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1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围绕教学目的开展课堂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掌握学习目标。小学生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更集中,最终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堂有效的语文教学课堂,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开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掌握好课堂学习开始时的正确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狐狸和乌鸦》时,教师提示:在一年级时,同学们学了《乌鸦喝水》一课,知道乌鸦是十分聪明的动物,然而这么聪明的乌鸦为什么上了狐狸的当呢?教师通过引导,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在课文中搜索知识信息,最后总结出:乌鸦因狐狸不切实际的赞赏而骄傲自满,毫不思考是否属实,轻易上了当。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了主动学习的课堂小主人。小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影响着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利用启发性模式教学,开展各项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唱歌、扮角色演节目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使他们既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先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然后组织学生歌唱这篇优美的课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并随着音调高低起伏的变化,感受到了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和意境。小学生在“凉爽的风”的歌声中,心情十分愉快和开心,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知识。
三、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语言艺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共鸣。教师通过富有感情性、艺术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能够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有助于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除此之外,教师适当运用手势、动作或表情等身体语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当朗诵到“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语气非常强烈和坚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心灵上产生了共鸣。教师随后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对生活和学习中不应该做的事情进行举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有助于师生之间拉近感情距离,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思想态度,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的正面的思想,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
四、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通过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该有充分的掌握和准备,把教学计划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结合,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启发性问题的锻炼培养,能够使学生养成大胆质疑,解决疑问的好习惯。这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便能够通过自身具备的能力来解决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六课《蘑菇该奖给谁》时,教师提出问题:兔妈妈为什么把蘑菇奖励给了小白兔?小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根据课文线索进行思考和寻找,最终找到了答案:因为小白兔敢于跟骏马比赛,而小黑兔只敢和乌龟赛跑,敢于和高手比赛的小白兔才会得到进步和提高,并且那份勇气值得人敬佩。这时,教师利用问题的延伸启发学生应该做一个充满进取心的好学生。五、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和肯定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阳光、健康地成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踊跃发言提出问题,教师尤其需要多关注内向、自卑和学习差的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表现给予肯定,使学生能够端正学习态度,走上正确的学习轨道。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课《微笑着承受一切》时,教师深情地讲述原国家体操队员桑兰的一些重要经历:桑兰虽然在17岁时瘫痪成了残疾人,但是她的微笑征服了人们。讲到这里时,教师启发性地把话题延伸到生活中来,指导学生应该树立自信的乐观的心态,摒弃自卑消极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德,使学生能够在小学教育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2
目前人们及一些教师仍然持着关于阅读对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作用关系不大的观点,认为数学语言简单枯燥,没有阅读美感。从而在小学生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忽略了数学语言及其相关文化的教学和感受,数学课本纯粹是一本习题集司空见惯,教师布置看书作业时也是草草了事,小学生们往往错过了自我理解数学语言中的数学思想的机会,也“看”不出书中的问题和自己独到的体会。
二、关于小学生对数学阅读存在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不侧重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多半是教师在念、学生在听;教师讲解,学生记。以至于许多小学生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听老师讲公式和记结论,做做习题听老师讲解。导致这种现状有三种原因:数学阅读仅是一种口号,缺少实践;数学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缺少数学阅读方法。
1.数学阅读仅是一种口号,缺少实践
所谓口号式的数学阅读表现于课堂教学上教师一面提倡多阅读课本,一面却在课堂结束前几分钟就布置好作业,接下来的几分钟给学生自由“阅读”课本,往往学生就在这几分钟完成作业,课后的阅读也只是一种形式和敷衍。这几分钟的放羊状态不仅表明教师没有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还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脱离实践,以至于学生认为数学阅读可有可无,只要完成作业就算是完成数学学习了。
2.数学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
与语文、英语、体育等其他科目比较,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并没有语文教学那样亲切生动的字词句,也没有英语那般充满新鲜感,也没有体育那般活泼,有的仅是数学符号和一些枯燥的公式,也因此课堂教学上缺乏趣味性。
3.课堂教学上缺少阅读方法
一些数学教师存在着一种主观观念,认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在于语文教学上,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忽视多小学生的阅读方法指导。小学生的各方面学习能力还处于初始阶段,缺少主动性和探究性,他们也就以一种冷淡的态度对待数学阅读。
三、新课标下小学低年级数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对策分析
小学低年级数学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自主探究、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学阅读等都是关于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结合小学生对数学阅读存在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进行全面的培养:课前预习、课上精读、体会数学语言中的语感、“动静”结合、讨论与读结合。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课堂上要将的内容,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有了自己的初步印象,遇到一些自己感兴趣却费解的知识也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独立的疑问空间,而这个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生关注课堂上教师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书上画标志,尝试提问自己等方式来指导学生如何课前预习。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中《除法》,学生初步预习该节内容,认识除法,并带着疑问怎么去用除法运算。
2.课上精读
课上精读重在教师的引导,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给学生传授概念时,应该逐字逐句以及精心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琢磨思考教材中的例子,从教材中的例子归纳总结出除法的概念及如何运用。如除法的概念中换成其他字或者省略某些字或者加上其他字等这种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精读课本。这种培养方式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因口误或者记录笔记时产生的概念性错误,让学生更能够准确地去掌握知识概念,提升授课效率。
3.体会数学语言中的语感
数学语言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简洁和严谨。教师口头讲授不一定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因为学生的领悟对于收获知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苏教版的小学1~3年级数学教材,并没有给出完整的数学相关知识的概念,章节结构基本是“例子导读――想想做做――试一试――练习――活动――复习”。这种教材结构模式更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教学中就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数学语言的语感,让学生掌握阅读数学的方法,阅读课本中的数学语言,从中领悟归纳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和观点。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课《认识分数》中我们需要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领悟出分数的形式以及分数的是怎么读,而课本中没有明示给出怎么读,此刻教师就起到引导学生去体会数学语言,从中掌握分数这个概念及用法。
4.“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中“动”指的是动手操作,“静”指的是用脑思考。解题方法通常是产生于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动脑思考过程中,阅读与写结合,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升阅读能力。苏教版的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中设计模块中的做做与想想、试试,就是为了让学生“动静”结合。如第三册下《认识图形》中,课外扩展的“奇妙的剪纸”模块,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阅读,尝试剪纸。学生在完成剪纸这一任务时必须要阅读课本中介绍的图形,并且按书上介绍的步骤来操作,通过手脑结合训练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还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5.讨论与读结合
讨论与读结合,指的是由课堂讨论促进学生阅读,在师生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阅读中发现问题,并共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并且积极创新的一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对策。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本阅读的过程中,并大胆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从不同出发点上启发学生去深思,从“要我读”转向“主动读”,最后做到“我能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开发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除法》中“想想做做”模块中“一共有448人,平均排成7个人方队,每个方队有多少人”,先让学生阅读,然后一起讨论,最后再读,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以及找出解决方法。
四、意义
加强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及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同时这也是符合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终身学习与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助于教师的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指导、文本以及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顺利完成,同时也是一种启发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直接手段。
参考文献:
\[1\]乔晓燕.浅谈小学教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焦作日报,2009,(6):9-10.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3
一、联系课文,融入语境
编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成语一般都与本单元的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课文的一种补充。教学时,我们要注意这种内在的联系,不能把成语教学与课文教学完全割裂开,可以把这些成语放入课文理解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灵活理解并运用这些成语。
例如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安排的都是以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为主线的课文,如《》等。所以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读读背背的八个成语是:以身许国、碧血丹心、疾恶如仇、大义灭亲、敢怒敢言、忧国忧民、横眉冷对、浩气长存。这些成语都是以陶冶学生爱国情操为主的。再例如这一册教材第三单元都是写景的文章,所以在“练习3”的“读读背背”中就安排了八个描写山水景色的成语:湖光山色、人间天堂、明月清风、桂子飘香、水光接天、相得益彰、江山如画、鱼米之乡。在教学成语时,我们可以联系本单元的课文主题来教学,把这些成语放入课文中让学生理解,学生就可以在一定的课文语境中理解成语,并熟读成诵。如教学“练习3”中的八个成语时,我并没有在教学“练习3”时才把这几个成语拿出来讲解,而是在教学《九寨沟》一课就把这几个成语融进来教学。在小结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感觉九寨沟美不美呀?能否用几个成语来表达自己对九寨沟的赞美之情呢?”当学生七嘴八舌说不出所以然时,我就进行适当总结:“九寨沟太美了!它的湖光山色真是人间天堂呀!当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山峰与五彩池时,我就想用水光接天这个成语来形容!欣赏了九寨沟,我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是江山如画!”然后让学生说出我一共用了几个成语,结合课文说一说这几个成语的意思。学生不仅理解了练习3中几个成语的意思,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就把课文与成语有机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联系主题,加深理解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练习中的成语都是相关或相似的,它们表达的基本上都是一个主题思想,这样的安排就给我们的成语教学找到了平台。教学时,结合这几个成语所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教学,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每一个成语的理解。
比如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练习6”中的八个成语:肝胆相照、开诚相见、同舟共济、心照不宣、志同道合、亲密无间、荣辱与共、唇亡齿寒。这八个成语是讲人与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帮互助、亲密合作的。在教学这八个成语时,我们就可以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结合成语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把它们串联在一起进行讲解。学生在自学之后,教师帮助他们大体理解意思,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这八个成语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它们想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意思,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样,学生就可以从整体上感知这几个成语的意思,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我再让学生说几个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与理解的成语。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而且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三、联系生活,加强应用
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语文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成语教学也不例外,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让成语在不同的情境中出现,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成语意思,让学生感受到成语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成语的应用能力。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4
为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的阅读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量”的要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校选取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旨在搭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把课内阅读作为点,把课外阅读当作面,寻找结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使阅读走向真正的大阅读教学,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实践者之一,我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走进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为例,在完成了这个单元的教学后,我对如何以课内课文为依托,架设课外阅读的桥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和体会。
一、 架设桥梁,找准阅读衔接点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是课外阅读应建立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对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上,更应该体现在对课外读物的把握与引领中。
我校各个年级均立足于学段特点,选取各具特色的阅读衔接点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我所执教的三年级,选取了下册第八单元“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实验蓝本,本单元有《古诗两首》《女娲补天》《西门豹》《夸父追日》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等内容。每篇课文或体现了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或体现了民间传说中人物品质的美好。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两种类型文章的特点,结合课文我们推荐给学生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学习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后,我们推荐了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学习了《女娲补天》后,我们带领孩子阅读了《女娲造人》;学习了民间传说《西门豹》后,我们推荐了《西门豹罢官》;学习了“语文园地”中若干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有关的歇后语后,我们又推荐了《八仙过海》《包公断案》等故事、传说,还推荐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长篇故事的片段。此外,《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鲤鱼跳龙门》等都是教师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的推荐篇目,学生畅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从而进一步体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特点。
二、 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题的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如果我们的老师费尽心机,寻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兴致勃勃地推荐给孩子,却发现孩子们压根不愿意去阅读,那将是一件多么扫兴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如何调动学生的前期阅读兴趣,是我们老师需要直面的问题。老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阵地应是课堂。
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为“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我在执教这一单元的课文时,感慨于人教版教材编写者的匠心独运。《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组课文,编排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诗中写道:“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人们为什么要在七夕这天抬头仰望星空去“看碧霄”?牵牛织女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渡河桥”?嫦娥为什么会偷灵药?灵药有怎样的作用?偷了灵药为什么会后悔?课堂上,孩子们预习完古诗后的一个个问题,就是促使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我在还没有执教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就下发了阅读材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嫦娥奔月》,让学生带着自己初读古诗的感受和疑惑去课外阅读这两篇神话故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对古诗相关的神话故事有了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在课上说说这两个故事,带着阅读感受进行古诗学习,不仅学生的疑问豁然开朗,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诗意的表达,课内阅读收效显著。
当然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与课前留疑、课前激发有所联系,更和课后交流、展示评价息息相关。教师要保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爱读,让课内外阅读互为补充,阅读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何愁语文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 归纳总结,运用阅读方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这便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确,我们教会学生读通、读懂文本不是目的,学生是否能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阅读,提高语文能力,服务于未来的生活、学习,方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课内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得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服务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仍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我在执教这一单元时,为达成目标中提出的“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感受故事的神奇”,“学习故事中人物优秀的品质”等目标。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我结合每课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归纳出阅读此类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一般方法为 “划句子”“想画面”“写感受”。“划句子”即标注出能表现出故事的神奇的句子,如《女娲补天》中“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补好了。”《夸父追日》中“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然后结合这些神奇的描写,引导学生“想画面”,大胆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深入讨论中感受主人公不怕困难、为民造福的优秀品质,最后“写感受”,表达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此外,对于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见的疑难问题,如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词语,我也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跳过去”“猜一猜”等方法去解决,运用课内方法,疏通课外困难,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搭建平台,交流阅读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之后,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5
一、引导互动,师生共享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设问需要强调互动性和共享性,也就是说激发师生互动频率,促进对应问题氛围的建立,应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设问的基本目标。依照新课标的要求,要突出表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师生能够进行良好的互动,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从本质上来讲,设问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思考的过程,引导学生与教师实现互动的过程,由此实现师生能够融入对应的问题情境中。
如在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沉香救母》的课程学习中,当学生刚开始进入故事情境的时候:“古时候,有个孩子叫沉香,一直跟着爸爸过日子,却从来没有见过妈妈。”此处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提问:“沉香有妈妈吗?他的妈妈是谁?为什么没有跟他在一起?”学生在这样问题的引导下,快速了解故事后续内容,争先恐后地回答:“他有妈妈,他的妈妈是女神,因为被二郎神压在了华山脚下而不能跟他在一起。”教师问:“沉香想不想妈妈呢?我们可以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他这样的心情?”学生回答:“沉香再三追问爸爸可以看出他十分希望看到妈妈。”接着教师问:“如果你是沉香想不想救出自己的妈妈呢?需要克服哪些困难?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吗?”学生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来分析,并且说出自己的想法。
引导互动,是设问的基本目标,在达到这样目标之后,教师与学生都会进入到对应问题情境中去,由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去进行思考,继而营造师生共享问题和共享答案的氛围,这就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技巧。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设问的时候,需要考量到问题的互动性,在问答之间营造出师生共享问题情境的格局,由此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二、尊重个性,正面激励
设问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讲是教师与学生针对学习内容开展的交流和沟通过程,其既然属于话语沟通范畴,就需要尊重个性,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除了需要保证沟通的良好性,还需要融入赏识教育理论,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回答过程中去。尤其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在实现设问的时候,需要严格依照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尊重学生个性,以正面激励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这也是语文课堂设问需要遵循的原则。
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24课《乌鸦喝水》课程的时候,随着小学生进入到对应的故事情境中去,当学到“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到水,怎么办呢?”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请问如果大家是这只小乌鸦,大家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来喝水呢?”这时候教师往往会听到很多千奇百怪的方式方法,这充分印证了小学生的思维个性,比如部分学生说:“可以找个吸管,比如麦秆或者草枝等,就可以把水吸上来”;也有学生说:“可以用翅膀当手,把瓶子举起来就可以喝了”;还有学生说:“可以把水倒到一个小坑中去,就可以喝水了”;也有小学生提出可以使用树枝去蘸水喝。对于不同学生的回答,教师都应该给予积极的激励,而不是固守课文的标准答案,对于学生的各种创新做法展现出不支持的态度。教师可以这样去进行总结:看来大家都是聪明的小乌鸦啊,那么我们来看看我们文章中的小乌鸦是不是跟我们一样聪明呢?
对于上述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始终秉持尊重学生的基本原则,对于不同学生的回答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不仅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还可以使得实际的问答过程展现出更多的乐趣,由此塑造起来的课堂氛围,往往可以更快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由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该懂得实现问题个性化设定,个性化解读,个性化评价,给予不同学生的不同回答给以充分肯定,这也是语文课堂出彩的重要途径。
三、凸显人文。升华情感
人文素质提升,情感素质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其符合当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基本要求。通过语文课堂设问,实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渗透,使得学生情感体验度得以提升,这也是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重要手段。
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长城和运河》课程的时候,其深切地表现出作者对于祖国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的崇敬之情,这种情感在字里行间表现得十分突出,由此引导学生去理解这样的情感就成为此课程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此课程的设问步骤可以依照以下方式来进行:问题一,远处看到的巨龙是什么?它的样子是怎样的?它的创造者是谁?问题二,远处看到的绸带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的创造者又是谁?问题三,在看到这些景色之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使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达,并且在文章中找到对应的词句来印证自己的回答?问题四,你看到过哪些类似于这样的人间奇迹,祖国大好河山的魅力是否深深吸引着你?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总结范文6
【中国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66-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依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优化口语交际教学策略,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多说、说好,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去思考和探索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环境下产生的言语活动,教师应创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学会作客》,运用媒体出示图片:“这个可爱的小女孩叫悠悠,旁边这位是她的好朋友东东,悠悠想到东东家去借几本好看的故事书。悠悠该怎样说,怎样做呢?小朋友们想一想。”然后出示三幅情境图作为背景,让学生同桌练习,再请学生上台表演,同时叮嘱台上的同学要声音响亮,表演自然;台下的同学要做到乐于倾听、善于观察、勇于评价。
创设情境除运用环境营造外,还可综合运用言语渲染、角色设置等策略,形成逼真的口语交际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产生对学习的需要,调动起交际的兴趣。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敢说
受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胆小、害羞,缺少当众大胆表达的习惯和勇气。因此,教师应创设平等友好的语言氛围,关注每个学生,为不敢发言的同学提供讲话的机会。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之一。
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生命,教师要正视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在课堂中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三、做好示范,让学生会说
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规范化的语言是学生习得规范语言的表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日积月累的,因而不可小觑。临近毕业,学生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六年级下册的《临别赠言》就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为了让学生对临别赠言有更深的认识,教师可先深情地朗诵几条临别赠言,让学生欣赏,然后引导学生总结临别赠言的特点。赠言创作完毕,向对方表述又是一个教学的重点,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饱含深情的语调向对方倾诉。这个情感的调动需要有一个好的榜样,这里,示范的角色不一定由老师承担,可以由一些优秀的学生来承担。
四、立足生活,让学生多说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口语交际作为语文学科的组成部分,要立足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因此,在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学生的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多说多练,通过口语与别人交流,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作为小主人,你是怎样接待客人的?你是如何向新朋友介绍自己的?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向他人求助的?
(二)日常课堂中自然渗透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都为学生的口语训练提供了机会。要关注生本课堂,如果我们能倾听学生的心声,赞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就能增加学生的自信。我们常听到教师说:“小朋友,请大家竖起小耳朵仔细听,这位同学说得怎么样?”这是提醒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想一想,你同意刚才这名同学的说法吗?为什么?”这是指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你说得真好,要是再响亮些,让大家都能听清你说的每一个字,就更好了。”这是激发学生的交际信心,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
(三)阅读教学中精心安排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对阅读教学情景的精心安排,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听说意识。如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学完课文,让学生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教学中,教师不可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拓展延伸,互动中提高
“口语交际的基本特点是双向互动。交际双方只有处于互动状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教学第八册《学会安慰》,临近下课,笔者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一种神奇的生活本领――安慰别人。现在,你除了能安慰同学、安慰朋友,还能安慰老师吗?当一个老师是很不容易的,我也有很多的烦恼,如果你能安慰到我的心坎里去,我一定会非常感谢你的。有信心吗?老师相信一定难不倒你们的!”这番话语拨动了学生的恻隐之心,他们是懂事的,争着说出了很多贴心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