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试题

地理试题范文1

例1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1~3)太阳能光热电站(图1)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

D.冬至日P>1

【品味立意】本组题揭示了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工作原理,进而考查太阳能在我国的分布及太阳能光热电站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此外,全国文综新课标卷自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未涉及地球部分的计算,2014年又现回归迹象。本组题变相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增加了试卷的难度。

【思维路径】(1)“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地区应该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资源的丰歉程度与太阳辐射的分布呈正相关。受纬度、地势、天气及日照时间长短的综合影响,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如图2所示。

读图2可知,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在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嵌在青藏高原上,故A为正确选项。

(2)读图文可知,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铺在地面上,阻挡了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地表温度将会降低,所以A选项错;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铺在地面上,减少了作物的种植面积,不会提高作物产量,D选项错;“飞机电子导航”与GPS空中卫星获取的经度、纬度、高度三维坐标有关,与地表性质无关,所以太阳能光热电站不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B项错;空中的飞鸟易受地面性质的影响,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极大地增加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飞鸟有可能误将这里当作波光粼粼的水面,故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误伤途经飞鸟,C项正确。

(3)题中信息可转换成一幅几何图形(图3),设塔高为h,影长为L,则P=L/h。P=0表明无影长,此时太阳直射,应为夏至日,故A、B两项错;当P=1时,α=45°;当P45°;当P>1时,α1,D项对而C项错。

【失分推测】(1)有些学生不能区别太阳能光热电站所需的资源是“光”而不是“热”,从而联想影响热量的因素,认为纬度最低、地势较低的江南丘陵合适而误选D项。

(2)有些学生不能体会飞机电子导航是依靠GPS来完成的,误以为地表性质改变会对其产生影响而误选B;还有学生不能提取“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能改变地表性质”这个重要信息,从而没有思路,无从下手,导致误选。

(3)有些数理基础差的文科学生,不能依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或不能联想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随意选择而出现错误。

例2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10~11)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4,完成(1)~(2)题。

(1)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主要是因为

①盛行西风②地形抬升③暖流增湿④反气旋活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A.水田农业

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畜牧业

【品味立意】本组题从世界部分区域图入手,结合经纬网、等高线等信息,考查降水的形成条件和农业区位因素,虽属常规题型,但区域选取和考查角度选取较为新颖,引导学生关注整个世界。

【思维路径】(1)形成降水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是气流上升冷却凝结;三是有促使水汽凝结的凝结核。读图可知,该岛位于南纬40°~50°之间,终年受到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水汽充足;据图中等高线判断,该岛西南部有一座3027米高的山峰,盛行西风带来的湿润气流在此地会被迫抬升,从而降下丰沛的地形雨,故A项正确。另外,该岛南部主要受由盛行西风引起的西风漂流(寒流)影响;反气旋控制下为晴朗干燥天气,少云雨。故含有③④内容的选项错。

(2)水田农业的全称是“季风水田农业”,又称“水稻种植业”,分布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和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迁移农业是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地区形成的一种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只能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种植园农业主要经营热带经济作物,分布在热带地区。而图示岛屿位于中纬,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A、B、C均不能选择。畜牧业分布区需满足饲料充足和市场广阔两个条件,图示岛屿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牧草的生长;结合图中经度判断,该岛为经济发达的新西兰南岛,城市化水平高,对内、对外交通便利,能为乳畜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所以该岛适宜发展畜牧业,D选项正确。此外,该题的A、B、C三个选项均指向热带,不能成为单选题的正确答案,这也是常用的单选题答题技巧。

【失分推测】一种情况是学生不能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信息确定岛屿的位置,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出影响该岛的盛行风及洋流的性质;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知识基础不扎实,不清楚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特征、不清楚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从而造成误选。

例3 (2014年高考浙江文综卷,9~10)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力的差值,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0时,表示水分有盈余,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

(1)某农作物喜温好湿,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正确的是

A.①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B.②地温度条件适宜,水分条件不足

C.①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D.②地水分条件适宜,温度条件不足

(2)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品味立意】本组题以“水分盈亏量”这一全新的概念和示意图切入,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是近年来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充分体现。

【思维路径】(1)将题中文字信息转换成三个数学式:水分盈亏量=降水量-蒸发力;“水分盈亏量>0”等同于“降水量-蒸发力>0”,表示气候湿润;“水分盈亏量

(2)材料中明确指出①②两地均位于我国,读图可知,①地位于北纬29.7°,但全年各月平均温度均不超过15°,应为高原和山地气候。观察选项,只有D项符合。如果继续分析:②地位于北纬39.0°,属温带气候;全年蒸发力大于降水量,气候干燥。由此可确定②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失分推测】(1)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材料,不能弄清图中“水分盈亏”的实质,从而不能有效提取图中的温度和水分信息,导致判断错误。

(2)有些学生不能把纬度和温度条件结合起来考虑,从而造成误选。

例4 (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8~10)图6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1)~(3)题。

(1)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此后,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3)若该日甲、乙两地同时日出,则甲地该日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

【品味立意】本组题借助高空等压面的分布特点来考查近地面的风向和天气系统,并拓展到地球部分知识,是对大气和地球部分知识的综合测试。试题中的高空等压面呈现形式新颖,区别于以往的“以线代面”。

【思维路径】(1)“近地面的风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决定。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垂直于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而摩擦力的作用是使风的偏转角度达不到90°。本题最关键的是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图中显示,高空5千米处气压甲地低于38°N,高空3千米处气压两地相等,根据某地高空气压性质与近地面相反的原理可以推知甲地近地面气压高于38°N,故甲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应指向38°N一侧,即指向北,风的初始方向应为“南风”。三力综合影响下应为西南风,B选项正确。

(2)读图文可知乙地位于甲地的正北方,来自乙地的气团即为来自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冷气团。冷气团过境,甲地将形成“冷锋”天气系统,故选项C正确。

(3)由材料可知甲、乙两地位于同一经线上,结合题干中的条件“两地同时日出”,可知晨线与经线重合,由此推断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甲地的日落时间为地方时18时,故B、C错而D项正确。此外,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夏至日,A项错。

【失分推测】有些学生不能依据图文资料获取有用信息,如:(1)不能据图推断甲地近地面为高气压;(2)不能判断“来自乙地的气团”为来自高纬的冷气团;(3)不能据甲、乙两地同经度且同时日出判断为春分日或秋分日。进而造成错选。

例5 (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卷,9~10)图7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依次示意

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

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

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

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

(2)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

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

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

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

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

【品味立意】本组题以“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这一全新的情境切入,考查文化的传播,并进一步考查有关农业、工业的区位和城市服务范围等地理知识。试题新颖但难度不大,既基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

【思维路径】(1)该题要求判断①②③④分别示意的是以哪一菜系为主的餐馆,答案涉及中国部分省区的简称,据此能够推断各菜系的发源地。对照四幅图,①图中餐馆在四川盆地的分布最密集,应确定为川菜馆;②图中餐馆在湖南分布最密集,应为湘菜馆;③图中餐馆在广东分布最密集,应为粤菜馆;④图中餐馆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分布最多,结合各选项中的信息判断,应为西餐馆。A项正确。

(2)四幅图中的餐馆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表明这些餐馆没有刻意接近某一特定原料的生产地,另外,餐馆的原材料主要是各种食材,多为就近取材,用量不大,所以不会“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A项错;农业地域类型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已成型了的模式,不会因为餐馆的建设而发生改变,B项错;城市的服务范围与城市的等级有关,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餐馆的建设不会改变城市的等级,也就不能改变城市的服务范围,C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的分布并不局限于发源的省份,而是较为广泛地分布在各地,这体现了地域文化的扩散,同时我国能有西餐馆的分布,也是欧美文化扩散的结果,所以D项正确。

【失分推测】(1)有些学生不能对中国各省区进行准确定位而造成误选。

(2)有些学生不清楚农业地域类型的含义和城市服务范围与城市等级的关系,出现误选。

例6 (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17~18)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图8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图9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1)~(2)题。

(1)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A.全面放开二孩,人口增长速度将持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品味立意】本组题以“单独二孩”这一热点事件切入,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体现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高考试题以热点事件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地理原理的常用手法。第(2)题需要学生从图9中的出生人口数量出发,联系人口基数、人口死亡情况、人口年龄结构进行深入推理,具有迷惑性。

【思维路径】(1)本题的中心词为“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速”。“人口规模”即人口总数量,某年人口数量=上一年的人口数量×(1+人口自然增长率),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为负数,人口总数均会比上一年有所增加。读图8可知,1980年至1987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波动变化,1987年以后持续下降但始终为正值,说明人口规模持续增加,因此A、D错,B项正确。“人口增速”即人口增长的速度,可用人口数量增长幅度的大小来衡量是“减慢”还是“增快”,某年比上一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上一年的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图8显示,1980年至1983年间和1985年至1987年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人口基数也呈增加趋势,所以人口增速会变快,故C项错。

(2)读图9可知,“全面放开二孩”后出生人口数量在2016年至2034年间呈下降趋势,故人口增长速度不会持续增加,A项错。“生育政策不变”,出生人口数量在2014年为1350万左右,至2050年前后为700万左右。判断该时间段人口规模是变大还是变小,还要考虑每年的死亡人数,即某年人口规模(人口总数量)=上一年人口数量+(上一年出生人口数量-上一年死亡人口数量)。本题图文皆没有提供未来30年的死亡人数,所以不能判断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一定会持续下降,B项错。读图9可知,与“生育政策不变”相比,“放开单独二孩”在未来30年的出生人口数会多一些,这势必会增加青少年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C项正确。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数÷人口总数,读图可知,自2014年起,“放开单独二孩”后,虽然每年出生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但人口总数不能确定为持续减少趋势,故不能推断出“人口出生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D项错。

地理试题范文2

关键词:地理试题;“普遍”;“特殊”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108

问题一:“背斜还是向斜储油?”

图1为我国某区域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甲地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的气源地,说出形成该气源地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6分)

【典型错误】“背斜储油、向斜储水”所以应该是背斜。

【人教版教材的表述】含石油、天然气的岩层,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错因分析】其一,不注意审题。从图一中明显可以看出,该区域的沉积岩的中部是向下弯曲,所以应该是向斜构造;其二,按照教材的表述,正确的理解方式应该是“对于含有油气和水的褶皱构造,由于水的密度大于油气的密度,所以造成了油气往往在背斜中的结果,而水往往会在向斜中汇集”

【答案】向斜构造;沉积岩

问题二:“沙特与日本的城市化水平谁高?”

表1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

【问题】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

A. 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 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 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 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典型错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比较高,而日本和英国均属发达国家,所以应该选择D答案。

【湘教版教材的表述】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经推进到相对成熟的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有些国家甚至高达90;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错因分析】第一,学生认为只要是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水平就应该高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这不过是总体水平。第二,未注意区域特征。沙特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两个典型的区域特征:“干旱”和“石油资源丰富”。干旱就会导致人口向水源充足的地区集聚,同时也会导致石油工业发达,工业化水平比较高。从而导致该国的城市化水平明显偏高。

教学启示:第一,在表述上述规律时要注意表述的准确性,要注意“总体”两个字;第二,在完成《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教学后,布置课堂作业:上网查看世界银行的数据,寻找一些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并利用所学的知识做出解释。

问题三:“水库的建设一定在上游地区吗?”

【问题】该国家拟在A地或者B地修建水库,请问A与B相比较哪地方更合适,并说明理由?

【典型错误】B点;B点位于河流相对上游地区,落差大,适合建水库

【错因分析】第一,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我国的大河的上游往往修建水库,所以应该选择B地。第二,未注意刚果河流域的特征。B地位于盆地内部,从图上就可以看出来该地区等高线稀疏,所以落差应该比A地小,同时A地还比B地的水量大。

地理试题范文3

一、突出地理学科特点:地理图像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知识、地理原理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来源,图像语言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语言,这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最鲜明的特点。几乎所有试题都需要从图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并应用信息分析有关问题,即使没有图象资料的第6—7题也是“无图考图”,需要进行区域定位。而且所呈现的地理图像不仅数量大,而且类型多,主要有等值线图、区域分布图、示意图、统计图等。全卷图文并茂,地理图像的设计都非常新颖,考查问题的切入点也很独特,学科特色鲜明。

试题中的地图大多以“中观”或“微观”的小区域地图或局部地区地图的形式呈现,如四川盆地人口分布图、塔里木盆地等,而且图中的信息更加明确和突出,因而大大降低了地图的判读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卷的难度,这也是今年地理试卷的亮点之一。

二、综合考查地理能力:地理试题都很好地贯彻了以能力立意为主导的命题思想,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命题主旨体现得非常鲜明,尤其是以下几种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

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高考地理试题中的信息大多以文字、图象、表格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考生要善于从试题资料中准确获取有用信息,因此信息获取成为顺利解答试题的第一能力。信息获取一要“快速”,即用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信息的获取;二要“最大限度”获取,即要最大化地获取有价值的相关信息;三要获取“有效信息”,即从试题所包含的信息中获取对作答具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信息。

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能力。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是分析区域特征的基础和前提,要依据经纬网、图中注记、图例等信息进行定位。如图3,要根据图中“长江”及其支流以及人口分布进行定位;还如图5,依据图中经纬网、水系、地形、沙漠、国界线等就能判断该区域为我国南疆地区。

基本的地理计算能力。地理计算也是地理考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今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也有体现,如第10、11题关于比例尺的计算与运用。

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在今年的文综试卷的综合题中也有充分体现,第36、39题的设问都很开放,综合地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第36题的4个小题都属简答题或分析题,试题赋分多,答案开放性强,需要考生用所学知识和原理综合分析,用全面、规范的学科语言准确表达。

地理试题范文4

选择性和多样化是目前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考中选择性试题的命制特别引人关注,试题的命制会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2013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有多套高考试卷都出现选做大题或选做小题,给予考生更多的选择空间。试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选材、思维空间、答题内容等方面。目前开放选择性试题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学科的选择

浙江省高考“18选6模式”打破了文理科的界线,在语、数、英、理、化、生、政、史、地等9门学科中分别确定2个选修模块,命制18个题目,每个题目为10分,学生自主选择其中的六个模块答题,总分60分。目前地理学科的选修模块是《城乡规划》和《自然灾害与防治》。

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在全国乃至在全世界都有一定影响力,几乎家喻户晓。《城乡规划》模块的命题情境为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站点的布置特点及原因分析,材料新颖,设问合理,难度适中;《自然灾害与防治》则以四川西部地区的地形图为载体,考查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材料来源与雅安地震有关,又不直接涉及地震本身,既引导学生关注热点问题,又考查地理事物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据统计约有90%的文科考生和近10%的理科考生选择了地理模块,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答题,真正实现了文理考生跨学科的选择。

2.模块的选择

全国地理卷将开放选择的理念渗透在试题的编制中。新课标卷采用让考生从《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模块中任选一题作答。《旅游地理》模块以三沙市为素材,要求学生说明三沙市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及旅游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同时,关注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与防治》以我国江南丘陵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为载体,要求分析图中居民点易受洪涝灾害危险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既考查地理学科的核心知识,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结合巧妙;《环境保护》关注矿产开采中矿渣的危害及处理,学生对矿产开采过程相对比较陌生,通过考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并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试题切入点颇有创意。

福建卷设《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三个模块各一题,每个模块设2小题,分值为15分,考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情况,从中选择任何一题作答。模块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考生阅读量,但从试题开放度和考生答题选择的自由度看,无疑是一大突破。

3.观点的选择

新课标卷近几年每年都会命制一个体现不同观点选择的6分试题。试题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提出不同观点,要求考生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答题。这种考查内容设置充分尊重学科思维的开放性和个人思维的差异性,虽比分不大,但具有很好的导向性,使地理考查更符合科学性和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例1: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全国卷Ⅱ)

试题评析:学生选择A或B观点都必须有充分的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此类试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内容的选择

除了选修模块题的选做,在同一小题中,也有试卷设计了开放式的多个答案及对应选做题,跨越了原先一题一答,局限一题的单调内容。跨内容的选择题型是2013年北京文综试题的首次创新,卷中第40题以同一区域图为载体,根据两地不同的植被景观,设置有两问,考生只要选择其中一个地区按要求作答。第41题以中国地理两个不同地区的地图作为命题载体,考生可以根据自身学科基础和能力,选择自己熟悉的区域内容进行答题。

例2:达尔文在南美洲考察期间,在①地看到热带雨林景观,在②地观察到安第斯山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读图1回答问题。(北京卷第40题)

[图1]

(1)在达尔文看到的①地景观和②地现象中任选其一说明成因。

例3: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读图2回答问题。(北京卷第41题)

(1)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试题评析:试题内容选择的设置,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体现人文关怀,利于多方面人才选拔,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这类试题往往要求两个内容的设问形式和难度设置有一定的对等性,命题水平要求相对较高。

二、图形图表异彩纷呈

地理图表的判读与分析是地理能力考查的重要方面,一般试卷都有足够篇幅的图表,包括景观图、区域图、模式图、专题地图、统计图表等,今年地理试题中的诸多图表,异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

1.景观图的新创意

地理景观图是用直观的方式反映自然和人文景观特征的图画,它可以使抽象地理事物直观化,很多时候可以超越普通地图语言表达的局限。景观图可以提供更逼真的地理素材,使区域地理事物表达更真实、具体、形象。

近年来,大量的景观图被引入,平添了高考地理试题的鲜活程度,拓宽了命题思维领域,激发了考生答题兴趣,展示了地理试题考核能力的独特魅力。今年高考试题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图首推新课标Ⅰ卷中的遥感影像图。遥感影像图是最新现代科技的产物,在此作为地理学科特色的景观图出现在高考试题中,意味着图示表达地理信息的一个新动向,不由让人感觉现代信息技术强有力的时代脉搏,已经悄然融入地理考核中。

例4:图3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 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读图完成(1)~(3)题。(全国卷1)

(1)导致图示区域降水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地形

C.纬度位置 D.洋流

(2)该区域位于:

A.亚欧大陆太平洋沿岸地区

B.亚欧大陆大西洋沿岸地区

C.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D.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3)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阔叶混交林 D.草原

试题评析:遥感影像图提供了某区域逼真的实地景观,直观效果明显。结合题干仔细阅读遥感影像图,可以获知下列信息:图示区域位于45°N(温带),为西风带,距海(180km)较近,西侧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多,植被较好;东侧为山地背风坡,降水少,为高原荒漠区,所以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该地西侧为植被覆盖区说明西侧湿润,距海洋近,此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且西侧海拔较高处由于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为针阔混交林;图中显示东侧为高原荒漠区。综合以上推断该地为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地区。

在高考地理卷中,还有更多的自然、人文景观图以其独特的创新形象出现在试题中,如山东卷第36题、海南卷第22题、福建卷第9~10小题、四川卷第9~10小题等,真实感和新鲜感并存。在这里再选取一些真题回放,细品景观图的独特魅力。

例5: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 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4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右图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山东卷第36题)

(1)指出图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

试题评析:因为试题提供了当地的景观图,考生对当地环境及冲积扇的特征有了更直观认识,为考生快速探究冲积扇形成过程并正确答题,提供了形象的素材。贺兰山横亘在宁夏平原的西侧,题中用景观图表达,增加试题美感的同时,展示了贺兰山阻挡冷空气和沙漠入侵的直观效果。题中景观图的创意,适当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对中学地理教学景观图的应用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2.区域地图的新尺度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以区域图为载体表达区域中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高考试题中表现最多的形式就是小区域的大比例尺地图。要认识小区域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前提是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只有区域定位准确,才能正确表述区域特征。由于区域准确定位难度较高,近些年高考中对区域定位不作要求,大比例尺的小区域图高考试题一度少有问津。

在2013年的高考中,大比例尺的小区域地图回避了不作要求的区域定位,被大量地呈现,题型的设计很好地把握了难度,很多区域图都尽可能多地融入一些显性元素,不刻意在区域认定上为难学生,而是以宏观区域的把握,调用基本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设问,使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更多地融入“以小见大”的理念。“以小见大”就是面对小区域地图,需用大区域的视角,使用大区域的一般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解答问题,使所学地理知识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地图的这种表现手法在各高考地理卷中都有体现,下面列举两例加以说明。

例6: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经过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5中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完成(9)~(11)题。(全国卷Ⅱ)

[图5]

(9)S市附近海域夏季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A.沿岸暖流提供了充足的暖湿空气

B.半岛东侧海湾海水温度较低

C.海陆间气温差异较大

D.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较强

(10)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降水较少 B.气温较高

C.风力较弱 D.光照较强

(11)夏季,S市主要受:

A.季风影响 B.西风带影响

C.低压控制 D.高压控制

试题评析:该题所述的S市所在区域是一幅大比例尺地图,三小题设问都不需要对S市进行准确定位,只要求考生掌握亚热带太平洋西部沿海地区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可作答。试题回避了钻牛角尖式的高难度区域定位,突出考查了考生利用一般地理规律灵活答题的应变能力。

例7:读某半岛地形图(图6),完成(1)~(3)题。(海南卷)

[图6]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来源于: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A.冰川与岩浆相映

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试题评析:该题以某半岛所在的小区域图为载体,考生不需要知道堪察加半岛的名称。堪察加半岛对考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区域,所处的板块边界在平时学习中也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区域图中的经纬网为大致区域的框定,以及区域内一般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推断提供了有效依据,为顺利解题提供了帮助。

3.地理坐标图的新视角

全国各地试卷中出现很多新颖的图表表达形式,图表表达地理信息的方式耳目一新,命题切入点也别出心裁,让习惯于用常规坐标图表达地理事现的人们炫出“新”的感觉,举例共赏。

例8:图7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年变化率。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据此完成(7)~(8)题。(全国卷Ⅰ)

[图7]

(7)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B.总人口减少

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 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

(8)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 B.日本 C.俄罗斯 D.德国

试题评析:试题坐标图包含信息量大,设计角度新颖。表现其一是通过坐标图项目对比可知,该城市总人口增长速度变缓,但仍大于零,总人口数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加。其二是坐标图中出现了新名词,如国内净迁移、国际净迁移等,坐标图中显示国际、国内净迁移率都下降,迁入人口减少。该城市自然增长率较高,并且对国外移民有较大的吸引力,由此判读应是美国,而俄、德自然增长率低,甚至负增长,日本国内人口迁移率较小。

例9: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图8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5)~(6)题。(山东卷)

[图8]

(5)下列时刻中,最有可能出现该等温线分布状况的是:

A.6时 B.9时

C.12时 D.14时

(6)该日:

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

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

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

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

试题评析:中小尺度的海陆瞬时等温线模式图,打破了以往等温线弯曲的呈现方式,出现了一种较理想的平直状况,犹似坐标图,其呈现方式新颖,凸显思维方式创新。

例10:图9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完成9~10题。(浙江卷)

[图9]

(9)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10)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试题解析:日常所见多为直角坐标系、“三角形”坐标系,此处为“矩形”坐标系,图表表达别出心载,考生答题时必须与其它学科技能融合,从坐标图中读出相关地理信息,方能解题,如此表达,更能考查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能力考查求稳创新

1.联想思维受到青睐

在常规的试题中,地理学科以图表表达为学科主要特色,一般试题都附有图表,直观表达提供地理信息。但2013年多套试卷都出现无图考图题型。无图考图题要求考生进行联想思维,把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有机关联,把试题文字提供的信息加工后在大脑中实现图表再现,从而展开探究思维,完成解题。其实无图考图需要动用联想思维,对地理思维的要求更高,此种题型设计更能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

例11:在太行山南段东麓相邻的两条间歇性河流上分别建有甲、乙水库,它们的汇水面积大体相等。2009年雨季,乙水库入库水量912万立方米,甲水库却几乎没有入库水量。据此完成(3)~(4)题。(全国卷)

(3)甲、乙两水库上游流域:

A.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B.自然植被为针阔叶混交林

C.降水集中于7、8月份

D.位于半干旱地区

(4)2009年雨季,甲水库无入库水量是因为其流域:

A.几乎没有降水 B.植被截留降水

C.降水大量下渗 D.人工拦截径流

试题评析:试题所表为无图区域,题中所有地理信息只用文字表达,考查自然要素气候、水文,需要动用联想思维,实现区域图特征脑海再现,开展探究思维,完成答题。

例12:2012年11月8日,我国一名帆船爱好者驾驶“青岛号”从青岛出发,于2013年4月5日成功返回,创造了新的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完成(3)~(4)题。(上海卷)

(3)11月底,“青岛号”在北太平洋行驶途中,遇到热带风暴。当热带风暴中心位于其正北方向时,该海域盛行: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4)12月下旬,“青岛号”在海上过了两次圣诞节。这说明“青岛号”:

A.自东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B.自西12区向东越过了日界线

C.自东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D.自西12区向西越过了日界线

试题评析:试题没有提供地图,只是告知“青岛号”在北太平洋行驶途中,遇到热带风暴,其位置位于热带风暴中心的南侧,要求选择此时该海域盛行风向,如何过两个“圣诞节”,要求调用天气系统、时区分布的相关知识,并与空间图形产生联想思维,实现地图再现,完成答题。

2.自主学习爱惜不减

地理高考都比较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查。所谓考查自主学习能力,是试题中设置为考生提供新知识的学习,要求考生把学到的新名词、新概念等地理知识,瞬时转化为能力,实现边学习边作答。往年高考地理卷自主学习能力考查多在选择题组中出现,体现新课程理念。今年也不例外,在全国各地试卷中,几乎都设有自主学习的选择题组,有的卷中还出现了自主学习的综合题小题、自主学习选修模块题。2013年呈现的自主学习素材如下。

(1)全国卷Ⅱ第3~5题的“地膜”: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易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2)福建卷第6~8题的“气候舒适度”:以平均气温24℃、相对湿度70%、平均风速2m/s作为人体最舒适气候条件,据此划分出最舒适区、舒适区、一般区、不舒适区与最不舒适区。

(3)海南卷第4~5题的“花椒”: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药材。武都素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

(4)海南卷第11~12题的“川”: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XX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平坦低洼的土地等。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自主学习能力考查题型在地理高考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

3.类比探究增添亮色

所谓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它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在高考地理试题中,类比探究法最能发挥长处的是以区域为载体的题型,考生可以把自身掌握的相似区域的知识与试题中的区域进行类比,通过探究,实现知识迁移,很好地完成答题。考生拥有类比探究能力,也就具备了灵活应用的综合能力。所以把握适度的类比探究题的设置会给试卷考核功能增添亮色。全国地理卷都在此方面下足功夫,如浙江卷第37题的第(3)小题即是典型的实例。

例13:图10为舟山市2007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说出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浙江卷第37题)

地理试题范文5

“AAA测试”就是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英文名称为Advanced Assessment for Admission,简称AAA),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发起,共同委托专业考试机构组织的高中毕业生学业能力测试。

AAA测试的科目主要包括:阅读与写作(Reading and Writing)、数学(Mathemetics)、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人文与社会(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人文与社会测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高中政治、历史、地理的教学内容。

二、AAA测试地理部分的命制特点

地理试题属于人文与社会板块,命题的形式主要有选择题和简答题两种。纵观近几年的AAA试卷及样卷,AAA测试地理部分的试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试题情境生活性

试题情境生活性是AAA测试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从近几年的试题和样卷看,试题的情境都是取自生活,强调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考查。测试的每个单元都创设了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一般是一段简短的文字,加上一张表格、图表、统计图、图片。测试的任务常常是在曲线图、图示或者表格中查找信息、描述表或曲线图中信息的组织方式、解释文中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比较文字部分和地图之间的关系等,根据情境素材设计3~4个小问题测试学生。这种试题情境的生活化加强了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实景中进行分析,将学科知识、方法技能应用于生活中的能力。例如2010年样卷,第一组题以生活中的常见的日出、日落的方位为情境考查地球运动知识及空间距离计算技能;2010年样卷的综合题以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灾害“台风”为情境;2011年综合题以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为情境等。

2.试题立意三维性

所谓立意,是指试题是围绕哪个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关注何种现象,体现怎样的能力考查主旨,达到哪些目的等。AAA试题通过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来描述和评价学生地理学科素养。

第一维度:知识。地理知识既是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通过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来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是AAA试题命制的主要方法。纵观近年来的AAA试题,可以发现,对地理知识的考查主要对地理主干知识进行考查。如地球视运动、天气与气候、洋流、自然灾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区域差异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

第二维度:能力。AAA对地理能力的测试与高考对地理能力的测试侧重点不同,高考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AAA测试考查的核心是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是指识别科学问题、科学地解释现象、有根据地得出结论的能力,其基础是逻辑推理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第三维度:态度。高考地理学科主要对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原理、规律以及四个方面能力的考核,而完全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AAA测评“考点为学生的阅读量与知识面,对人文与社会问题思考的深度、审美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一定的描述。”从其考试说明可以看出,AAA测评不仅重点考查“知识”、“能力”,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一定的描述。”从近年考查情况看,AAA对情感方面的考点是对考生的对待科学的兴趣、对科学探究的态度、对自然资源与环境有意识地采取负责任行动以及伦理观的考查。

例如,2010年样卷。阅读资料,完成8~10题。

当低纬地区海水表面温度超过27.5℃的时候,空气的扰动(如局部雷电等)就会导致热带气旋在该海域诞生。热带气旋在低纬海区移动过程中,可能逐步加强发育成强热带风暴,直到台风、强台风。它们到达人类活动的海域以及滨海地带形成灾害性天气,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有人设想:对热带气旋经过的海面进行人为干预来限制其加强的过程,降低台风、强台风形成的几率,减轻此类灾害性天气带来的危害。

8.试说明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加强的大体过程。

9.扼要阐述人为干预海面限制热带气旋加强过程的基本原理。

10.简述你对这种设想可行性的看法。

【参考答案】

8.从途经的表面温度超过27.5℃的表层海水获得能(热)量、水蒸气;所获得的能量和水蒸气大于消耗量;其中心的气压逐步下降,与周围的气压梯度随之加大,强度得到加强。

9.通过降低热带气旋所经过海面的表层水温,使得其获得的能量和水蒸气的补充量都低于其消耗量。

10.(说明:无论赞成还是不赞成,只要言之成理,均可以得分,最高不超过6分。)

赞成:可以通过机械措施,如使深层海水和表层海水混合,达成热带气旋经过海面降温的目标。将预防灾害天气和进行救灾的费用,预先用在海面干预中。不赞成:首先,热带气旋移动路径有较大不确定性,且当我们通过人工干预,使得一个区域的表层海水温度发生变化时,就同时改变了近海面的气压场的态势,势必也就干预了热带气旋运行的路径。其次,干预措施将耗费巨大的物力,极可能得不偿失。第三,这样的干预本身,还可能引发目前无法预见的变化。

【解析】从试题的情境看,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大,是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自然现象,体现了“考查生活中的地理”理念;从考查知识的立意看,以台风为例,考查大气运动相关的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基础知识;从考查能力的立意看,通过提供充分的、翔实的文字材料,给考生交代了台风的形成过程、形成的条件,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考查情感、态度的立意看,通过“简述你对这种设想可行性的看法”问题,考查考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考生对干预自然灾害的意愿。

3.答案设置开放性

开放性的答案能为学生提供充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且也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心智发展。例如上例中的“简述你对这种设想(指人为干预台风)可行性的看法”,既可以答赞成,也可以答不赞成,“只要言之成理,均可以得分”。再如2011年AAA试题:阅读资料,完成11-12题。

2009年以来,北冰洋海域永久性冰盖的范围大幅度退缩,浮冰平均厚度变薄。

11.分析北冰洋冰盖退缩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

12.简述北冰洋海域冰情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不确定的、非标准的,至于北冰洋冰盖退缩对国际贸易究竟有什么影响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一定论,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分。总体来看可能产生下列影响:随冰盖厚度变薄融化,北冰洋沿岸航线开通,将大大缩短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中高纬度国家海上航线的的距离;大大提高海上运输的通过能力,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通过能力有限,北冰洋沿岸航线的开发将大大提高世界海上运输的通过能力,缓解通过两运河航线的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海上运输线的分布格局,形成新航线和新的港口如奥斯陆、雷克雅未克、摩尔曼斯克将发育成更高级的港口城市,美国和加拿大北冰洋岸的一些有海运条件的沿海城镇也会发育成港口城市;随着北冰洋沿岸航线的开发,北冰洋沿岸附近地区的资源将得到开发,形成新的工矿业区和北冰洋沿岸工业地带;随航线开发,北半球资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加剧南北半球的差距,等等。

4.评分标准层次性

选择题部分采用层次得分的方法是AAA测试评分标准的的一大亮点,和传统高考地理试卷的评分标准相比较有非常大的进步。选择题答题说明为“每小题设四个选项,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2、3分。请选出你认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多选该小题不得分”,从说明可以看出,考生选择不同的答案,具体得分不同,并不是传统高考的选择题要么满分要么0分。这样的采分标准体现了对考生思维层次的认同与尊重,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满了对考生每个智慧都给予肯定的新课程理念,更为选拔性考试追求其有较高的区分度展示了样本。例如,2010年AAA样卷:

45°N纬线穿越图1所示区域。L地的观测者于3月21日看到太阳在M地落下的时间恰为16时(地方时)。判断:M地相对于L地的方位及L、M间的距离约为

A.270°,1720m

B.240°,2410m

C.300°,1204m

D.240°,1720m

该题的得分标准为:

A.1分 B.3分 C.0分 D.2分

正确答案是B,答B者的满分;答D者,方位判断正确,距离没有判断对,得2分;答答A者,虽然方位和距离不正确,但两者有实际都比较接近,说明考生的答题方法可能正确但运算的过程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导致答案与实际有一定的偏差,得少部分的分数;答C者,方位和距离都不正确,说明知识和能力都没有达到要求,理所当然不能得分。

三、备考策略

AAA考试说明这样写道:“AAA测试的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重点在于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不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查目标。”针对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实际试题情况,笔者认为,在复习应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高中地理必修部分主干知识的复习

“AAA测试的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以不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查目标”要求考生在平时备考中,还是要立足于中学教学,把必修部分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掌握熟,理解透,把地理原理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而不是机械记忆地理事实。例如在复习热力环流时,很多学生只记住“热低压,冷高压”的结论,以为两地相比较,只要气温低,则气压就高;气温高,则气压就低。其实“热低压,冷高压”的结论是有条件的,是热力作用的结果,如果不是热力作用就有可能出现“热高压、冷低压”的情况,例如副热带高压带,夏季时气温高,气压也高,因为副热带高压的形成不是热力原因,而是动力原因。在复习地球运动时,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也要结合现实生活理解深、理解透,并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适应AAA测试的要求,达到为顶尖高校选拔顶尖人才的目的。

2.适当拓宽知识广度和深度

虽然“AAA测试的命题以现行中学教学大纲为参照,以不超出中学大纲的知识为主要考查目标”,但考试的难度较大,要求考生要有非常深厚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应适当拓宽知识视野。从上述例题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重视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的考查,因为这样能够更好地考查考生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用地理原理(或假设)分析、探究地理现象的能力。鉴于此,平时复习中应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大气、地质、地貌、水文等知识,以拓展考生的知识广度、深度等。具体来讲主要增加下列内容:地-气系统辐射差额分布规律及原因分析;河流地貌;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风化壳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土壤剖面形态等。

3.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全球生态

2011年,考查北冰洋海域永久性冰盖的范围大幅度退缩,浮冰平均厚度变薄,对国际贸易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全球日益变暖,引发的问题一直都是人类非常关注的问题,本组题就是以北冰洋海冰的融化,来说明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鉴于这种情况,考生在应考复习时应关注全球或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关注我国的生态工程的建设等。具体主要包括: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产生的机理及其对全球或区域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关注我国生态议题“东海西调”工程;关注我国一些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思考三峡建成后对地区气候的影响;极端天气多发的原因探究等。对于生态问题可以从产生的原因、形成的机理、个人的态度、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思考。例如,2010年11月5日,“陆海统筹海水西调高峰论坛”在乌鲁木齐市召开。论坛上关于“海水西调引渤入新”的建议引发广泛讨论。此设想是通过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干盐湖、咸水湖和封闭的构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从而镇压沙漠。根据这个议题可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从地理角度分析该工程建设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

(2)分析海水西调工程运营后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机理。

地理试题范文6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地理试题,体现了近几年一贯的命题思路,即以现实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四项能力”。试题具有稳、变、新的特点,明显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和要求。但2012年高考新课标地理试题的难度却是近三年来高考中最小的。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考查地理“四项能力”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地理试题以能力考核为主,回归学科本质,更注重“理”的考查。试题设问体现了考查地理“四项能力”的要求:

⑴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⑵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⑶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描述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⑷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能够运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以图为载体,地理学科特征明显

在所有大小题中,只有一道题的已知是文字材料,其余问题均涉及图,包括地形图、区域图、曲线图、等值线图等共9幅图,地理试题坚持图表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这些图表集中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反映了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彰显地理学科特色,充分考查学生地理语言的掌握情况。

3.凸显地理地位,重视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地理试题设计的主线与灵魂。如选择题1~3题考查了我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减少问题;36题第⑴问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42题第⑵问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44题第⑵问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这些题目都考查了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4.重视区域空间定位

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地理试题注重挖掘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根植于区域性与综合性,强化地理学科基本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考查,其主要考查方式有以下两个方面:

⑴区域案例探究(主题+区域)

围绕某一关键要素进行梯级式考查,由地及人逐层深入探究意味浓厚,如第37题秘鲁芦笋种植。

⑵区域差异比较

选取新颖视角,由表及里,既比较现象又比较本质,如选择题第6~7题“安康与阜阳”。

5.引领新课改

⑴注重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新课改的主旋律。高考采用纸笔形式所能考查评价的学习方式只能是探究式学习。如选择题1~3题、36题和37题都是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从问题的产生到问题的解决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题目设问层层递进,各设问之间都有一定的承接关系,循着设问的引导,深入进行探究,一步步呈现出一个主题案例的思维路径和完整的解决过程。

⑵关注现实生活,渗透热点问题

“考生活中的地理,考有用的地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以社会现实问题为切入点,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热点问题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的时代性。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考试,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环境的发展变化,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才。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关注身边的地理考查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题目的开放性及材料的鲜活突出了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如第36题涉及红木家具加工,第37题涉及芦笋种植,第42题涉及我国西部旅游发展,第44题涉及上海水源地保护等,让地理从书本回归到现实当中。这些试题生活气息浓郁,注重从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出发分析解决问题,有助于考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2012年高考地理试题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方式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隐含性考查:通过题目内涵折射、反映热点,不着痕迹,如选择题第8~9题涉及劳动力数量价格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②嵌入式考查:直面热点,用所学原理分析热点所蕴含的地理元素,如第36题涉及凭祥红木家具生产。这些热点试题都是用地理视角看世界,以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法来分析热点现实问题,通过题目内涵来体现地理的价值与功能。

⑶延续开放性,发展个性

2010年新课标高考地理开始出现了开放性试题,2011年试题开放性有所增强,2012年延续这一命题思想。如第37题第⑶问“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开放性试题更注重对学生思想观点的考查,对客观理性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这种试题的答案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答案只要言之有“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受到师生欢迎。

上一篇运维管理

下一篇美术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