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投资机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投资机会分析范文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金融危机,巴西政府实施了扩大流动性、减免税收、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扶持制造业、稳定农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退去及政策的刺激,巴西经济在近两年迅速反弹,2011年,巴西GDP达到25179亿美元。受政策财政支持力度的加大、国内消费水平上涨及国内重大赛事的举办的拉动,作为金砖国家之一的巴西,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巴西汽车市场发展现状
巴西汽车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1956—1960年库比契克总统执政期间,出现了战后巴西经济的第一次飞跃,把建立和发展巴西汽车工业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标志巴西汽车工业的真正诞生。随后,巴西汽车工业逐步发展成巴西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对巴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巴西汽车工业产值达到835.86亿美元,占工业总产值的19.5%,对GDP贡献的比重达到4.01%。
1956年起,巴西借助外国资本和技术,开始生产汽车。汽车工业是巴西所有制造业中受外资控制最严重的工业部门,外资在巴西汽车工业的投资平均约占全部外资投资的13%。
1997年巴西政府提出了一项新的发展计划“巴西行动计划”。这项计划投资543亿雷亚尔,围绕基础构造和社会发展制定了42项具体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提出模式综合化、联邦公路网地方化、国土一体化和港口经营私人化等措施。同时,1997年巴西私有化进程加快,政府和私人投资持续增加,外国资本流入有增无减。
2010年3月29日,巴西联邦政府公布了第二期经济增长计划PAC2,计划2011—2014年1045亿雷亚尔、2014年以后45亿雷亚尔用于投资以公路、铁路、港口、水运、机场的“交通计划”,预计将新建公路7919公里,维修公路5.5万公里,总计1.26万公里。
至2010年底,巴西汽车行业投资额达到36.54亿美元,对进一步发展巴西汽车工业提供了良好机遇。
近几年,巴西汽车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汽车产量迅猛增长。2000—2008年,巴西汽车产量从168.2万辆高速增长至321.6万辆,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巴西汽车工业受此影响,2009年汽车产量停滞在318.3万辆。近两年,巴西汽车工业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至2011年底,巴西汽车产量达到340.6万辆。
分车型来看,受需求的拉动,巴西乘用车产量近年来增速较快,从2000年的135.2万辆增至2011年的253.5万辆,复合增速达到9.13%,年均增长10万辆以上。商用车方面,轻型商用车、卡车、客车产量均呈稳定小幅增长态势,至2011年,巴西轻型商用车产量达到60.8万辆,卡车产量达到21.6万辆,客车产量达到4.8万辆。
2000年,巴西汽车产量中,汽油车所占比例为87%,之后几年巴西为了改变居住环境,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巴西的加油站主要提供添加乙醇的清洁燃料,乙醇的市场价格是汽油的一半,因此能同时使用汽油和乙醇燃料的混合燃料汽车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至2010年,巴西混合燃料汽车已占据绝对优势,其产量占汽车总产量比例达到72.1%,汽油车产量的比重下降至18.1%。
巴西汽车生产集中在七个区域,分地区来看,圣保罗地区的汽车生产企业最多,产量最高,所占比重最大。2010年,圣保罗地区汽车产量为174.6万辆,占巴西总产量的47.9%,当地的厂商包括福特、通用、本田、梅赛德斯-奔驰、斯堪尼亚、丰田和大众;其次米纳斯吉拉斯地区产量达到78.8 万辆,占比21.6%; 巴拉那地区产量达到42.3 万辆,占比11.6%;其余分别为里约热内卢占6.0%,巴伊亚占5.7%,南里奥格朗德占5.6%,戈亚斯占1.7%。
巴西汽车销量统计
近年来,随着巴西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升,巴西汽车销量呈迅速增长态势。至2009年,巴西汽车销量已经超过300万辆。2010年5月起,巴西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市场。随着信贷体系放宽,巴西汽车市场正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2011年,巴西汽车销量继续高速增长,达到363.3万辆。
从细分市场来看,在巴西汽车市场上,乘用车销量最大,占有绝对市场份额。近年来,在乘用车大力发展的同时,巴西的商用车市场也出现了不断增长的发展局面。
乘用车方面,2000年,巴西乘用车销量为117.7万辆,之后保持小幅稳定增长态势,至2005年达到136.9万辆,年均增长4万辆左右,2005—2010年,巴西乘用车销量持续高速增长,至2010年巴西乘用车销量达到264.5万辆,年均增量达到25万辆以上,2011年其销量为264.7万辆。
商用车方面,2000—2011年,巴西商用车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其中轻型商用车增长趋势明显,至2011年达到77.8万辆,卡车和客车仍呈现小幅增长态势。
分燃料类型来看,2005年之前,汽油车占据巴西汽车市场大量份额,从2005年,巴西混合燃料汽车销量首次超过汽油车销量后,该车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快速增长趋势,2010年占有率高达81.8%。
分地区来看,2010年,巴西汽车销量最大的为东南部地区,市场份额占到51%,其次为南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分别占19%和15%,市场份额相对较小的地区是中西部10%、北部5%。
2000—2011年,巴西汽车进口量总体呈增长态势。2003、2004年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巴西汽车进口量出现大幅下降,之后随着经济的好转,其进口量迅速回升,至2007年巴西汽车进口量已增至27.7万辆。近几年,巴西汽车进口量高速增长,至2011年巴西汽车进口量达到85.8万辆,其中乘用车增速明显,2011年进口量达到57.9万辆,轻型商用车为27.5万辆,卡车和客车的进口量分别为4074辆和92辆。
出口方面,2000—2011年,受巴西货币不稳定、出口基础设施较差、海关流程繁琐、税收体系复杂等影响,巴西汽车出口呈现较大波动。分阶段来看,2000—2005年巴西汽车出口基本呈增长态势,至2005年增至72.4万辆,也为近十年巴西汽车出口量的峰值。2005—2009年巴西汽车出口量逐年下降,至2009年巴西汽车出口量降至36.8万辆。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退去,巴西汽车出口量在2010、2011年出现好转,至2011年巴西汽车出口量增至54.2万辆。
细分来看,乘用车出口市场波动较大,波动趋势基本同汽车总体出口情况一致,但波动性更大一些,商用车出口波动相对较小。2011年,巴西乘用车出口量为40万辆,轻型商用车为10.6万辆,卡车和客车出口量分别为26321辆和7832辆。
巴西一直是各国特别是美、德汽车厂商的重要市场,世界著名汽车企业均在巴西投资设厂,包括德国的梅赛德斯-奔驰和大众,美国的福特和通用,意大利的菲亚特和依维柯,日本的本田、三菱、日产和丰田,法国的标致和雷诺,瑞典的沃尔沃和斯堪尼亚,英国的路虎等。
目前,通用汽车、福特、标致雪铁龙、大众、菲亚特、雷诺等各大汽车制造商都已宣布将加大在巴西的投资,同时我国自主车企奇瑞、江淮、长城、力帆等也加大了对巴西的开拓步伐。
从市场份额来看,2011年占据巴西汽车市场份额最大的是菲亚特,其市场份额达到20.76%,超过总销量的五分之一,其次为大众占19.37%、通用17.4%、福特10.31%,CR4达到67.84%,市场集中度较高。
巴西汽车市场未来展望
近几年,巴西汽车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0年,巴西汽车工业产值达到835.86亿美元,占工业产值的19.5%,占GDP的4.01%,巴西汽车工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巴西的重要支柱产业。
2011年至今,巴西汽车业受经济停滞不前影响较大,为了振兴处于衰退边缘的汽车工业, 在2012年5月22日推出了一项价值超过1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以重振苦苦挣扎的汽车业,同时财政部将削减金融交易税用于汽车贷款,央行会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确保这些资金用于汽车行业。
未来,随着巴西国内经济的逐步好转及财政刺激政策效果的显现,巴西汽车工业将得到良好发展。
从企业方面来看,从1996年至2010年,巴西汽车行业投资总额高达300亿美元,汽车生产能力上升到年产365万辆,该数字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增长。从目前来看,各大汽车制造商十分重视巴西汽车市场,也纷纷在巴西扩大产能或新建工厂,包括梅赛德斯-奔驰将对位于巴西圣保罗州圣贝尔纳多-杜坎普的工厂生产线进行扩建和现代化改造,计划使日产量增加25%,丰田公司也在积极筹划在巴西购地建新厂等。
因此,无论从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还是从企业投资扩产情况来看,巴西汽车工业未来均将继续良好发展,产能也将得到提升。
未来几年,巴西将举办多个国际重大赛事,包括2014年第20届世界杯和2016年第31届夏季奥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的举办,国家和政府需要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建和扩建,其中,巴西政府投资114.8亿雷亚尔(约合65.2亿美元)用于世界杯期间的城市交通系统建设,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将投资111亿美元,交通运输占50%。
道路交通的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汽车总体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对商用车的刚性需求较大。
在巴西汽车市场上,乘用车需求最大,销量稳步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渐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商用车需求增长迅猛,在巴西的商用车产品系列中,主流车型是轻型商用车,客车的比重较小。
从细分市场来看,巴西汽车市场仍然是乘用车需求最大,轻型商用车将继续为未来市场的一大增长点。
投资机会分析范文2
(一)社保基金存量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根据2001年度嘉兴市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决算反映,市本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年初余额为24428万元,年末余额为44912万元(其资金分布情况为:经办机构支出户银行存款13139万元,财政专户存款28405万元,暂付款563万元,债券投资3888万元)。从年度社会保险基金存款余额的变化情况看,市本级社会保险基金存款余额已经走出了前几年的下降趋势,并逐年在增加。
根据浙江省财政厅《2001年度养老、失业基金决算情况》通报反映,嘉兴市本级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为15.1个月,高于全省9.9个月和全市13.4个月的水平。从市本级2001年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情况分析,在社会保险扩覆不开展的前提下,如果从2001年存量资金中留出15000万元作为2002年的收不抵支部分,留出投资国债和定期存款未到期部分10000万元,还有20000万元可以用于其他投资。
(二)社保基金增值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根据2001年度嘉兴市本级社会保障基金决算反映,市本级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年度利息收入774万元,年综合利率2.23%。从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全淡出前,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走势预计在三、五年内仍将维持现有水平,目前存货款利率差在加大。
(三)政府资金经营需要拓宽投资领域。目前,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投资性公司向商业银行贷款并以贷款利率支付利息,另一方面则将大量的社会保障基金存入银行,以银行存款利率得到利息。按照现行存贷款三年期年利率进行测算,存款利率3.24%、贷款利率5.76%、差额2.52%,如按5亿元社会保障基金存款进行测算,年基金少收入利息1250万元。
(四)依法参保意识的提高和行政推动力度的加大有必要拓宽投资领域。近年来,省市人大、政府加大了对社会保险工作的领导,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对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用人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的法制意识,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社会的监督力度,参保单位、参保职工、缴费基数三个不到位的状况正在加强或改善。社会保险参保扩覆工作的开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参保企业不到位的状况,使当年社会保险基金达到收支平衡并有结余,使存量资金增加。这就有必要考虑社会保障的投资方向和较大限度增值的问题。
二、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模式选择
笔者认为: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对中央政府而言,选择适宜的模式入市至关重要。从允许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市的国家看,社会保障基金入市的途径为社会保障基金——基金公司——证券市场,即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基金公司,再通过基金公司投资于股市。而对地方政府而言,将社会保障基金拓宽投资领域,除按照规定安排好支出所需的资金和购买分配的国债以外,投资于地方政府承担最终兜底责任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可以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率;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地方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减缓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投资方向可以确定为:市本级的高速公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出资部分,高等教育、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发展项目,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模式,在现行政策制度不作调整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可以从以下三种形式中选择:
——委托贷款项目模式。根据商业银行当前的委托贷款制度规定,资金所有者将银行存款指定对象和项目,由商业银行根据规定手续与贷款方和委托方签订三方合同,并由商业银行办理贷款和结算手续,按规定收取手续费,但不承担委托贷款资金风险。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从社保基盘管理本身来说,其资金反映在银行存款科目中,因而不违反国家现行对社保基金管理的制度,同时有利于基金的增值;缺点是银行不承担风险,同时要向银行支付手续费。
——直接投资项目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众多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中。选出发展潜力较大且稳定的项目作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对象,由政府组织对项目的政府责任的论证。对于必须由地方政府承担最后兜底责任的项目,可以确定为社保基金投资方向,由市财政(社保基金管理中心)办理基金投资手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在基金增值的同时节约了手续费;缺点是超越了国家现行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
——投资开放式基金模式。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不固定,基金单位可随时向投资者出售,也可按投资者要求买回的运作方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投资收益高于国债和储蓄、低于股票;缺点是投资风险高于国债和储蓄,同时需支付手续费,而且国家至今末规定可以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
笔者认为,上述三种模式比较,选择委托银行贷款模式较为合适。在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了利息收入,同时又不违保障基金管理制度
三、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可行性分析
选择委托银行贷款方式拓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领域,笔者分析是可行的。
——从政策角度分析具有拓宽投资领域的可能。(1)综观世界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政策,其基金结余的投资方式除储蓄和购买债券外,还有以下几种:一是投资于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交通、电力、通讯等社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其回收期稍长但收益较稳定可靠,既有经济效益,又能兼顾社会效益。二是投资于股票市场。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国内或国外股票,以获取股息收益或股票增值。三是投资于不动产及各类贷款,如抵押贷款、商业贷款、住房贷款、个人贷款等。(2)在我国,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的通知》规定,“基金结余除根据财政和劳动保险部门商定的、最高不超过国家规定预留的支付费用外,全部用于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而在按照规定购买国家发行的特种定向债券和其他种类的国家债券后,剩余资金则存入银行。
综观上述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方式,按照风险和收益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储蓄、政府债券、基础设施、公司债券、股票和不动产。总的来看,各国对社会保障基余的投资营运都控制得非常严格。储蓄和购买政府债券是所有国家都认可的投资方式,而对基础设施、股票、不动产和贷款等风险大的项目,有的国家是严格禁止的。不过,从一些国家的统计分析来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的回报率在各项投资项目中是最高的,因此,不少国家对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股票市场解开禁令。
——从投资对象分析具有拓宽投资领域的空间。“九五”期间,政府对本级范围内通过向商业银行贷款形式,投入40多亿元兴建了大量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十五”期间,还投入巨资兴建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杭州湾跨海大桥等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均将逐步到达还贷期和贷款期,而已经建成项目目前尚未具备还贷能力,需由政府财政给予支撑,待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启动,这些因素均给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的拓宽提供了方向。
——按投资项目分析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较高的投资收益。将社会保障基金投资于政府承担最后兜底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和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设施项目,可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同时,可以增加较多的利息收入,如按照三年期存货款年利率计算,社会保障基金年利率可在目前2.52%的基础上提高到5.58%.如按3亿元资金量进行测算,年度利息收入可从存款的756万元提高到委托贷款的1674万元。
四、拓宽社保基金投资领域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确定投向。由市财政局按照嘉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会同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对文体、教育、交通、建设等部门纳入“十一五”规划的项目进行评估,选择提出社会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提交市政府决策。
投资机会分析范文3
刊产业离不开完善、高效的期刊增值服务业。长期以来,在政府主管主办的体制下,
4)
2.期刊发行体系模式
中国期刊发行市场网络建设目标是打造集批发、零售、仓储、运输、、配送、结算于一体,传统门店交易与网上交易相结合的综合流通服务平台。发行网络建设必须坚持走高起点规划、高技术含量、大通道运行、广地域覆盖、连锁化经营、多元化资本结构的发展道路,通过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经营手段,切实提供期刊流通服务,从根本上打破制约期刊业发展的流通瓶颈。
构建全国一网化的现代期刊发行网络体系可以采取一次性建设和分阶段建设两种途径。一次性建设的优势在于能够迅速形成庞大的营销网络,从而产生对行业的巨大吸引力,其对行业发展的带动力与影响力将得到充分表达,其对行业的信息导航作用也将得到充分发挥;其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投资规模大增加筹资的难度,网络分布宽可能增大管理难度,人员素质与系统要求可能产生的不匹配,等等。
分期性途径即在确定基本规划的基础上,以可能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条件分步骤、分区域建设。如它可以是通过战略联盟联结各地松散的期刊发行网络,使之逐步形成有机统一体。在此基础上以股权置换、产权交易为手段组建股份制期刊营销集团,以资本手段打造期刊快速流通通道。其优势是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其劣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大网络形成的滞后无法有效扩大期刊发行量,从而降低自身对期刊社的吸引力;二是小规模发行网络不能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无法排斥其他竞争者进入,从而增大投资的风险。
(二)期刊广告
1.期刊广告经营的政策背景
期刊出版领域是政府管制非常严格的部分,没有获得期刊出版权的任何单位或个人不能进行期刊出版活动,否则被视为违法。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媒介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的政策。根据规定,报刊新闻业务部门融资活动仅限于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部门;而经营业务如报刊印刷、发行、广告等部门经批准可以吸纳业外资本组建股份制企业,这为业外资本(包括外资)进入传媒广告业开辟了“安全”通道,期刊无疑也从中受益。其实,在该政策出台之前,已有业外资本进入期刊广告经营板块,最为成功的当数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期刊业的国际数据集团(idg),它已介入15种期刊(报纸)广告经营并取得不俗业绩,其成功运作值得关注与借鉴。(表5)
2.期刊投资品种的选择
费斯克在其金融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分析中关于电视节目—电视观众—电视广告的互动关系的描述同样存在于期刊经营之中,期刊形成了内容—影响力(读者)—广告的有机体。尽管业外资本尚不享有期刊的内容编审权,但通过提高内容质量扩大发行量从而带动广告却是绕不过的弯,一本内容丰富、制作一流的期刊总是能够得到更多商家拥戴的。因此,投资者对所投资的期刊品种选择和内容经营尤为重要。
在就中国畅销期刊作出评介之前,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的畅销期刊类别。根据美国权威的srds分类法,美国期刊分为消费性期刊(供非专业、非学术人士阅读)和商业性期刊(专业型、专门性期刊)。表6中排在前5位的为最为畅销型的美国期刊。
中国哪些期刊最为畅销?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不能单纯从发行量的大小判断。与美国杂志完全依靠市场发行不同,中国一些发行量大的期刊是党政机关刊物,其发行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与市场没有很直接的关系。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企业广告投放量和读者购买情况来对市场畅销型期 和作出综合判断。从表7中我们发现,中国读者最青睐的期刊与美国读者的期刊消费偏好具有相似性。这些期刊无疑值得投资者关注。
(三)增值服务领域
由于增值服务不涉及期刊采编宣传业务,在政府面上基本上不存在太多壁垒,为政府鼓励、支持发展的领域。期刊增值服务投资领域主要有:
1.资讯提供
期刊吸引读者的是内容,期刊资讯提供商通过调动社会化的智力资源,培育信息源(如发现作者、培养作者团队),组织选题策划,为期刊提供高质量的稿件。
表7 2002年1-6月中国期刊广告营收20强
附图
资料来源: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数据
2.管理顾问
针对期刊社管理薄弱的实际情况,投资者通过组建高素质的专业化期刊管理团队,针对不同期刊的要求开展专项管理会诊断,提供管理辅导和解决方案。特别是在配合期刊社开拓营运思路、创建制度规范、提供实战指导、推荐职业管理者、策划师、出品人等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3.投资融资
针对中国传媒产业投资主体单一、资本缺乏、效率低下的实际情况,投资者在扩大期刊资本来源、促进资本多元化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积极为期刊发展提供投资、融资信息与服务,扩大资金来源,解决期刊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公司将成立机构,选取部分期刊进行战略性投资,甚至对部分期刊进行托管,促进中国期刊业购并与重组。
此外,在经营策划、市场调查、教育培训、外贸、会议展览等领域投资者亦大有作为。
四、投资中国期刊业的基本策略
(一)外围突破策略
在当前政策背景下,投资期刊业在政策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所面临的政策风险较大。因此,应当采取外围突破策略,即从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最小的领域着手。在介入期刊类别上,不妨选取时尚类、经济类、生活类、行业类和影视类等作为突破口,根据政策变化逐步涉足新闻时政类期刊;在经营环节上,宜从分销服务、增值服务作为切入点,逐步向版权提供、项目合作发展。当前,业外资本(含境外传媒集团)进入期刊业大多通过授权进行版权提供、栏目合作和租用版面等方式,以期逐步过渡到实质性的资本合作,应当说此种手法是稳慎的也是现实可行的。
(二)大投入策略
同其他媒介一样,小舢板式的期刊的生存空间已越来越小,期刊经营正在进入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无产出时代。这些大投资主要用于市场导入,如招募专才、培育品牌、建设营销通路、培养读者与作者等。一本具有高知名度的期刊就如同一台印钞机,它带给投资者的回报是丰厚和稳定的。遗憾的是,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名刊、大社,但它正说明通过大投资在“百刊混战”中造就名刊的时代已经到来。
投资机会分析范文4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 投资理念 绩效分析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在现代社会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准备,主要用于弥补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社会保障的需要。其投资的合理性和收益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展和实施,也涉及到广大劳动者的利益需求。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公共部门的管理效率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通过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绩效进行分析,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的提高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理念
1、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的作用
(1)有利于保值增值,弥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收支缺口。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中央政府建立的国家养老储备基金,具有应付养老金危机的制动性和灵活性。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危机,投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有利于减少人口老龄化对当期财政和经济引发的巨大波动,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基本养老体制中的调节作用,保证基本养老金足额及时发放。
(2)有利于增加市场资金供给,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力量。截至2008年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按照市值计算总资产有5623亿元,预计到2010年底可超过1万亿元。这部分基金如果通过合法途径进入资本市场,将大幅增加市场的资金供给,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稳健的机构投资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必然会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力量。
(3)有利于弥补转制成本。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引入个人账户制度,这就面临着巨额的转制成本问题。中国政府曾经尝试国有资产变现和借鉴智利的“认可债券”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后来成效不大。依靠财政补贴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积累一部分资金专门用来弥补转制成本问题,是中国基本养老制度改革的一条新道路。
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理念
(1)安全性理念。安全性是指收回资本金及相关投资收益的保障程度,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以安全性作为其首要原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区别不同投资风险的成因,采取了不同的控制措施。在整个投资运行过程中,通过规定投资方针和投资组合的各项具体规则来规避市场和法律风险;通过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来减少操作过程的风险;通过及时取得分析相关信息、加强与投资管理人的沟通、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方式来应对投资管理人的委托风险。
(2)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理念。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将在15至20年后才对广大劳动者进行待遇支出。其负债期限较长,中短期支付压力较小,为了适应这个资产负债特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确定了长期投资的理念。围绕长期投资目标实行战略投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稳健的机构投资者,注重长期的投资理念,应该采取理性的投资行为,避免短期的盲目投资行为。此外,投资必须取得适当的收益,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基金投资的直接目的,投资只有满足价值收益,才能保持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平衡和广大劳动者未来的长远利益。
(3)专业规范理念。一方面,按照国务院2000年11月《关于印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结合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并重,制度建设和技术支持并重、权利和义务对等的指导思想,建立了有效科学且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在基金的投资管理过程中要坚持谨慎的投资原则,坚持公平、合理、择优的选择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另一方面,坚持客观精准的绩效分析体系,严格按照国家负率法规和专业化程序进行投资,确保广大参保人的未来实际收益。
(4)责任投资的理念。责任投资理念,要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与实现投资收益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是实现投资收益的前提和基础,实现投资收益又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我国全国社保基金是纳入基本养老体系之中,它是中国基本养老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是广大劳动者养老既得利益的根本保障。同时,养老金应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规模巨大和长期投资的优势,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强势推动。作为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和市场的中间力量,会减少投机的炒作方式,取而代之的则是理性的投资方式,会在客观上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二、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分析
社会保障基金绩效,是指社保基金在投资管理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效应,它反映了政府为了满足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需要,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投资管理过程中投入的成本与所取得的收益效果之间的比例关系。因此,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绩效分析探索,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1、全国社会保障绩效分析意义
(1)绩效分析的反馈给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和完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建立客观准确的绩效分析体系,可以有效发现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决策、执行、管理、监督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有利于正确投资管理行为的实施,弥补不足,充分发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用。
(2)绩效分析的过程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和责任落到实处。首先,在这个绩效分析过程中,把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资产投资和支出明晰化和透明化,是获得广大参保人认可并按照合法程序进行的必要手段。其次,通过对投资管理过程和投资收益结果等进行比较、测评、分析,可以加强政府和基金投资管理机构的责任,促进运作部门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提高绩效,获得最大化收益。
(3)绩效分析可以建立一种管理工具,规范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行为。通过绩效分析,建立一套公共部门的管理工具,将管理和运作过程中加入成本效益的考虑,有利于提高基金投资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减少资金的浪费,是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手段。
2、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绩效分析
(1)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不断扩大,实现了保值增值的目标。计算公式:年实现收益率=报告期已实现收益/报告期资金平均占用额。其中,报告期的资金平均占用额按资金占用天数进行加权平均。
自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开展以来,投资规模不断增加,投资效益不断提高,增加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战略储备,也为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2004年至2008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市值5623.70亿元,和2004年相比,增长3912.26亿元(见图2)。特别是2007年,由于投资运营策略得当,借助股市大幅度上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已实现收益1129.20亿元,实现收益率38.93%;经营业绩1453亿元,经营收益率43.2%(见表1)。
(2)委托投资五年来投资效益不断提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包括直接投资部分和委托投资部分,包括社保基金会直接运作的银行存款、在国债一级市场购买的国债、指数化投资、股权资产、转持股票、信托投资、资产证券化产品和产业投资基金、应计未收存款和债券利息等,以及委托境内、境外投资管理人运作的委托资产。近五年来,坚持安全至上原则,积极倡导并践行价值投资理念,在投资管理人、托管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委托投资规模不断增加,投资效益不断提高,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的比重也处于上升趋势(具体见表2、图3)。
(数据来源:2004―2008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ssf.省略/tzsj/。)
(3)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成立八年来股票资产首现浮亏。根据2008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的年度报告,2008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总额5623.70亿元,基金权益投资收益额-393.72亿元,全年投资收益率为-6.79%。2008年国内股票大幅度下跌是导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股票资产从浮盈转为浮亏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自2001年成立八年来股票资产首次出现浮亏。一方面,这说明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还要以控制投资风险,审慎进行股票投资,增加投资产品组合,改进对投资管理人的管理;另一方面,还要调整投资结构,逐步减少固定收益产品的投资,确保基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马彦: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3).
[2] 曹信邦: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6(7).
[3] 石杰、刘小宾:当前我国社保基金运营绩效评估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6).
[4] 龙菊: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5] 2004―2008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EB/OL].ssf.省略/tzsj/,2009-05-05.
投资机会分析范文5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 成本法 权益法
成本法,当投资公司对被投资公司经营活动无影响能力时采用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处理方法。即投资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户,按原始取得成本入账后,始终保持原资金额,不随被投资公司的营业结果发生增减变动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新准则规定对以下两类长期权益性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一是企业持有的对子公司的投资;二是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法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最初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其后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化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新准则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同时又规定,若投资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投资企业应该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合并财务报表时应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核算前提和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时,应区别形成该转换的不同情况进行处理:
1.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但未达到控制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时,应区分原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新增长期股权投资部分分别处理。
2.处置投资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者与其他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情况下,首先应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然后再按照权益法的核算方法进行相应处理。
二、权益法改为成本法的条件
1.企业会计准则中有明确规定的情况。《准则》第十四条规定,投资企业因减少投资等原因对被投资单位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改按成本法核算,并以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作为按照成本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由此可见,当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之间的关系由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变为不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此时投资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应由权益法改为成本法。
2.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可以推断的情况。当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关系由共同控制或者重大影响变为控制关系后,根据《准则》第五条的规定推断,此时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因此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
三、长期股权投资中成本法改权益法的条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因追加投资等原因,使得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份额增加,从而实现控制、共同控制,或者具有重大影响,对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就需要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应按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则进行处理,采用追溯调整法。
1.因持股比例上升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1)持股比例部分会计处理如下:①原取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大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原取得投资时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小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②原取得投资后至新取得投资的交易日之间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相对于原持股比例的部分,属于在此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份额的,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留存收益,余部分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
(2)新增持股比例部分新增的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新增的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营业外收入应说明的是,商誉、留存收益和营业外收入的确定应与投资整体相关。
(3)对于原持有投资和追加投资环节产生的相当于商誉部分或者是营业外收入部分要综合考虑:重点是两次投资是确认不一致的情况,两者金额要相互抵减,按照两次投资商誉和营业外收入的金额相互抵销后的净额确定长期股权投资入账价值。其中第一种类型是原投资成本与追加投资成本之和大于(或等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和,对于这一类型的追加投资,在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按追加投资的实际成本确认,即借记“长期股权投资”,贷记“银行存款”等。第二种类型是原投资成本与追加投资成本之和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之和,在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时,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均为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减去已入账的原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与追加投资成本的差额,如果是由原投资形成的,贷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由追加投资形成的贷记“营业外收入”,原投资成本与追加投资成本都形成差额的,贷记“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营业外收入”。
2.因持股比例下降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
(1)按处置或收回投资的比例结转应终止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
(2)剩余持股比例部分会计处理如下:
①剩余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按剩余持股比例计算的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剩余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小于按剩余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取得投资时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和留存收益。
②对于原取得投资后至转换为权益法之间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中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留存收益,其他原因导致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变动中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
减少投资成本法转为权益法核算的,精髓在于初始投资和出售投资之间剩余投资部分对于应该享有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为基础来进行追溯调整。资产评估增值部分构成了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化但是不构成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变化。因此在追溯调整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于净损益的把握和对于资本公积的调整,而且在分析的时候不能直接找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化份额的有关数据,只考虑所有者权益的变化。
最后,因为成本法的会计处理比较简单,但投资公司无法在账面上反映其在被投资公司股东权益中所占份额,所以成本法只适用于投资公司在被投资公司权益中所占份额不足以对被投资公司在被投资公司权益中所占份额不足以适用对被投资公司经营决策、理账决策等施加重大影响的情况,且被投资公司系非上市公司;若被投资公司为上市公司,则根据谨慎原则,应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重新确定投资的账面价值和投资收益。而采用权益法,能真实地反映投资公司在被投资公司权益中所占的实际份额,并可防止人为地操纵利润,但由于投资公司与被投资公司毕竟是两个独立的法人,权益法的处理与法律现实相悖,所以国外一般在投资企业能对被投资企业的股利方针施加举足轻重的影响时,才采用权益法。
综上所述,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对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转换。应此在转换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在追加投资前按成本法确认投资收益时,应注意该投资收益仅限于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作为投资企业成本的收回,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具体处理时应分投资年度和以后年度分别处理。
2.如果按成本法核算的时间跨度长,比方说五年、十年,然后再改按权益法处理,用以上方法来做调整分录的话工作量就比较大。
参考文献:
[1]胡亚洲:《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比较》.《会计之友》,2006年第7期
投资机会分析范文6
关 键 词:外商直接投资;投资收益;国际收支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7)02-0015-02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我国。截至2006年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94445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039.7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在弥补我国国内资本不足、引进先进科学技术、促进国民收入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潜在的危险。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潜在风险,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投资收益逆差形成的主要原因
从我国近几年投资收益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我国投资收益账户逆差也逐年增大,其逆差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外商直接投资的逐年增加与外商在我国的投资收益远远高于我国对外投资收益这两个因素。
(一)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外商直接投资的速度进一步加快。1993-2001年,我国吸引外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连续8年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527.4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引资国。到2006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已达7000多亿美元,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经济中已经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外商在华投资收益率约为13%-15%。如果以13%的投资收益率计算,仅2006年外商在华的年投资收益就将近100亿美元(2006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694.7亿美元),如果外商将投资收益全部汇出而不用于再投资,势必会对投资收益项目逆差产生压力。
(二)外商投资的高收益与我国对外投资的低收益
官方外汇储备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外汇资产。近几年随着我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双顺差格局的出现,同时,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央行被动地在外汇市场上增加人民币投放,购买大量外汇,从而使我国外汇储备急剧上升,到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10663亿美元。即使有如此巨大规模的外汇资产,但出于防范外汇投资风险的考虑,我国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仍是购买美国国库券,收益率很低,只有3%左右。另外,由于国际化经营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与市场,走出去的企业投资效益普遍偏低。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回报率为13%-15%左右,这两者收益的差距很大。这些都使得投资利润流出大于投资利润流入,进而导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投资收益项目出现逆差。
二、外商直接投资收益汇出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潜在风险
(一)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比较
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长期严重失衡,吸引外资的规模远远超过对外投资的规模(见表1)。
1990-2006年间,外商直接投资大致保持上升的趋势,从平均数来看,外商在华投资为397.7亿美元,我国对外投资平均数为36.1亿美元,同时我国累计实现直接投资顺差12296.4亿美元,而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为6761.6亿美元,是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613.4亿美元的11倍。特别是近几年来,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了大幅度上升,2000-2006年累计直接投资顺差3914亿美元,占1990-2006年累计顺差的57.9%(见表1)。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要素的净流入国,这对保持资本及金融账户顺差及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应当注意的是,1990-2006年期间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总的比例为1:0.091,2006年两者的比例为1:0.232,由此看出这两者存在严重失衡。从对外投资讲,发达国家一般保持两者的均衡发展。同时我国直接投资差额通常比经常账户差额大,因此如果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度外流,必然会对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产生威胁与压力,可能会恶化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二)投资收益项目逆差数额的迅速增加
1993年以来我国投资收益项目一直都为逆差,且逆差数额在迅速扩大,从1993年的-12.8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186.2亿美元,到2005年才首次出现91.2亿美元的顺差。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投资收益的支出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贸易顺差的增量,使得我国经常项目的顺差比贸易项目顺差要少得多。
更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收益逆差占贸易账户顺差的比重很高,绝大多数在30%以上,其中1995年、1996年高达60%以上,1993-2005年间投资收益账户逆差共冲减了23.2%的贸易顺差(见表2)。这表明我们用贸易净收入的近1/4支付了外商在我国的投资净收益,这将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威胁。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的13%的投资收益率计算,我国1993-2005年期间外国投资者应汇出的利润总数为5180亿美元,而实际已汇出的投资利润仅仅有1317亿美元,还有约3863亿美元的利润未汇出,而是以利润再投资的形式留于我国境内,这表明外商掌握着我们的巨额资金。如果国内外政治、经济及其他因素发生剧烈波动,我国积累的巨额利润就会因此冲击而大规模集中汇出。与此同时,到2006年底我国境内外商直接投资总规模已达7000多亿美元,即使按10%的年回报率来计算,外商在我国的年投资收益就约为700多亿美元,如果外国投资者每年将投资收益汇出去,我国为保持经常账户平衡,每年就必须保持约7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近几年贸易顺差往往只300-400亿美元,仅在2005年贸易顺差达到1341.9亿美元。如果贸易顺差规模减少,加之外商一旦增加利润汇出比率,甚至将利润全部汇回母国,我国将面临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减少、流出量增加的双重影响,并会难以弥补外资企业的投资收益的大规模汇出,而利润汇出会对投资收益项目产生明显的反作用,因此,假使外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在短时期内集中汇出就有可能导致投资收益项目借方余额的急剧增加,就可能会导致国际收支产生危机。
如果贸易差额能够弥补投资收益逆差,就像卡莱斯基模型所描述的,将不会增加外国资本的流入。相反,如果贸易差额不能弥补投资收益逆差的增加,就很可能导致经常账户出现逆差,从而进一步增加外国资本的流入,资本与金融账户也表现为顺差的增加。
实际上,我国贸易顺差从长远看面临着诸多困难。由于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1995-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5%,而其中的75%是由外商投资企业所创造的,因而出口外汇收入的大部分利润由外商投资企业获得,我国只是获得少许的加工费收入。同时, 随着近几年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原材料、粮食及先进机械设备的进口需求也日趋增加。因此,用贸易顺差来弥补投资收益逆差,从而保持经常账户顺差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如果依靠外资流入来弥补投资收益逆差,又会产生对外资的过度依赖,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严重依赖于外国资本的经验教训即为最好的例证。
三、降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风险的建议
1.均衡引导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的流入流出。针对外商直接投资一旦出现集中汇出的可能性及对我国经常账户顺差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投资利益的变动趋势,尽快建立一套完整机制,对其总量和结构比例进行统计监测;另一方面外汇局要把握外商投资的总体及平均利润率水平,在制定政策时应合理引导外资企业均衡地流入流出。我国还应注意调整引入外资的政策,在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应适当减少,可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提高引进外资的门槛,对一些与我国合作开发的高科技项目的投资,仍应持积极的态度,但对于那些不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投资,应慎重决策。同时,可适当促进国内企业的对外投资,这要求逐步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及海外投资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成熟行业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对外输出资本,实施产业的国际转移。
2.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将利用外资与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以自主创新增强我国企业的出口竞争力。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因此我们应当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避免对其过度依赖。一方面,要进一步鼓励、推动外资企业对外贸易的加速发展,并注重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对外资进入要逐步提高技术含量的壁垒,鼓励高新技术产业进入,利用其溢出效应推动技术进步,严格限制低技术含量、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外资的引进,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引进,使我国外资引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另一方面,应迅速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主体,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里有自己的产品、技术,要具备自主创新的不竭源泉,对跨国公司转移的先进技术和技术外溢程度,不能过分依赖,战略性技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研发,只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才能真正抵御危害我国经济安全的现象发生。
3.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防范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应密切注意防范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目前来讲,如何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资本流入和流出的平衡,并制定和调整相关的资本流出流入政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政策重点应该从鼓励流入、限制流出转向流入流出平衡上来,以增强我国资本流动的自我调节能力。
参考文献:
[1]康君,赵喜仓.中国经济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