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马云创业过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马云创业过程范文1
“自打出生,51年来一直生活在中国,我是百分之百纯‘中国制造!’”“是高速发展的中国造就了我和阿里巴巴!”马云这番话,揭示了成功的奥秘,透着华夏子孙的自豪。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企业成长提供的广阔空间,没有改革开放为创业者提供的国际舞台,没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和财富积累孕育出的雄厚市场,没有中国对互联网发展的重视和促进,没有浙江多年来给民营经济的“松绑”和扶持,阿里巴巴不可能走到今天。
阿里巴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体现,是中国市场潜力激活的体现,也是中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阿里巴巴叩开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贯通的“芝麻之门”。而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是中国梦的实践者,是一朵“中国云”!
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成功,再一次证明,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无可辩驳的实践基础。马云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当前中国处于最好的创业时代。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是年轻人成就个人梦想的极佳土壤。马云说得好:“如果阿里巴巴人能成功,中国80%的年轻人都能成功。”
阿里巴巴和马云的成功,带给我们一道道“中国好风景”,也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做企业,要始终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阿里巴巴创业伊始,就把“打造一家让世界瞩目、让中国人骄傲的公司”作为奋斗目标。“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钢事者,无赫赫之功。”正是有了这种放眼全球的志向,电商的历史机遇才最终选择了马云和阿里巴巴,它的每一步发展才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
做企业,要有专注的精神。马云说:“地上有9只兔子,我只会死盯1只兔子抓。你盯牢9只兔子都想抓,1只也抓不住的。”这番话,发人深省。现在有不少企业,一心想着投机,看见什么来钱追什么,或炒房、或炒地、或炒油、或炒煤,不专注做实业,这能做大吗?
做企业,要有责任意识。饱尝小微企业创业的艰辛,阿里巴巴把“为中小企业服务”作为永远的奋斗目标,立志“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诚信体系建设很难“一抓就灵”,为了这项功在长远的善举,阿里巴巴始终咬紧不放松;宁可10年不赚钱,也要扶持农村淘宝……“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加入到改革过程中,加入到完善社会过程中,加入到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之中,也加入到世界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过程中。”听了马云这番话,又怎能不肃然起敬?
马云成功了,他告诉我们:在中国,机会为每个人敞开着。你我他,都可能成为第二个马云!
不过,如果想成为第二个马云,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时刻把责任扛在肩上。因为责任有多大,你的舞台才能有多大!
马云创业过程范文2
解决“三高”问题
提起瑞星,大家都会记得那个活跃在屏幕右下角的小狮子。从2000年~2010年的10年中,马杰一直在瑞星做安全产品,这个小狮子就是马杰和他的团队一起创作的。
在瑞星的后几年,马杰的主要工作转向成立一条新产品线——企业级防火墙。在研发的过程中,他开始感觉到现有安全产品的一些缺点,想做一些新的尝试。“但是对于一家成熟的安全公司,想引进一种全新的业务是有困难的,特别是这个业务会侵害到原本赚钱的产品线,任何老板都很难下决心去做。”马杰说,这也是新公司有机会的地方,没有包袱就不会有顾忌。
在马杰看来,传统的安全产品有“三高”的问题——产品价格高、安装代价高、运维成本高。这些问题使得用户要么用不起,要么买了产品维护不起。用得不好,自然安全的效果也不好。
“其实用户要的并不是买一个软件或硬件,而是安全的效果。安全本身更偏重于服务属性,用户并不关心过程。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应该还原安全的服务本质,不再给用户提品,而是利用云的方式直接提供在线服务,帮助用户达到安全的效果就好了。”马杰说,创立安全宝的初衷就是想用云的方式来为用户的网站提供安全防护。
那么,是什么让马杰想到云安全的想法呢?
“其实业内探讨云安全已经很久了,但是以往的云安全只是利用云做一些数据传输,‘云’得不够彻底。”在马杰看来,真正的云应该既没有软件也没有硬件,而是一个SaaS服务,所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用云的优势弥补安全原有的缺陷。比如在云模式下,规模效应可以使为单个用户提供服务的成本降低,收取的费用也随之降低,这就解决了价格高的问题;对于安装困难、部署成本高的问题,安全宝提供了一套基于云的方案,可以做到零部署,只需在安全宝网站申请账号,做一些配置,就可以平滑无缝地接入服务;在运维成本方面,安全宝的用户没有运维成本,所有的服务器和配置、升级工作都由安全宝来负责,用户只管用就可以了。
洗牌新安全市场
10年前,大家的电脑还在裸奔,只有一小部分用户开始用杀毒软件。后来,一拨又一拨的病毒爆发教育了市场和用户,越来越多的用户对杀毒软件有了需求。Cenzic的数据显示,超过90%的Web应用存在安全漏洞;Gartner的报告也指出,信息安全攻击中有75%都是发生在Web应用层面上。
“现在人们对企业安全的重视程度很像当年病毒还没有大规模爆发之前的状况,都知道有病毒,也知道会造成损害,但是觉得跟自己切身的关系不大。”虽然安全宝成立的时间并不长,但马杰已经构思了很久。
2011年,马杰来到创新工场,那时他对云安全的构思还只停留在一个想法上,并不成熟。而创新工场对于马杰这样在行业内有一定经验的人,都提供了优惠的创业条件。因此,马杰一边担任创新工场的技术总监,帮助创新工场做技术方面的工作,一边打磨自己的创业想法。
2011年6月,马杰与原来瑞星的伙伴郑政一拍即合,组建了新的团队,安全宝也正式入驻创新工场,加速了孵化进程。2011年11月1日,安全宝产品,成为国内最早以云模式为网站提供安全服务的云安全公司。
安全宝云系统在累积黑规则的同时通过创新的智能自学习功能为Web应用建立独有的白规则库,积极地精准防护每个Web应用。让用户实现零部署、零安装、零维护、零代码修改,无需购买昂贵的软件、硬件,无需聘用昂贵的安全专家即可享受到安全服务。
随后,在国际TechCrunch大会创业大赛上,安全宝凭借创新的云安全防护技术,获得第二名,创造了TechCrunch历史上中国企业获得的最高名次。
马云创业过程范文3
企业高管在股票解禁之日立即抛售,在股价最高时大宗减持,已成了创业板的一道备受质疑的风景。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11月1日第一批创业板公司解禁开始,创业板公司遭遇减持就已经成为常见的现象,在第一批解禁之后三个月内,解禁公司中的57.4%遭遇减持,以至于有人用“汹涌”这个词来形容创业板的减持。他们为什么减持?如何看待创业板中的减持行为?谁来为中小股民负责?
“典型”华谊兄弟
在所有的减持公司中,被称为中国娱乐第一股的华谊兄弟尤为引人注目,在解禁首日,华谊兄弟便遭到了股东的抛售,高管及高管家属成为减持的“主角”。而根据记者调查,截至今年5月,华谊兄弟成为创业板解禁公司中交易量最大获利最高的公司。
马云是华谊兄弟18名发起人之一,在他出售解禁股份之前,是除公司实际控制人王中军、王中磊兄弟外,持股份额最多的股东。2010年11月26日,华谊兄弟首发原始股东限售股份解禁流通后,马云出售300万股股票,套现9012万元。今年5月6日,马云再次减持1109.16万股,套现1.77亿元。至此,马云通过减持华谊兄弟套现已达2.6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身兼华谊兄弟副董事长的马云同时也是华谊兄弟的高管之一,据媒体报道,按照马云自己的解释,套现华谊兄弟2.67亿元是“为了改善个人生活”。而这句略带戏谑的“改善生活”几乎成为一句口号式的理由。
在华谊兄弟董事会秘书胡明看来,马云具有多重身份,他对于华谊兄弟的注资,可以看做是投资者的资产投入,获取的就是利润的最大化。不过,按照2010年11月26日30.04元的交易价格计算,马云300万股的套现金额高达9012万元,相较其不足1000万元的入股成本,盈利已近10倍;若算上剩余2464.8万股零成本持股市值,浮盈超过百倍。
马云这位副董事长“醉心投资”,其他人也纷纷效仿,从金牌导演冯小刚、张纪中,到分众传媒总裁江南春,在华谊兄弟限售股解禁后,无一例外地选择大比例减持。甚至于华谊兄弟监事会主席谭智的太太孙晓璐,监事虞锋的母亲王育莲,公司监事的赵莹等人纷纷亲自上阵减持,华谊兄弟便遭到了股东的抛售,高管及高管家属成为减持的“主角”。截至到2012年5月10日,华谊兄弟成为创业板解禁公司中交易量最大获利最高的公司。
和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中心副主编王岩告诉记者,此次华谊兄弟减持的总金额大约在7亿,涉及到7人。在胡明看来,之所以能够创下这个记录是因为华谊兄弟的市值高,她觉得,与目前创业板90亿的市值相比,7亿元的套现总量也并不是很大,而且认为创业板本身就具备了让大家迅速致富的功能。
而在这些公司高管减持套现的过程中,公司内部也认为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但在众多艺人、创业股东纷纷减持华谊兄弟的同时,公司财务总监徐佳也加入了减持的队伍。作为上市公司高管团队的核心成员,财务总监不但掌握着上市公司的准确财务数据,也对公司发展战略了如指掌。如果说众多大牌艺人的集体减持是出于个人利益进行的套现行为,那么财务总监徐佳的辞职则显得耐人寻味。2011年11月9日,徐佳通过连续竞价交易减持华谊兄弟4.5万股。12月1日,作为公司财务总监,徐佳突然一纸公告宣布辞职。
胡明与徐佳关系亲密,徐佳曾长期是胡明的下属,胡明认为,徐佳并不是为了卖股票而辞职,而是为了能够在职业上寻求更高的发展,寻找新的发展机会才会离开的。
但实际上,据记者了解,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规定,上市公司高管每年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能超过自身持有数量的25%;在高管申报离任6个月后的12个月内,减持公司股份数量不得超过自身持有该股份总量的50%;12个月期满后,将全部解锁。这也就是说,高管在职时,若准备卖出所持股票,其所在公司需要上市满一年,而且每年不能超过25%;如果离职的话,半年后就可以卖掉50%。因此,对高管而言,套现最好的选择是上市半年后就辞职,当辞职满半年时,公司也上市满一年,就能多卖25%的持股。方正证券研究所总监赵伟认为,上市公司的高管、大股东、总监干是最了解上市公司的,他们会精打细算,比较减持和工资加奖金收入,而不会盲目地为了减持和辞职。
而深交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30日,创业板离职高管共计495人,其中有62人减持股份,占离职高管总数的12.52%。套现应该成为最为直接的理由。
套现金额超利润1/4
无人提及股民利益
对于投资者来说,利益最大化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减持与辞职同步,高管人员最大程度上获得了利益,却没有一人提及应该对公司和股民承担的责任。而这种情况并非华谊兄弟独有,其他的创业板公司同样具有类似的表现。
如北京乐普医疗。1999年6月,蒲忠杰回国创业,成立了北京乐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十年之后,乐普医疗登陆二级市场,蒲忠杰的财富随之膨胀,在上市首日,凭借所持6043.67万股获得38亿元身家,稳坐创业板首富的位置。2011年3月23日,他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乐普医疗流通股1500万股,占其所持股份的12.4%,占乐普医疗总股本的5.33%。按交易均价24.89元计算,其套现3.73亿元,是当时创业板首批解禁高管中的套现王。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蒲忠杰减持后几日,乐普医疗就了2010年年报,显示营收7.7亿,净利润4.1亿,分别同比增长36.25%和40.47%。蒲忠杰选择此时带头抛售令外界大惑不解。消息一出,股价随之狂跌。与华谊兄弟不同的是,从公开信息中无法查询到蒲忠杰减持的原因。
马云创业过程范文4
1、文学表达与文学思维并不是一回事,前者能让一个有成就的企业家更有魅力,而后者却能让一个有魅力的企业家失去成就。——刘建强《企业家的“文学主义”》
2、我觉得真的是不缺钱,想法也满天都是。中国缺的是有一个想法,并且能够持之以恒把这个想法不断坚持做下去的人。——马云
3、如果10%的利润是合理的,11%的利润是可以的,那我只拿9%。——李嘉诚
4、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升
5、我现在知道一个企业都是从小长到大的,别着急,而且创业大概有一年半到两年是瓶颈期,特别难,然后突破瓶颈组织成长,组织膨胀、业务膨胀,然后陷入经济危机,这时迅速调整,调整过来就好了,调整不过来就死掉。所以我清楚,头两年要克服瓶颈,之后要控制组织,有了这样一套东西以后,我们心平气和了,知道一个企业要做大要有很多年时间。——冯仑
6、我现在觉得,像李彦宏那样坚持独立发展是正确的。——周鸿t
7、“创业其实首先就是创新。我们要有一个真正创新的点。这个创新的点,并不是你随便想出来的一个小窍门或是比较有意思的想法,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当你有了创新点后,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你的能力或是企业的能力与创新相结合。”简晶如此说。——李永胜/张思/公维锋《三十而谋》
8、我们创业的时候没有想到去赚钱,所以有了钱以后也没有说是达到目标。赚钱不是我们创业的原因,也不是我们到现在该走还是不该走的原因。有了足够的钱财,真正的好处就是给我个人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能力去真正做我想要做的事情,我喜欢做的事情。这些事情还是雅虎。——杨致远
9、在创业过程中,如果说压力,我认为选择什么不做是非常大的压力。因为在这过程中受到的诱惑太多了,每一个新的概念都可以做很大的东西。在商业上的策略不是决定做什么,而是决定不做什么。——黄明明
10、心平才能气和,气和才能人顺,人顺才能做事。……我觉得要心平,就是把欲望控制在一个自己能够驾驭的领域内。——冯仑
11、创业前,很多困难你都不会把它认为是困难,当它突然成为你的困难时,很多人会承受不了压力,就放弃了,这样的人一定是不能成功。——史玉柱
12、作企业要讲竞合环境。现在全世界的环境也是一个竞合的环境。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丢失信念。——杨宁
13、生活是公平的,哪怕吃了很多苦,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收获,即使最后失败了,你也获得了别人不具备的经历。——马云
14、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比尔·盖茨
15、对信念的偏执创造奇迹。历史是这样写就的,竞争版图是这样重划的,世界是这样改变的。——孙宏斌
16、一流高手是眼睛里面没有对手,所以我经常说我没有对手,原因是我心中没有对手。心中有敌,天下皆为你敌人;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马云
17、等待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事也不做空等,一种是一边等一边把事业向前推动。——屠格涅夫
18、如果大环境小环境都自己去建设的话,我自身的能力、实力不具备。所以当时我们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我把自己有限的资本或者力量聚焦到一个核心——如何去塑造品牌,把相关的交给社会来完成。——周成建
19、办成改革的产物,而不是改革的对象。——陈慕华
20、互联网行业的创业往往是苦尽甘不来的,要随时做好失败的心理准备,人才和资金是所有创业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张本伟
21、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能只靠胆大妄为东奔西撞,也不可能是在学院的课堂里说教出来的。他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摸爬滚打,在风雨的锤炼中长大。——王均瑶
22、我认为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诗人的想像力、科学家的敏锐、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宗庆后
23、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你。——刘东华
24、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对我们这些男人们,革命才是身体的本钱!你的企业你的事业停步了,你还有什么本钱!——冯仑
25、互联网像一杯啤酒,有沫的时候最好喝。——马云
26、孙德良:我还是强调:“激情澎湃走楼梯”。在这个世界上,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水平比你高的人、厉害的人多得是,要放好心态,不要跟别人比,最后没有在工作上累死,而是被“比”死了,所以年轻人要放准心态。——南方IT沙龙《互联网创业赚钱比拿VC重要》
27、一个业务出身的领导者,不管他的业务能力有多强,如果创业若干年后他在专业领域的动手能力上仍然是自己的团队中最出色的,那他一定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因为好的领导者是靠判断力、靠制订和管理标准吃饭的,有什么样的判断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有什么样的标准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刘东华
28、公司是个是非地,商场是个是非地,商人是个是非人,挣钱是个是非事,变革的年代是是非的年代,怎么样在这么多是非里面无是非,这就要求人有非常好非常稳定的价值观。是非取于心,很多是非是心不平产生的。——冯仑
29、我认为世界上有四种壁垒,第一叫制度壁垒,比如中国移动,别人干不了,需要有牌照;第二是资金壁垒,动辄要几百亿美元,一般人干不了;第三是技术壁垒,有专利保护,别人也不能干。第四是稀缺性资源的占有,这就是我这个行业的壁垒,比如说整个写字楼我把它都占了,签了独家的协议,别人就很难干。——江南春
30、任何时候做任何事,订最好的计划,尽最大的努力,作最坏的准备。——李想
31、业务模式它当然是很容易拷贝的。问题是我们怎么去理解自己的企业,你到底是一种纯粹业务模式的优势,还是有业务模式之外的优势?企业的竞争力,不是简单的一种业务模式就可以取得一切,需要从内质上细化上去挖掘,才有可能保持持续增长和发展。——周成建
32、如果公司还未站稳,你就得每天下一次赌注。——TomEvslin
33、工作上的执着实际上是人的一种意志。——张近东
34、互联网上失败一定是自己造成的,要不就是脑子发热,要不就是脑子不热,太冷了。——马云
35、股东投资求回报,银行注入图利息,员工参与为收入,合作伙伴需赚钱,父老乡亲盼税收。只有消费者、股东、银行、员工、社会、合作伙伴六者的“均衡收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可持续收益”;只有与最大多数人民大众命运关联的事业,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事业”。——牛根生
36、对所有创业者来说,永远告诉自己一句话:从创业得第一天起,你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我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有一天一定会到。——马云
37、做生意应坚持这样一个观点,就叫做获取利润之后的利润,核算成本之前的成本。学会让而不是学会送,商人的最高境界是让,送是慈善。——冯仑
38、压力是躲不掉的。一个企业家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还要耐得住压力,耐得住冤枉,外练一层皮,内练一口气,这很重要。武林高手比的是经历了多少磨难,而不是取得过多少成功。——马云
39、要永远相信:当所有人都冲进去的时候赶紧出来,所有人都不玩了再冲进去。——李嘉诚
40、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都一定是时势造英雄,千万不要英雄造时势。顺流而上,这是手法。形势好了,大家才有机会成为英雄。只有成为英雄后,才有可能去适应时势、改造时势。——朱骏
41、在取利过程中如果你是依法挣钱,依法纳税,这个取利的过程就是取义,只有取义才能取大利。比如说社会发展方向,股东分红、员工要工资、政府要纳税,这就是义,而且,往往只有你先接受义之后才能挣大钱。——冯仑
42、思路决定出路。——王振滔
43、给自己留了后路相当于是劝自己不要全力以赴。——王石
44、最大是一个结果,不是原因。不是因为你要做最大就会成为最大,而是我要做最好最后自然发展为最大。——冯仑
45、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佚名
46、不要控制失败的风险,而应控制失败的成本。——RobertA.Cooper
47、人类常犯的基本错误就是忽略前提。他不知道,一旦忽略了前提,在不同前提下所作的貌似正确的一切结论都是荒唐可笑的……——刘东华
48、人不能把什么都设计好了才上路。——张若玫
49、必须要有速度,不能像烧开水那样,10度、20度……没有人给你时间。——徐立华
50、创业要找最合适的人,不一定要找最成功的人!——马云
51、事在人为,也就是说,办事就要找人,而且要找对人;人找得多了也不行,少了也办不成事;办不同的事找不同的人。现在,我已经弄清楚了。——陈镇光
52、55是谁成就谁没有什么意义。我们两个人都是创业者,所以我们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是最重要的。我能够把雅虎做得好,那就是我的成功;他能够把软银做得好,那就是他的成功。——杨致远
53、财富是猫的尾巴,只要勇往直前,财富就会悄悄跟在后面。——王志东
54、阿里巴巴在路上发现小金子,如果不断捡起来,身上装满的时候就会走不动,永远到不了金矿的山顶;还是不管小金子直奔山顶。——马云
马云创业过程范文5
9月18日,腾讯以4.48亿美元入股搜狗,其中约3亿美元作为搜狗原股东分红之用,搜狐集团和云锋基金分别获得了约1.61亿、9700万美金分红。成立仅三年多的云锋基金绝非无名小辈:两个创始人一为马云,一为虞锋,首期资金规模超百亿。在国内商界,虞锋是哲学出身的少数人之一。
在“创新”广受推崇的时代,这位“哲人”有自己的思辨逻辑:“很多时候不一定需要整天琢磨新的东西,发现别人好的东西,复制能力强,也可以成功!”
中学老师的“一分钟训练”
发现别人好的东西,换个角度看问题,是虞锋从小就养成的一个习惯。“中学老师很有意思,参加过朝鲜战争,做过侦察连长,作文课上要我们锻炼观察力,走在马路上看见走过一个人,马上花一分钟总结三句话,把这个人的要点总结出来。时间一长,当它变成一个思维习惯的时候,作用大了!你每做一件事情就想别人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大致是哪几个路子,你想想看自己大概还能做哪些东西,这和现在讲管理的差异化、管理战略是一回事情。”敏锐的判断力和多角度的思辨,贯穿了虞锋后来创业的全过程。
普遍的说法是,2002年底,江南春在上海的多家大楼挂出了播放广告的液晶电视之后,虞锋马上跟进,两个月后开始转道在北京“圈楼”,江南春正式成立“分众”,虞锋则注册了“聚众”,一路“贴身紧跟”。虞锋本人向记者介绍,自己早在1999年便已经在美国看到了这种模式,一直想引入中国,但动作一直比较慢,后来“发现这个想法人家都开始干了”,才抓紧出手。
然而,不管是学了美国人的,还是跟进了江南春的,液晶电视广告反正就是虞锋“复制”来的一条路子。对于这种新媒体形式,当时很多4A公司看不懂,因为楼宇电视无法用传统电视的收视率来评价统计数据。“如果换个角度,提出有效人群收视率,差异化就出来了。”虞锋说。
随着国内液晶电视广告市场的扩充,特别是分众在2005年7月份赴美上市(已于2013年5月退市)后,聚众的价值也水涨船高。彼时(2005年底)的虞锋,也做好了到纳市敲钟的所有准备。那时候,上市几乎是衡量企业家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志。
“分聚合并”入选哈佛案例库
后来的故事尽人皆知,充满戏剧性。虞锋最后时刻放弃了上市,选择了和分众合并。“我一直认为,创业者应该坚持追求目标,但目标是什么?是别人眼中设定的上市的目标,还是内心真正的自由?”虞锋回忆说,那是他创业过程中最纠结的阶段。
当时,聚众和分众的贴身肉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栋楼明知道(进入费)8万元钱已经很贵,但还是要去谈——我们出20万。人家(物业公司)当然不会毁约,但心里不平衡,那么他就会对我们的对手说,15万吧。我们一边有搞楼宇开发的团队,一边是骚扰团队,人家说5万,我们就报25万。”江南春说,这种非理损人不利己,但双方都箭在弦上,谁也不能先停下来。虞锋说,“每天都要应付这些事,物业动不动就会对销售人员说,把你们老总叫来。你烦不烦?这是一个零和博弈,总量没有什么增长,成本反而上升了,甚至是负增长。”
换个思路呢?产业内两大巨头并购的案子不少,但主动合并的极为少见。虞锋走出了这一步。“我没有机会到纳斯达克敲钟了。”2006年1月9日,在上海金茂大厦,分众传媒以3.25亿美元收购聚众的新闻会上,虞锋说。
2007年,“分聚合并”的故事被收入到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库,“他们觉得中国人都希望自己做老板,是不太容易合作的,因此分众和聚众的主动合并,让他们感到非常惊奇,也帮助美国人更多地了解了中国企业家。”
而他和当年的冤家对手江南春,也成了好友,经常坐下来探讨新的机会和趋势。而且,江南春后来也成为了云锋基金的合伙人之一。
转型投资背后的圈子力量
新分众成立后,虞锋持有8%股票,同时出任联席董事长兼总裁。但2007年2月,他宣布辞去分众总裁一职,之前出售了其所持有的190万股,套现1.51亿美元。套现后,所持有分众股份从3.85%下降到0.34%。
2010年4月16日,继“分聚合并”4年后,虞锋高调亮相镁光灯下复出,这一次,他是绝对的主角。这一天,以虞锋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的名字命名的“云锋基金”正式成立,虞锋的新头衔是云锋基金的创始人和主席。
马云是虞锋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2007年,马云获邀投资华谊兄弟,他把消息告诉了虞锋和江南春。2007年下半年,企业家们从华谊兄弟股东受让部分股权,至2008年1月21日,华谊兄弟完成股份改制。虞锋这样说自己所在的“圈子”,“不光是机会多,说到底是大家知根知底,你的人品、办事能力大家都清楚。”
云锋基金阵容豪华,除了马云和虞锋两位创始人外,其他发起人均为国内各行业的顶级企业家,如史玉柱、刘永好、沈国军、王玉锁、江南春、周忻、徐航、汪建国、周少雄、王旭宁等。云锋基金拥有美元和人民币两只并行基金,总规模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在IT互联网、文化创意、消费品、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展开投资,投资案例包括“搜狗”和张艺谋团队打造的“印象”系列等。
云锋基金最大的特点是,每个发起人在各自产业内,都拥有完整的经验链,创业、融资、并购、上市、上市后管理等等,“我们希望这些经验链能够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培育出更多的马云、史玉柱、刘永好们。”
经历丰富 呆过大学机关国企
聚众之前,虞锋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大学老师、机关干部、国企高管、创业、天使投资……
他1963年生于上海某部队家属大院,父亲是军人,母亲当老师。虞锋笑言,军人的直率大气,上海人的精明务实,他都沾光了,受益匪浅。1986年从复旦哲学本科毕业后,他选择到上海教育学院当了两年多的教师,之后又考上复旦哲学研究生。“学习哲学需要历练,需要用很多人生经验来判断。”硕士毕业时,他决定到外面兜一圈再回学校当老师,没想到,这一兜就兜了20多年。
他先是进了机关,两年后进入上海中旅,此后出任中旅免税品进出口公司的总经理。“日子很好过,企业一年能做几个亿,自己年薪几十万,岁数不大,前途看好。”1999年,虞锋进入中欧管理学院念EMBA,那些国企老总同学的境况,却让他决定另择他路,“他们的级别都很高了,但是也没什么。”虞锋没有点明,但其“什么”的所指显然是指个人资产。很快,他辞职下海,几年间,他办过科技企业,玩过投资公司,之后又从事广告,出版过汽车杂志。直到专攻播放广告的液晶电视,才真正在商海找到一席之地。
少年学棋 学会权衡锻炼定力
少年时,虞锋被选中到上海市少年宫集训围棋,一同入选的还有后来国内棋坛名家曹大元。至今他还有围棋这个爱好,“围棋讲怎么布局怎么战略怎么持续,既要坚持又不能拘泥于得失,到了最后的时候怎么咬紧牙关不松手,怎么在绝望的时候忍出希望……另外,一坐就是大半天,对定力也是有好处的,所以下围棋对我还是帮助蛮大的。”
投资企业 不以上市为终极目标
马云创业过程范文6
在前不久的IT高峰论坛上,马云进一步解释他的退休:“关于退休我想了9年,计划了6年,实施了3年。我跟自己讲我们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来工作的,我们是来享受人生的,我们是来做人不是做事的。如果一辈子都做事的话,忘了做人,将来一定会后悔。48岁以前我的工作是我的生活,48岁以后我希望我的生活是我的工作。”
史玉柱在宣布退休时说:“我比马云提出辞职早,只是董事会批的晚,我不是跟风,退休的决定不是一下子做出来的,大概在三年多以前我就已经从巨人网络退居二线,主要是因为觉得自己年龄大了,把互联网留给年轻人。”
真的能退休吗?
马云和史玉柱的退休宣言似乎打开了企业家们内心深处的“退休之匣”,并推动着更为猛烈的退休潮。但我的疑问是,这些习惯于镁光灯下的企业大佬们真的能够退下来去游山玩水吗?他们真能退休吗?
从之前的柳传志退休和王石退休,可以看出他们的退休与传统意义上的不一样。他们的退休不是因为年事已高交接班,而是从日常管理工作中退出来,同时牢牢把握公司管理的大权,或是从这件事里退休又在另外一件事中重新上岗。
王石虽然一直说退休,但他还是万科董事长,重大决策还需要他一锤定音。他只不过脱离了日常经营,腾出手去做更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比如壹基金的执行理事长、去哈佛游学等等。柳传志的退休也只是从联想集团抽身,随后又在联想控股下了更大一盘棋。
马云说退休,我是100%不信,先抛开他需要阿里巴巴胜过阿里巴巴需要他这个前提,马云是个要干大事的人,他还有数据、金融、物流的三大构架要做。所以,他放假我信,他放下我不信。一个整天游山玩水做寓公的马云是很难想象的,他怎么会在49岁的时候放下呢?也许我们可以把他说的退休理解为撒娇,但作为成功企业家和公众人物,这么高调地四处讲退休确实需要商榷。
在采访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时提到马云退休,我当时的问题是:1、怎么看待马云退休;2、马云作为公众人物这么高调退休会不会给企业界带来不好的影响?郭广昌回答说,马云的退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退休,外界的错误解读是因为他们没有站在马云的高度,没有理解马云的精髓。
事实上,马云和史玉柱式的退休看似退了,但公司内部并没有什么变化。比如阿里巴巴新的管理体系是由战略决策委员会和战略管理执行委员会两个核心单元构成的,马云负责前者,25个事业部相对独立,新任CEO负责执行委员会,这和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退居二线有异曲同工之妙,大权还掌握在他们的手里,只是不用每日辛苦早朝了。
大佬们的退休模式
综合来看,目前大佬们的退休模式有这么几种:一、彻底退休。这是真正的无官一身轻,是自然规律下的正常交接班,如美的何享健等第一代企业家们,这涉及了另外一个话题―交接班与财承。
二、被动退休。此前企业界有一种风潮是在资本和咨询的鼓动下,极力劝说企业的创办者们在公司成长到一定高度后离开―尤其家族企业更是受这种思潮影响甚深。
这种退休思潮的主要观点是,老企业家们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创始人要退下去,让职业经理走进来。我的一位EMBA校友就是这样的典型:在过去15年里,他的公司发展到了十个亿的规模,引入资本后被迫离岗退休把公司交给新请来的职业经理人打理。无独有偶,Kappa的陈义红从李宁出走后,花了几年时间把企业做上市,发展也还顺利,在咨询公司的鼓动下,他从阿迪达斯请来职业经理人,自己退休去享受生活―在之后Kappa遇到危机,陈义红再度上任,这是后话。
三、先退休再创(就)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玩的退休模式,在外企和互联网企业出现这样的情况较多。很多时候,宣布退休的人都不在退休年龄也没有退休安排,这只是离开原来公司的一个借口。比如毁誉参半的唐骏,他接连从微软、盛大、新华退休,但都在退休后不久又再就业。2012年,土豆网创始人王微把公司卖给优酷后不久也宣布退休,不到一年时间,他又重出江湖继续创业。这一类退休充其量只是辞职的另一个体面说法而已。
四、享乐式退休。这样做的主要是那些公司被并购或上市套现后退出的企业家,他们基本上都是“辛苦一阵子享乐一辈子”的信徒。说老实话,他们的想法很朴素,就是创业赚钱,在企业发展到达爆发点后快速离场。我的一个朋友不到50岁,创业十年把公司卖了2亿后彻底退休,之后带着太太走了150个国家;另外一个朋友赶上SP的热潮把公司卖了4000万美金,当年操控企业的手现在用来驾驭美女香车游艇飞机,据说前一阵子他也在海南―我说的不是博鳌,你懂的。
五、说退还留的“民国式下野”模式。马云史玉柱王石冯仑们的退休基本上都属于这个模式,退的是CEO这个日常经营职位,留的是董事长这个决策拍板的职位。这类退休模式有点民国时期政治人物下野的意思,熟悉民国史的人都知道,政治人物经常会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把自己置身于一个不被关注的位置上,脱离正在形成的争斗漩涡,规划一盘更大的棋。对于马云的退休,我一直暗自揣测,他到底要做一件什么样的大事呢,如果哪位有心人选择这一类退休模式的大佬们做一个跟踪采访,应该会有更多收获。
除了这几种退休模式外,还有坚决不退的。这是一群较典型的企业家群体:他们都是40年代出生,属于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他们从创办企业开始就没有想过有一天会退休。
任正非创办华为25年后还在艰苦奋斗,联想柳传志在辞去联想集团董事长时就说过,“辞职不是卸任,是为了做好联想控股,那里有更繁重更有意思的工作等着我做”。连续三年的中国首富、现年68岁的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接受《全球商业经典》采访时说:“工作就是享受,要是让我退下来,说不定明天就老年痴呆了。”对宗庆后来说,工作与生活没有界限,做人和做事密不可分,活到老,干到老―除了工作,他没有任何休闲时间。
台湾的企业家张忠谋今年八十多岁了,还身兼台积电董事长与CEO。经营之神王永庆更是92岁不退休,在巡视美国业务时病逝。在国外,除了硅谷的那些新贵整天嚷着39岁退休,还有为数众多的企业家不退休,维亚康姆CEO雷石东和新闻集团CEO默多克都八十多岁了,他们都还在整天工作而没有一丝退意。
当然,从目前来看,宣布退休的每天都在台前忙碌搏眼球,没有宣布退休的都在幕后默默工作。对退休这点事,大家也都别当真,就权当他们在原单位换了个工作,换了种工作方式吧。这好比娱乐圈的明星,高兴退出不高兴也退出,高兴复出不高兴也复出一样―他们对此都有非常精准的计算。
涌动的退休思潮
虽然马云和史玉柱们目前的所谓退休都只是辞任CEO脱离具体的日常管理,但他们的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退休言论确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且这股退休潮正从IT界逐渐向整个企业界蔓延。
最近有少数企业家在和我交流时说,早上打开电脑看到马云要退休,中午吃饭时打开电视上看到史玉柱要退休,心里想“马云是1964年的,史玉柱是1962年的,人家的企业做到那么大了都退下来享受生活,我们也都50上下了,公司也有几个亿规模了,凡事还在亲力亲为,是不是该考虑退休了”?像马云、史玉柱他们一样,“辛苦半辈子之后要享受下半辈子”。
远东控股董事局主席蒋锡培今年50岁,从1990年创业起就一直拼杀在一线,面对企业家们的退休思潮,他非常不解:参加博鳌论坛,我经常碰到年逾八旬的国外企业家,有些早已扬名世界,仍旧奔波在会场内外。而很多五十岁上下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私下里都在谈论如何早点交班退休,反差很强烈。
不在少数的企业家正当壮年时就要急流勇退,考虑退休或正在退休,这绝非国家之福。正如蒋锡培所言,国外企业家年逾八旬还在一线,国内正在主流的60后企业家们(1998年后创业,主要以IT互联网行业为主)在40-50岁上下就要退休,这是为什么?
《创业家》社长牛文文认为,这一批企业家是当今中国社会名符其实的高富帅人群,但他们和整个社会一样,似乎同样被迷茫、不安全感和浮躁笼罩,并因此出现三种情绪:第一种情绪是太苦太累。总有一些企业家英年早逝,总有一些员工猝死,这个群体似乎已经集体过劳,应该停下来松口气。很多人因此进入高富帅节奏:前半生奋斗,后半生享受。第二种情绪是“愤青”。无论读企业家的微博,还是和他们交流,经常感觉他们淤积了太多的受迫害感,这种情况全世界都少见―高富帅人群集体吐槽对社会的不满。第三种情绪是明哲保身急流勇退。中国社会存在很多问题,商业环境相当不完善,有些人为规避风险考虑卖掉公司或者移民。
不可承受之轻
中国现在的不少企业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缺乏企业家精神,他们中的多数人只能算生意人和商人,每天都纠结于把企业当猪养还是当儿子养,并没有思考做企业的真正意义和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他们创办企业的原动力仅仅是改变个人生活品质,做企业也就是一个赚钱守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能进化为企业家。在这种心态下,这些企业家们普遍兼具创一代的苦出身和富二代的享乐思维。
多数中国企业家长期处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的阶段,每天都在为企业的生存而奋斗。但在企业进入平稳期看似没有危机和挑战时,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有一只脚踏入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境地。
他们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于是从创业时的7×24(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24小时),到脱离了日常管理;他们认为要享受生活,于是开始嘲笑那些每天专注于工作看似没有生活的企业家;他们开始提倡快乐人生,于是从过去的艰苦奋斗变成了现在的游艇美女香车美酒;他们要成为镁光灯下的社会活动家,于是由过去把时间花在客户、业务和团队上,到出现在各种论坛、圈子和饭局上;他们看到了资本的力量,于是看不上赖以起家的业务,开始给自己冠以投资人的身份,美其名曰用资本撬动实业。
我的一个企业家朋友,在过去的15年里每天兢兢业业地工作,企业做得非常好。后来,他为充电去读了EMBA,发现每天除去辛苦工作外还有更多活法。很快,我发现他变了:对红酒能喝会品而且对国外的一些酒庄说得头头是道;在上海的时间多过在公司总部的时间;嘴里开始冒出来LP、PE、上市这些时髦词汇;开始热衷于去美国抄底房地产;据说还在上海有了“第二春”。我和他公司的一个副总有过一次深谈,这个副总告诉我,老板从过去见客户到现场已经上升到只看报表的阶段了。
这个描述当时就让我很警惕,做企业和开飞机不一样,后者上升到一定安全高度后就可以设为自动飞行模式。企业的经营是永远在爬坡,如果企业家不把精力用在公司上,一定会出问题的。果不其然,这个企业后来的经营出了很大问题,我这个朋友正四处救火。
李宁公司创始人李宁和Kappa创始人陈义红也是比较好的例子,李宁在李宁公司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选择退出,到香港置业享受生活。殊不知公司在之后几年里问题频出,李宁只能重新复出―但他现在还能恢复当年的创业激情吗?Kappa创始人陈义红在公司上市业务稳定后也选择了退休,最后还是感慨“经理人干不过生意人,只有创始人才能用好职业经理人干过生意人”,复出处理巨大的库存。
互联网行业的第一批创业者,搜狐公司CEO张朝阳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他回国创业奋力把搜狐做上市进入第一阵营,身处巅峰急流勇退,买游艇去度假减少工作时间并且要重活20岁。但在他经历“生命不可承受之轻“这个阶段时,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微信和移动互联网让PC互联网岌岌可危,媒体版面上报道的都是张朝阳过去的下属或者他不认识的年轻人。搜狐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张朝阳只有复出自任搜狐的产品经理,试图让搜狐重回一线。
做企业不是登珠穆朗玛峰,登上去了就成功了,做企业是攀爬游戏―你以为到达巅峰,但实际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对于企业家来说,最好的养生方式就是工作,很多人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对于企业家来说,革命是身体的本钱,如果你不革命不工作,要身体干什么―美女再好看也不过是碳水化合物。企业家的声望与财富都是企业赋予的,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离开这个企业自己什么都不是。
企业家精神的重塑
实事求是地说,企业家们无论是退休、复出还是坚持,都是自己的人生选择,都值得尊重。但我更尊敬那些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胸怀使命感,给企业界带来正能量的企业家们。
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复星20年之际选择再创业,并承诺在未来20年不提退休两个字(郭广昌今年46岁,这意味着要工作到66岁还不言退)。在接受《全球商业经典》采访的时候,郭广昌说,我想通了,“未来20年,我不提退休两个字,我一定会保持我的创业精神,我们一定有能力、有信心、有干劲把复星带上一个新的高度”。
此前,小米公司副总裁黎万强和我讲起小米公司创办的过程,让我非常振奋。一群功成名就的牛人重新做了一个公司,能够比创业公司做得还彻底,成本控制的极好,产品做到极致。在初期,包括雷军在内,全员都是6×15工作(每周工作6天,每天工作15小时)。当时我问黎万强,雷军做了金山这样的上市公司,投了非常多的公司,按理他可以做一个很潇洒的投资人,为什么还要做小米?他这么拼命工作为什么?黎万强说,雷军一直有个梦,要做一个百亿美金公司。
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也是如此,他原本可以让苏宁维持运营,然后拿出大笔钱去做资本运作与互联网新贵结盟。但他却选择亲身走一条传统与网络经济结合的路,这种自我超越的举动让他获得了广泛的尊敬。
郭广昌在复星集团2013年工作会议上说,选择退休还是再创业,这的确是个问题。有时候觉得很累,何必呢?自己也不缺什么,生活质量还这么差。“这就是所谓的世界观、价值观问题。做企业的人完全靠钱,真的很难一直保持创业冲动。光靠荣誉也不是长远的。其实真正的动力一定来自于你的内心深处,你要真的认为这样做是有价值的。”
张朝阳复出后也说:“以前我曾经认为越有钱越有名气就越幸福。但是经过这两年的闭关,我认为钱多不是幸福的保证,钱多少跟幸福没关系。我这么有钱,却这么痛苦。越有钱、越成功,如果没有管理好自己,往往更容易让你陷入精神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