少干活、少做事,甚至不作为。其实,降低行政成本,其目的不是单纯为了“降低”而“降低”,而是以实现行政效益最大化、为公众提供最多和最好的服务为终极目标。不计成本的行政管理活动固然是失败的,但盲目追求低成本而不讲成本与效益辩证关系的行政管理活动也不是成功的。我们既反对高成本、低效益,也反对低成本、低效益,更不赞成盲目投入高成本来获取所谓的“高效益”,最佳方案是在尽可能低的成本前提下产生相对最高的效益,即成本要与效益成反比。
(三)没有合理调整行政成本结构和科学配置行政成本
刚性地“降低行政成本”无疑是非常困难的,每一项行政管理活动都少不了成本支出,每一项行政开支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换一种思路,通过对行政成本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和科学配置,在行政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大大提高行政效益,这不同样也达到了“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吗?山的坐标是无法改变的,但人的脚步却是可以移动的。我们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行政管理活动的变化,确定好行政成本的重点投入和普通投入,科学合理配置各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同时加强行政成本的规范管理。该加大投入的绝不能吝惜,有条件节约的就要下决心收缩支出,要勇于砍掉可有可无的行政支出。
三、合理控制行政成本
所谓合理控制行政成本,指不单纯地追求行政成本在数量上的“降低”,而是将行政成本总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通过对行政成本进行有效核算和科学使用,以实现行政效益最大化。也就是说,行政成本总量可以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增长,但却不能逾越设定好的在国民经济资源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线。
合理控制行政成本要以党的十六大报告、十六届四中全会及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为指针,在严格按照政府四项职能定位开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活动过程中,对行政成本和行政效益进行有效分析、科学配置、合理调整、规范管理和高效利用,以实现行政效益的最大化,为社会公众提供最多、最好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节约型”政府的建设。
我们要立足工商职能,认真审视回顾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在总量适度的大前提下,根据工商工作的发展需要,一方面对薄弱环节果断加大行政成本,另一方面对不必要的行政成本支出大刀阔斧删减,对有条件紧缩之处要千方百计加以控制。
(一)加大四方面的行政成本投入
一是加大创新投入。创新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成本的支撑,因为创新或多或少是与风险紧密相联的。但以风险为借口,逃避创新,在僵化思想指导下一成不变,这其实是对行政成本的浪费。因为,老办法、老政策已经不能解决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公众提出的新需求,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工作还有什么效能可言?既白白消耗了内在的行政成本,更大大地浪费了外在的行政成本,使社会公众被迫付出更多的资源来迁就我们落后的行政管理工作。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监管的主力军,触摸着经济发展脉搏,责无旁贷地担负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加大对创新的投入,要通过创新行政管理思想和理念,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创新投入主要包括:找准创新点所需的前期调研、创新活动的可行性研究、创新活动执行中的监督和纠偏、创新活动的效益评估及奖惩、创新活动的风险预算等。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有的单位或部门喜欢标榜自己是干“实务”的,对理论研究不屑。实务固然是我们需要的,但缺乏理论支撑的实务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反对脱离实际工作的理论研究,但迫切需要为实际工作服务,为实际困难献策,为推动发展提出建议性和可行性意见的理论研究。“理论先行”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当前有一种倾向:虽然大家都认识到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但当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放在一起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倾斜于实际工作,忽视理论研究,虽然理论研究口号喊得很响,但投入很少,甚至没有固定的理论研究队伍,配置专门的理论研究经费。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该单位或部门的工作总是原地打转,没有进步,落后于其他单位或部门。
三是推进电子政务应用。电子政务建设是政府管理发展的一个新飞跃。当前,一些发达地区工商部门的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做得较好,前期建设很舍得投入。但是,我们要防止光建不用,或是利用率不高等弊病。电子政务建设重在运用。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没有应用,基础建设就成了摆设,前期投入就变成了浪费。因此,我们要重视电子政务的应用,继续加大对后期应用的投入,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为行政管理活动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一方面要在内部搭建电子政务平台,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积极优化业务流程,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不断推出网上办事项目,实现跨部门、跨地域的电子政务应用。
四是深化工商文化建设。工商文化建设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工商文化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理念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明确发展目标、树立前进方向、提高完善自我的过程。工商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一个个体起到深刻的影响作用。我们必须结合各部门的工作特性、队伍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增强凝聚力、提高执行力、提升竞争力来打造本工商文化。要让干部职工有强烈的归属感、高度的荣誉感和切实的责任感,让干部职工的个人发展与工商建设发展息息相关、相互促进,做到荣辱与共、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创辉煌。工商文化建设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行动中,如开展理论研究、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多层次培训、读书活动、各类讲座、配置阅览室和健身室以及开展集中展示队伍形象的集体活动等,因此必须保障相应的行政成本投入。
(二)减少控制四方面的行政成本支出
一是严格控制基础性硬件建设。硬件建设是保障行政管理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但我们也要把握好硬件建设的根本原则:量力而行、量力支出。如果一个单位的建设装修水准,超出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当地的办公建筑中鹤立鸡群,那么就会变成让社会公众不敢亲近的“衙门”,拉大政府部门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也会让人民群众质疑政府的行政成本投入与行政效益产出是否相适应,是否真正为社会、为群众谋利益。
二是不断降低行政职务消费。办公用品的消耗、公务用车的频繁、会务接待的忙碌等,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职务消费。正是这种职务消费占用了大量宝贵的行政成本,我们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不断降低。我们要对职务消费进行清理,凡是不合理的职务消费项目或是不属于职务消费的内容,都要毫不客气地予以取消。凡是保留的职务消费,就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首先,必须使职务消费制度化。明确职务消费的依据、范围、项目、消费标准、审批程序和监督处罚措施。其次,必须使职务消费透明化。要将所有的职务消费阶段性分项予以公示,接受大家的监督。最后,必须落实职务消费的责任人制度。职务消费也要包干到人,超出部分自理,这样才能杜绝公私不分、一笔糊涂账的出现。
现行成本范文2
(南京航健航空装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摘要: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与经济有着密切关系的会计制度也随着新型科技手段发生着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无形资产、借款费用制度、固定资产、职工薪酬、存货制度等方面,从而也对企业成本核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以下正文中对会计制度的转变过程进行分析,再引出转变后的现行会计制度对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影响,进一步对现行会计制度下如何更有效进行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提出意见,让企业在现行会计制度下进行企业成本核算时可供参考。
关键词 :现行会计制度;企业成本核算;分析比较;探讨研究
成本核算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作为企业核心存在,企业利用成本核算可为其企业提供各个项目成本费用的综合信息供企业领导决策者进行企业管理决策,同时将社会平均成本和企业自身成本能做出明确对比,让企业通过成本核算能及时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及时作出调整,企业成本核算不仅能保证企业在发展生产时成本得到及时控制,还能及时反映企业管理水平,让企业管理得到提高从而合理节约企业成本。企业成本核算的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对企业的成本预算、项目计划、发展分析、企业业绩考核与改进这些企业决策工作造成重要影响,还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领导决策者在对企业发展的经营决策和成本决策的问题上所进行的决策。因此对现行会计制度下企业成本核算进行研究分析具有实时性和效益性。
一、关于现行会计制度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影响
我国现如今企业在进行会计工作方面所执行的制度,主要源于2006年2月国家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这部现如今执行的制度,与原来相比,则是将以往的“一般原则”变更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还补充了更适应现代化企业的计量属性名词和概念,将会计要素的涵义做了新的定义,对企业会计财务报表也进行了调整。尤其是调整后的企业会计财务报表,其目标的变更对企业成本核算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将通过具体说明,对现行遵守使用的会计制度让我们有明确的了解。
(1)关于无资产形制度的变化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关于无形资产在变更后,与原来关于无形资产的相关制度相比,现行关于无形资产的制度在对其计量和摊销时都做了变化较大的调整,在对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上,主要有四方面的影响,即研发支出处理方法改变、资产摊销方法变更、将资产摊销纳入成本以及对资产残值确认明确标准。在现行会计制度中,将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进行了分阶段调整,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分开计算支出。在原来的制度中在企业自主研发的无形资产,在取得专利资格前研究和开发费用作为当期费用被计入当期损益,取得专利申请后的入账价值要根据当时发生的律师及注册等费用进行确定,但在变更后则将研究阶段花费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则根据具体情况分成资本化处理和费用化处理;将无形资产的摊销方式从原来的直线摊销法变更为无形资产在使用寿命内的合理系统摊销方式;从原来规定的无形资产摊销资金全部纳入当期损益内变更为现行规定的根据实际情况计人当期损益和相关资产成本的摊销方式;现行制度规定将无形资产的摊销资金作为其成本减去预计残值的资金,和原来制度相比,将资产摊销费用减少,产品成本也随之降低。
(2)关于借款费用制度的变化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现行制度在关于借款费用的变更上,确实给了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以往从没有过的影响变化。在原有的制度上将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的资产范围进行了扩张,关于借款费用允许资本化借款也扩大了范围。借款费用制度的范围扩张,一定程度上使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在确定一般借款予以资本化利息的计算上也会发生变化。
(3)关于固定资产制度的现行变化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现行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制度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主要是通在于通过对企业进行生产的厂房和设备设施等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基数、净产值预计来实现的。关于现行会计制度在固定资产上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具体影响则主要是将现值计量属性代入初始计量降低产品成本;经过对预计净残值的重新定义使固定资产分摊的折旧费更加合理;将成本后续支出计入固定资产的范围扩大,从而增加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基数。
(4)关于职工薪酬的变化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比起原来的会计制度,现行会计制度在关于职工薪酬方面也做了具体的调整,对企业成本核算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影响。现行会计制度在关于职工薪酬的问题上,将职工薪酬的范围作了明确规范,将员工工资和福利补贴都进行了详细说明,这在以前的会计制度中都是不存在的;其次,现行会计制度将各行各业的职工薪酬做了统一处理的会计原则,将职工薪酬与计量配比原则彻底落实;将原来会计制度中占工资总额14%的福利配比取消,让企业结合自身经验与实力合理预计应付员工福利。
(5)关于存货制度的现行变化对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现行会计制度中存货制度对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影响也体现在三个层面。现行会计制度将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基于于原来基础做了调整:将原来存货制度中后进先出法取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在物价上涨时企业生产成本的稳定;对周转材料的摊销方法由原来的系统摊销计入成本调整为现行的一次性或五五摊销计入成本或当期损益,对企业进行成本操作更加规范;对原制度中没有涉及到的存货借款费用处理问题进行了规范的补充说明,让企业的当期资产和损益金额有了一定保障。
二、关于现行会计制度下进行企业成本核算的注意事项
企业要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做好对企业成本工作的核算,首先就要确保企业本身对企业成本管理的理念先进,从而能建立对企业本身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高效率成本核算系统,采用新型的产品管理理念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管理,要将成本效益观念作为其指导思想,从而运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降低成本付出创造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对于产品生产的间接费用成本也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分配,在对间接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上,要结合企业的核算要求与实际生产情况来考虑。核算人员要拥有高职业素质态度,不能因为高精度的成本核算工作过程往往越复杂越繁琐的特点,就对核算工作敷衍了事直接采用简单分配方法进行间接成本费用的核算。现行会计制度中公允值的引入,对于以往的会计制度,确实是会计制度上的一大创新,这就需要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通过专业的职业技能来判断公允价值计量数,因此对会计从事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修养需加强建设,要对会计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实时更新会计职业技能,掌握会计制度和处理程序方法的理论素养,让成本核算工作更好开展。
参考文献
1.陈灵华,基于成本核算的高校会计制度改进研究,南昌大学,2009.
2.孔德明.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应用研究,西南财经大学,2007.
3.沈艳.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上海海事大学,2006.
4.张军,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质量成本的核算.中国集体经济,2010 (24).
5.崔也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亟待改进.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 (11).
6.李丽萍.现行会计制度下的企业成本核算比较探讨,中外企业家,2014 (10).
现行成本范文3
在现代化的企业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观念不强,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成本意识比较差,各种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因此,有必要加强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对档案管理成本进行管理和创新。为了有效的提高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要明确档案管理的成本构成和支出,然后才能够解决档案管理流程中的成本浪费现象,完善档案管理流程,加强成本的控制,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一、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的构成
当下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的构成主要以下几个要素:
首先,人工成本。无论是企业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的具体工作人员都是属于企业档案管理的人工成本支出。档案管理人员和档案具体工作人员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档案管理的支出。
其次,设备和物资的成本。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企业进行档案管理,多数是经过计算机等设备进行整理和维护工作,因此档案管理的成本构成自然包括了购买计算机设备的投入和支出,之后对计算机设备的维护也需要不断的支出,另外,购买正版的档案管理软件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还有就是通过计算打印所需要的纸张、订书器等常规办公用品,都属于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的构成。
最后,档案管理的场所和管理的流程中所需的投入。企业档案比较的多,因此,占领的场地也比较大,每年都要支付场地费,还有就是管理的流程中也需要一系列的投入。
档案的管理流程比较的复杂,需要各个程序有序的推进,才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但是在当下的企业档案管理中,由于企业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使得档案管理的流程比较的拖沓,这样就会导致档案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也不利于企业档案管理中成本的控制。
二、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本控制的理念比较差。在现代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部分企业认为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的经济利益比较小,因此,过度的追求关注对企业经济利益最相关的部门或者是管理流程进行重视,对其企业的档案管理重视程度有限,对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更是不加以重视,使得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管理非常的不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也不强。
第二,浪费现象严重。在企业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理念不强,所以,导致档案管理的流程比较繁琐,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造成了较大的浪费。比如说纸张的乱用以及人员的过多等;另外就是档案管理中缺乏程序性,档案管理非常的滞后,档案的堆积现象比较的严重,不仅容易造成档案的遗失,而且长期堆放占有大公共空间,投入更多占地费等。在设备的使用时不重视保护和更新或者是及时的删除垃圾等,导致设备的损害,于是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投入。
第三,流程或者管理不当也不利于成本的有效控制。档案的管理流程比较的复杂,需要各个程序有序的推进,才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但是在当下的企业档案管理中,由于企业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使得档案管理的流程比较的拖沓,这样就会导致档案的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也不利于企业档案管理中成本的控制。
三、现行企业档案管理模式下档案管理成本的有效举措
首先,完善企业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理念。只有加强企业档案管理的成本控制理念,才能够让档案管理人员在管理的过程中提高节约意识,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尤其是在使用材料或者是设备的过程中,能提高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能减少材料的浪费,尤其是纸张的浪费,从而有效的缩减成本。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企业的档案管理人员的一种成本控制的理念,本着节约的态度开展档案管理工作。
其次,加强档案人员的素质,严格档案管理的流程,避免成本支出。只有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够在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下使用最少的工作人员,让每一位员工都能够积极发挥自己的一份作用,加强分工和合作,把档案的管理工作有序的开展好。这样就可以缩减档案管理成本中人工费用的支出。所以,企业要不断加强培训和学习的力度,通过培训让现有工作人员提高方案管理的技术和所需的技能,在工作中能够更加有效率的、保质保量的完成档案管理的一系列工作,更加科学的设置档案流程,不拖拉,不推诿,提高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
最后,建立成本控制预算,提高档案管理的科学性。只有建立了档案管理成本的预算,才能够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对于成本的投入有一个概念,从而在管理中缩减不必要的开支,尤其是一些重要支出,比如说设备的更新等,一定要提前上报计划和预算,才能够保证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成本得到严格的控制,缩减开支,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现行成本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成本管理;对策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按照世贸组织的市场准入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中国银行业将呈更加开放的格局,银行业全面竞争时代已经到来,由此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管理体制和银行业的改革进程带来巨大冲击。这种巨大冲击集中体现在随着竞争的加剧,产品盈利空间将越来越小,盈亏的变化将越来越迅速,今天还是获利的产品明天可能就出现亏损,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必须更加科学,提供的成本信息更加精确,以便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为商业银行的产品、客户和机构等因素的市场定位进行有效的决策。本文探索商业银行成本管理现状和对策的现实意义,在于探寻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成本管理水平,以增加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实力。
一、商业银行现行成本管理的特点和局限性
总的来说,长期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一直强调规模经营,逐渐形成了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高的经营特点。这种经营方式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成本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不仅经营人员忽视经营中的成本控制,即便是内部管理人员,也缺乏成本资料和必要的成本管理技术手段。具体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现行成本管理模式在服务营销拓展方面存在缺陷
商业银行现行成本管理主要围绕利息支出管理和营业费用管理展开。利息支出按资金来源主要分为各项存款、同业拆入和借入资金三类,利息支出管理和控制基本参照法定利率或同业市场资金价格进行。营业费用按费用性质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两类,营业费用管理一般采取控制变动费用率的方式,即上级管理部门根据所属分支机构业务经营和发展的要求,结合历史数据基数和当前实际情况,核定年度变动费用率计划指标加以控制。从服务业务经营的需求来看,这种成本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成本信息远离市场。
市场作为业务经营效益的来源,是商业银行经营关注的核心,市场成本作为市场开拓的主要元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相应的成本信息。从总体上核算某一市场区域的组织机构的总成本,固然可以用以评价组织机构的经营业绩,但却不能准确评价其市场参与程度,特别是市场开拓的有效性和效率高低。当银行面对具体的客户、产品、部门时,缺乏有效手段进行成本效益评价,提供决策支持。
(2)成本管理过程与业务经营过程相互割裂
商业银行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业务发展模式由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银行已越来越重视对业务经营的过程管理,比如在贷款营销活动中开展对贷款的定价研究,在筹资活动中开展资金成本的定价研究,对资本性支出的投入产出研究等等,对业务发展单纯追求量的扩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与此同时,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尚未形成,成本管理仍旧沿用过去粗线条的管理方式,业务经营的过程管理缺乏必要的成本信息支持,难以真正将业务发展与确立竞争优势和增加盈利能力联系起来。
(3)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的冲突
对全行整体来说,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必须同时兼顾,但是对于不同的利益团体来说,它们往往是相互冲突的。比如:从对分支机构的费用总量分配上,即使采取了“零基预算法”的分配方式,但事实上始终未能脱离历史费用基数的影响,作为平衡因素,“上年实际水平”在分配政策上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对于成本投入的边际效应,由于缺乏数据基础,相对考虑较少;对于产品成本、客户成本目前尚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更谈不上提高投入产出的边际效应,在资源配置上往往采取“散胡椒面”的方式,不能按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体效益的方式配置费用这一稀缺资源。
(二)目前的成本核算方法有待突破
目前国内的各家商业银行都在探索构建一种集中、统一和更为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把成本核算和业绩考核细化到部门、产品、客户、岗位和个人。大致步骤是:第一步将服务部门的成本分配到业务经营部门,同时,业务经营部门发生的成本直接计入该部门,也就是将所有费用或者直接计入到经营部门,或者由服务部门分配计入到经营部门。第二步,成本从经营部门分配计入该部门销售的产品中。分配的原则遵循受益原则,即谁受益,谁分摊,分摊的多少与受益的程度成正比。在分配标准的选择上遵循相关性、易操作性和可计量性、相对稳定性。这种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前的核算体系相比有了一定进步,成本的细化程度与准确性得到一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业绩评价和领导决策的科学性。但是这种核算方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1)成本分配欠准确。
随着存贷利差越来越小,中间业务不断扩大,产品品种不断丰富,银行对产品成本核算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以利于银行高层决策。这种改进的成本核算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成本性态分析,以业务量作为区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基础。在产品成本中直接费用含量较高时,这种成本性态分析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成本变化的原因。但是,银行业具有间接费用占比较大,产品品种多元化的特点,如果仍旧采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分配间接费用,将造成多计业务量大、拓展难度较低的产品成本,而少计业务量小、拓展难度大的产品成本,从而严重歪曲了不同产品之间的成本,使得出的成本指标不能如实反映不同产品经营耗费的基本面貌。
(2)对非财务性指标重视不够。
目前的成本核算仍把重点放在财务性业绩指标的计算上,对非财务性指标的计算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银行在动态多变的经营环境下,为满足客户的需要及自身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时间、质量和效率等多方面的竞争,特别是质量指标。因此,相关的非财务性指标也就越来越重要。
二、提高商业银行成本管理水平的对策
成本管理要服务于获取竞争优势、赢得优质客户和提高盈利水平三大目标,从上述的分析可知,现行的成本管理远远不能完成这三大目标。要真正提高银行的成本管理水平,必须改革现有的成本管理模式,逐步推行以责任成本控制为主线的全面成本管理模式,从体制入手,把成本管理从“成本核算、成本削减”转变为“全方位、全过程责任控制”,促使全行上下牢固树立成本意识,积极关心和主动参与成本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银行有效融入市场,从根本上解决成本管理与增强竞争优势、增加效益的关系问题。
(一)创造有利于成本控制和成本削减的环境,构建以服务营销拓展为核心的全面成本管理机制
成本管理的重点要从利息支出和营业费用的总量控制和削减,转到以经营活动为核心的全过程成本上来。全过程成本管理体现了全面成本管理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动态性与主动性,通过在预测、决策、计划、执行、控制、评价等各个环节实行成本管理,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和营销拓展人员都充分重视获利性管理的重要性,把目光更多集中于获利性而不仅仅是业务量,从而使得责任成本控制真正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1)分部门成本管理
分部门成本管理是产品成本、客户成本管理的基础和制度保障。分部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实施按部门确定责任主体、按部门分解预算并确定每一部门的经营或管理目标、按部门进行核算、按部门进行预算控制、按部门进行目标责任考核的管理体制。主要目的是通过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在降低成本、提高成本收益率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拓宽成本管理的视野,构建以效益为核心的成本管理环境,促进成本效率的提高。
(2)分区域成本管理
分区域成本管理是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手段。成本应视为投资,目的是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将成本投入效益与区域经济环境结合起来。由于区域经济环境、经营管理水平的差异,不同经济区域的单位资金成本、单位营销成本、单位运营成本也存在差异。区域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区域经营环境的评价和成本投入产出比率分析,促进区域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3)分产品成本管理
分产品成本管理目的是为产品定价、产品开发、产品营销提供依据。从外部环境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已处于金融改革的前沿,我国商业银行自主制定金融产品价格逐步具备了外部条件。从经营管理需求来看,科学制定价格策略,创立精品金融产品,及时整合银行的功能,大力营销优势产品成为商业银行赢得市场的重要竞争手段。不断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通过别具吸引力的产品和有效的营销来开拓市场,增加企业的竞争力,才能有效减轻依靠提高银行产品筹集成本或降低产品进行竞争的压力,促使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这就要求银行建立一套科学、具体、系统的产品组织管理体系。产品成本管理要合理、客观地确定产品成本,加强对金融产品地成本和盈利能力、成本弹性、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均衡分析,为新产品的开发提供依据,为产品定价决策提供依据,为对现有产品的重新整合和市场定位提供依据。
(4)分客户成本管理
分客户成本管理的目的是客户盈利能力分析,为制定客户关系管理战略、进行客户经理考核,以及进行其它相关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当前,越来越多地竞争者对作为效益源泉的优质客户的竞争日益激烈,商业银行“客户化”程度的高低直接体现了商业银行素质,而提高客户成本管理与效益评价能力是实现“客户化”的内在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将客户成本与客户效益纳入客户评价体系,与客户构成、客户自身状况、客户需求、客户潜力联系起来,对客户进行更为全面准确的定位,调整客户控制程序和客户服务战略,切实避免在客户投入上的盲目性。同时,由于客户需求的日趋个性化,客户成本的细分成为提供“量体裁衣”式金融服务设计的基础。只有把成本管理延伸至客户成本管理的深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依赖高额投入争取客户,成本削减与效益提高难以两全的问题。
(二)完善成本核算模式,为全面成本管理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支撑
(1)建立以客户、产品、部门和机构成本为对象的多元化的成本核算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成本信息的多元化和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必须从完善成本核算模式入手。一是要逐步推进成本核算主体的多元化,前移基础管理职能,提高基层网点和单位对客户、产品成本信息的加工能力、反馈效率,把后台管理人员从繁杂的基础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着力于信息深度加工和机构成本、部门成本核算管理。二是改造当前核算系统,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强大功能支持,增进各个业务系统、管理系统的数据收集和输出功能,使其能够满足多元化成本信息庞大的数据需求。三是结合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制定,设立一套银行成本计算的摊配程序和方法,按照先粗后细、先以后难的原则摊算各项成本,尽可能将成本直接计入有关部门和业务项目,合理分摊各项成本,以便确认成本归属,正确计量成本。
(2)完善间接费用分配模式。间接费用的分配采取逐级分摊到部门、产品组合、单个产品、具体客户的办法。具体步骤包括:分析具体支出项目,确定需要分配的间接费用总量;向各个部门分配费用项目;将部门成本按产品组合、客户组合两条主线分别进行分配;确定每个产品组合(客户组合)的种类;将产品(客户)组合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类的产品(客户)之中;将成本细分到具体产品、客户。
(三)健全资本性支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机制,提高成本投资回报率
要加强资本性支出和大额费用开支项目的预测分析工作,将资本性支出项目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包括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事先预测和可行性研究,即将预测分析与项目决策结合起来,对营业网点、固定资产构建、电子设备租赁、金融产品研发以及其他具有明确的新增业务功能或产出的(包括新客户、新产品、新渠道、新技术手段的运用等)、可单独确认、计量经济资源投入的集中支出事项等资本性支出和大额费用开支项目,都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运用净现值法、投资回收期法、最小成本法等管理会计方法和技术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有效防止铺张浪费和盲目开支的情况发生。
(四)加强员工培训,推进全面成本管理理念与业务经营方式的融合
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对商业银行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有关人员进行思想、能力、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培训,这是推进银行全面成本管理理念与业务经营方式融合的基础。
(1)培训主管领导
在银行的经济管理中,对银行各级主管领导的培训是最为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只有各级充分理解并重视了银行成本管理工作,才能使银行成本管理工作计划合理、组织适宜、指挥有效、控制有力,保证银行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和落到实处。
(2)培训全体员工
银行成本管理工作由于涉及面广,必须有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因而要在广大员工中增强成本效益意识,树立全局观念。采取培训班、全行大会、科务会等各种形式,进行反复动员、宣传教育,克服一些员工对实行成本管理仅是领导、机关和财务部门的事和与己模糊的观念,使银行全体员工明确成本管理工作的意义和目的,并掌握一些成本核算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减少浪费,控制成本。
(3)培训专职人员
建立一支有敬业精神,专业技术好的成本管理专职队伍,是搞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以开展“补缺、更新、扩展知识”为主题的培训,采取在职学习、外出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讲课、召开工作报告会及研讨会等办法,对高、中、初职人员和新参加的工作人员分别进行培训。对高职人员重点扩充其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进展和最新技术,提高应用、指导能力及管理水平;对中职人员实施补缺、更新知识、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提高吸收、消化、独挡一面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对初职人员重点在加强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的培训;对新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熟悉本岗位专业知识、基本方法与技能、端正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培训。
参考文献:
[1]刘志强:《银行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M], 宁夏大地音像出版社, 2004年版
[2]杨钊:《商业银行成本管理与控制》[J],《金融会计》 2001(9)24-26
[3]丁友刚:《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与应用》[J],《财务与会计》2002(5)47-49
[4]曹立元:《西方银行成本管理》[M],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1年版
[5]中国会计学会:《银行业会计问题研究基于商业银行的思考》[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6]【美】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 高级管理会计》[M],吕长江主译,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杨臻黛、段雪平:《商业银行成本效益管理:会计管理的视野》[J],《金融会计》2003(9)32-34
[8]林兰香:《现行商业银行会计科目设置的缺陷及其改革思路对建设银行会计科目分类与核算的分析》[J],《金融会计》 2000(11)25-27
现行成本范文5
Banker等学者把成本粘性存在性原因解释概括为资源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决策及问题等三个方面。
一、资源调整成本
无论是增加资源还是减少资源,企业都会发生调整成本,并且向下调整资源的成本比向上调整资源的成本高,表现为成本粘性增强。由于调整成本不可直接观察得到,因此学者采用实物资产与劳务资本来衡量。Banker(2013)将OECD的19个国家劳动力保护法作为衡量劳动力调整成本的一个视角,研究表明劳动力保护法越严格的国家,其成本粘性越强;龚启辉(2010)从地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研究成本粘性,公司所在地地区要素市场发育水平越高,公司的成本粘性越小。
二、管理者预期决策
管理者预期决策影响管理者对未来所需要资源的预期水平。管理者对未来预期收入持乐观态度,当期收入上升,其更有愿意增加资源;即使当期收入下降,管理层也不会削减持有资源,这样会增加成本粘性或者降低成本反粘性。若持有悲观态度,当期收入下降,管理层会选择大幅度削减资源;收入上升时,其仅增加业务量所需资源,因此则会降低成本粘性或增加反粘性。现有学者从以下角度来度量管理层预期,包括宏观经济形式(GDP增长率);前两期销售收入水平,前期销售收入变化主要反映调整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结构与管理者对未来销售收入预测的影响两方面;现有学者还从管理者的个性特质进行分析,个人特质差异会影响管理者预期决策。(Daecheon Yang et al.,2015;梁上坤,2015)都从过度自信、狂妄的管理者特征出发,结论都保持一致,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当管理层对未来需求估计过高时,其就会保留更多的资源,最终会导致公司的费用粘性特征更强。
三、问题
当管理者注重个人帝国主义建设时,管理者满足掌控资源最大化。当收入上升时,其借机增加更多资源;当收入下降时,其不会削减资源,因此导致成本粘性增强。如果管理层与公司利益保持一致,那么成本粘性是好粘性的表现;但若管理层是为了个人帝国主义建设,则就会导致坏粘性Alexander Brüggen et al.(2014)研究表明销售管理费用(SG&A)与公司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高管薪酬,结果表明管理层与股东利益是紧密相连,因此产生好的粘性特征,而并非个人帝国主义建设动机解释。从外部治理机制出发研究问题与成本粘性关系,无论是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还是提供较好的法律制度环境、政治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以及信息环境的境外上市,都有助于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动机,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管理层盈余动机都从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等两个角度出发研究,Kama,I.,and D.Weiss.(2013)为避免亏损或者盈余下降时,或满足分析师预测盈余值,管理层更偏向于大幅度向下调整闲置资源当收入下降时,因此导致成本粘性大幅度下降。江伟(2015)从应计盈余管理角度出发,发现管理层向上调节应计盈余的行为会弱化企业的成本粘性,而向下调节应计盈余的行为会强化企业的成本粘性;在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之后,管理层的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成本粘性的影响有减弱。
随着会计准则逐渐完善,上市公司采用应计盈余管理方式的风险增加,很容易被监管者识别,公司开始亲睐真实盈余管理。围绕真实盈余管理与成本粘性展开研究,进一步帮助探究管理者行为中的“黑箱”。Roychowdhury(2006)首次提出真实盈余管理并建立模型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真实盈余管理行为。Gunny(2010)发现公司降低研发费用和销售管理费用来调节盈余,使得公司的资产报酬率高于行业调整的平均资产报酬率;并认为实施真实盈余管理可能不是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而是管理层为了提高公司未来业绩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因此,基于再融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对公司近三年的经营业绩进行对应的盈余操纵,一是满足证监会的配股增发条件;二是传递利好的业绩信息,满足自身较高的再融资资金需求。当企业为实现股权再融资的意图时,其可能会对企业内部的产品销售采用赊销、促销的方式进行,使得企业本年度实现较大的盈利,但是其真正影响企业当年经营活动创造的现金流量;管理者也可以根据经营决策适当调整企业内部的酌量性费用,减少费用支出,实现盈余管理,必然影响企业的成本粘性或者费用粘性。因此需要具体分析管理层更偏好于哪种盈余方式,哪种方式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起着重要影响机制等问题?
参考文献:
[1]江伟,胡玉明,吕.应计盈余管理影响企业的成本粘性吗?[J].财务与会计,2015,(2):83-92
[2]孔玉生,朱乃平,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证据[J].会计研究,2007,(11):58-65
[3]李增福,郑友环,连玉君.股权再融资、盈余管理与上市公司业绩滑坡――基于应计项目操控与真实活动操控方式下的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1(4):49-56
[4]罗宏,曾永良.外部审计、产权性质与费用粘性[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2):63-72
[5]梁上坤.管理者过度自信、债务约束与成本粘性[J].南开管理评论,2015(3):122-131
[6]马永强,张泽南.金融危机冲击、管理者盈余动机与成本费用粘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6):70-80
[7]梁上坤,陈冬,胡晓莉.外部审计师类型与上市公司费用粘性[J].会计研究,2015(2):79-86,94
[8]孙铮,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04,(12):26-34
[9]何丹,黄之荔.产权性质,股权再融资与真实盈余管理[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6):52-62
[10]崔学刚,徐金亮.境外上市绑定机制与公司费用粘性[J].会计研究,2013(12):33-39,96
现行成本范文6
关键词:医院成本核算
一、医院实行成本核算与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市场经济下积极转型的需要;近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医院都在将经营管理转型放在主要位置,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而作为制约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性因素,成本核算与控制便成了重要一环。通过有效、合理的成本控制活动,可以将医院的综合成本降到最低水平,提高其盈利能力,保证其现金流量的充足,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科学发展、科学管理的需要;从理论上说,医疗成本是反映医院总体质量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医院只有进行合理的成本核算,通过对医疗业务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分析、对比,才能发现医院管理中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其问题,从而制定措施、改进工作、挖掘潜力,提高医院综合管理水平,进而实现医院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
最后,理性经营、合理补偿的需要。目前,由于医院非营利性社会职能的存在,其医疗服务价格一般要低于真实的医疗服务价值,也即成本消耗;虽然与此同时国家也会给予其一定的财政补贴及免税政策,但合理的补贴标准如何,应由社会承担的成本多高仍是一个理论性难题。为此,准确测算其医疗成本,合理调整个人负担和国家补贴比例,也可为财政提供重要的宏观调控依据。
二、医院成本核算的对象及其相关分类
从实质上看,医院成本核算对象从高到低大致可分为四个层级,即医院成本核算、部门成本核算、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其中医院成本为医院最高级成本核算对象,病种成本为基础级核算对象,其具体如下:
(一)医院成本
医院这一级别成本核算是以医院为成本核算单位,其核算目的主要是为了反映整个医院的经济运营状况,其核算结果主要是向医院的外部投资人、医院决策者以及管理人员反馈,并也可用于医院之间效益比较及评估。
(二)部门成本
部门级成本核算是以部门、科室或班组为成本归集或核算单位,其核算目的是区分并反映医院内部各科室或各部门的成本效益情况,其核算结果需反馈至医院各级领导及部门员工,以便于其展开成本差异分析及控制。
(三)项目成本
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单个项目或项目组合为核算单位,例如某个服务项目、某个成本项目、某个病种或诊次等,其核算目的多用于服务定价、投资论证、付费偿还或效益评估等,其核算结果需反馈至医院相关管理人员。
(四)病种成本
病种成本核算从理论上讲应以病种为核算对象,但目前其核算对象主要为某病种住院期间的平均费用。在实际应用中,病种成本是指对各种服务项目经处理后所设定的目标成本即标准处理成本,而非实际所耗费成本。
另外,除了按上述层级进行分类外,成本核算对象还可根据需要从不同管理角度进行分类。例如,医院级成本核算可以根据资产流动性的不同对其相关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部门级成本核算可根据医院成本核算的整体化需求,而进一步划分为医疗业务部门、保障服务部门、药品部门、后勤部门等。
三、医院实施成本核算的现状及其问题
(一)核算对象分配不合理
目前,按照现行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医院成本支出科目可分为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两大类,但这两类科目下明细科目的设置却与实际并不完全相符。例如,管理费用作为医院期间费用的一项,其内容和含义涵盖广泛,即可能包括医疗成本,也可能包括药品成本,还可能包括行政管理成本,若按现状将其以人员比例分摊,则无法准确反映其医疗成本和药品成本。另外,对于某些医学院附属医院而言,管理费用实质上还包括教学、科研活动所产生的相关成本。
(二)核算方法尚欠科学性
从实际来看,当前大多数医院所进行的成本核算活动并非为了降本增效,而基本是出于绩效考核的需要,且许多医院在成本核算方法上仍存有较大缺陷。例如,在服务成本的核算过程中,如何正确的分摊行政、管理等职能部门所产生的成本仍是一大难题,现行的以定额科室人员比例进行分摊的方法欠妥当。再如,按照权责发生制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部分受益期限跨月的成本不应计入发生当月,而应采取待摊或预提的方法,对此大多数医院仍为当月确认。
(三)核算过程缺乏关联性
一般而言,成本控制过程包括事前、事中及事后控制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如何实现无缝衔接,如何实现责任共负、成本共担,将关乎整个成本控制活动的成效。例如,各科室为了增加自身收入,纷纷向上级请求购置诊疗设备,但这种购置活动的可行性如何,由此所产生的收入能否完全抵消成本,并是否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或许在设备完成采购后也无定论。此外,大多数临床科室只关注自身成本控制的成效,却不知这种控制活动会增加其他科室的成本支出。
四、针对医院成本核算现存问题的改进
(一)充分改进成本核算方法
由于医院成本核算所涉及项目较多,核算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在核算过程中应把握重点,以点带面推动医院成本核算整体水平的提高。例如,科室成本核算首先需确定核算单位,对功能相近的科室要加以合并,并按其性质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同时重点加强对间接成本的合理性分摊。再如,单病种平均成本的产出单位是临床科室,单病种成本是以科室成本为计算基础所得;某临床科室单病种成本应等于该病种总成本除以相关病种例数,而病种总成本=该临床科室总成本×报告例数/Σ(该临床科室病种成本估算值×各病种报告例数)。
(二)采取措施降低经营成本
从目前来看,医院经营成本主要涵盖药品成本、技术设备、卫生器材、卫生材料、后勤保障等方面,其在医院总成本中所占比例最大。为此,各医院首先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疾病治愈率,缩短病人平均住院日,加快病床周转,提高医疗工作效率;其次,寻求医疗服务模式转变,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和服务项目,以全方位满足社会多样化、多层次医疗保健需求;最后,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采购医疗设备、后勤物资、药品材料、卫生材料以及器械用品,以降低医院总体采购成本,提升物资管理效率,加快各类资产周转。
(三)提高医疗资产的周转率
一般而言,医院流动性资产如货币资金、库存物资、药品材料、往来款项等,约占医院总资产的三分之一左右。而在现行的市场条件下,合理运用自有资金或信贷资金至投资效益较好的医疗服务项目,将十分有利于医院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另一方面,对现代物流配送方式的合理运用,将最大限度的降低医院库存物资、药品材料的储备量,有助于减少医院资金占用,降低其运营成本。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各医院也应适时加强对往来款项的管理,使所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由此产生的资金链风险,保障医院发展的稳定。
(四)实现成本核算的信息化
由于医疗服务涉及面广,专业精细化程度高,各临床、医技科室与后勤部门联系密切复杂,加上医疗服务是按项目计费,成本核算数据繁杂,因此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较高。为此,各医院需从自身实际出发,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成本核算系统,以实现各临床医技科室、各物资库房、后勤部门、医疗收费结账网点以及财务核算间的联网,并力争实现成本核算数据的全方位收集、传输、汇总与分析,从而全面提升成本核算管理效率,真正实现成本核算信息化。
参考文献:
[1]许清梅.加强医院成本管理与核算.[J].海峡科学,2011(03)
[2]宋亚平.刍议医院成本核算.[J].企业导报,2010(24)
[3]张文燕.凯撒的成本控制之道.[J]. 中国医院院长,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