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1
这几年,笔者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过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大量课堂观察,梳理出了教学设计中的典型问题和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经过多轮实践论证,提炼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现把这些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供一线教师交流、参考和反思。
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结构层面问题
(1)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机械填充已有教案结构。
(2)教学设计思路不清,教学过程没有内在逻辑。
(3)教学设计看上去很美,不能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
2.教材处理和教学目标确定问题
(1)没有真正弄清楚这节课到底要教些什么、学生应该有哪些方面的发展。
(2)唯教材是论,不敢或不知道如何对教材进行处理。
(3)没有根据学生基础和需求对教材进行适当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或整合。
(4)对本课要教什么、怎么教不明确,导致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定位发生偏离。
(5)三维目标层次不清晰,文字描述抽象、泛泛而谈。
3.教学方法选择和设计问题
(1)没有真正理解“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层学习”、“自主学习”等方法的本质涵义,只是觉得这些方法“理念新”、“时尚”,具体在课堂实施时却偏离方向,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的选择没有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好”等角度出发来选择教学方法。
(4)个别教师根本没有思考过“教学方法”这个问题,上课采取放羊式教学,把任务布置给学生后,教师就撒手不管,让学生“自生自灭”。
4.教学内容设计问题
(1)教学设计关注了教师的教,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对学生思考、体验、自我认知设计得不够。
(2)对一些操作想当然,没有精心备课,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教师自己并没有认真操作,从而缺少了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估,导致教学内容不够精细。
(3)教学导入如同“鸡肋”,可有可无,没能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动机。
(4)教学环节连接生硬,没有“软着陆”过渡,也没有形成知识逻辑。
(5)忽略对教学细节和课堂管理等的考虑和设计。
5.课件问题
(1)课件设计华而不实、喧宾夺主。
(2)PPT代替学生思考,留白的空间和生成性不够。
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没有清晰的课堂逻辑和执教思路,教师教得糊里糊涂,学生听得糊里糊涂。
(2)学生看似完成了一个个任务,实质并没有真正建构知识。
(3)课堂中学生并没有获得持续性学习支架,也没有学习方法的自然形成过程。
(4)教师讲得太多,把学生当成被不断灌输的容器,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教学没有取舍,没有生成,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还在拼命讲。
(5)教师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操作,导致学生懒得思考,体验和实践时间过少。
(6)追求教学形式,忽视实效。
(7)学生学习兴趣不大,教学效率低下。
(8)“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分层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流于形式。
(9)教师无效语言太多,问题表述、课堂语言不够清晰简洁,无针对性,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
(10)教师成为一个PPT播放者。
(11)部分教师采取“放羊式教学”。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
到底该如何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以下的实施流程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开展教学设计。笔者建议教师们按照实施流程中的十二个步骤认真开展您的教学设计。刚开始实施时也许您会觉得烦琐,或者当您遇到问题时,您试图略过一些步骤。这时,请您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只有经历痛苦又丰富的思考和科学的实施过程,您才能真正感受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实质,体会到学生发展的幸福感。
当然,您在具体备课时不一定要把每一步的推进过程都写下来,您可以用这样的思考路径,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来理清思路。当然,这十二个步骤不是完全顺序执行,在思考、设计过程中往往需要循环往复、综合起来统筹考虑,需要教师通过不断推敲、反复论证、多重积累,最终理清思路,形成科学高效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确定教学设计起点
拿到一个课题要开展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该做什么?建议大家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了有什么用?二是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三是这节课中,我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怎样的发展?
第二步:处理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
深入研读教材,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这节课中什么内容对学生是有价值的?二是学生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什么内容上?三是什么内容对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次审视教材,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问题,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整合等,从而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以学习新知识的方式重复学习。
第三步:制定教学目标时,各维度应思考的问题
知识与技能(学什么)。即学生要了解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学生要理解的核心知识和重点掌握的技能是什么?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怎么学)。即创设怎样的学习体验环境,用什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学生应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才能逐步深入地获得新知、掌握技术、形成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建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感悟、怎么体验、怎么培养态度)。即这节课学生能体验、感受、感悟到什么?这节课能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什么态度?这节课可以塑造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这节课能培养学生什么兴趣?
第四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考虑的问题
第一,这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第二,这节课中,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
第五步:确定教学方法应考虑的问题
要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学、主动地去学?用什么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学生被灌以知识?用什么方法去突破学生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看似学生都会的内容,采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原先知识结构的不足?如何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这节课的意义和价值?
温馨提醒:选取的方法不要流于形式,应真正能提高课堂效率、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第六步:建构教学过程总体逻辑结构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执教思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握和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在思维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对于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结构不良的知识”,则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
基于此,首先请教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应通过“什么样的素材或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二是怎样的教学步骤能推进学生逐步理解知识、主动参与课堂、实现意义建构?三是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头脑里应形成怎么样的知识逻辑结构?
建议可通过以下四种教学过程总体逻辑建构的方法来理清上课思路——
(1)串行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挖掘知识点之间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序列问题或任务把知识点串接起来,学生在对一个个自然产生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和探究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理解和意义建构。
(2)螺旋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通过“入境→出境→再入境”的教学模式,螺旋式递进、呈现知识序列和维度,使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入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任务,明确初步的知识。出境是指离开刚才特定的情境,提炼、总结出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再入境是指学生在这些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的支撑下再在新的情境中独立地完成任务,进一步梳理和稳定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网格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点之间序列关系的基础上,精心构建一节课的整体逻辑,把它作为一级网格,再把组成一级网格的各逻辑要素分解成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次级逻辑网格,依此类推,逐级分解,以多级网格体系推进学生全覆盖建立知识结构,并在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支撑下独立解决问题。
(4)并行逻辑结构路径建构法
核心思想:以开放性任务为明线,把课堂的知识点内隐在任务中,每个学生按照各自对任务的理解,齐头并进,殊途同归,完成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个体体验中,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交流中,在一个“学生教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优化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跨越式发展。
第七步:教学设计撰写
根据前面对各个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过程总体逻辑思路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素材、整理学生任务。
第八步:教学设计完成后建议反思的问题
(1)这样的执教思路是否足够清晰?在课堂实施时学生能听明白吗?
(2)我会不会讲得太多?学生会不会思考得太少、动手得太少、体验得太少?
(3)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吗?这样的设计是否会代替学生思考?
(4)学生上课时会感到愉悦吗?有兴趣吗?
(5)这样的设计在课堂实施后,学生能否用所学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6)我有没有非常认真地操作过所有的课堂任务?
(7)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估到了吗?
第九步:完善教学设计
根据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课件和学生任务。
第十步:上课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
第十一步:课后反思供您参考的问题
(1)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学生上课兴趣怎么样?他们有没有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主动学习?
(3)学生出现的哪些问题是自己预设不足而导致的?
(4)各环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5)课堂的结构、任务的设置、时间的分配是否需要调整?
(6)哪些细节问题因为没有考虑到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浪费学生时间?
(7)哪些学生没有完成任务?原因是什么?
(8)知识点讲解、语言表述等是否简洁、清晰、易懂?
(9)课堂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十二步:形成教学设计终稿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2
教育是求实创新、跨越争先的基础工程——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描绘教育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访牡丹江市教育局局长、党委副书记关强
为实现林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伊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兆君在全市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摘要
全省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摘要)
新闻纵横
小小的冰场 大大的梦想——记七台河市新建小学校长李苏华
边疆教育的“领头雁”——记绥滨县忠仁镇中心校校长张尧运
汗水化甘霖 爱心织彩霞——记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张晓霞
因为爱——记七台河市第一小学教师丹
幽兰飞香远 浓情润心田——记七台河市茄子河区新富小学教师王立丽
阳光下的微笑——记鹤岗市南山小学音乐教师刘亚茹
教育无小事——记青冈县人民小学教师蔺英兰
24年,爱润无声——记双鸭山市特殊教育中心教师宋其兰
用爱心与智慧耕耘——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局直小学教师李燕
不急开药方
我们教语文,我们在教什么?
刍议阅读教学中的“多”与“少”
“重叠问题”教学纪实与反思
作业也是一道风景
真正的成长,始于真正的反思
教育部“七彩语文杯”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赛程介绍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纪实与评析
痴恋 历练 锤炼——参加“七彩语文杯”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的感悟
躬行修省自觉浅 重剑无锋斯有真——南京参赛话修宝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整理复习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如何定位三角形稳定性”教学的网络研讨——黑龙江省小学数学第二届网络教研合作体说课大赛网络研讨片段撷取
系列活动 深入研究 有效推进——鹤岗市小学语文学科“典型课例”课题研究活动
开放课堂 激活思维——北师大版“简单分数比大小”教学中的亮点与反思
《锡林郭勒草原》教学设计
《学会看病》教学设计
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四法
激活数学课的前3分钟
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植根于学生心灵的生命与感情教育
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有效策略
转化“差班”的几点措施
高质量的教育与名优教师团队
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校
凝心聚力 任个性张扬——哈尔滨市经纬小学语文团队成长侧记
执著、快乐、幸福——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数学团队成长侧记
情动辞发 文以入情——《一夜的工作》教学纪实与评析
轻轻松松地教 快快乐乐地学——《美丽的丹顶鹤》教学纪实与评析
创设开放的课堂 闪现思维的灵动——《桃花心木》教学纪实与评析
《生命 生命》教学纪实与评析
品语言 悟情感 促体验——《世界上最美的是什么》教学纪实与评析
训练扎实 有机延伸——《小壁虎借尾巴》教学纪实与评析
让生命绽放光彩——《军神》教学纪实与评析
设疑激思 逐层深入 促进学生“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广角——解决问题”教学纪实与评析
动中感知 乐中体验——“找规律”教学纪实与评析
活动中思考 操作中学习——“人民币的认识”教学纪实与评析
把握算法优化的时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纪实与评析
运用多种感官 促进学生数学化学习——“克和千克”教学纪实与评析
激发自主学习 融入生活实际——《I Like Spring》教学纪实与评析
巧设情境 联系生活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In the Bathroom》教学纪实与评析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高中 历史教学 情趣 设计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因此,在历史教育中,学生的态度、愿望、激情和学习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 [1]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如何让课堂上的主角演好,成为了退居“导演”地位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要让“演员”(学生们)入戏,就要给他们创设一个平台,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如何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呢,我认为创设充满情趣的课堂,不适为一个好的途径和方式。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这种学习的愿望只会伴随学习中的成功而来。”[2] 因此,高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求知愿望强烈、充满学习激情的情趣课堂,这也是每一个有责任的历史教师对课堂的不懈追求。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情趣,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教师在执教公开课时是不愿意教授思想史的,因为很难出彩。下面我以《关注人类发展的新探索——的诞生》,为例谈一下我在创设情趣课堂上的一些尝试和认识。
一、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常常看到在一些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样子,而每当这个时候,教师就会抱怨,说学生的基础差,主动学习意识差等等,却很少有教师躬心自问自己在教学中是否缺少激情。因为作为青年学生,可能缺少基础,也可以缺少习惯,但就是不缺激情!那么为什么学生会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表现的无精打采的样子呢?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一语道破天机:学生这种冷漠态度的原因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本人在工作中缺乏热情。”[3]主要是教师没有点燃他们的激情。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也指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4]这就是说要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激情,首先教师自身必须有激情。如我在本节课的导入中,说了一句发自肺腑的话:“同学们,充满朝气的你们真好啊!”我看到学生们听到这句话以后,在回答问题时是铿锵有力的,充分显示了年轻人的朝气。不仅如此,我在整个一节课的教学中时时都保持着昂扬的激情。既然学生的激情也被点燃,想不让学生情入历史也是很难的事情。
二、推陈出新,整合教材——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
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 [5]因此,卢梭进一步指出:教师应该“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学习愿望的办法。”[6]在教学中经常看到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完全按照教材体系进行设计,没有从根本上对教材进行整合。而学生在对教材自学之后,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对教材重新整合,势必造成学生对本节教学内容产生审美疲劳,乃至熟视无睹,因此,教师应该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多角度的整合,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因为“新”则“奇”,“奇”则“趣”。这样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学生寻求知识提供动力。如我的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套路:条件——内容——意义来讲述,而是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四个篇章:现实篇:走近马克思——关注当时现实中的人、探寻篇:走近马克思——拯救当时现实中的人;硕果篇:走近马克思——谋求人类幸福发展的宣言;感悟篇:走近——感知伟人等四个篇章。在本节内容整合中,我紧紧围绕一个核心“人”展开,其实关注人、关心人、关爱人,一切以人为核心,谋求人类的幸福,正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和最伟大之处。这就是马克思在其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所说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的伟大理想。经过这样的整合充分体现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科学的一大特点——以人为本。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了全新的视觉冲击,极大的激发和调动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实现了学生主动神入历史学习过程,效果自然高效。
三、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 [7]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如何做到这点呢?
第一,利用新材料创设情景。如我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图片材料“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生活”如图一:
文字材料“材料一,19世纪西方工业化的初期,工人的劳动时间,有的每天长达18小时。英国的工厂中,曾经有70%是女工和童工。8岁女孩萨拉是高沃煤矿通风口的值班工人:“我早晨4点钟有时3点半就起来……我喜欢唱歌,但在黑暗中我不敢唱……我希望上学,不想待在矿坑里。” ——《全球通史》。
图一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生活
材料二 这些工人工资几乎总是只够勉强糊口……工人住宅到处都规划地不好,保养地不好,通风也不好,潮湿而对健康有害……衣服一般也是最糟糕的……食物一般都很差,往往几乎不能入口…… ——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同学们再现了19世纪30、40年代工业革命后欧洲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的历史情景。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阅读材料的过程,就是神入历史情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
第二,利用问题创设情景。如在本节课探寻篇:走近马克思—拯救当时现实中的人教学中我在出示了材料“这次变革(工业革命)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幸福、更合理、更富有自尊心的社会,相反,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之后紧跟着提出:“那应该如何拯救现实中受苦的人,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他们的发展谋取幸福呢?马克思开始了思想深处的新探索……”通过这一设问很自然的把学生带入了探究问题的情景中了。
四、让学生充分展示——突出主体地位,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展示可以为学生提供了体味成功的平台,学生通过展示可以获取成功的愉悦,通过展示还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激励,互相竞争。因此,要使课堂充满情趣,就必须为学生的展示提供多种机会。我的这节课上,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不仅有学习成果展示,更有学习方法和探究途径的展示。首先,通过学生到黑板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展示了学生课前对教材内容的自学成果,接着学生讲解为什么要构建这样的体系,又展示了思维过程和学习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与快乐,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信。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还通过小组问题探究,在本课的教学到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要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候,我设计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在组内进行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的代表进行发言。通过组内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集合了小组成员的智慧,活跃了课堂的氛围。
五、教学设计贴近学生——升华情感体验
“学生素质中最重要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人格以及责任心等品质的培养都是在体验过程中实现的。”[8] 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主要的途径是需要通过体验才能实现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有必要为学生的体验创设一个适合的情境。最能激发学生体验的情境就是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但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很难在教学中进行历史的实践,因此最大限度的把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就成为帮助学生实现情感体验的最好方式了,我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典范。在本节可的伊始,我就通过展示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17岁在中学毕业论文选读,“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是默默的,但她将永恒地存在,并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提出问题:马克思的伟大理想是什么?为了实现其理想做出了怎样的探索和努力?并自然的提出紧贴学生实际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的人生理想是什么呢?又该如何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呢”在课的结束部分,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假设自己来到马克思的墓前,以一位当代中国中学生的身份,站在今天的时代高度,联系中国现实,谈谈自己对目前人类发展的看法和做法。”从而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上是本人对创设高中历史情趣课堂的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和认识,可能还有许多不成熟,甚至不正确的地方,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追求,就一定能达到新的高度,高中的历史课堂也将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肖勇译.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77
[3](苏)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59
[4](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
[5][6](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商务印书馆.1978.215、236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4
一、教学意图实现的基础
当我们捧着《品德与社会》课本进入课堂,面对着学生想实现自己的教学意图时,我们的直接依据是什么?不是教材,而是一份教学设计。因此,可以认为一份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意图实现坚实的、最直接基础。而教学设计的基础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正是对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精雕细刻。
新课程背景下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从更宽泛的角度理解“以人为本”,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不仅包括“以生为本”,实际上也包括了“以师为本”。 “以生为本”是指我们的教学必须依靠学生的实际,建立在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把握上面,这样才能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而“以师为本”则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与教学习惯,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教得得心应手,教学意图的实现才成其为可能。从这一点上讲,“以人为本”与对教法与学法的研究是呼应的。
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是基于教学实践,指向教学艺术的策略。在目前品德与社会课堂上,诞生了诸如谈话式教学、情境体验式教学、活动导学式教学、自主发现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等。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具体有哪种方法在课堂上实施并无固定的程式,关键要看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通常情况下,教师都是根据教学内容会预设某一种或者某几种教学方法,也有时候教师会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即时决定采用某种教学方法。
理论是灰色的,唯实践之树常青!下面,笔者就结合实例,谈谈自身的一些做法与思考。
二、教学意图实现的实例分析
实例一,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这样一部分内容,其立足于教育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立足于培养儿童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分析教材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教学内容其呈现方式往往是图文并茂,有时甚至图画多于文字。
笔者认为,像这样一类的知识内容,应当在研究了教材与学生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上的插图进行识读,用插图刺激学生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情境之中进行体验,以产生直接经验,然后小组合作进行经验交流。在这样的情形中,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感觉接受直接刺激,从而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有可能生成良好的对学习与生活的认知,这种认知内化后又可以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丰富学生的社会认识和内心世界,健全学生的人格,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的教学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教材图片不足,则必须通过补充图片的方式来实施有效的刺激。
以江苏科技出版社《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从一滴水说起”知识的教学为例。上课之初,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张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蓝色的呢?”有学生能够答出:“是因为地球的百分之七十都被水覆盖了。”教师继续问:“既然地球上有这么多的水,为什么还说我们是一个缺水的社会呢?”这时有学生会说:“因为海水不能吃。”在简单地解释了为什么海水不能直接饮用之后,本课进入主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懂得节约用水,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图片刺激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体验:让学生分别充当剧烈运动后的运动员、高温作业下的建筑工人等,在设计的一个简单情景剧中感受没有饮用水的滋味;然后将学生分组,让他们罗列出身边浪费水的现象。通过两方面的对比及教师的及时点拨,学生就能感受到在生活中不能浪费水,而应该节约水资源,教师的教学意图也由此达成。
三、教学总结与反思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5
童年题材课文的教学,教师要以童心走进童心,丰富情感体验。本课教学,要引导学生以感恩之心去体验作者的感恩之心。让学生在以后的岁月中怀着感恩之心成长。
教材简析
童年是美好的。能在童年阶段遇上一位好老师更是幸福的。本课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回忆自己的启蒙老师的文章。全文叙述平实,情感真挚,充满了浓浓的感恩情怀。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通过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学会用感恩之心看待事物。
教学流程
一、“引人入胜”――明“教诲”之实
1 破题开篇,启动美好的回忆。同学们,在你们的记忆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最喜欢他什么?
2 直奔重点。对比理解。
(1)通过预习,你认为文中的“我”最难忘田老师的是什么?(故事教学法)
(2)想想你们一年级时老师是怎么教学这一课的?对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一种教学方法?为什么?
(3)品读重点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引人入胜”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个故事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得娓娓动听吗?)
设计意图 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一形象的第一个层面的解读。本环节以学生喜欢的内容人手。直奔田老师故事教学法这一最有趣的内容。而后采用对比。再次紧扣重点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了解田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故事教学法。
二、“春雨点点”――悟“教诲”之质
1 田老师的故事启蒙让年幼的“我”有哪些收获?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再读故事教学法这一部分。各抒己见。(学生联系故事,明白可以学到知识,体会到快乐,明白做人的道理,爱美护美懂得保护环境等。
2 品读重点句: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从“上千个故事”中,我们懂得了什么?
(2)为什么这里要用“春雨点点”作比喻?滋润着我的到底是什么?再次引导学生体会教师教学之道背后的深刻内涵――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设计意图 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二个层面的解读。这个环节承接上一环节。体会“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明白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不仅仅有知识的教学,还有人生道理的启蒙,同时也感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三、“恭恭敬敬”――感“教诲”之恩
1 教师简介作家刘绍棠的简历。了解刘绍棠在文学上的成就。
2 品读重点句: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回读全文,搜索田老师对“我”的文学上的启蒙是什么?)
3 联系课文体会:(1)他口才、文笔都很好――像田老师那样有丰厚的文化积累。
(2)编写故事中体现出来的想象力、遣词造句、做人道理的渗透等诸多功能――像田老师那样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表达水平,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3)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像“我”那样用心、专心。才能学有所成。
4 体会“恭恭敬敬、行礼”以及文章题目“师恩难忘”表达出来的对田老师的敬意。
5 说话练习:田老师。我忘不了
设计意图 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三个层面的解读。体会到一个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同时把作者对老师的敬意的表达与传递作为本环节的重点。至此揭示了本文的题意“师恩难忘”的真正内涵。
四、“百年树人”――唤“教诲”之师
1 品读重点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结合本课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 回忆曾经教过你的老师,想想你从他们身上受到过哪些教诲?
3 说说在即将到来的教师节里。你想怎样向老师表达你的一份敬意?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课文的提升环节。借助田老师这一形象,呼唤更多名副其实的好老师。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范文6
关键词:学本课堂;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8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27
学本课堂是促进学习者和谐成长的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是实现学习者的自我教育,能够使学生和教师潜能得到挖掘、智力得到开发、思维得到发展,每位学生和教师都能够释放出无限的正能量。
南京师范大学杨启亮教授说:如今的教学太浮华,几乎见不到天然去雕饰的朴素了。基础教育教学,只是些最基本最浅显内容的教学,它不必太精致,不必过分包装,不必把简单的东西弄得很夸张,循教学之自然,方能轻松与和谐。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笔者认识到化学教学作用的对象是学生的生命和心灵而不是智力和技能,因此,教育就是静等花开的声音。
探究式学本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自然的思维发展为序,充分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方法递进性地展开学与教的活动,学生活动设计包含三个环节:
环节一:科学预测,类比探究――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循思维之根
环节二:问题生成,个性探究――促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思维之花
环节三:完善认知,应用探究――助学生自我发展,升思维之质
下面就以苏教版高中必修《化学1》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第二单元的第一节“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设计为例谈一谈我对此的理解。
一、教材内容分析及学习目标确立
“金属钠的性质及其应用”是在学习了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的基础上第一个学习的典型金属元素,通过钠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其他金属元素的方法,以期达到无为之教。因此本节课学习目标确立如下:感悟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学会运用科学的研究物质的方法来探究钠的性质、保存、制备等基础知识;通过问题探究来感受化学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增强思维的全面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让文本知识更具活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己有的经验、已有的方法基础上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学生己有的认知:初中化学已经初步接触了金属镁、铜及铁的部分性质;己有的经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记忆与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物质的分类与转化观念;己有的方法:分类研究法、原子结构研究法、比较法及实验研究法等。基于这点,本节课适合采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三、学习过程设计
1. 教学环节一:科学预测,类比探究
[教师活动]:展示镁条、铁片、铝片、铜片等几种金属,并引导学生回忆金属活动性顺序,引出本节课准备研究的物质--钠。
自主回顾:从前面学过的专题一中你学到了哪些研究物质的方法?
[学生回答]物质分类研究的方法、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微观结构研究的方法。
类比预测:根据上述方法,请对钠的性质作出合理预测,填入表中(表略)。
实验探究、基础认知:根据你的预测,结合自己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参照提供试剂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对预测进行评价。
[学生实验]完成金属钠的切割及观察颜色变化。
提出问题:刚才是直接切开看的,是在常温下迅速就被氧气氧化了。那么我们在学这个(举起一根镁条)的时候,是点燃的,好我们也来试试。用镊子从瓶中取出一小块钠,放在自制的易拉罐底部。准备点燃酒精灯(此时老师突然提出:我忘带火柴了,有办法吗?)
接着用滴管里的水滴在包有一小块钠的酒精灯焰心上,酒精灯就立即点燃起来了!
学生兴奋地观察实验过程,此时顺势引出过氧化钠:2Na+O2[=]Na2O2(淡黄色)。
设计意图:一开始用学生熟悉的常见金属引入课堂,能适度引起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生联系,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对专题一中研究物质的方法回忆,引领学生能经物质分类的观念来认知物质;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进一步认知物质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学生有了新的研究点,同时也以“滴水生火”的小悬念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出化学变化的实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教学环节二:问题生成,个性探究
[过渡]同学们还预测了其能与酸、盐溶液反应,请同学实验验证一下。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完成金属钠与盐酸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过渡]刚才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有没有生成红色的铜生成?这与预测是不符合的,为什么?
[学生回答]钠先和水发生了反应。
[过渡]那怎么想到钠肯定和水反应了呢?你怎么知道它活泼的?经验告诉我们?
[学生回答]钾、钙、钠、镁、铝、锌、铁、锡……
[教师讲解]对,这就是他的经验。因为钠还排在镁前面呢。同样,你再看看,生成了氢氧化铜,从元素的角度是否你也能说明钠肯定跟水反应了?否则哪有氢元素和氧元素呢?
[学生实验]学生完成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交流讨论实验的认识并归纳总结钠的性质。
[教师引领]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钠漂浮在水面;游来游去;反应完后加入指示剂指示剂,变成了红色;钠反应得非常剧烈;烧杯内温度有变化;钠熔化了(师:看见融化了,然后贴到烧杯内壁上了);听到放鞭炮的声音;上层先是红色,下层还是无色等等。
[师生总结]浮(说明什么?密度比水小);熔(说明什么?熔点低,师追问:同时还说明什么?熔点低就能熔吗?产生了热量);响(说明了什么?产生了气体,也有热量,我们看到了气泡,其实是推着它(钠)在动);红(说明了?有碱生成)。
[教师引领]你知道刚才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判断依据是什么?怎样证明你的推测呢?
[教师演示]在针筒中里放了一小块钠,然后用针尖抽点水进来,推动针筒,点燃气体。
[学生活动]根据现象判断该气体是氢气。
[过渡]刚才实验那说明了钠能与水剧烈反应,那么现在还能说说刚才的预测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什么不符合?
[学生活动]2Na+CuSO4+2H2O[=]Cu (OH)2+Na2SO4+H2。
[教师引领]根据这么多,我们要完善一下对它的认识?它的性质?微观结构解释:大家知道钠这么活泼,究竟是为什么?大家回忆一下钠的原子结构?钠最外层有多少电子?易怎么样?失电子表现什么性质?
[学生活动]思考、交流。
[过渡]但是你看,它和硫酸铜没能在水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并不是它能力不够,而是这个环境问题,反而说明它能力太强,不能存在有水的体系里。假如,不是在有水的体系里,在熔融状态下,可能吧?
事实上这一点也就是钠可以和四氯化钛等反应,用于制备一些金属,那就要在熔化状态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完成预设的实验基础上,通过实验证明反应事实与预测有冲突,打破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就发生置换反应的思维定势,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创设一个较为适宜的教学情境,学生在实验中面对各种可能的实验现象产生探索的渴望,使学生形成一种踏实刻苦的科学作风。
3. 教学环节三:完善认知应用探究
[问题思考1]你能揭秘老师刚才滴水点灯的原理吗?
[问题思考2]根据今天刚才做的、讲的、看到的,我刚才就这么拿出来的,你觉得钠的保存合理吗?空气中的水蒸气也会影响它,你觉得钠应该怎样保存呢?
[问题思考3]钠元素离我们远吗?我们天天接触吗?那钠单质离我们远吗?而事实上自然界没有游离态的钠单质,都是化合物。那钠元素的含量很丰富的。
青铜器、铁器都好多年了。钠含量很丰富,它在元素里排在第六位的,但它用的时间才不过200年,为什么?
[问题思考4]现在你对钠的性质又多了一些(了解)了,从钠的性质你能预测钠有什么用途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问题思考与解决,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体验内容的认识,理解和建构知识,促进学生归纳与演绎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对物质认识的思维品质。
四、对学本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生命本体,为学生会学、乐学、善学而设计,在了解学生特有的心理、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将学生当作学生看待,尊重学生特有的个性,提供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做到宽容,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以达到“无为之教”(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和终身发展奠基。
1. 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在学生教育的课堂中,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面对问题时如何联想、想象并解决问题。
2. 让学生会学
一个会学习的人,绝对不会去机械地记忆一些课本知识,把自己变成一台只能记忆的机器,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将所学知识与自身知识结构有机地融合,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思考问题,这样的学习方法,才称得上是会学。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首先是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其次也可以让学生形成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时间长了,学生便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将会让他终生受益。
3. 发展了学生个人的学习力
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学习,在让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品质,特别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所学知识与方法进行内化,转化为适合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形成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学习的过程是在学生团结合作、紧张有序的探究和思辨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特质恰当地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感觉学本课堂十分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让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基础上,也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中带来的新发现、新认识和新快乐。同时,通过自学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建立了自信,提高了能力。心若有学生,处处皆从容,只要我们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应变能力,不断去尝试创新,学本课堂必将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葵花宝典”,届时,我们的课堂就会达到真正的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