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表现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散文的表现手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1

一、品味赏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富有自然美、含蓄美、音乐美,品析散文的语言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体会句子用词之美

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要寻找句子中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体会其是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如广西柳州市中考题第21题:文中3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2.体会句子修辞之美

中考试题中对修辞手法辨析的直接考查已极为鲜见,主要是从让考生分析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一角度来考查。考生在答题时只要明确句子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联系原句内容来答题即可。如广西柳州市中考题第22题: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其实就是考查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3.体会句子形式之美

散文中的骈句、散句、长短句、对偶句等句式比比皆是,这些句子的灵活运用,会使句子语言摇曳生姿,表现出强烈韵律美和节奏感,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如广西贵港中考题第19题:联系上下文,赏析划线句子“像昙花,像月辉,像一个贤良的淑女,不急不躁,端庄静美,举止有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中“不急不躁,端庄静美,举止有素”用4字短句,整齐而又有变化,音韵和谐,具有音乐美,表达作者对炊烟的喜爱和赞美。

二、分析散文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1.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5种。叙述:作者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它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具体生动的描绘与刻画。它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突出人物性格。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它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说明:作者对一种事物或一种事理的具有解释意义的话。它能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

2.表现手法及其分类

中考散文阅读中关于表现手法的题,是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常见的表现手法有下列几种: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咏物类――托物言志;怀古类――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送别类――借事抒情、借景抒情;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

三、拓展探究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2.续写

给一段话的前半部分,让考生续写后半部分。答题要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弄懂意思和要求,按照题目提供的情况、要求去写,续写出来的句子,才会顺其自然,体现内容的情感脉络。最后就是要想方设法打开思路,尽量依据文中上下句内容进行创造性地想象。如广西南宁市中考第25题:“我”和弟弟的秘密被父亲轻描淡地揭开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请扣紧文章的最后3段,以“我”的口吻给“父亲”写一段话,直抒胸臆。

3.体会感情

体会文章里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也是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答题要点:从重点句中去体会;从关键词语中去体会;从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中去体会;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去体会;从标点符号中去体会。

4.启示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2

一、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兼有抒情。这类散文要求有真实感。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感情为主,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这类散文具有空灵飘逸的特点。议论性散文的说理往往借助事理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来进行,表达方式以抒情、议论为主,文学色彩很浓,但又不同于议论文。这类散文以议论文的框架,散文的笔调呈现作品,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二、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先抑后扬(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联想、想象、以小见大、卒章显志等。

三、散文的线索

散文通常以人、事、情、物、时间、地点为线索。如何寻找散文的线索呢?首先应注意标题,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其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词语,这些也提示了文章的线索。再次注意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情的进展、人物的活动、感情的发展、一线穿珠的物件。最后注意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它们对文章的线索也起到了提示作用。

四、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主题。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把握散文的主题:1.概括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情感,从中找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2.找到文章的中心句、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五、散文的表达方式

1.记叙是叙事性散文中最基本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做的叙述和交代。它的作用是令读者了解故事情节,交作背景、人物等。

2.描写是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人物描写主要是考虑外貌、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有关细节描写也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3.抒情是散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它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则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4.议论是散文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中的议论句起着明析事理,点明所叙之事的内涵,提示或深化文章主旨,画龙点睛之作用,使文章更加鲜明,深刻。

六、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的特点: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优美、凝练。

七、常见考点

1.整体感知

(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写作意图、作者的写作思路的把握。归纳为三点:文章写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

(2)散文的结构分为:总—分—总,分—总,总—分等。

2.品味语言,分析词语

(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考题形式: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解题思路: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分析词语的含义。“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判断词语语境含义。

答题格式:词语的原意+语境含义,这个词原指……这里指……

(2)词语的表达作用。

考题形式:加点词在句(文)中的作用或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有时要考虑词语对描写的景物、意境所起的作用或对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有时还要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

答题格式:原义+语境义+表达作用,这个词原指……这里指……在文中起到了……作用。

3.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及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通常找动词、形容词或者副词)。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这时我们不仅要分析句子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还要分析该修辞手法的作用。含有哲理性的句子,我们不仅要分析关键词的表层含义,还要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双关含义。

(2)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角度入手:

从内容的角度分析:概括句子在内容上写了什么。这类句子往往起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作用。

从结构的角度分析:句子起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设置悬念等作用。

4.散文中描写的作用

(1)肖像、神态描写的作用: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动作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3)心理描写的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散文中的景物描写与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同的。答题时,重点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答题模式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主题)。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3

一、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散文的线索

散文“形散神不散”,因此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的过程中,须要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抓住作者的写作线索,在散文灵活的句式和结构中找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涵。为了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标题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作者意图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揣摩和理解标题的意义。其次,散文的开头和结尾须要着重理解和思考。作者往往采用开篇点题或者结尾总结的方式进行论述,因此理解开头与结尾就显得非常重要。再次,散文中的过渡句也是把握文章线索,理解文章结构的关键因素。散文不似其他文体结构严谨、工整,作者往往通过看似行云流水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需要学生在文章中把关键的过渡句找出来,着重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如在讲朱自清的《背影》这一课时,教师要让学生着重理解作品开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独立一段,用短短24个字将作者心中对父亲的怀念和爱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开篇点题,与题目《背影》相呼应。在作品的最后,作者再次提到了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首尾呼应再次点题,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感受散文的魅力

优秀的散文作家往往能通过不同的语言风格来表达散文丰富的内涵。散文的语言清新自然、亲切随性,富于美感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散文的语言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细细品味散文语言的美感。对于使用精妙、比喻生动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细回味,体会作者对词语强大的驾驭能力。

如在朱自清的《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一句表达十分精妙。作者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天万物复苏,小草生长出来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作者通过“偷偷地”、“钻”这些词语赋予小草以生命,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无限喜爱之情。在《春》这篇散文的最后,作者通过将春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美丽、活力和生命力,并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三、感受散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散文最精彩独到之处莫过于其营造出的意境。意境是指由作者通过多种手法营造出的一种表达作者思想的情境。除了文字的优美和语言的丰富之外,散文营造的唯美意境也是散文的一大亮点。

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作者通过对月、青雾、荷塘这些景象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幽深而静谧的氛围。作者通过营造这样安宁的意境来表达自己“不平静”的心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散文意境地讲解时,切记自说自话,在讲台上死板教条地向学生讲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请部分学生朗读课文,让其他的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体会作者所描写的景色,感受作者营造的意境。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讨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培养对语言和文字的感受。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4

二、命题解读

【考点解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级)

(1)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C级)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级)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4.探究(F级)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情分析】

散文在过去多年的考查中一直占据着绝对分量,小说作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阅读中读得最多的文体,由于受考试时间、试卷长度等的限制,从2011年才开始涉及。

据考查,2005~2010年连续6年均考散文,2011、2012年考小说,2013年高考不排除继续考小说的可能性,因此,今年的复习备考,小说阅读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未雨绸缪。

【考点】

小说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着重从小说整体构思、贯穿线索、社会环境等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突出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强调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三、命题设想

1.严格遵循《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考试说明》

按照考点顺序依次命题,做到考点知识全覆盖。

2.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如,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结构的作用、主题的探究等将作为二轮命题的重点。

3.注重选材

用作考试命题材料的小说常选用比短篇小说更短、容量更小、人物更少、情节更单纯的“小小说”(即“微型小说”),这类小说将是小说考查的重点对象。另外,也可能会选取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一个片段、某一个情节或某一个场景进行考查。

试卷阅读材料的选择,应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特别是近年发表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更是选材的重点;题目设置上以“3主+1客”为主,适当兼顾“4道主观题”的形式;认真做题,反复考虑,设置出准确而规范的参考答案;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交替考试,侧重小说阅读;重点关注本省名校联考题、地市级模拟卷。

四、备考建议

认真研读《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考试说明》。

1.看题型示例

题型示例既是对上年经典题型和题目的回顾和肯定,也是对下年考查内容和形式的明示或暗示。

2012年是2散文+1小说,2013年是2小说+1散文。说明小说的分量在加重,复习备考中应引起重视。

2.看高考试题(2011-2012年江西高考卷,参考其他省市高考卷中的小说阅读题)

(1)题目采用“三主一客”的形式;侧重考查的能力层级有C级、D级、F级。(B级只出现在2011年多选题的个别选项中)

(2)主要在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写作手法、艺术效果以及探究上设置考查点。

(3)客观题。多侧面、多角度、综合性(主要包括情节、形象、环境、主题、表现手法和艺术魅力等方面,尤其侧重艺术手法和艺术魅力)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鉴赏评价的能力。

3.看评分细则

从评分细则中获得答题启示,有利于培养学生依分据点作答习惯的养成。

4.用好教材

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备考以教材为本;研究教材和高考的关系,提高对教材使用的实战效果。加强诵读,熟悉内容;揣摩借鉴,迁移拓展;借助教参,补充知识。

教材练习对备考具有“导向”作用:①题型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②练习的提问方式对高考备考具有借鉴作用。③练习的答案模式对高考解题具有指导作用。

5.多做题,通过做题强化、夯实基础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5

行文思路类

1.行文思路(或结构)

考生解答这类试题,可以先把握段落大意,再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一般从结构、内容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作答。

【典型考题】(2013年高考重庆卷第16题)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考生根据贝尔蒂做了哪些事情,依次概括即可,切忌遗漏要点。

【参考答案】(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2.行文表达作用类

解答这类试题,考生应该从分析内容和结构的角度作答。

【典型考题】(2013年高考福建卷选做题甲类文本第14题)“鳞是鱼的瓦,甲是兵的瓦,娘是我们家的瓦”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注意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要点)①结构上,收束上文,点明瓦的保护功能。②内容上,强调瓦对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人们对瓦的依赖与敬畏之情。

词语句子理解类

1.理解词语含义

弄清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分析表达作用,概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典型考题】(2013年高考浙江卷第11题)第四段中“铁牛”“拖拉”加上引号,有什么特别用意?

“铁牛”指耕地用的拖拉机。拖拉机在水乡田里却发挥不了作用,反而陷入要水牛“拖拉”的尴尬境地。

【参考答案】①起强调的作用,旨在引起读者的注意。②“铁牛”与水牛形成对照,突出拖拉机被“拖拉”的尴尬,有揶揄、幽默的意味。

2.理解句子含意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典型考题】(2012年高考湖南卷第15题)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

考生要在仔细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意思的基础上,抓住“沉静”和“啮碎了自己的心”,由表及里地发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内涵。

【参考答案】①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②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

人称类

这类试题要求分析、鉴赏人称运用的诀窍和规律,考生可以侧重从表达作用的角度思考作答。

【典型考题】(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17题)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运用第二人称,可以使文章语言自由、灵活,具有亲切感、真切感,便于作者和所表达的对象进行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参考答案】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归纳要点类

考生可以根据以下三种情况对全文内容进行概括:①概括某些原因。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找全,答案要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②围绕标题关键词语进行内容概括。③概括文中作者的多种情感。多种情感,指的是对不同的人、事、物表现出的不同情感,或是对同一人、事、物的前后情感变化。

【典型考题】(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19题)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的哪些特点?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考生可以利用文中概括性强的词语来概括西湖的特点,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自己去概括,但要特别注意概括的精炼性和全面性。

【答案要点】①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②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③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

技巧分析类

考生应该辨明语句运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分析其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要清楚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

【典型考题】(2011年高考湖南卷第15题)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

考生解答此题,首先应了解文章首段所起的作用,如照应标题、引起下文等。作者在第一段着力描写云雀飞动的形态,为下文引出作者想“飞”的欲望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①描写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活;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

文章标题类

考生答题首先要联系情节,比如情节的开展就是围绕标题中的某词进行的;其次要联系中心,简要说明它如何体现文章的主题。

【典型考题】(2013年高考四川卷第17题)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塔里木河是一条“负重的河流”?

“负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考生结合选文对本词进行合理解释是答题的第一步,即负担重任。其次,考虑“负担重任”的表层与深层含义,深层含义肯定涉及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①塔里木河身处沙漠,不得不与沙漠进行长期的坚韧的较量;②塔里木河给沙漠带来生命与文明,却又不得不亲历文明的衰落;③塔里木河的奔腾和消失承载着人们的热爱、恐慌等复杂情感,引发了沉重的思考。

此外,散文阅读题还设有探究题,限于版面,本文不再赘述。

(作者单位:湖南沅陵县一中)

(责任编校/曾向宇)

想学习更多散文阅读的知识吗?请注册登录《高中生》·高考网——

1.《散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很多考生回答散文阅读题的情况不理想,究其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考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二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考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请注册登录.cn)

2.《散文阅读中表达作用题的类型及解法》

散文的表现手法范文6

1.学会品味散文语言的方法。

2.学会准确表达语言的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培养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就要认真揣摩文章的语言,准确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通过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我们深深爱上了这位树中的伟丈夫,从他的身上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那么,在这篇散文中你喜欢的语句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并在旁边作批注,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二、学生活动,全班交流。

1.交流时,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如:(1)高原景色的描写:

重点词语: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使人有雄壮、伟大的感觉。

体会作用: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的天地,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以此来衬托它坚强不屈的性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为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蓄势。

(2)四个反问句,形成排比的句子。

作用:运用反问、排比的修辞手法和象征的表现手法,层层递进,使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气势恢弘,展现了比前文更为廓大深远的精神境界。

(3)第9段:楠木——白杨

作用:运用对比来进行反衬,进一步强化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深化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在对比中突出白杨树的品质,显示作者自己的立场态度。

2.总结方法:学生说说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品味。

3.教师指导方法,结合课件演示。

品味的角度:

语言的精当:生动、准确

修辞的巧妙:排比、反问、设问、拟人、比喻、对偶、夸张、反复

含义的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中心

结构中的作用:铺垫、照应、过渡、线索

表现手法高超:对比、烘托、象征、讽刺、幽默

三、回顾旧知,加强品味。

1.在学过的散文中,有哪些精彩的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说出你是从哪个角度进行品味的?(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补充: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2)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在这特定的环境下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

四、关于语言组织:

1.师:中考中常会涉及语言品味的题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品味语言,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品味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来呢?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语言的组织。如:2003年南京中考卷《丁香赋》中的题目:

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对于这个题目,同学中有这样两种回答,你们认为哪种好呢?为什么?

学生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特点。(过于概括,不够具体。)

学生二: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的轻盈、繁茂和艳丽的特点。(指出了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和在具体语境中的特定作用。)

2.学生小结:回答问题时,语言组织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不能太概括,应具体。要做到:

明确品味的角度

结合具体的语境

指出特定的作用

五、牛刀小试,练习反馈

上一篇祝酒词大全

下一篇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